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全国新课标I卷;高一;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101-02

高一必修1、比修2主要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点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转化、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等知识,本文仅是对全国I卷形势下的高一化学的教学提出自己几点粗浅看法和思考。

一、全国I卷试卷结构说明

全国卷理科综合试卷结构如下:

其中,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有机化学、离子平衡问题是全国卷选择题基本稳定的命题范畴,其他考点分布就不稳定了,对学生的考查更加注重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元素化合物知识灵活分布在生活中的化学和实验基本操作两道选择题中。比如:

T7(2013).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 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 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 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所以在讲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就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知识的渗透了,比如在高一讲Na及其化合物的时候就要渗透侯氏制碱法。

二、2013~2015年全国I卷选择题核心考点总结

三、全国I卷的结构和核心知识点对高一教学导向的几点思考和关注点

1.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考

选点切入点的考虑,内容首先是从周期系中的代表性金属元素钠、非金属元素氯元素及其化合物切入,再延伸到周期系中的其他元素,进而综合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环境保护),主要考查钠、镁、铝、铁、铜;氯、硫、氮、碳、硅等主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和由此基础上外延拓展出来的其他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比如:

Na――延伸到Li及其化合物:2013年T27的锂离子电池。

Cl――延伸到碘及其化合物:2013年T13考查实验乙醇萃取碘;2014 T9I-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I-也是该反应的催化剂;2015年考查富集在海藻中的碘及其化合物在合成杀菌剂、药物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及涉及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

N――延伸到P及其化合物:2014年T27考查次磷酸(H3PO2)及其衍生出的化合物的性质。

Al――延伸到B及其化合物:2015年T27考查的硼及其化合物(硼酸等)的性质及在工业上的应用。

2. 原理知识更深入和难度加大

物质的量的计算比重比广东卷大和难;电化学情景较新颖,难度加大,原电池由基本原电池延伸――生物电池,固态熔融电池等;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拓展、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中的电子守恒配平,这在原来广东卷必修课程里讲的较粗略,现在要细讲了,重点讲了,因为这些也正是学生的难点。它一般出现在无机综合题中,强调对工艺流程的分析解读,就新情境下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看,全国卷的灵活度更大,在配平、物质推理方面需要学生有充足的训练经验。反应原理题除了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对于图像中定态的点和动态的点与对应的化学意义的相互转换能力要求显著,基于真实情景下的化学计算能力要求远高于广东卷。特别是在新情景下的化学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的书写,K/Ksp的应用及其计算,质量百分含量,产率、转化率等的计算考点上体现得更淋漓尽致。

2013全国I卷T28.(节选)(5)二甲醚(CH3OCH3)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电子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V,能量密度E=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lkW・h=3.6×106J)。

参考答案:(5)CH3OCH3+3H2O=2CO2+12H++12e- ÷(3.6×106J・kW-1・h-1)=8.39kW・h・kg-1

尤其是2015全国I卷 T8.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的考查,T9.元素守恒在有机物中的应用,T11.微生物电池的考查,T13.电解质溶液及T28,整题就是原理和计算能力的考查了,涉及的知识点有氧化还原反应、K/Ksp、正逆反应速率及速率常数及影响因素、化学能与键能的关系等。

3. 有机知识考查的范畴广泛

有机物知识点的考查没有明确的方向,2013年,T8.考查的是烃的衍生物的性质,T12考查的是重新组合成醇的种类,T13考查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2014年,T7考查同分异构体;2015年,T9新情景乌洛托品甲醛和氨气的加成和脱水取代的量之比。

有机选做题一般就是有机推断和推理,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简式,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官能团的性质,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书写及计算;对有机物的结构理解和认识、有机方程和合成路线等。内容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强,有机合成路线对思维和知识要求较高。

4. 实验内容和有机知识的综合考查

化学实验在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进一步学习了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并在此基础上练习蒸馏、萃取等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方法和操作,认识了一些高中实验仪器和实验安全等注意事项。这在选择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全国I卷的26题,近三年考查的都是有机知识和实验内容的综合考察,当然也是实验基本操作和方法的迁移应用为主,难度不是很大。在2015年的实验题中首次出现了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问题,说明广东卷在实验探究命题上的探索已引起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关注。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知识;高中知识;承上启下;衔接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

1.初高中课程为何难衔接

目前在校的高中学生都是初中“课改生”,他们中不少在初中成绩不错,上了高中感到很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我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也吃力,初中基础知识不扎实是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的变化。近年来,初中课改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简单;有的教学内容被删减了,有的内容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虽然在新课改中高中的内容也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高中内容概括、抽象、复杂,牵涉知识面广、重理论分析。例如,初中学习物质的性质都是从身边的物质学起的——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碳单质等;还有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酸碱盐的知识在难度、深度、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删除了有关溶解度的复杂计算,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相关知识。另外,初中新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形象生动,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因为受到高考的限制,教师大都不敢降低难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材难度反而比以前差距更大。

1.2 学法的变化。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练得熟,考试一般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因此,学生乐于跟着老师走,较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在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典型、讲规律,注重培养能力。例如,初中化学很多时候会用“活动与探究”形式解决一些小的课题,有时会利用一个课时完成一个“活动与探究”,初中化学共有30个“活动与探究”。高中必修一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课题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没有时间去花一整节课去探究,这就在学习习惯上有了很大不同。

1.3 课时的变化。初中课堂容量小,课时充足,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巩固,不仅如此,最后中考冲刺复习时反复做了大量练习题,及时的反馈小结了每一部分知识点。而到了高中,高一周课时数4节,但是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致使课时容量大,进度快,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对各类问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更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积压的盲点越多,既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改衔接的教学

针对初、高中课程体系脱节的问题,如何破解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难题,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就成为高一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高一的化学课,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异同,把握好教学的衔接,对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我以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2.1 坚持新课改理念的衔接。

义务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已接受了新课程理念,也适应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坚持课改理念不动摇,不观望,不彷徨,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按新课标的要求改进课堂教学,还要主动和初中化学老师进行适当的交流和联谊,尽快熟悉和了解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顺利完成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

2.2 注意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刚上高中的学生,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均较差,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难度、进度不要赶得太快,要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要特别注意加强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初中差异很大,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内容跳跃性大,抽象思维增加,起点的难度加大。高一化学教学与初中课程的设置,其总体学习目的是一致的,它的研究对象都是物质的性质、结构及化学变化的规律,但他们之间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初中偏重于化学的基础知识、一般性概念和最基本的化学变化,化学课堂学习的节奏比较慢,老师运用课堂的联系、口答、板书、讨论等的时间比较多,复习时间比较充裕,无形中养成了“慢慢来”的惯性。而高中化学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化,知识密度加大,不仅信息量增大,而且深度和难度也加大了许多。高一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保存着孩提时代的痕迹,有着天真贪玩的习惯,进入高中面临在短时间内要容纳更多的知识,但课上演习消化的时间又少。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节奏的改变,逐步由慢节奏迈向快节奏,把握住整体学习的进度。比如物质结构中的离子键、共价键概念及电子式表示等内容都比较抽象,就要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达到应用掌握的水平。

表1 教学内容详解表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详解

1、化学用语

(1)按1-18号元素顺序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元素名称;

(2)增加元素化合价的概念、高中学习所需的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记忆,训练化学式的书写技能;

(3)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复习与训练。

2、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学习,能熟练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能根据元素的电子层结构,进行元素性质的初步判断,会写离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符号;

(3)增加物质形成中电子转移的观点,并能进行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学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2)能从电子转移的的角度分析物质所发生的反应。

4、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关系

(1)学习电离概念,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学习酸碱盐的定义,并能进行判断,完成物质的分类教学;

(3)在复习具体的酸、碱、盐的基础上,总结出酸碱盐的相互关系,学习溶解性规律,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正确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1)对学生进行初中化学基本操作的复习和高中所需基本操作的学习;

(2)实验技能的训练:除杂与分离、离子的鉴别、探究实验方法与实验设计方法、物质贮存和实验操作规程。

6、化学计算能力

(1)基本化学计算原理复习(含化学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和简单的溶解度计算);

(2)常见的几种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与技能。

7、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要求介绍

(1)高中化学学习与初中化学学习的不同

(2)学习高中化学的心理准备 转贴于

2.3 确保教材体系自然衔接。

处在初高中教材不统一的阶段,面临选用的教材版本不尽相同,教材的编排迥异,甚至相关知识在不同阶段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教材上教学内容不衔接,部分内容初中没有强化或一笔带过,高中却陡然要求很高,所以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异同,利用初中原有化学知识,将其引导和应用到高一化学的教学上,有意识地将有关知识连接好,衔接好,就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初三学教材只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介绍给学生,并不作重点要求,学生的掌握也较肤浅。高中阶段要求多角度认识和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其主要要求有:一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二是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三是从初三的“得氧失氧”观点过度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再上升到“电子转移”观点,这种思维的变换,使概念不清的学生感到更加困惑以至无所适从。因此高中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应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初三的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搞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上升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复习元素化合价升降与原子或离子的电子转移关系,并上升到从电子转移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使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在循序渐进中真正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要在初中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高中要求熟练掌握《溶解性表》,并在相关章节适时补充硅酸盐、亚硫酸盐、金属硫化物、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的溶解性,进而解答有关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等问题。另有关元素化合价与和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初三已不作要求,高中阶段应在相关章节对此内容进行剖析,使学生在结构的层面对物质性质进行深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力求教学方式连贯一致促进衔接。

初中课改中教师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讲究师生民主平等、重视科学探究的指导,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较多。而高中阶段则更多采用的是“满堂灌”“满堂问”这样的教学方式,跟学生以前所接受的教学方式不一致。初中课改强调与生活实际结合,而高中教材则注重对学生在基础知识、技能上的训练。如果按照考试来评价,“课改生”不占优势,解题能力相对而言不是很强。因此,大多数高一新生认为高中化学课程太难学了,有些学生常常感到上课听不懂。因此,高中教师应该继续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照顾一些传统学习作法,尽可能留时间给学生练习和复习,消化新的课本知识,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积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读课本的接受能力和消化情况,做有针对性的帮助,搞好查漏补缺,特别要培养他们对化学的新奇感和兴趣感,保护和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对学习差的同学多鼓励,备课时想到他们,讲课时针对他们,对他们多进行拉、帮、带的教学方法。

2.5 夯实基础知识衔接,实现化学平稳过渡。

要注意循序渐进,设置合理的台阶进行过渡,通过教学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切不可高难度、高速度地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对于补缺漏和做好与高中教学的接轨,实现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平稳过渡,选择必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衔接是合理而又必须的。在教学中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学要突出知识、方法、心理的三维目标融合的原则,做到将知识与技能的补缺与方法的学习、情感态度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方法、心理各方面都做好衔接。以下内容和教学建议仅供教学时参考,各位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时补充和相应调整,并将三维目标融入其中进行教学(见表1):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好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这个学习台阶。通过衔接教学使学生复习和强化那些对高中教学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为高中学习作好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准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做好方法的准备。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笔者认为,要引导学生更好的实践高中课程,应遵循心理转变、由浅入深、习惯养成等规律,一开始不拔高、扎基础,循序渐进,注重过程性的学习指导,多关心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在这门充满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课程中得到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龚丽洁,化学教学模式的演变与发展〔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 (4 ) :102- 105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衔接障碍;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76-03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学习更高一层次的学习,高中化学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有了质的飞跃,加上课本内容与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进入高中后感到学习化学十分困难,产生不少困惑,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学习兴趣降低。如何使初中化学的启蒙教育向高中化学的基础教育平稳过渡是高一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中学化学教师对于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也已探讨多年,现结合本校具体教学实践,就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谈几点应对策略。

一、明确初高中化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差异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对“认知目标”的要求为“知道认识理解”,而高中在“认知目标”的要求上增加了高层次的“应用”,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要求较低,为“了解”“认识”“初步学会”等层次,而高中要求较高且更加具体化,如:“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等,即对过程方法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中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生活环境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而高中更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即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初高中化学衔接的障碍及其应对策略

(一)学习内容

衔接障碍:初高中课程内容的差异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基础化学,对思维能力要求低,而高中化学的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高于初中。

应对策略:集中复习――集中复习初中化学内容,如常见元素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专题复习――如化学计算中“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和“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穿插复习――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知识。

(二)教学方法

衔接障碍: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不尽相同,高中教师若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教学上把握不好,很容易导致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应。

应对策略:教师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探究式教学,启发、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三)学习方法

衔接障碍:不少高一学生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方法上,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导致其高中化学学习事倍功半,适应性差。高中化学对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若教师不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不能较快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则难以适应高中紧张的化学学习活动。

应对策略:加强学习动机培养,引导正确的学习观;实施情感教育,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课堂教学,以情动人;重视课外生活,以情育人。

三、本校的教学实践具体内容

(一)充分利用集体力量

高中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对初高中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总结初高中教材(新人教版)教学内容的知识结合点。对于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出现的重复点、衔接点和断层点,有针对性地统一操作。重复点――“以旧带新”引入教学或“课前自学”学案。衔接点――抓住衔接,让知识自然过渡。断层点――课前必备知识拓展资料(初中已出现但不作考试要求)或课前预习材料(新知识、新内容)。集体备课避免了每位教师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在学框架下有的放矢地针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

教学案例: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与九年级教材第十单元酸和碱有知识结合点。

1.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

初中化学中以“常见的酸”为标题,学习了盐酸、硫酸的性质及用途。化学必修1中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的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了氧化剂、还原剂及常见的氧化剂浓硫酸、硝酸。本课时教材从初高中衔接来看是初中化学常见的酸的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从它在化学必修1中所处的位置来看是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可以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积累感性认识的材料。

2.挖掘教材p.100,思考与交流作为本节课的情景引入:

(1)展示硫酸、硝酸、盐酸三瓶酸的实物,学生完成学案上化学式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通过分析酸的组成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酸的通性:

能与指示剂作用,如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能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和水;

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能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3)通过提问实验室里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为什么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引出浓硫酸和硝酸特性的教学。

为加强学生知识的衔接特加入:

请大家分述以下实验的实验现象,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二)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主动帮助学生平稳过渡

1.教师向刚入高一的学生说明高中学习特点,使学生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军训期间让学生做好新学期准备,即对初中化学内容的复习。

2.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思考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较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师生互为“攻守”方,教师设计各种“挑战”来培养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会用”新知识“开而弗达”――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答案,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成功”感是推动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成功带来的喜悦可以克服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具体方法有:(1)引导学生梳理初高中化学知识框架。化学知识素有杂、乱、多、细、碎之称,如果不对它进行有序排列和系统分类,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上下联系并鼓励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2)精选习题,提高学生审题、解题能力。

教学案例: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我们攀越硫的最高山峰,去领略它特别的风光。

新旧过渡:稀硫酸主要体现酸的通性,那么浓硫酸呢?

硫酸的浓度不同,会不会引起性质上的差异?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实验探究:(1)补充演示蔗糖中加入浓硫酸的实验,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对该实验进行评价、改进。如可用下列仪器药品组装成实验装置,既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避免污染环境:几支试管(内放蔗糖)、弹孔胶塞、分液漏斗(盛放浓硫酸)、导管、试管(内放NaOH溶液)。(2)铜丝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课本的实验装置能否加以改进?

可行性实验改进方案之一:

若把铜粉换成锌粉,情况是否相同?试写出可能的反应方程式。

总之,衔接教学不是通过几个课时教学就能完成的,一线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及时地进行调整,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的水平,奠定坚实的化学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衔接教学 解决措施

一、提出问题

高一化学,担负着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它不仅是在义务教育后的高一个层次的学习,而且是高中化学教学的起始阶段。然而学生反映高一化学题难做,方程式难记忆,兴趣降低。高中教师也反映初中生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太少,基本技能欠缺,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要求相差很多,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很多高中教师的关注,如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攻克的难题。

二、分析原因

(一)教材的因素

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做简单的化学计算、掌握简单的实验技能;而高中化学要求学生不但要理解知识,还要会迁移应用。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不是很完善很系统的,教材侧重于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知识体系的构建。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教材侧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知识体系。

(二)教师的因素

高中教师缺乏对初中教学理念理解,对初中教学特点、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大纲了解不多,,喜欢以老思路、旧习惯要求、评价初中生,对初中生的化学基础期望值过高,往往处理不好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上来就开快车,抓进度,造成学生后续学习的困难,使其积极性严重受挫,失去自信心,产生厌学情绪。

(三)学生的因素

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 “ 消化不良 ” 。初中主要是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完成大部分学习任务。因此,初中到高中,要实现由记忆到理解、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要适应高中学习,不是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就能完成的,无论从知识的衔接、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转变都有一个过程。

三、几点措施

(一)做好学习心理的衔接

1、加强鼓励和表扬,树立必胜的信心。

从初中到高中,大多数学生都把高一当作新的起点,有 “从新开始”的愿望,但他们又感到很茫然无助,不知道如何开始,。在这种心理过渡的关键时刻,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斗志,这种思想转变很快就会消失。因此,在高一刚开始的学习中,一定要多鼓励多表扬,多介绍周围成功的例子,让他们相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付出就会有回报。同时要指导学生“如何开始”,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

2、注重联系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高中化学很抽象,不好理解。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运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例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问题时,可以拿传球打比方,钠给氯一个电子,就好比一个人把一个球传给了另一个人,转移的就是一个电子。再如,可以多设计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不仅可以帮助学学生加深理解记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意识,同时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做好基础知识的衔接

1、摸清基础、查遗补漏

一位教育家曾说,“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因此,在高一新课教学前,我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发现多数学生对诸如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化合价的判断、化学方程式配平等重要基础知识掌握欠缺。这种学习现状,必然制约他们学习的热情与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教学,我对症下药,采取课前引题、课下复习或编制课后习题等多种形式查遗补漏,为其后续学习扫除障碍。

2、研究教材,做好衔接

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讲过但不易掌握,哪些知识在高中进行了合理的拓宽和延伸,哪些知识在初中教材中降低了要求或进行了删减而在高中教材中又没有补充,都要做到心里有数。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做好初高中衔接。

(三)做好学法的衔接

很多初中生的学习方法通常是“你讲我听”、 “你写我抄”。到高一后,若仍沿用这老方法,必然会使他们成为所谓的“差生”。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会学”。因此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在学法指导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帮助学生分析个人生活习惯,建立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2、理顺预习、上课和复习的关系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总之,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衔接,而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义务教育向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过渡。面对衔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同时多学习、多请教,多实践,多反思,最大限度的消除两个不同学段学习要求和学习内容的衔接不畅问题。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氯气和水、碱的反应”是人教版必修1第4章第2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二课时的内容。

1、设计思想

第―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氯气的物理f生质及氯气和单质(Na、Fe、Cu、H2)的反应,本节课则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氯气和化合物(水、碱)的反应。本节课以“检验氯气和水反应产物中存在HCI”这一开放性实验为主线,围绕学生在检验HCl时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

在对实验异常现象的探究中引入HCIO的学习,从而很自然地得出氯气和水的反应。在对看似“正常”现象的反思中引出新的话题,学习氯气和碱的反应。本节课设计的活动主线、问题主线、知识主线结构如下: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氯气和水、碱的反应②了解次氯酸的强氧化性和漂白性③巩固C1-和H+的检验方法

2.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设计、动手实验、交流与反思等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②通过对实验异常现象的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③通过实验设计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实验异常现象的如实记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对异常现象的分析培养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3、教学准备

3.1学生分组实验药品与仪器

新制氯水、AgNO3溶液、稀硝酸、NaHC03粉末、铁粉、蓝石蕊试纸。NaOH溶液(0.02 mol?L-1),酚酞试液、漂液(白猫牌)、稀硫酸、KSCN溶液;玻璃棒、表面皿、滴管、烧杯、试管10支。以上药品和仪器共27组。

3.2教师演示实验药品与仪器

新制饱和氯水(放在无色烧瓶中)、红纸条、镊子

4、教学实录及点评

4.1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氯气的物理性质以及氯气和单质的反应。氯气在这4个反应中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体现了氯气的什么性质?

生:生成物中都有-1价的氯,体现了氯气的强氧化性。

点评: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强调氯气在这一系列变化中的共同特点是合价降低,生成-1价Cl,为推测氯气和水的反应产物之一HCl做了铺垫。

4.2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物的探究

4.2.1提出问题,给出猜想

教师出示一瓶新配制的饱和氯水,让学生观察其颜色。学生通过氯水呈浅黄绿色,得出氯水中存在氯气分子。教师随后提出问题:C12溶于水仅仅发生物理变化吗?如果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会生成什么物质?请大家提出猜想,并说说你是怎样想到的。

生:C12有强氧化性,在化学反应中会生成-1价Cl,如果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物中有HCl。

猜想:氯气和水可能会发生反应,生成HCl。

点评:通过复习旧知一一氯气能溶于水,引入新知一一氯气和水的反应。通过观察引出话题。观察是探究的重要方法,也是探究的起点。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一一化合价升降法来猜测反应的产物,即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又是猜想更富有理性。

4.2.2实验探究,检验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1:用提供的药品证明氯水中存在HCl,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要求:(1)液体一般取1mL。

(2)请在5分钟内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检验。

(3)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反思: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反常的现象,请记录下来,并思考可能的原因。

布置任务后,教师巡视各组学生操作,对一些不当的操作方法进行纠正(如滴管的使用、pH试纸的使用、液体的用量等),对学生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不加干涉。

点评:猜想需要用实验来检验。本实验是开放的。事前不组织学生集中讨论。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完成实验。本实验是本节课的主线,后面的讨论都是围绕本实验的结果进行的。

4.2.3如实记录,汇报交流

在规定的时间(5分钟)后,教师组织同学汇报实验方法、现象与结论。

生1:我们检验了C1-,先加硝酸银溶液发现有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

生2:我们用NaHCO3粉末来检验H+,但奇怪的是没有看到有气泡产生。

师:还有哪些小组用NaHCO3粉末检验H+的?看到气泡吗?

大部分小组说没有看到气泡,只有极个别小组说看到极少气泡。

师:请看到气泡的小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观察到气泡的。

生3:向氯水中加NaHCO3粉末,由于NaHCO3粉末会悬浮在溶液中,所以看不清到底是悬浮物还是气泡。我们耐心的等粉末大部分沉下后,就观察到有少量气泡浮上来。

师:很好,你们很有耐心,观察非常仔细,同时,你们能意识到悬浮物对观察气泡的干扰,并通过静置的方法排除了干扰。如果不等悬浮物完全沉淀,粉末加入氯水后立即观察,能否看清气泡呢?

生4:(恍然大悟)气泡是往上浮的,而悬浮的NaHCO3粉末会向下沉。

师:请每个实验组都做一下NaHCO3粉末和氯水混合的实验,注意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全班同学这次都看到了气泡。

点评:碳酸氢钠粉末和氯水的反应很难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如何排除碳酸氢钠的悬浮物对气泡观察的干扰,需要思考气泡和固体悬浮物的区别一一密度不同。为了观察到准确的实验现象,不光要动眼,更要动脑。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生5:我们向氯水中加入铁粉,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

师:真有大量气泡?

下面学生议论纷纷,大部分学生说没有看到气泡。

生5:理论上应该有气泡呀?

师:(追问)你们到底有没有看到气泡?

生5:(支支吾吾)恩……好像没有……,但盐酸和铁反应,应该有气泡呀?

师:我们应该尊重客观事实,实验事实是第一位的。在这儿我们没有看到气泡,这是实验事实,应如实记录下来。

点评:在巡视中教师发现有个别小组在实验报告上将铁粉和氯水的实验现象“违心”地记为“有气泡”,于是让这一小组进行汇报。学生的这种错误源自验证性实验。在验证性实验中,实验现象在实验前已经预设好了,并且大部分情况下,这种预设能获得正面的反馈。在探究性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与学生的预想不符时,有些学生 宁可怀疑自己眼睛,也不愿相信实验事实。过分盲从“理论”而忽视基本事实是创新的大忌。

师:还有哪些方法可检验HCl?

生6:我们用NaOH溶液和酚酞制成了红色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入氯水,发现红色褪去,证明溶液中存在H+。

生7:我们用蓝石蕊试纸来检验H+,开始的瞬间变红,但很快红色就褪去了,并没有―直保持红色。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如下实验结果:

师:刚才巡视时,发现有些实验组完成了4组甚至5组实验。但也有个别实验组只完成了2组实验。结合你们组完成的实验,请谈谈体会。

生8:我们拿到试剂就做,做的过程中比较犹豫,―直在想这种试剂的作用。再加上动作慢,所以只做了2组实验。

生9:我们组做了5组实验。在实验前我们先对实验方法进行了讨论。在考虑如何检验H+时,我们想到了按照酸的通性来考虑检验方法。

点评:规定的时间完成实验的数量能反映同学间动手能力的差异,同时也体现了理论对实验的指导作用。酸的通性初中就已经学过了,但在新情境下,很多学生并没有运用酸的通性的意识。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4.3对实验异常现象的分析与探究

4.3.1铁粉与氯水反应观察不到气泡的原因

师:实验结果告诉我们,氯水中存在H+,碳酸氢钠粉末可以和氯水中的H+反应产生气泡,但为什么同样浓度的H+却不能和铁粉反应产生气泡呢?

生:根据化学方程式,1molH+和足量碳酸氢钠反应可以产生1molCO2气体,而lmol H+和足量铁粉反应只能产生0.5 molH2气体,可能原因是产生的H2气泡少,所以不易观察得到。

师:铁和盐酸反应除了可观察气泡外,还可以检验什么离子?

生:Fe2+。

教师演示实验:向氯水中加入铁粉,待铁粉沉下后,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

师:溶液变红说明存在Fe3+,有没有可能是铁和盐酸反应生成了Fe2+,但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导致的?

生:有可能。

师:是这样吗?注意观察红色出现的位置,是在整个溶液内部,而不是和空气直接接触的溶液的上方,说明不是氧气所为,是什么物质将铁元素氧化到+3价呢?

有学生小声说,可能是氯气。

师:在氯水中存在比H+氧化性强的Cl2,所以铁更易与Cl2反应,而不是和H+反应,当然就看不到气泡了。

点评:在解释铁粉和氯水反应没有气泡的过程中,教师从理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在这一过程中,Fe3+、Fe2+的检验,Fe2+的还原性等第三章刚学习过的知识得到了复习和应用。在检验猜想“空气中氧气是否会氧化Fe3+时”提醒学生注意红色出现的位置,体现了观察实验细节的重要性。

4.3.2蓝石蕊褪色之谜

师:刚才的实验告诉我们,氯气可以和水反应,且生成物有HCl。我们是否也忽略了某些物质呢?HCl中-1价Cl是由O价的氯化合价降低得到的,那么这一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又是什么?

生:反应物共有3种元素,分别是+1价的H,-2价的0和0价的Cl,+1价对于H来说已经是最高价了,不能再升了。如果是-2价的0化合价升高,一般会得到0价的0,但我们在向氯气中加蒸馏水时并没有看到气泡产生。因此化合价升高的只能是0价的Cl。

-2

-1 +x

C12+H2OHCI+CI

师:经实验证明氯气和水反应的另一种生成物为次氯酸(HClO)。氯水中存在次氯酸、盐酸和氯气,根据已有的知识可知,盐酸不能使石蕊褪色,那么,使石蕊褪色的是HClO还是Cl,呢?请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生:看看干燥的氯气能否使石蕊褪色。

教师演示实验用玻璃棒向一张红纸点滴蒸馏水,放入装有氯气的试管中。

实验现象:红纸湿润部分褪色,未湿润部分不褪色。

结论:具有漂白作用的是HClO,而不是C12。

知识介绍:有机色质如石蕊、红墨水等一般都是弱还原剂,遇到强氧化剂时,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资料显示,次氯酸漂白的机理是其能提供新生氧[O],新生氧的氧化能力很强,能破坏有机色素结构而达到漂白。

教师总结:HClO的性质:(1)强氧化性:可漂白、杀菌。(2)不稳定性:见光易分解。

对石蕊褪色分析:氯水中既存在H+又存在HClO,向蓝色石蕊试纸上点滴氯水,H+能使石蕊试纸变红,HClO能使石蕊试纸褪色。实验观察到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但很快就褪色。褪色是如此之快,以致我们很难看到变红的过程。

师:我们在检验氯气和水的反应产物HCl时,用碳酸氢钠可以检验H+,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可以检验C1-,而在用金属铁、蓝石蕊试纸检验H+时发现了意外,这导致我们发现了氯水中的另一种物质HCIO。请大家写出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CI2+H2O=HCI+HCIO

师:氯水中反应物(Cl2,和H2O)与生成物(HCl和HCIO)共存。这样的反应叫可逆反应,一般用可逆符号表示。

C12+H20?PHCI+HCIO

点评:对异常现象的探究导致了HCIO的发现,由此可见如实记录异常现象的必要性。

探究必须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学生对HCIO的性质缺乏必要的基础,所以HCIO的性质需有教师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HCIO。

4.4对实验正常现象的反思与再认识

4.4.1红色酚酞溶液褪色能证明存在H吗?

在刚才对异常现象分析的基础上对表1中的2个问号进行完善。得到如下表2:

师:对于刚才我们所做的5组实验,在学习了HCIO性质后,对于用变红的酚酞试液检验H+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大家觉得有没有问题?

生:最终红色褪去可能是次氯酸漂白导致的。

师:向试管中加入1mL NaOH溶液,加入1滴酚酞试液,用滴管向其中逐滴加入新制氯水,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分析产生褪色的可能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生1:继续加入NaOH溶液,看是否变红,若变红 说明是酸碱中和的原因,若不变红,说明是漂白的原因。

生2:继续加入酚酞溶液,看是否变红,若不变红,说明是酸碱中和的原因,若变红,说明是漂白的原因。

学生分组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1mL NaOH溶液和1滴酚酞试液用滴管逐滴加入氯水至红色刚好褪去。将所得溶液分成两份,一份加入2滴酚酞试液,另一份加入2滴NaOH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褪色后的溶液中一份加入2滴酚酞试液,变红;另一份加入2滴NaOH溶液,不变红。

师:在向红色酚酞溶液中加入氯水的过程中,一直发生着酸碱中和的过程,但是开始没有漂白,是由于HCIO大部分都被碱中和成NaCIO了,当溶液的碱性明显减弱时,加入氯水中的HCIO就可以发生漂白反应了。可见,最终漂白的结果也包含了酸碱中和的贡献。

师:请写出NaOH的酚酞溶液中加入氯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C12+2NaOH=NaCI+NaCIO+H2O

师:NaCIO可用于漂白液、消毒液。

点评:学习过程中应有反思的意识。由于我们的认识受到当时知识背景的影响,所以不可避免会产生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当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知识或接触到一个新事物后,要善于运用所学去完善以前的认识。反思能带来新的理解和发现。

4.4.2 NaCIO能漂白吗?

师:刚才我们在验证红酚酞褪色原因时分析到,红酚酞试液加入氯水,刚开始的几滴氯水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NaCIO,但红色并没有褪去。我们不禁要问NaCIO真的有漂白作用吗?

学生分组实验3:84漂液的性质

向试管中加入1mL漂液,加入1滴酚酞试液,振荡30秒,观察现象。

另取一只试管,加入1mL漂液和1滴酚酞试液,再加入1滴稀硫酸,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不加酸,振荡30秒,酚酞褪色,加酸,立即褪色。

师:漂液漂白原理:空气中CO2,使NaCIO转化成HCIO。工业上,加少量硫酸可使漂白速率加快。试比较HCIO和H2C03的酸性强弱。

教师总结:HCIO的性质:(3)弱酸性:酸性:H:C03>HCIO

点评:“漂液能漂白吗”这一问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对氯水使红酚酞试液褪色原因自然提出的问题,又引出了漂液的性质,进一步为学习次氯酸的弱酸性打下基石出。

4.5课堂总结

对化学实验的启示:

(1)观察的细致性。

(2)多因素共存时,注意各因素的相互影响,排除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