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考察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他最懂得残疾人的心”
“张书记最懂得残疾人的心”,没有人统一口径,但从全县残疾人口中说出的却是一致的声音。在轮台县任职仅3年多一点的县委书记,在残疾人心中怎么能有这么好的口碑?
张正荣2006年调任轮台县委书记,到任后第二天就带着民政、发改、残联等部门同志下乡村调研。三四个月跑完全县13个乡(镇、场)65个行政村,走访了全县20%农户和80%贫困残疾人家庭。野云沟乡一户三残特困户家庭,三口残疾,肢残母亲,抚养着两个肢残孩子,儿子18岁,女儿15岁,常年卧床,一间破房年久失修。这家的残状深深刺痛了张书记的心。经过几个月调查,充分反映出残疾人生活状况和社会平均水平的巨大差距。调研结束后,张书记思考了半个多月:“我是县委书记,我有责任为他们减轻疾苦,让他们生活得愉快幸福。”张书记在上任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委扩大会议上,作了轮台县经济社会发展考察报告,报告用很大篇幅阐述了残疾人疾苦,阐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感,提出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新理念:“我们都是领导干部,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尽管我们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但再苦也不能苦了残疾人,应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为残疾人减轻疾苦,创造幸福。”不到一个月,在张书记的主持下,《轮台县残疾人“十优”、“十免”政策》出台了,对残疾人的就医、就学、就业,农资购买,技术服务,义务工减免等实行全面优惠,残疾人欢欣鼓舞。
“他最挂牵的是残疾人”
张书记始终把残疾人疾苦装在心里,把尽快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放在心上。无论县委还是县政府开会,只要张书记到会讲话,他都要讲残疾人工作。他的观念很朴素,也很新颖:“只要和人打交道的部门和单位,都涉及到残疾人,都有残疾人工作。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把涉及到残疾人的那一部分工作与本部门、本单位的整体工作统一计划部署,统一组织实施,一并检查考核。”张书记每次下乡检查指导,从不落检查指导残疾人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看望慰问几户残疾人家庭,和他们聊聊心里话,由于张书记没一点架子,残疾人有话都想跟张书记讲,就连杏子熟了也要把最大最甜的留给张书记吃。在张书记的影响要求下,各级干部都树立起残疾人工作新理念,各部门都成了残疾人工作部门,大家都成了残疾人工作者。
县上开展包联贫困户活动中,张书记提议,应把包联贫困户的重点放在残疾人身上。在张书记倡导下,全县400名县、科级干部与36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经过几年帮扶,2009年底已有290户残疾人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自治区规定的1196元脱贫线,走上富裕道路。
每年召开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张书记总是要求县委、县政府优先将支农惠农优惠政策落实到残疾人家庭。残疾人发展生产缺乏资金,张书记在要求政府出面协调的同时,自己多次带领残联、民政、扶贫办同志到州、县银行联系,为残疾人寻找贷款渠道。通过与农村信用社达成协议,采取信用承保、10人联保、乡村干部担保等方式为贫困残疾人家庭解决生产资金。2006年以来,为残疾人贷款266万元,贷款所产生利息全部由政府承担。
残疾人就业也是张书记常常挂牵的一件大事。在他的关心支持下,县上每年都举行两次残疾人就业招聘会,每次举办招聘会,张书记都到会作动员讲话。张书记满怀深情的讲话,深深感动了每一个前来求职的残疾人,也深深打动了参加招聘会的用人单位。通过部门、单位和企业安置,劳动力转移等渠道,315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全县残疾人就业率达98%。
今年,轮台县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单位,制定试点方案过程中,张书记最挂牵的还是残疾人。为让残疾人全部参保,在方案制定上最大限度照顾了残疾人利益。作为国家试点县,各级财政为每个参保人每年补贴60元,按县上规定的最低参保缴费标准,个人每人每年应承担100元参保费。全县农村残疾人全部按最低参保标准纳入保险范围,残疾人个人承担的100元参保费全部由县财政统一代缴。其他群众对残疾人享受的优惠待遇羡慕不已。
“他最舍得为残疾人事业投入”
为改善残疾人生活条件,全县将符合条件的1037名城乡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将全县农牧区残疾人全部纳入新农合,残疾人个人每年承担30元参合费由政府补贴;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希望工程”,将有就读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全部安排上学读书,学杂费、课本费全免,全县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7%。
2006年,张书记安排政府筹资购买112只母羊,捐赠给34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养殖业,几年后,112只羊发展到800多只,34户家庭已有32户脱贫,有的还成了养羊大户。今年张书记又安排县残联,为100户残疾人家庭每户免费发放100只鸡苗,并安排县畜牧局为残疾人家庭鸡苗防疫,确保鸡苗成活率。仅此一项每户就可增收3500元到4000元。
为了改善贫困残疾人住房条件,张书记多次带领县残联同志到自治区、自治州残联争取项目资金,并要求县财政将残疾人危房改造配套资金每年都列入财政预算,中央、自治区、自治州财政为每户残疾人住房补贴7500元,县财政为每户再补贴5000元。国家规定每户残疾人危房改造面积为65平方米,县上将改造面积提高到80平方米。3年来,300户残疾人危房得到改造。
为推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县财政投入600万元,建成占地20.45亩,建筑面积4677平方米的残疾人康复中心。为了尽快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县财政投资100万元,建立了乡(镇、场)残疾人康复服务站,村(社区)康复服务室,并在全县建成了9所敬老院,农村五保户和残疾孤寡老人全部由政府集中供养。
张书记为县残联解决了工作用车,增配了工作人员,为每个乡(镇)残联下拨了5000元工作经费,为每个村(社区)残协下拨2000元活动经费,使基层残疾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关键词:社区养老,老人的衣食住行,居住环境改造
引言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人的居住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调查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愿意在长期居住的环境中度过晚年。所以,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变化,现有的大部分功能空间设施已经不能够适应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为了保障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从而对其居住环境进行改造具有迫切需求。然而在改造前对居住需求进行充分调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观察记录与场景解读
为了了解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真实情况,探寻75岁左右老年人的生活规律、每日的衣食住行和活动需求,在此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状和发现的问题予以分析,以考察报告的形式显现。
考察对象:南昌市经堂巷集合住宅小区
考察目标:75岁左右生活基本自理,生活状况良好,没有严重疾病的老年人
考察方式:观察法,利用照片、手绘草图及、文字、表格等做现场记录
考察时间:⒈季节:夏、秋、初冬季,
2. 时间段: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深夜
考察内容: 老年人的衣食住行,老年人的康复、就医,老年人的娱乐
2.1 老人背景
年龄-75岁,性别-女,婚姻状况-丧偶,文化程度-文盲,职业-工人,现在状态-退休在家,现在的居住状况-与子女同住
2.2经堂巷住宅社区
房屋建筑平面,案例背景(图0)
老人衣、食、住、行的比较——夏、秋、初冬
衣(夏)——老人衣服较少,衣着朴实。这跟老人的经济状况有关,大部分衣物都是儿女日常所购。衣物都是穿了很多年的,现在新衣购置很少。(图1-2)
(秋)——秋季,早晚凉。老人穿的衣量3、4件。身体已经包裹的很严实了。老人的秋季的衣物都是缝缝补补的。(图3-4)
(初冬)——老人穿上了厚厚的袄子,人已经很笨重了,这对老人的日常生活已经有一定的影响了。(图5-6)
(图片0)
食(夏)——老人因为年龄的增长,食道和消化系统功能都逐渐衰退,特别是老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一般一日三餐吃稀饭,易消化。老人吃的一些营养品也是儿女或亲朋所送。(图7-8)
(秋)——秋季老人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加重,老人所吃的主食也具有很少的择性,偏凉性或是太辣的食物都要会少吃。使用的碗筷没有随季节变化。(图9-10)
(初冬)——冬季是老人疾病发病期,老人经常不舒服,天气越冷症状就越厉害,有的时候吃稀饭都很费劲。偏凉性和太硬不易消化的食物不能吃。稀饭要更加稀软,分量也减少了。到了冬天,热食凉的非常快,老人吃的主食要保持一定温度,这才不会引起不适。(图11-12)
住(夏)——老人居住在一层,方便出行,后院也种植了少许花草,环境相对较好。对于一个老人加一个子女的居住空间也较大,但是实际上真正能使用的面积却很小。(图13-14)
(秋)——天气的转凉,老人从夏天住的客厅转到卧室。夏天睡的小竹床收起来了,客厅也宽敞很多。老人开始睡在房里(房间床是40、50时年代防明清时期老式床,全实木,床尺寸1.2*2.0米),老人已经盖上薄被子。(图15-16)
(初冬)——床上的被子很厚了,因为房间和阳台堆砌的用品和废弃物太多,房间内有些不通风。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老人的房间相对其他的房间更加暖和。(图17-18)
行(夏)——一楼的所在位置使老人避免了爬楼的辛苦。但是一楼会相对潮湿,易使老人患上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老人的支气管炎久久好不了,多于环境潮湿有关。居室地面材料使用抛光无防滑的地砖。地面的材料有巨大隐患,给老人生活带来不便。 (图19-20)
(秋)——老人的慢性疾病加重后,吃药和看病的时间比夏天频繁,症状厉害时就去社区诊所打吊针。社区诊所位置在老人社区外约100米,病情轻微时老人一人前往。(图21-22)
(初冬)——老人发病次数频繁,社区医院已不能满足治疗需求,需前往较大医院,由儿女陪同。社区离医院大约3000米。天气好时儿女陪老人步行前往,天气差或老人症状厉害时打车前往。(图23-24)
访谈记录
老人信佛,每日给菩萨上香,而菩萨摆放的位置老人认为不合适。因为摆放在客厅,离门口较近,进家里来来回回的人看到不好,所以在盛放菩萨的柜子外面盖了薄布。老人认为要把菩
萨供奉在阳台上比较合适,这样不易被生人看见,供拜也方便。
厨房水槽位置的设置太靠里,在使用时不方便。
厨房水槽上面挂杆,放置位置过高,老人基本使用不上。
厨房灶台使用时太靠近身体,并且抽油烟机功能性差,不能全部吸收油烟,老人做饭时常被油烟呛到。
厨房与客餐厅之间无门,做饭的时候大部分的油烟都会漫到客厅。
没有洗衣机,老人常常手洗。
三、根据调研发现的问题
居住环境没有任何无障碍设施设计。
在居室中没有合理的行走路径。
居室中的家具、设备及日常用品没有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当改动。
4、没有把居室与周边环境相融入。
5、社区外环境没有老年人锻炼、娱乐、交往的活动空间。
这些问题都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模式进行改进。
四、老人住宅和起居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的考察和分析,本文对这一类别老年人社区住宅环境提出以下建议:
设计者应将自己想像成一个老人,试着放慢脚步,透过老人们的眼睛观察环境,从老年人的需求尺度和心理角度考虑问题,特别注意老人在住宅环境中行走、座、卧时的行为需求。可以通过与老人同吃同住亲身体验的方法,挖掘老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
关注细节,对于触觉和行为需求要格外关注,在老年人手和脚所经常触及并容易感知的部位如扶手、踢脚、地面、台阶等处,利用安全、舒适和多样化的材料,培养老年人对事物的敏感和适应能力。
要考虑儿女、护工的需求,老年人因为身体的退化可能需要儿女偶尔或长期的照看,在居室区应设置供儿女休息的地方。并距离老人休息区有一定的行走距离,且能使儿女看到老年人的休息空间,以免有特殊情况发生。
色彩鲜亮的暖色设计更容易使老人辨别,如红色、橘黄、蛋黄等。这与老年人日益下降 的视觉有关,鲜亮的暖色能刺激老年人的视觉,就便老人于对物体方位的辨别。
由于老年人的各个方面的感知不断下降,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所以,应在居室设计中,尽量包含多种感知的机会,促进老年人对各个方面的感知力,以增加他们的活动能力。
提供设施和机会,让老年人有更多锻炼身体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与其他老年人进行娱乐、交流。尤其是一些动脑益智的娱乐活动,能让老年人激发用脑能力,减少老年人脑部疾病的可能。
建议在社区中充分利用和改造街角、路边空间、设置开放的活动场地,使之社区中的老年人能共用。现在所有南昌小区中都缺少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老年户外活动区域。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在街头巷尾精心设计小型开放空间,能让老人们在社区任何角落都能找到可以安全自由地活动场所。在这里,他们可以结交新的朋友,可以寻求帮助和帮助别人。在居室内,在社区中,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
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张连勇现年56岁,高中文化,现在是郑州一家餐饮公司的老板,资产数千万,事业如日中天。
然而,张连勇成功的背后,也隐藏着难言的苦涩和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病,这是因为他的至爱女儿是个痴呆儿。
1973年11月,张连勇的妻子孙素玲难产,痛苦地哭喊了三天三夜也没把孩子生下来。第四天凌晨,女儿张萍一来到人间就脸色发青,没有了气息。后经卫生院全力抢救,小张萍总算逃过了生死劫。
给女儿取名张萍,张连勇就是希望她能平平安安过一生。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萍的发育是那样缓慢,一岁时四肢僵硬,发声困难。可张连勇竟固执地认为女儿一切正常。直到两年后,他将女儿抱去跟同龄小朋友反复比较,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好,赶紧往河南省人民医院赶。儿科专家诊断的结果是:张萍出生时大脑缺氧造成了“脑瘫”,且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张连勇肝肠寸断,悔不当初。
张萍在医院接受一年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小脑功能基本恢复,大脑功能却没见改善。这就意味着她将是个仅能机械活动的痴呆儿。
女儿4岁时,张连勇夫妇的儿子张凯出生了。但儿子的聪明健康也未能弥补他们对女儿的心痛。
张萍最终学会了走路,但思维非常迟钝。8岁那年,这个可怜的孩子又患上一种怪病,犯起病来手舞足蹈,不时用小拳头捣自己的脸,还用头撞地面。几年来,张连勇夫妇带着女儿去过无数家医院,他们给女儿灌过中药,吃过西药,扎过针,都无济于事。
俗话说,宁有贼子,不养呆儿!20多年过去了,张连勇在深深的自责中,为抚养女儿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心血。做了大老板后,他对女儿更是疼爱有加。不过,这时张连勇的想法变了:治不好女儿的病,那就要让她生活得幸福一些。
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张萍长得白白胖胖,穿得干干净净,可就是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要教许多遍还记不住,直到20岁后才能分清爸爸、妈妈和弟弟,而且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张萍就会傻笑不止,有时甚至当着客人的面大小便,让人尴尬至极。
这么大一个姑娘了,今后可怎么办呀?张连勇心头的愁云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越聚越浓!
选女婿屡屡受挫,父亲许诺陪嫁600万
眼看女儿的同龄人个个谈婚论嫁了,张连勇不禁私下里琢磨:女儿总不能当一辈子老姑娘吧,应该给她找个人家了。
作为经营者,张连勇的才干在生意场上发挥得游刃有余,但多年的风风雨雨冲击着他的人生观,让他偏激地夸大了金钱的作用。张连勇虽然明知女儿有严重的智障却始终认为:凭着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家业,为女儿选个大学生不会有问题。于是,他常向妻子灌输自己的观点,说现在是市场经济,贫寒的学子那么多,谁不希望通过“裙带”关系谋个门路?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们上学欠了一屁股债,毕业了又找不到工作……应该大胆往好处想。妻子想想也有道理,最后认定:反正就一个女儿,找个好女婿也是依靠。
2000年9月,张连勇留意到一个在自己饭店打工的大学生。他叫刘永升,26岁,小伙子高高瘦瘦、眉清目秀的。刘永升老家是豫东开封县农村的,家境贫困,父亲早亡,靠哥嫂的资助上学。四年大学生涯中,尽管刘永升节衣缩食,还是欠下不少债。毕业后,由于专业不好,他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就暂时在饭馆打工谋生。小伙子很善良,也很勤奋,总能给饭店提出一些独特又合理的小建议。张连勇打心眼里喜欢他,也给过他不少特别照顾。
有了“招婿”的想法之后,张连勇试着让刘永升来自己家中做客。小伙子倒也大大方方,进门后首先礼貌地感谢老板对自己的关照,随后灵活地改口称老板夫妇叔叔、阿姨。张连勇和妻子听了心花怒放。
时间长了,刘永升还真成了张家的常客,对张萍也很耐心,甚至多次替保姆照料她。张连勇觉得有戏,随后在经济上给予了刘永升更大的帮助,今天五百,明天一千的。这样大概有一年之久,张连勇认为应该把话挑明了。谁想这一问,把张连勇弄个大红脸。刘永升的回答是:“我……我老家谈了女朋友!”
张连勇金钱开道的选婿行动吃了当头一棒!
2002年春,他又从众多员工中相中了一个叫孟结的小伙子。孟结26岁,中学毕业,同样是农村人。这一次,张连勇没有再像第一次那样费心费力地去培养,他希望一步到位,于是托人捎话:愿意不愿意娶张萍?
孟结始料不及,愣了半天才问:“张萍到底傻成啥样?”不久,张连勇安排他跟女儿接触了一次。孟结的回答倒也很干脆:“这样吧,如果张老板是真心的,可以谈谈条件!”
张连勇顿时感觉受到了侮辱:“谈的是对象,还有什么条件?”他心里对孟结已有了几分不耐烦。
面对多次碰壁,张连勇还没死心,随后他将选婿标准一降再降,接二连三为女儿物色了五六个对象,其中有工人、售货员等,但都没有成功。
那段日子,张连勇每次回到家,心情都非常郁闷。
2003年五一过后,张连勇与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大家都理解他的苦衷,于是轮番开导他。张连勇只是一杯又一杯地喝酒,直至酩酊大醉才突然开口:“你们不知道这些年我多苦,我对不起这个闺女呀!都30岁了,不能当一辈子老姑娘吧……”说到伤心处,张连勇痛哭流涕。
突然,张连勇“啪”的一声将手重重地拍在桌子上,说:“几位哥们儿帮忙留心一下,谁愿意跟我们家小萍结婚,牵个线!如果能保证不离婚,对她好一辈子,我拿600万做陪嫁!”说完,他擦擦眼泪,一抱拳头:“我没有醉,也不怕人家笑话。600万吉利,找个女婿,拜托各位……”
爱女心切哪顾劝阻,女儿“幸福”有望了
张连勇“600万征婿”的消息在亲戚、朋友圈里不胫而走。
儿子张凯忍无可忍,终于委婉而又客观地向爸爸说了自己的看法。谁知张连勇勃然大怒:“谁知道你小子是不是担心分家产?至少是不理解做父母的心情吧!知道吗,为了你们姐弟,如果需要我把1000万扔进太平洋,我会立即包架飞机去,毫不眨眼。多替你姐想想……”父子为此事平生第一次红了脸。
迎接张连勇的首先是一个“应征”闹剧。郑州某大学有个19岁的二年级学生很认真地给张连勇写了封信,说愿意做张总的女婿,但有个先决条件,在结婚之前,张总的承诺要兑现一部分,即先打来50万元供他读研攻博,另一部分结婚后给。大学生还寄有学生证复印件,并信誓旦旦:“我是知识分子,讲信誉,一定会陪您女儿白头到老……”对此,张连勇一笑了之。此时的他已向现实迈近了一步,知道自己的女儿不配找个高学历的人,要找就找一个诚实可靠、一心过日子的。
2003年十一过后,公司里一个叫于鹏的打工者走进了张连勇的视线。
小伙子高中毕业,31岁,长相也说得过去。于鹏说,因为家里穷,两年前离异。事情也巧了,副经理那天临时有事,而有一份资料必须及时送给张连勇。这时,于鹏突然出现在了副经理面前,并自告奋勇要跑一趟。赶到张连勇家中时,他正遇见犯病的张萍躺在地板上发疯。面对她140多斤重的块头,张连勇夫妇和保姆三个人没一点办法。于鹏见状,二话没说走上前去,干净利落地将张萍抱到了沙发上。奇怪的是,张萍顿时不闹腾了。紧接着,于鹏手脚并用地跟张萍嬉闹起来,逗得张萍哈哈大笑。这一幕惊得张连勇夫妇目瞪口呆,他们交换了一下眼色,一种感觉油然涌上心头:女儿今生注定的人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张连勇发现于鹏最大的特点是本分,不争强好胜。那天张连勇在公司门口遇见于鹏,貌似随意地问他:“像你这样打工也不能长久呀,有什么想法没有?”于鹏憨厚地笑笑说:“张总,我是农村人,有口饭吃就知足了!”张连勇心里一动,马上停下脚步,又问:“我想让你帮我一个忙……”“张总,您客气了!”于鹏的语气很认真,也很真诚。
“这段时间,张萍的心情非常糟糕,我看你有办法,你能不能抽时间陪陪她,我给你双倍的工钱!”张连勇说这话时,难掩内心的期待和慌乱。“张总这是信任我!张萍需要照顾,她又是您女儿,如果您觉得我行,我去就是了!”于鹏一口答应下来。
以后每隔三两天,于鹏就到张连勇家中陪张萍。也真是奇怪,只要和于鹏在一起,张萍就非常安静,而且能学很多东西。“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张连勇和妻子孙素玲常常暗中感慨!
张连勇越是喜欢于鹏,于鹏就越显得“憨厚”:不讲吃不讲穿不贪财不图利。对于于鹏的人品,张连勇还特意“试验”了他。
那天,张连勇吩咐了于鹏一个“差事”,让他把两万元现金送到洛阳一家连锁店。于鹏没让老总失望,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一个月后,张连勇又给了于鹏5万元蔬菜款,让他送到开封郊县。这一次,于鹏又及时而归。“这小伙子靠得住,难得!”张连勇夫妇暗中大喜。
各种试探过关后,张连勇和妻子孙素玲亲自向于鹏挑明了他们的良苦用心。于鹏好像很吃惊:“我怎敢高攀呀!”继而,他竟然流下眼泪:“说实话,我母亲就是痴呆,可她也是人,也需要爱,我陪她走到了最后一天……离婚后,我更怀念母亲生命中的简单、率真!如果我能和张萍在一起,我一定会用心爱她,照顾她,终生不变心!”
于鹏的一席话把张连勇夫妇说得几乎要流下热泪。
2004年五一节期间,张连勇尊重于鹏婚礼简办的意愿,一家人抱着趁热打铁的心态,更怕世人议论,在没有办理结婚手续的情况下悄悄给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女婿”叼走巨款,糊涂父亲懊悔已晚
此后,于鹏和张萍相处得非常默契。
于鹏可真细心,除尽力照料张萍吃喝拉撒,还很耐心地陪她散步做游戏,教她些小知识。做了老板的上门女婿,于鹏也表现出了极强的进取心,用一周时间学会了开车,一个月时间学会了上网。
张连勇从此精神焕发,乐得合不拢嘴。妻子却有些忐忑不安,她背后常提醒爱人:“这个女婿太完美了,是不是件好事呢?”“不要把商界的敏感带进家庭,我看你糊涂了!”张连勇尽管这样反驳妻子,还是决定再试探一下于鹏。那天他叫来于鹏,说:“爸原来许给张萍的陪嫁,一直忙顾不上办这事……”
于鹏似乎不知其意,当晚他又向“岳母”抱怨:“没想到爸爸是个这么世俗的人!”
看来许诺600万陪嫁的事情他还不知道,张连勇已彻底放宽了心。
2004年8月的一天,于鹏找到了张连勇,小心翼翼地说:“爸,我有点想法不知道是否妥当。我总觉得对我而言一切都是未知数,能不能自己闯闯?”年轻人想独立很正常,张连勇当时并没在意。
半个月后,于鹏将自己的“可行性计划”拿了出来。原来,他看好了汽车装饰这个行业。这份“计划”包括市场考察报告、经营理念以及店面的选址要求,门面的设计格局、洗车设备的品牌、进货的程序等。
2004年9月13日,张连勇在没征求任何人意见的情况下,独自来到银行,估计了于鹏“计划”上的规模,一次将300万资金打进了他的账户。随后,他又电话联系上于鹏,笑着说:“我说了给你们600万,先兑现一半。”
张连勇将300万元钱打过去的第二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于鹏的车在家,人却不见了踪影,打手机也一直是关机状态,张连勇觉得有些奇怪,于是让人去找。谁想两天过去了,没有音信;一周时间过去了,还是没有音信。这时的张连勇感觉到了不妙,急忙去银行查于鹏的账户,结果令他大吃一惊:账户上的钱已全部划走。
张连勇懊丧地回到家,蒙头睡了两天。
张凯和母亲获悉此事后马上从办公室翻出了于鹏的档案材料,得知于鹏家住驻马店市遂平县。于是,他们连夜派知心下属去驻马店查找。很快传来消息:根本没有于鹏这个人,遂平县城关派出所户籍民警排查后证实,于鹏当初登记的身份证号码出自一张假身份证!
9月20日,母子赶紧找到一个在司法机关工作的亲戚想办法。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亲戚直搓手:“张总的行为本身会不会受法律保护不好说,所以很难通过法律手段追回损失。我认为:如果以诈骗向公安机关报案,缺乏直接的诈骗证据;如以遗弃报案,他们的婚姻不成立,也没造成遗弃罪的恶劣后果。即便找到了于鹏,向法院,这又有赠与行为的特征……”对此,河南天翔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华阳认为,张连勇的行为也可以看做一种有条件的资助行为,且于鹏主观上有诈骗目的,应该报案……不同的说法,更让一家人彷徨、懊恼。因涉及家丑,张连勇思前想后,至今没去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