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自我陈述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思想品德 研究问题 分析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关键词:教学目标;英语教学;新课标
作为教师,应该理解课程的目标,探索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方法。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新课标从五个维度对当前外语教学提出了基本目际,即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本文试从知识分类学说角度来谈谈如何达成高中英语新课标五维教学目标。
一、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学说主要思想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一般通过记忆获得。它的本质是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命题的网络,以命题、形象和线性序列的形式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知识。它主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它的本质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产生式系统来表征,如“如果……那么……”。由于运用概念和规则的指向性不同,使得程序性知识又分为两个亚类,一类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即处理、加工信息的程序性知识,称为智慧技能;另一类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即控制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称为认知策略。可见,认知心理学所谓的广义上的知识包含了知识和技能,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实际上这与我国传统教学中所提到的知识与技能是相对应的。
2.对知识获得过程的解释
认知心理学把知识获得的过程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安德森用信息加工的激活论来说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过程:由环境(包括教师和教材)向学生呈现新知;学生把知觉到的信息符号转换成命题的表征;新命题通过激活的扩散,使原有命题网络中与之相关的命题被激活;新命题和被激活的原有命题同时处于工作记忆中,产生网络联系,新的命题即被习得,或通过精加工过程而生成新命题;所有由外界提供的新命题都同被激活的原有命题形成紧密联系而被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在新知识习得阶段,所有知识都是陈述性的。
程序性知识中的智慧技能获得,安德森认为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编入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命题网络;然后陈述性知识在一系列练习中,通过对其适用条件的概括和分化,规则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安德森认为,在习得和运用新知识过程中,正面例子有助于概括,反例则有助于分化,这对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程序性知识中的认知策略是一种对信息加工活动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的技能,它是通过对某类信息加工活动进行反省认知而获得的。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分类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解释,可以看到广义知识的学习主要经历习得、巩固、应用和转化三个阶段。在新知识习得阶段,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习者有选择地接受新的信息,新知识相互间产生联系,并与旧知识产生逻辑的、合理的相互作用,如果被原有知识结构同化,也即新知识进入了原有的命题网络。此时的知识都属于陈述性知识。新知识习得后,有两种发展方向。一部分知识经过适当的复习、记忆,在头脑中进一步得到巩固,同时使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改组或重建。另一部分知识通过训练,转化为能解决问题的技能,亦即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变式训练是程序性知识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的重要形式。
二、知识分类学说对于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指导意义
1.在陈述性知识学习中达成五维目标
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陈述性知识即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认知心理学认为,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般采用四类策略,即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做小结策略。作为以陈述性知识状态存在的新知识,有的学习难点在于保持,有的学习难点在于理解。对于前者,可以依据记忆规律,如复述、复习等方法来保持;对于后者,可以通过“精加工策略”来加深理解。
以词汇学习为例,教师可以采取“精加工策略”来指导学生词汇学习。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词汇进行如下的策略指导:
(1)注意。知识分类学说认为,知识的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注意就是学习者指向目标的活动状态。要求学生讨论含有学习词的句子的意思,要求用英语解释。
(2)非语境化。将学习词从原课文句子语境中脱离出来,激活原有知识,回忆出与学习词相近的所有词项,然后对这些词以英语定义的方式进行解释,并指出词项间的语义形似点,但主要是语义差异;要求找出与学习词构成搭配关系的词组。这样,便能形成以学习词的横组合关系(搭配)和纵组合关系(近义词)为语义结构的完整的语义场。
(3)语境化。将分析的结果即近义词项及其相应搭配还原到语境中去。即自己创造有意义的合适的语境,如联想一个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场景,让这些词汇及其搭配得以恰如其分地运用。这样,学生能学会运用词汇,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以上学习可以分组讨论进行,各组需有一个记录员作好记录并总结。在小组学习在规定时间内结束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发展其学习策略,同时,由于学习采用的是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方式,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也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2.在程序性知识学习中达成五维目标
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程序性知识即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知识分类学说认为,在程序性知识获得的过程中,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手段,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则是目的。陈述性知识要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即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技能,练习是一条必经途径。因为学生只有对学习任务进行不断的接触和反应,才能形成技能。而变式练习对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英语听说读写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创设变式,真正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仅以写作教学为例。《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8级(即高中毕业)的写作技能目标要求如下: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根据课文写摘要;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能分句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该目标要求学生从简单的语言输出上升到用语言做具体的事情,?并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运用多种词汇,语句和文体来表达各自具有个性的文章。注重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基础词汇、语法基础上,创设写作变式,加强对学生的写作策略的指导,以促进其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写作训练上,可以采取将写作教学与听说教学、阅读教学相结合的策略。写作技能与听说技能密切相关,书面语言是从口语发展而来,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听和说的基础上练习写作,可以为写作提供一定的内容来源。具体可有以下措施:听录音补全句子。复述听力材料、改写对话。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搜集作文素材、学习词汇句型和新颖表达方式的源泉。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充词汇量,扩大知识面,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增强语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储备大量的语言信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把课文当作练习的参照物,可以让学生有文可依,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加他们的信心。
由以上写作策略的训练可以看出,在写作过程中,能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环节,能够加强跨文化内容的输入,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提高,从而促进其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达成可以促进其他三维目标的达成,五维目标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策略指导,只有在有效的策略指导中,学生才能够在五个方面都能得到进步。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Abstract: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uts forward basic objective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rom five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throws some lights on how to achieve English teaching objectives in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1.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2.答辩人陈述
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绍只是这场答辩的开始,接下来的自我陈述才进入正轨。自述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1)论文标题。向答辩小组报告论文的题目,标志着答辩的正式开始。
(2)简要介绍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3)详细描述有关课题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答辩人所持的观点看法、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果。
(4)重点讲述答辩人在此课题中的研究模块、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方案、研究结果。
(5)侧重创新的部分。这部分要作为重中之重,这是答辩教师比较感兴趣的地方。
(6)结论、价值和展望。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新成果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展望本课题的发展前景。
(7)自我评价。答辩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要求客观,实事求是,态度谦虚。经过参加毕业设计与论文的撰写,专业水平上有哪些提高、取得了哪些进步,研究的局限性、不足之处、心得体会。
我们的淘淘支持浙江杭州大学生开网店创业
3.提问与答辩
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 答辩教师提问的范围在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内,一般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提问的重点放在论文的核心部分,通常会让答辩人对关键问题作详细、展开性论述,深入阐明。答辩教师也会让答辩人解释清楚自述中未讲明白的地方。论文中没有提到的漏洞,也是答辩小组经常会问到的部分。再有就是论文中明显的错误,这可能是由于答辩人比较紧张而导致口误,也可能是答辩人从未意识到,如果遇到这种状况,不要紧张,保持镇静,认真考虑后再回答。还有一种判断类的题目,即答辩教师故意以错误的观点提问,这就需要答辩人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精神高度集中,正确作答。
仔细聆听答辩教师的问题,然后经过缜密的思考,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时要求条理清晰、符合逻辑、完整全面、重点突出。如果没有听清楚问题,请答辩教师再重复一遍,态度诚恳,有礼貌。
当有问题确实不会回答时,也不要着急,可以请答辩教师给予提示。答辩教师会对答辩人改变提问策略,采用启发式的引导式的问题,降低问题难度。
出现可能有争议的观点,答辩人可以与答辩教师展开讨论,但要特别注意礼貌。答辩本身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切不可与答辩教师争吵,辩论应以文明的方式进行。
4.总结
上述程序一一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
5.致谢
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
答辩注意事项
(1)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答辩。
(2)注意自身修养,有礼有节。无论是听答辩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
(3)听明白题意,抓住问题的主旨,弄清答辩教师出题的目的和意图,充分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问的现象。
(4)若对某一个问题确实没有搞清楚,要谦虚向教师请教。尽量争取教师的提示,巧妙应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努力思考做答,不应自暴自弃。
(5)答辩时语速要快慢适中,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会让答辩小组成员难以听清楚,过慢会让答辩教师感觉答辩人对这个问题不熟悉。
(6)对没有把握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在答辩中提及。
(7)不论是自述,还是回答问题,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强调重点,略述枝节;研究深入的地方多讲,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最好避开不讲或少讲。
(8)通常提问会依据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顺序。
(9)答辩人的答题时间一般会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答辩教师特别强调要求展开论述,都不必要展开过细。直接回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细节,简单干脆,切中要害。
答辩常见问题
在答辩时,一般是几位相关专业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实体和论文提出一些问题,同时听取学生个人阐述,以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对设计的熟悉性;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知识面的宽窄;听取学生对课题发展前景的认识。
常见问题的分类如下:
(1)辨别论文真伪,检查是否为答辩人独立撰写的问题;
(2)测试答辩人掌握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3)论文中没有叙述清楚,但对于本课题来讲尤为重要的问题;
(4)关于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观点的问题;
(5)课题有关背景和发展现状的问题;
(6)课题的前景和发展问题;
(7)有关论文中独特的创造性观点的问题;
1.1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法
学者赵洪[2]提到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有三种: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研究性教学应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其具体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如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案例教学等。上述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观点指出了案例教学法本身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典型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Case)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师指导下学生可开展案例调查研究,进行基于案例的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1.2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案例研究性学习中的案例来源可以是教师给定的,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完成的课题或项目。依据案例的来源,案例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对基于给定的案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二是基于案例(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第一种基于给定的案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这是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教材中的个案信息有限,不可能包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就使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缺乏对企业所有问题的全面了解,所作决策难免有失偏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案例分析的现实可操作性。第二种基于案例(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基于案例(项目)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对教师给定的案例进行拓展性的研究性学习,由此克服第一种传统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拓展研究,最后在课堂上呈现。或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和课题或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后成果在课堂上呈现、分享、讨论、评价。笔者认为第一种传统基于案例问题的学习,学生没有参与到对案例或项目的研究全过程,因而没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张利荣[3]认为“基于项目(课题)的学习”与“基于问题的学习”相比,“基于项目的学习”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偏重于操作和实践活动。第二种是一种能让学生更深入全过程参与的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一种模式的缺陷。笔者认为案例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可以采用两种模式的结合。第一种可以作为第二种模式开展的铺垫,先经过基于问题的案例研究学习再过度到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习能力有限的高职生来讲不失为一种更适应的方式。
2高职教育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1高职教育内在改革和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自主学习能力。丘莉等指出在中国较为普遍的传输式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特别是地方高校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急需培养、能力亟待提高。地方高校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容乐观,团队协作能力不足,持续改进能力比较薄弱,学生缺乏反思精神。这也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个核心问题[4]。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这种教学理念所关注的是知识客体而非学生主体的发展。高职学生需要通过新型的教育方式来启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态度、思维与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反思能力,有利于提升他们可持续发展能力。2.1.2符合高职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宋良杰[5]指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卢森费尔德在1998年的实验研究表明,具有应用性学习和工作倾向的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表现平平,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却常常取得“令人惊奇”的优异成绩。基于此,研究者们建议这些在传统课堂中表现差的学生应该更多地置身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中。受国情影响,上高职的学生往往学习成绩较差(至少是高考成绩较低),他们可以从PBL(基于问的学习)中获取比本科院校学生更多的利益。高职学生学习成绩差跟他们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有关。而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就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或任务项目导向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目标明确,也有助于唤醒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另外研究性学习通过协作交互式的学习系统可以让学生通过和他人分工合作,共同达成目标,会刺激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很多,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法。案例或项目本身就包含具体实际情境,把理论知识蕴含在具体的案例或项目情境中,可摆脱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平白枯燥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可以说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实则融合了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学习法及项目任务导向法特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案例教学真实地反映现实,具有说服力和现实的教育意义[6]。案例本身是来源于企业实践或模拟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尤其对于校企合作程度不高的高职院校,案例研究性学习不失为校企合作实践性教学不足的补充。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媒介,案例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研究创造能力,这些素质是学生今后在职场上所应有的创造性素质。
3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挑战
3.1教师的自身挑战
案例往往包含着跨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再加上研究性学习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较完备跨课程的知识结构,要有丰富的教学组织、领导技能驾驭案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要善于融会贯通启发学生积极大胆思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如《一家饺子馆的物流案例》,虽简短,案例后面的思考题主要是涉及需求的波动、需求与供应的平衡。但如果细细挖掘,可以挖掘到配送、供应链、信息技术、营销、采购、客户关系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从案例中盘活与获取更为实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提高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其次教师要应对角色的变化挑战———从课堂主导者成为课堂指导者,从教师为中心变为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到指导学习,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外,如何组织好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过程也是很重要的。放权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学生由于主动意识及分析能力的欠缺造成配合度低下的情况。因此针对这些情况规范教学流程、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评价、调动启发指导学生等工作难度很大。
3.2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素质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素质包括研究性学习认知、知识与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方法能力。高职学生本身学习基础较差,自主学习目标、动机意识与能力、学习方法不容乐观。在个性特征方面往往表现为懒惰懈怠、缺乏毅力与自我控制力、认真负责态度,被动消极。不懂得利用学习资源,不讲究学习方法。在以团队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当中,会产生责任推卸、搭便车现象;或产生对成绩无所谓毫无学习动机这种极端现象。因此,如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难题。
3.3研究性学习资源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包括现成教材案例的适用性及研究资源的可得性。教材中的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可挖掘性、适用性影响着案例学习。现有一些教材案例时间过早,过于陈旧,无法显示动态发展情况;或者过于浅薄,不典型、针对性不高、可挖掘性不强,这样案例食之无味,没有多少营养价值,影响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另外,高职院校能否为学生提供方便丰富的文献资源,也会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4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组织系统———以《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为例
4.1《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目标与特点
《物流管理案例分析》是物流专业的一门课堂实训课,是基于案例分析与研究的实训课程。换句话说它是以案例作为载体而驱动研究的一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课程目的是通过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例,学以致用,最终加深对理论的了解,掌握理论的应用。同时帮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增长对行业、企业等实际经营见识;并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整理、处理资料的研究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式的合作研究可以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4.2该门课应具有的特征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课程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实践、开放、互动合作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1)自主性: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仅起指导启发作用。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包括选择案例或项目,计划题纲,收集整理分析处理资料,完成报告、呈现资料,回答、评价整个过程,强调学生参与自主。通过放权给学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实践性:案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表现在案例是来源于实践,学生可获得间接的实践体会。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参与案例研究性过程。学生参与选择所要研究的对象,完成项目的设计,并进行资料的采集、整理、处理、呈现、分享讨论、评价。这些工作原来主要由教师完成改变为由学生完成,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意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大程度调动出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开放性:教学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开放性。第一、学习空间开放性。打破课堂的束缚,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课堂之外的地点开展项目研究。第二、教材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生要善于利用教材及教材之外的学习资源辅助研究,包括图书馆文献,以及电子文献等。第三、学习合作主体的开放性。学生的合作不再是单纯的师生之间,而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所调研或实践的组织等。第四、教学理念开放性。教师要由主导型向指导、支持、启发的导师转型。学生要开放学习心态,通过自我研究与合作开展学习。第五、答案的开放性。打破教师固设的标准答案模式,研究性学习最主要目标是开启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所谓的“正确答案”。打破条框限制,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心理与思维能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第六、评价的开放性。打破教师统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基于自评与同学的评价,评价也是思考的过程,通过评价客观了解各组的优缺点,有助于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感觉,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学的开放性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力与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与任务。(4)合作互动性:案例研究法可以采用个人和小组两种形式结合,以小组模式为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强调在团队互动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团队互动分享想法、经验,碰撞思考,执行并完成任务。这种互动合作包括学生与自己的互动合作、小组内成员间分工协作、小组之间陈述小组与非陈述小组的互动合作、各小组成员与教师的互动合作和各小组与学习资源的互动合作等。
4.3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系统要求
关键词:翻转课堂;团队合作学习(TBL);医学教育;课堂满意度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MOOC大潮席卷全球教育界,国内的大学也开始响应这股热潮,并逐渐做出尝试。然而,在迎合MOOC开发热潮的同时,我们也应深入思考传统教学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认识到,新技术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课堂教学的消亡,而是需要我们探讨一种更为创新的教学模式,顺势推动大学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一种课堂内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又依赖于课堂互动的形式逐渐被教育界所认可。它就是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mom),也被称为MOOC 3.0。
在课堂教学方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传统演讲式的教学采用的是单向的信息传输模式,在课堂上教师为信息传播源,学生被动接受。偶有学生以提问的方式反馈信息给教师,但这只占很小的比例。而辩证式的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导,可让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2010年Frenk等人在Lancet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的文章,指出:医学教育要“从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转化为整合信息用于决策;从为专业文凭而学习转化为为了有效的团队合作而获取核心能力;从不加批判地接受现有教育转化为借鉴全球经验,致力于针对本地需要的创新”。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针对医学本科生的特点,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削减上课人数众多的大堂课次数,转而发展小班教学,开展辩证式的教学,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但是,中国目前的现状是高校学生人数众多,PBL所需导师人力资源庞大,经济成本较传统教学高出许多,因而在中国高校难以推广。同时,有报告指出,PBL较适合自发性强与较外向的学生,且对知识的获得与临床技能的表现不一定有帮忙。
另外一种称为团队合作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的教学方式在国外医学院校得以尝试,并逐渐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TBL是一种将成人学习理论与协同合作学习的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辩证式的教学形式。它将学生学习的目标从简单的获取知识转变为掌握学习方法,将教师的角色由“讲话者”转变为“辅导者”,同时将学生的角色由“听众”转变为“知识的探求者”,从而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医学实践中去。与传统教学相比,TBL仍是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但不同的是,它通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小组成员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课程预习,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测验、课中的讨论、报告,与老师以及其他小组产生互动,同时教师也须对学生学习及团队合作成果做出适当的评价,从而使TBL的学习过程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美国贝勒大学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首先在医学教学中尝试TBL。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大部分研究报告都肯定了其成效,包括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增加,解决问题技巧的改进,同学间能有效沟通,改善学习成就甚至于提升国家考试的成绩,以及较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PBL教学模式有更好的学习效果等。因此,从方法学本身而言,TBL在中国高校的教学中可能显得更有优势。
从形式上来讲,TBL与翻转课堂并不矛盾,但是,如何将两种教学方式恰当地结合起来使之适应中国的教学环境,尤其在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方法是否可行,有待于实践研究。本次教学研究将TBL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医学本科预防医学课的教学实践中,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学生满意度评价,以探讨该教学方法在预防医学这类医学与社会学交叉的学科中应用的可行性。
二、研究方法
(一)授课对象与授课内容
本次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开展于2013年11月份,第二阶段开展于2014年5月份,即前后两个不同的学期进行。第一阶段的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两个班的学生:第一个班共有61名学生参加课程(大班),第二个班共有31名学生参加课程(小班)。第二阶段的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一个班共54名学生(中班)。前后两个阶段3个班的授课内容均为《预防医学》(傅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同一章节的同一内容;授课老师为同一人,每次课程均有助教1名。
(二)研究开展过程
1.第一阶段
(1)课前分组 在课程开始前1周完成小组分配。具体步骤为,先由助教联系班长,再由班长负责在充分听取学生个人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每3人一个小组进行分配。推荐给班长的小组分配方法为:按照过往综合学习成绩将全班学生划分高、中、低三层;按照性格划分为外向、中等、内向;每个小组的3名成员分别来自高、中、低三个层面,同时尽量使3个人的性格分属外向、中等和内向。若班里学生数目不是3的倍数,则将多出的1名或2名学生按自我意愿划到其中的任意1组或2组中去,使每组的学生不超过4名。
(2)课前观看视频 在课程开始前一周,将提前制作好的20分钟视频放到学校内网指定学习平台上供学生下载观看。视频内容为教师对本章主要知识点进行的细致深入的讲解,在视频的结尾给学生留下7个题目,要求学生针对这些题目在下周的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3)课堂使用道具 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号码牌,以便于识别;同时分配一套打分牌,用于给其他小组打分。电脑摇号软件,由老师操作;Excel记分表,由助教操作。
(4)课程开展过程 在上课前1周关于本次翻转课堂的程序和规则已经通过书面形式通知了学生。在上课开始的前10分钟里由教师针对本章内容进行答疑。答疑后,根据课前视频结尾预留的题目,针对每一个题目各小组通过抢答的方式来获得自由陈述和答辩的机会。若抢答的超过1个组,则会通过电脑随机摇号的方式来决定。每个小组自由陈述的时间为3分钟,之后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提问。自由陈述加提问环节限定在10分组内。在课堂的最后10分钟,再次由老师进行课堂知识总结并答疑。
(5)记分形式 上述自由陈述和答辩环节结束后,由其他小组给发言小组打分。补充或者提问的小组同样也能获得一定的积分。课程结束时,各小组得分汇总,算作课堂成绩。
(6)问卷调查 下课前,每位同学均被要求填写一份关于翻转课堂满意度评价的问卷。问卷内容共有4个选择题目和一个开放性评论项目。4个选择题目分别为:1.你觉得本次翻转课堂的形式是否有趣?2.你认为这种翻转课堂的形式对掌握知识是否有帮助?3.课前准备是否占用了你很多时间?4.你是否愿意本门课程在整个学期都采用这种翻转课堂的形式?每一个选择题均有3个备选项,分别表达了正面、中性和负面的看法。
2.第二阶段
(1)课前分组 分小组和大组两种形式:小组分配原则与方式与第一阶段一致;一个大组由3个小组组成。
(2)课前观看视频 与第一阶段形式一样,并采用相同的视频,在结尾处预留的7个题目与第一阶段一样。
(3)课堂使用道具 无线即时答题器,此机器兼具抢答和评分功能,评分时可使指令发出者保持匿名,54名学生一人一部。Excel记分表,由助教操作。
(4)课程开展过程 同样地,在上课之前已经通过书面形式通知了学生关于本次翻转课堂的形式和细则,并要求每一个小组针对本章内容准备3个问题。在上课的前10分钟里仍然由教师针对本章内容进行答疑。之后,在大组内部3个小组按照各自事先准备的3个问题互相提问,并最终决胜或推选出一个小组来代表自己所在的大组进行接下来的自由陈述。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助教在各大组之间进行指导,此阶段历时大约20分钟。随后,代表大组的这几个小组分别被分配一个之前预留的题目进行自由陈述。在自由陈述后,其他各小组有机会通过抢答来补充发言。接着,老师给出15道选择题进行课堂测验,各个小组通过抢答的方式来回答。课堂的最后10分钟,仍然由老师进行课堂知识总结并答疑。
(5)记分形式 代表大组做自由陈述的小组会额外获得一定的积分;陈述后,其余各小组给自由陈述的小组打分,分数计入此陈述小组所代表的大组。在补充发言阶段成功抢答的小组同样由其他小组对其表现进行打分。课堂测验时,回答正确的组也将得到一定的分数。课程结束时,各小组得分汇总,算作课堂成绩。
(6)问卷调查 形式与内容与第一阶段一样。
(三)统计分析
针对前后两个阶段三个班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比较三个班学生课堂满意度的差异。因为课堂满意度的四个维度均为有序分类变量,同时三个班的人数规模(大、中、小)也可以看作有序分类变量,所以我们采用Mantel Hansel卡方检验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线性趋势。所有统计分析采用SAS 9.2软件。
三、结果
按照分组原则,第一个班(大班)共分成了20个小组,第二个班(小班)共分成了10个小组,第三个班(中班)分成了18个小组,6个大组。
结果显示,课堂人数规模与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四个维度(对趣味性的看法、对学习知识帮助的看法、对占用课余时间的看法、对翻转课堂的接受性)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趋势(见表1):班级人数越多在满意度的四个维度上表现的越低(见图1)。另外,将满意度四个维度分别与班级人数规模做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值分别为趣味性0.17,学习知识帮助0.16,占用课余时间0.22,接受性0.30,所有p值均小于0.05,表明班级人数规模与满意度四个维度均为正相关。
因为三个班是在两个不同的学期参加课程,其中大班和小班的课程采用的是同一种上课形式,而中班则采用了与之不同的上课形式(比如,每个大组出一名代表作报告,课堂上使用无线即时答题器等)。为了避免不同课程形式(比如答题器的使用)对趣味性等满意度的影响,我们对三个班进行了两两对比(见表1)。针对趣味性的看法:大班和小班的学生之间,中班和小班之间均没有差异,而大班和中班学生之间却存在差异;中班学生认为非常有趣的比例在三个班中最高(53.7%),而大班学生有此看法的比例最低(34.4%)。对掌握知识是否有帮助的看法:中大班学生和小班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而大班学生和中班学生之间,中班学生和小班学生之间没有差异;小班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的比例最高(64.5%),大班和中班学生有此看法的比例非常接近。对占用课外时间的看法:大班学生和小班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大班学生和中班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而中班和小班学生之间没有差异;中班和小班学生中认为翻转课堂没有占用太多时间的比例较为接近(20.4%和19.4%),并远远高于大班学生有此看法的比例(4.9%)。对于课程教学形式的接受性的看法:大班与小班之间,中班与小班之间均存在差异,而大班和中班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其中小班的接受度最高,持接受观点的比例为41.9%,其次为中班(20.4%),最低为大班(16.4%)。
四、结论与讨论
在近年来的教学研究中,翻转课堂逐渐成为教育研究者感兴趣的热点,相关的研究论文呈现了增长的趋势。在这些研究中以理论研究较为多见,而教学模式类和教学设计类的研究则较少涉及。而团队合作学习(TBL)的理念则较早进入了我国教育界,并且已经较多地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将翻转课堂与TBL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仍然属于较新的研究范畴,尤其在大学医学教学中尚未见报道。因此我们在本次教学中尝试将两种模型结合起来,并探讨此种模式的可行性――从接受者即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他们对此模式的满意度。
本次研究在实验设计方面主要对比分析了影响学生对翻转课堂满意度的两个主要因素:课堂的人数和上课的形式。这里上课形式的区别表现为是否采用现代电子教学工具(答题器)和学生分组方式的不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三个组之间在满意度的四个维度上均存在着线性趋势,即如果按大、中、小的顺序排列三个班的话,班上学生的课堂满意度是逐渐降低的。但是,因为三个班级是在两个不同的学期参加课程,而且两个学期课程的形式又不完全一样,所以我们无法简单地将这种课堂满意度的差异归结为班级人数规模的不同。
进一步开展分层分析可以深度理解出现差异的可能原因,因为大班和小班在同一个学期进行,课上的程序和步骤完全一致,两者之间的对比主要反映的是班级人数规模对满意度的影响。从结果中可以看出,除了趣味性未受影响之外,其他三个维度均受到了影响。
在第一学期的大班和小班开展的翻转课堂单纯以小组为单位,并要求在课上作汇报,汇报的主题为课前预留的7个题目。每个小组在课前都针对所有7个题目做了准备,但是因为大班有20个小组、课堂时间有限,没法让每一个小组都作汇报,所以很多大班的学生认为这种翻转课堂形式占用了他们较多课下的时间,并且对掌握知识有帮助的正面评价比例较低(课上没有机会汇报),从而他们也不愿意在整个学期中都采用这种形式的教学。大班和中班的对比则主要反映了上课形式对满意度各维度的影响,因为两个班实际参加的人数相差不大。在中班的课堂上使用了无线即时答题器,这可能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因为中班采用了先分小组再组成大组,课堂汇报以大组为单位的形式,这也有可能影响到满意度的其他维度。这种以大组为单位的形式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参与性,因为每个大组只需要选出一个人作报告。同样地,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为了准备在课上作报告而形成的压力,所以也不会感觉占用了他们太多的课外时间。可能是由于中班学生参与感的降低,在中班与小班对翻转课堂的接受度比较中,小班的学生更愿意继续参加翻转课堂。
另外,在“对掌握知识是否有帮助”这点上,大班与中班之间的差异(p=0.701)和中班与小班之间的差异(p=0.074)都没有统计学意义。实际上大班和小班之间的差异虽然有统计学意义(p=0.049),但是绝对值相差并不太大。我们看到三个班学生认为对掌握知识没有帮助的比例都在15%以下,可见不论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整体满意度如何,基本上都认为对学习是有帮助的。
从数字上看,三个班的学生普遍在“占用课外时间”和“接受性”上的负性评价比例较高,这可能与翻转课堂在学期末举行有关。从问卷最后的开放性评论中可以看到,两周后就是考试季,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于他们并不熟悉翻转课堂这种形式,他们不得不花费较多的时间来准备。因此,如果我们在学期初就开展这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较早地适应这种形式,那么就不会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
TBL和翻转课堂有别于传统授课模式,对其效果仍然缺乏系统性的评价,尤其是在医学教学领域内,因此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此次小规模的教学改革尝试。通过本次对比研究,我们对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次教学改革实践所形成的结论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如果想得到更具说服力的证据,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教学实验的规模。因此,在本次教学实践之后,我们将在随后的新学期里(2014-2015学期)开展更大范围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中国高校大学生因长期接受应试教育故而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表现在不愿意也不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较少与他人讨论交换意见;因而,在中国大学知识的传输多是单方向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总是被动地接受。翻转课堂恰可以通过授课形式的改变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的模型一般由课前(线上)和课上(线下)两部分组成:课前以学生通过MOOCS等形式开展自主学习为主;课上采用学生和教师互动的形式,比如让学生作报告、教师反馈、快速简短的评价、以问题为导向来促进知识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