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师自我评价

小学教师自我评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师自我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师自我评价范文第1篇

作为一名教师,本人能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热爱教师的职业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本人始终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和本职工作,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责任感、幸福感。一直来,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注意为人师表,廉洁从表,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时时处处以师德规范的标准要求自己,教书育人,关心集体,团结、尊重同事,恪尽职守,严谨治学。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同学们,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提高全民的素质,才能提升国力,个人才能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现代知识迅速扩张的时候,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才不被时代淘汰。积极投身于教科研工作,大胆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改尝试。在每上完一堂课,我都会写下自己的反思,以不断督促自己进步。工作之余,我尽量每天挤一点时间阅读专业类的书籍,不断给自己充电。

三、积极投身于课程实验中,要更新教育观念。在个人角色定位上,一要从单纯的教育者转变为教育的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置身于教学情境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积累经验,探索规律性的认识;二是从书本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创造型教师,用自己的创造性言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的创造氛围。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上,一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的支持者,学生士气的鼓舞者,克服困难的援助者;二要从知识和课堂上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交流的伙伴,教学中建立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的机制。在与课程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上,从单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转变为终身学习的形成,帮助学生形成方法意识,使学生主动寻找和创造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学教师自我评价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 课堂教学 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18-02

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开创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就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此,专家学者们对教学评价的实践和研究就没有中断过。本文讨论的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反思,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过程。该过程完全由教师支配,教师决定评价什么、如何评价以及如何处理评价中获取的信息,并且无需将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告知其他人。

一、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评价注重的是“结果”,一般是综合性(如德、能、绩、勤等)的外部评价(教学督导、同行、学生)。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注重的是“过程”,是有针对性(课堂)的内部评价(教师本人)。作为评价主体,教师收集、分析课堂教学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相比“外部评价”,“内部评价”更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一)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反思教学策略,促进专业发展

美国著名学者、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GJ)曾于1989年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传播者向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境,随之引入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反思教学策略能让教师逐渐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娴熟的教学技能,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利于教师观测学生学习进展,检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弗拉维尔(Flevell)于1976年在其《认知发展》一书中明确提出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的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及时观察、收集、分析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后,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进度、方法进行适时调整或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技能,即培养学生对自身的思维与学习行为进行认真的思考。这对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三个阶段

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分阶段完成,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反思阶段。

(一)准备阶段:明确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制订评价标准

教师和学生对本科教学的目标有着不同的认识。在教师看来,传授、传承、创新知识即目标,而部分学生则认为知识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他们往往对培养有助于实现物质方面成就的实用技能更感兴趣,如人际交往技能、跨文化交流技能、谈判技巧、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等。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好坏之前,必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设定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教师设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应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设定评价标准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且简单易操作。

(二)实施阶段:实施评价活动

课堂教学自我评价往往在教学的某个阶段实施,如一堂课、一个教学章节或学期中间。教师根据确定的评价内容及标准,通过观察、测验、对话、问答、演示、录像、作品分析、问卷调查等形式实施评价活动,以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有效,学习效果是否达标。

(三)反思阶段:分析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行为

“反思”即指教师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剖析、解读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它反映一个人对其身心状况的认知。[1]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反思阶段,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对象,其内容可是显性的,也可是隐性的。显性的表现为教师的课堂管理、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隐性的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效性。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的结果,总结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反思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思考解决途径,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提高。

三、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模型的构想

根据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准备、实施以及反思三个阶段,将自我评价内容分成教学目标、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以及学习反馈四项,针对四项自我评价内容罗列了三十二条课堂评价观测点。构建“三个阶段――四项内容――三十二个观测点”的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模型。

自我评价内容一:教学目标,包含9个观测点,分别是:①了解本课程的概念与理论;②了解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③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⑥培养学生协同能力;⑦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⑨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师可通过评析以上9个观测点的完成情况,自查预设的教学目标能否达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自我评价内容二:学生学习行为,包含10个观测点,分别是:①学生倾听、补充或纠正同学的发言;②学生参与小组讨论;③学生及时记录上课内容;④学生及时参与团队作业,且分工明确;⑤学生及时独立完成作业;⑥学生课前预习;⑦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⑧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质疑;⑨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⑩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教师可结合以上10个观测点,自我评析课堂教学是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实现学习行为有效的目的。

自我评价内容三:学生学习效果,包含7个观测点,分别是:①回答问题是否正确或有独特见解;②课堂测验成绩;③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④语言表达技能;⑤提出问题技能;⑥解决问题技能;⑦实验操作技能。教师可根据以上7个观测点,评析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检验其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设目标。

自我评价内容四:学生学习反馈,包含6个观测点,分别是:①课堂教学内容;②教材或讲义;③课堂教学方式;④课堂演示;⑤课堂教学手段;⑥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教师可通过以上6个观测点,了解学生如何评价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技能水平。

因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评判教师教学水平高低,而是为教师收集教学的反馈信息,供教师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诊断,自我反思,以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所以,评价等级设定为“非常满意”、“满意”和“加油”。如观测点的评价等级是“加油”,则表示该项内容需调整、改进。

四、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能否主动、客观、认真地完成自我评价过程是教学自我评价是否有效的关键。笔者设计了一份《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问卷调查》,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50位教师为调查对象,其结果显示,44%的教师没有进行过教学自我评价;95%的教师对自我评价结果是满意。由此可见,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及其有效性还有待思考。

自觉自愿地自我评价。教师是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人,他们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改进。这也是教师学会教学,学会终身学习,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2]的必经之路。

客观真实地自我评价。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一般有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容易“自我屏蔽”,[3]难以真实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有敢于客观评价自己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勇气,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自我剖析。

灵活开放地自我评价。教师可主动从多渠道(教学督导、同行、学生、社会)获取对自己真实的教学评价信息,可主动参与听课交流和教学研讨,通过“内化他评”和“比较交流”以获得自我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李云会主编.教师教学评价力修炼[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小学教师自我评价范文第3篇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实证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047-04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快发展和电脑的逐渐普及,带动了各行各业工作方式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大数据时代正悄然到来,教育领域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试图全面突破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资源上的限制,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显然,我国已经认识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也正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并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教育部办公厅先后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这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评估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和有力的支撑。2015年4月2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2014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但同时指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进程。为此,我们做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方面的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因素,从而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提高信息技术素养,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二、数据情况及分析方法

(一)数据情况介绍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和真实地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状况,我们对G市中小学的35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年级和学科,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50份,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43份,有效问卷共307份,有效利用率为87.71%。问卷主要包括七大部分21道题目:个人信息、资源获取途径、信息素养观念及态度、信息处理能力、个性化需求、信息应用能力和自我评价效果。问卷在设计题目时参照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指标要求。

(二)研究分析方法

首先,进行总体样本分析。对所有样本进行描述,观察目前G市教师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民族结构、职称结构等等,为分析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影响因素奠定基础。最重要的还有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为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坚定支持。

其次,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观察教师对资源的获取途径、信息素养观念和态度、信息处理能力、个性化需求、信息应用能力、自我评价效果这六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为回归分析做铺垫。

再次,进行差异分析。对于两个选项的变量(男和女;是与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个或三个以上选项的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由此结果看出性别、年龄、教龄、学科、职称等变量因素是否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产生影响。

最后,进行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模型。证明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大小,预测资源获取途径、信息素养观念和态度、信息处理能力、个性化需求、信息应用能力、自我评价效果六个变量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影响程度,也能为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案。

三、结果与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整体量表α系数为0.73,说明样本数据内部一致性较高。其中信息素养观念态度量表信度较低。整体量表KMO和Bartlett 的检验系数为0.676,接近1,p

(二)样本总体描述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G市教师的结构层次情况如下:

第一,教师性别结构相对平衡。女教师占总样本的55.05%,男教师占总样本的44.95%。

第二,教师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各有一定比例,40岁以上的教师占4.56%,30~40岁之间的教师占28.34%,30岁以下的教师占67.10%,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为推动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动力源泉,也有助于带动区域整体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进步。

第三,教龄结构失调。新入职教师占较大比例,1至2年教龄的占48.53%,3~5年教龄的占22.80%,6至10年教龄的占17.92%,10年以上教龄的占10.75%,这样的教龄结构一方面体现教师年缺额数较大,另一方面说明教育质量相对比较薄弱,但新教师的加入为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契机。

第四,教师民族结构上以汉族教师为主。

第五,教师学历结构呈橄榄球状分布。中专层次教师占8.47%,专科和本科层次教师占90.22%,硕士层次以上教师仅占1.30%,其中以本科学历教师为主,高达63.84%。

第六,职称结构中低失衡。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占77.84%,具有低级职称的教师占18.57%,严重缺乏高级教学人才,不利于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学习模式。

第七,学科结构上语数外教师较多,占总样本教师的78.83%,其他学科教师较少,占21.17%,其中艺术学科教师仅占0.98%,信息技术教师也仅占0.98%,这说明该市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让人担忧。

(三)相关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自我评价效果与个性化需求和信息应用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信息应用能力与获取途径、信息处理能力、个性化需求之间均有正相关关系。

(四)差异分析

由于教师教龄和学历、职称等变量上存在差异,有可能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产生影响。为了检验这种差异性,我们用ANOVA进行方差分析发现:性别、年龄、所教学科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存在显著影响作用。但教龄、民族、学历、职称、所教年级都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下设几个变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见表4)

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教龄的人对于信息处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人对于个性化需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

但是,不同学历的人对于自我评价效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不同学历的人对于资源获取途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不同学历的人对于信息应用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职称的的人对于信息获取途径和信息素养态度方面不存存在显著差异,p>0.05。

但是,不同职称的人对于自我评价效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不同职称的人对于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不同职称的人对于信息应用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授课年级的人对于信息处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中学的教师均值显著高于小学的均值,P

授课年级因素对其他各个变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以得出,性别因素对各变量没有显著影响作用。

(五)回归分析

从方差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模型是显著的,p

回归方程可以列为:Y=2.24+0.45X+0.33M+0.2Q +0.18K。其中y为信息应用能力。X、M、Q、K分别为:自我评价效果、资源获取途径、信息处理能力和个性化需求。

四、思考与建议

随着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和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开展,农村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不是很好,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高。①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配备专业技术人员。②“没有金刚钻,也揽不了那瓷器活”。要扎实提高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就是严把教师质量观。对于新入职的教师,要着重考察职前或者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技能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水平;对于在岗教师,也要不断敦促他们自觉进行相关学习,并积极参加相关的技术培训,为夯实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能打下基础。所有教师都应该转变观念,跟上时展的步伐,自觉更新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更公平的教育。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并不是不想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在使用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小障碍,一时间又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渐渐就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农村学校可以配备一个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师,专门负责日常的设备检查和为其他教师提供帮助,共同为提高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而努力。

丰富资源库,满足教师个性化备课需求。基层教师要做的不是进行相关素材的开发工作,而是根据教学需求和教学设计从已有的资源中选取相关材料来进行辅助教学。所以,为了使教师们的教学想法能付诸实践,我们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库,为教师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从而为展现自身提供基础。从前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教师获取资源的途径、个性化需求与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备课需求能有效增强他们的信息应用能力。

改进教师评价系统,激发教师教学热情。③传统的对教师的评价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对教师的评价也转嫁到了对学生的评价。所以,教师不是为了自己而教,而是完完全全依附于学生而教。教师的个性价值便在无形中被蒙蔽了。教师也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根本落脚点,任何能提高学生成绩的方式都可以采用,哪怕是学生们厌倦的或者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方法也在所不惜。而调查发现,教师自我评价效果与个性化需求和信息应用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这一结果可以说明,适当地把教师摆在重视的焦点位置上,重视他们的自我评价,更多的照顾他们个性化需求,对于改进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帮助,也会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从而潜在地带动课堂气氛的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以学历论高低,同一平台展风采。学历历来是中国人比较看重的,学历也被看成是仕途的敲门砖。但学历所代表的实际意蕴有多少,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特别是在教育领域,许多有丰富经验并且也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教学成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但终究因学历太低而终生默默无闻,也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悲哀。我们不应该有所歧视,可以把学历作为一个参考的标准,但不能使之绝对化而扼杀了其他方面的能力。调查数据显示,不同教龄对于信息处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1~2年教龄的教师信息处理能力明显高于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当然这与年龄有关,也更多的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念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不同学历对于自我评价效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专学历的教师自我评价的效果明显优于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这是由于中专学历的教师深知自己学历不如人,要想在学校站住脚,就不得不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以占据绝对的优势获得生存的机会,所以对于这些教师来说,还更具有潜力和干劲。我们应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的平台,从而让他们也能尽情展现自身的风采。并通过这些年轻的、有干劲的、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师带动相对来说比较传统的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和教学方式改革,为着实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办学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相应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与城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而应该鼓足干劲,为做到比昨天更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注释:

①杨轶,赵慧.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状况的调研报告[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4:80-81.

小学教师自我评价范文第4篇

王芳芳 景德镇市竞成中学

摘要:本文探讨了信息素养的内涵,指出只有通过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加强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和促使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明确指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初步建立教师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自我评价体系,逐步完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培养机制、自我评价体系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展了信息传递和应用的范围,使人们在广阔范围内,随时随地地获取和交换信息成为可能,信息量急剧增加。因此,要想通过教育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创造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二、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这个术语最早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1992年,美国的Christina Doyle利用循环问卷的方法,集合全美各地136位受访者的意见,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定义为“有能力自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获取、评估及使用信息”,并细分为以下十种能力:

1.能辩识自己的信息需求。

2.能了解完整的信息和智慧决策之间的关系。

3.能有效地陈述信息问题,表达信息需求。

4.知道有哪些可能有用的信息资源。

5.能制订妥善的信息检索策略。

6.能使用印刷方式及高科技方式存储的信息资源。

7.能评估信息的相关及有用程度。

8.组织信息使能有实用性。

9.组合新信息成为自己原有知识的一部分。

10.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

教育部最近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初稿),认为信息素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方面的素质,狭义的信息素养通常只指信息能力。

信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即对客观事物中有价值信息的觉察、认识和力图加以利用的强烈愿望。

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创造、传递、利用与评价的能力。

信息道德是在信息领域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它是信息化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信息道德的主要内容是: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尊重人、关心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信息传递、交流、开发利用等方面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同时实现自我。

三、明确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

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基本信息素养目标

即传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教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打印机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编写测验试题等。只有具备了基本的信息素养,才能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

2.多媒体素养目标

信息时代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体。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对象,围绕教学目标、授课内容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体。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过程并尽量学会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和Flash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3.网络素养目标

网络时代的教师应具有网络基本知识和素养。教师应当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网络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电子公告牌或自己制作的网站(页)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同时必须具备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的素养。

4.课程整合素养目标

教师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具备把信息技术和不同媒体优化组合、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信息急剧膨胀的时代,比信息本身更重要的是怎样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具备了一定信息知识和素养的学科教师要想把信息技术合理地整合于教学,还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在短时间内能根据教学目标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平时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和扫描打印等方法获取信息。

合理地鉴别吸收、归纳存储的能力: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达到为我所用。

创造、生成、交流和输出的能力:能把收集到的“含金量”较高的信息巧妙整合于学科教学实践,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创造、输出新信息。

全面、客观地评价信息的能力: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能结合网络知识和传统知识体系对其进行全面、客观地综合评价;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能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

网络时代的法律意识、道德能力: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能坚守网络道德,提高法律意识,尊重知识,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学习多媒体网络知识,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模式。

四、建立教师信息素养课程体系

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内容。我国教育部于2000 年公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试行)》。该文件规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目标与内容。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与要求分为初级培训和高级培训。初级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因特网基础等5个培训模块。参考课时为32—52课时。高级培训包括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等4个培训模块。参考课时为40—56课时。

2、课程体系构想。根据国际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信息素养课程的比较和目前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的分析,可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内容划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培训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使培训者能够轻松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基础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选修和必修的内容,以是否通过最低水平考试为准,不要求教师过于专注于技术。第二个层次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的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指向实际的教学应用的策略和方法。第三个层次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在教师所教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的经验与案例,分析本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案例。

五、逐步完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机制

1、学位进修

此方式主要指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本科、专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和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2、短期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由各大学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

培训的模式可以借鉴以下两种模式。

⑴“核心培训模式”(又称瀑布效应)。

即依靠教师中的骨干分子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尝试,并希望以此来影响更多的教师,最终使所有教师都具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这种模式强调“以点带面”,分层次,有重点地培训。把教师当中,对信息技术热情高且肯钻研的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骨干力量。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使他们迅速获得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并不断提高,成为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专家型教师,从而起到对其他教师的示范作用。从心理学上讲,骨干教师的先锋和示范作用会使其他教师产生一种压力和危机感,为了平衡这种压力和危机感,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被调动,会自觉加入到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进程中。

⑵“锯齿型模式”。

这种模式反对“分而治之”的培训方式,即把教育理论的培训和信息技术的培训分割开来。它强调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培训应交替进行,教师在接受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培训后,应积极尝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改革教育思想,不断提高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形成一种类似据齿状的模式,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的全面改革。这种模式是一条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能力的捷径,应该积极推广。

3、校本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基于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空暇时间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

4、远程教育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容面授、函授和自学 等教学形式,多种媒体优化、有机组合的教育方式。各教育部门可以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

5、自发研修

这种方式是指非组织性的、自发的教师自我提升信息素养的活动组织。主要包括: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杂志;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交流经验,自由发言,展示自我,争取支持;积极参与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

6、创新学习

此方式主要指教师作为学习者接受新信息、学习新技能,并立即为新信息与新技能赋予意义,并能够将所学赋予新意义后,立即再将所学传播给他人。这样,学习者立即转为指导者,创新学习使得教师的信息素养不断提高。

7、课程整合

此方式主要指教师通过模块操作、任务驱动式教学,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当中,并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贯通起来,它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要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自然,从而优化教学过程,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

六、建立教师信息素养自我评价体系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自我评价体系 (非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一 级指 标 二 级 指 标 评 价

好 较好 一般 差

信息意识及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态度

1、能举例说明信息的迅速传递、有效获取和利用在当代教育教学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2、有为改进教学而积极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欲望,并能付诸行动。(积极学习计算机、投影机、常规电教的录音机、投影仪等多种媒体的操作)

3、有为改进工作和教育研究寻求信息的欲望,有利用信息传递与获取为个人教育教学以及更大范围的教育或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

4、能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获取和加 工、处理信息 5、会使用Word和Wps等办公系统进行各种信息处理、加工,会编排版面,并能正确进行打印设置。能分门别类地管理好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以方便检索和利用。

6、知道浏览互联网和下载网上图文资料的方法,能正确下载和安装应用软件。

7、掌握网上互动技能,有自己的电子信箱,并经常使用,会发送和接收、保存邮件及附件等。

8、会安装和使用常用计算机软件。

9、熟练运用PowerPoint工具制作演示文稿用于教学,会设置超链接、会插入图片和影像,能制作得比较精致。

10、会制作简易网页

11、会用计算机绘制简易图形。会运用计算机制作常规电教投影片、能熟练地创造性地使用常规投影仪。能自己制作录音。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和常规电教媒体有一定的频率。

12、掌握用计算机截取、编辑影像和声音的简单操作,用于工作和学习。

创造性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13、为解决问题而确认自己所要获取的信息是什么,能制定获取信息的几种策略,对信息源有较充分的了解。

14、能多角度解读文本和影像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

15、能较正确的评价信息,能对获取的信息有分析、批判性的思考。

16、能有效地能整合信息以创造性地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工作中常有创新。会设计撰写比较规范的教学课件文字脚本。

信息道德与安全 17、知道应遵守的信息道德,并能付诸实践

18、对信息安全常识有所了解,并能积极维护信息安全

以上评价体系是针对一般教师编制的,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与之略有不同。这份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层面:一,态度、意识层面;二、信息技术操作掌握层面;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层面。教师可以参照此体系,进行自我评价,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而又艰苦的努力。我们应不断探索在中小学实施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途径,并建构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最终达到科学与人文知识的整合,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的开放动态的交互扩散,从而提高一线教师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2] 王占铭 《努力造就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3] 宫淑红、桑新民 《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

[3] 薛考宏 《对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再思考》

[4] 谭 虎 《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

[5] 陈 琦 《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基石》

[6] 朱学标 《关于终身学习的两点思考》

小学教师自我评价范文第5篇

摘 要 运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新疆高原地区塔吉克族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疆高原地区中小学塔吉克族男、女教师的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生理健康状况一般;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健康较弱。提出了提高塔吉克族教师健康的措施与建议,旨在为提高高原地区塔吉克族中小学教师健康水平做一些努力。

关键词 新疆 塔吉克族中小学教师 健康状况 研究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中小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整个教育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基础教育),是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主力军,党和国家对教师的生活、身心健康及工作条件、待遇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但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却一直不容乐观。因此,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改善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刻不容缓。自中央召开新疆工作会议以来,内地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全面展开,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大力扶持,使新疆进入了大建设、大跨越、大发展时期。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新疆尤其是高原地区较为落后的教育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不断优化,高原四驱县、乡中小学校教学硬件设施逐步得到改善,而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如何?然而,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及全面关注新疆高原地区塔吉克族中小学教师的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本课题组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调查塔吉克族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及其不同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探明南疆高原地区塔吉克族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其健康现状并提出对策研究,为新疆教育管理部门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创新人才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高原地区塔吉克族中小学教师的健康水平做一些实际工作。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为了全面了解新疆高原地区塔吉克族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获得客观、真实的调查结果,采取整群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高原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地域特征确定各样本数量,使样本数涵盖整个高原地区,力求最大限度地分析高原地区中小学塔吉克族教师健康的真实情况。课题组对南疆喀什、和田二地的塔什库尔干、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县、乡19所中小学(其中县中学5所、小学5所,乡中学5所、小学4所)进行了走访和调查,现场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221份,收率为81.4%。其中男教师395人,女教师826人,中学教师1029名,小学教师192名;对部分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做了个别访谈。

(二)研究方法

1.数理统计法。通过对问卷的回收、整理,剔除不合要求问卷,对收集上来的问卷数据用Microsoft Excel录入,借助计算机,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2.访谈法。通过对8位中小学校长和26位教师的走访、谈话、交流和实际观察,获取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健身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等相关信息和指导意见。

二、结果与分析

(一)塔吉克族中小学教师自测健康的总体分析

1.生理健康包括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和身体活动功能。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主要测量身体状态与生理器官的问题对健康的影响;日常生活功能,反映了被测试人家务的能力,它是维持社会活动的基础;身体活动功能,则是测量一般活动的受限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塔吉克族中小学教师的生理健康一般,健康的最高值为170,而他们的为115。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少;食欲一般,身体常常感到很累;睡眠不足和睡眠质量差;男教师普遍存在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浓厚的世俗观念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则是影响女教师生理健康的直接因素[4]。

2.心理健康包括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分别通过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了解,从而反映健康的状况;认知是人格中与情感、意志、动机和行为相联系的心理功能状态。认知功能测量的是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塔吉克族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的最高值为150,而他们的为87,有42%的教师达不到60。其原因主要是:首先是教师工作负担重。教师的工作时间长,教师要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课外活动。除了常规的教学活动,还要应付上级管理部门和学校内部的业务检查、考试、各项评比等。这都使得教师常常感到身体倦怠、头脑迟钝、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下降、缺乏激情和活力、自我评价降低、孤独感和无助感增强。其次,教师职业因素,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通常是严肃认真、刻苦耐劳、克制私欲、淡薄名利、善尽职守,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然而这些角色期待并不是每一个正常人都能达到的。由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使教师产生种种心理冲突,感到无所适从而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样会使教师觉得生活枯燥、沉闷,对生活的兴趣减退,对教育缺乏足够的热情,在工作中缺少应有的活力,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第三,生活压力,现代生活快节奏给人造成持续压力,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职称的压力、学历更新的压力、知识更新的压力、科研的压力、教师聘任的压力、尾数淘汰的压力、按绩取酬的压力等等,都成为中小学教师无形的精神压力。

3.社会健康包括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社会接触、社会支持。教师是一个比较孤立、比较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参与种种决策的机会也少。教师大部分时间是和学生一起度过的,其人际交往多限制在校园内。从表1可以看出,塔吉克教师社会健康能力一般,个体在生活中的社会资源的状况与人际关系好于对社会各方面变化的适应程度,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能力较差。

(二)塔吉克族中小学男、女教师自测健康的对比分析

对塔吉克族中小学男、女教师自测健康对比分析,从表2得知:塔吉克族男教师和女教师在生理健康方面无差异;但是塔吉克族男教师和女教师在社会健康方面存在的差异非常显著(P

三、结论

(一)塔吉克族中小学教师的生理健康一般,主要表现在: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少;食欲一般,身体常常感到很累;睡眠不足和睡眠质量差;男教师普遍存在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

(二)塔吉克族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主要是:教师工作负担重,常常感到身体倦怠、头脑迟钝、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下降、缺乏激情和活力、自我评价降低、孤独感和无助感增强,现代生活快节奏给人造成持续压力,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三)塔吉克族教师社会健康能力较弱,表现在社会适应、社会资源、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等方面。

四、建议

针对新疆高原地区塔吉克族教师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从社会、学校、教师个人各方面做起,重视教师健康问题,提高教师健康水平。

(一)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培育良好外部环境,全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尊重、支持教师,同时还要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地位。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更新观念,减轻教师的生理、心理负荷。促使教师能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使他们在教育中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还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的选拔、培训和资格认定方面的制度,促使教师群体专业化。

(二)促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学校方面要切实重视和维护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必须从优化教师的具体环境入手,为教师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学校管理者应及时了解和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尽量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如缩短教师的工作时间,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事务和会议。学校领导要尊敬教师,不能把他们当作工作机器。要给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自,尽可能给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学校要构建客观、公平、合理的激励与制约机制,在管理制度和业绩评价方面给教师提供一个合理的竞争环境。

(三)每年校方应拿出一定经费依据当地实际情况给教师做一次身体疾病健康体检,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生理健康状况,做好自我健康保健;同时,多开展丰富的校园教职工体育文化活动,增进健康,活跃身心,加强凝聚力,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高效的工作效率投入到繁重的教学工作中去。

(四)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意识,戒除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生活和体育锻炼习惯,合理营养。处理好人际关系、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此外,教师还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必须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然后改正。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崔静,高顺生,吴晓鸣.新疆6个民族青年的体型及体质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3(1):95.

[2] 许军,王斌会,陈和年,等.Delphi法在筛选自测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1999.5(2):215-220.

[3] 许军,王斌会,胡敏燕,等.自测健康评价指标的研究[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1999.5(10):1316-1319.

[4] 马合木提・吐尔逊.中国塔吉克族人口发展初探[J].干旱区地理.1995(3):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