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践教学是护理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护理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存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缺乏科学性、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探索出适合于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护理专业是基础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为此,采用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2.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专业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这对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护理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和实训教学为主,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其接受性而忽视其能动性。由于许多学校没有建设实训基地,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教学的学校并不多,能让学生去医院见习的也不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梳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地位,不仅是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良好途径,更是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2.3是运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
护理专业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员为目标,属于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保障,可以使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上更为严格。
2.4可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
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通过让学生在医院进行毕业实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更是为学生和医院创造了相互了解的平台。因此,通过建立与护理行业发展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培养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
3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保证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教学质量,我校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省级财政重点资助的专业实训中心。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的建立和成功运行,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保障。校内实训中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紧紧围绕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来进行,以实训教材的编写为主线,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例如,在内科护理实训教学中,以疾病护理过程为主线,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自行完成整个护理程序等开展实训教学。
3.2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体系的建立
教学见习体系的建设以附属医院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临床见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启发及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进一步巩固了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实践、沟通协作和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觉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
3.3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而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对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和保障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3.3.1加强校院交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我校多年来一直与多家“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如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这为组织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3.3.2完善毕业实习体系的机制和管理措施
学生到医院进行毕业实习的时间定在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到实际工作岗位实践的基本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估和监督机制,是保证毕业实习良性运转的重要前提。毕业实习采取医院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监督等。应根据护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由学校教师与医院临床一线专家共同负责制订和编写实习计划。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岗位训练和操作,全程跟踪学生的毕业实习,并将医院作为护理教学的实践场所,结合医院的实际护理操作流程讲解专业知识,以拓展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完成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再培训。
3.3.3建立毕业实习的考核评价机制
1.1行业标准分析
通过走访相关行政部门(如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了解行业颁布的专业准入标准;教师到临床一线进行行业调研,了解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护理人才标准和内容要求。通过调研、分析得出护理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计划,优化专业知识结构,使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行业需要。
1.2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分析
分析近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考点,得出本门课程在从业中所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再结合行业标准,围绕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2课程教学围绕核心,从“五个面”与岗位工作相结合
2.1课程目标设置护理学
基础课程目标设置贴近护理岗位需要,按岗位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最新进展,掌握护理基本技能,了解临床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具备从事基础护理的能力,为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和从事护理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2教学内容构建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
教学内容构建紧扣课程目标,按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在内容选择上体现实用、能用、够用、贴近岗位的特点。课程教学不是机械的“教教材”,应按实际的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增、融、改、组等方式重构教材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和未来从事岗位工作的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2.2.1临床新技术和经验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运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教师需通过临床调研、阅读相关资料、外出进修学习等方式获取新信息,并将之融入教学中。如近5年在我国迅速发展的PORT(静脉输液港)技术,该项技术对于需长期静脉用药的病人来说具有避免反复穿刺和减少药物外渗的优点,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一项正在推广的新技术。将此内容融入教学中,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此外,在各项护理操作中,都会积累一些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可减少由于反复操作或操作失误给病人带来的不适和痛苦。如教材上插胃管的方法是在胃管插入到咽喉部时,嘱清醒病人做吞咽动作。而在临床上如病人病情许可,可在插胃管前1分钟,给病人口含VC片。由于酸的刺激作用可促进唾液腺的唾液分泌,通过病人的主动吞咽动作能使胃管较顺利地通过咽喉部插入食道进入胃内。临床上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有些方法值得借鉴:如针对贫血、消瘦、恶液质病人,扎止血带后,让病人握拳、松拳20次,使静脉充盈,这样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2.2.2实践操作释义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具有指导作用,但教材中部分操作的描述模糊且缺乏细节,需要教师通过操作演示进行释义。如做皮试时教材中描述为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刺入皮内;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用干棉签或小纱布轻压在穿刺点上方,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至无出血。在该项内容讲授时,笔者对学生疑惑之处边讲解边用操作进行释义。例如如何绷紧注射部位皮肤,有的学生横向绷紧皮肤,有的学生纵向绷紧皮肤,通过实践,强调将皮肤横、纵向绷紧最有利于进针;而在输液完毕拔针时,按压部位为皮肤针眼及上方2cm处(不仅按压了皮肤穿刺点,而且按压了血管壁上的穿刺点),按压时间≥5min,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通过教师释义、学生实践,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操作手法,达到与临床工作的接轨。
2.2.3及时将行业颁布的新标准、新规范反映在教学内容中
2.2.4学校与医院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按岗位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为将来从事护理岗位工作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
2.3教学实施方式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将教学过程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以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为教学场所,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项目都是护理专业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事项),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途径,让学生在完成项目实操过程中,学习与掌握整个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自2012年起,我们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进行项目化管理,即改变以往实习手册中对各科室有总体要求而无具体和量化指标的现象,按各临床学科实际工作任务将实习内容项目化(如学生在外科临床实习时被要求掌握术前病人常规护理、胃肠减压法、T形管引流法等项目操作),临床带教教师按项目进行带教,学生按项目进行学习,双方目的明确,学生实习成绩按项目完成情况评分,具有客观性。
2.4职业防护教育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实习和临床工作中将面临多种职业危害。对我校2004级高护1、2、9班及中职班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实习期间被锐器刺伤(主要是针头)的人数占87.5%;刺伤后未进行规范处理的占93.7%(护生一般处理为碘酊+乙醇消毒或碘伏消毒);刺伤后未进行任何处理的占1.1%;在配制化疗药物时,无配套防护的占50.0%;为污染伤口换药时防护不规范的占35.7%。现阶段我国护理教育体系尚未开设系统的职业防护课程,自2009年起,我们结合护理学基础中的各项护理操作,加入职业性防护知识,加强学生职业防护意识教育,减少学生今后的职业暴露,保障学生职业安全。如在学习各种注射技术时,传授锐器伤防护:在用手掰安瓿时应垫纱布;注射器用后不可将针头套回针帽,污染的针头向下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手不可接触针头,不取下针头,减少被锐器刺伤的机会。在学习配药技术时,传授配制化疗药物的防护知识。结合操作传授防护知识和技能,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其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自觉运用职业防护措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2.5行为举止训练
护理工作是为人群健康服务的工作,需要具备较高人文素养。护士在为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病人的身心健康。护士除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外,还要有训练有素的行为举止和良好的人文关怀品质。在工作中,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搀扶的动作都体现出护士对病人的关爱之情。结合护理学基础实操训练,将护理职业礼仪要求与之有机融合,不仅要求学生按护理程序完成操作,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姿态、言谈举止,学会与病人交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自身良好职业素质,避免操作时只顾“埋头苦干”,忽略病人的身心需要和感受。操作与行为举止的综合训练,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为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打下基础。
3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接轨
学分制通常被认为是在1892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提出,于西方国家已经存在百年。然而于我国高校内,学分制并未得到全面推广,很大一部分高校依旧使用学年制。如今的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更加看重,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更加强调。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最优教育与全面发展”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职业教育实施学分制就是为了将这一教育目标实现。学分制指的是将选课当作基础,采用绩点与学分对学生学习的质与量进行计算,并将此当作学生学习与毕业的标准,这是一种综合性教学管理的制度。“量”管理是“学分”关注的重点,“质”管理则是“绩点”强调的重点。职业教育因为于培养目标方面对“合格”强调的较多,对“选拔”并不重视,所以职业教育在管理学分制方面更需强调合格就是学分这一总量,而对选拔就是“绩点”这一计算方式比较忽视。它核心内容是对学生在兴趣与智能方面存在的差异的认同。因此,在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与强化素质教育的高职学校,将学分制建立起来具备积极的意义。
二、学分制优点
1.增强学生学习自采用学分制,优秀学生能够借助多科目的选择来获取更多能力与知识,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能够放缓学习进度,也能够暂时少修部分课程,将精力集中于几门课程上,将这几门课程学好。学分制的实行,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的学习知识,即将“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学习的教育方式由原本的“哺育式”转变为“觅取式”,大大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通过学分制的实行,学生不在机械地围绕教师与学校转,展现出更多的主动性。
2.体现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学分制的实行充分的对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示尊重,学生能够按照自身想法选择课程,真正地将因材施教体现出来。学分制的实行将新的要求提了出来,在教师与管理者的观念方面、管理的模式方面、教师业务素质方面、教学的条件方面都出现新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需求加以适应,必须将学生实际的基础当作起点,对教学加以组织与安排,这样对学生才有帮助。
3.适应临床与社会一线需求通过及时的对选课模块的调整,就能够对专业方向及时的实现调整,更为灵活地对临床与社会一线需求变化加以适应。学分制的实行,对于高职护理的专业教学而言,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社会的需求对专业限选的课程模块加以调整,确保毕业生能快速适应自身角色,减少岗前的培训周期,对实现教育服务临床与社会功能有利。
三、学分制建设难点与对策
1.课程的开发和师资的培训课程建设是选修制的基础,为使学生差异性的需求得到满足,就需要尽量地开发出更多新课程,不断地提高选修的比例。在实行学分制的最初阶段,严重地缺少教材、师资与课程可能是实行学分制的薄弱之处。所以,我们需要对培养师资与建设课程高度的重视。重点由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学分制的实施不但要将一定量选修课开设起来,还需持续地开发出能满足实际需求应用的全新的课程,所以,学校不仅需要设立多种渠道将师资力量不足这一问题解决以外,还需要积极地将教师的特长与能力发挥出来,采用各种激励的机制对教师加以鼓励,使他们能够对多门课程教学的要求加以适应。第二,老师需要对自身老旧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善,不能还只是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需要积极地实施教学的改革,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教育的技术,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提升教学的效益与教学的质量。第三,教师需要主动地对市场加以适应,使自身的教学水平能够满足市场提出的要求,将老旧教学内容摒弃,将新内容与新知识引入,如若不然就会对学生选修兴趣造成负面影响。第四,将指导自学考试的课程开设起来,将较为详细的考试大纲与学纲制定出来,让学生能够有精力去最大限度扩展自身学习范围。第五,逐渐地添加选修的课程,能够对校外的学者专家加以聘请,针对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有帮助的方向,将新课程开设起来。
2.组织与管理教学为确保实施学分制,我们将导师制建立起来,对学生选课有序的加以引导,对学生学习加以指导,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学分制的实施,需要对一切能够物化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并以此当作保障。所以,我们要求延长开放实训场地、实验室、计算机房的时间,将原本横向的同时开放更改为纵向的延时开放,提升利用教学资源的效率。学分制的实施需要较为宽裕的教室数量。我们将全校的自选课集中于同一的时间段内,如此不仅能方面对选修课进行教学管理,还能够充分地将教室空闲时间利用起来。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也需要与“学分制”相适应,将一个全新的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以确保顺利的实施“学分制”,为其提供充足保障。
在临床实习中,护理实习生需要直接为患者提供护理,因此各教学医院相对于学校来说,对于患者安全及医疗风险等问题更为重视。教学医院通常对于刚进入临床的实习生进行集中培训,并在实习过程中则多以讲座的形式予以强化。相关文献表明,近年来教学医院针对护理实习生的安全教育更侧重于教学方法的变革,如刘义兰等[9]和张希春等[10]应用PBL教学法对护理实习生进行培训,结果表明有助于学生对于患者安全知识的掌握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周永琴[11]则将安全教育直接融入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改善了教学效果;而闻彩芬[12]则通过构建患者安全文化主题提高了实习生的患者安全意识。各研究的培训内容均自行设定,多涉及患者安全的相关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不良事件报告、医疗风险评估等主题。此外,培训教育次数或课时安排以3~4次(1~2学时/次)为主,而部分文献则未明确交待。培训效果多以问卷评价为主,其中岳晓艳[13]亦进行了远期评价,表明试验组学生的护理行为规范化调查满意率、差错事故发生率等指标优于对照组。教学医院的护理实习生患者安全培训教育相对较多且紧贴临床,已有研究既证明了患者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我国系统规范的患者安全教育提供了参考。
2我国护理专业学生患者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护理院校的患者安全教育薄弱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尚以实习阶段的医院培训为主,护理院校更多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对于临床思维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则相对薄弱。此外,由于部分学院教师长期脱离临床等原因,致使护理专职教师及学生对护理安全的重视程度均不是很高[14]。虽然已有部分院校尝试以选修课[6-7]或专题讲座形式实施培训,但在培训内容、课时安排、师资选择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相关研究也较为匮乏。对比国外,2006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就将患者安全教育整合到医学本科教育课程中[15],在全球迈出了针对医学生患者安全教育的第一步。2007年6月份美国护理质量和安全教育机构(TheQualityandSafetyEducationforNurses,QSEN)提出的“护理人员品质与安全教育计划”项目的二期研究在美国15所护理院校发起[16],该项目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团队工作与合作、实证实务、品质改善、安全以及资讯”6项核心能力组织开展了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的知识、技能及态度(knowledge,skills,andat-titudes,KSAs)教学课程。此外,国外医学院校及相关学者已经开展了诸多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研究[17-18]。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总体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加强在校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是提高患者安全的关键,因此护理院校应强调患者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融入“患者安全”理念,并鼓励教师积极开设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辅修课程。2012年7月18日,为响应WHO的全球患者安全教育活动,我国卫生部举行了《患者安全课程指南》的中文版仪式,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培训和推广[19]。该指南第一部分为培训者指南,第二部分为11个教程指南课题,其为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对于专职教师的患者安全知识的薄弱问题,可结合该指南的第一部分开展针对教师的患者安全知识及技能培训,并增加专职教师临床进修机会,以培养其患者安全意识,使其了解临床中常见的患者安全问题和典型的不良事件及其应对处理,为患者安全培训教育奠定基础。此外,教育管理机构也应该鼓励临床及医学院校教师积极开展关于医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的研究,如课程设置、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等方面。
2.2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不够系统
当前国内护理教育大体呈现为“三段式”模式:基础学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学生在学校的基础学习中得到的患者安全教育相对较少,其安全知识的学习及相关能力的培养更多来自医院,而医院培训则常以实习前的统一培训和实习时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整体缺乏衔接统一,未并体现其系统性。此外,现有文献表明医院及学校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者相对孤立,彼此之间的借鉴沟通欠佳。学校及医院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单位,在患者安全培训教育问题上应当相互合作、共同学习,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安全知识的掌握及其行为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在学校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教师可将患者安全理念及知识融入课堂,使其了解威胁患者安全的因素,初步培养学生的患者安全意识。而高年级学生有了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实施培训时应注意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运用,可聘请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通过临床案例或情境模拟等形式讲解常见不良事件及其应对。进入临床实习后,带教教师在临床经验及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其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应结合最新的患者安全教育进展进行讲解。此外,也应该可借鉴“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理念,邀请伦理专家、心理学甚至是工程学领域的专家组织开展患者安全讲座[8],通过多专业团队参与培训,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安全、风险、防范及应对等问题。
2.3培训教育内容及形式相对单一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 英语阅读 教学应用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达到更高英语水平。大学英语语篇中存在很多的互文现象,增加了语篇理解的难度,甚至引起学生对语篇的错误理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视语篇中的互文现象,使学生对互文语篇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互文语篇的运用。本文通过互文性理论与英语阅读几方面的联系,分析在英语阅读中互文理论的重要性,并从中得到启示,以指点英语专业阅读教学。
一、互文性理论与英语阅读概述
“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改造。”互文性是指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互文性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即成为后现代、后结构批评的标识性术语。这种研究强调多学科话语分析,偏重以符号系统的共时结构去取代文学史的进化模式,从而把文本文学从心理、社会或历史决定论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一种与各类文本自由对话的批评语境中。文学作品的互文性解读,指的是对该文学作品或文本中出现的内容与相关的作品之间有关的典故、引用、仿照、压缩、另铸及移就进行挖掘和研究,从而更深层的解读该作品。语篇分析法则是指不立足于点,而是从语篇入手,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明确地篇章结构分析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词、句的表层意义上,而要上升到对作品的框架、背景、思路、意识形态等深层意义的把握,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篇的互文性分析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将互文性同语篇分析联系起来进行外语阅读研究可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深远意义。
(二)互文性理论与文化背景
由语篇的主题和主旨而唤起的读者内心包括信仰、认知、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等内容被称之为阅读语篇的文化互文性。大学英语阅读语篇的内容涵盖极广,跨越多种学科,包含社会历史、民俗风情、地理文化等。单纯依靠词汇和语法等知识去解读阅读语篇,是不能获得最佳理解效果的,甚至无法对语篇进行较为准确的理解。因此,在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互文性对文本进行解读,将语篇分析与文化特点相结合,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层的社会文化知识,最终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
(三)互文性理论与媒体联系
在这个传播媒介极大丰富的时代,英语专业阅读不仅只局限于书本,更拓展到了各种新式媒体。媒体互文性主要是指通过文本、声音、图像等物质媒介来创造互文性的效果,如评论、插画、动画、序言等。培养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媒体交互意识就要在实际教学中革新传统教材。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互文性教材的思想,从而推动英语阅读教学的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互文性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启示
(一)丰富背景知识,拓宽知识面
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存在片面的、偏颇的理解。通过互文性理论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不同于中国的思维方式,从而获得更多的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可能包括人文哲学,也可能包括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通过对这些背景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获得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知识,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丰富自己的内在文化水平,不断拓宽知识面,达到一箭双雕的好效果。这些知识不仅在英语阅读中会得到运用,更会在英语写作、英语听力等方面得到体现,甚至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二)加深内容理解,提高阅读水平
在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同学们很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感受,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而,通过对同学们互文性意识的培养,使得同学们可以设身处地地了解作者感受,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文化理解差异。真正架起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进一步加深对原文内容,原作者情感的理解。此外,在不断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会积累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掌握更多的专业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三)克服传统教育缺陷,培养思辨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专注于老师的讲课,然而,在互文性理论的培养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英语篇章的不同理解,通过互联网络、图书馆藏等收集相关资料佐证自身观点或是加深篇章理解。通过这些自主学习,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会不断加强,同时又在无形中加强了自身的英语水平,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互文性理论注重将文本文学从心理、社会或历史决定论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一种与各类文本自由对话的批评语境中。在英语阅读中运用互文理论不仅是对英语阅读能力的一种培养,更是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锻炼。通过对同一文章不同方面的理解,可以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思辨思维,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三、结语
大学生互文性意识的培养对于其英语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在英语专业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大大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可以大大增强单词记忆过程中的记忆效果。除此之外,通过文章与文章之前互文性的理解,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潜意识的语感,使得学生在英语写作、英语听力、英语对话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激活并调动相关知识储备,提升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