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利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利润代表着企业一定期间内获得的经营成果,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我国大型企业大多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期,由于资本和劳动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熟期大型企业大多已实现“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的均衡状态,已达到规模经济(劳动L与资本K的利润率接近零),企业利润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1],这一阶段企业工作的重点是改变靠大规模投入资金、资源和劳动力,不惜牺牲环境换取有限经济增长的状况,利用积累的资源进行包括原始创新在内的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延缓衰退期的到来或开创企业新的成长期[2]。原始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成熟期发展瓶颈、转变利润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大型企业利润新的增长点,发明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原始创新的状况,探究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和规划企业原始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专利的研究比较多,专利指标在科技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3~8],已成为研究R&D活动与我国经济关系的重要指标[9~12],但是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经济关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2010年,作者所在课题组进行了一项关于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相关性的研究,运用格兰杰检验证明了大型企业利润与发明专利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单向因果关系,并应用Eviews软件,得出了发明专利与企业利润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13]。虽然该研究在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的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发明专利对企业利润存在影响,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与发明专利、R&D投入等指标统计的客观性相比,利润受到多种因素(其中包括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如何消除利润指标统计过程的主观误差是关系研究的前提;其次,运用线性模型表达的关系没有反映发明专利对利润影响的时间滞后性,需要结合时间因素进行滞后性的进一步说明,是否存在更精确的模型能直接表达出这种滞后性,反映发明专利对利润的作用过程?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灰色理论模型与计量经济学模型相结合,进一步深入研究发明专利对大型企业利润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种新型理论[14]。我国的统计数据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多种原因,许多数据出现几次大起大落,没有典型的分布规律,用数理统计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直接进行研究,往往会出现量化结果和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现象。GM(1,1)为一阶一元灰色模型,用于消除数据统计过程中的人为误差,矫正数据的分布规律,适用于统计过程受主观因素影响的情况,具有较强指数规律的序列[15];三次曲线模型可用于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动趋势[16]。本文将GM(1,1)与三次曲线模型相结合,先对数据进行灰色处理,再建立模型。
(一)数据的GM(1,1)处理发明专利的授权由国家专利局统一管理,其统计过程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少,且不存在企业间标准不同的问题,是客观统计指标。利润是公司收入与支出的差额,其表达式为: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管理、销售、财务)+(-)投资收益+(-)公允值变动-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所得税费用。企业利润是多种因素综合计算的结果,而且由于利润代表了企业的成长速度和升值空间,与企业股票价值直接相关,其统计过程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同时由于企业财务制度不同,统计标准也不一致,这些将影响利润指标的精确度,造成数据规律的偏差,需要运用灰色理论模型对其统计误差和分布规律进行矫正。1998~2009年大型企业利润变化趋势如图1。图1反映出1998~2009年大型企业利润呈现比较规律的指数增长趋势,用GM(1,1)对其进行处理。为方便起见,将当量利润用X(0)表示,由当量利润序列,可以计算出利润的一次累加生成(1-平均误差为0.1,计算值与实际值的关联度ε=0.9775,计算结果为关联度合格模型精度检验的一级。
(二)三次曲线模型运用格兰杰检验探究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发明专利不是引起大型企业利润变化原因”这一原假设的统计值F=17.62,达到足够大,且伴随概率Pro.=0.05≤0.05成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有理由拒绝这一假设,即发明专利是引起大型企业利润变化的原因;“大型企业利润不是引起发明专利变化的原因”这一原假设的统计值F=0.9、Pro.=0.53不满足F足够大且Pro.≤0.05的要求,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没有理由拒绝原假设,即大型企业利润的变化不是引起发明专利变化的原因[13]。因此,发明专利对大型企业利润存在单向的正向影响,以发明专利数为因变量,大型企业利润为自变量建立模型。通过比较各种曲线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确定模型。将1998~2009年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曲线估计,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关系模型的拟合优度见表3。表3所有模型的拟合优度函数幂函数逻表3反映出三次高(0.992),说明三次曲线效果最好,且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水平为0,因此选择三次曲线模型。设经GM(1,1)处理后的大型企业利润为y,拥有发明专利数为x,y与x的三次曲线模型为:为三次项系数,三次曲线模型表明:仅用发明专利一次项无法完全表达其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规律,加上二次项和三次项才能更好地实现拟合效果。
三、研究结果的检验与分析运用SPSS16.0建立y与x的模型,根据回归系数表得出发明专利对大型企业利润影响的关系模型为:
(一)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检验1.GM(1,1)的有效性运用SPSS16.0建立发明专利x与利润实际值y1的三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GM(1,1)三次曲线模型与三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结果比较见表4。表4GM(1,1)三次曲线模型与三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结果比较估计结果变量GM(1,1)三次曲线模型三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统计概率检验,各个变量均通过了t统计量和t统计概率检验。但是,从标准误差、估计值标准差、残差平方和三项可以看出,GM(1,1)三次曲线模型明显小于三•8•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表明GM(1,1)三次曲线模型更精确;GM(1,1)三次曲线模型的可决系数和调整后的可决系数明显大于三次曲线计量经济学模型,说明前者的回归拟合更完美,从F统计量和F统计概率上看,GM(1,1)三次曲线模型也优于计量经济学模型。GM(1,1)模型可以很好地消除数据随机波动或误差的影响,将其融入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后建立的GM(1,1)计量经济学模型更能确切地反映系统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对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改进[17]。2.三次曲线模型的有效性根据软件运行结果可知:b响关系,符合经济学意义。方程通过了F检验,各参数均通过了t检验,根据拟合优度表,模型的相关系数R=0.992、R2=0.985,经校验后R2=0.979。模型拟合情况见图2。综合拟合优度表和拟合情况图可知,发明专利数与大型企业利润之间的灰色三次曲线关系很显著,模型拟合效果非常好。根据方差分析表,相伴概率Sig.=0.000,说明模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一、激励与薪酬激励
激励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员工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满足,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主动而自发地把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奉献给组织,从而确保组织到达既定的目标。无论从帮助个人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组织目标的角度来看,激励都是企业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采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假设,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潜能的发挥对企业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设计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通常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人性等多方面的内容。尽管现实中存在着诸如目标激励、领导激励、公平激励、成就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但是最为常见且有效的激励手段应该是薪酬激励。薪酬是以货币或非货币形式支付的报酬,是企业对员工给企业所作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与创造)所付给的相应的回报。广义的薪酬包括基本薪资和奖励薪资。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从员工的激励角度讲,薪酬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是保健作用,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用来激发员工潜能,吸引新员工加入并留住员工的激励作用。
企业为了取得好的效益和笼络人才,通常都设计了薪酬激励的制度。什么样的薪酬激励制度才是最优的呢?
二、最优薪酬激励与企业利润分析
薪酬激励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并且最终使员工的积极性和个人潜能更多地转化为企业的净利润。
虽然员工积极性越被充分调动和潜能越充分发挥,企业可能获得的利润也就越高,但是利润(包括员工的薪酬)提高的幅度随积极性和潜能的上升是递减的。因为积极性被调动潜能发挥到了一定的水平的时候,提高企业利润的因素是企业本身的制度和外部的经济环境。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企业制度和外部经济环境中,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被转化成企业利润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如果用W(t)表示企业利润,W(t)是员工被激励程度(积极性的调动和潜能发挥等)的增函数,但其增长幅度是递减的,在数学上表示为一阶导数是大于零,二阶导数小于零,即:
W(t)/t>0,2W(t)/t2<0
同时,薪酬激励是要花费成本的,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发挥其潜能是要付给员工大量的薪资。我们假定员工的薪酬激励成本是随激励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且增加的成本是递增的。这是因为通过增加薪酬的方式来激励员工是一种正强化。正强化尽管有及时刺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频繁地使用正强化,一个后果是会导致人们对它形成越来越高的期望,这样在强化力度不变的情况下会出现行为刺激作用减弱的现象(如一定数额奖金的“边际效用”发生递减);另一后果则是,导致人们人为这种正强化是理所当然的,提供时不会起很大的正面刺激作用,不提供时反被人们视为是对该行为的一种冷处理,从而出现不应有的弱化现象。因此,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和潜能发挥的薪酬激励成本是递增的。用C(t)表示薪酬激励成本,它是员工积极性和潜能的增函数而且增长幅度递增也就是一阶导数大于零,二阶导数也大于零:
C(t)/t>0,2C(t)/t2>0
根据上述假定,企业选择对员工的激励程度的大小应当使企业边际利润等于企业薪酬激励的边际成本,即:
W(t)/t=C(t)/t
这时,企业的净利润最大。从几何图上更直观地表示这一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分别画出企业利润曲线W(t)和薪酬激励成本曲线C(t)。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企业的边际利润等于企业薪酬激励边际成本,企业的净利润最大,这种情况下的薪酬激励也是最优的薪酬激励t。也就是说,企业用于激励的最后薪酬正好等于它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发挥员工潜能时为企业创造的效益。(图1)
上述分析我们假设员工是理性经济人,但现实中人性是复杂的。许多学者发展了人性的研究,提出了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以及复杂人假设。依据这些假设,社会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因素也能激励员工。如果企业在薪酬激励的同时,使用到这些激励手段,相当于改变了曲线C(t)的位置。一个企业有归属感,重视员工之间的社会交往,提供员工自我能力发挥的平台,调动员工自我的内在激励,在取得同样的激励程度时所花费的薪酬激励成本将减少。在图2中可以看作薪酬激励成本曲线C(t)移动到C′(t),相应地,最优激励由t*移动到t1*。此时,花费同样或者更少的薪酬就能更多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结果是企业的净利润增加了(AB>A′B′)。(图2)
三、核心员工的个性化激励
现实中,一个员工的薪酬会带来多大的激励程度和这些激励能转化多少的利润是难以计算精确的。但是,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我们认为占企业20%的核心员工创造了企业80%的财富,所以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就可以近似地衡量企业的最优激励。核心员工是指企业中具有较高专业技术和技能或者具有本行业丰富的从业经验和杰出经营管理才能,能够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员工。他们的可替代性较小,替代成本较高,是企业的稀缺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起核心作用。核心员工的人数在企业中的比例是较小的,这样对他们的薪酬激励成本C(t)和激励带来的利润W(t)的统计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做出这些统计对一个成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也应是必需的。
因此,要更好地激励核心员工为企业创造财富应该采用多方面的激励手段。首先洞悉核心员工的真正需要,这些需要有很多,但共性的需要是主要的;其次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核心员工的需要分解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后进行具有个性化的激励。某些企业是通过团队来展开生产经营的,我们也可以把团队看作一个核心员工来激励,加上对团队激励本身相对个人激励的优势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利润操纵也称盈余操纵,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出于某种动机,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或灵活性,通过各种手段对企业财务利润或获利能力进行操纵的行为。它与会计造假共同构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两个方面,但与会计造假有本质上的不同。利润操纵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有时是一种合法行为,在实务中更加难以识别。近年来国内外对利润操纵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随着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企业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操纵,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准的行为必须得到有效控制。
利润指标是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表明企业在一个经营期间的最终经营成果和考核企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核心指标之一。该指标正确、真实的披露对于企业各个相关利益主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投资者需要根据公司利润水平来估计股票价格,并且要分析企业的经营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进行是否投资的决策;债权人根据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资产规模,确定对企业的信用规模,判断信贷资金的风险程度;政府部门根据企业的利润和生产情况制定不同的财税政策,确保国家税收。但在实际工作中,出于不同的目的,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利润操纵问题,引起财务数据不真实,给通过财务报表获取会计信息的各方造成损失,使这些主体控制失灵、决策失误。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日趋蔓延,已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普遍怀疑,对证券市场的信誉形成强烈冲击,严重扰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和平稳发展。
可以从以下方面识别企业利润操纵行为:
(一)明确分析对象。利润操纵行为的主体是企业,我们要识别利润操纵行为首先要明确被分析对象的范围,即哪些企业更容易人为粉饰报表,虚增利润。研究表明,一个公司如果有利润操纵的动机,并且公司治理结构比较薄弱的话,那么它们更有可能积极从事利润操纵。例如:上市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第三年扭亏为盈,我们便要给予注意,也许这个经营业绩持续不佳的企业会为了避免被摘牌,在第三年粉饰了利润;连续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都在10%~11%之间的企业也许会为了保持配股资格进行了利润操纵;增长较快而规模较小的公司为了保证较高的增长率以维持其股价,往往也会发生利润操纵行为;公司举债经营时,其债权人一般会在合同中规定大量的限制性条款,如果公司不能履行这些条款,则被视为违约,所以,当公司接近于违约条件时,就可能通过盈余操纵来减少违约的可能性,有这种情况的公司也应被列入分析和研究的范畴;上市公司若在某一年集中亏损,然后再以后各年连续盈利,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分析,因为若没有天灾或市场的重大变故,公司便很可能是在利用巨额冲销的方法把以后期间的费用一次入账,以减少后期负担,换取未来的绝佳业绩,诸如此类等等。
(二)分析企业利润来源。企业利润由几方面构成:(1)主营业务利润;(2)其他业务利润;(3)投资收益;(4)补贴收入;(5)营业外收入。企业正常盈利一般应该是主营业务利润对利润总额的贡献最大,这样才说明公司的产品市场较好,企业的后续发展空间较大,稳定性也较好。如果企业非主营业务利润所占份额较大甚至超过主营业务利润时,我们就要进一步分析企业是否使用了利润操纵的手段。例如,如果企业某年的投资收益成为了当年总利润的主要来源时,企业就很可能是利用资产重组或改变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调解了利润;如果企业的补贴收入占很大比例,这很可能是得益于政府支持。因此,有些企业的利润数额并不能代表企业本年的经营能力,必须进一步考察企业利润的构成再下结论。
(三)分析企业现金流量。可以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的指标不是当期利润,而是现金流量。西方有学者研究了市场参与者是否能基于公开获得的信息,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测量报告盈余的质量。将“高质量”的盈余定义为主要是由现金流量构成的;而“低质量”的盈余则主要是由应计额形成的。这就告诉我们,判断企业某期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要充分考虑当期的现金流量。实际上,现金流量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计算出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差额,而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算出的会计盈利,二者是不同的,后者的大小会受到各种会计方法的影响,多种会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会使操纵会计利润成为可能,而现金流量基本上是无法操纵的。因此,可以说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为客观和真实。一个企业正常稳定的经营是需要足够的现金量维持的,一个企业即使有较高的利润水平,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借款利息和偿还到期借款,它同样面临破产。有些企业为了扩大市场、提高利润,放宽信用条件,虽然换得销售额的迅速增加,但同时也带来大量挂账的应收账款,其中有很大部分必定要成为呆账、坏账,可企业为了换得较高的主营业务收入不惜铤而走险。由此可见,在剖析企业的报表时,一定要将利润和现金流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四)分析企业部分财务指标。许多财务指标都可以根据企业报送的报表轻松得到,分析企业的财务指标也是财务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财务指标可以显示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也可以清楚地反映存在的问题。财务指标有很多,我们重点考察以下几个:
1、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若该指标较以往年份有大幅的下降,则说明企业的应收账款与收入不协调,很可能使企业为占有市场或增加当期利润改变信用条件以扩大销售的结果。
2、资产质量指标。利用虚拟资产和不良资产来调节利润是某些公司惯用的手法。企业往往通过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递延资产、多年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积压存货等虚拟资产、不良资产美化企业形象。我们将这些盈利能力不确定的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作为衡量资产质量的指标。如果指标过大,企业则难辞其咎。
【关键词】 海尔集团; 利润表; 企业利润; 利润最大化
一、引言
海尔集团是一个大型的国际化企业,其覆盖的经营范围都成为了世界品牌,海尔集团的管理模式现代化,财务制度比较完善,但是调查显示,海尔集团似乎不注重企业的利润,更看重的是海尔的品牌。但是这种品牌竞争力并没有使得海尔的利润得到有效改善,海尔的利润在几年前出现了一次滑落,随后经过了一些改革,在各个领域内的高端市场上寻找突破口,比如,曾主推三门宇航变频冰箱,也推出了三超直流双新风空调,洗衣机和电热水器等都推出过新的电器,然而海尔集团的利润水平还是没有得到改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尔集团能否在国际化企业中引领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相关概念界定
利润是收益减去成本的差额。但是经济学中的收益与成本和会计的收益与成本是不同的,因此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也是有区别的。对于海尔集团的最大化利润更侧重于会计利润。会计利润,是指会计核算中收入与成本的差额,它的本质是企业在支付除资本以外的所有报酬之后剩下的余额。经济利润是经济收入减去经济成本的差额,与会计收入不同的是经济收入是指一定期间的最大花费,而经济成本不仅包括会计上实际支付的成本,而且还包括机会成本。
利润最大化就是指最大的企业剩余。企业生产销售环节的目的就是赚取利润,实现更大的利益。如果企业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就会有剩余,这个剩余就是利润。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不仅要获取利润,而且要获取最大的利润。以经济学角度,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就是要实现产量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是最后增加一单位销售量所增加的收益,边际成本是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如果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意味着增加产量可以增加总利润,于是企业便实现了最大利润目标。但是在会计的角度上实现利润最大化就是要增大收入,严格控制成本。
三、海尔集团利润分析
企业的利润一般包含三部分,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分析海尔集团的利润引用的数据是海尔集团2012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数据,如表1。
海尔集团2012年第三季度的净利润比第二季度增长了50.51%,增长幅度并不是很大,水平角度看,海尔集团的这个增长幅度主要归功于营业外收入的增加和财务费用负值的增加。所得税和营业外支出的增加相对减少了海尔集团第三季度的净利润。
海尔集团利润总额增长了1 491 050 000.00元,这也是营业外收入的增加幅度比较大和财务费用负值的增加额比较大导致的。
营业利润增长51.12%,与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保持一致,营业税金及附加和管理费用的增长额比较大,财务费用的负值增长与其相抵销使营业利润的增长和营业收入的增长持平。
综上可得海尔集团一个季度的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幅度比较大,这对于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来说有负面影响,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不及其他收入就应该使企业警醒。海尔集团财务费用的负值说明海尔在销售模式上采用的是先收款后发货的模式,产生了大量的利息收入,同时也反映出海尔集团的偿债能力很好,但是仅仅从利润角度来看,海尔集团的增长幅度比较理想但是对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管理要加强。
四、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战略建议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海尔集团虽然注重海尔品牌但是最终目的也是实现海尔集团的最大利润。从会计利润最大化的角度看,影响利润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企业的收入,这些收入包括营业收入也包括一些其他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等,如果没有净收入保障,企业的利润就无从谈起,所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就要实现企业的收入在合理范围内的最大化。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企业的成本和费用支出严格控制,这些费用包括营业费用也包括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等,只有在保证收入的同时合理降低和控制费用支出,才能够使利润增加,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具体战略建议如下:
(一)战略调整
战略调整是企业中一种特殊的决策,它受过去决策、企业文化、管理者水平、企业规模、发展阶段、所处行业乃至宏观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决策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战略调整在一定意义上是经营者行为选择的真实写照。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决定了海尔集团不是处在企业发展的引入期,所以在价格上虽然可以提高来扩大自己的收入,但是竞争压力使得价格策略并非有效,所以海尔集团应该从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规模,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如差异化战略,可以使海尔的产品具有更显著的差异性。
(二)加强市场营销管理
提高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提高销量,而提高企业的销量就要做好营销管理。海尔集团的品牌已经被人熟知,所以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并不可取,要采取多渠道进行品牌意识深化,要使老顾客深信海尔的产品,同时也要吸引新的顾客,这就要求海尔一直保证企业形象和信誉,这是根本的问题;另外可以在包装上或是产品外包上进行改进,以其新面貌吸引更多的顾客。随着网络技术发达,海尔集团具备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平台,网络宣传和网络销售途径也是值得考虑和完善的。
(三)多角度考虑成本费用问题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一个是考虑收入问题;另一个就是考虑成本费用问题,要想实现海尔集团的利润最大化就要考虑如何减少和控制成本费用。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知,海尔集团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和管理费用的增长幅度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增长率,所以要调整这些费用。具体而言,减少定量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涉及到日常的生产,要合理减少日常管理的办公费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费用。另外,短期的降低成本途经还包括削减投资、裁员、减低费用标准、采购商务降价、延长付款周期等,但是海尔集团是一个大型企业,这些方面的改革似乎杯水车薪,所以要合理地进行项目的预算管理,合理支出、合理投资,从根本上解决海尔集团的费用问题,真正实现利润最大化。
五、结论
海尔集团是一家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其创立的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海尔集团的品牌价值近千亿,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多项产品于一体,海尔集团的总体利润增长率比较乐观,海尔集团的信息化水平和引进的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在海尔集团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海尔集团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是科研能力不优越。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一些竞争者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海尔集团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很明显,要想在同行业一直保持优势就要增强海尔集团的整体实力,尤其是科研能力。二是利润水平总体优势不大。从企业的财务报表来看,海尔集团的规模造就了海尔集团的高额价值,但是利润水平在行业比较中不是首位,海尔集团独特的管理模式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创造更大的价值。三是增长速度局限性。海尔集团的规模和发展历程使海尔集团处在本企业的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此时保证销售额和降低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海尔集团应该从周期角度考虑自身的发展战略,调整和完善整体管理,从而推动海尔集团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鲁卿.SWOT分析在企业制定专利战略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2] 廖理.企业管理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
[3] 陈熙照.海尔管理方法[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1企业专利申请量与企业利润的相关性分析
1.1研究背景与假设从已有文献上来看,国外学者对专利与企业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已经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Griliehes通过对美国340家公司在1970—1980年期间的专利申请数量和公司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①;Austin对美国的20家生物技术公司的专利进行质量加权后,分析专利与公司市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授权专利数量对市场价值具有正相影响,关键专利对市场价值具有更强的影响②;HolgeErnst充分考虑专利变量对业绩变量的滞后影响,通过对德国工具制造业50家公司的经营业绩与专利申请量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当年专利申请量与滞后2到3年的公司业绩增长成正相关关系③。国外学者大都采取了专利申请量这一指标进行研究,一方面是由于专利申请量的数据比较容易获取,可以从各国知识产权局提供的专利数据查询系统中得到精确的专利申请数据;另一方面,专利申请量数据是专利转化为专利资产的最原始反映,利用其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可以避免其他替代指标可能受到的人为主观因素干扰。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与企业经营利润的关系。基于此,论文提出的研究假设为:H1:专利申请数量与企业后续利润呈显著正相关。
1.2研究模型与数据来源
(1)研究模型
为了检验假设1,本文借用Ernst对德国工具制造业50家公司的经营业绩与专利申请量的相关性分析所采取的方法,考虑到Ernst在研究中假定专利申请量对公司利润的影响最大有4年的滞后效应,使用以下模型进行分析。OPINCit=β+∑40anPATENTit-n+asASSETit+εit其中,i表示公司,t=1,2,……,T,表示年度;n=0,1,2,3,4;OPINCit表示i公司t年年末的利润总额;PATENTit-n表示i公司在t-n年度专利申请量,当n=0,1,2,3,4时,分别表示i公司在当年、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和前四年的专利申请量;ASSETit是i公司t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控制企业规模对利润的影响;β为常数项,εit为残差项。为避免企业经济规模的影响,笔者在取OPINCit的值时,让其除以t年初的总资产。
(2)数据来源
考虑到不同的行业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行业创新的程度以及专利资产的拥有量,同时各行业之间的专利资产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可能也存在较大差异,故笔者在选取样本时排除了行业因素的影响,仅对一个有很大相似性的行业公司进行研究。根据2009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④显示,九大行业的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超过1%,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为1.93%,医药制造业为1.74%,位居第二。考虑到医药制造行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专利技术对医药企业创新的重要作用,笔者选取制造业中的医药制造业作为样本研究范围,并以t=2010年为基期,以2006—2010年为研究区间,因此初始样本共包括沪深上市公司医药制造行业的150家企业。对样本进行筛选过程中,考虑到上市公司数据的易获取性,笔者只保留了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样本,剔除截至2010年12月31日在沪深两市已经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公司以及样本数据不全的公司,剔除了在2006—2010年期间未申请专利的公司,最终确定有效样本为74家企业。本文样本中公司各年度的专利申请量数据均手工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pss-/si-popublicsearch/portal/indexAC.do),其他相关财务数据则来自巨潮资讯网()和最股网()。
1.3实证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专利申请量与企业利润相关性的模型中具体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以2010年为基期,可以看出从2006—2010年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专利申请总量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这样的情况令人堪忧。统计中我们发现,医药制造业行业各个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很不均衡,有的企业专利多(如600849上海医药468件专利),有的企业专利量很少,相差高达几百件。
(2)专利申请量与营业利润的相关性分析
图1是对专利申请量与企业利润相关性模型各变量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当年、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和前四年的专利申请量都与当年的营业利润正相关,而且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和前四年的专利申请量与当年的营业利润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且前四年的专利申请量与之相关系数最大。这说明,专利申请量对利润的影响确实有滞后的效果,而且滞后时效在2—4年之间。
(3)专利申请量与营业利润回归分析
图2显示了对专利申请量与企业营业利润的回归结果。该模型的拟合优度(AdjR-Sq)值为0.5371,表明模型中的专利变量基本解释了营业利润变异的主要部分,57.52%的R-Square值保证了该模型的质量。从回归系数来看,专利申请量对滞后4年的主营业务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由于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水平下最高(0.39468),因此与其他专利变量相比,前四年的专利申请量对当年的营业利润有更强的影响。而的系数虽大,但是其显著性不明显,因而和其他年份的专利申请量一样,对当年的营业利润的影响并不显著。总之,上述相关性分析结果和回归结果基本上验证了之前所做的假设,即专利申请量对企业后续的营业利润显著正相关,且滞后期为4年,与Holg-erErnst2001年的研究结果相吻合⑤。
2上市公司专利资产与企业利润的相关性分析
2.1研究背景与假设
如果说专利申请量可以看作企业技术创新的指标的话,那么企业的专利资产可以看作企业的创新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标志。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世纪,无形资产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受到学者的关注,而专利资产作为无形资产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不仅能够增加企业利润,而且能够创造出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而法律对于专利的保护也无形中为拥有这些专利资产的企业筑起了进入壁垒,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一定的垄断地位。基于此,笔者有以下两方面假设:H2:专利资产与企业营业利润显著正相关,且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发挥效果;H3:专利资产比其他类型的无形资产对于企业利润的增加的影响力更大。
2.2研究模型与数据来源
(1)研究模型
参照Aboody等在检验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时所采用的方法⑥,还有薛云奎、王志台检验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所采用的方法⑦,借用王化成、卢闯、李春玲对无形资产增量与企业未来业绩增量影响的实证方法⑧,本文拟使用王化成等提出的研究模型,即使用模型a来检验专利资产对当年企业营业利润的作用,用模型b来检验当年的专利资产对随后1—3年企业利润的贡献(考虑到最股网中对上市公司年报的披露只能获取最近三年的经济数据)。模型a:OPNICit=a0+a1PATENTit+a2OINTANit+a3OPNICit-1+a4MBit+a5ASSETit+εit模型b:OPNICit+n=a0+a1PATENTit+a2OINTANit+a3OPNICit+a4MBit+a5ASSETit+εit其中,t表示年度;i表示公司;n=1,2,3;OPNICit为i公司t年年末的营业利润;PATENT为t年末的专利资产;OINTAN表示除专利资产之外的其他无形资产;MB为净资产倍率,以t年末的股票收盘价与每股净资产值比表示,控制企业的风险和成长性的潜在影响;ASSET表示t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控制企业规模对经营业绩的影响;a0为常数项;εit为残差项。由于专利资产与专利申请数量一样,对企业利润的获得所发挥的作用也有一定时间的滞后,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笔者只考虑了1—3年的滞后期。模型中各变量的具体含义如表2所示。
(2)数据选取
笔者依然将样本空间限定在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的150个上市公司,同时,以2007年为基期,把2006—2010年作为考察样本营业利润的时间范围。参照专利数量与营业利润分析样本的筛选标准,笔者对发行B股的公司和已经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的公司进行了剔除。但就目前而言,获取专利资产价值的可行途径只能来源于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而我国大部分上市医药制造行业公司并未披露专利资产的价值,因而本文最终确定的有效样本(披露公司专利资产的上市公司)只有27个。本研究的专利资产数据手工取自于巨潮资讯网()和最股网()公开披露的样本上市公司2007—2010年年报附注中的无形资产明细信息,其他的相关财务数据均取自于各公司年报。
2.3实证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笔者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发现27个样本中各个公司的专利资产价值相差十分悬殊,说明不同公司对专利战略的重视程度大相径庭。同时,专利资产占无形资产的比重较低,而且只有30%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披露了专利资产的价值。笔者分析这可能是因为专利资产的价值不容易确认和计量,或者企业出于对专利的保密和保护的考虑而不愿公开其专利资产。表3即为专利资产与营业利润相关性模型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专利资产与营业利润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