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第1篇

复旦学院2008-2009学年经典读书计划自2008年10月实施以来,已先后成立了近百个由指导老师指导的读书小组。每个读书小组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已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在本学期积极鼓励读书小组的成员能更有效地开展经典读书活动,并对一学年来表现突出的读书小组或个人给予认可,特此制定本评优方案。

评选时间:

2009年5月7日——2009年5月31日

评优原则:

1、鼓励原则。通过评优的形式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读书活动。

2、展示原则。通过评优的形式提供平台,让更多读书小组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能为人所了解。

3、交流原则。通过评优的形式,以《学而》报为平台,将更多学生个人读书心得进行刊载与宣传以达到相互交流的作用。

评优奖项:

1、优秀个人奖

2、优秀读书心得

3、读书小组风采奖

评优条件:

1、凡经学院认可的参与2008-2009学年复旦学院经典读书活动读书小组的复旦本科生。

2、凡经学院认可的2008-2009学年复旦学院经典读书活动读书小组(A类和B类)。

评优方式:

1、优秀个人奖(见附件一)

(1)由各读书小组进行组内推荐的形式,推选出一名读书小组的积极分子。

(2)指导老师可组织或参与推荐活动,并为推选出的学生撰写推荐理由。

(3)被推荐学生填妥推荐表格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复旦学院有关部门。

(4)学院审核通过后,确定其获奖资格。

(5)获得优秀个人奖的学生将获得学院提供的经典读书的奖品。

2、优秀读书心得

(1)由各读书小组进行内部推荐,推选2—3篇组内优秀的读书心得。

(2)推荐的读书心得需有指导老师的简要推荐理由。

(3)将优秀的读书心得在2009年5月10日前发送至,逾期视作放弃。

(4)学院根据收得的读书心得的具体情况,挑选部分在《学而》报上分期刊载。

(5)入围优秀读书心得的学生可获得学院提供的经典读书奖品,若读书心得在《学而》上刊载,可获得适额稿费。

(6)5月底,学院将汇总本学年优秀读书心得,制作《复旦学院经典读书活动优秀读书心得选集》一书。

3、读书小组风采奖(见附件二)

(1)由各读书小组自主申报,填妥申报表格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学院有关部门。

(2)学院将根据实际收得的申报表,进行初次筛选。

(3)学院在初选的基础上,组织一次风采展示,参与风采展示的读书小组需介绍本小组的特色。

(4)凡参加风采展示的读书小组自动确认获得2008-2009学年读书小组风采奖。

复旦学院学而时习建设中心

2009年2月15日

附件一:

复旦学院2008-2009学年经典读书计划

个人单项奖推荐表

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

联系电话E-mail

所在读书小组名称

指导老师姓名所在读书小组人数

自我评价(简述参加读书小组活动的表现与收获,总字数不超过500字)

组内成员

推荐意见(2-3位成员意见,总字数不超过300字)

指导老师

推荐意见

指导老师签字:

学院审核

盖章:

附件二:

复旦学院2008-2009学年经典读书计划

读书小组风采奖申报表

所在读书小组名称

指导老师姓名所在读书小组人数

组长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

联系电话E-mail

读书小组简介(简述本读书小组一学年活动情况,字数500字)

特色活动介绍(本读书小组一学年活动中的最具特色的活动情况)

指导老师

推荐意见

指导老师签字: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第2篇

一、课外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

阅读是读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文本的过程,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梳理线索、归纳段意、概括中心和掌握写作方法,而是一个获取信息、进行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的过程。因此,中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高效获得生活和成长信息,正确进行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也就是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章。

二、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

1.观念引导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都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望强。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条件,经常地、反复性地教育学生明白知识的宝贵,读书的重要,阅读必不可少,也就是“书中有黄金”、“书中有智慧”的道理。这些道理不应是生硬的、苍白的说教,而应当用真实典型的事例去影响,诸如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创立统筹方法和优选法的故事,诸葛亮祭东风的故事、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等等。要让学生从观念上确立:力量来自智慧,智慧来自书本。

2.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之中,才能把阅读当作他的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a.教师以身示范。如适当展示自己勤于读书的形象和博学多识的一面,使学生产生敬佩、羡慕和效仿之情,达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的效果。b.树立榜样带动。教师积极发现课外阅读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榜样,产生带动效应。c.开展竞赛促进。如开展名著讲座、知识竞赛、名著介绍、专题演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d.进行展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或较大范围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让学生间产生相互影响和鼓励作用。

3.制订方案,奖励优秀

教师可安排和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实际,制订出个人的课外阅读阶段计划,内容主要是阅读的份量、内容、途经及阅读的时间安排和阅读的目的意义。这种计划要注意与课内学习不冲突、与课程目标相接近。教师还必须适时适度地对制定的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情况优秀的同学给予表扬和奖励,绝不能让制订计划流入纸上谈兵和有头无尾的岔道。

4.优化课外阅读环境

由于城乡差异、社区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家庭文化背景差异的存在,也由于学校文化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差异的存在,造成学生个体课外阅读的环境条件优劣悬殊。因此,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弄清这些外部环境的优劣情况,并积极想方设法去改善和优化这些环境条件。特别是要努力取得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便利条件。这主要是提供一定量的读物,安排一定量的阅读活动时间,提供相对优越的阅读场所等。教师也可倡导学校及学生间资源共享,还要及时为学生提供一些书讯信息等。

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了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会富有成效,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争取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让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额世界。

三、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1.择书有依据

社会发展,万物共生,图书市场,鱼龙混杂。中学阶段,学生虽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但由于其人生阅历、经验不足,面对浩如烟海的报刊图书经常是良莠不分、难辨善恶。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加以正确引导。正确选择读物的依据,主要是趣味性、思想性、关联性、时代性。中学学生应选择趣味性强的、思想上进健康的、与课内学习相关的、紧扣时代脉搏的图书开展课外阅读。

2.读书有侧重

正如做任何事情都有先有后,有主有从一样,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也应当是有博有精。要让学生明白哪些书属“博”的范围,应泛读,哪些书书属“精”的范围,应细读。泛读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更不要说是都去精读。但为了获取更多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读大量的书,就应该学会粗略地、“一目十行”地读。这样才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精读是仔仔细细地读。形象的说,就是“一行十目”地读。对重要的文章、书籍要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读,对重要的语段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体现的艺术特色还要做到透彻理解。必要时,还应作记号、做摘录、写读后感。一般地讲,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都属精读的范畴,这对充实学生的阅历、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知识以及净化学生的品质有极大的好处。同志说,《红楼梦》党的高级干部至少要读五遍。就是这种道理。读书有侧重,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确告诉学生人一生应该读的几部书。

3.理解有层次

一般地说,根据阅读理解的程度情况,理解可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表层理解指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深层理解指能清楚的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是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三种层次由浅及深,是读者阅读理解水平和阶段的不同体现。所谓“看了《西游记》说话如放屁,看了《红楼梦》得了相思病”、“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阅读理解观念正是反应了这种不同的理解层次,作为读者必须仔细地把握。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审美情感 职校生 阅读模式

自有文字起,阅读就伴随人类文明一路走来。一个群体的阅读水平,标志着其文明程度的高低。而对于个人来讲,读书是情感与心智的旅行,读书能使人获取广博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人生目标,洞悉社会发展,体验人类进程等。优质有效的阅读于人于世皆受益无穷。

一、以审美情感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启发审美,感知情感。阅读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审美的过程。曾经说过“纯粹之美育,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1]眼观目视耳听,或让人身心愉悦、或让人怦然心动、或让人感同身受产生共鸣等等,审美的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和情感体验。李泽厚先生是这么解释“审美”的:“经过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共同活动而产生了审美愉快。审美愉快有各种名称, 一般称为美感, 亦可叫审美感受, 审美经验, 审美满足等。”[2]而这里的“情感”特指情感体验,或欢畅、或壮美、或悲戚、或哀伤……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探究现实社会的年龄阶段,他们敏感于一切新潮的东西和感性的东西,他们正步入社会的准备阶段。阅读可以成为他们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把审美情感教育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认识社会,自我反思。文学作品中蕴含着说不尽的社会文化价值,往往通过对人生与社会的描写来激发阅读者的反思。《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大作品,人们对其往往津津乐道的是其中的某个人、某件事以及背后所反映的强大的思想文化内涵。而个人的人生经历总是有限的,人们在观照人生的时候会以他人的人生经历作为参照。鲁迅曾经说过,他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投枪匕首般的语言风格,至今还激发着人们改变自我、改变现实的激情。读过《阿Q正传》的人,往往可以从自己身上找到阿Q的影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对其产生移情心理,对照作品中的人物及经历,进行自我关照反思。同时,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学会用多元视角去懂得他人。职校生一路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他们的学习经历或许并不顺畅,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经历的波折产生自我放逐的情绪。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则会告诉他们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是好是坏,甘苦自知,也许自己所认为的痛苦在别人眼里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别人的痛苦在自己眼中也可能觉得不算什么,但是没有一个人是一路顺畅的。残疾作家史铁生曾经谈过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写作,他在《写作的事》中说“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 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 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他的大半辈子是在轮椅上和医院里度过的,但是他的活着是如此的从容镇定。相对照而言,一个健全的人,一切都还可以从头再来。阅读“可以帮助人们看到他们正在探索, 正在渴望的东西。……小说使人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看到别人, 也看到自己的未来。在小说中, 人们就像在镜子中一样看到了社会, 就像在水晶中一样看到了社会的未来。”[3]

愉悦身心,提升素养。在阅读中能获得某种愉悦感,或因作品中悬念丛生的故事,或因性格迥异的人物, 或因内心私密的坦露等, 当然愉悦本身不能成为阅读的唯一目的。“把艺术降低为简单的、愉快的幻象, 感官的陶醉, 就等于把产生这种幻象和陶醉及其他的实践活动置于道德目的之下。这样, 艺术就没有了自身的尊严。”[4]阅读给人带来的愉悦和应该是高层次的,也是多元性的。一部好的作品,往往在其探求真理、追求理想、坚强生存、人类道义、民族情绪等方面有着内在的强大精神魅力。米兰・昆德拉曾经这么说过他由阅读而获得的社会人生感悟:“在巴尔扎克那里, 他发现了人在历史潮流中的根柢;在福楼拜那里, 他探讨了以前不知道的日常生活的领域;在托尔斯泰那里, 他集中注意于人类行为和决定中非理性因素的侵入;在普鲁斯特那里, 他探讨的是难以捉摸的过去;在乔伊斯那里, 他探究的是难以捉摸的现在。”[5]一部好的作品,总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人们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应该怎样活着,应该如何生存。职校学生将要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往往不满足于语文课堂的说教,他们更希望得到一种探索性的精神愉悦,或许是某种崇敬和向往,或者是某种期待和热情,或许是某种达观浪漫的气质等等,课外阅读所获得的这种满足和愉悦,大大超过了课堂整齐划一的说服、说教。

二、职校生情感体验式阅读模式探究

职业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围绕学生职业性的发展,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课外阅读作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一个分支,在验证和拓展学生课内阅读教学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学校层面来看,初探情感体验式课外阅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培养自主能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6]职校学生心智并不成熟,他们很多时候是怀着猎奇、探究、刺激的心理来阅读,所以世情小说、时尚杂志、魔幻鬼怪、宫闱秘事、某某未解之谜等等经常吸引着他们的阅读视野,他们可以在虚幻的世界中无所不能,心理上、情感上得到某种满足和补偿。作为学校方则可以加以引导,帮助他们甄别书籍市场的良莠,通过开办一些书展、签名售书会、图书推介会等,把读物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教师则应该在引导和指点的工作上作出更多努力。

文本引领、拓展阅读经典名作。启发学生体会创作者爱满于山、情溢于海的真实流露,引导学生同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与他们的命运同喜悲,任感情激荡,品思名作,洗涤学生灵魂,发挥文学熏陶之潜移默化的功力。

依托专业,拟定阅读计划。拟定整个五年制高职学习阶段的总体性阅读计划、分学年阶段性阅读计划和专题性阅读计划等等,并且在整个阅读总体计划中进行过程性控制,穿插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以检查和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如创设班级读书角、笔记摘录小报展、课前五分钟读书心得交流、读书征文活动、美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文化知识竞赛等等,并且把这些可以写入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把学生的阅读行为放置于常态的学习当中。而对于学生情感阅读的效果评价,则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如评价主体多元化(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多元化(定性、定量相结合)等。

设置模块,推荐阅读书目。语文教研室协同专业组进行分专业书目推荐。推荐的书目可以模块化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模块大致可以分成六大模块:古典诗文诵读型、现代诗歌朗诵型、经典名著鉴赏型、精彩美文品读型、名人传记励志型、文化知识拓展型。学生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个人爱好自主选择。

课外延伸,开设课外阅读选修课或兴趣小组。职校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形成期。可以把五年制高职选修课分为三大模块:“阅读与鉴赏提高模块”“表达与交流提高模块”和“专业类模块”。而“阅读与鉴赏提高模块”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文章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应“关注阅读的开放性、个体体验的独特性”,可以利用选修课或兴趣小组活动来拓展课外阅读的新空间,可以把“阅读与鉴赏提高模块”分成若干个子模块,如古典诗词吟诵、现代诗歌朗诵、名著导读、美文品鉴、阅读技巧指导等等,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审美的情感体验,训练学生探究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利用网络,加强学校现代化图书馆建设。过去的阅读方式是通过纸媒介,如今的阅读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其异军突起带来了新的阅读革命。网络环境下的职校生课外阅读更显示其信息的快捷和繁多。通过影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介,学生“不仅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而且潜意识中接受了媒体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学校教育中,它已经构成了重要的隐蔽课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思考方式。”[7]如何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去进行创新型阅读,也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营造氛围,利用社会和地方资源让阅读充满人文韵味。无锡是一个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江南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锡繁荣的工商业和人文精神根植于此。其名胜古迹、名人故居不胜枚举,辉煌的史前文化、吴越文化,小巧别致的古镇文化、园林文化本身就是一部部优质的文化书。走出去,增长学生的知识和阅历,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请进来,可以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座,激发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敏锐的感知力。

新课改的推行,将职校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凸显出来。阅读是拓宽职校生人生视野,提升职校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又为养成职校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提高专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以审美情感体验来促发职校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我们更多是应作为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领路人、同行者、探究员。学生才是整个阅读活动的主体者和实践者,而对于他们来讲,这种对阅读的探究和实践远没有结束,希望能伴随学生的一生继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美学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70.

[2]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382.

[3](美)万・梅特尔・阿米斯,傅志强译.小说美学[M].北京: 燕山出版社,1987:91.

[4](意)克罗齐,王天清译.美学的历史[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5](捷克)米兰・昆德拉,艾晓明译.贬值了的塞万提斯的遗产[J].上海:《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1990(1).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第4篇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主要渠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是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熏陶、浸染中习得的。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强大的抑或是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民族。正因为阅读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98年4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95年8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我国台湾省于00年8月开始在全岛内从学校、社区运作、家庭教育三方面实施了儿童阅读计划。的确,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个在少年时代没有大量阅读过中外名著的人,他就很难为自己的发展构建坚实的、宽厚的基础。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事业者,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科学领域,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其成长经历,无论他是否接受过正规的教育,肯定都会有过一个大量、专注阅读的阶段,肯定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语文素养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课堂教学效果再好,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吕叔湘和张志公都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于永正老师则说,他的语文能力90%得益于课外,且是得益于出了校门后的“课外”。

二.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1.选编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这么大的阅读量应怎样得到保证?学生应阅读、适合阅读哪些材料呢?国家课程标准虽在“附录”部分,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但推荐的读物太少,太一般化,缺少层次性,为此,我们实验班的老师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认为理想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诵读类。包括古诗词、中华经典语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像《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及里面的补充诗词240首、《三字经》、《小学生优秀作文》、《名人名言录》、《常见歇后语》等宜在晨读课、语文课及各种活动课中,让学生吟诵、熟读,以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接受传流文化的熏陶。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名著类。课程标准提出了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要求,这一点我们很多学校和老师还认识不够,实践不足。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进行精神提升的途径。

(3)浏览类。指时文、报刊、网络的阅读。学生毕竟生活在现代生活社会中他们不仅应该接受传统的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也应该感受身边的生活。老师应该把引导学生阅读报刊、网络作为自己的教学任务之一。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那么语文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2.读书活动荟萃例析。

(1)建立“读书积分卡”。

建立“读书积分卡”。为了促进孩子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对孩子的读书活动进行量化,每个实验班都成立了读书会,给每个会员建立了“读书积分卡”。以学校推荐书目为主进行阅读,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书目阅读,学生读书积分成绩由实验老师认真核实。学生每阅读一万字的内容,可积10分。设立“读书星计划”,四至六年级学生积满50分,可获得一颗读书星,获得30颗读书星,将荣获“班级读书大王”称号;获得60颗读书星,将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的学生,可获得老师赠送的精美图书一套。

(2)举办读书成果展览会。

a.剪报本――每生用厚16开白纸自己装订成几个剪报本,可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把自己从报刊中看到的最喜欢的内容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这些本子上,每张报都要尽量做得精美别致,比如加上标题,在四周添上花边,或在适当处加插图或加一段读后感。

b.摘记本――每生准备一个厚硬皮本,专门摘记从课外书报中读到的重要信息,如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歇后语、古诗词知识、写作知识、对联、8字成语、文学常识等等。同样,学生要精心制作每一页版面,做到图文并茂。

(3)争当最佳图书推销员――孩子们开始热爱读书了,可书从何来?a.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里有藏书几十万册,除必读书外,每个学期再搞个调查,列出班内学生最想看的书目,每个月让图书管理员到图书室去借出多于班级学生数10本的书,做好有关登记后,一一借给学生看,然后在每天中午半小时阅读课中,学生可以随时先还后借,每次限借一本,最迟在7天内归还。b.学生个人购书。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些适合孩子看的课外书。

(4)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

实验班每学期都要组织“读书节”主题读书会活动,且各有侧重,三、四年级为童话系列;五年级为古典名著系列;六年级为了解中外著名诗人、作家与作品系列活动。而背诵积累中华古诗词活动则始终贯穿整个小学语文学习阶段。

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人生吸收精神营养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形成什么样的读书习惯,可以说是影响人一生的发展――而且这是长大以后没有办法弥补的。在这样一个黄金时期,我们把人类文化的精品,把最优秀的文章精心选择之后推荐给孩子,引导他们阅读,这意味着学生从人生一起步就与最精粹的文本对话,与最杰出的人物、最高尚的灵魂对话。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第5篇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阅读慢慢成为一种习惯。

1.师生同乐于读书

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分享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认同感。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渐渐与书为友,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

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书

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需求、爱好, 为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书,让学生带着兴趣读书,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书感兴趣。

3.发挥诵读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诵读感染学生,让学生伴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跌宕起伏语言,进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此时的学生个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喜怒形于色,完全被文字所感染。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学生爱读书了,这是第一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会读书,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书报的有关篇章或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在沙漠中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主人公的精神境界,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 ( 或上网查阅)。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也丰富了语言、拓宽了视野、提高了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重点文章,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方法。名家的文章一般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以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分析文章的章法及人文内涵,让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并养成边读、边想、边批注的好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默读法

“一目十行”是默读法最好的注解。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出声、不指读、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进行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抄批注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愉悦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安静、幽雅的环境中进行课外阅读。

1.建立班级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读书心得沙龙,让大家交流读书的收获,取长补短,感受读书的快乐。

2.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允许学生利用“早读”或“自习”时,翻阅课外的书报,每周有一课时,让学生交流阅读所得,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3.创造优良的读书环境

增加教室的文化氛围,或者播放优雅舒缓的钢琴曲,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在平和的心境中,与文字碰撞,产生共鸣,读书求乐,乐在其中!

四、建立评价机制,让阅读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