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战略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就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力求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带有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体现,是一系列战略性决策的结果,又是制订中长期计划的依据,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核心管理。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和迅速变化的生存环境。企业为了生存和达到盈利的目的,必须了解企业战略管理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自身的优势,获得长远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意义
(一)有助于企业更好的适应外部坏境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外部环境永远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我国企业在管理上脱离计划经济模式的时间还不长,仍或多或少地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不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因此,企业进行战略性旨理,将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起来考虑,有效地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二)有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实行战略管理,企业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源能力,积极的探索其经营领域的范围,选择经营方向,强化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形成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
(三)有助于企业的结构重组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应根据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内部结构是计划经济或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产物,对市场经济反应迟钝,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特别是在相当长的时期,企业没有投街权,不善于资本投资与资本运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也不适应这种需求。而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前提下,通过企业完善的投资与资本运营,形成有效的内部资源配置,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新的环境要求企业自身有能力进行资本运营,这就要求在组织上进行迅速的反应,重新构造自己的组织结构。
(四)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国内外成功的企业,由于制定和实施了正确有效的战略,均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并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有没有明确的战略已成为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不理智的行为。因此,企业战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行动等。
二、企业战略管理原则
(一)信息原则
信息是决策的重要基础,它在决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了与战略管理有关的信息,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战略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收集、加工和转换的过程。因此,面对复杂的战略决策,一定要充分发挥各类咨询组织的“外脑”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参与战略决策的积极性,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
(二)系统原则
系统原则要求战略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必须对其各项指标的利害得失进行全面衡量、综合分析,使部分功能和目标服从于战略创新系统的总体最优目标。
(三)可行原则
可行原则是指运用科学的程序、方法和技术对战略管理方案进行可行性推断,预测方案的可行性。战略管理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有可行性,可行性是指在现有的主客观条件下,战略管理能够实施的程度及效果,它是衡量战略管理决策正确性的标志。
(四)动态原则
战略管理决策是由创新主体做出的,而作为创新主体的人受其所掌握的信息不全及认知能力不足所限,难免会出差错。有时战略管理方案本身就有错误,但在实施前没有发现;有时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使得原本有效的战略管理方案不再有效;有时由于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操作失误,需要加以修正。这些都证明战略管理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只有贯彻动态原则,才能保证战略管理的成功。
三、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企业战略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战略的成功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一)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认清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背景来识别企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不相适应的部分,即找出问题。
(二)设定目标
企业的目标是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应从最高目标开始,逐机级向下推进。依次设立企业的愿景与使命、战略意图、长期发展目标、阶段性发展目标、近期目标和部门的工作目标。
(三)战略策划
在战略策划中,要回答的问题包括: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如何实现成长、如何回应环境变化的挑战、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把握机遇、如何设定公司内的活动、如何完成财务目标和战略目标。战略决策就是对一组决策变量做出选择!
(四)战略实施
战略实施指把企业的战略方案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通过战略变革达到战略方案所要求的各项目标,进而达到全局致胜的动态过程。
(五)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是特殊的组织控制,目的在于通过检测和评估企业内外环境改进和提高战略运行效果,为战略调整提供依据。包括对内外环境的监测和对组织姿态的调整两项内容。
四、企业战略管理发展趋势
(一)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不断扩展
行业的界限、企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竞争已不在某一特定的区域或行业界限内进行,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配置问题,以获得最佳的企业管理效果。
(二)企业的战略要具有高度的弹性
当企业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的经营风险或要求企业战略与外部变化节奏保持同步时,企业要具备对不确定情况的快速应变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的战略要具有较高的弹性。
(三)制定企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组织结构扁平化,企业中每个个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一个结点,企业中的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了决策参与者和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四)形成动态统筹的战略管理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对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竞争能力进行动态统筹,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以形成竞争优势。转贴于 中国论
五、企业战略管理措施
(一)要有观念的创新和超常的思维方式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经营手段落后,企业领导没有真正站在全局、整体的高度作出战略筹划,不仅市场的机会把握不住,企业内部的问题也由于找不到突破口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企业除要有掌握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经营者外,还应有一批知识广博、具有超常谋划能力的人员从事发展策划工作,从事内外环境的系统分析与研究,推进企业的战略管理。
(二)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战略策划
对于重大而复杂的问题,系统分析方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它可以对根本性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提出解决的目标和方案,比较其结果,使系统整体的效果达到最优。运用系统分析时,要考虑内外条件的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并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手段。在目标和方案制定之后,企业有必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判断,以帮助企业决策者选择行动方案。
(三)分解细化“战略”目标为“战术”目标和实施方案
要使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必须把战略分解,从而形成战术目标和实施方案。使每一个人员都明确自己在战略中的地位,明确自身的责任。在进行战略分解时,要考虑阶段性目标的确定,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连贯性,当现有的组织机构不足以承担战略管理的任务时,还须对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适当调整。在目标确定以后,企业应利用一切条件,动员一切力量实现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对企业内部条件进行组织、协调、改造和提高。
(四)通过反馈、评价和比较进行目标诊断
关键词 战略管理 资源 合理配置 创新 作用
战略管理,是指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和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对资源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资源管理,是在保护好企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合理开发,合理配置,有机组合,提高其利用率,实现企业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么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如何面对这样的一个不确定过程,来实现企业资源管理?如何积极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施战略行为,实现其全局的、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呢?
一、运用社会资源实施品牌战略
所谓小企业做事,中企业做市,大企业作势。所有的社会资源,都是势。这些处身于我们周围的社会资源,我们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可以合理利用。关键是看谁能利用得更合理,更恰当。那么,在利用社会资源这个过程中,我们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资源,这些社会资源必须要与自己的产品特点和品牌内涵有关,让社会资源与自身产品特点合理对接,以此来实现品牌战略和最大市场化的营销目的。
例如,我们舟山市正在进行的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目标是要以海洋经济文化为依托,将舟山建设成未来的国际物流岛,海洋产业岛等战略目标,打响属于舟山群岛新区的品牌战略,那么这个“未来的国际物流岛,海洋产业岛”等战略目标,就是国家和舟山市政府等各级领导积极利用了我们舟山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与舟山的海洋经济这些社会资源,让这些属于舟山特有的社会资源与舟山未来发展有机结合而进行的一次国家级地区战略行为。
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如此,企业也是如此。坐落于舟山的浙江富丹旅游食品有限公司就有这样一句广告语:“到舟山旅游,带富丹食品。”然后再配以丰富诱人的海产品画面吸引旅客。这虽然是一则再普通不过的广告语,但细一品味,却是富丹食品在积极利用舟山海洋资源,为自己的产品造势,使人们知道在水产品丰富的舟山,不仅有一家叫富丹的食品公司,最重要的是通过这句广告语,向人们暗示这家叫富丹的食品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具有优质的舟山水产品特色,是值得到舟山来的游客带回去一尝的。这是富丹公司将舟山旅游与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很自然地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品牌战略行为。
二、整合内部资源实现战略目标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那么,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何合理整合内部资源,积极挖掘自身潜力,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长时间取得主动地位呢?
(一)科学盘点企业自身最大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
犹如一个人出去办事时,能够将自身最好的优点展示在人们眼前,那么他办事取得成功的概率就会高许多,反之,则可能办不成的概率会高些。或者虽然事情办成了,但留给人的印象却不是最好的一面。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本企业内部如技术专长、地理环境、人文特色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则对未来发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一个服装厂,设计款式新颖的服装是他们的强项,而一家机械厂,制造机械设备和各类配件则是他们的专长。
(二)运用作业成本法,实现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顾客需求有了很大变化,企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比过去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在成本上要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成本的绝对优势,不仅在生产经营中要不断加强投入产出观念,而且对企业的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而企业如果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能有效避免传统核算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使企业的成本控制不断得到加强,成本数据更加准确和精细化。作业成本法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管理是把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作业成本法的价值链分析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总体的分析框架,战略定位分析将成本管理同具体的战略相结合,成本动因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成本管理的重点,找出驱动因素。三者的有机结合保证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和体现出战略成本管理应有的管理效果。
作业成本的核算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
(三)运用定价策略,实现企业营销目标
定价策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决定了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消费群体和未来市场定位,更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创立于1920年的美宝莲纽约是全球最大的彩妆品牌,是欧莱雅集团在中国发展最为成功的品牌之一。2000年以前,美宝莲的消费群体还在中档之上,但当欧莱雅提出“让每一个中国妇女至少拥有一件美宝莲的产品”的口号时,美宝莲重新进行了产品定位。产品重新定位的直接反应就是价格。美宝莲制定出了对中国普通消费者,尤其是针对年轻人具有亲和力的价格。美宝莲的定价策略,使其从少数消费者群体转向大众化消费群体,成功抢占了市场份额,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彩妆品牌。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2009年美宝莲纽约在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十大彩妆品牌中,睫毛膏和唇膏的市场占有份额遥遥领先其他品牌。
美宝莲的定价策略只是其中一种,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还可以运用差别化定价,实行一级价差、二级价差等价格制定策略,来多方面实现企业营销战略。
(四)培育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市场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由人创造与推动的。在商业上,个人英雄主义非常重要,正是因为出现了这么多的个人英雄主义者,所以当今社会涌现出了一大批企业家。是他们的行为开创了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管理方式,开创了市场,发展了企业。无独有偶,李嘉诚也有一句话:“上门找顾客累,顾客找上门来才轻松”。所以先要让产品好卖,才能让产品卖好。而要让产品好卖,企业就必须要有创新,有独特性。
企业创新能力就是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系统地完成与创新有关的各项活动的能力。包括在技术上企业能否将科学的概念转化成为用户开发的产品,并且生产、制造和提供给消费者,并且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否能被用户认可,企业能否有效地说服用户接受自己的产品,不仅如此,企业还要有效地管理好这一过程,并获得一定的财务回报。不断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个人英雄主义,发挥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和团队智慧,纵向分析行业特点,寻找行业中的空白角,让自己的产品进入市场后能率先取得主动地位甚至独占市场,是企业战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战略决策。
三、结束语
关键词:战略管理发展趋势现代中国企业管理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2003)。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德-博诺,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CV)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misableValue)。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博诺(E.de-Bono,1996)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zero),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石军伟,2002)。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2004)。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JamesF.Moore)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后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汪涛,万健坚,2002)。
3.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Econogy)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在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分别是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hole)理论。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简单说,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2003)。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来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产品)、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边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战略弹性一旦建立,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6.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Iackson,2002)。
三、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高度重视环境因素、战略柔性、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
朱江(1999)、尹义省(1998)等人对我国企业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实证研究;(2002)、陈劲、许庆瑞(1999)、刘冀生(2002)等人对于目前企业战略发展所强调的归核化(Refocusing)问题展开了一定研究,例如将核心能力具体化,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并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虽然这种研究指标以及样品的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但已开辟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法;由于数据易获取、资料较齐全,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战略管理实证研究的重要对象;徐二明、许可(2002)、王开明、万君康(2001)、陈劲(1999)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顾乃康(1997)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边燕杰、丘海雄(2002)、姚小涛、席酉民(2003)等人从社会网络这一新视角对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沈艺峰(2003)、贾生华(2003)、王凌云(2003)等人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简汗权、李恒(1998)、单汨源(2000)、徐飞、徐立敏(2003)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史占中(2001)、董川远(2003)、王光庆(2003)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黄江圳,谭力文(2002)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席酉民1989年提出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和谐管理理论,在其后的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他及其带领的研究群体形成了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该理论下的战略分析框架即和谐机制的要义是:“和则”用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人的不确定性的削减,“谐则”用于确定性环境下物化要素的优化;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2000~2002)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构成;姜振寰、刘艳梅(2002)、徐全军(2003)、刘洪(2003)、蓝海林(2001)、宋学锋(2000)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因此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钟映弘、杨建梅,2003)。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应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ChineseContext)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可以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但不能强调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
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民,刘鸿渭,2003)。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乔晓东等译.竞争战略[N].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
[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陈晓红.战略型资本运营[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6.
[4]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版,1997.
[5]赵国杰,冯石岗.建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体系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
[6]席酉民,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J].管理科学,2003,4.
[7]姜振寰,刘艳梅.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1.
[8]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3.
[9]严建援,颜承捷,秦凡1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形态及其绩效的研究综述[J].南开学报,2003,6.
[10]李梅,金照林.顾客价值创新: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新逻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12.
[11]孙晓岭.企业竞争新思维:超越“顾客导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1.
[12]徐全军.企业理论新探:企业自组织理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3,3.
[13]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1
[14]姚小涛.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预测,2003,6
[15]王磊,刘洪涛,李垣1当代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9.
[16]石军伟.企业战略理论的逻辑比较[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8.
[17]蒋峦,蓝海林,谢卫红.企业战略理论研究[J].科技与进步,2002,3.
[18]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6.
[19]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7.
企业管理战略规划这个概念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就渐渐开始实行起来,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从初步的理论形成阶段、经典理论整理阶段、竞争理论实践阶段和现在的适合当代的企业战略管理阶段、通过各个阶段的逐步发展可以了解到企业管理战略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是和企业的发展统一前进的。
1.初步的理论形成阶段对于早期的企业管理理论主要是研究企业中各要素对企业的影响,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通过早期学者的研究确立了企业的基本管理职能主要是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指挥管理、协调控制管理。而计划管理是整体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更是最基本的企业战略管理思想。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品质,如何将企业与环境组织相适应可以作为现代战略企业研究的方向。
2.经典理论整理阶段对于经典理论整理阶段,企业的发展规模随着理论整理的发展逐渐形成,不断壮大,管理的理念不断深化和提高,管理的规模化要求不断形成,逐渐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从初期的单一形式逐渐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理论的整理阶段要注重研究与环境形式的内外相互的结合研究。其中分为设计企业的发展管理战略理念,对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机制有一个明确、清晰、合理的管理方针;对计划确立一个合理的可控制、有意识的过程;对管理目标、项目情况和预算状态有一定的分析,确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业地位,保证企业行业的结构分析和竞争地位;对战略的基本形成有一个合理的信息处理能力、获取相关知识、确立认知能力;对企业战略管理相应的学习观点有一定的了解,对市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不可预知能力有一定的判断力,通过了解和学习,逐渐认识到环境组织的复杂程度,有助于确立相对合适的解决办法;对于组织文化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管理的人员的思想培养的提高;对政治因素的处理要保证合理的关注相关利益;对于企业管理中合理的分析方法和使用技巧可以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管理者可以通过自己处理问题的思路合理的应对和解决;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权利问题上的研究主要针对各个方面的意见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合理的战略意图;对于企业战略文化体系的研究主要是组织各种合理的因素进行整合,从而发挥合理的作用效应,其整体效果不会超过企业整体战略理论和企业文化问题;对于企业环境与结果上的研究主要针对如何可以提高人们现有的环境,从而获得更加受人关注的组织生态情况和结果,从而获得结构与环境综合的统一。
3.竞争理论实践阶段合理的将企业行业内部的结构布局、企业核心能力、企业战略资源发展相互结合起来。通过运用经济学方法对企业内部的结构布局进行合理的分析,将结构与企业核心能力、结构与企业战略资源的发展相互适应,创造合理的企业竞争战略实践阶段提高竞争优势模式,通过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寻找较为有价值的核心竞争能力,这需要企业长期而持久的基础发展,在企业结构的大框架下,合理的组合和分配,从而获得合理的有一定代表性的竞争实际方式,再利用合理的企业管理运行方式提高企业的管理独立运行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的整体实际竞争能力。
二、企业管理战略规划的理论延伸和发展
在竞争的企业管理战略发展过程中,行业间竞争的趋势日趋明显,环境情况的变化程度和发展程度是不可以预知的,这造成了在实际规划管理过程中,如何可以提高企业战略上的行为和意图,保证战略矛盾不受到产业的影响,防止相关产业受到产业链上的依赖,在企业管理上要合理的控制企业的战略矛盾,明确高层管理在适应性学习过程中战略转型的重要性。注重多元化转型过程,利用生态基础理论、动态分析方法、成本分析法等方法确定合理的战略分析方法,从而用于管理企业战略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行业竞争市场的持续发展和良好创新性的突破,创新思想的建立可以保证企业管理战略的合理利用,保证战略目标的持续性发展。
三、结论
【关键词】企业资源 多项目管理 战略管理
一、企业多项目管理的组合管理模式与方法
(一)企业项目管理与多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通俗的说,就是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使用系统的观点以及方法理论,克服资源的限制,对目标涉及的项目工作进行有效管理。目前,多项目管理学是从项目管理学相关领域衍生的一个新课题,是以项目管理学为基础的。最早研究并应用多项目管理的是一些汽车制造企业,例如丰田汽车公司以及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二)企业多项目管理的模式及方法。
企业要实行多项目管理,就必须通过理论设计来实现多项目管理的目的。这就受着许多条件的制约:是否具有管理结构优化的需求、是否具有明确的企业未来发展规划、是否有稳定严格的管理组织层级、是否具有高级管理人才和生产管理流程。企业发展需要从长远考虑,必须要关注自身的建设实施规划以及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因此,多项目管理更加适用于有一定实力基础的大企业,中小型企业在选择时还需慎重考虑,对自身的实力要有符合实际的评估。
在实施上,多项目管理大概有这样几个步骤:用户组织管理、资源配置管理、项目计划管理、项目实施管理、经验总结管理。在项目的开始阶段,企业要建立整个管理系统,根据相关的业务特点,创建用户和组织,确定优化设置和项目组织结构,建立完整的内部上传下达体系。其次,要跟随建立的体系,分配项目所需的资源,区分资源类别,管理资源使用情况,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在项目的计划管理以及实施方面,需要负责人和实施人共同进行准备和管理,做好校对核查工作,确立项目的优先级,保证计划能够顺利开展并按照计划完成实际项目。最后,项目完成后,要及时做好项目的经验总结,并做好相关的备案和管理,形成资料库,在以后的工作中善加利用,做好扎实的理论保障工作。
二、新时期企业战略管理思路对策探讨
通常来说,我们对企业战略管理定义是,集合企业日常推行的业务决策与长期以来企业的计划策略所形成的管理业务。并且,对于企业战略管理还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从广义上来看,企业战略管理是指运用统领性的、全局性的谋略和方案对企业的各种事务进行经营和管理。从狭义上来看,是指根据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和企业自身的经营必要条件确定企业的目标,并对企业战略方案的制定、实施、掌握和修正等过程进行管理,以确保正确的实现未来的战略目标,进而优质地完成企业使命与目标。
我们可以将目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即:早期战略思想阶段,传统战略理论阶段,竞争战略理论阶段和动态战略理论阶段。
(一)第一阶段:早期的战略思想阶段。
这一时期,企业战略思想并不是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架构,但是却已经有了许多精彩的思想。在当时的早期战略思想阶段中,大致可概括出以下3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在二十世纪初期,经济学家法约尔在对企业自身的管理活动重新进行了整合,将企业日常活动分成了一共六大类,并且也提出了管理工作的五项功能。
第二种观点,1938年切斯特・巴纳德第一次将组织理论分离出来,并提出管理的重点应在于提高组织的效率。总体来说,即主张组织与自然环境相“匹配”,为现代战略分析奠定基础。
第三种观点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著名经济学家安德鲁斯提出来的,对于企业战略部署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并将其划分为四个构成部分。
(二)第二阶段:传统的战略理论阶段。
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起点,是1965年安索夫出版的著作《企业战略》。在此之后,诸多学者都开始积极对企业战略理论进行研究,因此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多种企业理论学派。
1.设计学派。其代表为安德鲁斯及其同事。该学派认为,战略形成应由企业高层负责,且应当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过程,需要简洁、明了,且容易被理解。
2.计划学派。以安索夫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战略形成过程是被控制的,且具有规范化的。
3.定位学派。以迈克尔・波特等人为杰出代表人物。这一学派认为企业在制定战略过程中必须要对在其行业中的构成与地位深入分析。
4.创意学派。该学派认为企业形成战略的过程是一种直觉思维与寻找灵感的过程。
5.认知学派。这种认知学派将企业战略的形成看作是基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和建立概念的认知过程。并且后者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条件。
6.学习学派。该学派认为,企业战略是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自然的选择而形成。这也是它与以往学派不一样的地方。
除此之外,还有认为战略的制定还要需要考虑利益团体及权利共享等政治因素的权力学派;认为企业战略是汲取了企业文化及文化形成所需的价值观的文化学派;强调企业如何在其所在大环境中生存并发展的环境学派;将企业看成是一种由多重元素与行为所构成的架构,并且将企业战略制定看做由各学派观点整合而成体系的结构学派。
(三)第三阶段:竞争的战略理论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战略理论进入了以竞争为重点的新阶段,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欧美国家多将企业竞争的战略理论作为现代企业学术研究的前沿,这一举动大大推进了以竞争为重点的战略理论的发展。
行业结构学派由迈克尔・波特创立。波特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的竞争战略理论实施了兼容。并构建了五种具有企业竞争力量的分析模型,并提出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三种最为基础的企业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以及集中一点战略。
核心能力学派源于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其后吸引了许多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核心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根本的能力,可以作用于其他的能力并影响它们的发挥及效果。该学派认为,现代的市场竞争是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的经营成功取决于企业对市场的行为反应能力。企业应当着重于开发其他企业所没有的产品设计,并建立起领导地位。
而战略资源学派则认为对于企业战略而言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怎样培育独特的战略资源,以及如何来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能力。
(四)第四阶段:动态竞争的战略理论阶段。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如今的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企业生存环境,因此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环境也随之更难以预测。基于新形势下的企业经营情况,部分管理学家提出了全新的战略理论:动态能力论与竞争动力学方法。
动态能力论在于强调了在原有的战略理论中长期被忽略的两个方面:动态和能力。动态指的是现代企业要使其竞争力与不断变化着的市场环境保持一致,而能力则强调战略管理为满足动态环境需要而去适当的实施、整合和再创造。
竞争动力学方法则主要回答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现代企业应如何制定、实施战略管理战略,进而确保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和保持竞争的优势。
三、企业战略管理对策
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但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企业领导者素质较低,他们更多的重视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对于战略管理的理念淡薄,且缺乏了解;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刻板,没有创新性,我国虽已加入WTO,但仍有相当多的企业不能够与国际管理理念接轨;企业战略管理侧重部分,忽视整体,且各部分不能够很好地进行整合。企业战略是全局性的,是对企业总体活动的管理,追求的是企业的总体效率;企业战略管理缺乏特色,一味的模仿就意味着自杀,只有形成独特的、适合于企业自身的战略管理模式,才能让企业长青,在市场中屹立不倒。
对于如何完善我国企业战略管理,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 加强对企业领导者的培训。
针对各企业的自身情况,对企业领导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成长培训。可以从各个高等学校聘请教授、专家来进行专业培训,也可以请经验丰富的其他企业家进行实践经验的教授。尽量通过短时间高强度的培训让企业的领导者了解企业战略管理,接受不断更新的企业战略管理理念。同时,对于各高校相关专业的学习,也应加强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知识的重视,让这些未来的企业领导者更早的去接触这一观念,才能更好的去应用于将来的企业。
(二) 建立高效的、准确的、灵活的、敏感的信息系统。
企业的成功,战略的制定及实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信息――如市场需求、技术开发、科研成果等的准确性程度和信息获得的及时性。企业若想获得第一手信息,应站在行业的高度,建立属于自己企业的关于整个行业的信息平台,搜集信息、积累资源,在平台上吸引更多的合作者,由市场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创造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这样,企业呆板的战略管理情况可以得到大大的改善。
除此之外,还有针对实际的管理情况建立合适的企业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以及促进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的建设等,都将为企业战略管理带来新的生机。战略管理则是企业项目选择的基础,关系到项目的资源分配和决策分析。因此,掌握多元化的管理方式是当前企业实施管理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