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就业道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培育期;定向期;就业实践期
在21世纪,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那么,这一切取决于什么呢?我想莫过于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表现,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事业获得成功,那么首先就要提高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变动性的整体,各个因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欠缺,都会造成人的整体素质的降低。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注重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
1.供过于求。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每年都在做着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好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等好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并建立有自己的实习工厂,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职业道德行为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职业道德行为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应该说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比如机械工程系的远大班、中联班、博世班等。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高职学校教育中不同阶段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1.打好基础。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做准备
顺利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做长期规划。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大学生们在大一学期间就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大一是“培育期”,学生应多与学长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想从事职业的情况,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学习。
在各类招聘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高职高专类毕业生企业普遍表示更欣赏他们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据了解,参加招聘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包括著名的房地产集团、酒店、IT行业等等,显示出民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渴切。而且在今年,企业“人才高消费”的观念有所改变,有不少企业就表示:“能用大专生,就不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这说明,学得一技傍身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正逐渐以过硬的专业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企业也开始转变用人观念,不再一味追求高学历,而更加推崇“实用的才是最好的”择才理念。
因此,大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实际的事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以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每学期为了考试而学习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是为了今后就业打基础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大一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要在职场上拥有过人的实力,必须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为最终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打好基础。
2.扎实专业知识基本功,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基石。
大二为“定向期”,学生应考虑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开始尝试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我院推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希望学生积极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相关证书考试,在毕业时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招聘会上,参加应聘的人成千上万,用人单位凭什么选择你呢?在同等学历下,你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那就要懂得展示自己的优势,展示别人没有而你拥有的东西。作为大二的学生,不妨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培养一项专长。它会为你今后就业增加一项砝码。
3.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动手能力培养是养成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
关键词:就业困境 就业道德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73
当下就业难是个热门词语,做好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百万学子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在职业思想、就业观念和就业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这就需要大学生们改变目前“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轻道德和素质教育”的跛行局面,加强自身的德育建设,特别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自身就业道德能力的提高来提升就业竞争力,从而改变自身的就业困境。
1 当下大学生就业中的道德困境
在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高校这一曾经纯洁之地也正面临着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在社会浮躁之风影响下大学生们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越来越突出自我需求和功利化,价值评判也越来越趋于现实化,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道德自律意识都在不断地下降或失落。这些在大学生的就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一,就业信仰危机逐步浮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快,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与人交际、学习,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自主行为的生活方式。但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却出现了一定的信仰危机,他们对政治淡漠,对社会、集体缺乏责任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个人发展上趋于功利和实用,认为物质上的满足高于精神需要。在这个趋势下很多的大学生就业目标模糊,找不到就业的方向,就业成了他们谋生手段无奈的选择。他们不知道他们人生到底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该怎么走,不知道自己如此无奈的就业选择到底有什么意义,于是在汹涌的就业浪潮中他们急功近利,忽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不知道工作的责任和意义,随意跳槽、集体意识淡薄等等。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他们开始选择逃离,学会麻痹自己,在各种各样的场所和虚拟世界寻找出口,逃避就业失落带来的空洞。
第二,就业信用危机日益凸现。当今既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缺少思考的时代。信息如此之庞大,获取信息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们忙于选择却忘记了思考。他们的眼睛在时代的潮流旋涡中失去了应有的辨别能力。当一些社会现象强烈地冲击着大学校园时,他们也产生了矛盾心理,对自己所学的内容产生怀疑,遇到现实问题时缺乏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评判标准。因此面对愈演愈烈的就业竞争,面对用人单位的一些过高要求,加上市场经济催生的教大学生如何“美化”自己简历的各种求职“宝典”,大学生们开始在简历上加点“包装”,甚至直接进行履历造假、涂改成绩、伪造各类等级证书、虚构荣誉或是拔高自己的专长等。他们也开始随意毁约,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有的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这些随意违约的行为不但扰乱了市场秩序,也给学生个人、企业、甚至学校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就业合作素质的缺失。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良好的合作能力是一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是未来人才的中坚力量,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关乎个体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们成才意识越来越多元化,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自我价值同社会的依存关系,他们更加注重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勇于尝试和挑战,希望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潜能。但目前部分大学生在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和自身的个性发展上还存在不和谐的情况。个人主义思想在他们身上表现比较突出:他们个人能力很强,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是脱节的;他们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却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在人与人的关系或人际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们过分强调了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展开不正当竞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却愈显淡薄,合作能力缺失。这种合作素质的缺失使得大学生们难以在工作中充分施展才能。
由此可见,当下大学生就业道德能力的缺失带来的信仰危机、信用危机、合作危机等已经成了相当严重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在就业浪潮中充分的展示自我,甚至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状况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2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境之根源
当前大学生基本道德判断能力、信用、合作素质等就业道德能力的缺失,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但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首先,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出现偏差。德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主要为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德育泛化现象严重,德育内涵不断膨胀,外延不断扩张,形成了一个包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市场经济意识教育、法制教育等范畴的“大德育”格局,出现了政治和意识形态内容多于德育内容,知识性的内容多于品行培养的内容,模糊了德育培养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的根本目标,最终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们道德认知模糊、缺乏道德判断能力,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些外在道德障碍极易导致大学生们自我道德教育出现偏差,从而出现就业中的一系列问题。
其次,大学生道德权威意识减弱。大学生们正处于身心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一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相对比较活跃,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听从召唤与被动参与,他们更渴望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渴望独立与平等,这种自我意识不断加强的同时减弱了权威意识,他们开始寻求自我的自由,使得本来就肤浅的道德规范的认识被剥离和抛弃,使得自己成为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只能是奢谈。
最后,大学生自我监控系统缺失。按照社会认知论观点,个体的自我监控行为实际上就是大学生们通过自己学习行为的预期、计划与行为的现实成果之间的对比、评价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大学生正是通过自我设定形成自己的德性目标,但在行动中难免会与预定的行为计划之间出现某种偏差。自我监控系统就是要尽量减少或缩小这种偏差。这种自我监控系统主要有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当下外部障碍给他们带来阻力。当下的大学生们是完全生活在改革开放环境下的一代,受西方的价值与文化影响较大,他们更多强调个体,其个性张扬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代,在这个充满竞争压力与挫折的社会,面对多元化的价值形态如何选择、选择什么都使他们的道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大学生们自身以及形成的心理定势如懒惰、不良行为习惯等内心阻力都会导致自我教育行为的偏差。自我监控系统的缺失使得大学生们难以自我判断自身的就业行为是否偏离所设定的行为或目标,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就业困境。
3 提升就业道德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人员流动的频繁,对人才“看两三年,用一辈子”的选拔模式早已被抛弃,当下社会不但要求我们的毕业生要具备学习和创新能力、组织和专业实用技能等,更注重的是我们的毕业生是否具备就业道德能力。何谓就业道德能力?就业道德能力指的是道德主体在就业竞争中德性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支持力量:如道德认知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评价能力等。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道德能力就成了当下解决就业困境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首先,加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与课堂德育教学的结合。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与生理方面成长的重要时期,正处于道德意识和行为判断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被尊重、渴望民主和平等。在当前这个国内外复杂而深刻的环境中,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西方文化与思潮渗透加速等都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良莠不分,出现许多道德能力上的欠缺。道德教育是大学生道德认识提高、道德信念坚定、道德习惯形成的过程,这是个既需要外在的教育灌输,又需要内在认同接纳的过程。因此,学校德育的内容一方面要适应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能力的需要,主要是逐步转变单向的权威式的“灌输”教育方法为“师生互动式”教育方法,使大学生能主动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来培养他们的道德能力,通过道德自律能力约束自身行为,主动地在生活中践行道德新风尚;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来积极引导大学生们把课堂吸收的群体规范固化为内在的道德修养,自己教育和完善自己,自觉地支配和提升自己,实现自身全面自由和谐发展,自觉提升自身的一定的就业道德能力。
第二,加强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来健全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准则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完善中,大学生面对的是开放程度高、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的生活,时刻都面临着判断、选择所产生的道德困惑,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评判标准。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为全体社会成员尤其当代大学生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以“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理想观、信念观、人生观、发展观教育,为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指明方向。我们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荣辱明是非,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逐步将道德规范内化进人的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道德人格,从而强化和提升自身的就业道德能力。
第三,加强就业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关系到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信用危机”,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因此,加强诚信教育成为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课题。我们要通过加强诚信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让大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诚实守信是现代社会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和美德;同时,还要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们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引导他们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从而在就业中树立起应有的就业诚信品质。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道德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要想使培养的大学生们获得社会的认可,能够顺利进入社会,我们就必须要全面提高他们就业的综合素质;而要想他们的就业综合素质得到长足的发展,要十分注重他们就业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提升就业道德能力过程中,我们要协调好各方面因素,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使我们的大学生拥有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接受多元社会带来的就业挑战。
参考文献:
[1]郭凤志.德育文化论[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李晓兰,周双.青少年道德能力培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道德 缺失现象 对策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大学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劳动力供应量过大、国家教育机制及就业政策、高校课程设置等客观因素有关,也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及综合素质有关。其中,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道德的高要求与目前大学生就业道德滑坡之间的矛盾,成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就业道德的涵义及内容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凸显,加强大学生就业前的道德教育,提升他们职业道德素养,受到国内学者和高校就业工作者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就业道德”这一概念。作为职业道德的初期状态,就业道德是指就业者与用人单位、就业者与其他就业者之间形成推动良性就业,避免就业冲突的道德关系总和。它既是就业者个人道德品质的表现,也是社会道德在就业问题上的体现。[1]
就业道德培养主要是针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员强化其相关职业道德的培养,注重其潜在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培养,有利于形成他们完整的职业道德。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应包括他们对用人单位的态度、对将来工作的态度、对其他就业者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规范等基本内容。亚当·斯密曾指出:“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2]这些也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道德缺失现象分析
当今的大学生受社会发展需求与就业形势的影响,普遍能注重专业技能、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除学好专业知识外,都会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校外兼职、社会实践等途径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但对就业道德的关注度不高。有关部门开展的“与就业有关的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把就业道德排在第六位,而用人单位将就业道德排在第一位。72.5%的学生认为能够成功就业的条件是专业技能排在第一位,只有7.8%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是成功就业的首要条件。然而,在对“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首要条件”的调查中,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把职业道德放在首位的占52.7%,而专业技能排在首位的只有37.3%;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生时会把责任心放在首位,其次是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沟通能力,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排在靠后的位置。[3]
由于大学生自身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加上高校对学生道德行为培养上的不足,以及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使得当前大学生就业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一系列在就业中的道德缺失现象,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责任感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价值判断日益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淡漠甚至遗弃社会责任意识,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意识不强,就业价值观趋于功利化。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时过于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轻视国家、社会价值的实现,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忽视社会的整体利益,有时甚至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不少大学生将高收入、高待遇作为衡量自身价值是否实现的唯一标准。就业时首先考虑到条件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强。这一方面导致大学生在经济发达地区难就业;另一方面导致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缺乏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而造成国家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使大学生错失很多就业机会。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的舒适度,青睐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生活条件好的工作,重金钱、重权力、重实惠,只要收入高或有权力、轻松,什么工作都愿意干,热衷于大城市、大机关、外资企业等而忽略了自身是否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及自身的长远发展,致使他们在就业时的价值目标追求呈现短期化、功利化的趋势,缺乏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二)诚信意识缺失
大学生因欠缺社会工作经验,求职时本人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和实践表现成为用人单位衡量他们能力和实力的重要指标。有的大学生会采取一些有失诚信的手段来提升自己的身价和在求职中的竞争力,使自己在竞争中获得理想的求职岗位,在制作应聘材料时弄虚作假,随意给自己的材料“注水”。主要表现为:伪造各类资格证书和获奖证书、简历掺假、篡改学习成绩、虚构个人经历等。大学生的另外一种诚信缺失情况表现在:求职简历漫天撒网式投递、面试与否随心情、遇上哪家单位就去哪家就业,加上部分大学生缺少职业规划,职业定位混乱,出现签约行为不严肃、随意签约现象;有的甚至把初次就业的职业、单位作为“跳板”,一旦有了工作经验并且时机成熟便立马走人;有的学生同时与几个用人单位签约,使用人单位错失了招人的机会;部分大学生还会出现随意或恶意毁约、不履行合同、频繁跳槽等现象。这些现象会给用人单位带来许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极大地挫伤了用人单位接受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也会给大学生的整体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的混乱,不利于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基本职业道德素养缺失
大学生们非常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面对现实,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得过于急功近利。他们不但要求工资高,而且还要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既轻松又舒适。许多单位都会要求新进员工下车间、跑市场、到基层锻炼一段时间等,而不少大学生由于害怕吃苦就会放弃工作机会,常出现放弃就业岗位、不理智离职等情况,造成招聘单位浪费人力、物力面试,安排入职后,无人可用、延误工作等情况。这种不讲奉献,只谈索取的“就业道德”观很令单位领导反感,以致阻碍了他们就业的道路。一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应有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表现出贪图享受、拈轻怕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心态浮躁等,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奉献意识,在工作过程中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这些都是部分大学生基本职业道德素养欠缺的具体表现。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中道德缺失现象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道德缺失现象,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道德教育,要把就业道德教育纳入学校的就业指导和德育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更新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思想理念
当前,不少高校为了短期实现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在就业指导中强调服务,侧重政策讲解、信息服务与技巧培训,重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操作性、功利性,忽视了就业指导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必须更新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思想理念,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就业教育,使学生专业素质与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各种能力素质有机融合、良性互动;学生在就业的同时,能勇于创新,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就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模式
高校的就业道德教育应围绕大学生在就业中比较突出的道德问题及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共同准则来进行,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实干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及团队合作意识等素质的培养。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科学的择业观,让学生学会摆正个人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现实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职业方向,培养一定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荣誉感,为将来爱岗敬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德育中要以启发式方法代替灌输式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可将教育从课堂、校内延伸到社会、用人单位、人才市场,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实践体验、素质拓展训练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就业道德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以便将来能自觉践行之。构建“知、情、意、行”结合统一的就业道德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对就业道德的认知,培养就业道德情感,增强就业道德意志,在学习、生活及各种社会实践中使学生认真履行就业道德准则和规范,增强“行”的实效性。[4]
(三)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
高校可建立就业道德奖惩机制和学生道德管理体系,建立用人单位和就业学生的双向忠诚度模式。[5]学校要做好毕业生材料真实性的审核工作,发现失实情况要予以纠正和教育,加强对学生签约、违约情况的监督,建立学生就业道德档案管理体系,将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表现记录下来,建立数据库,借助网络工具让用人单位可以获得关于学生的真实信息,同时接受用人单位对学生表现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道德发展动向,及时调整学校的就业道德教育,与用人单位整合教育资源,共同做好大学生的就业道德教育工作。用人单位也应诚信对待大学生,招聘时答应的条件要兑现,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也应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大学生在工作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用人单位和就业学生的双向忠诚度。全社会和高校都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正确看待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道德问题,通过各种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道德素质,使高校毕业生实现良性就业。
参考文献:
[1][5]杨其勇,张杰.论当前大学生就业道德的培养[J].中国报业,2012(10).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109—02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铁路、公路及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以工程类单位为主要就业方向。随着大批学生的就业,我们发现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部分缺失,这不得不让我们开始反思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对我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从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们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应有的力度。
一、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明确的定位,在招聘和面试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很多学生在被面试单位录取后却选择自动放弃,或者录用后在企业短暂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跳槽,这种行为一方面给学校相关就业部门造成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院在企业中的信誉度,另一方面也会对学生本人产生影响,给用人单位留下不诚信的印象。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就业心态
很多学生以“有保障的收入、安定的住处、固定的休息时间”为参照标准寻找工作。这种就业心态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较好的工作机会。尤其是像我院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很多都是走向一些工程施工单位,从一线做起,有些单位甚至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与学生的理想工作环境产生很大偏差。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能踏实工作,频繁跳槽,而在经受一定的社会磨炼和打击后才能端正自己的态度。
(三)学生不能平衡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于理想化,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学生往往把工作想象得很理想,在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难以平衡,很多学生会选择放弃,所以部分学生在就业初期难以适应工作,不能吃苦耐劳、坚持工作,而往往能坚持下来的学生都会有好的待遇和发展机遇。
(四)对于面试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面试技巧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不够重视面试。一方面与学校的教育有关,我院开设的课程当中职业教育只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的一小部分,使得学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职业方面的专门教育;另一方面是学生本人缺乏应有的知识储备,缺乏自主学习,在面试时准备不充分从而错失良机。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我们应从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培育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化学生的敬业意识等方面反思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导致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往往把职业道德仅仅视为一种规范,这种简单的认识忽视了个人在面临道德问题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德育过程中,我们习惯于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而忽略了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这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收效甚微,以至于有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好坏难分”,甚至遇到一些现象和问题时无所适从。还有一种现象是学生能够清晰分辨道德现象的好坏,但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知”与“行”的不统一,与职业道德教育观念的落后有很大关系。
(二)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性
职业道德课大多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比较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师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并不高。这种授课形式有利于职业道德知识体系的传授,学生较容易掌握课程的内容,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以我院为例,据了解,大部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的一个特点是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甚至出现部分学生上课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等不良现象。由于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未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参与班级和学校的活动也表现得不积极。学生职业道德主体性的丧失,使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陷于被动境地。
(三)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职业道德教育可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即作为社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共同职业道德要求;二是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行业规范往往是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所应必备的职业道德。当前,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一般都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很少涉及,我院就是一个实例。其主要表现:第一,教师对实习实训缺乏重视,对于学生实习实训期间存在的问题不能认真看待;学生自身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认识,不重视在实习期间自身职业道德的提高和养成。第二,对行业、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不了解。调查结果显示,59%的学生对本行业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不了解,并有69%的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来了解和学习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和内容。第三,与社会、企业的联系较少。在学生考察、接触有关行业和生产经营实际方面,很少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
(四)教学内容滞后,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教材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案例较为陈旧;教材体系结构比较固定、死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材更新周期太长,或者是“换汤不换药”,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和体现企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与评价,也缺少世界各国职业道德教育的优秀成果及经验。
(五)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正常实施
目前,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状况与加强职业道德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政治教师兼任多课,教师队伍构成不够专;二是相比其他学科来说,职业道德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机会少,造成课堂讲授滞后于社会实际;三是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四是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施教面太小;五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师道尊严”、“唯我独尊”观念仍然存在,对学生缺少民主、平等和尊重。
此外,职业道德课的单独开设本来是为了体现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但事与愿违的是,客观上却造成了这样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仅仅是职业道德课任课教师的职责,而其他各科教师和学校的管理、教辅等各类人员却似乎都被排在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队伍之外,人们普遍缺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全员性意识。事实上,职业道德教育不仅需要其他各门课程教学的紧密配合,更需要学校环境和整个社会环境的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学校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成为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和职业道德的垂范者。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整体发展趋势良好,但有一部分学生仍然对职业道德观念还处于模糊时期、学校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等现象的发生,使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发挥不出自身的巨大优势,由此不难看出,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下文首先对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进行探讨,之后对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浅要阐述,并提出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教育与本科院校教育的观念存在的一定的误差,因其强调学科性程度不同,本科院校根据职业类型进行分类,以实际的就业方向为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需求职业技能角度引导学生;而高职院校更倾向于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
一、高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现状
第一,多元价值观阻碍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发展。如今,高职学校的学生生存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向等方面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与高职学校职业道德观念出现冲击,为了更好地研究高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现状,对全国的46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并向学习教育专业的学生派发调查问卷1000份,共收回问卷827分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共815份,通过对这815份调查结果的分析,70%的学生对事物的好坏没有判定标准,致使这类学生生无所适从。大部分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难免存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等观念的误差,影响学生就业方面的选择。第二,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在问卷调查中发现,80%的学生将“为社会贡献”等职业排除至就业选择之外;68%学生将“薪资高、福利好”等问题作为就业选择的标准;55%的学生拥有“一切向前看”的观念;仅仅15%的学生认同“干一行、爱一行”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学生将切身利益与就业问题进行捆绑,由于受到社会市场竞争力的影响,使高职院校学生的拼搏进取和竞争意识较强,但过于重视自身价值、素质水平、潜能挖掘等角度的体现,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个人权利与整体权利出现严重失衡状况。
二、高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尚未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适用于2010年-2020年教育发展阶段)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扎的战略主题。”现阶段,教育领域正在逐步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积极推进素质素质教育的实际探索工作,基于此,高职院校也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但忽略了职业教育特点、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重视。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的显示,97%高职院校院校未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65%高职院校虽开设相应的职业道德课程,但课程占据时间仅为4.5课时;26%高职院校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纳入就业指导范围内;8%高职院校未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参与调查的高职院校缺少专业职业道德教材和大纲,也没有相关的师资设备,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的其它专业中也有所体现。
(二)学生职业道德观念较为落后
职业道德观念是指: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以社会舆论、习惯以及内心信念为主的相关行为规范的总称,由此可以看出,职业道德教育属于一种规范行为式教育,高职院校应重点关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为了全面地掌握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知水平,对上述46所高职院校的从事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实行电话调查方式,87%教师认同职业道德教育观点,在涉及相关职业道德教育授课方面,大部分教师提到应遵守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极少部分教师谈及职业道德教育价值观和就业能力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势。
三、提升高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质量的措施
(一)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将学生需求作为客观存在的问题,运用自身的主观意识为学生灌输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致使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呈现“言者淳淳、听者藐藐”的局面,我国著名学者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基于此,高职院校教师应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职业道德情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建立教育课堂“学习共同体”模式
以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实现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课堂的满意度,这一观点已由时长江等人证实。高职院校可以此为依据,设置真实的职业道德教育情境,将学生划分为小组的形式,通过与教师争论、合作和协商等方式增加交流机会,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道德观念,同时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过程中,学习相关职业道德知识,逐渐形成正确、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另外,在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实际体验,因体验是生命存在价值的体现,更是生命在活动中的主观感受、经验所得与情感的感知,通过情感的流通感知自我、感知他人,认识生活得多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体现教育的主导性,还应以学生的需求为主;既要实现“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目标,也要重视社会发展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应保持及爱与社会性、专业性、实践性和统一性的特点,使学生在社会、理论知识教育、职业实践、自主学习等几个方面的熏陶下,加强对职业道德观念的认识,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价值观。
作者:刘阳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曾银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0(1):29-30.
[2]熊礼杭,翟惠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电子世界,2012(20):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