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编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突出特点,发挥优势
广播新闻工作者要将广播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本台广播具有非常明显的独特优势。广播电台在一天的不同时段都具有不同的节目,因此,要根据时间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广播新闻,充分满足听众的口味。比如,在早晚高峰时期,可以播放一些交通方面的情况,使听众们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路况。另外,广播新闻还要掌握新闻热点,及时播放人民想听的新闻,比如,国家在召开“两会”的时候,广播新闻编辑就要着重选择一些有关“两会”内容的稿子,这样可以及时向听众播放最新的“两会”动态,从而使广播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二、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原则策划节目
广播编辑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笔头功夫,另一方面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社会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没有哪一个节目是可以一成不变的进行下去的,因此,新闻编辑在策划节目时,要掌握最新的社会潮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从而能够使听众一直听到最新的新闻。现在的社会是人才的社会,而广播又是跟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一个行业,各个广播节目之间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若墨守成规,不进行改革和创新,节目是很难生存下去的,时间一长,听众就会产生厌倦心理。所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新闻编辑者一定要具有创新意识,在策划节目时,要跟上时展的脚步,才能为听众创造出最新、最好的节目。
三、以多样的参与方式丰富节目的内容
在一个广播节目播放之前,都要对听众的接受能力做出一个合理的评判,但是要想能够使一档节目真正地出现在听众面前,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广播新闻的内容,也就是通过该节目主要是向听众传播什么样的信息,听众听了后能不能受益,受益有多大,等等;二是参与方式要丰富多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前人们听广播,只是单纯地听,不能参与,后来有了电话,人们可以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参与进去,随着当前QQ、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的出现,人们参与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广播节目要开设更多的参与渠道,使更多的听众参与进来进行互动,使节目越办越火。因此,广播新闻编辑在策划节目时,一定要为听众开设多种参与渠道,只有越来越多的听众参与,广播节目才能更好地办下去,能够更好地为听众服务,传递社会的正能量。
四、识别来稿真伪,发现新闻线索
广播新闻编辑要对来稿进行严格的审核,辨别来稿的真伪,对于假新闻坚决不能播放,要站在广播媒体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去播放一些虚假的新闻。比如,前几年的假医疗新闻,虽然在当时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和经济利益,但是,从长期来看他们却失去了更多的听众,而且广播新闻的质量也越来越差,很难长久发展下去。因此,要求广播新闻编辑具有一定的识别来稿真伪的能力,及时发现最新的新闻线索,并不断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以使节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
五、结合广播特点,适当选取标题
广播新闻的标题,也可以称之为新闻提要,是给人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广播新闻标题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听众的心,使听众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听众听取接下来的一系列新闻。但是长久以来,编辑对广播新闻的标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广播新闻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人们是单纯靠听觉来听取新闻的,所以广播新闻的标题一定要在声调上注意其优美和响亮的程度,让人听起来觉得舒服而且容易理解。这就要求广播新闻的标题一定要简洁明了,不宜过长,这样能够使听众更好地接收广播新闻的重点;在标题的内容方面,一定要做到真实,不弄虚作假,这是广播新闻标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特征;叙述方式尽量采用正叙,倒叙或者其他方式不利于听众理解其中的意思,不使用文言文、简称、暗述或者其他容易让人产生分歧的词语,尽量使广播新闻标题达到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和引人入胜的效果。
六、将满足听众的需求作为主要宗旨
在发展迅速的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广播节目层出不穷,竞争十分激烈。人们面对众多的广播节目,不再是以前单纯地接受广播电台制作并提供的各类节目,而是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想听到的节目,因此广播新闻编辑要做到的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听众的心。听众是广播节目得以存在并进行下去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没有人听的广播节目是不可能长久的,所以在策划并制作广播节目时,广播新闻编辑一定要考虑到听众的心理,制作出听众想知道的新闻,这样节目才能得以延续。广播节目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空间上的不局限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这使得听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随意听取自己想收听的新闻。得益于这两大优势,广播新闻编辑可以发挥其想象力,制作不同的广播新闻节目,丰富新闻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各类听众的需求,还能够使广播节目变得丰富多彩,增添更多的趣味性。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想听到的新闻各式各样,对此广播新闻编辑就要做到主抓大众的心理需求,充分了解听众想听到什么样的新闻,对什么事情比较感兴趣,针对其爱好以及需求有的放矢,精心策划出一档深抓大众心理的广播新闻节目,以提高广播新闻节目的收听率。
七、结语
编辑的职能就是对所有的稿件进行加工编辑,拟定标题。但是对时政新闻的标题拟定的过程中,编辑通常是畏手畏脚,不敢下手。对于现在的编辑工作已不仅仅是审稿与编定节目,拟定标题,而是要对新闻的审阅发行负全责,利用现代化的操作程序序系统的驾驭新闻的采集与发行工作。编辑工作如何创新,就拿总理会见网友的新闻为例,在新华社发的稿子都是以消息和侧记来拟标题,然而在新京报与燕赵都市报去以总理与网民“面对面”“谈心”来拟题,这就形象的表达出了总理亲民的形象,更富有感彩。通过一个标题可以看出,编辑在对材料拟题的时候需要创新的勇气与气魄。
提高时政新闻的收视率,提高时政新闻的水平的前提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实行观念创新。长久以来,在对时政新闻的选择与制作过程中,都是循规蹈举,墨守传统。改变观念就是改变思想观念,一切创新源自观念的改变。在对时政新闻的报道中,普遍注重会议报道,领导活动。类似的报道铺天盖地,如何做到让群众爱看,提高其收视率这需要做到三个统一:首先是新闻与时政统一。时政新闻体现的政府政策与群众的利益,具有一定的时政性,这就需要编辑在处理相关新闻的过程中,在保证其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还得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而不是政治性,找出新闻与政治的共同点。找出当下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同进还能体现的新闻价值,这样的新闻报道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其次,收视率与宣传性的高度统一。新闻在对政府的动向进行宣传的同时,还得注重收视率,如何引导群众关注所宣传的内容,得帮助群众解析新闻的实际意义,这需要编辑在处理新闻的过程中以人为本。最后,保证群众的话语权与社会舆论的统一。在传统的时政新闻创作过程中,创作与社会关系脱离,创作者拥有绝对的发言权,真正新闻所在表达的真实意义,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群众只有服从没有说话的权利,导致群众与政府没有沟通的平台。如何体现民主,就要从根本上让群众有话语权,时政新闻的报道一定尊重客观事实。在网络媒体日益大众化的今天,网络平台给广大群众说话的权利,表达出了不同的心声,做为时政新闻的编辑更要利用网络媒体,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主流思想意识。提高媒体的公信度,客观的报道社会突发事件,民众观心的热点问题,时政新闻传递是社会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在传递正确信息的同时,引导社会舆论与平衡舆论,发挥其新闻媒体本身职能。
时政新闻不但具有政治性,还具有时代性,时政新闻的技术创新,是时政新闻跟时代同步的保障,先进的编辑技术是编辑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不同的新媒体相继诞生,同时给传统传媒带来新的生命与挑战。在多元化传媒的今天需要编辑工作者掌握多种电视编辑技术与手段,新闻的采集方式也演变成电子新闻采集,编辑系统运用了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及虚拟演播技术等。导致时政新闻在播报方式、报道手段以及种类上不断丰富与创新。尤其是“新闻跟踪”、“现场直播”等各种新闻形式出现,凸显出了时政新闻的大众化、时效性及深广度等各种特性,有效增强了时政新闻传播效果。
本文作者:田恒作者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广播电视局
富媒体时代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媒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媒体之间的竞争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的竞争,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例如网络、手机等加入到争夺观众资源的竞争中来。这类媒体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媒介产业的重新洗牌。以及产业间以企业经营模式为主的整合形式开始出现。资源整合在于实现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互补以及资源和信息的共享等。目前我国在媒介整合的环境之下,媒体之间形成联动机制,极大地降低了媒介的运营成本,而且提升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而媒介环境的变化给新闻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媒介竞争环境下的新闻活动变化
新闻信息传播者的多元化,传统的媒介环境之下,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有着严格的区分,信息的搜集和传播者一般为媒体的工作人员。包含了记者和编辑等,对信息的提供和传播占据主动权和筛选权,而大众通过媒体这一主要渠道来获取新闻信息,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但是,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扩大和增多,大众会通过各种不同形式来主动搜寻和获取新闻信息,甚至可以作为信息的见证者。起到传播的作用,在此意义上,新闻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不再有明确的限定,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也不再仅仅是新闻工作人员。信源和信宿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二者的界限也更为模糊。
媒介之间的融合和互补使得,新闻信息的采集形式不再是采编人员通过单一的工作模式来获得,同一新闻信息的获取需要媒体之间的协同作战,实现优势互补,能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使得获取的信息更加的真实与全面。所获得的新闻信息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现代媒介竞争环境之下,新闻采编人员不再只是作用于新闻信息获得的单一环节,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将贯穿于新闻信息从采集到的过程当中。新闻采编人员的更多的起到了媒介信息的把关人作用。但是新时期新闻采编人员从新闻信息的编排和策划阶段就开始介入。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新闻采编人员担任了整体新闻策划人员的角色,从前期对记者报道的指导工作,到报道期间的新闻信息的整理和,以及后期新闻事件的后续跟踪等,新闻采编人员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新时期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
作为多媒体时代的新闻采编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新闻信息的传播和新闻媒体发挥自身在社会舆论引导能力的作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采编人员特别是新闻编辑人员更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重点是提升信息辨别能力、重视受众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媒介的品牌化发展、对新闻采编工作方式进行转变和进一步提升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敏感力。
(一)提升信息辨别能力
当前媒体的主流发展趋势就是多元化,这对于传统的新闻编辑人员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从新闻从业人员的教育阶段就开始,改变从业人员对新闻编辑的概念和意识。信息内涵极大丰富以及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使得公众很容易迷失在分发复杂的信息当中,并且容易被一些虚假信息所迷惑。这对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辨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站在把关人的高度,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并且在丰富的信息资源当中,将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新闻信息传递给公众,从而起到引导社会主流价值方向的作用。
(二)重视受众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的采编人员站在某一个特殊的角度,对受众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日程设置,而根据大众传播媒体的靶子论我们可以得出,在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大众对媒介信息的反馈极少甚至可以说没有。而媒介采编人员在新闻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几乎忽视了大众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性。但是媒体竞争的时代,对于信息的选择权掌握在受众的手中,同时受众的信息反馈意识开始增强。在新形势下新闻采编人员在信息的选择和编辑过程中要重视受众的地位和作用。彰显新媒体竞争时代以观众为本的媒体发展理念。
(三)媒介的品牌化发展
有竞争就意味着媒体要通过自己的优势来争夺观众,竞争的加剧同样也催生了媒体的品牌化发展道路。因此新闻采编人员的思维高度不能仅仅停留在选择和编辑适合观众口味信息这样的高度。而是将个人放在媒体策划人,以及媒体品牌的创建者高度。通过个人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发挥作用,推动整个新闻媒体的品牌化发展。
(四)新闻采编工作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竞争时代,新闻采编人员要主动适应形式的变化,首先原来的新闻采编人员主要通过记者或者热线等提供的信息,对新闻内容进行重新的编辑形成最终的新闻稿件。新形势下,为了第一时间获得新闻信息,同时为了增强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新闻采编人员需要主动出击,寻找新闻线索。另外新闻采编人员是新闻媒体中的线索人员,因此采编人员要提升个人的沟通能力,成为串联记者、公众、新闻总编之间的有效线索。通过新闻编辑工作将这些人联系在一个新闻事件当中。
(五)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
现代媒介对于新闻编辑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采编人员自我能力的不断提升,需要通过个体素质的培养,适应现代媒介竞争环境的需求。在媒体融合的时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采编人员要加强政治敏锐性的提升,这是作为新闻媒体人的重要素养之一,要时刻以引导社会正确舆论导向为基本要求,特别是对于当今新思潮活跃时期,更要始终坚定的以正确的社会价值引导为根本,发挥媒体的聚集效应,对于正确的、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现象进行宣传报道,对于与社会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思想和现象要予以鞭挞:新闻采编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培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信息大爆炸,新技术、新方式层出不穷,作为敏锐的新闻传播者,要时刻注意吸收和借鉴,才能跟上信息发展的步伐。
四、小结
媒介的竞争和融合的时期。新闻媒体编辑的素质是和媒体的发展变化相互作用中得到了不断发展,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媒介的竞争融合是一个长期化的趋势,因此新闻采编人员要不断变化个人的思维角度。提升看待问题的高度,提升个人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技术素养,推动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J].媒介研究,2006.9
目前,媒体对于怎样进行新闻编排还有许多不同见解,但是从总的来讲,要想编排好新闻节目,还必须掌握与宣传心理学、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广播新闻编排中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效果的追求,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的有用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由于媒体的特性不同,对于同一条新闻也有着不同的编排方法。如报纸认为的“最重要”并不能代表电视和广播的看法。报纸将重要新闻摆在头条无可非议,而广播则不然。广播新闻编辑在确立时段新闻“头条”时,至少要把握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重要的”。所谓“最引人注目”,对广播来说,就是“最新的、来自事件现场的报道”的跟踪问效。
1.广播编排技巧
广播编排技巧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对节奏的把握。新闻与新闻的联结,每一时段节目的段落也受“节奏”的影响。同样是几条长消息,连在一起发,就会使人觉得疲倦,换一种排法,在几条长新闻插入两条短消息,就会张弛得当。节目段落的起伏体现出一定的节奏。同时,并列式以及对比式的编排方式,则可以形成相应的声势,显示出鲜明的褒贬色彩。
广播新闻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在进行新闻节目编辑时,编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直接的传达给观众。广播特技手法增多给广播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展平台,使广播节目日臻完善。
任何编辑都有一个选题、组稿和选取稿子的角度问题。更多地关注于“民生”,关注“实用”,这大概是编辑在选取稿件的角度上的最大特点。提出编辑的视角问题,不仅仅是对编辑个人的素养而言,对于任何专业媒体来说,把握角度,实际上也就是在确定自己的舆论导向。
例如农业编辑所面对的主要是农村听众,相比于城市听众,农村听众更注重实用性,这是由城乡生产生活水平的差距所导致的。 限于生活水平,农村听众并没有进入消费快餐文化的时代, 他们听广播,都带有很直接的目的性,多数都是想寻求生产、生活上的直接帮助。有的人能将一些农业技术方面的知识,结合生产实践进行琢磨。 即便是时政性很强的广播新闻,农村听众所关注的也主要是与自己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政策、事件、过程等。从这些听众的需求情况看,他们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的速度,而主要是新闻的“有用性”。只要是“有用”的材料,可能数年前的新闻对他们来讲也是最好的“新闻”。
2.广播语言技巧
过去,人们认为,广播新闻就是对最近发生的事情进行报道,而忽略了它的另一种作用,就是它传递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传授知识性、趣味性的功能和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并不矛盾。这些都是21世纪广播新闻的主要功能。
而传授新的知识,这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广播新闻功能的一种拓展和延伸。众多媒体现在都在大家感兴趣的新闻中插播新闻背景,以期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在新时期,广播新闻在播报的语言风格上发生巨大变化,“四平八稳”的单一播报方式正逐渐向丰富多彩的方式演变。播报新闻口语化是当今新闻播报方式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但它首先需要广播新闻编辑在文字语言风格上求新求变。让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用通俗、口语、自然流畅、与生活语言相近似的语言来“说新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播报新闻。广播新闻播报口语化,不仅拉近了广播新闻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更易于听众去接受和理解,而且还突出了广播新闻的真实性,表现了生活的原貌、原汁、原味。一方面使听众对新闻内容,新闻分析感到确实可信,另一方面能通过记者的权威唤起听众的正义和责任、良知和感悟。如“黑龙江交通台”之所以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这也和他们始终坚持一种口语化的播报风格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与变革,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世界变得更加变幻莫测;而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更是有许多新的知识与技术需要新闻工作者去学习和探究。这就要求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快的时效性、较宽的知识面,对各层次、各领域的知识要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制作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质的新闻节目。
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受众参与社会活动的程度空前提高。他们走出原先的狭小天地,建立起越来越广泛的社会交往,他们对社会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能及时快速得到全方位的相关信息已成为受众新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的新闻编采要以新以快取得最佳效果。
为使传统电视媒体在媒介竞争中寻求到生存发展的新空间,电视新闻人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树立起“互动”意识。央视从2012年开始起步,展开全媒体互动,走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央视新闻”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三个全新平台进行新闻预告、新闻与观众互动。2012年11月1日,“央视新闻”微博上线,它拥有2409万粉丝,其粉丝数及所带来的转发、评论,扩大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数量级,提高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能力。2013年4月“央视新闻”又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2013年7月23日,央视还推出了手机新闻客户端,目前用户已超千万,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看新闻频道”,还实现了用户体验、跟贴分享等多种“互动”功能。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在新兴媒体崛起的同时,也滋生出了“人肉搜索”、网络大V的造谣传谣。因此,电视新闻在吸取它的优势的同时,还应树立品牌意识、权威理念。以中央电视台7频道《军事报道》为例,栏目立足自身作为权威军事新闻平台的优势,通过权威的军事分析、独有的军队专家资源,占领了军事新闻舆论的主阵地,树立起鲜明的个性化旗帜。
2)采编技术的创新给观众带来全新“悦读”方式
在直播时代,将前方的记者、摄像,后方的导播、编辑都汇入到媒体信息流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微波传输方式和非线性编辑软件等高科技手段,无论是在采编播速度上,还是在后期特效处理上,都要远超之前录制时代的蒙太奇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不一样的电视新闻“悦读”方式。而实现它的关键在于直播装备的快速投送,比如,中央电视台驻二炮记者站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在道路畅通情况下,分布在多个地域的转播车以就近使用为原则赶赴现场,在道路受阻时,通过车载或人工背负卫星便携站的方式,到达任何地域。目前,现代化、数字化的拍摄装备和后期制作设备,已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视觉享受度,可以应用在电视新闻中。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拍摄过程中,已经使用了索尼4K高清摄像机,画面分辨率已经是现有全高清的4倍,而且画面中不仅有我们熟知的摇臂、滑轨和斯坦尼康,还使用了目前流行的航拍器和GOPRO进行多角度的拍摄。为给观众全新的视觉“悦读”体验,电视新闻在前期制作时也可以融合运用这些新技术,在体育新闻中运用斯坦尼康跟拍运动员、运用GOPRO高清运动摄像机拍摄赛车、跳伞等极限运动,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电视新闻中,运用三角翼、遥控飞艇等飞行器航拍,及时将灾情和救援进展传递给电视观众。电视新闻在后期制作阶段,还可以运用各种后期制作理念和编辑软件。例如,全息影像技术、三维技术的运用,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新闻报导中,CNN在传媒行业中首次应用全息影像技术,运用35部高清摄像机和20台电脑对数据进行合成处理,将采访现场的记者身影再现到总部的演播室中,与主持人“面对面”进行交流。[2]在国内,神九天宫载人对接、玉兔登月、南非世界杯等电视新闻都运用到了三维技术。由中央电视事部打造的特别节目《军情时间到》,于2013年春节开始使用虚拟演播室的节目形态在央视新闻频道推出,深度报道备受关注的热门武器装备。与常规的虚拟演播室不同,它运用三维技术营造出太空、演习在播出阶段,编辑人员还需具备灵活的头脑及娴熟的录播技术,才能做到灵活、及时地切入突发性或重要的新闻信息。这也是衡量新闻编辑工作者编辑技巧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