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语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景观建筑、建筑要素、艺术评价
景观建筑作为景观与建筑交叉结合的一种物体,其界定范围是含糊的。在柔性的景观中利用硬质的建筑要素是非常常用的空间环境处理手法。而材料、结构、技术运用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视觉上良好的效果是决定景观建筑处理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景观建筑
在评价景观建筑艺术之前,最初需要明白我们评价对象即景观建筑的界定范围。把事物一分为二,分别探讨一下景观与建筑。
景观是一个地区的基本结构,对组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进行布局,如影响我们生活和社区环境的土地和地形、水和植物、建筑的布局和相互关系、步行小径和道路、围墙和台阶、照明、小品以及其他等。
在探讨建筑的时候,我们剖开其变幻莫测的外在形式而深入本质,就可看到建筑有三方面含义:(1)建筑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有着明确的目的,即满足社会活动的需要。因此,建筑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2)建筑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实体和由实体限定的空间的综合而实现的。物质的实体与科学技术是影响建筑的重要因素。(3)建筑的实体与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实体形成建筑的内外部空间,实现着建筑的功能;空间容纳着社会活动,并赋予实体以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此,我们似乎得出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人们为满足社会活动的某种需要而创造的物质实体和实体抽象形成空间,两者相互依存而构成综合体,共同完成建筑的功能。
在讨论两者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景观与建筑是难以界定。首先,景观包括建筑的布局和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建筑是景观的一部分,它丰富着景观,甚至在景观环境组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对于建筑,抛开其深刻复杂的社会意义,我们不难发现它的物质空间需要与景观的配合。建筑的发展趋势是不再局限于它的内部环境,一个好的建筑设计,一定有与之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有些是外部空间内化,将景观引入建筑内部。所以,总结来说景观与建筑相辅相成,互相联系配合。
也许在人类的最初,我们会说树木花草、山川河流就是景观,人住的房子就是建筑。认识是浅显的,但是多少可以看到其本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关注人们的生存环境,力求创造宜人的空间。我们把花花草草引入到房子里,也在花花草草中立上一堵墙,放置些许的座椅。在此,我们不妨给景观建筑一个定义:景观建筑是在户外环境中具有不同功能的人工构筑体和界面。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就可以很清晰的了解此次评价的对象范围。
建筑要素
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组织部分,以其多变的体形和丰富的空间理性的向人们展示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程,展示着各种文化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概括来讲,它是功能、技术、形式的统一。建筑功能的物质方面表现在建筑是社会活动的容器和载体,精神方面则反映了建筑对社会责任和文化特点的理解和表达。建筑技术是建筑实现的手段,是以科学为标准的。建筑形式包括实体的形象与空间的形式,表现着建筑的艺术水平。功能与技术、技术与形式、形式与功能三者间和谐统一,即功能合理,技术精湛,形式完美是建筑追求的目标。
自古就有紧随社会发展的建筑,涉及面很广,以各种角度解释建筑的说法层出不穷: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反映了历史的发展,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物化积淀。建筑是凝结的音乐――建筑具有如音乐一样的韵律美感。建筑艺术与其他兄弟艺术门类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建筑同时与技术和艺术紧密相关。在此我们着重探讨其技术经济要素放映出来的美感。
对于建筑实践而言,离开了一定的科学与技术的成果是无从谈起的,因此可以说技术经济要素是建筑的有利支撑。建筑物总是在一定科技基础上得以实现的。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建筑实践有了愈来愈广阔的天地。当前人们日趋增强的环境保护意识正在全球范围内倍受关注。人们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建造中开始认识到要时刻考虑节约能源以使人与生态环境相融,这样才能在建造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给建筑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建筑的发展也不断对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提出要求,二者在建筑的发展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在我们的讨论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建筑要素中的结构语言与材料语言。结构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其力学内涵?材料是否充分发挥了它的性质?结构体是否有充分的视觉表现?材料连接是否展现了一定的秩序?简单来说,我们就是探讨结构与材料是否达到其性能最大化,在此基础上是否创造了最优视觉效果。
艺术评价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美是难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广义的美包含三方面的含义:科学的真,行为的善,形式的美。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往往混淆了广义的哲学的美和狭义的形式的美。
建筑艺术是传承历史的艺术,她以美学与功能、技术、经济的和谐统一,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这正是建筑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其创造发展的内在动力。传承历史,与时俱进,将有时代特征的美与持续发展的时代工程技术相结合,构成永无休止的建筑艺术长河,正确把握建筑艺术内在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因工程而异,妥善处理主次关系,不断创新,是任何建筑方案构思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对建筑的品评中我们达到的是对建筑的广义的审美评判,它包括科学的真与形式的美两个方面的含义。建筑的真表现在物质材料的合理利用与表达、结构与技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等。这是理性的判断。可以得到科学的证明或数态、物态的表达。建筑的美表现在对建筑形式完美的理解,对建筑形式美的规律与法则的理解,如比例、尺度、色彩、体量、对比、韵律、均衡、稳定等等。这是感性的判断,难以甚至是无法进行全面地表达。由此可见,对建筑的品评是一种综合的、全面的认识,包含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判断。
结构、技术、材料是评价建筑艺术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结构是建筑的骨骼,结构与造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统一于建筑之中。材料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相互呼应,达到最优的美学效果。在此,我们不妨从建筑的要素即结构、材料方面去评价、分析和解释建筑艺术。
关键词:建筑材料;地域;色彩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38-01
当地的建筑材料,也代表了其历史发展,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环境,使当地人根据时代的经验下钻研出了最适应自身的不同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色彩多样多种,不同质感的材质对同种色彩给予人眼视觉的感受又不同,色彩的最终效果通过建筑外立面的建材而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运输和新兴科技的突破,地域的建筑材料的限制越来越弱,新材料新技术的产生,个性化的材料的使用渐渐成为新趋势。这使设计的限制无限缩小,各个地方的设计风格趋见相似,这就要求在设计规划中,设计师在整体风格的把握需要有着更强烈的意识控制住整体色彩的和谐度。
建筑材料是整个社区环境景观规划中人工元素的最终物质,在大气的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建筑的外立面色彩通过两个因素来决定:建筑材料的特性和光源色。物体的色彩来源是光源的色彩和不同质感的物体而选择性吸收的光源和反射的能力,光源影响是物体的色彩。建筑材料的特性是物体色,在通过不同的光源的照射下,人眼的视觉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射色彩,而材料本身的材质和特性,会影响视觉神经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而表面不透明的物体色材质给人视觉的色彩感受是基本稳定的,半透明的物体则反射了自身物体色和周围物体反射到自身的光源色,透明物体则没有自身色,都是透视和反射周围物体的效果。
建筑材料分为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自然材料的种类有限,常用与建筑的则包括天然石材、砖、木材等。天然石材分为花岗岩和大理石两类,由于产地环境不同和石材中含矿物量的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花色种类。建筑饰面的材料需求材质坚硬耐磨耐腐且酸碱性好,表面质地肌理色彩持久,花色丰富的材质。人工材料基本上在外观保持了自然材料的特性,由于技术的加持,给予了人工材料的色彩变化的范围大大增加。现代景观规划中,玻璃的高度反射性是其高度被使用,它无时无刻的反射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形成多种色彩斑斓的效果。色彩是景观设计的重点组成因素,建筑材料则是色彩中重要的表现因素,通过不同的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使用开拓出变化多样的色彩肌理质感搭配。
建筑材料作为景观规划的主体,作为色彩的载体,常年曝露在外受到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气温是气候中变化的主要因素,气温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心理感受则使人们对与色彩的感觉变化,同样一个色彩,在温度高低不一的条件下,产生的色彩度鲜艳度不同。长期处于高温环境的人类则容易接受安静,清淡的色彩搭配,这使得人类的心理与外界的温度相平衡。而长期处于低温环境的人们易接受视觉上表达温暖的色系,或者暗色或者纯色。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艺术工艺产生了不同的色彩搭配,这恰恰也是生活在此地域的人类心中易于接受的色彩搭配。
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建筑景观色彩会因为其不同的地理位置的影响大不相同。这个影响,不但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人文历史的因素,这个两个因素共同影响,最后产生这个地域性质的色彩建筑风格。自然因素对地域的影响主要在于气候条件和其当地的建筑材料上,该地域的人会因为该地长期处于的气候特征来人们对色彩的倾向,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又会产生不同的地域性质的建筑材料,这对在交通不便的时代里,建筑的建材材料有很大的影响,人们不能选择远距离的其他材料只能就地取材根据在生存的地理位置范围中的建筑材料来选择。这种客观条件影响着主观的认识,在时间的冲刷下,形成当地特色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服装设计;建筑风格;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046-01
服装设计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服装设计的定义是解决人们穿着生活体系中诸多问题的富有创造性的计划及创作行为。服装设计具有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但在内容与形式以及表达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中国风”是在讨论到西方的具有中国因素的艺术作品时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这也是笔者会长文章中提到的东方元素,明代的艳俗、清代的繁杂等将中国元素作为主要装饰设计,由于中国的建筑与装饰艺术较早通过丝织品和瓷器传入西方,所以在西方服装中,中国建筑的色彩与外部结构经常被变化为装饰而出现在中国风的服装设计中。借鉴和吸收民族文化特性,不是摹仿某一个民族服饰,照搬图案或修改款式等浅层的表象,设计师完全可以通过一个民族的习俗、绘画、音乐、用具、面料甚至宗教的特征等等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素材,进行独到的创意设计。其目的是择其精华用其精神为服装设计所用。
在大众文化中,“艺术”这一名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可谓是艺术无处不在,现代人认为,艺术不一定要在特定的意境中,不一定要在特殊的环境下,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能就会迸发出艺术的火花,而建筑会以多元的艺术表达形式呈现出来,建筑作为一个公共的场所,应该试着接纳和走进人们大众的生活,而不是再让人看起来高不可攀或者可望而不可即。就像服装一样再好的设计不被人们所穿戴将会失去它本身的意义。建筑与服装很早就有渊源,黑格尔曾经把服装称为“流动的建筑”,也有称为“贴身的建筑”。笔者认为服装设计和建筑设计:设计意见能穿在身上的衣服很容易,但是要设计意见符合对象气质的的服装就没那么简单了,你不仅要了解对方的性格、职业、行为习惯,还有对色彩的分析等等。服装的设计基本款现在也有固定几个款式,就建筑设计中也有固定的使用功能排列形式,多数是约定俗成的,有些习惯也是历史遗留下来,好用的就是这个样的。但是现代的服装和建筑会很多不是那么规矩,比如说每个几年举办一次的世博会中各国的展馆,虽说大部分都是临时搭建,但是却充分的展现的他们国家的文化也传递大量的信息,再看看他们的建筑造型也是各显千秋,外观不仅从材料、线条、颜色等都是集聚设计师的想象而创造出来的。北京奥运会体育场中标施工方案的“鸟巢”建筑和巴黎著名设计师帕康夫人的鸟笼服作品都是由线而成、由面成体,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是一致的。“鸟巢”的设计师赫尔佐格、德梅隆(在其建筑实践中持续不断地表现出的对表层处理的关注,并毫不讳言受到服装设计中对布料编织手法运用的启发。当然,服装设计中也有创新异形的,服装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的材质,款式的微调、不同气质的人穿,不同场合穿……真正决定一件服装好坏的,往往是这些方面,这些软件因素才是一件衣服的灵魂所在。
关键字:符号学 语构学 建筑语言 创新 光之教堂
中图分类号:P454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Semiotics is one of theoretical ways to communicate,and it also build a perceive and useful rule to communicate.This text takes the example of Church of Light to analysis buildings and interprets buildings through the principle of Syntactics,to seek a way to provide a new mode of thinking in buildings design.And this analysis method is also can be used in other design field,to provide ideas of design innovation.
Key words:Semiotics,Syntactics,architecture language,innovation,Church of Light
1.符号学的理论意义
1.1索绪尔的现代符号学理论
现代符号学(Semiology or Semiotics)的词语语源是索绪尔按希腊语的“符号”衍生出来的用语。索绪尔把符号分“能指”与“所指”为两个部分来处理,从而真正确立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我国在古代就对符号学有相关的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著名思想家庄子在其著作《庄子外篇》中就已提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语言和事物之间存在着表征物与被表征物的关系,语言是事物的表征物,事物是语言的被表征物,语言的任务是传达事物的相关信息,符号正是利用一定的媒体来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东西。
1.2莫里斯的符号语言体系
符号学认为,世界的所有的现象皆可以看成符号所组成的世界。作为符号学的开拓者,莫里斯把符号学划分为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分支。莫里斯的这一学说是对符号学的一大贡献,正是这一学说为符号研究提供了构架或参照系,一切符号学问题都可以放在这个构架中研究。按照莫里斯的符号学观点,世界是由符号组成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总的、大的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里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方面的符号子系统。世界里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认为是这些符号系统中的某一个符号,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
2.建筑设计中的语构学
2.1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在建筑产生的初期,建筑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一种与艺术无关的藉要,人类需要建筑来与大自然作斗争作抗衡,来躲避野兽的攻击,躲避风雨,也许在当时建筑只是一个山洞。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日常生活有了保障,建筑的基本目的达到后,另一种动机出现了,即要求建筑的形象和美,这以后,建筑形态开始变化,显现出了分化与延伸。建筑面积逐渐增加,出现了梁柱结构,建筑发展到今天,仍然有着固定的组成部分,即里面、屋顶、材料、门窗等,也在不断的发展着新的组成部分,在今后,生态建筑不断发展,植物也许会成为建筑组成部分的一员。
2.2从语构学角度解读建筑
从语构学角度看,建筑是一个语言体系,一座建筑就是主体系,这座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了建筑这个语言体系中的子体系,如立面、门窗、屋顶、材料、色彩和光线等,这些构成建筑的“系统层面”。这些子体系中的每一个体系又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材质可以分木头、石材、乳胶漆等,这些可以称之为建筑的“表现层面”。在这些建筑组成部分中,同一子系统可以有不同变化,比如不同样式的屋顶、材料和门窗等;不同的子系统可以进行选择、排列、组合等。这样,建筑设计师利用的不同要素相结合,再加以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建筑呈现千变万化。
假如以公式来表达:
建筑=平面+立面+屋顶+门窗+柱+材料+光线+……
在解读某一建筑时,可以应用语构学再加以建筑元素的特点:
某一建筑=(规整的)平面+(自由的)立面+(百叶的)窗户+(少量的)光线+木头的(材质)+……
以典型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为例:
中式建筑=(梁柱)结构+(大)屋顶+(木头)材质+斗拱+……
西式建筑=(柱式)结构+(圆)屋顶+(石头)材质+柱子花纹+……
如果以四合院为例再将中式建筑进行细分:
官员的四合院=(三进或更多)院落+(广亮)大门+雀替+什锦窗+(雕花)影壁墙+垂花门……
普通百姓的四合院=(两进)院落+(如意门)大门+影壁墙+垂花门+……
这样,通过把建筑当做语言进行分解,语构学为我们进行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非常开阔的思路,在建筑这个语言体系里,我们可以在允许的条件下任意对建筑要素进行组合,来演变出各式各样的建筑,这可以成为建筑设计初期,我们寻求思路、灵感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同样,通过对语法规则的一定转变,可以达到建筑的创新。设计界每天都在谈创新,如果从语构学角度看,一些我们认为的所谓的创新不过就是调换了要素之间的排列方式,或者更改了要素的构成,这可以称为“新”,但不是“创新”。如何运用语构学原理来对建筑进行创新呢?
3.以语构学分析建筑实例
3.1以语构学角度分析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
3.1.1教堂建筑的语言体系
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所以教堂在欧洲十分常见。欧洲的古典教堂可以分为三种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罗马风格教堂最具代表特征的是圆形拱顶,教堂的门或者窗户也都是圆拱形状。圆形的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圆形的。哥特风格教堂特征为教堂整体呈现瘦高型,外表有许多像竹笋一样瘦长型的装饰物,拱顶又尖又高,当时的人们认为,建筑顶越高,离天堂离上帝越近,代表一种奔向自由的解脱。还有彩绘玻璃装饰的窗户色彩斑斓,往往一个窗户就画了一个圣经故事。巴洛克风格的教堂不太注重建筑外表,但教堂内部十分华丽,有的用了大理石砖和大理石柱,配有宗教意义的彩画和雕塑。虽然不同时期的教堂风格特征不一样,但是提到教堂,大众心里普遍会有这样的印象:高耸,十字架,迷离的光影,圣经壁画,雕塑等等。
用语构学来表达教堂建筑:
教堂=十字形平面+尖拱+(教堂正面墙壁上的)十字架+彩绘玻璃花窗+管风琴+唱诗班+……
(米兰教堂,高耸的外观) (罗马教堂内部)
3.1.2用语构学分析光之教堂
光之教堂面积颇小,大约113平米,能容纳约100人,但当人置身其中,自然会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圣与庄严。教堂以清水混凝土做墙壁,前方的一面用十字架分割,并嵌入了玻璃。在教堂里,其他墙面没有多余的装饰,只有这一个大十字架置于墙壁之中。教堂的周围由坚实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绝对的围合,创造出一片黑暗空间,让进去的人瞬间感觉到与外界的隔绝,透过毛玻璃拱顶,人们能感觉到天空、阳光和绿树,在这里,教徒接受神的洗礼。
用语构学对教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光之教堂是这样的一个式子:
光之教堂=(十字架的)墙壁
或者是:
光之教堂=十字架
在光之教堂里,除了十字架以外,所有有关教堂的语言体系全部弱化,几乎是没有,整座建筑只凸显了十字架,也可以说十字架就是整座建筑,如果把十字架去掉,就会没有人发现这座建筑是一个教堂,但是在其他教堂建筑里,把十字架去掉,它其他的特征仍然可以让我们认出这是一座教堂。安藤忠雄大胆的创新就在于,他将教堂建筑语言体系中作为“系统层面”的一个子系统,单独拿出来作为他这座建筑的语言体系的主体系,使这座教堂有了自己特殊的语言体系。
在这个案例中,它的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就是阳光,建筑师非常合理大胆的利用了大自然的变化,将不断变化的光线与建筑的主体系十字架相结合,成为了这座建筑的亮点。安藤忠雄说它的墙不用挂画,因为有太阳这位画家为他作画。它的魅力就在于这座光之十字架,在于它的光影交叠所带来的震撼力。十字形分割的墙壁,产生了特殊的光影效果。当太阳光照射进来,呈现出一个逆光的光线十字架,加之以高于圣坛的座位,使教徒产生了一种接近上帝的奇妙感觉。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光线穿过十字架所产生的效果都会不同,这种微妙变化更是放大了十字架这个作为基督教信仰标志,给信徒“重生”信念的作用。
参考文献:
罗兰·巴特尔.符号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8.
廖春红.试析莫里斯符号学的意义观[J].北方论丛,2006 年第4 期
田菲.建筑设计中的语义学浅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0卷第9期
卢哲.符号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经济生活
徐恒醇.设计符号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附:作者简介
姓名:范莎莉
性别:女
【关键词】建筑 装饰设计 视觉语言 表现
建筑作为人类安居乐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在漫长的发展和历史沿革中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迥异的外形视觉效果和创意风格语言,在历代宫殿、寺庙、祠堂等公共建筑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丰富了建筑装饰设计语言的“词库”,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提供了经典的范例和理论依据。
一、建筑装饰设计语言的诞生与发展
建筑装饰设计语言的产生和应用由来已久,自人类定居以来,草棚式或木屋式建筑开始出现,以族群和家庭为单元的形式栖息。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开始将狩猎来的动物羽毛、兽皮、骨骼悬挂在自己的门庭或墙壁上作为装饰物品,一则作为炫耀自己的狩猎果实,二则作为部落或族群的图腾或标识,供人们欣赏和辨认。
殷商时期,矿物质染料、植物染料生产技术逐渐成熟,人们开始用其雕梁画栋,仿照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形象丰富自己的居住环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形成了视觉语言的雏形,尤其是在河南安阳建都时期更为重视,因为殷商王朝的颓势出现了稳定、祥和的局面,“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环境,使文化、经济日益繁荣,所以建筑装饰设计表现得光彩夺目,建筑布局美观、实用。在殷墟发掘的部分文物中不难看到,宫殿、宗庙等建筑设计排列成“前殿后寝,左祖右社”的规制。整体建筑以回字装饰图形布局建造,既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又具有装饰纹样的次序之美。在日常生活用品中,贵族也开始追求享乐,大兴土木,纷纷盖起宽大的寝殿。幽静的亭台、宽阔的楼阁、九曲的回廊、突出的屋檐,“官墙文画,雕琢刻镂”,到处留下了装饰设计的印迹。
北京的民居老宅“四合院”具有典型民居装饰设计的代表性,其建筑在正方形的平面上围合而建、坐北朝南。正房安排在最显著位置,并大于左右两侧的厢房。四合院的正门朝东南开门,在门侧面设计客房、佣人房和杂物储藏间,使用建筑结构、布局寓意吉祥如意的风水学理念。通过四合封闭的围合构造,给人以深邃、神秘、安全的视觉效果,在门庭、房梁、窗户嵌有浮雕、彩绘,营造了一个独立的生活“港湾”,传达出稳定安全的归属感,身居其间,建筑装饰与人形成了相互依赖和温馨的交互关系。
二、建筑装饰设计视觉图形语言的表达
装饰设计视觉语言以形态、色彩、图形、材质为载体,通过建筑主体物传递文化信息,无论宾馆、酒楼、公寓、写字楼还是商业大厦等,都倾注了设计师的智慧和汗水。如,中央电视台新大楼的外形设计,以“L”形悬臂造型,构成了一座转折曲回的桥梁体形,其视觉图形语言表达了新闻媒体交流、沟通的特质。同时,没有规律的钢构网状玻璃幕墙,仿佛告诉受众透明、真诚的寓意,将媒体人迅捷、坚毅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我国香港建筑师严迅奇所言:“某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国在新时期展现出来的东西;不畏权威,敢于尝试,无所畏惧”。通过外形的图式语言和墙体装饰效果,诠释了新闻媒体的个性特色。
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馆的外形设计,将“鸟巢”造型安置在树枝上,泰然自若,寓意“众人捧”才共同编织自己温馨的“巢”,以特有的建筑装饰设计语汇和方式,传达出运动项目“鞍马”的形象和“摇篮”形态的视觉信息,通过建筑装饰设计图形的视觉语言,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综合教学楼建筑装饰设计方案(图1), 融入了城市空间、校园空间、生态节能的理念,其外形设计采用了“大门”的视觉语言的装饰造型设计,其装饰素材运用了绿色生态植物,点缀西门两侧的电梯井及中间的公共区域,构筑了每层的空中绿色花园,主楼顶层使用绿色植被覆盖,构成了绿色生态环保的视觉效果,组成了纵向的绿色轴线,寓意中国地质大学深入探索地球科学特点的空间属性。
三、建筑装饰设计主题的色彩材质语言表现
建筑装饰主题的色彩倾向与模特的时装传递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修养和品位,除了款型之外的色彩变化直接影响受众的视觉感受。建筑装饰设计师也不例外,主体建筑装饰设计的外观造型及色彩设计直接反映建筑空间的属性。如中国地质大学教学综合楼的外墙色调设计选择了渐变的土黄色调,其材质、肌理的色彩效果与地质学科中的土壤、岩层十分接近,暗寓建筑装饰设计与使用对象及功能契合。不仅如此,主体楼的墙围同样运用了绿色植被,如同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花草树木,让人产生遐想的同时,既美化了环境,又净化了空气,构成了一层绿色的生命环带,亲和而又环保的象征语汇,诠释了主楼的绿色、环保、儒雅品位,即应了在《华工学校讲义》中曾描述的“装饰者,最普遍之美也”。
此外,色彩的运用在戏曲表演中更是屡见不鲜,如京剧表演艺术中的人物脸谱设计最为典型,观众一眼便能看出剧中人物的子卯寅丑,由此看来,巧妙的色彩混搭组合效果,其信息传递功能不言而喻。充分利用人与生俱来的色彩感知能力和敏感性,恰到好处地将色彩元素运用到建筑装饰设计创意设计之中,准确表达设计师的情感和语境,制造出具有“灵性空间”的主题,有助于受众准确理解其建筑装饰设计的视觉语言,接受设计师所传递的视觉信息,从建筑装饰设计中获得正能量。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