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范文第1篇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国家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

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三要突出文化产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积极培育和提升骨干旅游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现代旅游业要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提升旅游形象力、旅游营销力和旅游产品竞争力上做好文章。因此要大力扶持旅游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重视挖掘在我市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及文化名人,创作出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不断扩大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若缺少了本地文化底蕴和特色,就反映不出独有的精神内涵,就会失去它强大的吸引力。地域文化是发展旅游文化不可缺少的灵魂,更是旅游业突出特色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必须在发挥齐齐哈尔地域文化优势上动脑子、下功夫,使北疆鹤城成为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名城。

地域文化范文第2篇

乌篷船(节选)

周作人

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

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小的为脚划船,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麻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吧?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稍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选文二】

威尼斯的小艇

马克·吐温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了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读后思考

1.乌篷船和威尼斯的小艇相比较,有哪些不一样的特点?

2.在描写威尼斯小艇的外形时,作者主要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小艇具有怎样的外形特点?

地域文化范文第3篇

随着时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但旅游对社会文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地区社会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表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对当地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的保护与设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键词】

广西地域文化元素;旅游文化品牌;研究与设计

“品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品牌属于产品,同时品牌又高于产品。站在旅游供给的角度,旅游品牌是一种与其它竞争对手相比提供了特殊“卖点”的旅游产品;而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品牌价值是通过特殊“买点”体现出来的,只有“卖点”和“买点”的契合,旅游产品才能塑造成旅游者心目中的品牌[1]。

一、广西地域文化特色

旅游文化商品是最需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品,它与普通商品的区别是增加了旅游这一特定概念[2]。广西地域文化特色的瑶族服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保持民族地方特色、保护本土文化建设,在整体社会文化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突出具有地域性瑶族服饰文化元素旅游的特色特点,满足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时代特征,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研发设计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二、广西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化品牌中的研究与设计

(一)广西地域服务产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基础

建立具有地方性的旅游文化品牌,是指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并形成的各种思想、意识、艺术、建筑、文学作品等文化现象及其载体,这些都是旅游文化形成的要素。在旅游设计中,旅游服务产品类包括酒店宾馆、交通指向、文化饮食等一系列的品牌文化构建;将广西瑶族服饰元素的精华提炼到旅游文化中,形成具有系列化的地方旅游文化品牌,有效地开展旅游活动所创造的旅游服务类产品,加深本地方民族特点特色,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广西地域旅游产品及纪念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

广西瑶族服饰元素在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中的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建设,包括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是对旅游地特点特色文化的挖掘、创造和有效利用。因此,旅游文化建设离不开旅游地,也离不开旅游者,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便是联系二者最好的“信物”。瑶族服饰中的造型、图案、配饰、色彩等特点及变化,彰显民族地方个性和民族气质,特别是作为旅游产品的形象推广,以特色化的民族气息和民族感染力,不仅加深现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情,同时游客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把对旅游地的感情和留恋展示给他人,分享其旅游快乐和精神收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地方旅游文化品牌的宣传与推广作用,同时也对当地居民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广西地域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与创新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之所以被视为旅游文化建设,是因为它具有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等最直接的物品价值。而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是体现地域文化内涵与特征的表现,地域文化的开发利用不是简单对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与复制,必须符合地域文化元素特征,地域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以广西瑶族服饰为例,结合瑶族服饰的元素进行再设计与应用,以瑶族服饰元素中的服饰造型、图纹图案、图形符号、色彩搭配等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将瑶族服饰中具代表性的十字形、人字形、米字形、正十字栀子花形的符号与色彩,结合新时代的数码技术,通过现代视觉设计形式和创新,满足旅游者对地域文化欣赏与纪念的需求,同时获得地域居民和旅游者对广西地域文化的认同,它就是地域文化符号象征,能充分发挥好它的这种经济与社会价值。

三、结语

对广西瑶族服饰元素进行挖掘与提炼,通过新科技、新视觉等多种形式将瑶族服饰元素应用到旅游及旅游文化产品中,在形式下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感,更趋多元化,不仅民族地域文化特色能被众人所了解和认知,同时是焕发时代活力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但是广西在工业上还相对落后,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只有实现和不断完善这一目标,才能真正解决广西地区旅游开发相对滞后的问题。

作者:王倩 单位:贺州学院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志宏,陈洪波.广西特色旅游品牌化战略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4(03).

[2]黄清松.广西特色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3(04).

地域文化范文第4篇

随着地域性建筑被人们广泛关注在新建铁路站房设计别是中小站房的一些方案设计,民族性和传统风格的建筑设计又被广泛采用,实际上,在车站建筑的设计中,主管部门提出重要的设计原则,我认为是对车站建筑的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准确表达。

苏州火车站

新建的火车站在苏州古城护城河北面站房原址上。设计考虑对地域文脉的尊重,从人文环境、文化环境入手,结合苏州站临近古城的环境因素,挖掘出菱形体空间做为主要基本元素――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屋顶的菱形空间网架空间体系。大体量的屋顶被分解成高低起伏,纵横交错的屋面肌理和大小各异的采光天井,让大空间,大体量现代化交通建筑融入和延续古城的城市尺度和城市肌理。

平面根据车站的功能需要,组织了不同尺度,用于通风采光的内庭院,创造出具有典雅的苏州味道和闹中取静的空间氛围。

南站房的屋顶出檐深远,半室外的南入口集散空间结合广场、绿地,园林,使建筑和自然环境相融合。两组镶嵌着菱型灯笼的圆柱撑起大跨度的双层菱形网架,栗色的结构杆件呼应着粉墙黛瓦。斜坡顶,灯笼柱映衬在粉墙上,表达出记忆和文脉。

室内候车大厅的天花结合菱形窗,粉墙黛瓦的样式让人体会到苏州地方的生活景象。

苏州长途换乘综合楼和公交换乘实施方案

长途换乘综合楼和公交换乘楼在火车站的北广场,沿用火车站“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以苏州传统粉墙和窗格为主要基调和元素,从总体环境入手,建筑风格上与站房保持协调一致,增强北广场的围合感。广场的景观设计结合地下空间和东、西对称于站房的两座汽车换乘楼整体进行设计。

由透明玻璃围合而成的2层空间联系着上下两个实体部分,远远望去,上部实体如同漂浮于底层粉墙之上,再加上巨大的菱形屋顶,和火车站的菱形体建筑元素形成完整的形态语言系统。

注重建筑的功能、形体与比例,也运用现代建筑体快穿插,分隔体量的手法,创造出轻巧柔和、小巧玲珑的体态造型,以求得建筑尺度和城市尺度协调。

这组建筑1层的粉墙高度与火车站1层的粉墙高度相同,墙体上灰色的镶边和栗色的窗格使两座建筑物形成融为一体的视觉效果,

长途换乘楼建筑主体分为两部分,设置在2层的连廊和菱形屋顶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既统一又独立的建筑形态,同时,车站入口也更加醒目突出。

主体建筑屋顶之间的雨蓬由玻璃与钢材构成,在为换乘车空间挡风避雨的同时也强化了该庭院空间的热压作用,加强建筑内部空间的自然通风效果。栗色菱形窗格与粉墙巧妙辉映,既丰富了立面又能控制和过滤进入室内空间的夏季太阳光线。

西宁站投标方案

西宁站是举世瞩目的,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的起点站。作为城市景观轴端部的重要节点,新站房和广场的空间形态重现出台地建筑的恢宏气势,站前广场整体被抬高,延展出建筑和城市的过渡界面。广场前端用以界定场所的8座灯塔,增加了建筑的整体性和纵深感。大台阶突出了建筑的宏伟壮观和标志性。

站房部分由9组梯形体块进行有序排列,富有极强的整体性和象征性。寓意出各民族之间血脉相通、紧密团结的意象。外墙面水平方向带状肌理,自下向上倾斜,象征着青藏高原的雄伟、粗犷。

西安北站投标方案

西安北站,位于西北高台,渭水岸边,新建筑缓慢而从容地从地平线上隆起,既有始皇陵的恢宏气势,又不失汉唐遗风。两道古朴凝重的墙体横亘于铁道之上,把南北站房连成整体,延展出一道道坚实的拱门,神秘而悠长。数十道斜拉悬索把站棚屋顶与主体紧密相连,悬索结构的雨棚让数百米长的站台上看不到一颗柱子,让人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开敞和通透。

站前广场开阔宏伟,像一幅缓缓展开的巨幅棋盘。南北入口的玻璃雨棚出檐深远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橡形格栅洒落在进站平台上,旅客在行进的过程中,无不感受着主人好客的微笑和拥抱。

候车大厅中八个玻璃体围成的中庭有序排列,空间开敞明亮,玻璃体自上而下贯通于股道上空,为站台带来了阳光和清风的同时,大厅内部玻璃浮雕也向过往旅客展示着古都几千年的风物和人文。

泉州南火车站

出砖入石的红砖文化是闽南建筑的典型风格,她兼容了中原本土文化和海洋外来文化两种特征。古老的红砖飞檐,神秘的宗教氛围,更展示了闽南建筑深层次的一面。

室内天花和吊顶采用木质格栅,感觉温馨,宾至如归。落地玻璃幕墙和木质贴面的铝合金格栅围合四面,把站房远远近近的风景揽入眼中,让人如在画中。

铁路交通枢纽杭州东站

水造成了西湖,造就了杭州的人文气质。“西湖印象”是新站设计中突出表达的意向 建筑充分体现出城与湖相依、山与水相连的文化特征和自然内涵。

站房形态舒展铺陈,连续的V型柱桁架体系,轻盈灵动,把屋面轻轻托起,又延展到室内,在非凡的气度中透露出几分婀娜。屋檐出挑深远,犹如缓缓展开的巨幅画卷,此情此景仿佛熔铸了记忆中西湖水面泛起的层层涟漪。

阳光透过屋面洒向进站平台,主入口通透明亮。半室外空间把站前广场引入建筑内部,室内外相互融合。竖向金属格栅依附于幕墙之上,如丝绸般光洁平滑;伴随着南来北往的旅客,车站得以成为真正意义上城市生活的新舞台。

候车大厅高大宽阔,连续起伏的结构,好似碧水微波荡漾,又如青山延绵不绝,外墙格栅把直射阳光变得细腻柔和,温馨与浪漫的室内氛围油然而生。

站台雨棚结构清晰明确,形态轻柔飘逸,宛如一行行飞翔的白鹭轻轻掠过水面。

地域性建筑的创作

地域性建筑的创作关键在于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使地域性特征得以延续和发展。

首先,在车站建筑的创作中要遵守建筑适应性的移植和开拓,这其中包括对于民族性的尊重,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和建筑的民族性,传统性相互统一又有所差别,然而地域性又往往根植于当地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特征,反之,一个具有浓郁地域性特征的建筑同样对于当地历史,传统和民族特征的延续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在尊重自然物质条件,民风民俗的基础上,挖掘当地文化内涵,结合当代对于车站站房的空间和使用需求上,从而实现感官的熟知,功能的改进和形式的创新。

其次,地域性建筑往往给人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印象,这其中材料以及表现材料魅力的建筑技术的运用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地域性和全球化特征是相互对立统一的,二者可以相互共存,共同促进的,地域性的延续和发展也离不开全球化带来的资源共享。因此在建筑创作中应该开拓视野,博采众长。

地域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字:客家文化 地域文化景观 聚落景观客家围龙屋

Abstract: this paper with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 regional settlement landscape-meizhou hakkas enclose dragon room talking about, in which the settlement of hakka culture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settlement view is discussed, hakkas enclose dragon room this settlement landscape as meizhou regional culture landscape part of a system of its rich shows differ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pace and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 environment in the form of a characteristic regional settlement landscape.

Key word: hakka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landscape settlement landscape hakkas enclose dragon house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和文化生态的结晶与精华,传统文化地域是承载我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与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空间[1],聚落景观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景观,它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上叠加人类各种活动的一种人文环境的综合体。梅州市是全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享有“世界客都”之称,是客家文化重要的承载地。客家围龙屋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聚落景观。

一、世界客都梅州地理简介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境地理座标位于东经115°18'至116°56'、北纬23°23'至24°56'之间,总面积15899.62平方公里。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客家民系是在中国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汉民族内一个特别民族。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天灾战祸等原因,多次引起中原汉人向南迁徙。南下汉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著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一支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

二、 客家文化地域聚落景观研究

2.1聚落(SETTLEMENT)

聚落通常是指固定的居民点,只有极少数是游动性的。聚落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人类活动附加在地表最直接最醒目的景观就是聚落【2】。

2.2 聚落文化

聚落文化是在聚落形成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3】,聚落文化是在历史时期内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人地关系。不同的地域必然有不用的地域文化属性。

2.2地域文化景观(TERRITORY CULTURAL LANDSCAPE)

地域文化景观 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 它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 是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地域文化景观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而产生和发展, 其显著的特点是保存了大量的物质形态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传统习俗, 形成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景观体系, 主要体现在聚落景观、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大方面[4]。MARE ANTROP(2005)指出存在于地域的传统文化景观有助于维持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体系,使文化景观具有更好的识别性[5]。

2.3梅州客家聚落景观研究

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东方古堡。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2.3.1堂前天井

堂前天井是作为族人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如遇婚丧祭祖等。厢房间的侧院是起居室,是人们活动的场所。门前的禾坪是最活跃的公共空间。半月塘,是居民劳作,养殖的空间,还是建筑消防用水的来源,也是建筑风水的产物,半圆形后院是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

2.3.2围屋庭院

围屋庭院的中央均是一个长方形的下沉空间,下沉高度在20CM-30CM之间,称为池。池的边缘比檐口边处略大,檐口的雨水刚好流入池中,池有出水口,水流入半月塘。从建筑上讲这是有组织的地面排水,同时,客家风水认为水代表财,即财源不流外人田之意。后院比其它院的地面高出一米以上且为坡形,坡度在30%左右,面层粘铺卵石,客家人认为这是龙身,卵石犹如鳞片,俗称“花胎”。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

2.3.3围屋墙壁

是庭院的侧立面,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

三客家文化聚落景观的文化内涵

“区域文化必须以景象作为基础,每一个社区都有它的特具景象,一种和它的邻区稍稍不同的标记……”【6】客家文化展示的是客家远祖 为避战乱,一路逶迤而来,最后栖身于五岭以南的山区。他们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结合中原建筑形式与风格,并赋予其较强的防御功能,于是营造出一种风格独特的建筑群落―――梅州客家屋围。这种围龙屋也是一部客家文化的进化史。

3.1 客家围龙屋空间凝聚力

客家的围龙屋聚落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内聚力,再要表现在建筑的围合性,向心性和建筑性【7】。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3.2 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

中国聚落景观之美主要表现为一种“和谐之美”。因为中国人历来讲究“天人合一”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8】。客家围龙屋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9】。

3.3、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他们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四、总结

文化景观都是带有环境的烙印,对于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而言,它的形成与所在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自然环境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聚落的形态和类型。文化传统和社会风情是影响聚落景观形成的主要内容,也是构成传统聚落非物质景观的标志。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汉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称。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神奇的迁徒历史,被誉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生活中的古典”,在中国地域文化聚落景观占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很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云才,石忆邵, 陈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18-24

[2]约翰斯顿著 蔡云龙等翻译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3]赵星 贵州卡斯特地域文化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中国岩溶》2010 (12)458--460

[4]陆林, 凌善金,焦华富等. 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 地理科学,2004,(6): 660-665

[5]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 . 城市规划汇刊, 2002,(1): 1- 4.

[6]李旭旦 LI XUDAN. HUMAN GEOGRAPHY. SHANGHAI: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7]刘培林,刘春腊,邓运员,申秀英,胡最,李伯华.客家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地学视角的解析【J】.人文地理,2009(6):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