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疗法论文

音乐疗法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疗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疗法论文

音乐疗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疗法;新生儿;临床

音乐是类似于语言与声音的一种特殊信息,能够使机体得到愉悦的体验,促进良好的生理反应,尤其是在消除烦躁情绪、缓解病痛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研究人士的重视。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新生儿处于陌生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恐惧和不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出现哭闹不配合的情况,而音乐疗法可以有效的消除新生儿的恐惧和烦躁,作为一种积极的自然疗法,具有社会及医疗价值。

1音乐疗法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中的作用

1.1稳定情绪 新生儿在承受病痛或环境的改变时,容易出现烦躁哭闹的情况,医生在治疗中往往无所适从。音乐具有抑制各种压力、稳定情绪的作用,显著改善新生儿的焦虑状况,在音乐的环境中,新生儿的情绪逐渐镇静下来,紧张和恐惧得到抑制,负面情绪明显改善,这对开展临床治疗十分重要。

1.2缓解病痛 病痛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病痛使新生儿焦虑、烦躁,甚至出现哭闹不止的情况。而音乐频率可以促进内啡呔的分泌,内啡呔具有缓解病痛的作用,帮助新生儿转移注意力,分散对病痛的关注。研究显示,在聆听了一段时间的音乐之后,新生儿的呼吸频率脉搏都区域平稳,频率值较开始阶段要低,并且焦虑计分开始下降。

1.3降压作用 新生儿由于习惯了母体环境,适应外界的环境具有一定的困难,出现情绪烦躁、血压升高的情况,音乐在提高心率变异性、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作用,可以起到降压的作用,新生儿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会下降,其效果优于单纯的卧床降压。

1.4改善睡眠质量 由于音乐可以有效的缓解新生儿的压力,使之处于放松状态,消除了对外界的警惕和烦躁情绪,逐渐适应下来,此外,随着对疼痛注意的分散,病痛作用越来越小,都可以起到促进睡眠的作用,使新生儿处于良好的休息状态。

2音乐疗法对新生儿的临床应用研究

笔者选择在本院2013年度出生6 d后的正常单胎足月新生儿86例,将新生儿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为43例,一组为音乐疗法组,一组为对照组。新生儿由于处于新的环境,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的情绪,并且对陌生人有抵触情绪,在使用音乐疗法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注意几个方面的工作:①音乐类型的选择,选择一些钢琴曲、轻音乐、摇篮曲等音乐内容,以旋律优美、自然舒展平缓、波动性较小的乐曲形式为主,推荐的乐曲有《小夜曲》、《催眠曲》、《摇篮曲》等,主要选择的依据是音乐的舒缓、优美,不会导致情绪的波动;②音乐疗法的播放形式:播放的形式要根据所处的环境而言,包括CD光盘、磁带、唱片、录音机、电脑等形式;③音乐播放量和治疗的时间:音乐治疗的主要形式为舒缓、优美的曲目,因而音量不能嘈杂、喧闹,分贝一般

以新生儿出生后的第2d进行抚触为分析对象,事先保持环境的清洁舒适,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55%左右,抚触台的高度为85 cm左右,室内的光线柔和,墙壁有色彩鲜艳的图片,并且要准备好毛巾、尿布、润肤油和湿巾等。抚触操作时,先让新生儿处于仰卧位,抚触的顺序依次为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然后让新生儿处于俯卧位,抚触背部和臀部,抚触操作必须轻柔适度,一般需要让有经验、且富有爱心的专业人员承担。音乐疗法组按照音乐疗法在抚触阶段播放音乐,而对照组则进行常规的抚触。临床治疗结束后进行统计分析,以新生儿哭闹和舒适性为评价指标,统计在临床分析的当天,新生儿哭闹的时间和次数的统计信息,见表1。

从上述的统计信息可以看出,音乐疗法可以明显的较少新生儿的哭闹次数和时间,换言之,即是提升了新生儿的舒适度,在临床研究中,音乐疗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3音乐疗法的讨论

音乐疗法对于平稳新生儿的情绪、增加其安全感和舒适度方面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音乐使人放松,消除紧张情绪,从仪器监测的数据分析来看,音乐可以使呼吸的节律缓慢,改善人的血压下降,脑电波的R波增多,血容量显著提升,升高皮温,有效的提升机体的活力。新生儿离开母体感到烦躁不安,其潜意识中的焦虑和孤独感被激发,总体上精神状态并不稳定,睡眠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证。而音乐疗法促进神经元的轴突、突触和树突的发育,为新生儿构建和谐、优美的环境,新生儿对音乐比较敏感,受音乐的感受程度高,有助于减少不安的情绪,放松身心,减少哭闹等情况[3]。

4结论

作为一种新颖的疗法,音乐疗法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相互结合,作为一种补充性的辅助方式提升新生儿的舒适度,为临床治疗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但相关应用还不层数,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李亚静.音乐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3):225-227.

音乐疗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音乐疗法 亚健康 干预作用

亚健康状态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之为“第三状态”,国内常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一般是指机体虽没有器质性病变指标,但却呈现免疫力下降、生理功能低下、活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心理状态。2005年大连大学于霞、王廷俊两位教师以大连市6所高校4个年级的部分大学生为 研究 对象,采用 文献 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附表):

由附表可见,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较高,约67.33%,且男生高于女生,需敲响警钟状态占26.37%。由此可见,大学生已成为亚健康的高发人群。

一、大学生亚健康的表现与成因

由于我国正处于 政治 经济 的高速发展时期,近年来人们的各种压力逐渐加大。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和 社会 转轨的需要,高等学校逐渐加大了改革力度。对于心理状态尚未稳定的大学生来说, 科技 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激烈竞争,思想观念的撞击,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以及诸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直接 影响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求将来的生存发展,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精神的压力日趋增大,这是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或大学生在校的人际关系、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的原因之一。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伴有连续性的不良情绪和不同程度的反应症状,一般身心特征同向发展。其生理特征,表现为失眠、多梦、头痛、记忆力下降、四肢无力、无名低热等;其心理特征表现为焦虑感、烦乱感、无助感、孤独感、疲倦感、无聊感、无用感、负罪感、人际关系紧张等。亚健康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往往会引起人体免疫力低下、精神烦躁,同时还容易引发高血压、神经衰弱、心脑血管意外以及心理疾患等。所以,亚健康状态需要及时地干预和调整,避免其转化为躯体性的疾病。

二、音乐疗法对亚健康的干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科与学科之间已突破了原有的界定, 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现代 医学已发展成为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将患者生理与心理的医治融于一体。“音乐疗法”是从社会发展中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在现代医学模式的 应用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音乐疗法,顾名思义就是运用音乐手段达到 治疗 疾病的目的。古今中外,很多学者把音乐视为人的内心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表现。我国《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朗吉弩斯认为:“和谐的乐调不仅对于人是一种很 自然 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而且还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由此可见,音乐是一种声响、节奏、旋律的物质媒介,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与把握外在世界的感性方式。

具有节奏性和能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是音乐的两大本质特( )征。音乐之所以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完全是由其本质特征所决定的。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四种性质。音振动的规则和不规则可分为乐音与噪音两种,由有规则的斜振波组成的乐音是音乐的主体,它使人体内固有的振动频律(血压、脉搏、心率、心律、呼吸等)产生物理上的共振。共振是物体的固有频律与外界产生的频律相吻合时才会发生。在此可把每个人音乐素质即对音乐的态度、喜恶程度、欣赏水平的差异类比于“物体的固有频律”——当音乐产生的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相吻合时,人体内的各种性质的律动会产生一种音乐上所谓的“共鸣”。所以人们对不同的音乐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愉悦感受。实验证明,适宜的音乐能提高消化系统植物神经的兴奋点并调节血流量。如果音乐殊的振动频率、节奏和强度与人体内的生理节奏相适应,即会产生生理共振。随着这种生理共振的产生,皮肤的温度、心跳的速度、肌肉伸缩以及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将起一系列的变化。音乐作用于医学中,一是能多方面刺激大脑皮层,使病人对外界的感觉减弱;二是能唤起病人愉快的思想联系和情感,暂时忘却置身的环境;三是音乐对中枢神经有直接抑制作用。例如使正在施行麻醉手术的病人聆听音乐,病人心脏工作减少,所需氧气也随之减少,血压、脉搏和心率都得到改善,躯体疼痛感减轻,注射麻醉药物的剂量可比通常情况减少一半。因此,健康优美的音乐可以调剂精神,驱散忧愁与烦恼, 恢复精力与体力,起到对疾病物理治疗的辅助作用。

三、 音乐 疗法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干预 方法

音乐 治疗 通常可采用两种治疗方式:主动式和被动式。主动式音乐治疗是使患者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如声乐演唱、乐器演奏,结合音乐练习舞蹈或体操等,并配合治疗人员与患者的交流达到治疗的目的。在主动式音乐疗法中,患者通过歌唱表演或 学习 器乐演奏等活动,能有效促进其视听神经及运动肌的协调,转换其情绪目标与情感宣泄方式,起到直接 影响 其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的作用。学校可通过举行各类音乐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以达到缓解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作用。通常参加主动式治疗的都是音乐素质比较好、能自己意识到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亚健康情况比较轻的大学生;对于部分音乐素质比较差、亚健康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适合采用被动式的音乐治疗。被动式音乐治疗是患者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在情绪、情感方面发生变化,从而达到在生理、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的目的。被动式是音乐治疗的难点与重点,音乐治疗时应当视患者的音乐欣赏水平(音乐素质)来确定曲目。针对大学生亚健康的特征,下面介绍几种被动式音乐治疗的方法。

1.对失眠、精神烦躁、头痛患者的治疗

适合选择兴奋性乐曲。此类乐曲节奏明快坚定,音律刚劲活泼、威严雄壮,多为进行曲节奏,音色饱满有力,抑扬顿挫,加上多种打击乐器的使用,形成一种激昂、热烈而活跃的气氛,(转第71页)(接第64页)容易使听者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如我国民族乐曲《娱乐升平》《步步高》《得胜令》等民族器乐曲。西方古典乐曲:肖邦《波兰舞曲军队》、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一、四乐章、贝多芬《皇帝协奏曲》、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比才《斗牛士之歌·卡门序曲》、苏配《轻骑兵》序曲、格林卡《幻想圆舞曲》、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约·斯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伊凡诺维奇《多瑙河之波》。睡觉前应选择镇静性的音乐,所选的乐曲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乐曲具有安详、幽静的风格,表达出亲切温馨的感情;旋律轻柔、委婉抒情或简洁流畅;节奏平稳柔慢;音色柔和舒展速度徐缓。其中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渔舟唱晚》《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良宵》(二胡、钢琴)《寒江月》等。西方古典乐曲:莫扎特、勃拉姆斯、舒伯特等作曲家的《摇篮曲》、舒曼《梦幻曲》、马斯涅《泰伊丝幻想曲》、柴可夫斯基《秋之歌》(大提琴曲、钢琴曲)、海顿《小夜曲》(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等。

2.对心情抑郁、消化不良、体力下降等症状的治疗

适合选用消虑性和解郁性乐曲。此类乐曲欢快活泼,有较多的起伏变化,节奏明快清晰,速度中等,音色清新明亮,风格明朗秀丽,表达一种愉快、向上的情绪。有的消虑性乐曲略带镇静性,柔和抒情,给聆听者一种委婉谈心的亲切感。如我国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管弦乐)、《彩云追月》《心花怒放》《喜洋洋》《光明行》《春天来了》《喜相逢》《月儿高》《平湖秋月》等。西方古典乐曲: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马利《金婚曲》、门德尔松《春之歌》、肖邦《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贝多芬《大调小步舞曲》、约·施特劳斯《拉德茨基进行曲》、拉威尔《菠莱罗舞曲》、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No.2》等。

3.对心情痛苦、情绪激动者的治疗

其实,当一个人处于强烈悲痛情绪时,不能立即选用欢快的乐曲让他聆听,而应该聆听高亢悲壮的乐曲以求宣泄心头郁闷,使人的情绪障碍得到疏泄,然后再逐渐地调整。可以先让患者聆听如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或民乐《江河水》等一类的乐曲,让患者心中郁结的悲哀通过聆听音乐得以化解,发泄心头郁闷,逐渐感受到轻松后,再聆听平静舒缓的乐曲,经过一段调整,情绪有了转换才能逐步引入较欢快的乐曲。如海顿组曲《水上音乐》、德彪西管弦乐曲《大海》《春天来了》、民乐《步步高》《金蛇狂舞》等。

另外,每次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不要超过一小时,治疗性音乐的音量一般应严格控制在70分贝以下。此外,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整洁美观、舒适雅致的治疗场地能使患者产生愉悦安定的情绪和心境。可根据音乐情调对室内灯光色彩进行调节来配合治疗,通常暖色调(红、橙等色)有助于激发感情,冷色调(蓝、绿等色)有助于镇定情绪。

大学生是 社会 发展 的生力军,我们要高度关注大学生亚健康的状况,要积极发现和 分析 各种音乐类型以及所产生的作用和疗效并加以合理地 应用 ,不断完善音乐疗法在心 理学 领域的功能,使它更好地为学生工作服务。

音乐疗法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黄帝内经,音乐医疗,养生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被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提升到理论医学的新阶段,确立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书中不仅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还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知识,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学理论来阐述问题。《周易》里的“阴阳”哲学,《尚书》里的“五行”学说,还有《论语》里讲的“两端”、“中和”、“和为贵”、《孟子》、《中庸》的“阴阳五行”构成论、“中庸”方法论,对《黄帝内经》都有直接的影响。

《黄帝内经》其中的五行学说,借鉴自中国哲学,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另一种观点认为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方式。“行”被理解成运动。认为五行就是五种基本走势。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提出了“五音应五脏”的观点,把五音中宫、商、角、徵、羽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等生理、心理内容用五行学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详细地提出“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通过五行属性将角、徵、宫、商、羽五音与怒、喜、忧、悲、恐五种人体情志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是世界医学中上最早确立的音乐医疗理论,在养生保健,诊治疾病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及指导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的“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用的就是相声相克理论以情治情的医疗方法。

在中国五声调式里的五声音阶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依次相生,产生出来的,在五行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宫属土,徵属火、商属金、羽属水,角属木,按照五行学说,音乐的宫徵商羽角对应土火金水木。它们之间于调式上为主属关系,此为相生;而五行中的相克,如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均为大二度,系不协和音程,这样的音程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属相克。由此得出结论:五行与五声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记载:“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旺,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条畅平和,善消优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以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角为肝之音,调而直也;徵为心之音,和而美也;羽为肾之音,深而沉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已经通过音乐来治疗疾病了。属于本脏之音均可用于治疗本脏之病,我们还可以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治疗其它脏器的病症。

宫调式的音乐在五行中为土,风格庄重淳厚,能调和脾胃及消化系统,增进食欲,滋补血气。商调式的音乐五行为金,风格高亢悲壮,能调和呼吸系统,通宣理肺,适应于精神萎靡,体虚畏寒等症。角调式的音乐五行为木,可治肝气不舒,食欲不振、夜寐多惊等症。徵调式的音乐五行为火,风格欢快热烈,活泼轻松,能增强心脏功能,调节血液系统,治疗胸闷气短等症。羽调式的音乐五行属水,风格凄惋苍凉,能增强肾脏功能,调节泌尿生殖系统。

这里的音乐治疗思想的基础是各种调式的特征及所产生音乐情绪。虽然这些提法虽有些片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每种调式所能表现的情绪远不是这部医书里说的这么简单绝对,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人体是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的协调统一体,《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各个系统按照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理论之一——整体观念,也是音乐养生的理论核心之一。

现代医学通过科学研究表明:音乐不仅有镇静作用、镇痛作用、降压作用、调节情绪,还能调节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调节作用,促进身心健康,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穆俊霞,玄振玉,李新毅.《内经》中五音的含义及与五脏的关系[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周少林,林汉芳.音乐与养生[J].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10期.

3.马前锋,翁洁静,李琼.中国传统的音乐治疗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6期.

4.刘春艳,吴娟.音乐治疗发展综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李潮坤.刍议五音音乐疗法的辨证用乐模型[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曹蓓,王许无,从《内经》理论谈音乐疗法的优势[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音乐疗法论文范文第4篇

杨广清:女,大专,主管护师

杨广清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内女性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进入IVF-ET周期的女性患者中筛选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包括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改变、睡眠卫生教育、家庭支持、音乐疗法。结果:经认知行为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血浆皮质醇浓度明显提升(P<0.05),且观察组SDS、SA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进入IVF-ET周期女性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睡眠质量与血浆皮质醇激素水平,降低了其负性情绪,避免了睡眠障碍,提高了治疗成功率。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应激情绪;皮质醇激素;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35

不孕症在我国育龄女性中十分常见,有统计表明,其发生率约为10%~15%[1]。自1978年首例试管婴儿试验成功以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已获得长足发展,使很多不孕症女性获得妊娠机会[2]。有研究表明,不孕给女性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不孕妇女存在各类应激方面的问题,如抑郁、焦虑、偏激、敏感、负罪感、婚姻满意度下降、性生活不和谐等,其中抑郁和焦虑是临床常用的评价患者应激反应状况的两种关键指标[3]。另外,在IVF-ET周期中,很多女性患者徘徊于失望与希望之间,不仅可能造成其睡眠障碍、激素水平变化,还可能促使其治疗终止,产生不良结局[4]。因此,研究和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IVF-ET周期内女性患者应激情绪的影响,将有助于为临床实施有效的心理支持提供依据,从而提升IVF-ET的成功率。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进入IVF-ET周期的女性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3~43岁,平均(32.6±5.8)岁。纳入标准:(1)参照《妇产科学》[5]符合IVF-ET的适应证及不孕症诊断标准。(2)年龄23~43岁。(3)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3个月内未进行影响内分泌功能的药物治疗及特殊有创性检查和治疗者。(5)自愿参与者。排除标准:(1)有严重视听障碍,可能影响对问卷的正确理解和回答者。(2)合并有内分泌系统疾病,可能干扰内分泌功能者。(3)经调查者解释后表示拒绝合作者。(4)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者(包括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婚姻状况、现有子女数量、治疗周期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即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等。观察组选取5名工作经验3年以上的护士组建调研小组,调研前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对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包括认知行为改变、心理疏导、睡眠卫生教育、家庭支持、睡眠卫生教育和音乐疗法。(1)心理疏导。临床观察发现,进入IVF-ET的女性比丈夫经历了更多的情绪困扰,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抑郁、沮丧,甚至产生愤怒、敌意、疲劳、惰性,这些负性情绪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影响取卵、胚胎着床等,造成低妊娠率,且妇女焦虑、抑郁症状普遍,并与婚龄、居住地、应付方式和婚姻调适密切相关。护理人员要认真倾听患者叙述以往妊娠失败的经历、精神创伤或生活挫折,弄清患者的心理症结,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采取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使患者学会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生理功能。(2)认知行为改变。长期不孕或治疗的失败,使患者有严重的挫败感、无望感、自我怀疑、内疚等负性情绪,甚至产生歪曲的认知,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这些错误的信念很容易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认为,护理人员要逐一纠正其错误观点,讲解妊娠的科学性及相关因素,认知的改变可以使患者生理、情感及行为等各个方面发生改变,有利于妊娠。(3)家庭支持。家庭支持的总体目标是祛除家族成员的不良情绪,减少家族内部的不利因素,其方式包括澄清交流、解决问题和促进个体的自助,治疗对象不仅是患者本人,家庭每个成员都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相互理解,并能相互尊重和容忍,不能只强调自己的家庭角色,而一味地指责他人,家人的关心、支持和理解,将有利于减少不良心理行为反应。(4)音乐疗法。音乐疗法是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途径来治疗疾病,适宜的音乐可以改善其神经系统、心血

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使患者精神放松,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5)睡眠卫生教育。患者在进行IVF-ET周期时,由于各类压力引起的应激情绪易进一步造成女性患者的睡眠障碍或睡眠质量下降,护理人员要指导IVF-ET患者睡前勿做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坚持泡脚,定时作息,准时上床,准时起床。

1.3观察指标于IVF-ET第14 d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血浆皮质醇激素水平的测定,并进行应激情绪和睡眠质量评价[5]。(1)应激情绪采用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DS、SAS),各量表均为20个条目,各条目应用4级评分标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抑郁或焦虑情绪越严重。(2)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指数(PSQI)评价,由23个条目组成,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等共7大类,总分为5分或以上者认为睡眠质量较差,且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3)血浆皮质醇水平评定。取晨起空腹静脉血2 ml离心后分离血浆,冷藏保存,应用放免药盒进行检测,相关操作方法参照药盒说明书。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有研究表明[6,7],IVF-ET已经帮助很多不孕症女性获得妊娠机会,且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选择IVF-ET的女性越来越多,尤其是高龄不孕症女性,其一般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其一是由于不孕症给其自身带来的长期的、慢性压力将延续至IVF-ET周期内,患者仍对是否可以实现妊娠存在质疑和不安;其二是治疗本身给患者带来希望,但患者又担心是否会治疗失败,产生应激性压力[8]。对IVF-ET周期患者而言,慢性和应激性两类压力均可带来各类不良情绪,而焦虑、抑郁属于人类应激情绪中较为常见的两大类型[9]。由于受到不孕症的影响及对IVF-ET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患者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情绪,通过认知行为干预,使患者充分了解IVF-ET的机理、方法、成功案例等,并了解良好的心态对于提高治疗成功率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也有利于促进其治疗依从性的提升。

应激情绪易影响患者睡眠质量,使患者进入IVF-ET后睡眠障碍加重,而睡眠质量的下降易造成患者疲劳,机体功能和激素水平发生紊乱。血浆皮质醇水平是机体应激状态的指标,在应激情绪发生时,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内分泌轴启动,引起血浆皮质醇水平上升,神经内分泌水平发生变化[4]。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进入IVF-ET周期后,血浆皮质醇浓度略有下降,两组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避免这种刺激的发生,提高机体抗疲劳程度,也促使机体功能和激素水平的应激变化,从而提升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而激素的变化将影响IVF-ET患者的受精-胚胎移植效果,增加成功率。

总之,要提高治疗成功率,应积极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调节其应激情绪,或者说,应尽早实施认知行为干预,以预防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和睡眠障碍的发生,提高治疗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乐乐.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中应用Coasting疗法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张胜坤,曹义娟,张蓓,等.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临床妊娠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3,9(4):546-548.

[3]杨小玉,刘慧娟,钱明,等.进入IVF-ET治疗周期后妇女焦虑情绪的探讨[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0,12(1):118-120.

[4]舒金辉,冯贵雪,李劲,等.探讨形态对IVF-ET助孕结局的预测价值[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3,19(5):414-416.

[5]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8-135.

[6]邓彬,李予,王文军,等.高龄妇女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结局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5):458-460.

[7]吕群,张潇潇,张小建,等.超声引导下行胚胎移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1,23(3):537-538.

[8]邓华丽,叶虹,陈巧莉,等.超长方案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者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J].生殖与避孕,2013,33(10):672-674.

[9]杨小玉,张云山,狄敏,等.进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妇女应激情绪的研究[J].计划生育杂志,2009,28(3):209-212.

音乐疗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癌症; 临床心理; 治疗; 护理

癌症又称恶性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病种之一。癌症作为一种应激因素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反应,而焦虑、抑郁又会促进或加速肿瘤的恶化。癌症患者的心理过程主要经历震惊、否认、忧郁、对抗治疗、适应5个阶段[1]。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各方面的需要是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的方面。对癌症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促进康复。调查表明,约66%的肿瘤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经心理和药物的综合治疗后情绪明显好转的达93.2%。约25%的癌症患者因精崩溃导致治疗后复发转移。本论文针对癌症患者临床上的各种心理障碍,分析其产生的相关因素,并根据临床患者的实际心理障碍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为维护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癌症患者的临床心理

当被确诊为癌症时,对患者的打击是很沉重的。此时,癌症患者普遍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焦虑、抑郁、恐惧、悲观、厌食、强迫、神经衰落等是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郭庆云、吴燕萍等[2-3]通过临床实践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活动调查分析后,结果表明,癌症患者会因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文化水平、癌症种类等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男性患者的适应性比女性弱,同时悲观绝望、孤独感都多于女性;而恐惧、焦虑、敏感多疑等心理反应,女性又多于男性。30~50岁患者恐惧、焦虑、否认有病、多疑等心理反应比较多见,同时病愈信心和期待反应较强;而50岁以上的患者悲观绝望和不遵从等心理反应较常见。另外,早、中期及病程较短的患者否认患癌症、角色不适应和期待感较多见;而晚期及病程较长的患者悲观、绝望、甚至自杀心理较为多见。

2 影响癌症患者临床心理的因素

癌症患者的各种临床心理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经济收入、职业、文化水平、病情严重程度、癌症种类等。根据这些因素的归属关系,又可将这些因素进一步划归为与癌症本身有关的因素、与治疗有关的因素、个性自身因素、经济收入因素和社会因素等[4]。

2.1 与癌症本身有关的因素 癌症种类对患者的临床心理有不同影响。乳腺癌患者对术后体形的变化引起的焦虑心理较为严重,研究表明97.5%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3]。程志虹等[5-6]用汉密顿焦虑量表测定子宫有病癌患者的焦虑值,表明50%的患者有严重焦虑症。郭庆云[2]研究表明早、中期及病程较短的病人否认患癌症、角色不适应和期待感较多;而晚期病程较长的患者悲观、绝望、不遵从感较多见。病人病情严重,治疗时间长,病情恶化,容易使病人出现悲观绝望的情绪,甚至对治疗效果产生怀疑,消极等待生命结束或产生自杀心理[7]。另外,疼痛患者的抑郁程度又明显高于非疼痛患者,因疼痛使患者情绪低落,丧失意志,抑郁程度增加。

2.2 与治疗有关的因素 癌症治疗多数为损伤性治疗,药物、放疗、化疗或手术治疗的副作用会对癌症患者造成暂时或持续的心理冲击。因癌症截肢、器官切除、内脏造瘘等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而一些特殊功能器官切除或功能丧失都会增加患者的自卑心理或其他特殊心理问题。

2.3 个性自身因素 癌症患者的心理过程非常复杂,一般都会经历震惊、否认、抑郁、对抗治疗、适应5个阶段[1]。性别、年龄、婚姻、个性特征、经济收入、职业、文化水平、患病经历等都是影响癌症患者心理的重要因素。年轻患者易表现出恐怖、抑郁和焦虑心理,而老年患者易表现为孤独和偏执[8];离婚和分居者心理障碍越明显;性格内向、孤僻、压抑、不容易与其他人沟通的患者,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文化水平、职业、收入不同的患者,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状况等有不同的认识程度,对医生治疗方案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对治疗的信心程度不同[9];一直健康的人反应会较强烈,而经常患病的人有较好的忍受能力,心理压力小。

2.4 经济收入因素 癌症是一种病程较长、治疗手段复杂、治疗费用昂贵的疾病,而目前又还未纳入医保范围之内,因此经济条件一般的患者必然承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负担大,心理压力相对经济条件优越的患病家庭大。

2.5 社会因素 家人对肿瘤的认识和接受态度,亲人、邻居、同事关系的好坏及对患者的支持程度都会明显影响患者的心理感受;在对癌症患者的研究中,社会支持与癌症患者的心身症状(除躯体化)呈一定的关系,社会支持虽不能改善患者患病症状,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10];另有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与癌症患者发生抑郁呈正相关,过多的负性事件会影响患者的心理承受水平,使患者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的抑郁情绪。

3 护理对策

3.1 提高对癌症的认知 当患者被确定为癌症时,首先要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了解癌症并非为“不治之症”,让患者乐观的面对现实,正确认识对待癌症,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其次通过医生护士讲解及抗癌明星的成功分享,使患者对治疗和战胜癌症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好患者家属、亲人、邻居、同事的癌症知识普及工作,使相关人员特别是家属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共同帮忙患者竖立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3.2 合理治疗 正确合理的评估患者的病情,在不影响患者生存期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合理的药物、手术、化疗、放疗或生物治疗的方式,减少患者的疼痛或器官摘除。癌痛是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疼痛,患者常常丧失希望,认为病情恶化,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使痛苦加重。外科治疗中,郭卫刚[11]报告,进行结肠造口术的肠癌患者中有23%的患者发生了中度或严重的心理障碍,尤其是抑郁,而外科保守治疗者的发生率仅2%;癌症化疗患者比手术治疗患者的抑郁程度高;放疗后的疲乏感是患者心理问题持续存在的因素[12]。

3.3 心理干预 心理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癌症治疗的各个阶段[13]。Fawzu等[14]认为合理的心理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并建立良好心态和树立治病信念。马红霞等[15]研究表明,癌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综合性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护士对患者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护理,可以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与医护人员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很好的信心。有专家指出对癌症患者及时进行危机心理干预,可以避免不必要悲剧的发生。他认为心理危机干预的做法通常采取六步法:(1)确定问题;(2)保证求助者安全;(3)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5)制定计划;(6)得到承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其中,检查评估需贯穿于整个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保证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

3.4 社会支持 首先是了解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建立在社会网络机构上的社会关系对患者的主观或客观的影响力,它包括客观的、实际的支持和主观的、情感上的支持。社会支持虽不能改善患者患病状况,但也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的主要内容,有50%以上的患者认为自己成为了家庭的累赘,从而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另外,癌症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侧重点的支持,如患者在诊断时,需要有关疾病预后、治疗方面的信息支持;住院期间则需要物质上的支持;晚期和临终阶段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3.5 创造良好环境 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舒适、安静的生活可以陶冶患者的情操,改善患者的忧郁的心理,使患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配合治疗;再是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事实表明,不健康情绪是癌细胞的“活化剂”[16]。另有专家指出,目前死亡的癌症患者中有三成时被“吓”死的。影响患者心理环境有医患、护患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是防止病情恶化和延长寿命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可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6 其他 国外应用于临床心理护理的心理疗法有:音乐疗法、松弛训练法、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音乐疗法通过让患者聆听、欣赏乐曲,引起人体心理生理状态改变,产生兴奋或异质的情绪反应,从而可以达到治疗作用[17]。圆桌诊疗法让所有患者--新的和老的,围着大圆桌让新老患者交流心得,促进患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彼此安慰并从抗癌明星中获取信心,使新患者增加治病的信心。

4 小结

癌症是当代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病种之一,癌症对患者是一个严重的心理应激,会因患者的各种不同因素导致不同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恐惧、多疑等。在患者的医治及康复过程中实施积极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曾莹.癌症患者心理障碍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0,15(10):619.

[2]郭庆云,王秀英,商玉萍,等.75例肿瘤病人临床心理活动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1995,6(1):56-57.

[3]吴燕萍.123例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及护理对策[J].南方护理杂志,1996,3(5):20-22.

[4]田德茂,周启东.癌症病人的心理健康[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1):147-149.

[5]程志虹.子宫肿瘤患者临床心理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4):150-151.

[6]周洪光,刘素贞,孙宏伟.乳腺癌患者的抑郁情绪、心理控制源和认知态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8):1149-1150.

[7]李红英,王瑞文,杨莉荣,等.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行为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6):818.

[8]唐凤琳,吕靖怡.中青年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J].山东医药,2002,42(34):81-82.

[9]徐永平,纪国庆.对肿瘤患者心理障碍及康复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3):423.

[10]李彩云.癌症病人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7A):1140-1142.

[11]郭卫刚.癌症病人伴发心理障碍的预测[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3):166.

[12]虞汉梅.癌症病人治疗期的抑郁情绪评定[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4):305.

[13]曹维彬,李萍.心理干预对肿瘤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2):1433-1434.

[14] Fawzu F T,Fawzy N W,Hyun C S,et a.l Malignant melanoma effects of an early structured osychiatric in terventiion coping and affective state on recunence and survival 6 years later[J].Arch Gen Psyching,1993,50(9):681-689.

[15]马红霞,刘艳,罗红格,等.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667-669.

[16]舒耀荣.肿瘤预防与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