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英语教学计划

初中英语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英语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英语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话 初中英语 口语 培养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认为运用对话教学,可以有效的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内在的兴趣点,鼓励学生大胆说、大声说、大量说,在对话的氛围里,不断促进自身英语知识的累积和外语情感表达的展现。下面笔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事例,来尝试探析通过那些切实可行的对话教学来促进学生外语口语的培养。

一、首先从教学计划中突出对话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里,为了短时成绩的提高而过分强调“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氛围搞的沉闷而被动,学生学得不起劲,老师教的干着急,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事与愿违,最终陷入一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的教学怪圈之中。为了突破这种教学困境,就必须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转变。笔者认为首先应当从教学计划里,有目的、有针对、有重点的突出对话教学的内容,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多融入对话教学,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之后,再适时引入相关语法、词汇、语义方面的教育。

突出教学计划中的对话教学,可以以下从几方面入手:一是在计划中让学生重视发音,对话教学的基础是英语发音的准确,这是对话教学能否发挥教学作用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计划中有条不紊的推动学生语音标准化,从音标上一步步的规范学生发音,熟练掌握音差、单词重音、辅音连缀等基本音标常识;二是在计划中多元发音教育的方式方法,随着多媒体器材的日新月异,发音教育中可以适时的多加入一些电脑、MP3等影音设备,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英语视听网站,让他们多学多听多念,在反复的模仿学习里正确把握发音,还可以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诵读一些经典的课文,让他们培养语感强化记忆,从而更好的为对话交流做好准备;三是在计划中多设定一些适合初中生的交流情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丰富的情景设定,让他们的口语对话更加贴近生活,引起兴趣。

二、以课堂互动为平台践行对话形式的可行性

一是最常见的师生之间的对话。因为是最常见的对话形式,往往我们容易忽视,过去在初中的英语师生口语对话中,存在着诸如“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等弊病,过分的依靠教师的威严来主导整个课堂,这容易让整个对话教学过程成为消极的灌输,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所以我们需要转变这种师生对话模式,形成老师主导、学生本位的新型对话模式,在理解和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外语对话,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正在的想学、想说,也能够让老师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和提高。

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必然成为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积极引导学生之间的外语交流,让他们增进彼此友谊的同时,还能形成你超我赶的竞争心。在互相切磋、彼此对话的过程中,带动英语思维的深化,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一种对话方式。

三是教师、学生与书本之间的对话。这就要求每个教师能够充分融合课本知识,将课本的内容转化成日常对话训练,从而引导学生共同对话课本知识,让抽象的概念和教条的文本以生动、活泼的形式重新走进课堂,成为学生想说的外语、想学的口语。

四是学生内省方式的对话。教师要多方面的引导学生进行深思自省,让对话在他们的思维活动中展开,通过反复的咀嚼和回味,自己认识和探索外语口语是否规范和合理,这既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极大的培养了他们记忆、分析和消纳的能力。

三、以课外兴趣小组为延伸提高学生英语对话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有目的的让学生组成几个口语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感受到英语口语交流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小组成立后,教师可以对他们组织的活动进行部分参与指导,了解他们的对话中存在的不足和困难,而予以建设性的帮助和辅导,对特别有效的小组活动可以进行全班级的推广,形成全班都爱说、都想说的对话氛围。小组的具体操作方式有学生自己定位,教师重点在于对每个小组提供技术支持,对他们每次活动后的总结予以清晰的反馈和引导,保证每次活动都有收获、有提高即可。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组织学习的方式,既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可以形成长期有效的交流机制,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外语来独立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解决口语交流障碍。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外语知识,以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形成“学生本位”的教育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让他们在亲身参与和组织学习里发现英语的趣味和魅力。不论是转变课堂的氛围,还是组织学生的自学,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吸收英语知识,诚如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贝利在《口语教学实用技巧》一书中所言:“教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得学生爱好知识, 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当然,对口语教学的探索我们仍然处于尝试阶段,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同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和探究,笔者不揣浅陋,希望通过本篇论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初中英语教育者投身到对口语教学的探究之路上来,从而不断丰富口语教学的内涵和影响,最终促进初中英语教学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凌云 浅谈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J] 大众科学,2007年7期

初中英语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两极分化 应对措施

各地小学开课情况不一,学生在英语基础不等的情况下升入初中后,随着教学的深入、学习内容的增加,难度随之加大,部分学生因基础较差或缺少兴趣而“消化不良”逐渐掉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极分化。

初中教学两极分化,英语尤为突出。为什么英语两极分化比其他学科明显呢?其原因与学生的英语基础、心理因素、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有直接的联系。

一、两极分化的成因

1.学生的英语基础。

由于在学生升入初中前,部分学校不太重视英语教学或根本没有英语教学造成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或根本没有,升入初中后,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同时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难以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此那些基础较差和从未接触过英语学生越拖越差。

2.学生的心理因素。

当前社会信息流通极快,消极影响日渐增多,对在校学生影响日益加大,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变化较大,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强,而且很多学校注重学生成绩,忽视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或多或少心理不健康。他们自由散漫,对教师的言传身教置若罔闻,注意力很难集中在学习上,甚至出现逃学、旷课现象。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受母语的影响,习惯于母语的思想定式,用母语的学习方式学习英语,这样阻碍了英语系统知识形成于发展。课前不预习、课堂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功课、死记硬背、不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些不恰当的学习方法,无法形成系统英语知识体系,对英语学习产生无力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4.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不当。

有些教师缺少良好的教学方法,备课时只顾课时内容,注重完成教学内容,实施“填鸭式”教育,忽略用什么方法教,如何教,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没有及时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给以后的英语学习造成很大的隐患。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只顾抱怨学生不聪明,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肯下苦工夫,而不想办法解决问题。

二、应对方法

1.及早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防止两极分化的提早出现。

初中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英语教学目的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因各个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学生个体领悟能力不同、基础不同等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出现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就应该及时找学生谈,分析他们掉队的原因,说明掉队的严重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同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通过生动形象的课堂,和蔼可亲的形象,使其亲其师,从而乐于学。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帮助学生克服信息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诱惑。同时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主动亲近、感动学生,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在赞扬中得到鼓励,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确学习目的,激发积极进取心,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该尊重学生,经常肯定、鼓励学生,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喜欢和尊重,从而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3.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不仅是打基础知识的阶段,还是培养优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阶段。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学会,还要要求学生会学。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时认真听讲,课后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还要多鼓励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4.改进教学方法和心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英语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一、新国标形式下基础日语教学

新国标的具有以下特点:①人文学科的回归、人文精神的强调;②能力、素质、知识的结合;③跨文化交际交流能力的凸显;④适应性、全球意识。新国标的制定对外语专业教学目标、体系、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也应根据新的标准适应社会需求,使学生具备外语运用能力(运用日语获得最新信息、运用日语学习最新知识)、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其中本人认为新国标的要求也集中体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应从初级日语阶段开始渗透。

二、跨文化交际在课堂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丰富对象国知识,能用日语讲述日本,能有日语讲述中国,能够用日语讲述世界。这就需要外语教学工作者改变课堂教学理念与方式,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思维定式。用对方可以接受的语言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沟通,愿意表达。跨文化交际的理解是使学生不只是掌握语言本身,学习语言的同时理解对方国的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以本系为例,未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这就需要日语教学工作者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日语教师对学生强调交际表达的同时注意学习对方文化。

目前现阶段高校基础日语授课过程中即使课程中有会话环节,会话环节的表达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大一刚学完发音阶段,学生对日语会仍保持兴趣,教师需趁热打铁对学生强调表达与交流。课堂中不仅仅是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对话不应该是做对话,而是在于交流。创造良好的沟通情景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处于某种“交流”,“交际”的场景中,通过听,说,读,写等具体的行为去获得外语知识、对象国相关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通过师生对话也可以了解学生最近关心的事情、最近学生的动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通过这种形式增加相互了解。另外,基础日语课程课时多,也要充分利用此机会,哪怕是一些琐碎的时间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同时也需要教师在课堂当中通过教材通过会话去渗透如何用对方可以接受的语言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沟通。

1.1 引导的重要性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性的协调学习。在传统的教学当中仍以学生为主体,即使让学生去思考也会过于被动。教师知道引导学生的重要,知道告诉学生在日语学习中犯的错误或者是短板。但用哪种方式更有效更能让学生容易吸收是作为教师工作者需不断探索的课题。本人以日语授课当中的以教授语法为例,日语表达中的委婉表达。对于初学日语的孩子刚开始很难理解或接受,但是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利用对话教材,让学生去体会日本人的表达方式及蕴藏在其中的文化。如果只是讲语法本身的实际含义,学生也会理解。但是从场景当中,结合整个短文,结合文化背景讲解学生会慢慢意识到我自己也要去转变表达方式,会从初学的阶段就开始注意原来口语不是说我自己的中文只是单纯的转换成日语表达出来而已。学生会渐渐的注意到,并且慢慢的原意去琢磨更日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学习语法并不是单纯的去记接续记住含义,而是慢慢去思考自己运用语法造的句子虽然语法成立,逻辑也较正确,是不是符合对象国的习惯性表达。

1.2 教师的参与性

虽然是教师在讲台上是授课,但是教师不能给与学生居高临下的感觉,也不是说一味的强调让老师跟学生打成一片。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授课气氛中让学生感受到跟老师是一体的。情景对话模拟现场我们教师工作者一直在实践着,但是如何达到较好的效果也是我们需要去思索的课题。不能停留在仅仅为了交际而交际,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本人的感受是:比如学生在做对话的时候由于紧张不自信卡壳的情况,教师应临机应变的直接变成会话当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到学生中。例如让学生之间自己做对话,老师跟其他学生就同一个课题做对话,学生会感受到老师跟学生一样,也在思考也在学习,老师也在琢磨。这样对于师生交流也会有极大帮助。另外对于不积极主动的学生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激励,并且要阶段性的督促及鼓励。

初中英语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其下一个严格精确的定义。据Kroeber和Kluckhohn的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的统计,关于文化的定义至少有150之多,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都依照Oswalt的“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这一区别来理解“文化”这一概念——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很显然,就英语教学而言,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的文化。

语言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而各民族的文化又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语言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意义的表达和语言的使用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饭前“吃了吗?”路遇“去哪儿?”“忙啥啊?”见对方看书时则说“看书啊?”“看什么书?”等等。而英美人通常只一句“Hi, Hello”之类的问候语即可。通过上述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学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在交际环境中正确、恰当地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在学生学习英语初期就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只教学语言。结合文化因素进行英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恰当地运用英语的能力。那么,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目前当地英语教学的环境,笔者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些努力。

一、课堂教学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捕捉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进行解释,指明其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例如,英语的dog和汉语的“狗”,英美人认为“狗”是忠诚的,可以用于恭维;而中国人则认为“狗”是用来骂人的。又如,在学了“Thank you”之后,可以向学生解释:当听到别人赞扬时,说英语的人一般用之回答,以示接受对方诚意的赞扬;而说汉语的则往往用一些表“受之有愧”的语句推萎。就这么不经意的解释,学生在交际中回答“Would you like…?”时就不会满口的“No, no”了。

在学习了某一方面的语言,组织巩固活动时,可设置一些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文化背景下进行“Work in pairs”活动,并要求他们尽量按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正确使用语言,这样学生可逐步提高结合文化背景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教材中有关“邀请”的话题很多,如果细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邀请”别人参加某一活动大都是围绕“时间”进行协调的进程,因为在英美文化中,邀请别人等于借用别人的时间,他们十分尊重别人的时间安排;而在中国文化中则认为是牺牲自己的时间或给别人的面子,被邀请者把此看作是一种荣誉,时间通常不是由双方协定,而是由主人一方来确定。围绕这一文化差异,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来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课外活动方面

学习英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以此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扩大积累文化知识。

1. 教师搜集一些与学生水平相当的英美文章、对话,指导学生阅读,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后,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存在文化差异的对话、文章,分析其差异所在或对话中因文化差异而用错了的语言。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让我们看一段简单的对话:

A:Welcome to my home. My name is Cai Hong, and this is my husband.

B:Thank you, Miss Cai. It’s pleasure to meet you, Mr Cai, I’m Lucy Taylor.

A:Have a seat, Madam Lucy.

这是一个英国游客到中国一个家庭时的对话。很显然,他错把Cai Hong的姓当作了她丈夫的姓,事实上中国女子婚后仍用自己的姓氏;我们再从Cai Hong的角度看,她认为“Madam”是对英美人的尊称,但却不了解在英美国家它通常用于店员对顾客或警察对其上司等场合,而不用于人的姓氏前,另一方面Cai Hong和Lucy Taylor的姓与名搞颠倒了。

3. 现在,电视、VCD的内容涉及英美的很多,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多看一些译制片或带有中文字幕的英美电影,从中了解文化和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视听教学

科学已经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方面加起来就是94%。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视听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尽快扭转“少、慢、差、费”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因为电教媒体能够多维、生动地展现目标文化(TARGET CULTURE)的各个方面。正如Allan(1985)所说,录像不仅使学生亲耳听到人们在各种场合进行的言语交际,而且还能亲眼看到他们进行的各种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非言语交际(手势、表情、姿势等)以及各种不同的交际背景。因此,视听教学所展示的目标语及其包涵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更加具体、全面而真实。这无疑对培养和增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和灵活运用目标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如教高二Unit 3 Body language时,只看文字材料远不如边讲解边看该单元的VCD来得实在,毕竟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学生在了解不同文化观念的同时还受到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那么,我们怎样充分利用视听教学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呢?

1. 任课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增强音像资料的信息情报意识,拓宽资料源渠道,树立现代观念和超前意识,善于搜集资料。例如,发现电视英语节目中有利于英语教学的内容要及时录下来;还要购买一些适合学生英语程度的视听材料,建立英语声像资料汇编。

2. 在视听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和语言相结合,告诉学生看节目不只是为了好玩,还要准备回答问题或复述,要带着问题去听去看。可采取配音、扮演角色、补充对话、重复句子等训练形式,同时要指导和启发学生注意了解和掌握语言的语用特征和交际功能。这就要求教师要参考和阅读大量的有关材料,做好案头工作。

四、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优势

从学外语的角度来看,和讲这种语言的本族人接触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好多“外国语学校”都聘请外籍教师,学生通过与外教的接触交流,学到了许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东西。例如,在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作何反应,以及一些非语言的交际手段等。

五、加强教师自身建设

初中英语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一、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

学习英语出现两极分化,通常有以下几个因素:

1.学生智力因素。智力是人的一种能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语言方面的感受模仿能力、听力、接受理解能力的差异,思维表达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也各不相同。

2.学生主观心理因素。不少学生学习英语是出于好奇,凭的是兴趣,更没有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信心、决心,学习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新鲜感一丧失,便无“奇”所“好”,兴趣顿丧,如果再遇到困难,就信心全失,知难而退,从而放弃不学。

3.学生学习方法因素。英语学不好,甚至掉队的学生,往往学习方法不对。首先是摆脱不了英语的消极性影响,比如用汉字给英语单词注音,这就使得读音不准,更无法利用读音规则记忆单词。这就导致无法完整、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生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看课文时就会断“章”取义等。

4.教师教学因素。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学生学的因素,还要涉及到教师教学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有时这种制约和影响成了直接因素。初中英语使用新版教材后,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中侧重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实践练习和技能的培训,而强调背诵课文等,学生就会偏于语法知识的学习,单词的背诵,课文和习题的解答,而舍弃了语言本身的实际运用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时间一长,单词、句型、语法、习题这些死记硬背来的东西就会遗忘,造成大面积的掉队,并最终导致两极分化。

二、克服两极分化的几点措施

第一,要营造气氛。1.创建英语学习的客观环境。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良好的语言环境不仅给人以舒适、整洁、美观的感受,还会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让语音语调好的学生每天下午进行英语广播,或播放英文歌曲。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才华得到了发挥,还能营造热烈的英语学习氛围。又如充分利用黑板报,刊登名人名言或异国风土人情的稿件,都能陶冶学生情操,发挥学生特长。2.沟通情感,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桥梁和剂。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化学生,经常关心、鼓励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对优等生和后进生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一视同仁。尤其对后进生的态度,要特别慎重,要“动之以情”,切忌冷嘲热讽,而应多给一些赞扬、鼓励。教师耐心细致的育人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使他们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敬爱和信赖,会在师生之间架起持久的情感桥梁。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点燃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之火,激发出浓厚的教学效果,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日臻完美。”

第二,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教法,认真钻研教材,反复推敲、研究。不要因为教材内容相对简单就忽视了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相反,越简单的内容越不好教,越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如:在英语教材中体现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等的内容随处可见。这些看似很平常的课文,教师如果善于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道德品质教育,巧妙点拨,及时引导,学生就会受到鼓励,从而不断提高他们自强、自立的思想觉悟。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应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单一陈旧的教法会使学生学习情绪低下,感到学习无动力。而初中学生具有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情绪、情感和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不断改变英语教法,不断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如利用实物、简笔画进行英语对话教学,直观、形象地创设情景使学生围绕英语话题进行交流,具有实用性;教学形式可采用讨论式、自学式、表演式、对话式,让他们人人参与,人人受教育。

第四,教师在注重教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性。以前,一些教师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教法,使学生被动学习,压抑了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做好矫治工作,教师必须做到:1.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多向语言交流传递;2.对学生进行英语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主动,并且能够保持稳定而长久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和效果也就会相应提高。

第五,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挂图、录音、投影仪、电视、CAI多媒体、简笔画等,把枯燥无味的英语变成鲜活、有趣的语言文化,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使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英语环境,增强学生对英语的感受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