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秋天的雨教学实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下,美国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语文教育目标的熟悉并不只限于工具性方面,而且还意识到它关系到“民主制度精髓的集体思想和判定的基础”。在有的语文大纲中还明确语文教学要担负“交流情感、思想、观点、价值取向、经验和信息”的任务,认为语文教育是“实现培养有见识,能思索的公民这一教育中心目的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正因为如此,在美国中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中十分重视对课文内容的选择。笔者见到的各种美国语文教材,无不贯穿着美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有许多课本都选有美国光荣历史和英雄事迹的文章,在每篇课文后面,一般都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提示摘要:A、听说读写的技巧;B、理解和分析课文新问题;C、欣赏能力的培养;D、课文内容对人生有哪些好的启示。
美国的语文教师十分注重利用课文,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一次,笔者去纽约州布法罗市一所中学听语文课。这节课讲授的课文内容是历史和传说中的英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讨论神话传说中的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具有的优点和弱点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教师很重视挖掘课文内容,正在和学生结合课文讨论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为,从古代说到现代。教师提出的讨论新问题如下摘要:
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行为?
古代英雄和英雄行为是什么样的?
现代英雄和英雄行为是什么样的?
假如英雄生活在你们中间,你能否和他友好相处?
学生们根据不同的熟悉往返答这些新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帮助学生既弄清了课文内容,又树立起正确的作人标准。这节语文课的强烈思想政治性是笔者始料不及的。笔者赴美国考察前,总以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教学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到美国后才发现这种熟悉是不正确的。这位语文教师之所以这样布置教学内容,是严格按照美国纽约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其实,任何国家的学校教学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文课更是如此,关键在于是否恰当和得法。
笔者还看到过一份有关美国语文教学探究文章中介绍的一段教学实录摘要:
师摘要:泰瑞,“生活并不总是水晶阶梯”诗中这一行,作者指的是什么?
生1摘要:是指生活并不总是很完美的,有时会有些困难。
师摘要:你为什么这么熟悉呢,泰瑞?
生1摘要:是这样的,诗歌中提到妈妈说她生活的阶梯上有些“假缝”。
师摘要:分析的很好,泰瑞。在实际生活中“假缝”指的是什么呢?乔依。
生2摘要:那种使人伤心的事。
师摘要:对的,乔依。你生活中曾经有过这种难过的事吗?
生2(想了一下)摘要:去年秋天我不能成为足球队队员时。
师摘要:那确实是令人难过的,乔依,但你不能屈服。我今天早晨还看见你在外面练球呢。
老师接着介绍休斯写的短故事《谢谢你,是我的》。这篇课文叙述的是一个老妇人的钱包被人抢去,又被好心人夺回送还给她的故事。对于课文中的生词,老师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和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理解,然后引导说摘要:“设想一下,你是那位老妇人,晚上很晚了下班往家里走,一个人从你身边跑过去,抢走了你的钱包。想一想,写下你最突出的感受”。所有学生都在沉思。然后学生们写道摘要:“惧怕”、“愤怒”、“讨厌”、“孤独”、“疯狂”。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接下来的三页,了解故事最后的结局,体味善和恶。最后,布置学生写作文,比较休斯写的《谢谢你,是我的》和上一星期所学的海明威的短故事,写出自己的感想和心得。
美国教育工作者也十分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育。他们反对在教学中将认知教学同审美教育割裂开的做法。对于这种割裂开的做法,有的学者批评说摘要:“这里似乎存在着两个互相排斥的世界摘要:一个是把握知识结构的世界;另一个是为生活的质的方面,为感情的抒发,为探究想象的实在而保留的世界。这不仅歪曲了艺术的性质,而且模糊了艺术对于人的经验的深刻意义。认知学习由于缺乏审美的方面而变得非个性化和专业化,无感情的知识和无理智的激情之间的裂缝加宽了;于是,在精神上把握熟悉世界的各种方式就显得困难了。”基于这种熟悉,他们反对把语文仅仅当作是把握文字基本技能的学科。认为这样只能使认知和感知、情绪和想象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
美国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有大量的文学体裁的课文。美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文学的教学是审美教育的最好范例。他们认为,作为教师的批评家,就是一个“提供新的知觉并赋予它们新的价值的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觉力,能够对具体作品的性质作出评价,使学生能够看懂或听懂这些艺术作品。而这些正是学生获得审美素养的必要基础。这些启蒙工作最好是由语文教师来进行。
纽约市的语文综合课程纲要强调“文学是力量和美二者的结合。它是人类经验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人类的动机、冲突、价值取向和传统。”这份纲要要求纽约地区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教学生讲故事、朗诵诗歌。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提出了“提高欣赏文学的能力”的要求。在小学三年级,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被故事所渲染的非凡情调深深吸引”。在小学五年级,要做到“通过人物的特征来熟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讨论能把所有人连在一起的共同情感和渴望的文章”,“心得诗歌的音乐感,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七年级(初一)能够“应用文学讨论自我和社会。”九年级(初三)能够讨论“文学中的社会和政治新问题”。十一年级(高二)能够“评价文学作品中提出的道德伦理新问题。”十二年级(高三)能够“以文学作品和个人经历为基础进行判定”。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美育,美国教育工作者提倡语文、音乐、美术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统一开展工作。他们认为,对于个别艺术形式的感知是不够的。教师要检验各种见识和活动方式能否适用于学生对于已创作出来的事物、物体和事件的识别力和理解力。教师要努力创造出一种使学生将艺术和理解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工作者有这样一种见解摘要:“审美‘态度’就是不断活动,不断探索和检验——它和其说是态度,还不如说是行动摘要:创造和再创造”。
笔者在参观美国中小学时,经常看到教室里摆满了学生的绘画和手工创作。这些都是学生们在学习完语文之后,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象力,在语文、美术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艺术作品。笔者曾看到有近半面墙大小的四季图,这是学生们根据课文描绘出的一年四季的景象摘要:在春雨的滋润下绿树茁壮成长,农民正预备耕作;夏季阳光普照,蜜蜂正在勤劳地采蜜;秋天落叶纷纷,但五谷丰登;冬天白雪皑皑,各家各户的房子烟囱正在冒着热气。笔者还看到,在许多教室后面的玻璃书柜内外都摆满了用硬纸、塑料、布头制作的各种小木偶。这些小木偶其实都是语文课文中的人物,从王子、公主到强盗,甚至宇宙人应有尽有。这些都是实践上述教育见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