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群众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范文第1篇

有了人类,便有了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人类文化艺术发展到至今,一切高端的文化艺术灿烂夺目,无不是在群众文化这片沃土中生长出来,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群众文化的产生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同步相连的。在远古时期,群众文化的初始形态,即是人们在篝火旁边吃着猎物,高兴时舞之蹈之,笨拙地表现他们白天狩猎的过程与细节。其实他们就是在回味再现他们白天的一个过程,有惊险、有振奋、有紧张的情绪融注其中,也抒发他们最终与野锋获得胜利的自豪感。(后来人们为他们的表现起名为“狩猎舞”、“赶山舞”、“捕鱼舞”等)这也映证无数次我听到的一句真理“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千种形态归属在精神层面情感方面即为“喜怒哀乐”,群众文化则直接把这种情感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音乐中有“伴嫁歌”、“纤夫号子”、“伐木号子”、“山歌、渔歌”、“情歌对唱”“、祝寿歌”、“酒歌”等;舞蹈有“傩舞”、“傩戏”、“毛古斯舞”、“狩猎舞”、“秧歌舞”、“摆手舞”、“跳竹竿”等,至于说唱,则在相对时空中给人们诉说一段或久远、或身边起伏跌宕,曲折迂回的故事。至于绘画、书法则在有动感的静态中夸张描绘,使受众为之神往。这一切,都是源自生活有感而发、随遇而歌、随情而动。在表现中还原生活,在提炼中美化生活,自然中实现了文化艺术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与娱乐功能,也是群众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因为创造者是群众,表现者是群众,接受者是群众,受益者则是以群众为主体的整个社会。

与时俱进,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今天的人民群众文化活动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无论艺术门类形式的增扩,无论是参与面的增幅,还是表现能力与水平的提升,无不彰显出人民群众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人们精神家园高质量的需要正是在人们自身参与的热情中得以实现。群众的歌咏、舞蹈、戏曲、器乐演奏等活动在他们的文化生活中如一日三餐成为一天中的重要内容,自编自选作品、自弹自唱乐曲、自演自亮“戏腔”、自炫自赏舞姿,自己买乐器、自己购设备、自己定做服装道具、自己凑资请老师排练,自觉遵守团队规章,自己寻找演出平台……无论在乡村城镇,还是在城市社区,夜晚中的花坛边、广场上、道路旁都是他们陶醉、酣畅、驰骋的展现自我的环境空间,没有了胆怯、没有了羞涩,只有自我沉浸、自我舒展、自我表现,这是一幅多么波澜壮阔的画卷啊,这一切都显示出群众文化的气势如虹,独具魅力,显现自然主义文化的宽度与厚度。这一切让我想到,因为国家的强盛,因为先进文化的引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需要外化,幸福指数提升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完整的具体表现,群众文化就是最好的载体。

现在的群众队伍,人才辈出,无论从创意策划,创作编排,艺术体现都可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一比高低,近几年,国家与省级群文系列的艺术盛会中,精品力作纷呈。曾经群众歌曲大齐唱,如今混声四部合唱已普遍演绎,并已冲击中外名曲,曾经的小区小调单声部齐奏,如今国内外经典乐曲已有中学生编制完整的管弦乐团专业水准较高的演奏,以及社区乐团、爱乐者乐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他们一切发自内心的喜爱,自掏腰包,不计报酬,一丝不苟,精心排练,为的就是“好这一口”、“找乐子”。林林总总,这个可爱的群体,为我们当下这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面对这文化的春天,春天的文化,我作为一名群文工作者,幸福置身在这片沃土上,是我人生中的大好机遇。同时更感到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与使命更加重大而圣神,只有努力学习,勤于实践,提升自我,才可能在光荣的岗位上有所作为,成为这支浩荡大军中一名合格者。

群众文化范文第2篇

群众文化品牌既是产业也是事业,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力措施,也是造福群众、改善民生的内部驱动,本文从群众文化品牌的特征出发,探讨打造群众文化品牌的基本措施和思路。

【关键词】

群众文化品牌措施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

1群众文化品牌的主要特征

1.1群众性

群众性是群众文化品牌的最基本特性,所谓群众性就是能够被广泛认同和接受,贴近群众生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众文化品牌的理念来源于群众生活,其主题不应脱离当地的老百姓生活现状和生活愿望,文化品牌既是对群众生活现状的反映,也借以表达群众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二是具有趣味性,群众文化品牌应当具备一定的趣味性,祛除枯燥乏味的教条主义文化理念;三是群众文化品牌应当以群众为载体又要回归群众,在取材于群众生活之后,应当具备回馈群众、造福群众的基本属性。如:我国西部某市根据当地民俗文化,打造了“七巧女儿节”,反映当地的民俗生活,同时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得群众以此有获得感。

1.2民俗性

群众文化品牌应当本着传承民俗的理念,将我国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内涵予以挖掘和弘扬。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这个根本才能使得文化品牌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源动力。民俗性的文化品牌多元化、多样化、多彩化的最基本属性,不同民俗文化在不断创新过程中被传承、发扬和融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文化性

不是所有的历史传承都值得继承和弘扬,群众文化品牌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群众文化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其创作来源具有文化性,一种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须立足于一定的文化习俗、文化传统或文化典故,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和创新,如果以文化为基础,就是空穴来风,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前行的方向,当然不会在品牌创新和竞争中走得更远;二是其打造方式具有文化属性,文化品牌不同于其他产品,仅注重其价格、属性和宣传,文化品牌的打造应当以具有文化特征的手段进行,如举办文化节日、主题会展等形式。某城市举办的园林博览会上,把当地的民俗文化浓缩在会馆中集中展出,让人们在浓缩后的时间和空间中感知几千年前的人民生活状态,感到文化的教育和洗礼。

1.4产业性

文化品牌的打造只有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才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造福于民生。文化和经济从来就不是割裂开来的,从古代的唱戏说书谋生的艺人,到现代精湛绝伦的艺术表演,本质上都是文化和经济之间的转化。离开经济谈文化,就脱离了基础,离开了文化谈经济就失去了精神追求和一个民族得以生息繁衍的源动力。现代社会打造群众文化品牌,产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

2打造群众文化品牌的主要措施

2.1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应当因地制宜

群众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俗性,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特征、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市场需求等要素进行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才能使得群众文化品牌切合实际、体现生活、造福民生。如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具有得天独厚的刺绣水平,可以以此为基础,开拓旅游产品市场,一方面借以弘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2.2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应纵横拓展

任何产业只有纵向和横向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扩展,才能发展壮大,孤立的一条线甚至一个点难以持续。所谓纵向扩展,是指要建立文化产品的纵向产业链条,从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宣传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盈利终端,这样增大了产业的内生动力,扩展了文化品牌的内涵、同时增加了就业。所谓横向扩展是指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须多元化,一个地域和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也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文化就需要多元化的产业去推动和转化,如一些少数民族旅游区,开发旅游业、旅游产品加工业、餐饮业等,多渠道开发文化产品和产业。

2.3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应倾向农村

从当前实际出发,开发农村群众接受和认同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有媒体报道,部分农村地区文化生活匮乏,致使农民精神生活单一,带彩娱乐逐渐转化成赌博,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因此,应当立足于农村文化资源匮乏这一实际,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工作实际,开发农民能接受、农村有前景的群众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让农村变得越来越美丽。

2.4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应坚持企业参与、全民受益的原则

相关部门应当主导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鼓励和引导社会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汇集到文化产品打造这条战线上来;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群众文化品牌打造过程,实现文化打造过程中资源的均衡配置。文化品牌的打造应当以全民收益为目的,坚持群众喜爱、群众收益的基本理念,摒弃不且实际的假大空、弘扬人民接受的真善美,尤其在老少边穷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群众文化品牌更应切合精准扶贫战略,为群众全面奔小康铺路搭桥。

2.5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应坚持推陈出新

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既要传承也要发扬,应当结合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上进行创新、创造,将传统文化产品与现代数字技术、职能技术、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文化产品,满足年轻一代的文化需求,同时增强了文化的传承生命力,使得古老文化、民俗文化和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备时代特征和顽强的生命力。在某市园林艺术展览馆中,将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醉晚亭等历史文化名楼通过多媒体3D技术进行展览,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身在其中的时空穿越感,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使得历史文化名楼的文化底蕴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美展现、熠熠生辉。

3结论

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是改善民众文化生活,造福民众的事业,也是增加百姓收入、改善农村面貌的产业。群众文化品牌具备群众性、民族性、文化性和产业性的特点,我们应当立足于这些特点,寻求让民族文化、古老文化、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和创新的路径,应地制宜、纵横拓展打造群众文化品牌,让造群众文化品牌倾向农村,坚持企业参与、全民受益的原则,使得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实现创新创造,与现代数字技术、智能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历史文化更好地继承、更好地弘扬,更加具备时代特征和顽强的生命力,在不断推陈出新的路上不断造福于人民群众。

作者:叶俊锋 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狮山文化站

参考文献:

[1]张晓光.群众文化学与民俗学的联系[J].剧作家,2012(01).

[2]徐群.群众文化活动与基层文化馆建设[J].文化月刊,2010(21).

群众文化范文第3篇

要处理好管理和放开关系,确立服务的方向,使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有机结合。

基层单位的经营权、自,如果真正掌握在文化组织者自己的手中,那么群众文化事业发挥的特色,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收获丰收的成果。摆正文化馆站与市场的关系决不是一句空话,在市场经济的渗透下,文化馆站的工作无疑要打上商品经济的印记。但是文化主体的性质不能改变,它既要适应市场规律,又要坚守自己的文艺阵地和发展方向。要发展文化部门与地方的关系,文化工作不能高高在上,应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文化产品不同于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并且讨价还价。对于市场意识、因素的培育,领导有效地管理、科学的方法,人才、作品的较高科技含量,有利于地区性群众文化功能的整体发挥和队伍的有机配合,使文化经济的运行进入正确轨道。

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把应有的权力下放给文化事业(企业)单位,并不意味着撒手不管,文化主体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把市场经济的要素引进到文化工作中,在社会发展中重新建立主体意识,充分表现出独特的功效和无法取代的价值力量。巧妙地把文化、道德、教育系统工程运用于服务中,拓宽渠道、勇于创新,使之与经济发展同步。

我国经济的速度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人们腰包鼓了、头脑却空了的现状,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精神饥渴大有人在。他们盲目地进入消费层,道德观、人生观跟不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抬头,有的人心态扭曲,黄、赌、毒无所不好,连贪占国家和集体的财物也变得理所应当。价值观的失衡,使不少从事文化创作的人员心灰意冷,立场动摇,加之文化人多数属于工资阶层,如果放弃了对文化工作的热爱,何以组织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失去了积极地引导、去其糟粕、提取精华的功能。

群众文化的特殊功效在于寓教于乐,更在于它的广泛性。提高人民知识水平、欣赏水平,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如何运用好服务的手段,让群众文化对人民群众有吸引力,使他们积极参与,乐在其中,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主要是工作效率的问题,热爱自身的工作性质是必要的,热爱来源于群众中的群众文化更是必要的。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我们是否感受到一种危机,文化断层能否在我们的奋斗中弥合,文化建设的队伍,应该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要不断地寻找新途径,使群众文化工作少走弯路,实现自身的价值。何况没有大众化的群众文化,或丢失了它的独特性、广泛性,也就动摇了社会存在的基础。

群众文化范文第4篇

文化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一种模式以及这些模式所代表的一种符号。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并且依靠这些物质或精神生存的一种现象,这些物质和精神就是文化。狭义的文化也叫做人文文化,是某一个社会的群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传承积累的人文精神和物质体现。文化是有一定的内涵的,比如我国的“筷子文化”这就是针对所指的事物的文化内涵,文化是靠学习得到的,而不是天生就具有的。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之外的,根据人类自己参与自己开发的,具有相对的社会性的文化,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活,并且是自娱自教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化娱乐活动。群众文化不仅能够构建和谐的精神文化,还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和谐有重要作用,是人类排遣无聊的一种方式。

二、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升,更加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需求。那么这就导致群众文化受到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冲击,人们的娱乐方式不再是局限于传统的在家休息,并且随着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娱乐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传统的群众文化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群众文化面临的现状。

第一,国家的主导文化日益减少。我国的群众文化的建设依靠的是文化馆和文化站,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各级的文化馆和文化站的发展速度过于缓慢,这就导致国家的主导文化不能够有效的发展。而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就是因为从事群众文化的人员逐渐减少,并且由于社会制度问题,裁减了一些精通文化的人员。

第二,群众文化的服务方式不能够适应人类在精神方面的需求。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人们的精神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现有的群众文化很难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就导致我国群众文化与人们的需求难以在一个层面,而且传统的群众文化的形式过于单调,并且还很死板,很难适应目前快速发展的生活方式。

第三,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意识落后。大多数从事于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的思想都较为落后,他们深受传统的文化的影响,难以创造出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文化,那么就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精神需求。

三、新形势下完善群众文化的措施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应该予以改善,积极的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给人们的精神解压。充分的发挥群众文化的重要性,一般在人们无事可做的时候就会觉得无聊,想得到有效的方法来排遣这种感觉,一般心理素质好,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的人会选择一些健康向上的方法来排遣,但是心理素质较低的人就会与人争吵,吸烟赌博等,长期下去是不利于人健康发展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群众文化的完善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第一,国家大力支持群众文化。我们知道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能够促进人们素质的提升,那么积极营造一种高尚健康的文化氛围是很重要的,人们在这种氛围中能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这就要求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全面支持优秀的群众文化的发展。

第二,制造群众需要的群众文化。由于经济的发展日益迅速,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那么这就要求从事群众文化的人员制造出群众需要的文化,让人们在闲暇时间能够更好地放松自己,让精神得到放松,那么就可以促进人们更好地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第三,加强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培训。群众文化的优秀与否,与参加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是有很大关系的。那么有关部门就应该加强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积极的教导群众文化工作创造出人们需要的文化。第四,提高人类的精神意识。再优秀的群众文化,如果人们的综合素质不高,那么还是会出现各种与法律和道德相违背的事情,那么这就要求人民群众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正确的看待生活中的事情,再结合优秀的群众文化,排遣自己的无聊,增加生活的乐趣。

四、结语

群众文化范文第5篇

广场舞蹈是近年来兴起且快速发展的一种现象,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广场舞蹈和其他舞蹈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参与人员,其参与人员基本上是中老年妇女即“大妈”。那么,广场舞蹈到底有哪些特征呢?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表演的特殊性

广场舞蹈和其他舞蹈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表演的特殊性。人们对于美的欣赏和享受是在于对它的直观感受,即直接性。广场舞蹈之所以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也是因为广场舞蹈能够给人带来直观的感受。广场舞蹈的参与者,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而广场舞蹈的舞台也是和观众融为一体的,这都使观众有一个特殊的感受。

(二)集体性

广场舞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集体性,人数很多且没有限制。无论男女老少、会跳舞的还是不会跳舞的,都可以参与其中。集体性还是广场舞蹈主要表现手段。由于广场舞蹈一般都是在广场上进行表演,而广场一般都比较宽阔;因此参与的人数很多,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有时甚至会达到上千人,场面异常的火爆。

(三)参与人员的自发性

参与人员的自发性是广场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参与广场舞蹈活动的人都是自己自愿去参加的,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发动。而且也没有任何规定和要求,人们可以随时参与、随时离开。现在有很多中老年人去广场公园散步时,都流行带一个小型收音机,在碰到同是舞蹈爱好者时随时都可以来一段舞蹈。

(四)随意性

随意性是广场舞蹈与其它舞蹈最大的区别之一。在舞蹈编排中,广场舞蹈没有专门的编舞人员。在舞蹈训练方面,广场舞蹈也没有制定一套方法。在舞台方面,广场舞蹈也没有固定的跳舞场地。而且其舞蹈动作也很随意,并没有明确规定这个舞蹈动作该怎样做才是规范的、正确的。除此之外,广场舞蹈在时间的选择上也很随意,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这也是广场舞蹈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社会作用

(一)广场舞蹈具有满足群众自娱自乐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群众对业余文化生活也会随之产生更高的要求。广场舞蹈是从群众自娱性开始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抒发喜怒哀乐的时候,就会伴随着舞蹈的存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了,电影、电视、戏剧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更愿意参与到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中来,而广场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人们更容易参与到其中,舞蹈所独有的审美情趣,是其他娱乐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参与意识更加强烈,希望从自身的投入中展示生命的情怀,并从中获得审美价值和生命情趣,群众喜欢上了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为消除疲劳、陶冶情操、焕发精神,他们自觉地步入了自我娱乐的舞蹈当中,在舞蹈中人们不再只是观众了,而更多的是“表演者”。他们通过舞蹈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个性,舞蹈已逐渐成为群众乐于接受的艺术活动,满足了群众自我娱乐的需求。群众需要舞蹈,离不开舞蹈,舞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具备重要的作用。

(二)广场舞蹈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居住面积大了,环境好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邻里间的相互接触越来越少,邻里间的情感交流也随之淡漠,邻居之间相互不认识、在园区里形同路人。街道、社区的群众舞蹈活动,客观上为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架起了桥梁。早晨,在城市里不论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大多是以广场舞蹈为主,广场舞蹈尤其以妇女居多,她们几十个人一个队伍,有跳东北秧歌、健身舞、拉丁舞,交谊舞,百姓健康舞等等,这些别具特色的广场舞蹈,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居民百姓,他们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纷纷走出封闭式的高楼庭院,参加到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中来,既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打破了居民之间互不相识、互不往来的沉闷局面,使那些有着相同情趣、相同爱好的社区居民相聚在一起,抒感,建立友情。广场舞蹈所表现的形式是一种群体活动,人们是通过这种群体的表现,来展现舞蹈集体美,所以人们在相互配合之间产生默契,进而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在追求美的同时,促进了邻里间的了解与和谐。

(三)广场舞蹈具有强身健体、美化心灵的作用

舞蹈浅析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李 敏摘 要: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舞蹈艺术是一项受到广泛认同和参与性极强的活动形式,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它是以群众为主体,群众自愿参加的一项的活动,通过舞蹈活动可让群众掌握和学习丰富的舞蹈语汇,并运用多彩的的艺术手段去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群众自身的思想感情,从而满足群众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和活动的需要,最终达到群众自我娱乐的目的。本文先简单分析广场舞蹈的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主要论述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人的肢体语言。舞蹈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畅性动作来表达情意。舞蹈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活动,它融音乐、美术等艺术元素于一体,是高雅的全身性的文化活动,它即能健身、娱乐、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也可以使人精神焕发、身心健康,在优美节奏中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并不受场地、器材和锻炼者年龄、性别的限制,动作的繁简、难易可以根据舞者自身的需要而编排,是易于接受,易于开展的大众健身的最佳方式。现在舞蹈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项极受欢迎的艺术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身心常常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跳舞能够消除多余脂肪,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和呼吸系统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人体四肢与躯干及全身的协调能力。舞蹈是一种比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更为高级的运动,在身心两个方面都达到调试和发展,尤其对中老年人保持一颗年轻心,延缓衰老,延长青春是大有意义的。在人们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舞蹈作为一种欢快、节奏感强的群众文化形式,健身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人们通过运用形体自由地表现心灵,抒发内在情感,可以使人们在美的愉悦中充分发展,使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重力、节奏、人体平衡得到训练,可以培养人们对人体美,对时间、空间的感受,使舞蹈成为锻炼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想象力的一种极好的形式。人们在不断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健体强身也愈加重视,以各种形式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而舞蹈恰恰是强身健体的载体,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人们有节奏的运动着全身。而音乐在广场舞蹈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编舞者对音乐的欣赏不同,而编排出的舞蹈也不同,所以,给广场舞蹈带来了各种风格的各个领域的音乐,而音乐所表现的都是各国、各民族最优秀、最美好的语言,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人们在跳舞的同时净化和美化了心灵。

(四)有利于舞蹈文化的大众传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广场舞蹈其实就是一种广场文化,由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创作、参与并传承。现在,我国的舞蹈文化只掌握在各地的歌剧舞院、舞蹈教练以及高校的老师与学生的手里,离广大人民群众很远。而广场舞蹈正好打破了这一局面,它将高雅的舞蹈艺术、舞蹈文化变得雅俗共赏,让广大人民群众能真正接触到舞蹈文化、感受到舞蹈文化。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