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范文第1篇

然而,文化养老与单纯追求健康的身体锻炼,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加强调的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与其他养老不同,文化养老要更加注重的是与养老对象在情感方面的沟通,思想方面的交流。让广大的老年人,在精神愉悦、享受快乐的同时,能够独立、个性的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和积极的老年生活。而这就意味着公共文化在针对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时候,要更多的考虑在情感方面的投入与倾斜。

以上种种因素显示,对于为这一庞大人群的文化养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人员,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提供“文化养老”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数量上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村落的消失,城镇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城市内的居住人口正在大服的增长。这里既有务工后留在城镇里的人口,也有大量随着子女进城务工后,留在城里的老人。而固有居民中,随着子女外迁,还有一大部分空巢老人。

而与之不相匹配的则是我国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数量上的不足。以我市为例,全市人口468万,而专职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约百余人,人均服务人口达4.68万人。如果按照2014年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数据计算,张家口市约有60岁以上老年人69万,专职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人均服务老年人则高达近7000人。这其中还没有统计有些辅导项目不适合老年人开展。由此可见,我国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不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能够针对60周岁以上,甚至是超过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展“文化养老”的专业性人才,就更不够了。

2.提供“文化养老”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专业性不够。

从专业人才培养上来看,目前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专业不足,或者说,目前能够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特别是新加入到这一队伍里的人员,还存在着不适应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的现象。

首先,在专业培养上没有群文专业。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群文专业的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与我国现行的幼师的培养有相似的地方。例如,群文专业人员,在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对其他的专业门类有所了解,甚至是精通,这样才能做到“一专多能”。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群众在群文活动中的多样性需求。

其次,应分层次设立群文专业。在我国一些地区,还存在着人口过万,甚至是十数万的地区,没有专职的群文工作人员。这些地区多为县乡等偏远地区,而这些地区对群文活动的需求之大,更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能够分层次设立群文专业,多层次的培养,有助于一部分“回乡”就业。这部分人将既有专业知道,又了解当地文化样式;既能够学有所用,又能服务乡里。

再次,缺少能够针对“文化养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复合型人才。针对于“文化养老”,则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文化养老”的概念,我们可知,整个“文化养老”是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的,它是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的。也正是因此,就需要能够提供这部分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在一专多能的前提下,更为复合。它需要的是对心理学的了解,特别是老年心理学的了解。而这类人群对基本的急救操作,也应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

3.提供“文化养老”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性不足。

我们知道,“文化养老”的特点表现在广泛性、群体性、互动性、共享性上,而归根到底,“文化养老”是要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话题。是一个“文化养老”的平台,更是一个“文化社交”的平台,而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而目前这一平台的搭建,这一平台所能提供的服务的专业性,还是不足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对幼儿提供类似服务的地方,除了人员的专业性之外,对场馆的设备设施的专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设备设施的色彩、材质、形状、性状等等,都有着明确的要求,而它的出发点,则是安全、高效、愉悦等。

公共文化范文第2篇

利用文化活动中心的电化教育场地和文化共享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各种素质和致富技能,使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熏陶,从而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梦想、懂经营、善管理、爱科技的新型农民。

2.综合文化站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面临的困惑

尽管文化部制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省市县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加强了综合文化站建设。但是,综合文化站的职能作用仍然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这里边既有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的问题,也有角色定位不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问题。由于《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缺乏刚性的约束机制,难以保证文化站人员不务正业、当杂差使用。文化站上有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受当地乡镇政府的直接领导,导致管理体制不顺,文化政令不畅,行政干预较多,严重影响自身职能的发挥,影响文化站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建设。二是专职专用问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干部常年充当乡镇干部和文化员的双重角色,长期承担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务,很难履行文化工作职能,很少有精力去考虑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产生了文化专干不专的问题。一些乡镇随意变动文化站干部的岗位,有的则长期在编不在岗,更有甚者,个别乡镇连文化站长都是身兼数职,人员不稳定,结构不合理,致使文化站干部常常不务正业。三是职能错位问题。一方面服务职能泛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就像一个小文化局,管了大量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很多需要垂直部门解决的问题,上级文化部门却要下指标、定考核。另一方面管理职能弱化。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权力层层上划,而责任层层下压,文化部门的工作任务层层加码,导致权力与责任不相称,在实际工作中乡镇综合文化站往往只负责任,没被赋予权力。四是管理考核问题。现阶段,各地乡镇综合文化站实行的是“条块并重、双重管理”运行模式,表现在管理考核上重行政工作、轻文化活动,重阵地建设、轻文化服务,重量化指标、轻结果运用,从而导致乡镇文化站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开创性普遍不高,热衷于得过且过,应付了事。

3.强化综合文化站职能作用的几点对策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程中,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要在办站理念上实现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从单向供给向双向互动转变、从看门守站向开门办站转变,必须要在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作机制、发挥服务作用、加强自身建设上下功夫、找出路、求突破。

3.1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明确乡镇对综合文化站在人员编制、经济待遇、硬件建设、日常维护及经费保障等的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综合文化站的队伍管理、业务指导和专业化建设职能。要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法人登记,赋予独立法人主体资格,确定一名专职的文化站站长为法人,使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专职专用,分工明确,并在人员调配、计划制定、经费使用上有更多的自。进一步落实文化站法人地位,对规范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强化文化站服务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进一步完善运作机制

一是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根据文化站年度考核办法,分解任务到人,量化细化职责,文化站站长要与乡镇政府和县市文广局分别签订目标责任状。二是推行项目管理。为化解文化站人少事多的矛盾,提高服务效能,对全年工作计划推行项目化管理,把任务量化到人,落实责任,年终考评。这样,既便于跟踪工作进度,又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实行激励机制。以文化站考评定级和创建文化强镇为载体,对星级文化站和优秀文化员进行表彰奖励,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以提高文化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年度考核为依据,注重实绩,奖勤罚懒,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先进评比、职称晋升、人事调动的主要依据;以展示展评为动力,通过文艺作品创作、表演的评奖,出戏出人出精品,以此来激励文化员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3.3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改革文化站人员录用制度,逐步建立起完整、公正、健全的从业资格制度,对于新招录文化站人员,建议采用先面试后笔试的办法,重点录有具有艺术类专业知识的高校毕业生,或者直接向社会上招收有文艺特长的专业人员充实到文化站队伍,逐步扭转乡镇文化站人员学历偏低、特长欠缺、辅导不强的状况。同时,全面加强在职文化员队伍建设,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文化员才艺大比武活动,形成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竞争态势。建议省文化厅出台政策鼓励在职人员通过岗位培训、学历进修、继续教育等形式,提升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逐步形成以大专以上学历、中高级职称为主体的文化站专职干部队伍。

3.4进一步发挥服务作用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突出综合文化站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制定综合文化站的服务标准和业务规范,完善服务公示制度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一次性向农民群众告知开放时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认真做好现场咨询、窗口接待、场所引导内容讲解等服务工作,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站工作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树立“群众第一”的服务理念,坚持“普遍均等”的服务原则,在服务中完善规范,在规范中提升质量,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免费开放服务中享受文化、丰富人生、得到实惠。

3.5进一步拓展管理范围

公共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渭源县文化馆;民间文艺力量;公共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高涨。作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龙头的县文化馆,承担着指导全县文艺演出、送文化下乡、指导基层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和全县书画展览交流的任务。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地处西北内陆腹地的渭源县,虽属国家级贫困县,但随着扶贫脱困步伐的加快,城乡群众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和归属感,成为摆在县文化馆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渭源县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拥有人口33万,16个乡镇的渭源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明显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主要问题有:

第一,场馆面积不足,设施简陋。文化馆现用大楼面积约1900平方米,勉强接近国家三级文化馆建筑面积。但办公场所被文广局局机关和博物馆占用,目前文化馆实际使用面积不到总面积的40%,各类辅导、培训场所严重不足;演艺厅、电子阅览室、共享工程、资料室、档案室、录音棚、摄像厅等场所基本没有。由于场馆面积狭小,一些免费开放项目无法开展,严重影响着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人员结构单一,编制太少。近十年来,文化馆在岗人员11人(2人超编),专业技术岗位人员8人,其中美术专干6人、文学专干1人、会计1人,无音乐、舞蹈、摄影等专业人员。文化馆工作专业性比较强,涉及的艺术门类多,人员结构的单一严重影响着文化馆的整体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2015年县美术馆成立,从文化馆调过去4名美术专干和相关编制,单位剩下7人(2人超编),文化馆面临的任务和工作压力更大了。

第三,经费困难。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仍然不足,免费开放经费不能足额拨付到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下乡调查研究辅导培训、举办各种展览、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经费不足,没有保障。

二、渭源县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

场馆面积狭小,设备陈旧,人才队伍单薄,经费不足,成为制约文化馆开展工作的多种因素。面对种种困难,文化馆并未踟蹰不前,而是不断探索,开拓进取,摸索出一条符合县情、馆情的路子。

(一)摸清全县文艺人才家底,与各协会联手举办群众文化活动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文艺人才是关键。可文化馆业务人员少,面对此种情况,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分头行动,深入机关单位、学校、企业、乡村,对全县的文化能人、民间文化社团进行摸底,按文学人才、音乐舞蹈人才、美术人才、曲艺人才分门别类造册登记,将个人特长、联系方式记录在案。和其中的文化骨干交朋友,与他们建立起广泛联系。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根据个人艺术专长加入到各协会中,积极参与协会活动。

同时,文化馆牵头,召集渭源县民间文艺团体召开全县文艺座谈会,邀请各协会会长及文艺骨干共同商讨全县文化活动的开展。近五年来,文化馆组织发动全县文艺力量,与各协会联合组织开展了很多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不少特色鲜明的品牌文化活动,如“兴渭杯”秦腔业余选手大赛、“未来之星”青少年才艺大赛、“全民消夏”广场舞大赛,以及每逢重大节假日期间举办的各种书画展览。这些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传播了先进文化,弘扬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了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展示才艺、学习才艺、提升个人艺术造诣的诉求,吸引了一大批爱好文艺的群众加入到文艺队伍中来。

(二)积极开展文化艺术培训交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当前,让孩子从小接受艺术教育培训成为许多家长的共识。为了满足孩子和家长的这一需求,文化馆加大免费开放力度,大力开展文化艺术培训。文化馆拿出一部分免费开放经费聘请了一些门类的艺术老师,在暑假期间举办舞蹈、书法、美术、泥塑等免费培训班,培养艺术新人,满足了群众需求,为县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成人艺术培训则采用短期培训方式,邀请省内外书画名家来馆开展书画交流和艺术讲座、举办短期培训班。近年来,先后邀请了程大利、岳黔山、金长虹、田向农等十几位书画名家对全县的书画爱好者进行了培训,受训人员达到2万多人次。培训班上,不仅能聆听到书画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讲座,还能一对一地请方家评点作品,切磋技艺。一次次的名家讲座及书画展使受训人员开阔了艺术视野,汲取了宝贵经验,发现了自身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组织文艺骨干、文艺社团,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县文化馆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全县33万广大群众。每逢各乡镇在春节、山会、庙会、元宵等民间活动相对集中的时段,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有重点地组织文广、科协、卫生、体育等部门有效依托“千台大戏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文化馆筹措经费,邀请县书画名家,歌舞名家、花儿歌手,以及老年舞协,在乡镇文化站和一些“乡村舞台”文化活动点开展书画献艺、文艺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活跃城乡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村镇精神文明建设,也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活力。

(四)想法设法,全力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渭源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保护全县范围内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群众的强烈愿望。但这项工程长期而艰巨,仅靠文化馆是无法完成的。尤其是省、市级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常常是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专业性强,对专业人员的要求更高。而文化馆业务人员少,业务门类单一。因此,文化馆想方设法筹措经费邀请县里文学、民俗、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成立了渭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小组,从非遗项目调查、项目论证,文本写作,乃至视频制作,发挥各自专长,协同完成。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对视频的拍摄和制作要求很高,而县上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因此文化馆出资邀请省电视台有关专家来拍摄制作。渭源县的非遗项目保护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已列入省、市、县级非遗名录的共有98项。2012年,“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渭源皮影戏”、“羌蕃鼓舞”、“首阳山伯夷叔齐祭祀”成功入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市级非遗名录的有30项,县级非遗名录的有64项。全县被命名为省、市、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53人,其中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人。

文化馆还十分重视非遗项目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保护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现有民间节会,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如:春节期间的羌蕃鼓舞表演和渭源皮影戏演出,农历四月初八的首阳山伯夷叔齐祭祀和首阳山山会活动,农历五月二十五日会川本庙庙会和傩舞表演活动,农历六月初六举办的麻家集高石崖花儿歌手大奖赛等活动。二是设法提高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保护传承积极性。尽管经费困难,文化馆还是采取重点保护的方式,筹措少许资金对部分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慰问和生活补助,并积极为他们争取补助经费,组织传承人赴定西、岷县等地参加了市文广局举办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培训班,提高了他们的传承能力。

为了充分展示非遗保护成果,文化馆里召集了全县的文艺人才整理出版了渭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渭源民间故事》、《渭源小曲》和《渭源花儿》,编辑整理了《渭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渭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图片集》和《渭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等。通过购买和租借方式,征集到渭源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物近300件,布置装饰了渭源县民俗文化展室,展出珍贵实物百余件,展馆长期为观众免费开放,现已接待观众5万多人。

(五)馆企合作,打造文化精品,弘扬地方优秀文化

为繁荣文艺创作,弘扬地方优秀文化,切实贯彻建设渭源文化大县的战略,文化馆联合本地文化企业“渭河源演艺公司”,积极挖掘渭源本土文化资源,创排了以东汉医生封衡为主人公的新编秦腔历史剧《渭水医魂》。文化馆策划申请剧目创拍经费及与省市县相关部门的衔接工作。在剧本写作、导演邀请、剧目排练方面,邀请省上有关专家召开研讨会上,文化馆全力协助渭河源演艺公司开展工作。该剧作为“甘肃省推进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展演”活动的优秀剧目之一在人民剧院演出,在渭源、兰州、天水、武都、临夏等市州县演出了40余场,反响热烈。在甘肃省推进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中得了三个三等奖。

三、结语

公共文化范文第4篇

1.结合地域文化

确定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目标和原则。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应深入挖掘邯郸城市文化主题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突出邯郸城市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以高艺术水准原则、高环境效益原则、持久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很多历史典故和名胜古迹。在邯郸市公共艺术发展研究中,可以赵文化,时代文化为核心主题,并向下延伸形成整体的主题构成。打造出体现和承载邯郸本地区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心理,并具有邯郸地方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形式。建设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层次分明、标识明晰、环境宜人的高品位公共艺术空间格局。

2.结合城市规划

定位发展结构。在发展结构中,本着突出城市特色、紧密结合邯郸城市用地功能和城市空间景观系统、以点带面逐层展开、紧密结合城市生活。在结合邯郸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将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结构定义为“六区、九带,多节点”的布局。这种布局结构将起到突出重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整体作用。总之,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结构应结合城市总体设计及总体规划,并充分考虑城市的人文生态与空间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以形成整体而又丰富的空间层次。

二、发展策略建议

在研究中从邯郸历史传统文化、公共艺术区域策略、提升艺术作品品质计划等角度对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并参考多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研究,总结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思路为:

1.深度挖掘历史传统文化

使公共艺术作品能够体现邯郸地域文化,并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让民众能够感受到文化气息并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加强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特点。对于公共艺术区的策略,以邯郸市城市发展规划为基础。在老城区突出传统文化,在新区注重传统文化和新区发展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同时,结合城市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规划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

2.公共艺术实施措施

公共文化范文第5篇

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的主题,应该充分的依托于该城市的历史文脉。公共艺术作品的主题应该依据它所在的环境和场地来确定,以选取最具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来表达这一主题,而且所选取的素材必须要是公众所熟知的。例如,武汉的大禹神话园就是以大家熟知的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为主题来进行创作的。传说中,武汉是大禹治水成功的地方,大禹作为古代先贤和治水英雄的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大禹充满了敬仰之情。大禹神话园根据大量的历史记录和广泛的神话故事,用雕塑的形式,像公众展现出了大禹治水的艰苦经历,体现了武汉地区悠久的治水文化。这从本质上切中了广大群众的心脉,凝聚了武汉人民的古往今来的治水记忆,从而使这些公共艺术作品能够获得广泛的公众认同感。此外,主题确定后反过来也能帮助我们对于城市地域文化进行更加准确和深入的理解,通过深入诠释已有的城市地域文化内涵,以公共视角来认识和判断地域文化的价值,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武汉的洪山广场楚风浮雕壁画,将楚文化元素符号完美的融入之中。通过对楚文化图像和文物的形式及艺术特点进行拆解和总结,形成主旨鲜明、凝练概括且富有情感记忆的艺术符号,形成了一个以楚文化为主题的独特城市景观。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城市都能看见相同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一件多么无趣的事情。

二、公共艺术中的传统元素与现代形式语言

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选择最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的形式语言。这些主旨鲜明、凝练概括且富有情感记忆的艺术符号并非不仅仅是简单点的将历史进行重现,而是在没有背离历史和传统的基础上,凝练历史精神并体现出与时俱进的艺术形式,并在内容与形式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表达要充分的考虑其所处的空间环境,对于写实风格的作品,往往突出其叙事性的表达,这种来自史实内容的叙事决定了作品形式语言选择的纯粹性,如纪念馆《纪念雕塑》在对历史事件进行重现的基础上,又运用写意、夸张等表现手法,深刻的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痛苦与无助,直击人心,让人铭记历史。而对于构成风格的作品,则要更多地从形式感和语言层面去表达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北京地铁壁画的《京华神韵》以人物剪纸和中国传统花纹构成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中华国粹京剧文化。通过传统的文化元素和现代的构成语言,充分展示出了地道的北京京剧文化特色。在这种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通常会赋予作品十分独特和强烈形式语言,这种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显然会有一个标准,如果艺术家的独特语言与公众审美眼光背道而驰,那么公共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公共性而变得毫无意义。

三、饱含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是对公共精神的体现

地域文化在公共艺术作品中不能仅仅体现在其表现形式和风格内容上,还应对文化元素所体现的精神内涵进行表达和传承,并且和当代的文化精神相融合,展示出现代人精神追求。城市地域文化中的内容和形式转化让公众对历史文化产生一种十分直观的感受,并能产生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城市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传承与表达则是对于“公共性”的诠释——面向公众、服务于公众的以人为本的社会精神。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和公众接触十分紧密的艺术形式,必须和社会共同发展,与时代并行,而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也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公共精神的表达,艺术家要以时代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人文思潮、文化观念和审美眼光的变化。公共艺术作品的精神表达不仅要发掘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要结合当代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挖掘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强化公众对于城市历史的情感,并将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通过公共艺术的表达方式,向公众传递了情感和文化,让人们直观的感受到了城市文化中不能言喻和难以用文字描绘的东西。通过公共艺术来表达恰当的精神思想,能使城市文化具有多样性的深层性,让城市文化更加丰富而且更加容易深入人心。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