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职语文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树立以学失为本的教育理念,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使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得巧妙地运用一些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能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在课堂口语,板书上有让学生佩服的特色、魅力,发挥教师课堂口语、板书字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美感的陶养下,逐渐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热心地钻研语文知识的习惯,从而达到语文课教学的目的。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提倡师生互动,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中职语文教师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自己精心设计,饱含激情的讲述课文,学生却不予配合,在下面有窃窃私语的,有堂而皇之睡觉的,有玩手机的,有看课外书的……教师的讲课情绪直线下降,不得不停下课来,或训斥学生,或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劝学生学习,但经过多次这样的过程,学生中仍然有不少人依然无动于衷。什么原因呢?当前同行们普遍认为主要是学生文化基础太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顾及学生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侧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注重结论的灌输,看轻过程的享受等原因。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缺乏兴趣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引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却能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
一、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是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引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寻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兴趣,就是要把课上得有趣味,能吸引学生。如何把语文课上得有趣味,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除了要求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课备的有趣味外,教师还应在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上下功夫。即:储备一口流利的标准普通话,一笔漂亮的粉笔字。规范、优美、悦耳的课堂口语,漂亮、潇洒的板书字体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即美感。”美感能使人产生对美的感动,产生愉、满意感、赞赏感、幸福感等肯定性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有时非常强烈和突出,以至主体全身心为美感的激情所
浸润、所充盈,感到精神健朗、感悟通灵、思想活跃,想象飞驰,好似顷刻间悟到人生真谛,窥见宇宙胜景,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在当时和事后,主体都会对这种情感格外珍爱,视之为人间乐事,而不断地加以回味和追求。这样的美感激情,会直接冲击和改变主体原有的情感或情感倾向,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明辨是非的能力相对也较差,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有逆反心理,单靠教师的正面说教,引导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很难取得效果,有时甚至还适得其反。而”润物细无声”的美感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试想:当学生们发现那的充满感情的、标准的、播音员似的声音,一行行整齐、舒适、潇洒的板书字是出自正在给自己上课的老师处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和联想呢?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学或中学的老师的课堂口语或板书字体给自己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了自己的一生。许多人练字就是由羡慕、模仿老师的字体开始的,许多人对语文、文学的学习兴趣也是从羡慕老师的口语、朗诵、字体开始的。如果一位语文老师上课时只会按部就班地顺着课文的思路讲述,口语不标准,不清楚,或者说错音,字体一般、或难看、难认,学生难免感觉乏味,怎么能对课程产生兴趣呢?而教师美妙的课堂口语和字体却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是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引线:
二、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的魅力
(一)语言、字体也能产生魅力
说话、写字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工具,几乎伴随人的终生,一个人的说话、写字水平不仅是自己的门面,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产生影响,而语文课是学生进行说话、口语交际、写字练习的主阵地。语文教师是学生口语、字体发展趋向的主要启蒙者和引导者,因而教师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水平的高低对学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不多,许多学生不会正确握笔,写出的字歪歪扭扭,没有字形,更谈不上字体,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和矫正。20世纪80至90年代,受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学生在课外把听收音机作为感悟和模仿悦耳的语音的一种补充形式,借以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许多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在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磨练中体验字体的作用。这些因素在客观上为教师的指导和矫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的说教容易起到作用。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电视、电脑越来越垄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课余时间里,愿意听收音机的学生越来越少了,重视自己的字体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电视的精彩画面取代了单纯语音的收音机,电子打字取代了手写字,不少学生认为字写得好坏无所谓,只要会打字就可以了。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的说教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说话、写字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呢?中职学生在知识、学习方式、语言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能主动学习的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想学但又不知从何处下手的朦胧状态,要想使他们能自己思考、感知、领悟,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学习,需要一种特殊的魅力来引诱。魅力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观察到,特殊的,让人难忘的语言、字体也能产生魅力。如:相同的一段话语,由播音员、评书演员、相声演员、普通人、语文教师、学生说出,其效果明显不同。播音员、评书演员、相声演员能使话语产生不同的魅力,让人难忘、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兴趣,甚至时常模仿。著名书法家的字体让人赞叹、羡慕、向往。字写得工整、漂亮的孩子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赞扬,使家长自豪。因此,面对那些不愿学习、知识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的中职学生,我们与其和颜悦色或声色俱厉地喋喋不休、苦口婆心劝说他们学习,还不如用自己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魅力来无声的吸引他们发生兴趣,自觉学习。
(二)怎样使自己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产生魅力
魅力是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美国著名女诗人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在日常生活中,有用语、笑的魅力、声音的魅力、眼神的魅力、身体的魄力、性格的魅力、人格的魅力、书法的魅力等等。人的魅力可以无所不在,包括发怒、忧伤、哭泣等负面情绪也会成为魅万的源泉。魅力一旦产生就有了一些神奇色彩,,它能吸引人对它作出更多的感情、时间、物质上的投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果好,讲课被学生所欢迎,就得有能吸引学生的魅力。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业精,师更亲”,教师有了魅力,学生就愿意亲近你,相信你,接受你的说教。语文教师的魅力在于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把课讲得有声有色,还应在课堂口语,板书上有让学生佩服的特色。
首先,在课堂口语上要努力做到发音准确,不读错音,不念错字,不使用方言,说普通话。汉字,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其数量、字义在变化中,难记、难认,有些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又有不同的发音,不同的字义;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们念错字,发错音的现象,即使是汉语专业工作者,有时也难免出现误差。但中职学生文字根底较浅,不理解这点,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不允许念错字,读错音的;倘若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一次这样的错误,他们就会认为这位教师没水平,在心中形成长时间的不良印象,直接影响其学习情绪和兴趣,教师形象和课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语文教师在每次上课前千万不可大意,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将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发音、字义研究清楚,力求做到准确无误。方言,是不同地域的人日常使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习惯性,固定性,但普通话既是我国的国语,又是我国的通用语,作为一名国语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说普通话,为学生做榜样,起示范作用,指导学生说好普通话。要想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就要在说普通话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发音准确、规范,克服方言的影响。如:”事情,shiqing”不能说成”siqing",,生活,shenghuo”不能说成”senghuo"”你,ni不能说成nen"”学习,xuexi不能说成xiaoxi”等等。另外还要有声音的抑扬顿挫、激情起伏的配合等。语文教师的普通话说得标准、漂亮、动听,课堂口语就显得生动,有特色,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其魅力就会在学生的欣赏中显示出来了。
其次,语文教师一定要能写出一笔好字,且有一定的书法知识。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体现教学思路,显示课文的重点和观点,对学生起引路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板书的形体效能,使板书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语文教师要讲究粉笔书法美。其审美要求是清楚、美观,书体以行楷为主,字的大小适中(以后排学生看清楚为度)。教学实践证明,写得一手漂亮粉笔字的语文老师,往往比较受学生敬慕。上课时,大多数学生会被教师优美的板书字体所吸引,并努力模仿。风流、潇洒的粉笔书法美,有一种电脑所无法替代的魅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思路,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相反,如果教师板书字体潦草,字迹不清,板书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好的字体,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想写好字,就必须对书法有所了解,有所研究。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并使用了不同的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等。同时也随之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他们的风格各不相同,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前后相望,佳作如林,他们的形象一直是种楷模,是一种激励人前进的力量。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可产生方圆藏露、逆顺向背的韵味,轻重肥瘦、浓淡湿涩的情趣,抑扬顿挫、聚散疏密的笔调。断连承接、刚柔雄秀的气势;再辅以专门制作的纸墨,使书法艺术更趋变幻莫测。韵味无穷。语文教师了解和研究书法,不仅对自己写好字大有帮助,而且还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执笔姿势,向学生介绍各种书体的特点,展示各种书体中刚、柔、平、激烈的美,并把这种美渲染得深入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为之着迷,从而自觉参与这种运动中。此外,语文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还要将知识的范围拓宽到社会人生的”大课堂”,把语文课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态”课堂,变成乐学、尚学、陶冶情操的”美”课堂;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素质、健全人格素养等贯穿到教学中。教师可在介绍书法字体的同时给学生介绍著名的书法家,以及他们的成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等,让学生在向往中把他们当成追求的目标,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生生不息。
只有教学理念正确,教学行动才有方向。“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是当今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它回归了学习的原点,学习从“做”开始,而不是从“坐”开始,它回归了学习的本意。学习主要是打造学习力,只有在“做中学”才能真正培养学习动力、能力和毅力;它回归了教学的本质。让学生在“做”中动手、动脑、动心,教师充当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它回归了学生本身。“学生”一词中的“生”往往被忽略,“做中学”更充分地诠释了“生存”、“生活”、“生命”的真正含义;它回归了学校教育的本质。“做中教”说明教师要在“做”中成长,因此,教师应定期到企业实践,然后把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带回课堂,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正确的教育理念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前提。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
(一)知识储备
教师应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首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储备知识的最佳途径;其次职教老师应多参加企业实践,让教学更贴近实际;再次教师应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练好内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而人格魅力的落脚点是文化。正所谓一个连“跑题”都不会的教师拿什么吸引学生的眼球。
(二)认真备课
1.备教学内容
从全局角度熟练掌握教材大纲的内容,同时大量查阅与之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保证所授知识是最新的、最实用的。同时将这些知识重新组合,突出重点、难点,建立起更易为学生接受的知识架构,并且注意由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有明显的过渡。
2.备教学对象
对所授的每一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所授知识难易适中,更具针对性,与学生沟通才没有障碍。否则,准备得再充分,也会变成“一言堂”、“独角戏”,导致教学本质缺失。
3.备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图形导示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启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等。尤其要注意,不要为使用教学方法而机械照搬,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为此,要制订周密的教学方法设计方案。只有这样,各种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中,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
4.备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针对每一类知识使用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并指导其活学活用。如关系图法、主线贯穿法、联想法、对比法、实际操作法,等等。
5.备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所要实现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认知目标主要从理解掌握、熟练掌握、一般了解三个层次制定;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作品表达能力。为此,要在相关教学环节进行必要设计;情感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针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对象,德育教育应当放在首位。
6.备教学工具
板书设计要简明扼要、布局合理,一定要保证其完整性。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要能熟练运用,认真制作课件,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二者一定要结合使用,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完整的教学环节
(一)对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做一个简要回顾(5分钟)
(二)检查学生以前学过的课程知识(5分钟)
(三)对新知识的讲述(15分钟)
1.重视对概念的讲解。概念是认识新知识点的起点,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对其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讲解。对基础概念要重点讲解;对具体概念,要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基础概念和相关的知识点自己总结归纳,并且概念之间要通过相关知识点织成网状结构,明确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个概念要自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很考验功力的。
2.重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速、语调等要素,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引起学生注意,结合一定教学方法进行反复讲解,再设计相关案例进行训练,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3.完整的板书设计。即使使用多媒体课件,也要有板书设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笔记,又保证知识架构的完整性。
4.强调做笔记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课上只记主要知识点,课下再整理笔记的好习惯。还要注意知识点不要跨节讲解,这是很不科学的。5.沟通环节的设计。沟通是一种能力,要掌握原理,更要掌握方法和技巧。沟通过程中多使用“我向信息”。即多使用“我感到”、“我觉得”这样的词汇与学生沟通,把真实的自己呈现给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条件。
(四)随堂练习(15分钟)
让学生及时巩固相关知识,真正做到“做中学”、“做中教”,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对本节知识点的回顾及布置作业(5分钟)
对本节知识点的回顾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程度。适量科学的课后作业能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熟练程度。还能及时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课后反思
对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总结,找出解决办法。对一些经验要及时归纳,以便在以后授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只有经常反思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五、结语
【论文摘要】客观的说,职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主观上欠努力。这些,都将职中语文教学推入了“尴尬”境地。在课程改革中,应结合中职实际,坚持优选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并举,着力强化课堂讲学、诵读训练、语文应用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所悟,学用相长。
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职业技能教学任务。如何全面掌握专业技能,更好满足就业需要,家长期望厚重,学生孜孜以求。相比较而言,对于语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少数学生甚至认为只要认识常用汉字,会说话能看报就可以了。客观的说,职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主观上的欠重视、欠努力,这就将职中语文教学推人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职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坚持优选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并举,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所悟,学用相长。
(一)强化课堂讲学、内容少而精、突出艺术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通常会把所有知识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教育界一直争议颇多。实际上,让职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静听老师“满堂灌”,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事。笔者认为,教学中应提倡讲授内容少而精当的方法,反对平板的、烦琐的、公式化的讲授。大力提倡讲授的艺术性,增强教学吸引力,使课堂具有说服力、感染力。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钟,如果老师大包大揽,就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教学课堂。
在实践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接受水平,选取教材中历代名篇佳作作为精讲的主要内容,给予适当的课时和精力倾斜。优选时,不贪多而求代表性、经典性;精讲时,避免泛而求讲深、求讲透。以老师少而精当的讲解,使他们课课学有所得,篇篇学有所获。因此,哪怕一堂课学生只掌握一个知识点,也比泛泛而谈、毫无重点、毫无特色的全面分析有用。
讲课时老师要讲究艺术性,要能够适时地点拨、提示、点化、引导,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要通过精心准备,使讲授成为一根“导火索”,引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一贴“催化剂”,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成为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要紧紧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去体验、去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被他们视为可上可不上的语文课堂上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人,一点点地让他们得到感染、受到熏陶,沉人到优秀的中国文化中来。
(二)强化诵读训练、积累语言、形成语感
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得多了,学生参与的就少了。要让学生参与,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而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或交头接耳,或托腮沉思,要想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沉人书本,使得他们眼到、口到、心到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朗读训练。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繁琐地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宋学家朱熹也说过:“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实践证明,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以眼获取信息,用心体味信息,以声传达信息。学生在朗读时,一字一字地看,一句一句地读,能有效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人到文中去。一次次地反复朗读,学生的音长音短、音高音低以及语调的变化,实际上是对文章的反复推敲、分析综合。每朗读一遍,理解也就深人一层。这也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
朗读不仅帮助学生感受课文内容,一定量的诵读,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古人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作家巴金能背诵200篇的《古文观止》,茅盾能背诵全本的《红楼梦》。这也正是他们具有超凡语言能力的重要原因。可见,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说写能力,是在一定量的吟诵、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语言积累而形成的。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每篇课文都会划出一部分内容作为课内或课外诵读的材料,且把检查背诵情况计人平时成绩。学生通过背诵,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语感,对写作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强化语文应用、拓展视野、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老师还要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
职校学生大多十六七岁,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喜欢时尚杂志,爱看小说电视。对于学生的这些爱好,笔者采用引导的策略,帮助他们提高选择能力、鉴赏能力。凡是有可读可看性的,不管它内容是否浅显,语言是否优美,从不粗暴地加以否定,不扼杀他们读书的欲望和他们对外面鲜活世界的探索欲。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们通过报刊、电视,关心、了解国事天下事,成长为一个个热爱生活的人。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的职业理想切合实际。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思想端正了,职业目标与为人处事才能跟进。要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他们懂得,在我们的社会,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是为他人服务的。开展“我为人人”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意识,如班级卫生日、各种义工活动,到福利院、养老院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开展活动的同时进行思想、德育教育。同时让学生懂得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只有这样,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德育课感兴趣,他们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培养学生乐观、豁达、健康的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样才能拉近师生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有和谐的课堂;有了和谐的课堂,才能顺利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三、转变教育思想
教师要转变过去那种学生道德教育只依赖思想政治课的片面认识。注重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德育因素,拓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做文明学生,树文明形象”活动,要求着重抓文明礼貌用语及仪容仪表,在全校范围内张贴文明用语口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宣传,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在校内可以举办书画比赛,爱国歌曲大赛,体育竞赛等。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道德教育,在各种活动中加强学生爱集体、爱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坚强意志
老师应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他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加强锻炼学生意志的教育,在实际学习、生活中,锻炼学生改变做事怕苦、怕累的思想,及时发现并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用实际案例教育学生遇事时不急不躁,学会用理智控制情绪,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德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学校、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其中包括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与老师、家长之间的沟通,引导学生自己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五、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光靠课堂上说教是没有明显效果的,只有通过实践,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才能使学生领会道德标准的意义,教师应对学生予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学生更多、更好地观察了解社会各个方面,使学生把对道德的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我校多次组织专题报告,请交通部门的交警到学校做交通安全教育报告,并以实例教育学生安全的重要性,又请派出所的民警到校做法制教育的报告,讲述打架斗殴对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危害,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使全体学生的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在实践中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和熏陶。
六、结语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尴尬专业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新问题,非凡是文化基础课教学新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目前状况和新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目前状况和存在的新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摘要:
1.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新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熟悉偏颇使文化基础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和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教学评价新问题使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把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轻易的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和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和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功能。
4.学科定位模糊使文化基础课迷失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究竟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布置课程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而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教学深度,假如严格按教学大纲布置教学,教学几乎无法进行,假如弃教学大纲于不顾,又何谈保证教学质量,正所谓“教深了不行,教浅了还不行”。如何按“职教性”特征定位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之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策略
1.摆正“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练习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练习,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喜好、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2.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新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熟悉。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和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新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3.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熟悉
造成“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熟悉不够。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变这种目前状况,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熟悉。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新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新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熟悉,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布置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4.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针对性
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是摆脱目前尴尬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喜好,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其次,要把文化基础素质和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很好结合起来,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和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5.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