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域品牌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美国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的Keller教授指出:如同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当一个地区能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创造适合的品牌联想时,区域品牌就产生了,而且为顾客提供了选择在该地“消费”的机会(Rainisto,2003)。简言之,在某种程度上,区域品牌能改变消费者的心理偏好,影响其消费者行为。国内关于区域品牌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制造业和旅游目的地上。陆国庆(2002)从提高农产品在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角度,最早提出在农产品经营中建立区域品牌的观点。之后的研究大多围绕浙江温州、广东、福建等成功案例分析区域品牌的发展路径。孙丽辉对区域品牌化研究的起源与理论基础、主要研究视角与领域等方面对国外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述评。而在关于区域品牌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夏曾玉以温州为例,指出政府扶持,行业协会约束,企业集群优势是区域品牌建立的三大关键因素。Kavaratzis(2005)认为“:区域品牌是功能,情感,关系和战略要素共同作用于公众的头脑中并产生一系列独特联想的多维组合。”Zenker和Braun认为:“区域品牌是基于一个地区的视觉,言语和行为表现,主要体现在目的、沟通、价值观念、地区利益相关者的总体文化和区域设计上,从而在消费者脑中形成的关系网络。”区域品牌是地域内相关主体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也是该地区的标志和象征。区域文化的界定。区域文化是由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组成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法等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张佑林,2007)。区域文化是区域内成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有机复合体,可以分为区域物质文化、区域制度文化和区域精神文化(双传学,2006)。区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区域主体的活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各环节,它包括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开放思维等。区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一些普遍特征: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各个区域的地理,经济和政治环境千差万别,导致区域文化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历史传承的产业以及当地人们生产方式的偏好不同,形成的产业以及区域品牌内涵也有相应的差异。区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区域文化的形成要经历漫长过程,今天区域的发展历经历史的变迁,依然有区域过往的影子和发展。以温州为例,温州人善经营,自古以来商业文化浓郁。与它的历史传统密不可分,温州是典型的沿海港口城市。宋朝时期就有部分人从事手工业,将生产的小商品出口海外。当时的温州人已经有品牌意识。正是根植于这样的历史传统,如今温州依然保留原来商业文化的精髓,并且创造了享誉全国的“温州模式”和知名的国产品牌。因此区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区域文化的时代创新性。虽然区域文化带有一定历史传承性,但并不表示它一成不变。在不同时期,区域文化也会注入新的元素。创新动因有很多,包括朝代更替,民族迁移、融合,经济政治发展需要等等。例如一向以“人间天堂”“江南水乡”的形象示人的苏州,自古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种水乡文化,秀慧,细腻,柔和。但随时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求下,苏州进行了创新性变革。“文化苏州”和“苏州精神”就是区域文化创新的成果和体现。由此可见,区域文化在不同阶段,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时展。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品牌
前面分析区域文化具有三大特点,即:文化独特性、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这三大特点与区域品牌都密不可分。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形成区域品牌的差异化联想。区域文化构成区域品牌的一个部分,区域品牌暗含了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沉淀的许多内容又是消费者对该区域品牌的联想内容。学者Kavaratzis在分析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形成的影响时,提到政府部门在利用区域文化催生品牌效应的过程中常用的三大工具:地标建筑、标志性活动、名人效应。这三大工具即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独特的文化,同时又是区域品牌的组成部分。区域文化成为了区域品牌的内生细胞和DNA。地标性建筑。Kavaratzis说,一个城市或区域丰富多样的特点不可能仅凭一座建筑就能完整地展现出来,而是要通过当地所有相关建筑,空间和街景元素,包括标识、道路、街道装饰,这些都是区域的独特标签。标志性活动。标志性活动是一个区域的特色,风俗习惯,形成一个区域独特的人文景观。云南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就是当地的标志性活动,潍坊市的“国际风筝节”等等,这些标志性活动,展现当地的独特文化,形成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每当人们提到这些区域品牌时,就能联想到这些标志性活动,标志性活动既是独特的区域文化,又形成区域品牌与众不同的联想之一。名人效应。名人是该地域的名人,利用这个独特的名人,能带来区域一定知名度和关注度。Kavaratzis认为在利用名人效应进行区域品牌化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所选的名人要有足够的知名度,能在目标市场快速地推广开来,并且该名人与区域的联系是可用和可信的;二是名人与区域之间的关系是长久持续的;三是转移到区域的名人特点应该增强或加固所需的品牌,传递一种对所建立的品牌有现时价值的联系。除了以上三个工具之外,还有饮食文化部分。饮食文化,也是催生区域品牌的有利工具。对于来北京旅游的外地游客而言,吃烤鸭是必备项目。北京通过美食让外国游客更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和中式餐饮的发展,使这一中国老字号走出国门,扬名海外。这些美食对区域品牌的形成也起到不小的作用。区域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就是在今天发展中,如何将历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挖掘出来,区域品牌的创建其实就是一个将区域优势挖掘出来的过程,这种优势就包括悠久的区域历史文化。但是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又不能固守过去和传统,还需要创新,将区域文化与时代以及新的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学者NickClifton通过欧洲三个地区的实地研究,分析区域产品与区域特色中文化特征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区域营销的作用。Kavaratzis和Hatch(2013)从动态视角分析了区域文化、区域特色和区域形象三者的关系,指出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化中的作用。而在衡量区域品牌的模型中,西蒙•安霍尔特提出衡量国家区域品牌和形象的六个指标(贸易出口、政府管理、文化、人民、旅游和移民/投资),也有将文化因素纳入指标之一。由此可见,在学术界,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形成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区域品牌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促进作用。何丽君(2007)在分析区域品牌形成的驱动因素时,将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三点,即政治因素、环境依赖和历史传承。其中,环境依赖又包括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而历史传承指的是历史、声誉、故事、文化等等具体内容。张保英(2012)从文化的角度阐述文化因素在区域品牌传播中的作用。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是持久、深厚和潜移默化的。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
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是肯定的,但具体影响机制是怎样的呢?学者Kavaratzis和Hatch从动态视角分析区域品牌化过程。他们认为区域文化、区域特色和区域形象是区域品牌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三个变量,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互相作用,区域特色能有效地表达对区域文化的理解,而区域文化中又可以通过植入新的含义和象征改变区域特色;区域特色与区域形象之间也是一组互相作用的变量,发现他人心目中该区域形象和期望,凝练区域特色;另一方面区域特色能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构成区域形象的组成部分。这里的区域特色就是最终区域品牌的内核,是消费者选择的依据和理由。从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文化对区域特色的作用,对区域品牌化的影响机制。基于上述模型,借鉴品牌构建的一般过程,从区域文化视角出发,构建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区域形象以及区域品牌之间的关系模型。该模型中不考虑区域特色、区域形象与区域品牌之间的关系,只考虑区域文化与其他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路径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从区域形象方面,另外是从区域特色上体现。形象和特色又可以互相影响和作用。区域文化是建立区域特色的来源;而区域特色是区域文化的侧面反映。区域文化在塑造区域形象时便于拉近距离,增加受众认同感;区域形象是区域文化的具体化。区域文化是区域品牌定位的参考;区域品牌对区域文化进行补充,更新。
(一)区域文化构成区域特色
在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的相互作用为区域品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正如Keller所说,要将区域像产品和人一样营销出去,成为品牌。区域特色是区域管理者为建立区域品牌,而希望在外部受众心中所传达的区域形象,与品牌识别的概念相似(品牌识别是由品牌所主导,想要在消费者心中所建立的一种形象)。但是,通过区域特色所传达的形象不能凭空捏造,任意发挥。区域特色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包括当地的历史、风俗、名人、特产等。区域文化也是区域特色的来源之一,常常被当成是建立区域特色的基础和工具。因此一些城市在打造当地旅游品牌时常常会借用区域文化作为卖点。另一方面,区域特色也从侧面反映了区域文化。而区域特色是区域品牌的核心以及差异化的关键。从第一条影响路径中可以看出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间接影响作用。
(二)区域文化是区域形象的组成部分
在传递区域品牌过程中,区域文化与区域形象之间也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受众对品牌的感知。区域形象是消费者由于对区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而形成的综合性认知,与品牌形象的概念相似但维度更多,例如地理、气候、文化、历史、风俗等。区域形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主要根据是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而作为经验来源之一,区域文化能拉近受众与区域的距离,增加受众认同感,从而在受众心中树立独特的区域形象。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有时无法用语言准确形容的区域文化却能通过区域形象具体展示。区域文化构成区域形象,而区域形象又是区域品牌视觉化的表现。区域品牌对外传播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区域形象,是一种外在的,有利于传播的视觉组成部分。
(三)区域文化直接作用区域品牌
除了通过区域特色、区域形象间接影响区域品牌形成外,区域文化与区域品牌之间也有直接影响。一方面,区域文化能够为区域品牌的定位提供参考。品牌定位的关键是差异化,对区域品牌而言亦是如此。在区域品牌化过程中,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和影响着定位。另一方面,区域文化具有时代创新性,会随着时展,包容新的元素。创新的文化也会为区域品牌赋予新的能量。区域品牌不仅是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还为区域文化的内容起到了补充丰富和更新的作用。区域品牌的建立是一个复杂过程。区域文化既能通过与区域特色、区域形象的相互作用影响区域品牌的形成,又能直接作用于区域品牌,影响区域品牌的形成。当然,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是一种动态的机制,随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
四、区域文化视角的区域品牌发展对策
根据上文分析,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形成的过程中作用显著,能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影响区域品牌形成。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区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建立和发展区域品牌。针对区域文化视角,建立和发展区域品牌的问题,本文从构建区域特色,定位区域品牌和巩固区域品牌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构建区域特色
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消费者认为区域品牌越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尊敬的声誉,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流传着很多生动的故事等要素特质,消费者就越会对该区域品牌产生更加积极的评价,从而影响区域品牌的形成。区域文化是构建区域特色的重要来源之一,区域特色则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因此,在建立区域品牌时,可以利用文化资源丰富区域特色的内涵。要积极主动发掘当地的区域文化特色,抓住其文化核心构建区域特色,从中寻找建立区域品牌的文化源泉,这样区域品牌才会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同时,在区域宣传推广中充分利用地标性建筑、名人效应、标志性活动和饮食文化等工具宣传该区域品牌,使得区域特色更加深入人心。但要想构建鲜明的区域特色,必须有选择性地挖掘区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围绕区域文化,塑造区域形象和区域品牌
区域品牌的定位并不像一般的产品品牌定位一样简单,它要综合考虑区域的各方面因素,包括经济实力、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因此,基于区域文化视角,进行区域品牌定位时要紧紧围绕区域文化的核心,准确定位。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区域文化的精髓进行提炼,分析能够充分反映区域形象的特色文化,形成视觉化,可传播化的符号和活动,塑造区域形象,构建区域品牌。对区域管理者而言,在进行区域品牌定位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精炼地概括出区域的文化核心。围绕区域文化多维度、多视角地传播区域形象,拓展区域品牌。
(三)丰富创新区域文化,巩固区域品牌
区域文化固然能推动区域品牌的建立,但区域文化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利用区域文化构建区域品牌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区域文化,保证其创新性。苏州重塑区域品牌的例子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为响应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增强本地区的综合实力,苏州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变革。“文化苏州”主要指园林申遗,发展教育事业,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文化建设活动,“苏州精神”则是以“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时代苏州精神。一个区域品牌如果想保持活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因此,区域不仅要保护原有文化,还要鼓励发展新文化。另外,考虑到区域品牌对区域文化的反作用,还可以利用区域品牌的能量丰富区域文化的内涵。最终,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创造双赢的局面。
五、结论
关键词:文化;经济;区域经济;巴蜀文化;相互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就在这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的背后,也带了很多负面的效应,譬如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种种矛盾不断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固然有政府和市场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因素,而影响人这一因素最重要的便是文化。从而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通过分析在一个区域中,其文化对于该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如何影响的,旨在了解并明确地区文化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作用的规律以及针对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试图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区域文化方面下的建议。
1. 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
1.1 区域文化
文化是从中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发展出来的概念,曾经指的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历史上,对于文化为和意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美国的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理解为:文化是人类或某一社会整体所共同认可的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语言、价值观、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书《原始文化》中指出:文明亦或是文化,对于其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包括了全部的信仰、知识、道德、风俗、法律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理解和认可的任何其他的技能和习惯的统一体”。
由于文化的主体是人,并且人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区域之中,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说的文化就可以理解为某一区域的文化。这一文化所波及的范围也是包含在一定的地域之中,很难超越出这一区域。这一区域的文化是在这一区域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相互的交际方式之下形成的。区域文化持续的、不断的影响着这一区域的人们,人们的价值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对事物的理解方式、经济上的行为活动都受其影响,而外在的表现就是行为习惯、生活风俗、人际关系、政策制度的不同。
1.2区域经济
人类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方方面面,总的来看基本算是一部经济的历史。 穿衣、食物、住房、行为、养育子女、游乐都离不开经济。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经济”一词是从中国古代就一直流传下来的,它本身的含意与我们现在口头上说的“经济”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我们所说的“经济”有着“经邦济世”的含意;而现在我们口头上说的“经济”应该是外来品,约等于物质财富。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家进一步提出“资源配置”学说,经济学称为: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但其实质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仍然是“唯利是图”,过分刺激物质欲望,弱化人性或是将人性物化。当代经济学界最流行的“经济”的概念是:为满足需要而合理的对待稀缺资源。
通过上述描述,则区域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某一区域的经济情况,反应了该区域的经济,其发展的规律,以及其经济发展所具备的内涵,还包括外延部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按照老祖宗的意思来理解经济,便是“经邦济世”的意思,那么我们现在所谈论与分析的区域经济,其含义就在于一个区域的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
1.3区域中,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性
谈论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性,首先需要明确的了解到,区域文化是通过对这一区域中的人们在精神和心智上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导致其经济的改变。对于文化这样一个大的概念来说,它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比如传统的行为、、神话传说等等各种规范与不规范的制度,但这些内容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因为文化是作用于人们的思维,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所以说,文化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既然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所思所想所做,那么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一社会政策的选取、运行模式的选择、发展方式的决定,也都和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同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其独特性也会使这一被影响的区域产生出独有的经济形态。而这独有的经济发展形态也会反过来造就独特的文化。
2.四川省区域文化的特征
2.1巴蜀文化的开放性
巴蜀文明的历史非常的悠久,如若要追溯到其初始时期,那么就能够很明显的看出,它是一个容纳性很高的文化,同时它的开放性也非常的大。我们常说的三星堆,在里面出土的铜饰就和夏文明相类似,这也可以说明,夏禹文化由西兴起并逐渐往东发展的历史过程。三星堆、金沙遗址同时与良渚文化也非常的相近,这也说明了在广大的西部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很早就发生的。种种事实都说明,巴蜀文化是一个开放性很高的文化。
2.2巴蜀文化的整体性
追溯到巴蜀文明的起源就会发现,从一开始,巴蜀文化就有相中原发展的趋势,并不断的实现自身的拓展。其一,在秦汉以后,巴蜀文化在不断向中原拓展的进程中,文化认同感是非常强的,这也为其成为汉文化的一个分支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二,由于巴蜀人自身的个性特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不同,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巴蜀文化,使巴蜀文化更加的具有时代感,更加的能够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
3.区域文化影响区域经济的路径分析
在一个区域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毋庸置疑的一个因素就是其都一定有人的参与,否则就不能成为经济活动。既然是由人们的参与,那么人对于经济活动的发展与走向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用电脑来比喻,众所周知,一台电脑的成功运行不但需要好的操作系统,也同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软件,只有二者相互适应,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既定的目标。而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其文化就是这台“电脑”的操作系统,而其中的人则是软件,只有文化与人相互适应,才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具体来说,该区域中人们的思维观念、意识形态、精神活动、心理因素,都是该区域文化的外在体现。这些外在的体现就决定了人们怎样去行动,怎样去思考,也就决定了经济如何去发展,如何去进步。人们思考的不同,行为方式的不同,消费观念的不同,就直接使经济发展的走向产生了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区域的文化是决定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内在的价值体现,是基础。
3.1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模式产生影响
上述段落表明,一个区域的文化形成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软性环境。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区域的文化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影响就一定会伴随着消极的因素存在。对于大的方面而言,我们可以说文化没有好坏之分,但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就可以区别出“好”与“坏”,好的文化就是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坏”的文化就不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不能够恰当的融入到市场经济的要求之中。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该区域选择的发展方向与道路,而这一选择的主体是人,人们是依靠对于经济的理解,对于本区域的了解,对经济规律的总结而选择的,在这一选择的背后,就是观念的差异,也既是文化的差异。
正如前文对文化的探讨中所阐述的那样,文化在一个区域中是经过这一区域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日积月累、不断的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每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机遇不同,就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一文化特征一旦形成并且固定下来,就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那么就会持续不断的影响着这一区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价值评判,从而逐渐的渗透到人们日常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经济活动,这也因此,形成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特色轨迹。
3.2区域文化对区域制度的影响
3.2.1区域文化影响制度的选择
由于文化是不断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那么文化在这一层面上与制度有着相似的作用,但文化的这种约束与引导作用不是强制性的,因此,其可看做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但这样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又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制度的设定与实施也是根据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所需要而设定的,人们的需要就是文化的体现,从而,制度的设立也和文化的特征有很强的关联性。而制度的实施与发展,就会对经济走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2.2区域文化影响制度的变迁
一个制度不是说确立完成就永远不会改变,之前已经说过,制度的设立也是因为在这一区域中人们的生活、工作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向前,人们对事物的理解,经济环境不断的在变化,那么,有一些制度就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势头,需要作出调整。但从另外一方面说,制度的改变会存在路径依赖的特征,而之所以出现这一特征,其本质就在于一个区域中文化的稳定性。文化是长久一来不断继承和发展的,是几乎固定的,而文化又对制度的设立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制度的变迁必然要收到文化这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说,如果不考虑文化的这种稳定性而变迁制度,是一种耗时耗力的行为,也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而基于文化的制度变迁,就是回归本质,找寻规律的一种做事态度,会对制度的变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对策与建议
我们已经了解到,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那么在现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条件下,从文化方面提出一些对于经济发展有益的建议与意见就显得非常的关键与重要。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单单是其物质财富的不断暴涨,对于这个区域中人们的生活水平、精神活动、生态环境都有着一定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一定是社会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上来说都是一样的。事实上,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区域间无序竞争的异常的惨烈、不均衡发展的态势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也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事情,这种种困难的形成因素有很多,政府的原因、市场的原因、制度的原因、全球化的原因,但最本质的原因应该还是人的因素。人是决定一切的基础,因为这所有的状态与结果都是人参与与创造的。而对于人来说,他的行为、思维,都是由其本身的文化决定的。所以,我们说,既然区域经济会碰到各种困难,而困难的源头在于人,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文化的因素下手,来逐本溯源的解决这个问题。
4.1培育出优秀的文化人才,以人为本
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也证明了文化确实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推动或是抑制作用,另外,文化是通过人这一中介来作用于经济从而来影响经济的发展的,所以说在对策与建议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人才是一切的关键,没有了人才,一切也都是空谈。那么文化的传承、创新、改变也都是需要有一大批的人才来完善与实施的。因此,在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之下,有一批既懂得文化发展又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这样的产生出来的文化才能够更好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服务。而人才的培育与发展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我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因为可能我们身边本身就有很多的人才,但我们往往对他们视而不见,或是没有认真的培养他们,倾听他们,总是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殊不知,只有本区域的人才才会更加的了解本区域的文化,更加的对本区域的这片土地保有一颗诚挚之心,才能够更好的为这片自己生长的土地服务。
4.2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取长补短
在中国这样一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有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那么,这样多的文化存在于我们这一个国家,其本身就为我们的文化相互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有力的素材,因为,每一个文化在经济发展这一个面向中,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陷,都有着适应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那一面,所以,我们才需要加强相互交流的力度,不断的去交流、去借鉴、去观察、去实践,学习先进,改善自身,力求能够使本区域的文化更加的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
上文中,我们提到过,巴蜀文化的开放性,这就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文化特征。我们都知道,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分工体系之上的,而分工体系得以快速发展,也是因为不断的开放交流与合作的产物,所以,在开放性这一方面,巴蜀文化有着先天的优势。又比如江浙文化中的工商文化,使他们对于工商理解与实践就领先其他区域的人们,所以,江浙的中小企业特别的多,而且发展也非常的好。所以,我们应该对于不同的文化,把自己的视野打开,把自己的心胸打开,多去学习,不断吸收。
4.3制度入手,规范先行
我们都清楚,制度是一种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作用的一种人们共同认可的取向标准,并且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一定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制度的作用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它能够直接决定人们在某些方面该怎样行动与思考。所以,从制度层面来说,如何建立一个适应的制度来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就显得非常关键。制度的建立需要人们对于区域环境的透彻了解、对于区域文化的本质认识,制度的施行需要相关机构与人员的密切配合和严格执行,制度的变迁需要文化的先导作用,这些都是在制度的制定与发展过程中所必要的步骤。一个好的制度能够去引导这一区域的人们对经济发展的看法与行为,一个不好的制度也会抑制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因而,制度的作用非常的明显。
从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层面来说,好的制度就是能够去吸纳这些优秀的人才,并且能够对人才起到好的激励作用,使人们愿意且乐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使人们能够劳有所得,能够对于人们的付出起到良好的回馈作用;其次,对于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来说,好的制度就是能够去不断的鼓励外来文化的流入与本区域文化的流出,能够建立一些好的环境来使不同的文化在一个平台上相互交流与借鉴,当然这都是需要制度的制定者有很好的文化意识的基础之上的。(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赵红英.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子研究――以五金文化与永康发展为个案[J].价格月刊,2013,(3).
[2] 於凡,欧向军.区域文化资源与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差异[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3).
[3] 王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浅析[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6).
[4] 高彦彦,杨德才.区域经济增长的文化分析――温州文化与温州经济的崛起[J].温州大学学报,2010,(2).
[5] 李庆松,董四代.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J].前言,2009,(4).
[6] 欧人.关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经纬,209,(5).
关键词:公共卫生区域;心理;设计;技术;发展
一、定义
景区的公共卫生区域主要指景区路线上、景区内、景区接待场所,专供游客使用的卫生区域。其中包括卫生间、垃圾箱、烟灰箱等,本次研究中主要以厕所文化研究为核心。好的景区公共卫生区域不仅能够让人解决如厕的问题,同时应成为当地文化展示、历史展示、特色展示的窗口,让游人在如厕的过程中通过细节更好的了解景区,最终达成更加直观的印象。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公共区域的研究,总结出横店目前公共区域仍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这一方面的研究尚在少数,期望本课题能够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弥补空白。
(二)研究的意义
公共卫生区域,俗称厕所,作为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的重要一环,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在景区中的厕所除了城市公共厕所的特性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观赏性与语言性,这种特点是景区特点所赋予的。通过厕所这一窗口不仅会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同时也是较好的文化展示。如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曼听公园的公厕就巧妙的将当地特有的傣族文化融入进去,不仅与公园形成了统一,同时也让游人对傣族皇室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厕所的发展体现了一种和谐,是衡量建设和谐景区乃至和谐社会重要的标准。厕所的研究不仅仅解决厕所本身的问题,还解决了厕所与其他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方法。最终达成景区、游人以及旅游厕所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当前存在问题
公共区域卫生问题似乎是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问题,每个人都需要却总是避之不及,然而,随着当前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如厕难却成为了棘手的重要问题。而不仅仅是城市,旅游区更是如此。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
(一)数量较少,供不应求
在我国很多旅游区往往由于资金的问题,厕所十分有限。如在横店景区,往往只有主干道才有为数不多的厕所,而这也给游客们造成十分的不便,厕所走廊里四处可见的如厕长队就是这一现象的尴尬写照。
(二)卫生较差,脏乱差随处可见
由于管理混乱,资金不够,一部分厕所存在着年久失修的现象。外观破旧、内部破损,有的屋顶渗漏、内墙剥落、厕门损坏、地面污迹较多,个别厕所甚至有无法让游客立足的现象,而部分山区厕所更是脏乱差到极点,与外部旅游环境的美好形象形成了极端的反差。
(三)缺乏文化气息
有技术含量,无文化含量,厕所不仅成为人们的方便之地,还应融入一些文化的内容,使之成为民族文化展示和人文关怀的平台。同时还有一些厕所与景区的文化环境格格不入,如在一个具有浓郁古代特色的景区中搭配具有极度现代华的豪华厕所,这也使得游客会有一种不知所以的感觉。
(四)重建设轻管理
近年来在一些旅游厕所的改造中,有关职能部门都关注于如何多建豪华厕所,却往往忽视了日常管理和维护,地面模糊、门闩损坏、水龙头漏水等随处可见,而这又造成了经济的极大浪费,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而背后的成因也需要人们的深思。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一)职能部门加强治理,重点监管
为了能够给游客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旅游环境,职能部门应加强环境治理。如:公共卫生区域数量、景区内部合理分布、管理制度制订、实际监管等都应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统一进行,力求统筹合理。
(二)具体人员分工合理,款项物有所用
除了需要职能部门的统一监管外,具体的工作人员也应分工合理。目前有很多厕所还处于人员虚设或者单一收费等,而只有个别景区做到规范化管理。如:云南省大理市的大理古城卫生间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这座坐落在主干道的卫生间共有2层,第一层为男厕所,第二层为女厕所,厕所的墙壁上均布置着与古城文化相关的油画,窗户均为镂空设计,为方便游客,每个蹲位都放置着相应的卫生用品系列,洗手台摆放着洗手液、木梳、护手油等物品,让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而也正因其细节的设置,被游人们誉为五星级厕所。卫生间的管理人员共有十人,除前台的2名接待人员外,其余8人均为卫生清理人员,分为2班轮流值日,每天打扫6次,每次均在签到本上做详细的记录并签字。同时,职能部门的款项也做到了专款专用,笔笔有踪。
(三)努力开启多功能作用
除了如厕的单一功能外,景区卫生间还应发挥其多功能的窗口作用,直接架起游客和景区的桥梁,如在文化宣传、历史宣传、方便快捷的购买休息等方面均可以巧妙的设计与融合。如昆明滇池公园公用卫生间自实行了三包责任制以来,将便民与经济作为了两项重点工作来抓,不仅做到了细节上的便民服务,同时在经济方面,微型超市也带动了卫生区域的盈利发展。另外,还可在细节方面做到文化相融,如厦门胡里山炮台景区卫生间不仅镂空窗户同时是以炮台的形象构成,同时内部的宣传油画、冲刷的宣传语也均以清兵抗寇的元素组成,使公共卫生区域与景区文化进行直接联系。
(四)加强全民卫生意识,做好宣传作用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品牌;区域文化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河北省地方高校在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对策”(SQ131025);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乡一体化多类型集群图书馆发展研究”(201303173)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8日
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文化品牌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服务的各种公益性机构,主要包括公共及高校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基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阵地、社会群众文化的主体、文化资源保障的平台和社会文化传播的核心渠道。在网络和信息飞速发展的大文化环境下,保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化中心地位,引导和促进社会文化健康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文化品牌是一种富文化内涵和意境的特殊品牌概念,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是集人文理念塑造与文化运营管理于一体的无形资产。文化品牌的建立可以提升文化服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文化精神的影响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发展,繁荣区域文化需要走区域文化品牌化建设之路。
二、文化品牌的特征和建立的意义
文化品牌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挖掘区域内的文化及服务资源,通过科学整合凝聚成强大的品牌效应。普通商业品牌的创立需要经过品牌意识、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质控制、品牌传播、品牌保护的过程。文化品牌的建立也不例外,文化品牌以文化创意为先锋,是许多信息的集合体,其中有品牌名称、标识等外在的显性要素,也包括品牌定位、品牌承诺、品牌联想、品牌体验、品牌文化等不可以被直接感觉的隐性要素。
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信息资源、文化底蕴、创新精神和群众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富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在市场经济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立有特色的文化及服务品牌可以提升文化服务机构的整体形象,有效地巩固文化机构在区域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激发区域群众的文化体验热情,有效地推广特色服务和文化产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选择信息资源时做出明智的决定,占领文化阵地,激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保证开展的服务和文化活动质量,深化业务发展,繁荣区域文化发展。
三、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意识淡薄。文化服务机构大多是事业单位和公益机构,多数缺乏管理和营销意识,以及品牌建立的知识和经验。品牌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通过建立文化品牌来推动机构和文化服务发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不知如何挖掘本机构的文化资源和服务活动,构建有地域和单位特色的文化品牌,无法形成一个完善的文化品牌概念和系统性工程。
(二)品牌定位不清。现有的文化品牌多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没有对本机构所在区域的文化需求和现有用户及服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跟风建设的情况较多。在文化品牌的挖掘和构建过程中没有明确建立的品牌针对的用户群和服务的领域和层次。
(三)品牌缺乏内涵。有些文化品牌的建设仅仅浮于表面上的形象宣传和塑造,忽视了存在于文化企业内部的综合实力的打造和提升,内部没有得到来自于服务的标准和质量、机构精神力量、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支撑,无法形成文化服务机构的长期核心竞争力。
(四)缺乏拳头品牌。文化服务机构核心层发展不突出,文化品牌建立追求数量化,缺乏拳头品牌和层次发展的格局。各类文化机构发展不均衡,缺乏相互沟通和借鉴,文化品牌发展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长远规划,无法保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五)品牌宣传不足。很多有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的文化品牌对外宣传不足,服务和活动用户参与度和资源利用率不高,未能促进文化服务机构发展。
四、打造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对策
建立一个成功的文化品牌,要发掘地区原有文化资源,研究区域既定用户群的文化共性和文化需求,并对原有的资源服务内涵予以创造性地发挥。
(一)明确品牌定位,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品牌定位是品牌的发展目标、品牌承诺、品牌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树立正确的品牌观既是文化品牌创建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文化机构可以通过明确服务的用户群、用户群兴趣点,并对用户进行调查和长期的用户分析,了解其对文化资源及服务的需求和发展的期望,来确定文化品牌的定位方向。利用简洁的说明语,帮助用户了解和认同文化品牌的内容、服务受众、服务品质、文化内涵和比较优势等。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鲜悦living library”品牌,将真人图书馆提倡沟通、分享、交流、启迪的思想精髓和鲜活愉快阅读的寓意进行了凝练和升华,形成了一个深入读者心灵的文化品牌。
(二)特色文化资源和服务的挖掘和整体打造。文化品牌都是和特定的资源或服务相联系的,文化资源或服务是文化品牌价值的最集中、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文化品牌内涵最集中、最直接的彰显。资源和服务凝结成的具有文化精神和社会意义的文化符号,是文化品牌建立的核心基础。将特色文化资源和服务转化为以提供精神性和社会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品牌,可以使用户识别出本机构文化资源和服务与众不同的品质。如唐山市丰南图书馆抓准唐山市缺少特色少儿阅读服务的现状,着力打造少儿部服务,推出特色的每周末故事妈妈活动和英语角培训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幼儿和青少年读者。
(三)建立品牌联想,关注品牌情感。品牌联想是指通过品牌的标识、产品、服务等所能引起的一切关联想象。如机构文化、发展历史、领军人物、文化理念、社会形象、公益活动、知名度、服务品质等等。一个品牌的品牌联想越丰富,品牌的内涵也就越丰厚,越有价值感。文化品牌的树立与保持需要品牌建立机构关注自己的内部机构文化、情感,积累和建立丰富的品牌联想和品牌情感,这是品牌发展和品牌得到用户和社会认可的必要手段,是文化机构的核心理念与行为方式的延伸。比如,新杭州图书馆打造“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开展了一系列的吸引市民参与的文化活动,提到杭州图书馆,在用户心理产生的品牌联想是非常丰富的,2013年航图10大关键词包括:不拒乞丐、老馆新开、阅读疗愈、最美读书地、开放式展览、真人图书馆、小可妈妈伴小时、广场流行大家唱、公益夏令营等。
(四)搭建品牌队伍,创新之源不息。在未来的文化竞争中,我们能否占领制高点,关键是取决于能否拥有掌握和运作高新技术手段整合文化资源,能突破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瓶颈的高素质文化人才。人才是文化服务机构服务再创新和文化品牌建设的思想源泉;是切实将无形的文化转化为有形的服务的桥梁;是保持文化品牌赖以生存的服务内容和质量的坚实中枢。文化品牌建设的根本是建立一支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懂服务、有技术、有思想、乐于创新的、不断学习的人员队伍。
(五)传播推广品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化和资源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须进行整体性、全方位和长期性的运营。明确文化品牌的定位,利用主流媒体和网络,向广大用户传播,吸引他们来到文化服务机构中享受文化氛围和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建文化品牌是其服务广大用户的有效方法,是延展的创新。塑造文化品牌,可以提升文化品牌的声誉,促进文化服务质量的提高,扩大优质文化影响力,扩展用户群,提高用户忠诚度,向广大用户推介文化资源和服务。文化品牌的树立与保持,是文化机构核心理念与行为方式的延伸,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可度的重要方式。文化品牌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明确的目标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覃熙.图书馆读书活动与校园文化品牌构建探索――以广西民族大学“读书月”活动为例[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2.3.
连线北京:
促进文化与资本深度对接
要点:将统筹政府资金100亿元,支持文化创新和重大文化项目
完善财税、融资等产业扶持政策,促进文化与资本深度对接,是北京市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新增长点的一个重要抓手。
北京市发改委在“两会”上表示,2012年将统筹政府资金100亿元,支持文化创新和重大文化项目,并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不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不能仅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全方位的资本对接。对此,不少代表、委员纷纷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银行行长严晓燕提出金融业关于进一步支持首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严晓燕建议,应加强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形成持续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
而北京市政协委员权忠光代表市工商联发言,建议进一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积极参与首都文化建设。
截至2011年11月末,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创意产业贷款余额为406.2亿元,同比增长77.3%;贷款企业1259户,同比增长58%;前11个月累计发放贷款332亿元,同比增长67.7%。
连线辽宁:
建设文化强省
要点: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
辽宁文化产业的基础曾经非常薄弱,增加值仅占全省 GDP的0.5%。如今,辽宁的文化建设蒸蒸日上。
辽宁正在全力冲击文化强省。目标已经锁定:“十二五”时期,夯实基础;2020年,辽宁文化建设具有一定规模;2046年,辽宁将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化强省。
随着政府的大力投入,辽宁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将越来越完善。据介绍,正在打造中的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科技馆和省档案馆将于明年交付使用,每个场馆都拥有10万平方米的面积。仅这4个文化场馆便投入50亿元。
对于打造文化强省,委员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软件实力建设上。周连科委员说,要建设文化强省,首先要创造出一流的艺术作品。而且这些文化精品,一定要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叫得响。因此,辽宁要让这些文化精品走出省门,走出国门,真正体现辽宁文化的实力。
连线湖北:
文化是中部崛起的精神动力
要点:2015年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以上
湖北省文化资源深厚,文化人才富集,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近年来湖北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中文化产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湖北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为建设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今年湖北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印刷复制、会展博览、动漫游戏、杂技、广告等文化产业,重点支持省广电网络、知音传媒等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其利用现代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做优。
新年伊始,长江传媒成功借壳上市,成为湖北文化产业的“第一股”,标志着湖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湖北省“两会”期间,代表们就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文化建设应在哪些领域做大做强,如何推动湖北向文化强省跨越展开深入交流。
湖北省人大代表刘永泽建议建立完善的文化发展基金制度,加大省级财政对文化项目的扶持力度,吸引和整合社会各界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
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魏文魁表示,文化项目一般投资大、收益慢、风险大,在政府指导之下,让企业们按照市场规律发展,不但要做得好,还要盈利。他建议湖北省打造一个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不但可以为动漫等文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吸纳银行、企业或社会闲散人员的资金,为文化企业提供投融资。
在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看来,建设文化强省要与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他表示,读书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人的素质不提高,即使文化产业的GDP上去了,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化强省,因此全民阅读活动可以作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个抓手。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将做大做强一批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大力扶持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引进一批文化战略投资者,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孵化园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文化企业达2.5万家,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文化企业达到50家,资产和销售收入过百亿的文化企业达到6-8家,培育1000家规模以上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2015年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以上。
连线浙江:
呼吁“文化立法”
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比2011年翻一番
今年浙江“两会”中,文化产品知识产权被侵犯、演出市场与展览市场难以自律约束、艺术拍卖市场的知假售假、公共媒体节目的造假、信息网络产业中的虚假信息泛滥助推社会不诚信等现象被代表委员们屡次提及,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毛亚敏认为,浙江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十年,但在文化立法方面依然严重滞后。文化立法与经济、社会立法相比,属于薄弱环节,特别是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立法很落后。
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省文联副主席陈振濂表示,浙江在30年改革开放大潮中敢为天下先,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也应该有“前列”意识,尤其是在“文化立法”这个时代急需而又缺少积累的领域,率先试水,集中一批文化专家和法律专家,共同研究,尝试出台一部系统性强、操作性强的系列文化法规,在包括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个方面建立相关法规。
陈振濂建议,浙江文化立法不应该仅仅从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立场着手研究政策,还应该从文化改革的受众一方或社会接受面一方进行评估,从而出台相对成熟政策以适应市场良性发展。
2011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呈现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在杭州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签约项目近50个,涉及金额106亿元;义乌文博会升级为国家级展会,总成交额达40.62亿元;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吸引了1800余家国内外参展企业,参观人数42万人次。此外,“电视剧第一股”华策影视“电影第一股”华谊兄弟、“网吧软件第一股”顺网科技、“首家媒体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集团”浙报传媒等等文化产业诸多的第一股皆出自浙江,在新一轮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浙江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另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运用创意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正成为浙江经济转型的新亮点。
今年浙江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浙江将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十大计划”,其中包括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到2015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比2011年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