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一种新生事物,随着它的高速发展,网络广告作为网站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备受关注,并且被作为一个新广告媒体的代表而广受赞誉。网络广告从不景气的冷冬走向暖春,可以说是在广告诉求方式、受众心理探索上的理性思考过程。目前,网络广告也在寻求更合适的形式,以弥补现实处境带来的尴尬。其中,潜意识诉求成为网络广告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其目的是让消费者在毫不费劲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信息,并且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要。对于潜意识,许多心理学家对它进行过解释,利用好这些解释对我们探求网络广告的诉求有很好的帮助。
关于网络广告受众潜意识的研究
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把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潜意识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对于潜意识的研究,影响最大的恐怕是弗洛伊德,他充分认识到潜意识及其动力作用的重要性,并找到了研究它的方法,且对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展到今天,现代心理学理论也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组成。
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潜意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能量巨大;2.最喜欢带感彩的信息;3.不识真假,直来直去;4.易受图像刺激;5.记忆差,需强烈刺激或重复刺激;6.在放松状态下潜意识最容易沟通。
潜意识如同“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一般,对实现成功具有巨大的作用,博恩・崔西曾经说:“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的力量大3万倍以上。”因为潜意识是形成人的一切思维意识的源泉,对人的动作、行为具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它影响我们的思考、感觉、行动的方式及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我们在超市购买礼品时,就会下意识地联想到“送礼就送脑白金”的电视广告。因此我们在研究网络广告受众心理认知模式时,也应该充分把潜意识运用在网络广告视听效果的集成性和交互性上,使它在网络广告创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为网民受众构筑一个宽阔的信息认知平台。
虽然人们意识不到潜意识活动的存在,但它对人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学者维克利于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汽车影院里做的一个潜意识诉求实验,证明了广告信息在进入观众的潜意识当中,是潜意识的力量勾起了观众的购买欲望,让消费者在毫不费劲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信息,从而激发受众的潜在需要。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潜意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影响是令人惊叹的。网络广告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广告,是在国际互联网站上通过图文或者多媒体方式旨在推广产品、服务或站点的宣传手段。在任何时候它都是通过不断在网页上出现,来向广大受众宣传自己的产品品牌,以强化品牌名称在受众心目中的印象为重要使命和责任。因此,网络广告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来提高其有效的关注率,并唤起人们的注意,进而把人们的潜意识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最终达到有效地完成网络广告信息传播的任务和效益。通常来说,要想引起人们对某件事情的注意,首先就要让他进入潜意识注意的状态,然后发展成为有意注意。而在这其中,广告信息外在形式的刺激性成为潜意识注意生成的决定因素。网络广告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时受众只会被跳动的广告图标、Flas、网络小电影广告等形式吸引,然后才会逐渐被引导到有意识地去注意详细的内容。打开以后才会有意识地去注意详细的内容。这种状况就属于从潜意识状态转化为有意识状态了。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改变潜意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不断的视觉感官刺激,将一些正面的信息或画面输入潜意识之中。所以,外部刺激对于受众来说是很关键的作用,而这一点对于传播者来说,恰恰是最应该研究和总结的。
网络广告中的潜意识分类
潜意识理论研究发展到今天,其分支庞杂。而运用到网络广告的潜意识形态多表现为镶嵌的视觉潜意识和听觉潜意识。
人们的视觉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在判断物体整体特征时,无意识视知觉具有形状优势效应①。也就是说在潜意识状态下,人们会受到视知觉的刺激,它是“通过提供人所无法意识到的信息达到说服的目的”。②网络广告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镶嵌,镶嵌是视觉潜意识的一种,是运用高速摄影或喷墨技术插在某个画面上的微小的图像。当我们打开网站时,除了可以看到镶嵌在各个网页上大小不等的各种广告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那些以极快速度弹出来的广告窗口,它有时还可以强制性地占据整个屏幕或不定向地游弋于网页之上。尽管这种广告形式令我们特别讨厌,但是它在无形之中还是刺激了我们的视觉细胞并引起我们下意识的注意,这有时能起很大的视觉冲击作用。如果这些网络广告符合我们的兴趣或当时的需求,就能引起我们有意识地去注意,从而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听觉潜意识,顾名思义,是指诉诸声音的潜意识暗示。大量的心理学实际研究结果发现,阈下刺激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这些研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威尔逊在1979年所做的“两耳分听”实验。这个实验证明“阈下刺激在不知不觉之中,仍然发生影响”。③在网络广告运用中多以企业形象广告多见。企业形象广告主要传递企业独特的精神、理念,而通过音乐特定的旋律、节奏,可以使网民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领略隐约的企业文化。另外,也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的网络广告,它将更全面地发挥潜意识对人的本能刺激。
因此,网络广告在制作和设计时应该注意:l.色彩鲜明醒目,标题简明扼要,图像清晰,点明主题,构图新颖独特,在较短时间内唤起受众的视觉潜意识注意。2.通过明快悦耳的节奏和旋律,刺激受众的听觉潜意识注意。3.运用新异刺激与强烈视觉对比的动画形象,并结合强烈劲爆的音乐,充分激发受众的视觉潜意识注意、听觉潜意识注意及触觉潜意识注意。只有这样才能照顾到受众的好奇求异心理,并以最新鲜最奇特的内容入题,来不断地激发受众的视觉、听觉等潜意识注意,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转换成有意识注意,最终网络广告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潜意识在网络广告中的外延表现
早期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基本上都是通过点击率来衡量的,但事实上衡量网络广告效果的合适标准与主要依据并不是点击率,如果要是按照点击率作为衡量依据,那么很大一部分网络广告的效果就会被忽视。当网民看到网络广告横幅时,广告就已经产生了效果,而并非要亲自去点击之后才会产生效果。如果一个人能够完整地看完一个四五秒的banner,他就会了解这个广告的大概内容,该网络广告的目的就已经达到。目前,网络广告的形式除了交互式广告需要网民的点击参与外,大部分形式都是通过潜意识来达到广告传播效果的。其形式主要包括:网幅广告、文本链接广告、电子邮件广告、插播式广告、赞助式广告、伸缩式网幅广告、网上视频广告、网上流媒体广告、网上声音广告等。
从长远的角度看,目前的青年人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和忠诚度较之其他年龄层次的人更甚,10年后他们将成为最有能力的消费者。网络广告能否风光,一方面需要网络技术的创新带给人们新鲜感,另一方面需要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再度宠爱”。从青少年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冒险,对网络媒体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高,因而,网络广告的潜意识作用更容易根植于青少年心中,这对于欲长期树立品牌形象或抢占下一代消费市场的企业广告(如SONY、NIKE)尤为有利。
今天,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以Internet为传播媒介的这种崭新的大众媒体,正在悄然驶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以方便、快捷、交互性强的优势为人们所喜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广告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既可以为不同的受众实施不同的广告宣传,也可以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传送多感官信息,并为消费者和广告商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潜意识现象广泛存在于网络广告之中,其力量和作用是巨大的,网络传播者应很好地掌握并使用人们的潜意识规律,提高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使网络广告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则是我们应该深思和研究的重点。
注 释:
①柯学、白学军、隋南:《视知觉无意识加工中的形状优势效应》,《心理科学》,2004(2)。
②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③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职教师;信息意识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1-0000-01
一、网络时代对教育领域带来的巨大变化
1.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资源
随着联入因特网的学校和图书馆的增多,用户使用的信息资源会以几何级数增加,教师和学生能从因特网上获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将极大地丰富,通过万维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从多如牛毛的网站中查找到有关的各种知识,或用于课堂教学,或完成作业。这种资源的获取远比传统的上图书馆查找要方便、快捷得多。虽然由于“信息爆炸”难免会迷失方向,但一些优秀的搜索引擎可以为教师和学生领航,尽可能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2.网络化的学习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的发展,学习环境呈现多元化趋势。借助于高校校园网及多媒体网络教室实现了网络化课堂教学,发挥了群体教学模式的优点,改变了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环境,让图、文、声并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完善的教学监控系统可以科学地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整个教学活动。随着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时交互式远程授课已成为现实,它可以实现网上教学,为不同地域的教师和学生营造无围墙的“大课堂”,让他们自由地共享网络这一环境,学生和学生之间就可以就某一课题展开讨论和学习,相互交换信息。也可利用浏览器进行个别化主题学习,教师只提供学习主题,如做成一个网页,从而提供了一个图文声并茂、虚拟现实的、又兼具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的学习环境,这在网络时代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交互式教学方式。
3.教师地位发生了变化
在信息时代的教育环境中,由于更强调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学习者由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转变,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不只是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而是被认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网络合作学习的环境下,教师更多的是以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引导和促进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想。
二、网络时代高职教师应具备信息意识
网络时代,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组织、管理和运用。同样重要的信息,有的人善于抓住,有的人却漠然视之。这是由于各人的信息意识强弱不同。信息技能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意识的提高。
所谓信息意识,简单地说,是人们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因,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有无信息意识决定着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而信息意识的强烈与否对能否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对文献获取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信息意识含有信息认知、信息情感和信息行为倾向三个层面。信息认知是指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了解和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评价性的认知;信息情感是指人们多次从多方面感受信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某种持久、稳定的、反映本质的需求关系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相对持久、相对稳定,而不是那种即时产生的情绪;信息行为倾向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欲表现出来的行为趋向,是信息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
三、增强教师信息意识的有效途径
1.营造良好的信息软环境
信息软环境主要是指全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作为以及与学科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活动。教师信息意识的培养必须强调在具有责任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品质等方面的前提下。良好的信息技术运用氛围是增强教师信息意识的有利条件,数字化的校园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无形资产,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和运用氛围,有助于增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意识。
2.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增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目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水平不容乐观,首先,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会使用计算机或使用有关软件最简单的课件,更谈不上掌握网络教育技术等。其次,由于受教师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等制约,即使能制作课件、能够使用现信息技术的教师,所制作的课件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也只突出了感官显示功能,如动态演示、声音播放等。而人机交互、计算机自动推理等功能却无法开展,这使得现代信息技术用来从事教学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对教师进行培训要实行三步走:第一步:要进行理念培养,使教师获取丰富的相关信息,增加对IT的了解,具有正确的认识和必备的信心;第二步要进行行动培训,使教师具有信息与传播工具的能力和信息文化的知识素养;第三步要进行教学法培训,理解应用IT进行教学设计的策略并能够付诸实施。当然,培训时也要根据不同的培训人员突出不同培训重点,提高课程的效率,增强教师的信心。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高教领域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使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能力成为21世纪高校教师必备能力。高校教师正面临着深层次的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尽快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融合到教学实践中去,以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求。作为教育部门来说,应为高校教师新能力的实现提供有效地措施和途径,以保证高校教师的这种新能力的实现及信息意识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韩灵.《我国网络化信息服务发展对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2002
[2]陈喜乐.《网络时代知识创新中的信息传播模式与机制》,厦门大学,2006
一、网络时代的传播特点
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随之有所改变,网络传媒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单一、低频的传播方式,凸显了受众自主选择的主体地位,显现出不同的传播特点:
1.传播方式更丰富。互联网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者不再局限于编辑、记者等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传播平台也不再局限于电视、电台、广播等等。在网络环境下,高科技的传播介质层出不穷,网状的互联传播形式不断升级,打破并重组传统的传播方式,并呈现多样化和平民化特点,这同时也对传统传播形式是一种延伸和丰富。
2.传播形态更复杂。网络新闻信息不受版面空间的限制,可以上传较丰富的图片和影像资料,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让新闻“活”起来,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新闻”更能带给受众“悦读”感受。同时,网络固有的特点也使得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异常迅速,极大地拓宽了受众主动选择信息的余地,释放了“快读”时代受众张扬个性的需求。
3.传播受众更自主。互联网是双向交流的媒体,网络新闻的受众同时又担任着传播者的工作。网络空间有极大的自主性,网民可以根据需求定向寻找新闻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改变了此前“你播我看、你写我读、你说我听”的传播方式。而且网络没有传统媒体的时空局限性,不受媒体安排的时间、方式与内容的限制,使得新闻更具有参与性、互动性,这也是较之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
4.传播方式更随意。网络信息“门槛”的降低和“把关人”的缺失,一方面促进了新闻的传播,去掉新闻审核、语言编辑、排版等一系列新闻制作流程后,信息的流量更充沛,更富有活力;另一方面,传播者的多元化及网络传播的把关人角色弱化后,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导致小道消息满天飞。更有甚者,网络成为社会谣言温床和负面情绪宣泄口,对新闻工作者进行信息甄别制造了难度。
二、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意识”的冲击
经典新闻传播理论对推动人类传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网络新的传播特性对传统经典的诸多新闻传播理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冲击,随着传统媒体的网络化程度正不断加深,电子报、网络电视台、网络广播等已经成为受众普遍接受的网络展现形式,网络传播对传统的“新闻意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1.从“抢新闻”到“挖新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闻的时效性屡屡被刷新。由于信源增多,人人可以在网上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即便记者第一时间接到线索,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访,但记者到达现场时,相关信息已经铺天盖地,受众自由选择信息“接口”,无须经过中间环节的筛选。人们关注事件的最新进展,而非事件的深度解读,对媒体人而言,能否在注重新闻时效性的同时,挖掘出新闻背后所反映的深层问题,以最真实、最全面、最深刻的报道来吸引受众,成为报道的关键。
2.从单条新闻到“全景新闻”。自媒体时代,网络的聚合效应格外明显。网民定向寻找、选择、吸纳需要的信息,回避不需要的信息。当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事件出现,各类相关的新闻专题也随之呈现,以消息、通讯、评论以及图片、视频、音频等全方位展示,并根据事件的进展进行同步更新,体现为信息传播的“全景聚合”。传统新闻报道的多点快发、多条快发、多形式快发不断突破创新,利用视频直播、微博直播、图片直播等方式普遍应用,多手段快发成为趋势。这就要求报道形式突破固有窠臼,实现从单条新闻到“全景新闻”的跨越,方便受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脉络。
3.从职业记者到“公民记者”。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媒介的概念得到了延伸。网络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不受控制的传播环境,传播者和传播受众互为网络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在新媒体的互联环境下,各种论坛、博客、qq群、微博成了信息的全新载体,造就了另一种传播者身份——公民记者。公民记者没有职业记者的专业度,却有灵活、速度、迅速爆发等优势,他们重要信息,聚焦重大事件,引起网上广泛讨论,担负起了社会监督和参与的责任。从职业记者到公民记者的转型,不仅是时代进步的体现,还是社会管理和新闻事件公开、透明的必然要求。
三、如何培养新闻工作者的“网感”
网络时代,随着传播技术手段的突破,受众对新闻的“胃口”越来越高,要求新闻工作者认清形势,看清趋势,在实际新闻工作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网感”。
1.积极与网络“接轨”。新闻从业人员的地位特殊,处在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既为党和政府代言,也反映着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各种思潮对新闻工作者更易形成冲击。这就要求身处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积极融入网络环境,知网、懂网、用网,具有更强的新闻敏感和敬业精神,通过真实客观的信息传播引导网络舆论,协调网络舆情的堵与疏,捍卫社会主流价值观,从而推助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2.善于在网络中汲取养分。网络的兴起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工作者是否谙熟网络的工具属性,决定了其对新闻线索的掌握及新闻预判的能力。网络时代,人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窗口呈现多样化趋势,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学会在自媒体环境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扎实的新闻功底进行信息聚合和创新,将新闻做新、做深、做活、做透,以此来适应网络时代受众对信息的全新要求,并不断丰富现代传媒体系。
3.做全媒体时代“多面手”。网络时代,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掌握和具备良好的文化和知识储备以外,还要熟悉各种媒体展现形式,努力将自己打造成集采、编、播、录、摄于一身的全媒体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网络技术知识,同时要掌握网络传播的特点,明晰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新闻工作者要苦练并掌握新闻专业基本功,强化精品意识,使自己成为实至名归的“新闻人”;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与受众建立联系,通过科学、高效、便捷的传播手段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摆脱传统媒体工作模式的影响。
4.做好网络信息“把关人”。面对网络五味杂陈的大容器,良莠不齐的信息给新闻工作者的筛选与整合带来巨大困难,网络谣言、网络诽谤、虚假新闻等吸引着受众的眼球,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去伪存真,积极甄别虚假信息,将新闻责任意识带到网络环境中,为营造良性、正面、积极的网络生态做出贡献。
一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效能,不断健全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长效机制。
要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平台。积极推动传统主流传媒机构的网络化转型,准确界定主流传媒机构在网络空间中的权责与功能,有效解决主流传媒机构“不能发声”与“乱发声”的问题;积极推动主流传媒机构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与强强联合,依托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网络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传媒集团;允许官媒与私媒交叉持股,推动国有资产入股私媒,引导私媒的价值取向与舆论导向。
要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阵地。经营好一批内容丰富、品味高雅、生动活泼、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主流意识形态新闻网站与公众账号;打造一批培育、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四个全面”、“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等网络主题活动阵地,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积极引导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常态化参与。
二是加速推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积极探索构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法治体系。
构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法规体系。科学立法是善治之基,要在法律的立、改、废三个方面把好关。立,就是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填补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立法空白,增强网络意识形态法律法规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改,就是要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修改,增强现有法律法规的网络普适性与解释力;废,就是要废除过时的网络意识形态法律法规条款,增强网络意识形态法律法规的现实性。
构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执法体系。严格执法是法治的关键环节,要培育一批素质过硬、爱岗敬业、公正廉洁的网络意识形态执法队伍;要规范网络执法过程,细化流程、环节、步骤的实施要求,增强网络执法的透明度;要搭建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综合执法平台,增强执法过程的协同性等。
三是全方位构筑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预警体系,形成预警模型、预警机制、预警支持系统三位一体的预警网络。
要建立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模型。关键在于科学设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合理划分预警等级,实现预警指标与预警等级的有序衔接。
要建立网络意识形态预警机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是一个由发现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四个环节所组成的动态过程,每一环节承担特定功能,缺一不可。
要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支持系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支持系统,包括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硬件设施、信息员、监测软件、评估系统、评估专家等要素,都要落实到位。
四是积极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俱进,敢于突破常规,革新思路,研究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要敢于冲破学科束缚,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跨学科落地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是意识形态工作,其特殊性在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从计算机学科视角探索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手段、方式与路径,不失为一条新思路。
要顺应网民大众的利益和呼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是网民大众,其成败与否在于能否获得网民大众的支持与信任。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不断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在生动性、对象化、贴近性方面多下功夫。
论文摘要: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对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高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它所带来的有害信息是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行为的环境因素,传统道德规范己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需要,网络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己达成共识。本课题针对目前高中生中存在的不良网络道德的表现,寻求在信息科技课中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与途径。
一、概念的界定
网络道德:在Internet上,一些协会或行业组织为了网络正常运作而制订的网络规范,这些规范考虑了在网络上的一般道德要求,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网络规范中抽取相同的、普遍的东西,最终上升为人类普遍应当遵循的规范和准则—网络道德。
自律意识:指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之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主要研究方法
实践研究法。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从两个层面上开展研究:第一层面,邀请学校、专家对崇明中学如何在高中信息科技课中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方法进行论证;第二层面,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做到研究与实践双管齐下,并请专家同行指教,找到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帮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学会自我管理。
调查研究法。作为实践研究法的辅助方法,崇明中学从2002年10月开始历时一个月,利用网络道德测试方式对高一年级50名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进行调查研究。
个案研究法。通过学生上网情况分析,结合个别学生经常上网吧的现象,有重点的找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探寻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引导其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养成健康的网络道德。
(二)主要研究内容
1.高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
在历时一个月的网络道德测试阶段,学校对高一年级111名学生运用网络的目的、上网的场所和时间段、网上交流的对象以及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态度等因素进行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研究,并对平时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的部分学生家长及城桥镇相关社会人员进行访谈与调查,然后又用一个月的时间抽取高一年级50名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测试。
2.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建立与培养
2002年10月,学校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并通过信息科技课向高一年级学生进行宣传并付诸实施:
善于网上学习,浏览健康信息。
诚实友好交流,坦诚对待他人。
增强自护意识,慎重约会网友。
维护网络安全,遵守网络秩序。
有益身心健康,正视虚拟时空。
首先,组织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信息科技课上开展“虚拟世界的现实思考”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意识,让学生自己制订班级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班级公约。
其次,通过班委、团支部力量,建立“班级自我教育委员会”,其成员为: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自律委员、小组长、学生代表。班级自我教育委员会的“权力”组织是全体学生大会,行使制订班级网络道德教育计划、制度(班级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到班级公约中)等职能。它的职责是:督促全体同学遵守班级公约,督促值日班长做好工作,组织每月一次的民主生活会。
从2002年12月到2004年5月,学校借助德育部门的力量,开展“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辩论赛,通过论辩,选手们得出了上网有两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沉溺于网吧的学生上课时精神恍惚,身在教室心在“网”,中午与傍晚放学后会迫不及待地奔向网吧,课余时间都耗费在网吧里,它成了影响中学生学习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高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处在转型期,经网络中形形的不良诱惑,容易造成人格的扭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辩论赛提高了中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参赛的选手和学生观众纷纷表示要远离“黑网吧”,远离“电子鸦片”。
学校还依靠信息教研组的力量,开设校园网网络道德教育专栏,进行网络道德案例的分析,如:孩子为何上网成瘾?QQ的背后……从一系列的案例中不难发现,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黄毒侵害、上网成瘾、陷入虚幻。网络还使一部分学生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中的人格表现完全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是好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却可能正扮演着“光明破坏者”的角色。
为此,学校从技术层面普及学生网络知识,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吸收优秀文化、自觉抵制网络中不文明不健康的信息,把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三、研究成果
(一)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曾经对111名高一学生开展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主要调查以下几个方面:运用网络的目的、上网的场所与时间段、网上交流的对象、如何看待网友、是否侵犯或攻击过其他电脑或网站、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的态度等。
调查内容显示:从上网的目的来看,47.7%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查找资料、26.1%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等,26.2%的学生是为了和朋友联系:从上网的场所看,54.1%在家上网,17.1%在网吧上网,13.5%在同学家上网,15.3%在亲戚办公室上网;从交流的对象看,53.3%是和同学或认识的朋友交流,27.1%是与素未谋面的网友交流,19.6%选择为其他;对所交网友态度看,9.9%的学生认为不是真的朋友,25.2%的学生认为和现实朋友一样,64.9%的学生认为只是随便聊聊;针对是否侵犯或攻击过其他电脑或网站,0.9%持肯定态度,1.8%表示经常,9%的表示偶尔,88.2%的学生从来没有;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态度(如在语音聊天室骂人等现象),60.4%的学生表示非常反感,11.7%的学生表示没什么而且很好玩,11.7%的学生表示别人骂所以我也骂,16.2%的学生持其他观点。
综上调查情况分析:不良网络道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欺骗恐吓行为。(2)访问“不宜”网站。(3)使用不文明语言进行网上交流。(4)摹仿“黑客”行为。
造成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道德的主观原因:一是高中学生双重人格的冲突,二是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三是网络价值观念模糊。造成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道德的客观原因:一是繁重的学业负担,二是缺乏现实的网络道德教育者,三是面向青少年的网络内容甚少。
(二)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措施
首先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即“善于网上学习,浏览健康信息、;诚实友好交流,坦诚对待他人:增强自护意识,约会网友慎重;维护网络安全,遵守网络秩序;有益身心健康,正视虚拟时空。”
其次采取网络道德教育措施:
1.利用班会、论坛(网络与道德、网络语言的纯洁性等专题)、午会课(网络道德教育宣教片)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制订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到班级公约中。
2.通过学生会、团委建立自我教育机制,由各年级学生分会主席、自律部学生及干事组成,工作方法是同违纪学生谈话,进行思想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围绕违纪事件对违纪学生的思想,认识态度进行较深入的了解,给予相应的教育,并有专人负责记录,由违纪学生确认,提出改进建议,定期与违纪学生保持联系,掌握其思想动态及表现,鼓励其抛开违纪包袱,确立今后行动的方向。
3.依靠学校信息教研组的力量,开设校园网网络道德教育论坛(网络安全讲座),进行网络道德案例分析,丰富校园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