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价值管理

价值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价值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价值管理

价值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汇率波动;SVAR模型;结构脉冲响应函数;人民币价值

一、前言

汇率作为一个重要宏观经济变量,对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人民币汇率问题已成为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治家都关注的焦点。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006年10月,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同时,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一再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中国政府将人民币汇率调整为自由波动,目的就是迫使人民币升值,但我国政府反复重申,中国不会迫于外界压力而允许人民币升值。围绕人民币汇率所产生的争论不仅是一个国内经济金融理论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国际问题。

经济,金融,货币-[飞诺网]

一般而言,一国的国际收支、通货膨胀率、利率、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外汇储备、财政政策以及人们的心理预期等都会对汇率的变动产生影响,同时汇率的变动也会反作用于这些因素。综观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研究文献,人民币汇率波动效应研究成果很多,大多是围绕汇率波动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来论述的;人民币价值问题的研究文献却非常少,其中讨论最多的是人民币价值是否存在高估与低估。魏巍贤(2000)从汇率的决定与稳定性上来分析汇率波动效应,他认为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稳定性主要归因于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高速的经济增长、对外债余额与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未来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将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变量和国际金融环境,特别是日元不再进一步贬值。面对人民币高估或低估的争论,王世军、王晓萍(2000)的研究认为,人民币的高估或低估是所选择的基期不同而形成的,以1990年为基期,1998年的人民币汇率低估;以1994年为基期,1998年的人民币汇率则高估。李祺(2006)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始终围绕均衡汇率波动,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高估和低估,贸易条件、开放度等基本经济因素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影响显著,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储备规模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不显著。关于汇率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曹阳、李剑武(2006)的研究表明:从长期看,随着汇率波动率的增加,我国的出口量会减少,进口量则会增加,而短期汇率波动率的增加对贸易影响不大。在人民币汇率的管理方面,窦祥胜、扬析(2003)认为,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从未来改革方向看,应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以充分反映出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特征,经济的开放程度也会对一国的汇率波动水平产生影响,孙焕民、李国柱(2004)的研究表明,汇率波动与一国经济开放度有较强的相关性,一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从长期看会有助于减缓汇率波动;对汇率形成持久影响的是实体经济因素,随着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汇率的波动更不容易受到特定国情的影响。

从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的文献来看,研究者主要关注汇率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考察汇率变动对与汇率有关的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同时,在实证方法上,多采用时间序列等分析方法,方法论上未有大的改进。迄今为止,关于人民币的高估与低估问题,学术界未形成共识。人民币究竟是高估还是低估,人民币内外价值是否出现偏离?本文试图从方法论上加以创新,即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这些问题进行规范性实证分析,力求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

二、经验模型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vectorautoregressive)在时间序列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VAR并不能给出变量间的当期关系,同时也存在模型参数过多的问题,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stracturalvectorautoregressive)正是为了解决VAR中存在的这种问题被提出的。SVAR是一种通过对参数空间施加约束条件从而减少所估计参数的一种方法,并能有效的消除模型中的干扰(AmisanoandGiannini,1997;高铁梅,2006)。同时,结构向量中结构因子的估计也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来估计(Waston,1994;Bemanke,1986;HartleyandWalsh,1992),当对变量施加一个长期约束就可以考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冲击效应(BlanchchardandQuah,1989)。有鉴于此,本文选用SVAR模型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动态波动效应,然后通过考察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来确定人民币内外价值的变化趋势。

本文借鉴AmisanoandGiannini(1997)和高铁梅(2006)关于SVAR的建模思路。对于一般的VAR模型:

如果(1)式满足平稳性条件,则有:

其中:

(2)式就是一个p阶的SVAR模型。将(2)式写成滞后算子形式:

其中:,B(L)是滞后算子L的k×k的参数矩阵,B0均为主对角线为1的矩阵,且B0≠Ik。为了计算的方便,把结构式(3)式的误差项μt的方差一协方差矩阵标准化为单位矩阵Ik,则可逆的多项式矩阵B(L)可以表示出SVAR的无穷阶VMA(∞)形式:

(4)

其中:式(4)中所有内生变量都表示为外生变量的分布滞后形式,这就是SVAR模型的最终表达式。外生变量的结构冲击μt是不能直接观测,yt需要通过各元素的响应才能观测,通过估计(1)式并转变为简化式的误差项得到结构冲击μt,得如下SVAR模型:

为考察变量相互之间的动态波动效应,可引入SVAR脉冲响应函数(IRP,Impulseresponsefunction)来度量模型受到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由(5)式可得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只考察AB型的SVAR模型,因此式(6)的累积脉冲响应函数矩阵为:

(7)式中Ψ的第i列第j列元素表示第i个变量对第j个变量的结构冲击累计响应。另外,对(4)式求解,需要施加约束条件,因此(4)式可以变换为:

(8)中C(L)和D(L)分别是VAR模型和SVAR模型的VMA(∞)模型的滞后算子式,由此可得:

C1D1=D0(9)

(9)中的C1和D1就是结构冲击的长期效应,施加与D1元素的约束可以用来识别D0本文中,我们对模型施加一个变量的结构冲击的长期效应趋于0的约束。

三、变量、数据与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选取1995年1月--2006年1月的实际汇率、消费物价指数、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月度数据。

SVAR模型实证分析中,考虑到变量序列的平稳性要求,首先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结果显示所有变量不存在单位根,各变量模均在单位圆内,表明所选变量序列满足平稳性条件。鉴于此,无需做进一步的Johansen协整检验。所有变量选择相同的滞后项数,采用Akaikeinformationcriterion(AIC)指标得到滞后项为L=2。通过模型估计,得到如表1的估计结果。

表1显示,实际有效汇率与消费物价指数由最初的反向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后变化为同向作用,同时物价指数的变化也存在着与实际有效汇率相同的变化趋势,由最初的反向转为同向,但物价对汇率反应很小。考虑到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对外价值,因此,在汇率与物价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不对称现象。另一方面,汇率对出口的影响比对进口的影响大,对出口而言,存在着一段时期的滞后效应,之后与汇率表现为同向作用,这与经济理论相吻合;同时进口具有刚性,所以其变化程度相对较小。进口对汇率的影响比出口大,方向均是由反向变为同向的。从短期来看,汇率与物价的相互作用方向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如果汇率有一个正向的变化,物价却出现一个反向的响应:国内物价的上升F,即处于通货膨胀状态,而汇率下降,即人民币对外却升值了。

在最初的VAR模型所估计出来的初步结构的基础上,采用SVAR模型进一步考察变量的在受到长期约束的变化趋势。我们对模型施加一个阶下三角为0的长期约束,表示变量之间的累积长期影响为趋近于0。同时,通过进行结构方差分解(VarianceDecomposition),可考察变量之间未来36个时期的贡献度。

表2列出了第1、10和第36期的各变量变动相互之间的贡献程度,通过对汇率的方差进行分解,可以考察其他变量的方差对汇率方差的贡献度:出口对汇率冲击的贡献率最大达到31.67%,其次是进口12.35%,而第1期的国内物价的贡献率却只有2.94%,到第36期,进口和物价对汇率冲击的贡献率是逐步上升的,出口相对下降,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汇率更容易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就物价而言,在受到一个来自汇率的冲击后,物价的反应最大,汇率对物价的贡献率达到22.40%,这比物价对汇率的贡献率2.94%大的多,而同期的进出口的贡献率各自只有1%左右,时间越往后效应越明显。出口在受到汇率和物价的冲击后受其作用的贡献度都比较大,同时进出口在受到汇率和物价的冲击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贡献率会逐步的衰减。可以认为,汇率对物价变化的反应是很迟缓的,但物价对汇率变化的反应相当灵敏,时间递延期限越长表现越明显。鉴于这种状况,我们利用(5)式中的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impluse-responsefunction)来考察变量之间结构冲击效应。

表3列出所有变量在受到其他变量的相互冲击后的响应程度的系数,将表中的数据整理绘制,可得图1。图1表示变量在受到其他变量的结构冲击后的脉冲响就。

图1中汇率与出口之间的关系,即汇率的上升不会立即使得出口善改善,而要一段时间的滞后期之后,才可以改善出口状况,这也从另一面印证了本文的模型是可取的。同时,汇率与其他变量结构脉冲关系基本与经济理论吻合,唯一需要探讨的是国内物价指数对汇率冲击的反应。由图1上的结构脉冲函数可知,汇率在受到消费物价指数的结构冲击后最初产生一个反向的响应,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变化收敛逐步的接近x轴,图1中显示,到第36期(3年)为-0.09,仍然与国内物价指数的变动方向相反。而国内物价在受到汇率的冲击后,首先是产生的一个正向的响应,但是第12期进入反向区间。其经济含义为:如果国内物价上升(人民币对内贬值),在国际市场的汇率受到物价的冲击后会下降,人民币有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如果国内物价受到来自汇率波动的冲击后,如果施加一个正的冲击效应,物价首先的反应是同向的,即也具有正向的波动效应,但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这种冲击效应会进入反向区间。其经济含义为:假如汇率给物价施加一个正的冲击,汇率上升(人民币对外贬值),国内物价也上升,在国内市场人民币也贬值,这是经济理论可解释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变化,物价呈现反向波动,即人民币在国内表现出升值趋势。实证表明,变量中国内物价与汇率的波动效应显然违背了“购买力平价定律”,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中人民币的价值表现出偏离状态。

四、结论

价值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顾客价值链 顾客价值管理 竞争优势

顾客价值管理的内涵

哈维•汤姆森(Thompsom)和莫里•斯通(Stone)于1997年指出,顾客价值管理是为了获得具有赢利性的战略竞争地位、实现企业能力(如过程、组织结构)和价值链之间协调统一的一套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确保当前或未来的目标顾客能够从企业提供的服务、过程或关系中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满足。这个定义表明,顾客价值管理是以顾客价值创造为核心,系统化地来管理顾客价值、提高顾客忠诚度,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顾客识别、获取价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单单是在支付金钱或使用信用卡而得到商品或服务那一时刻发生的事。顾客价值管理要求企业必须从顾客有购买需求开始就对顾客的消费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利用一切和顾客接触的机会提升在顾客心目中的感知价值,这一过程的实施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顾客价值链的构建

企业价值链与竞争优势

1985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价值链”这一概念,他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同时他将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

如果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是无法识别竞争优势的,价值链将企业整体从创造价值角度进行了有序的分解,使企业能够清楚地看到其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其实就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价值环节上的优势,把握住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把握住了整个价值链。企业价值链已成为判定竞争优势并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一种基本工具。

顾客价值链的构成

波特在《竞争优势》中还指出,作为消费者也有自己的价值链,即买方价值链。他认为,一个公司可以通过采取提高买方效益或者减少买方成本的方式,为买方创造他们需要的价值。而买方成本不仅包括财务成本,还包括时间或方便的成本。他将买方的购买标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标准,它是衡量用什么方式创造买方价值的具体尺度;另一种是信号标准,它是衡量买方怎样认识实际价值的价值尺度。

波特的买方价值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顾客价值的构成,从而为公司创造实际价值和影响顾客对实际价值的认识确立了方向。然而,在公司和顾客之间,波特更倾向于从公司角度去检视顾客对价值的认识、推测及判断;且就价值创造而言,波特只将实际价值与之关联,而信号标准则仅仅作为顾客对实际价值外显的认识、推测及判断的线索。这有悖于理论界对顾客价值的根本认识(企业应该站在顾客的角度来看待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和顾客价值的关系特性(关系过程创造价值)。

事实上,顾客购买、消费过程以及和厂商联系的各个环节都将对顾客价值的最终结果构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像波特将企业价值链分成基本性活动和辅活动一样,我们将顾客价值链分成交易活动和关系活动,顾客获得价值的过程是顾客购前、购买、使用、购后的一系列交易活动和企业为维持顾客而进行的关系活动的整体(见图1)。交易活动和关系活动共同缔造了顾客价值,顾客价值是交易价值和关系价值的总和。交易价值,是指顾客对整个交易过程(顾客的整个消费过程)中的每个交易片段的感知价值(包括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的总和;关系价值,是指顾客对企业维系其长期关系过程中所作的各种努力的感知价值(包括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的总和。

顾客价值链与竞争优势

顾客价值链的差异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企业的许多活动与一些顾客的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但从企业价值链角度出发的企业往往忽视了顾客的某些需要。比如,一味追求销售额的企业忽略了对顾客的售后服务,而售后服务很可能是顾客最为关注的价值活动。顾客价值链是从顾客角度对顾客消费过程的描述,顾客获取价值的过程通过交易活动和关系活动清晰的反映在顾客价值链上,价值链将这些活动分解成有序的片段,每一个片段又是一系列价值活动的集合,每一个价值活动都是顾客与企业的一个接触点,这些接触点是企业经营差异化的潜在来源,分析研究这些接触点完善相应价值活动使企业更具有独特性,或者抓住关键的接触点,整合重要的价值活动,尝试以全新的方式重构独特的价值链,通过增强经营差异化来重新塑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顾客价值链与顾客价值管理

顾客价值链为顾客价值管理提供了新的参照系,顾客价值管理是对顾客识别价值、获取价值等一系列价值链上的活动的协调与整合,不断改善市场策略,从而提供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异价值,使顾客满意,并实现顾客忠诚。通过分析研究顾客价值链或重新思考重构价值链,从顾客的角度,准确全面地剖析顾客消费心理、过程以及特点,企业才能找到经营差异化的源泉,利润增长的不竭动力。基于顾客价值链的顾客价值管理应注意以下关键问题:

把握顾客价值链的关键环节

顾客价值链将顾客获取价值的过程分解成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的若干价值活动。如图1所示,顾客在购买时,大体分为购前、购买、使用和购后四个片段,然而对于顾客来讲并不是每个片段都是必须经历的,而且由于购买性质、种类的不同决定了每个片段的重要性也各不相同。比如,数码冲印公司的顾客,照片冲印完成后,他们的价值活动就终止了,他们只经历了购前和购买过程,使用和购后过程并不重要或者对他们而言根本无须这个过程,所以该类公司顾客价值链可以脱离后面两个过程进行分析,而对于很多服务性公司来讲,顾客更为关注的是使用和购后过程的感知价值。

顾客价值链的每个片段由若干价值活动组成,同样,企业要找到价值链上影响顾客价值感知的重要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是该价值链的主要部分,同时是顾客价值管理必须关注的关键环节,有的价值活动对顾客而言并不是必须的,或者并不那么重要,构造顾客价值链时,这些价值活动就可以剔除。对于以店铺经营的小零售企业来讲,顾客通常都是现金交易,支付货款这一价值活动整个行业的差异性并不大,顾客感知价值较低;但对于大型商场、超级卖场,顾客使用现金交款会延长结帐时间并可能导致顾客心情烦躁,那么提供刷卡消费就可以带来很大的便利,同时提升了顾客的价值收益,这些企业的顾客价值链中支付货款的价值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顾客价值链的构建,企业必须认识到交易活动每个片段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购买前,如何决定对产品的需要、获得产品信息的来源以及如何选择品牌等是顾客最为关注的问题,针对这种需要相对应的企业要解决的是如何刺激消费者需求、选择何种沟通方式以及寻找品牌差异性;购买时,购买过程的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就必须深入研究影响顾客购买决策的因素(如时间的紧迫性、商店陈列等);对于购后以及使用过程,企业应分析影响消费者满意度的因素以及决定顾客继续购买的因素,这样从各个环节立足于顾客考虑问题,把握“顾客”这个市场营销的核心因素,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重视顾客关注的价值因素

产品是企业的生命线,开发和拥有独具特色的产品是吸引顾客的前提也是企业市场的保证,尤其在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环境中,适销对路的产品可以避免盲目开发带来的市场风险更是争取顾客的筹码。顾客的需求是什么、选择偏好是什么、最为关注产品的哪些因素成为企业竭尽心力去发现和挖掘的问题,是针对顾客价值链上购前过程企业做出的相应市场调查举措。购前过程是决定购买、形成购买的重要决策过程,顾客要经历确认需求、收集信息、备选评估以及确定选择的心理过程,最终的确定选择取决于各备选商家产品价值的对比以及价值收益的衡量,企业产品是否是顾客所期待的,对于顾客所关注的因素是否能够带来价值满足是产品设计的关键。比如针对年轻用户的手机产品,企业必须知道,这些年轻人最为关注手机的哪些共同的价值因素,是时尚的外型、通话质量、色彩和铃声还是低辐射、易操作等,必须通过市场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确定的结论来指导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这样的产品上市必将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与认可。

注重关系过程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由于知识的外溢性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依靠产品、服务或运作流程的优势保持企业领先是不可能持久的。实践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在市场高度波动的条件下,唯有忠诚的顾客关系可以保持稳定,这种关系的存在缓解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影响,而且顾客关系是无法复制和替代的。因此,顾客资源已成为企业争取的稀有资源,建立与维持良好的顾客关系成为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

价值链的关系过程强调企业与顾客之间需建立长期的关系而不是短期的交易,对于企业来说,仅仅知道和了解顾客对企业已经或正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满足程度是不够的,只有以产品和服务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和掌握顾客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和忠诚程度,这对于企业发掘潜在的顾客和需求、保持已有顾客、增加未来市场的销售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研究掌握顾客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和忠诚程度,使企业根据顾客行为细分进行资源重组,强化顾客的忠诚度并联结顾客与企业沟通的过程中,发掘潜在顾客和需求,从而确定他们对企业的商业价值,牢牢抓住最有价值的顾客,帮助企业更好的配置资源,使得产品和服务的改进更加有效,增加未来市场销售,取得最大程度收益。

探索重构价值链的全新方式

从顾客价值链考虑,企业应探索不同的方法与顾客价值链连接或重新确定企业的价值活动,以期更好地满足购买标准。重构价值链可以创造形成显著差异性的机会,从根本上改变公司价值增值的机会。借助信息系统,可以将顾客多项消费过程整合在一起。信息系统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过程上,由此创造的产品或服务才能以独有的属性满足顾客特定的需求,并以一种顾客认可的成本提供给顾客,新的价值才能创造出来。企业可以让顾客直接参与价值的生产与分配,顾客可以在价值链的任一阶段介入。其次,不断优化价值链。只要能支持传递优异的顾客价值,一些流程可以外包使企业尽量将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上,剔除不构成竞争优势的一般业务。如房地产开发公司将销售业务全部委托给专业营销机构,通过专业化的营销运作提升产品价值。企业也可以将基本业务流程重新组织以满足顾客需要。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价值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商品价值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劳动力资本物质资本

劳动价值论

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首先就会接触到“商品”与“价值”的概念。由“商品”这个逻辑起点出发,马克思揭示、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而构建了其庞大的资本理论体系。根据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商品成为此理论体系中最抽象,最一般,也最简单的经济范畴。“价值”成为“商品”有利的补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商品及由此构建的整个理论体系。涉足经济学领域,在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后,进一步地学习和探讨,会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资本论》旧说中的一些问题不仅仍为大家继续探讨的对象,而且还赋予了新事物以新说。

知识价值新论

当今社会,不知何时“知识经济”这一名词悄然兴起。何为“知识经济”?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声望》的报告,指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已向经济渗透,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那么,“知识”可否“经济”?我们可以用马克思的观点去剖析知识,进而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

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中关村IT行业的研究人员,月收入可以与国内一些地区居民的年收入相抵;工程师、教授们的自家用车也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汽车大军,可以说,这是社会发展对知识的一种新认知。在不存在生产及交换的原始时期、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农业经济时期,经济的概念从无到有,知识可以说是一个荒谬的存在,既不能满足人们衣食的要求,也不能带来更高一层次的享受。社会进入了工业经济时期,知识的重要性慢慢地被人们所认知,但仍是一个依靠原始的劳动力从自然界提取初级资源的过程。直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被称为后工业时期的阶段原本在生产中只能扮演辅助品和革新中的媒介物的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人们意识到不仅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劳动是劳动,新的发明、创造也是劳动的存在形式。正是知识具有无差异的劳动的属性,而且在交换中实现了其创造者的目的,因而也具有了商品性。知识的生产者与使用者与知识的关系,越来越具有商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与商品的形式,即价值形式。人们将为了使用知识,而购买知识,并且对知识定价,按照市场规则,得到其使用权。知识将会为了出售而被生产,消费者为了使其在新的生产中增值,而去购买并使用。

知识具备了商品的所有属性。知识由劳动创造出来,知识的生产是为了参与交换,能够带来收益,给人们的需求带来不同程度上的满足,而且还是存在一定成本的。知识的成本如何衡量?这不仅包括在知识产品生产中劳动者投入的生产要素——如机械,仪器等价值的转移,还包括劳动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等等。由此可以肯定:知识是一种商品,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自由买卖,存在供需,存在市场。

知识定位为是商品,知识的价值就是知识的生产过程中凝结在其中的人类劳动,由社会劳动量的多少决定,会因社会劳动生产过程中投入劳动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并且,知识的价值也是在交换中得到实现的。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国外有学者认为知识就是价值,价值就是知识,这是对知识的价值不完全的表述。混淆知识的价值与知识的使用价值,就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错误之一。知识的价值应说是知识本身内在的,而知识使用过程中体现的经济价值,仅是知识被消费的一种表现,是知识产品投入生产后,知识价值实现转移,使新产品增值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再者,知识的学术价值,也是知识使用的形式之一,表现了其在一定领域中的使用性、创作性。

在这个生产力发展,经济腾飞的时代,知识成为时代的主流,一个崭新的知识文明时代即将来临。在这个时代,知识不仅将会成为最有价值的商品,也将如一些学者所说,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知识产业,形成拥有知识的知识阶级,并在生产中实现知识资本的投入,以进行最优的生产活动。

评析生产要素价值论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产品的价值是由三个因素共同创造的,即劳动力、资本以及土地。三者互相协作创造价值,并参与了利润的分配。这便有了这样一种观点,生产资料也创造价值。以马克思理论的角度分析萨伊的观点就是表明,生产资料是商品,是具有价值的,是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通俗点说,一辆汽车的价值就是生产汽车所需要素的活劳动价值(V+M)的总和。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再从最基本,最简单的概念看起。首先,商品是一个外界的物,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求的物,也可以说是一个最终产物。这种物与人们的需求直接联系,以带给人们不同的效用来实现自身的使用价值。那么,生产资料满足人的这种需求吗?不!满足人的这种需求的是人们通过生产资料借助生产资料的一切功能创造出的另一实物,生产资料在这一实物的生产过程中,仅是一个能够简化人类劳动的工具、手段而已。有劳动者借助于生产资料的劳动在其中,这种物才是商品。再者,商品生产的目的是用于交换的,生产资料参与交换吗?答案还是否定的。如上,生产资料并没有具备作为商品所需的最基本的特点,因此便不能称之为商品。

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违背了劳动创造价值论,认为除了劳动之外,生产资料仍为价值的源泉。那么生产资料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误解,又将如何解释呢?不要把眼光只放在产生价值的现象本身,用其逻辑推导、总结,这并不是很难理解的。首先,由生产资料的参与得到的新产品价值的增值是生产资料价值转移的一种表现。价值增值越多,转移的价值就越多,决非生产资料在创造价值。再者,生产资料是在通过简化人类劳动,带动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这就增加了产品的相对剩余价值。这种作用在生产活动主要依靠原始劳动的社会,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也就是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资料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的今天,随着剩余价值量的大幅度增加,人们才更多的意识到使最终产品增值的这一重要因素。

分析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可以得出:一方面,他们扩大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概念。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资料部门的产品时,是用于交换的商品,是经过了人的劳动的。但作为生产其他商品的工具时,创造价值的劳动并没有投在生产资料上,而是完全体现在新创商品的价值上。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扩大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另一方面,它不了解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作为劳动过程的要素,仅仅是起到了创造新的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中,物质因素的作用。鉴于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在以上问题的判断,于是便有了不仅人的劳动能够创造价值,而且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也能够创造价值的结论。这种说法不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物之所以有价值,因为它们是人的劳动的表现,而不是因为它是物本身,商品之所以有价值,是由于其中包含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而且不仅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还要参与交换。其中,生产资料的作用表现为简化人们的劳动,加快人们劳动的速度,提高劳动生产力,作为一个工具或者载体。在每一轮新的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动物等生产资料,都是过去劳动的产物,然而不能够由此认为它们能够进行劳动、创造价值,从而把劳动创造价值说成是生产资料创造价值。

以上,我们讨论了知识的性质,否定了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可以看出,这都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客观运用。

人力资本

——劳动价值论的回归

随着知识文明的来临,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种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政策。在经济领域,知识成为一种重要的要素,投入到了生产过程,并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无可限量的贡献。知识与生产要素结合,提出一个崭新的概念——人力资本,这是一种“劳动价值论”回归。

什么是“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给了它这样一个定义:所谓“人力资本”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在劳动者身上所形成的特定劳动能力。顾名思义,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为资本的两种形式之一。但是,不能由此混淆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本的概念。由定义可以看出,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力资本,区别于原始劳动力,是一种经过了人力投资的劳动力,一种高级的劳动力,具有特殊技能的劳动力。既然人的这种劳动已经被物化,那么,它就具有了与物质资本相同的一些性质。作为生产资料的前一阶段,人力资本同样具有商品的属性,参与交换。作为生产资料阶段,人力资本就是一种手段,价值通过生产新产品得到体现。

人们是如何注意到人力资本的存在的?战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的选择及其结果,给人们提出了思考。首先,按照原经济学理论——高积累带来高增长,无法解释德、日两战败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复苏并挤身发达国家行列这一现象。如大家所知,德、日两国长期处于备战状态,国内无法达到高积累状态,战争后期,工业又受到重创,加上日本的自然资源又极为贫乏,是什么力量,使两国奇迹般的迅速恢复并发展?再者,舒尔茨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20世纪初的50年间,美国农业的产出迅速增加,生产率迅速提高。但,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本及劳动力数量的投资都没有明显变化。按照发展经济学中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分析,随着经济的增长,必定得到一个资本——产出比上升的结论。但统计结果表明,在发展过程中,这些国家的这一指标非但没有上升,反而是下降的。那么,带来高产出的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资本,又是什么?经济学家们开始思考这些由发展带来的问题。经过分析,找到了其中的奥秘即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又是如何带来高增长的?

人力资本最终能够被使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投资阶段,也就是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前期,体现其商品的性质,被生产出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各种途径,使自己成为掌握一定的知识,拥有一定技能的要素。既然这是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那么同样存在基本要素的投入。教育和培训,个人经历、时间的花费即为此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决定,此类商品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物质资本。同一要素的投入会得到不同质的产品。经过这一过程,人力资本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成为一种自由的商品,进入市场,准备交易。第二阶段是产出阶段,也可以说是收益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力资本投入使用,与物质资本协作,创造新的产品、新的价值。这一过程解释了各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是带来经济倍增的源泉所在。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揭示,不断增加物质资本的投入,收益将趋于0。但是,在经济发展时期,随着物质资本的投入,经济产出一直呈现了一种高于、甚至是倍增于资本投入比的趋势。而且,即使没有增加资本的投入,经济仍保持了一种较高的增长速度,并没有停滞。怎样解释这些现象?人力资本的特殊性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不同,具有一种边际收益递增的性质。在运用人力资本的过程中,人们充分发挥其知识、创造力及才能,将其价值转移至新生产品上。这种价值的转移,使产品增值,这种效应,抵消了物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甚至可以实现产品价值倍增的目标。由此,战后资本分布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劳动价值论”解释、发展了的人力资本问题,人力资本问题又再一次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存在性与正确性,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的再次认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2、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

3、洪远朋:《<资本论>难题探索》。

4、李廉水:《知识经济究竟是什么》。

5、伍装、张熏华:“现代经济学中的两种价值判断理论”,《经济学家》。1999.5。

6、顾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及价值规律的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4。

7、陈振羽:“不要重犯价值理论的历史错误—‘社会劳动价值论’的质疑”,《经济评论》1999.5。

价值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 价值观管理 核心竞争力 问题

一、价值观管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实践,它涉及人与社会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管理的模式增加了新的内容,管理实质上也是对人的价值观的管理。 因此,只有注重企业价值观管理,企业才能适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市场,才能获得高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才能培育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价值观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

企业价值观管理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它决定着企业当前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对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总裁小托马斯·沃森在《一个公司和它的信念》一书中指出:“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条件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任何组织若想生存下来并取得成功,它就必须建立起一系列牢固的信念,这一切是经营政策和行动的前提。”企业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条件是需要,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需要通过向社会提品和服务而获得利润。企业的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不同的企业对需要层次的追求不一样。有些企业停留在低层次需要水平上,片面追求利润,奉行这种价值观的企业是短命的;有的企业追求高层次需要,注重企业的形象和社会地位,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最终成为长寿企业,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因此,一个企业要持续增长必须实施价值观管理,这样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价值观管理能够培育企业的向心力

价值观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多数企业在创业之时,团队精神较突出,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人心不齐的现象便凸现出来,此时,企业价值观对统一员工的意志,降低管理成本具有重要作用。企业价值观影响个人对目标的选择,只有员工的目标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目标之中时,企业上下才能齐心协力。当员工共享企业价值观时,才会发挥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共同愿景的支撑下,他们才会为了共同的目标自觉地凝聚在一起。价值观管理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度,并将企业价值观转化为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使企业获得巨大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环境适应力。

3.价值观管理能够约束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企业制定许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但是在一定的诱因下,当面临多种选择时,一些企业员工会做出不利于公司的事情。为了规范员工的行为,企业价值观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在员工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准则,从而规范群体行为。企业价值观管理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共同价值尺度, 把员工的利益同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加速企业的发展,减少企业前进道路上的不利因素。现实中,企业价值观管理能够更深层次地指明企业发展的根本方向,规范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指导企业走向共同的目标。

二、企业目前价值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价值观管理包括管理企业价值观与基于企业价值观的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目前,我国企业价值观管理在这两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管理企业价值观存在问题

不少企业的价值观缺少个性。不同的企业,其发展历史和未来的前进方向是不相同的,因此,其价值观管理的理念也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当前,我们企业的价值观缺少个性,不同企业的价值观大同小异。不少企业的价值观表述词“创新、服务至上”等根本反映不出企业的个性。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应该有其独特性,应该与自己的历史传统、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相适应,如果不能与其他企业加以区别,企业价值观就不会为员工真正认同。

不少企业在价值观的定位上出现偏离。价值观管理是现代西方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与新的竞争而提出的,是当代企业管理模式逻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长期以来,一部分企业把利润放在首要位置,导致企业价值观的目标取向存在偏差。在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面前,它们首先选择企业利益,以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代价,最终失去了社会和市场的信任,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政治利益方面,为了获得政治名誉,他们不择手段,采取各种手段伪装企业的价值观,导致了企业的短命。

2.依据企业价值观进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价值观的培育机制不健全。价值观的培育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命运,但目前不少企业在价值观的培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很多企业领导者对自己的价值观认识不清,更不用说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引领下属了。其次,企业领导者和员工没有全面深刻地认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仅仅认为企业价值观是一种理念。虽然有些企业提炼出了自己的价值观如创新、奉献等,但这些价值观根本不具有操作性。最后,一些企业缺乏有效培育价值观的手段,在价值观塑造和整合方面,他们说的多,做的少,一部分企业照搬照抄别的企业的价值观,忽略自己的特色。一部分企业提炼出了自己的价值观后,不辅之以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将其加以实施,致使企业价值观的作用不能真正发挥。

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不完善。企业价值观的塑造有助于形成集体忠诚, 激发员工的自觉性。我国一些企业在塑造价值观时,往往偏重外在有形的方面,没有将价值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致使企业价值观流于形式。一些企业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宣扬企业的价值观,但这些更多的是形式上的模仿学习,尚不能深层次地体现企业的特色。 同时,在企业价值观的塑造方面,许多企业并没有对自身情况进行认真分析,也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企业价值观的塑造只是体现在口头上,这就造成企业价值观的内容和形式相脱离,结果扼制了企业的繁荣和发展。

3.企业价值观在执行上出现偏离

企业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现实中,我国一些企业不能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价值观,企业公开倡导的价值观积极而高尚,但实际做法却背道而驰。他们表面上宣传实施以顾客需求或社会互利为导向的价值观,而实际做法却严重偏离企业价值观。美国安然公司是企业价值观执行出现偏离的典型代表,它曾被认为是新经济时代传统产业发展的典范,但是为了达到或者超过华尔街的预期,保持两位数的赢利增长,安然公司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用虚假的手段制造利润。安然公司放弃了企业的基本价值观,放弃了核心业务而去从事投机性和风险性很高的金融衍生品业务,最终走向了败落。

二、强化企业价值观管理的途径

美国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提出:“价值观管理是管理者建立、推行组织共享价值观的一种管理方式。”价值观管理是对企业员工思想意识的管理,是对企业精神文化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在管理企业价值观方面强化企业价值观的管理

确立有个性的企业价值观。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应该有其独特性,应该与自己的历史传统、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相适应,只有这样,企业价值观才会为员工真正认同。企业价值观的选择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真正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反映自身特色的个性,指导企业的发展,为职工所认同和接受。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东方企业注重集体主义,强调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奉献和义务,而西方企业强调个人主义,强调实现集体价值不能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个人主义价值观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有利于优胜劣汰,同时,它又很容易导致自私自利和人际关系的冷漠,从而损害企业组织整体的利益。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利于维护集体的利益,但它容易形成随大流、墨守成规、盲目服从的习惯,从而阻碍竞争、创新和改革,延缓企业变革和发展的进程。①因此,在确立企业价值观时,我们在将价值观与企业自身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应该吸收东西方企业价值观管理之长,归纳提炼出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正确定位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它指导企业在取得利润之外,还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体现企业在社会中的价值。如果企业仅仅追求利润,而不去思考利润的源泉,那将是舍本逐末。企业价值观的正确定位应该基于企业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全面剖析,包括企业内外环境、宏观微观环境。这些环境要素都会根据企业对他们的行为反过来对企业产生影响,他们对于企业价值观的定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依据企业价值观进行管理方面强化企业价值观的管理

培育现代企业价值观。在企业价值观管理中,企业领导不仅要积极倡导企业价值观,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因为他们是企业价值观的直接体现者,在员工眼里,企业领导者的一举一动代表了企业的真正价值观,如企业领导们处理冲突的标准、决策时的价值权衡等都是现代企业价值观的凸显。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培育现代企业价值观需要提高员工的素质,使员工不容易接受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将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只有企业领导和企业员工深刻认识培育现代企业价值观的重要性,企业才能发展得更加强大。

塑造员工与组织匹配的企业价值观。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应该将价值观真正融入到员工选拔的过程中,在员工选拔规划制定、实施,选拔前的宣传,以及选拔的整个进程中都进行企业价值观的匹配。在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企业应该将合适的人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选择与企业价值观相匹配的员工,并用相应的制度和措施管理员工,将企业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因为与企业价值观不匹配的员工只会增加企业培训、监督的无形成本,甚至对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

大力倡导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的倡导可通过专门的活动来进行,以强化职工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要增强企业价值观的感召力,企业价值观的倡导也需要通过一些象征性的事件、仪式、典礼和树立典型人物来进行。“没有富于表情的活动,任何文化都将消亡。缺乏典礼或仪式,重要的价值观就不起作用。典礼之于文化,犹如电影之于脚本、演奏会之于总乐谱、或舞蹈之于理想境界,都是舍此便无法用其他手段表达的。” 这些活动可以向员工传递价值观管理的真实性及企业价值观对企业的价值。此外,为了使企业价值观广为传播,企业可以通过统一厂服,设定厂耻日、厂荣日等形象教育来潜移默化地教育职工,以加强企业价值观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陈秀鸿.试析中国企业价值观建设的得与失[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0(2).

[2]方光罗.论现代企业价值观的认识和培育[J].商业时代,2008(3).

[3]朱青松,胡小东,夏艳芳.员工与组织匹配视角的企业价值观塑造模式[J].软科学,2013(2).

[4][美]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公司文化——公司生活的礼节和仪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90.

作者简介:

鲜跃琴.北京印刷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

价值管理范文第5篇

数分钟后,放在前面的大写字板上就写满了建议:关闭这家工厂;封存那条生产线;开除那些平庸的管理人员。“好极了!”咨询专家说。“现在我们来探讨我们应如何进行这些工作。”

然而,咨询专家接下来听到的议论与平时处理这种事情时所听到的议论毫无二致:“我们不能这样干。”我们不能这么干?为什么?因为这太残酷,太激进了,有人回答说。在座的一位管理人员解释说,这么干“会伤筋动骨”;没有人会愿意这么干。所需采取的措施太痛苦,难以付诸实施。

这两位咨询专家是来自波士顿管理决策公司(ManagementDecisions)的安德林?思莱伍斯基(AdrianJ.Slywotzky)和大卫?莫里森(DavidJ.Morrison)。他们的经历揭示了我们司空见惯,人所皆知的现实:该采取的措施不去采取,因为这些措施会导致不愉快的后果;这已不是什么新问题了;它源远流长,已经成为哲学和许多主要的核心问题。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使得这一问题变得十分紧迫:至少在今后的十年中,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质将不是营销才能、信息技术或其他任何专业知识,而是个人特性──愿意甚至渴望采取重大而又痛苦的决策。

你对此持怀疑态度吗?90年代工商业的发展似乎为具有这一优良品质和不具这一优良品质的管理者的经营成果提供了脚注。一百年后的历史学家们将会把90年代视为工商管理发生革命的时代,而我们则无需用太长的时间就已经看出正在发生的变化。90年代初,各类主要因素的变化一目了然: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许多行业管制放松,世界范围贸易壁垒减少,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不断扩大。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冲击力十分强大,促使企业发生了巨大的、艰难和痛苦的历史性转变。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唯一的问题是有人愿意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整,有人则不愿意改变自己。我们立即就可以得到答案。在1992-1993年间非同寻常的十八个月中,通用汽车(GeneralMotors)、IBM、西屋(Westinghouse)、美国运通银行(AmericanExpress)、柯达(Kodak)等美国著名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均被解雇了。后来,一些管理者“退休了”,但都不是因为“健康原因”,或从未听说过的“长期计划安排”;他们被炒了鱿鱼。企业管理获得成功的新条件一下子变得十分明确。哈佛商学院迈克尔?简森(MichaelJensen)教授介绍了一个带有我们时代特征的故事:他的一位朋友曾经是一家名列《财富》杂志最大500家公司前茅的大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整个职业生涯都服务于这家企业。然而,一旦革命袭来,他不能采取必要的应变措施。企业的市场价值开始滑坡,当企业市场价值降到原价值一半的时候,他被解雇了。他无法接受这是他的过错。简森教授分析说:“他由于不能改变自己对业务管理模式的看法,而毁坏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业务管理模式”是一个关键的术语。在革命化年代中,工商业管理者必须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业务管理模式──创造价值的基础,或我们通常所说的赚钱诀窍。思莱伍斯基和莫里森认为每一管理者都应当像英特尔公司那样,每隔五六年就改变一次自己的业务管理模式。英特尔公司曾经主营记忆芯片制造;在这种芯片制造看上去开始成为没有优势的业务时,他们转而生产微处理器;一旦处理器受到商品化威胁,他们又将处理器促销为名牌消费品。思莱伍斯基说:“今天,僵死的业务模式是没有生路的。”但是很少有企业将其业务设计思想制度化,或者甚至没有明了清楚地表述过。(贵公司是否这样做了?思莱伍斯基和莫里森建议你到公司各处转一转,问一问你手下的人:“我们是如何赚钱的?”)因为这太危险了,你可能会发现你必须采取某些重大而又艰难的决策。

事实上,你可能会做出与英特尔公司完全相同的决策,因为,英特尔面临的局势实际上已摆到了每一个人面前:生产效率急剧提高,全球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威胁无所不在。这种形势发展十分迅速;它要求人们作出人类最为艰难的反应:退出市场,开除员工,承认自己错了(或者至少不是完全正确)。因此,未来将需要更多具有优良品质的管理人才──能够接受甚至追求心理痛苦和性格刚毅的管理者。

我还没有发现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个世界正在造就更多这样的人才;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的评论家们认为现在更少了。但是,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哈佛商学院迈克尔?简森教授正在以全新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难题,从而指出了这个难以对付的问题的原因所在。

简森不是学哲学的。他在芝加哥大学接受过严格的计量分析教育,是一位财务经济学家。他曾多年坚信人是理性的福利最大化追求者,人永恒不变地遵循着资源、评价和最大化模式(Resourceful,Evaluative,MaximizingModel,REMM),这是他自己归纳出来的模式;但他现在再也不这么看了。过去的几年中,他在哈佛大学参加了心智行为研究计划(Mind,Brain,BehaviorInitiative),该计划的参与者还有内科医生、心理学家以及许多其他行业的专家,他们研究的内容正如计划的题目所示。简森现在认为,人有一半的时间遵循资源、评价和最大化模式;其余的时间则笼罩在痛苦规避模式(PainAvoidanceModel,PAM)下。痛苦规避模式是非理性的:沿着现有痛苦避让道路发展将可能带来更大的痛苦;但这种模式已存在於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

道理非常简单。在我们脑袋下面有个小小的器官叫作扁桃体,其功能就是评价外来刺激是否带有威胁性。如果外来刺激带有威胁性,这一器官就会作出著名的肾上腺素反应,它还会把阻碍其部分功能的化学成分带到表层──大脑的理性部分。这就是一位坠机生还者说他不知道他是如何从机舱里爬出来的的原因;他说:“我什么都没有想,我就那么做了。”版权所有

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外来伤害时这类化学反应是十分有用的。问题是这类反应仅是对外界刺激本能的情感反应。这就是对一个人不好的评价似乎马上导致被批评者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一旦一个人的扁桃体发现自己受到了伤害,他的大脑马上触发痛苦规避模式,进而准备进行反击或予以规避。简森认为,这也是企业管理人员及其企业难以吸取教训的原因。失去控制,承认自己的错误,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及其本身都会带来痛苦,都会刺激痛苦规避系统,导致化学反应,影响我们的理性思维将所有信号全部记录下来。如果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错误,我们就无法汲取教训。所以,如果管理者不愿意采取不愉快的行动,他们所要规避的痛苦实际上就是采取必要措施所必须承受的痛苦。

简森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好奇。他说:“企业将为此付出成千上万亿美元的代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像许多个人和民族一样,非到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才不得不进行扭转乾坤,但会令人不愉快的变革的原因。简森说:“如果没有来自产品、工厂或资本市场危机的直接威胁,任何公司都不会主动进行改革。”我们大家都知道事实确实如此。那些在1992-93年间业绩较差的公司就是极好的例证。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一些措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一些倾向于防患於未然的企业常常会在危机真正到来之前创造危机,将自己推下断崖绝壁,希望在危机袭来之前找到能够力挽狂澜、拯救自己的有效措施。融资购并就是防患於未然的措施之一。巨额债务负担会有效地迫使管理者采取必要的痛苦措施。一些企业(如SealedAir公司,一家泡沫塑料包装材料生产厂家)实行了没有购并的融资购并,只是大量举债,作为巨额特殊红利分配给投资者。另一些企业(如坎贝尔公司,CampbellSoup)则采取了更剧烈的措施,要求高级管理人员直接和亲自持有一定数量的公司股权;持股量要求很高,乃至于管理人员不得不举债购买。令人十分惊奇,在这些措施下,企业采取痛苦决策的阻力大为减轻。

企业可以根据是否具有愿意面对残酷的现实、勇挑重担的精神来聘用和提拔管理人员。当然,每一个管理人员都会说自己具有勇挑重担的精神(他们还会说他们都愿意倾听反面意见)。即使如此,这些是否足以构成瞬息万变时代管理者所必须具有的个人特性了呢?FMC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布特(RobertBurt)说,他们公司评价管理人员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视其如何处理人事问题。因为,人事问题确实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最难处理的问题。

然而,我们还必须涉及个性问题,还必须探讨存在于公司某处的优良素质问题。归根到底,由谁来启动或强制实行股权拥有计划,或探究管理人员是如何作出强硬决策的呢?聊以的是我们还不至于那么束手无策。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指出,在扁桃体将信号传递给表层的同时,另外还有一条传递途径,允许我们的理性对扁桃体的本能施加影响。简森的说法是:这就象我们的肌肉训练一样。这一说法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一条众所周知的基本道理: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