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范文第1篇

一、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书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怎样才能培养少年儿童读书的兴趣呢?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读物内容,结合与文本相关联的内容,注意趣味性和广泛性,推荐通俗易懂的课外读物。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课文《狐狸和乌鸦》后,我推荐了《伊索寓言》;教学了《歌唱二小放牛郎》后,就推荐《小英雄的故事》;教学《美丽的丹顶鹤》后,就推荐了《中国动物故事集》;教学《冬眠》等课文后,就推荐了《新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通过阅读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强的同类童话故事和读物,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从而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其次,根据儿童崇拜英雄、名人的特点,向他们宣传历史名人酷爱读书,终成大业的故事。如《鲁迅的脚印》《苏秦悬梁刺股》等,以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引导力,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再次,要学用结合。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必要的延伸,要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教师推荐的重点读物,应当配合作业,让学生举一反三做出回答,使学生感到课外读物也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的词语越多,使用时便可信手拈来,娴熟自如。通过这些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们喜欢读书,养成在书海中寻求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养成了喜欢读书的良好习惯,还应该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急用先学。要围绕课文选择能起辅导作用的课外读物。学古诗就看《唐诗三百首》,注重积累;学写作就看高尔基的《海燕》、鲁迅的《闰土》等经典名著。

2.先易后难。对于含义深刻的哲理文章,只要了解有哪些内容就足够了。要把重点放在容易理解,便于记忆、方便应用上,防止学生因枯燥难懂望而止步。

3.细中求精。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推荐的课外读物要精益求精,宁缺勿滥,力求读物用词准确,通俗易懂。

4.方法得当。阅读课外书籍不需要像学课文那样精细,但应教给读书的方法,如教会学生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精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读书方法,提高博览群书的本领。

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多写笔记,增强记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要求,指导学生多做读书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凡是自认为好的句段,都要记下来。要从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中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读后有感,深入理解。要培养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良好习惯。通过写读后感,初步理解文章大意、用词技巧和结构规律。

3.精学勤练,打好基础。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针对这一特点,应辅导学生多做练习。以课堂作业为核心,结合荐读的书籍,仿写文章,使之能在熟悉的框架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技巧,写出较好的文章。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因“材”施教 精讲 背诵 写作

平时,我班学生学语文倍感兴趣,多人次作文获奖、发表;中考时,大家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最高分138,班级均分122。我觉得主要得益于:三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语文教材,采取了因“材”施教的做法。

一、语文课本 精讲精练

人教版教材选用了很多精品文章。我们主要采用精讲精练的做法。

教师认真备课是关键:钻研教材,把握重点、难点;注重一课一得;编写符合本班学生特色的教案;精心设计好学习目标和思考问题,利用投影仪出示。(要求明确,可供学生仔细揣摩,又节省时间。)其次,分析学生的接受状况,每节课前,布置好预习工作。(预习作业大体有规律可循,长期以往,也培养了自学能力。)

课堂以出示学习目标,自由散读,个人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学生质疑,师生答疑,阅读训练为大致流程。课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讨论为主,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老师往往只作适当引导和精当讲解。日积月累,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提高。而且,课堂气氛活跃,人人参与,问题大多会在课内解决。课后的主要任务是自读课本。

二、自读课本 以读促写

散文家韩愈说过:“学以为耕,文以为获。”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而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自读课文的阅读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也是学生作文模仿和借鉴的好范文。

首先,我们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将自读课文中的语段,设计成阅读题,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引进课堂。例如:第四册自读课本中的说明文就是很好的训练材料。其次,每周根据单元教学目的,要求读五篇自读课文。每周安排一节自读课,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组织学生质疑、交流;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所读文章。鼓励同学们每周写读后感,或仿写,让所学知识真正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周爱云同学读过《草原屋顶》后,写出了文字优美,比喻精当的《梦境童年》。(刊于升华首期作文专集)学生的作文多人次获奖、发表,大量的阅读,当然功不可没。

三、古诗文诵读 背诵浸润

2001年秋季新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推荐了120篇古诗文。我们就占用每节课的课前2分钟,按学号轮流简介或诵读一首古诗,每周布置背诵一首古诗,每一个假期布置诵读任务,开学后,搞一次名句填空比赛。我们曾模仿人教版第三册书中所附的语文实践活动——《诗海遨游

意兴盎然》搞了一次活动。先布置复习,接着,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题目,然后是热烈的竞赛,是赛后以百倍热情再投入。日积月累,同学们自然会逐渐感受到古文学的巨大魅力。况且,“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学生必将出口成章,妙笔生花。

四、推荐书目 趣味引路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兴趣;能力;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多年前,笔者有幸加入了朱永新新教育实验,承担了“师生共写随笔”的研究。在实验中,师生一起阅读、写作,共同耕耘、收获……

一、在师生共读中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原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对某样事物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有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特别是对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来说,老师更应该去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1)榜样激趣。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爱读,得自己先要爱读书。于是我对学生说:“教师也很喜欢读书,从小就与书做了朋友,现在读书已经成了我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我多么希望大家能成为我的书友哇,从这学期开始,老师建议每天中午挤二十分钟时间出来,老师与大家一起读课外书,你们愿意吗?”学生们一听老师与他们一起读书,个个表示愿意。头两个星期,我给学生读,为了吸引学生,我都事先做好充分准备,选好精彩片段,有声有色地大声朗读。精彩的语段、生动的情节,老师优美的朗读都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了。渐渐地,他们越听越认真,越听越起劲,可以说到后来简直上瘾了,有时有的学生在中午放饭前还会来提醒我:“老师,别忘了下午给我们读书啊!”接下来,我又建议学生们到图书馆、到朋友那儿借好书,或请父母帮自己买好书。然后带到学校,由原来的老师读学生听变成了师生自读,读自己喜欢的读物。就这样,学生们在每一个中午都会自觉地拿出喜爱的课外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当然,我也从未食言,不管多忙,我总是坚持与孩子们一起度过每一个书香的午间。

(2)活动激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他们既希望能从课外书中获取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又迫切愿意把自己的课外所得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针对这一契机,我组织同学们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例如,读书摘记交流会、诗歌朗诵、话剧比赛、猜谜语等。在各种舞台上,孩子们展示了能力,增强了兴趣。例如,在一次演讲比赛中,同学们个个精心准备,旁征博引,发挥出色,让老师和同学们大开眼界。许多没有参赛的同学都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想法。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十分受人们的喜爱。学生从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仅有利于他们发展语言,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学期,我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在期末又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老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学生们经过了合理的分工协作,对所读文章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校对等,还真办出了一张张像模像样的手抄报。在校橱窗展出时,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赞许。

二、在方法指导中提升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技巧,这样才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读书更是这样。小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分辨力也较低,对于读什么样的书不会选择,这样就会造成读书的效果不尽人意。只有教会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作品,快速准确地运用好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会取得实效。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1)指导学生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书籍。课外阅读应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例如,在学了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可以让学生去读《格林童话》;学完了《海底世界》,可以推荐学生去读《十万个为什么》或《动物百科》等等。

(2)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段的书。课外阅读的好处虽然很多,但不是说孩子可以随意读各类书籍。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所需要的读物。”因此,对于少年儿童,所选书籍更要注意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考虑到小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我收集整理了近百本适合儿童读的书目提供给大家选择。如《唐诗三百首》《安徒生童话》《水浒传》《上下三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

(3)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读到好文章,好句段,要摘抄下来,并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也是学生进行写作的资料。常言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从中学会积累,积累典范的语言材料,积累可能多的语感经验。

三、在个性感悟中创新阅读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阅读鉴赏感悟,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在作者感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例如,这学期我引导学生读了世界名著儿童版的《鲁宾逊漂流记》,在学生认真读完故事,完全认识了主人公后,我特地组织大家讨论:你觉得鲁宾逊是怎样的人,你欣赏他吗?你对他的遭遇是怎样看的?话题刚抛出,学生就热烈地讨论起来。结果有人认为:鲁宾逊是一个英雄。他放弃了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生活,独自去谋生,虽然几乎丢了性命,可他却成功了。有的同学认为:他很有胆量,面对困难不屈服,一次次在险境中求胜,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还有的同学认为:他很聪明,流落荒岛,创造了新的生活,这种吃苦精神是我们从小就应该练就的。当然,也有些人认为他自讨苦吃,太冒险了,如果失败了,连命都没了……最后大家都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新时代的少年应有一种肯吃苦,敢创新的精神。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但提高了感悟、鉴赏能力,而且还学会了创作。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朗读,他们投入了自己的精力、感情、思想,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了读物,他们可能与作者同悲同喜,可能会担心主人公的处境,可能为了主人公感到幸福,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他们也想创造自己的东西。于是很多同学都拿起了笔,他们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编起了故事,有的写出情挚感人的读后感,有的写起了故事的后续……新教育网上传了这些可贵的作品。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相信孩子们有了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他们将会学得更多,走得更远。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选阅书目 有效指导 读书活动 自主阅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语文素养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课堂教学效果再好,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吕叔湘和张志公都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于永正老师则说,他的语文能力90%得益于课外,且是得益于出了校门后的“课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多读课外书,因为书是启智的。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和他的智商成正比。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

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如下:

一、选阅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这么大的阅读量应怎样得到保证?学生应阅读、适合阅读哪些材料呢?国家课程标准虽在“附录”部分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但推荐的读物太少,太一般化,缺少层次性,为此,我们实验班的老师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认为,理想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诵读类。包括古诗词、中华经典语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像《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及里面的补充诗词240首、《三字经》、《小学生优秀作文》、《名人名言录》、《常见歇后语》等宜在晨读课、语文课及各种活动课中让学生吟诵、熟读,以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接受传流文化的熏陶。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名著类。课程标准提出了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要求,这一点我们很多学校和老师还认识不够,实践不足。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进行精神提升的途径。

(3)浏览类。指时文、报刊、网络的阅读。学生毕竟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他们不仅应该接受传统的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也应该感受身边的生活。老师应该把引导学生阅读报刊、网络作为自己的教学任务之一。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那么语文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主要报刊有《小学生学习报》、《少年儿童故事报》、《报刊文摘》、《少年报》、《读者》、《小学生时代》、《少年博览》等。

二、读书活动荟萃例析

(1)建立“读书积分卡”。为了促进孩子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对孩子的读书活动进行量化,每个实验班都成立了读书会,给每个会员建立了“读书积分卡”。以学校推荐书目为主进行阅读,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书目阅读,学生读书积分成绩由实验老师认真核实。学生每阅读一万字的内容,可积10分。设立“读书星计划”,四至六年级学生积满50分,可获得一颗读书星,获得30颗读书星,将荣获“班级读书大王”称号;获得60颗读书星,将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的学生,可获得老师赠送的精美图书一套。

(2)举办读书成果展览会。①剪报本——每生用厚16开白纸自己装订成几个剪报本,可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把自己从报刊中看到的最喜欢的内容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这些本子上,每张报都要尽量做得精美别致,比如加上标题,在四周添上花边,或在适当处加插图、加一段读后感。②摘记本——每生准备一个厚硬皮本,专门摘记从课外书报中读到的重要信息,如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歇后语、古诗词知识、写作知识、对联、8字成语、文学常识等等。同样,学生要精心制作每一页版面,做到图文并茂。

实验班的每位学生都做得非常棒,在每学期一次的读书成果展览会上,孩子们的剪报本、摘记本犹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故事报、新闻报、诗歌报、作文报、图案报、生活常识报、数学报等精彩纷呈,摘记内容丰富生动,值得积累,很有价值。通过评比“优秀剪报手”、“摘记小能手”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热情。

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人生吸收精神营养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形成什么样的读书习惯,可以说是影响人一生的发展——而且这是长大以后没有办法弥补的。在这样一个黄金时期,我们把人类文化的精品、把最优秀的文章精心选择之后推荐给孩子,引导他们阅读,这意味着学生从人生一起步就与最精粹的文本对话,与最杰出的人物、最高尚的灵魂对话。一个从小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定会是一个人文底蕴宽厚、基础牢固、素养全面的人。让孩子从小学会自主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这是每位小学语文老师的迫切任务,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兴平 呼唤本色语文教学,净化教学理念[R].2010。

[2]崔玉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发言[R].2011,3。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范文第5篇

笔者执教的这12年,深感教改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要让太多的色彩迷惑了双眼。剔除那些浮华的藻饰,拨开迷雾,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把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这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方面做好,才是最基本的东西。让学生读出味,写出情,学生拥有了这语文的基本功,树立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语文教师就功德圆满了。

“读书百遍,其义自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是古人对读书的高见,今人也深谙此道。没有广泛的阅读,是很难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能力的。课内阅读只是九牛一毛,课外阅读才能更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能得到提高。没有“量”,何来“质”;没有大量的阅读,哪来的情感体验,哪来的积累,哪来的语感。按照新课标,应让学生读完十二本必读课外书,教师还可适当增加一些课外名著,让学生在书海中徜徉拾贝。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写好读书笔记,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交流读书心得。教师更应找机会与学生交流,把学生的优秀读书心得装订成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班级可订阅报刊,学生可互相交换书籍进行阅读,更可有选择地进行网上阅读。教师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班级形成浓厚的阅读气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语文水平是读出来的,作文水平是写出来的,这个道理是最朴素的。如果不在一个“读”字上下功夫,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都不可能有大的突破。

语文教师应把自己修练成一个儒雅的、有书卷味的语文教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身上有诱人的书香,学生会从心底里接纳、喜欢,学生更会因教师的影响而爱上读书。那么,语文教师就是天底下最称职、最伟大、最幸福的教师了,在教与不教之间,教师已经给了学生最好的教育。

读书为写作作好了铺垫、积累,“我手写我心,抒我情”,这是创作的最佳境界。真正的好作文应该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应该是连评价的人也没有想到这个学生会写出如此精彩的东西。这样的作文是学生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反映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体验和学生的情感。

十几岁的学生写作应以生活化、平民化、率性为主,以朴实和真切为高,以学生所能拥有的精神体验为基本限度。切不可拔高,尤其不可用神圣崇高甚至伪神圣、伪崇高去取代学生生活化、平民化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表达和精神体验。学生率性地写生活,朴实地写自我,不加掩饰地描摹与诉说,本身就是崇高,就是庄严。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件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背诵,注重积累,而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也要同样重视。试想,如果学生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如何视野开阔,没有一定量的背诵积累,如何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

因此,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背诵,多运用。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要靠学生自己去感悟,去理解。这就需要有大量的阅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还要把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还可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制作有关名人名言的网页,并有选择地进行背诵,把它们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后感。只有大量占有语言材料,才能在习作时文思泉涌,挥洒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