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课程高中历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程;设计策略
G633.51
高中历史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但是考完试之后很容易忘记。微课程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合理地运用微课程来进行教学。
一、微课程概述
微课程是在2008年美国提出的,它是以构建主义学习论为基本原理,以在线学习或者线下学习为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1]。微课程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区别在于,微课程具有图文并茂、短小精悍和便于开发的的特点。针对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利用视频或者音频来展开教学,时间一般在5分钟到10分钟内,主要包括微视频、微课件、微教案、微练习、微反思。微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势在于重点明确,将复杂的、枯燥的历史时间和事件变得简单化;内容精简,传统的课堂需要40分钟才能讲完一个知识点,而微课程不会超过十分钟,学生能够在线上学习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将微课程下载下来,在课外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三,微课程顺应了课程改革的当今教学需求,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并能够保持更大的学习兴趣[2]。
二、微课程的设计策略
要将微课程运用好,高中历史教师就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方案,应结合教学的内容,加入趣味性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历史知识。以下是笔者对于微课程设计的一些建议。
(一)切勿与教学内容相脱节
在设计微课程时,教师要对历史这个学科的特点有很好的把握,对重难点知识要重视。教师应该明白哪些知识是可以一笔带过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具体讲解的。而对于一些需要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的内容,不能用来制作微课程。微课程的内容常见的包括概念的讲述、课题的引入和练习巩固等,不管是哪一种,都要紧紧围绕模块主题来进行教学。所以教师要将微课程和现实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握好主题的知识框架,根据历史学科的思维逻辑来对讲述的内容进行分析和重组[3]。比如在讲述近代中国反侵略的战争史实时,就可以制作成微课程,而如“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类具有争议的内容,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交流互动,而不列入微课程的设计。
(二)注重细节的反思和研磨
在高中历史微课程的设计中,除了利用微课件、微视频和微教案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微问题,以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思考。从讲解的层面向历史阐述和反思层面延伸,在教材知识中提炼出微问题,从宏观的角度上细分,对主题重点进行划分,将主题细分为各个小专题,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历史知识[4]。教师要对教学语言进行简化,向学生传递有效的历史知识信息。在进行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时,教师要做好知识间的衔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反思。比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时,可以将这个大专题划分为几个小专题来学习,注重细节的反思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研磨,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三)重视课程的互动和引导
教师在设计历史微课程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避免一股脑地灌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还要注意发现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高。教师要重视课程的互动和引导,这就需要完善教学硬件的设施,以为开展互动交流提供工具,保证微课程的顺利开展。微课程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一个知识点后的反应,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比较,将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提炼加工,使其变成自己的知识。比如在学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对这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事件分阶段列出来,并采取图片、视频和文字的方式自己制作微课程课件,在课堂上再开展互动交流,探讨学生自制的课件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微课的特点在于主题突出、使用便捷、传播方式多样,是针对某一重点知识或者教学主题而开展的互动教学,微课的形式一般是以视频短片为主,内容简单且具体,所用的时间较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的兴致较高。高中历史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又复杂,大多数学生学得比较吃力,对知识点的记忆不深,所以教师要合理地设计微课程,以明确主题,通过精简的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惠玲.高中历史教学“微课程”设计探讨[J].读与写,2015(09):361.
[2]郭宏梅.高中历史教学“微课程”设计探讨[J].科教文汇,2015(02):121-122.
一、实行"看、读、说、评与析、导、启"教法,落实"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首先,是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对这种知识实行"看、读、说、评"教法。
其次,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它是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史实本质性的认识,掌握某一学习领域中的基本历史概念可以使学生抓住该概念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本质,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分为:分类性的历史概念和抽象性历史概念两种。对这部分知识就用"析、导、启"三步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资本原始积累"概念时,先通过教师的讲解,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图片或影视录像资料等方法,形成有关的时间印象、空间印象、实物印象等,并了解其内在关系,把握其本质,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
再次,是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
二、 课堂教学要彻实体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巧,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过去没有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过程与方法"的确切表述应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如何操作,即程序性知识)来学习什么知识(陈述性知识),让学生学会怎么样的方法(程序性知识)。从认识论看,学习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形式,它遵循着认识活动的普遍规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看,学校教育中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双向传递过程。
从老师角度看,学习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兴趣领域的需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和组织下,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过程。因此,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其次,方法要灵、活、巧。课程观念的更新为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创造了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即由教学管制者变为教学民主管理者;由文本知识灌输者变为历史学习引领者;由历史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学习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被动接受学习、无目的的活动学习、解题式学习、死记硬背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新课程的历史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接受学习、主动开展历史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填鸭式灌输,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重在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忽视,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自主性探讨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新课标特点,切实做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学中得到好的熏陶与锻炼。
三、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思维;知识结构
历史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学生学习历史时应该培养的一种最基本能力。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必须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是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中应具备的相关能力。结合知识讲授对学生进行技能和思维训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目标。因此,如何使学生汲取历史智慧,发展历史思维能力,是值得高中历史教师深刻探讨的问题。
一、教学中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讲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讲清历史概念是最基本的要求。概念不清楚,则无法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现象的基本认知,更谈不上让他们认识历史规律。现行高中新课程以专题式的方式编排,要求学生有相当的通史知识储备。
传统历史教学中,我们强调历史概念的五要素:时间、空间、人物、内容、结果。这些都是基本要素,但容易让学生把历史概念僵化为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具体的史实,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去理解历史的规律。因此,历史概念不能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讲述一个历史概念,都需要将它活化,通过明确的目标,多角度构建多维的历史学科体系。
历史概念的抽象程度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利用多样化的资料,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进行。如在涉及历史人物评价时,我给学生出示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讲到曹操,就会联想到《三国演义》和戏台上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应该还原曹操本来的历史面目。”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结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脸谱化,要看他的实际作为,这种认识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概念的讲析在历史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性思维认识。
二、解析课本的知识结构,探究教材编写者诉说历史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如何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它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有些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活动潜移默化,而有些能力则必须通过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才能得以巩固,如一些复杂历史现象的综合、分析与比较。我认为在大考之前的适应性训练是必要的,而要让学生真正能够客观、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综合运用史观,达到史与论、知识与能力的水融,则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求助于教材本身,其实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历史思维的榜样。教材中对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叙述,一般都必然经历背景、过程与影响或意义的叙述过程,我以为这就是最简单的历史思维的体现。因此,教会学生看书,尤其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教材结构,看其如何分析、叙述、概括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思考历史问题的模式,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形成一定思维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完成一定的求异发散的思考。教师在分析教材时,有意引导学生认识教材是如何分析处理问题要比单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对于学生的意义更大,至少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参考的思维方式,这难道不是一种良好学习方法的训练与养成的手段吗?
分析、探究教材的思维模式,就是感知和理解编者意图、留意从教材中发掘、提炼出思维方法。从小的方面讲,要弄清教材每一个历史问题和思维方法;从大的方面讲,要理清整个子母、章节和各个单元的思维结构。包括史实与史实之间有什么联系?论据与论点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编者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是如何组织史实、运用史料、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等方法展开论证,进而得出结论的?等等。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重创设有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学习探究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感受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理解与探究历史问题的愿望。
首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用心去构建每一堂课,去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其次,以讨论、辩论、小论文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很多,课堂教学是实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关键的是要教会学生从历史事件本身去思考和归纳发展的规律,从而达成以古鉴今、明事晓理的终极教学目标。中学生对感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力,进行教育时如果我们用的总是贫乏的语言,尤其是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容易牵强附会,学生对此容易反感,而多媒体可以运用自身的优势来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深刻感受历史事件,这样的处理,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让他们在润物无声中更加轻松地去了解历史。我在讲“”这一知识点时,是通过用多媒体将的历史照片展示出来,如《〈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的向井敏少尉与野田岩少尉在南京举行杀人竞赛》的图片、《1937 年中日军活埋中国军民》《中被日军割下的中国人的头颅》等能让学生的心为之一振的图片。之后又将这些图片与现在的如“2002 年7 月8 日的日本右翼分子趁机抬头,禁止学生参观纪念馆”等新闻相对比,这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无形中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远比教师生硬空洞的语言,长篇累牍地教育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会得更为深刻。
二、多媒体技术有利于重点难点的化解
一堂历史课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得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没有被巧妙地化解。在历史教学中,用多媒体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产生多元效应,并用视觉、听觉引导学生自觉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化难为易,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如,“冷战”政策的概念及表现是“美国的霸权政策”中的重点之一,这个概念是连成人都会感觉陌生的,为了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的理解,我巧妙地使用多媒体将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两组录像演示了出来,引导他们思考:古代和现代在武器方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学生不断在交流这一难题,他们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渐渐地将两者区别的关键点找了出来,从而对冷战的含义有了真正的认识。至于冷战的表现,我采取了总分总的教学方法,出示幻灯片《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声情并茂地讲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上升,从而使重难点得以有效分解。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教学容量的增加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它的图片、图像等文献资料远比其他学科多,中学历史教材中列举的也仅仅都是众多历史事件的一小部分,课本中对于有一些历史事件甚至只用了几句话或几个字稍稍带过,而很多的历史事件都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的。此时,多媒体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弥补课本的不足,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声像结合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减少了自己板书和讲授的时间,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悟、自问、自查。我在教学“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一节中“七七”这一知识点时,通过多媒体引用了大量课外的丰富的相关文献资料,从而加深了学生认识“七七”是怎样刺激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总动员的,这样设计,教学容量增加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提高了。再如,我教学“”这一内容时,教材中只对日本侵略者杀害中国军民的人数30多万提了一下,又利用多媒体增加了几张反映大屠杀的历史照片和东史朗日记的摘录,更能将学生仇恨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情感激发出来。
四、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美国教育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俗话说:“授人以鱼,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渔,则享用不尽。”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外在的知识量不断增加,知识是传授不完的,最应该注重的是孩子的主体性,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全面发挥出来。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自主学习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1.学习者自身的主体性和自律性。学习者只有对某项事物具有内在的探求动力,进行充分的感情投入和积极的情境体验,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与掌握该项事物的规律。也就是说,学习者要自主地确定自身的学习目标,自主地选择合适的材料,自主地进行过程评价,自主的进行观察、思考、想象、创造等一系列活动,才有可能驾驭学习过程,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
2.学习者的依赖性和互动性。自主学习并不是指完全不受干扰、自我封闭、自发的学习过程,而是和其他各种学习方式一样,时刻与周围的环境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整个学习过程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发生变化并不断调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充分激发其自身的内在动力,又要尽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内外动因相互结合,才能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
1.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绝不仅仅代表学生独自学习,更应该把它看做是一种学习态度,不仅仅是一种没有老师指导的外部的学习形式,正如Little(1990:7)指出,自主学习基本上是一种对学习过程和信息内容的心理反映(psychological reaction)。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师赞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法,而且他们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目标,采取多种形式满足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样逐渐改变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的传统角色,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课堂上的自主学习。
2.课外的自主学习。课外自主学习常见的形式有:预习功课、课后完成家庭作业、选用参考书、课外阅读等。学习和掌握英语仅仅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学生阅读量和知识面的扩大离不开教师正确地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纸杂志,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片,这不仅是因为大部分电影或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而且在于通过观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与目的文化有关的非言语交际的方法和手段。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学习尤其如此。成功的课堂教学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的兴趣昂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是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每一堂课,教师和学生的目标要明确,而且应该是一致的。否则,课堂教学将事与愿违。教师精心安排的活动,如果不与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愿望相联系,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愿望的基础上,结合阶段性教学目标计划和安排课堂活动,不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学习的快乐,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他们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并及时地加以肯定,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2.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组织好学习活动。托兰斯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励。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权威中走出来,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拿我来说,每次我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都会热情地给予他们知识上的启发和心理上的支持。平时与学生碰面,也经常报以慈祥的微笑、温和的目光,适时鼓励的语言。课堂上对于少数调皮的喜欢随便讲话的学生,可以不动声色地走过去,轻轻地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膀,这时尽管教师没说一句责备的话,但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立刻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以上这些方式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支持、鼓励、肯定、赞扬、欣赏和信任,而且这样的环境最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课堂氛围和教师的心情也有关联,我留意过凡是哪一天自己心情不好,紧绷着脸进教室,那一堂课学生也会显得没精打采,课堂气氛也是死气沉沉,课堂教学效果很差。因此,教师要努力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把生活中遇到的烦恼、痛苦、悲伤放在脸上、带到课堂上,而应该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要以积极乐观、热情饱满的情绪面对学生,感染学生。
3.充分展示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性格和教学风格能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起到引导的作用。热情、幽默、宽容、关心他人的老师往往容易获得学生的好感和喜欢,这种对老师的喜欢也会自然地转化为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直接因素,学生往往由喜欢一个教师进而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在工作中细心留意身边的同事就不难发现:凡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些共性:他们对学生亲切(congeniality)、事业心强(devotion),又具有幽默感(humor)、思想开明(liberal-mindedness)等,这些恰恰都属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当然,教师最重要的个人魅力还是其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始终对学生、对教学抱着积极、认真和负责的态度,用爱心、真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4.教师理念的更新和角色的转变。学习者自主性的提高并非意味着教师是多余的,完全放任学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自主”与“学生自主”同样重要。另外,教师自主还是学生自主的前提和保证。只有教师愿意牺牲个人的宝贵时间和精力,主动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法、接纳新的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掌握系统的学习策略、充分领会“自主学习”的精髓,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在高三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感觉试卷的讲评是一项相当重的任务,阅读理解题完全由教师逐题讲解,势必枯燥无味,往往会使学生听觉产生疲劳,从而削弱课堂教学效果。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直接把任务留给学生,由他们自行解决阅读题,这样做既节省时间,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个个思维活跃,人人都有机会发言,这样做不但教师轻松而且学生轻松,同时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