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目标:自读文本7-9节,能用3-5个关键词对王熙凤的人物特点做出评价,并说出评价依据。
学习任务一:自主研读《林黛玉进贾府》第7节——出场,分别从语言、服饰、肖像三个角度进行批注,用3-5个关键词对人物特点做出评价,并说出评价依据。
学习任务二:自主研读《林黛玉进贾府》第9、10节——会面,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角度进行批注,用3-5个关键词对人物特点做出评价,并说出评价依据。
学习资源:1.示例一:《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新校本》网络链接:http://gz.eywedu.com/hlm/03.htm。2.示例二:作家王蒙阅读王熙凤出场片段的批注。3.观看《王熙凤出场》视频,通过文本解读和视频观看的比较,对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进行评价。
翻转课堂强调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相关知识,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自行调整学习进度,完成学习任务,由此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次语文实践中,首先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提供学习资源,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新校本》,由学生揣摩、学习名家对人物特征进行批注的方法,学会批注;其次,尊重学生原始阅读体验。学生初读文本后,通过王熙凤的语言、服饰、肖像、神态、动作描写,对王熙凤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知识积累不同,必定会产生同中有异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结果。课前自主阅读,就是给学生阅读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二、课堂实施: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活动一:“出场”段落交流探讨
活动二:“会面”段落交流探讨
活动三:创设情境,学习巩固——网络、公务员、经理人、教师,你觉得王熙凤适合哪个职位?
活动四:教师拓展
1.教师补充:毒设相思局、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赚取尤二姐,都是刻画王熙凤的重要情节,表现了她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面性,只有“听其言、观其行、审其思”,才能使我们眼中的王熙凤形象更加丰满。
2.从全本来看,《红楼梦》中的人物对王熙凤有何评价?红学家怎样看待王熙凤?
翻转课堂强调学生在课堂内进行交流、探讨,完成对知识的内化。本次教学设计,课堂内组织三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完成知识的内化。活动的设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探究一、探究二两个活动的设计,能够尊重学生个体最初的阅读体验,先由学生按照示例对文本进行批注;接着由学生根据个体的解读进行交流、沟通,既可以陈述自己的看法,也可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论,或赞同,或反对,生生互动、生生互学;最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给出关于人物性格的系列关键词,由[dYlW. 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学生依据文本进行判断、归纳,这既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内化,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尊重学生的思考与体验,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有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这种阅读又是开放的阅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活跃的交互活动,通过他人的阅读结果评价自己,同时也通过自己的阅读结果评价他人,最终形成独特的个人体验。
三、课后:作业设计,能力迁移
1.读《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林黛玉、贾宝玉的片段描写,用3-5个关键词对人物特点进行评价,并说出依据。
2.阅读《红楼梦》第55回和第74回,尝试用3-5个关键词概括探春的性格特点,并给出依据。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需求者、发起者和参与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学习拓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自发走向自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学思结合,行知结合。
一、宝黛性格特点的对比
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林黛玉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众人对她怜爱有加,但大多只注意到她体弱多病;凤姐为讨好贾母观察到她的容貌标致,气派不凡;宝玉看到的是黛玉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她“弱柳扶风”的身姿和“风露清愁”的灵淑之气使他的灵魂清爽、净化。加上黛玉的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一个美貌多情、知书达理、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女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宝玉是贾府中备受宠爱的人物,在林黛玉眼中,他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公子。按照封建正统观念,男儿应努力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宝玉却厌恶读书,与封建正统的世俗观念格格不入。可见,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
二、宝黛初会感觉的对比
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第一次相见,可以叫做“一见钟情”“一见如故”或“心有灵犀一点通”。黛玉一见便惊,但惊在心里。因为是女孩,要保持少女的矜持,同时也因是在外婆家,更得小心谨慎。而宝玉却不同,他在贾府中备受宠爱,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说话时直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也表现了他天真憨厚的性格特点。
三、王熙凤、贾宝玉出场方式的对比
王熙凤出场方式独特,随着一阵笑声破空而来。作者把她的出场安排在黛玉与所有人见过面之后,通过黛玉的眼睛来展示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她一出现就引来了众人的注意,在出场活动上给予了广阔的空间;在出场场合上,她与贾母的说笑,也说明她身份特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旁人的“敛声屏气”侧面体现了她精明能干中泼辣的一面。贾宝玉的出场则是寓褒于贬,欲扬先抑。林黛玉听母亲说过,有这样一位表兄,憨玩异常,无人能管,舅母也说他是混世魔王,正在心中疑惑:“这是一个怎样的惫懒人物,懵懂玩童?”这时候,一位年轻公子进来了。宝玉就是在这样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情境下出场的。宝玉的出现,让黛玉眼前一亮,既印证了“木石前盟”的故事,又为后面的爱情故事铺上了一层浪漫色彩。
四、人物塑造的详略对比
一、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这不仅因为该作品所体现的深刻的社会现实性和时代进步性,也在于其卓越的语言艺术。对此,早有古今文学评论作出了高度评价。清代邹?|在他的《三借庐笔谈》里说:“《石头记》笔墨深微,初读忽之,而多读一回,便多一种情趣。”《红楼梦》语言艺术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特点之一是大量采用人物对话。通过人物对话,作品既可以直接表现人物性格,又可以叙述故事,描写环境,还可以刻画其他人物,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她虽没什么文化,但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聪明能干,精悍泼辣,尤其能迎合上层人物贾母的心意办事,是贾府中公认最得力的掌门人与实权派人物。小说中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重量级人物的描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她所说话语体现的。本文将以语用学的重要理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为理论基础,对该人物与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对话进行分析,讨论话语是怎样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性格化”现象。
二、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的补充与发展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概述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他在《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1975)中把谈话双方应遵循的规则称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进一步划分出四项准则:(1)数量准则(2)质量准则(3)关联准则(4)方式准则。但是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只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人们的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和如何理解的,却没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往往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不忠实或不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意图,而要“拐弯抹角”地表达之。后来,布朗,列文森,立奇等学者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提出了与格莱斯合作原则相补益的礼貌原则。他们认为,人们在交际中不仅遵守合作原则,同时也在遵守礼貌原则,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其中,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Leech,1983)效仿格莱斯对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的划分,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1)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得益。(2)慷慨准则: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3)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4)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刘润清(1987)认为,虽然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存在一种进退相让的关系,然而礼貌原则对人们的交际行为更具解释力,因为该原则是合作原则的补充与发展。
三、王熙凤话语的礼貌原则分析
王熙凤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十分出彩的一位。她八面玲珑,精明能干,而且能言善辩,善于揣摩受话人心理,深谙说话技巧,因而甚得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的欢心。下面我们拟从礼貌原则视角探讨该人物在不同交际场合所说话语的技巧。
(一)话语中礼貌原则的遵守
礼貌是生活中的剂,为了在社会交往中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或是实现自己特定的意图,人们会特意注意遵守礼貌原则。在第三回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她说: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3:41)
王熙凤这么简单单单的两句话,可谓产生了极大的语用效应―既是对林黛玉的赞美也是对贾母和贾母的三位亲孙女的赞美。“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这句夸张话语明显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却符合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准则和谦虚准则。它一方面赞美了黛玉的美貌,另一方面则谦虚说自己的见识少。再看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 王熙凤在这里声东击西地赞美了贾母和在场的迎春、探春、惜春。黛玉无依无靠,刚刚投奔来的,对贾府中众人的穿着用度心中惊叹不已,因而处处小心,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而黛玉初到,王熙凤也不可能知道黛玉内心的锦绣,所以说这句同样违反了质量准则――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认为缺乏证据的话。但这句话同样是为了准从赞美准则。从整体来说,王熙凤违反质量准则以遵守礼貌原则,表达了自己的谦虚和对黛玉、贾母、和迎、探、惜的赞美,其语言形象地表现出她八面玲珑的性格特征。
作为大管家,王熙凤处于贾府权利的中心位置,遇到人际冲突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在第七十四回,老太太的丫头在大观园拾得一个春意香袋,王夫人见到这一“物”,第一怀疑对象便是凤姐,便径直来她房中质问。这时盛怒之下王夫人对她不由分说的指责是不可避免的了。而王熙凤的反驳却显的颇有技巧。
(王熙凤)含泪诉道:“太太说的固然有道理,我也不敢辩我并无这样的东西。但其中还要求太太细详其理……。”(74:1023)
王熙凤要替自己辩解,但没有一开始就直白地为自己推卸一切,否认对方话语,而是首先肯定“太太说的有道理”,以取得王夫人的同情,这样就遵守了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事实上,她为了遵守礼貌原则的同时是违背质量准则的,因为,她违心地承认王夫人的正确性,然后再提请求:“求太太细详其理”。这样不仅在表面上缩小了和王夫人的意见冲突,而且实际上也达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
(二)话语中礼貌原则的违背
尽管礼貌是生活的剂,但是当人们为了维护或是争取自身利益时往往不得不违反礼貌原则。王熙凤十分贪财,利用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和职务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在第十五回中,王熙凤滥用职权,私下收取贿赂。我们来看她和老尼之间的这段对话:
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老尼听说,喜不自禁,忙说:“有,有! 这个不难。”凤姐又道:“我比不得他们扯蓬拉牵的图银子。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做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的……”(15:199)
王熙凤是不可能把银子打发给小厮做盘缠的,她只是明显的撒了个谎。撒谎是违背质量准则的典型例子。而王熙凤违背该准则的目的却是为了补救她违反的另两条准则,即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她张口要钱“让别人吃亏”“使自己得益”,为了弥补由此带来的交际风险,她只好用明显违背质量准则的方法去补救。
对礼貌原则的违背并不仅仅是为争取利益而不得不为之的行为。对王熙凤而言,有意识的违背礼貌原则甚至可以成为她的交际策略,从而在语用效果上达到更大的成功。第四十六回中,邢夫人要讨鸳鸯,贾母非常生气,并迁怒于在场的众人。冷静下来后觉得有点过分,便笑着埋怨王熙凤:“凤姐儿也不提醒我”。这时,王熙凤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到派上我了?(46:625)
一向迎合贾母的王熙凤这次居然故意顶撞老太太了,这会使人大为惊讶的。其实,这正是她的语言艺术之所在。这里,说话人故意违反一致准则,是为了引起众人对她下面话语的注意,也为贾母寻求与众人和解的语境中起到了活跃气氛的作用。因而,贾母就向众人笑道:“这到奇了!倒要听听这不是。”贾母的这一反应正是王熙凤违背一致准则所期望产生的作用。接着,王熙凤顺势说了一段对贾母的赞美之词,一下子就完全化解了当时的尴尬场面。
凤姐儿道:“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这会子呢。”(46:625)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王熙凤首先对一致准则的违背实际上是为对赞美准则的遵守做铺垫,先抑后扬,一贬一褒,强化了赞美的效果。这充分体现出王熙凤对交际环境的高度驾驭能力,对受话人心理的准确判断力及高超的语言表达才能。
一、课前讨论预习题
利用QQ群,建立讨论组,课前讨论预习题。在《林黛玉进贾府》课前,教师请同学们在QQ群里讨论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全班同学分为三个组,分别讨论林黛玉、王熙凤和贾宝玉。与传统的课堂讨论相比,QQ群讨论有以下几点好处:
1.提高了讨论的有效性。讨论中,谁发言谁不发言,教师一目了然。而传统课堂的讨论,谁动脑筋谁不动脑筋,谁发言、谁不发言、发了什么言,教师无法全面了解。
2.时间空间更加自由。发言时,谁先说谁后说,说了什么,在聊天记录上都能看到。谁早一点晚一点参与进来都没有关系。传统课堂讨论,首先大家必须都在一起,而且只能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才能说。时空约束较大。
3.在线讨论的同时,可以在线查阅一些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高职生,自学能力比中专生稍微强一些,但阅读相对还是有限,脑子里现成的知识储备不够。不断有资料补充,才一定能进一步推进讨论。这一点传统课堂中的讨论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二、课前在群共享里上传朗读录音
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诵。对于一些经典篇章、难点段落,教师可以课前在群共享里上传范读录音,供同学们课前听读学习。听读学习之后,请同学们同样在群共享里上传自己的朗诵录音,供教师检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的外貌描写文字生涩,难读难懂,但却不能跳过。因为王熙凤的外貌描写,不仅反映了王熙凤大管家的特殊地位,而且体现了她刁钻泼辣的性格特点。所以课前教师可以在群共享里上传范读录音,供同学们听读学习,并要求同学们在熟读之后,上传自己的朗读录音。这与传统教学中布置课前预习朗读课文相比,有这样几点好处:
1.传统课堂教师泛读学生只能听一遍,几乎来不及仔细体会,更别说模仿学习。上传范读录音,学生则可以任意反复地去听去学,直到自己学会为止。
2.传统布置课前朗读预习,学生读与不读,读成什么样,教师无法一一得知。也正因为教师无法一一得知课前朗读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就会把这个任务忽略。如此不仅影响了预习效果,甚至还助长了学生滥竽充数、投机取巧的坏习惯。而学生上传朗读录音,则让教师非常快速便捷地了解和督促了课前朗读,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课前建立专题博客
课前建立专题博客,可以让学生阅读,并实名跟帖评价关于林黛玉、王熙凤和贾宝玉三个人物的相关评说。笼统地请学生课前查阅,他们查与不查、看多看少,看了之后懂或不懂,教师都很难了解情况。于是,课前笔者建立了一个“林黛玉进贾府”专题博客,筛选转载了十几篇评论人物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并实名跟帖评价。这样一来,上文所说的学生查与不查、看多看少、懂或不懂,教师一目了然。同学之间还可以互动探讨、相互学习。
四、恰当合理地使用音视频
课堂上,恰当合理地使用音视频,可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在上课铃没响的时候,播放《枉凝眉》,87版电视剧的唯美画面,经典乐曲,立马让整个教室充满了浓浓的“红楼梦”气氛。在分析人物时,也编插一些人物图片在课件里。在这样的环境下讨论分析小说人物,更能激发人的思维,冲击人的想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假设把这些都去掉,书读百遍,自然也能品出那种味道,但当下这个快速的时代,有几个人能停下脚步,把所谓的经典读它千百回呢?更别说是高职生了。对于高职生这样的文化基础,以及十几岁这样的青春年龄,如果在课堂上他能初步感受到经典的美好,那么日后到一定的年龄段,他自然会去重读经典千百回。这符合渐进认知的规律。当然,如果现在的课堂,死板地强求原生态品味经典,结果也许就是在十几岁的脑海里烙下经典难读难懂,自己文化层次低,不宜读经典的印象了。所以信息化是语文的好朋友,高职语文尤其需要信息化的辅助。
五、巧用微课助学
课堂上,巧用微课,能帮助学生深刻全面理解知识难点。本文共设置了4个教学课时。第三课时由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课文对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刻画。第四课时由学生结合第三课时的经验和方法,自主分析人物林黛玉。结合学情,本文是学生在校期间语文课的倒数第二篇课文,所以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显然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以往,教师也会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学,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然而,学生做完、说完之后,教师总是耐不住要点拨点拨,点拨来点拨去,就等于又把自己备的课讲了一遍,认真的学生也会跟着把老师讲的内容记上笔记。感觉如同带着救生圈学游泳,不能真正地独立自主起来。因为有这种想法,所以本次课教师制作了一个微课《至清至洁,至情至性――品读〈林黛玉进贾府〉黛玉之美》,作为一个视频学习资料,在学生自主分析完黛玉人物形象之后,在课堂播放。这样一来,既起到了补充或者纠正学生分析结果的作用,又持续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如果课堂上看一次,不能让所有学生完全理解其中内容,课后则可以把微课资料上传到班级群,学生可以反复去看,看多了总能理解。如仍遇疑惑,也没关系,因为疑惑也能激发学生相互间进一步的探讨,激发有疑惑的人进一步查资料学习。不知不觉间,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就养成了。
六、课后完成电子小报
以豪华富丽之环境凸显贾府人物之显贵。作者通过黛玉的“眼睛”,写出贾府所处街市之繁华,府第之壮丽、庭院之轩峻,排场之讲究,甚至仆妇、丫鬟、小厮们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也是不同凡响,贾府的宏大、豪华以及“敕造”、“书赐”和“东安郡王手书”等等字样,无不显示出一流贵族世家日常生活的豪奢,充分衬托出贾府主人社会地位之尊贵、显赫,与朝廷、皇亲权贵关系之密切。从整部小说看来,更深一层的衬托是以宏丽热闹反衬出黛玉寄人篱下之孤凄落寞。
以邢、王、“三春”的出场烘托熙凤的特权地位。当林黛玉来到正房大院时,贾母“迎上来”了,伴随贾母而出的有邢夫人、王夫人和黛玉的表嫂李纨。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是贾母让“请”出来的。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又是黛玉最亲的人,她首先迎出来是在理的;按照封建家规,儿孙媳妇们是要常在婆婆身边侍候的,所以邢、王、纨就自然伴随而出了;请出“三春”姊妹来与初到的黛玉作伴,也很合乎常情。奇怪的是,作为孙媳妇的王熙凤却在黛玉与贾母见面叙谈之后单独出场,而且是人未到,声音先到了,“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人都是“凝声屏气,恭肃严整”的,她却是如此“放诞无礼”,这样铺垫对比,极力烘托出王熙凤在贾府独一无二的地位。
以众眼观人衬托宝、黛之超凡脱俗。宝、黛会见之前,对宝、黛二人或明或暗地有所描写,但这些仅是衬托。
在宝玉的出场上,作者先从侧面层层铺染宝玉的性格特点。先是借王夫人的伤心语评价宝玉,黛玉回忆母亲以前说过的关于宝玉的一些话,无非“顽劣异常”“混世魔王”等;后来,就在宝玉“一阵脚步响”,准备跨进房门之际,黛玉甚至以“蠢物”目之。在种种侧面渲染之后,才让宝玉灿然登场。结果黛玉一见,“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何来“惫懒”与“懵懂”,反倒是装束齐整,英俊多情,超凡脱俗。宝玉的美,只有黛玉才能真正欣赏。
同样,黛玉在众人眼中是“怯弱不胜”,在熙凤眼中是 “标致”“气派”;在宝玉眼中成了“姣花照水”“眉尖若蹙”,其形容“与众各别”,甚至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儿,不写衣裙服饰,不见珠光宝气,宝玉眼中看到的是黛玉外表的超凡脱俗与内在的通灵毓秀。黛玉之美,美在天然,美在气质,美在心灵。似那等凡俗之人,哪能欣赏?只有自然本色的宝玉,才能慧眼识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