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近代建筑

近代建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近代建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代建筑

近代建筑范文第1篇

摘 要

关键词

在整个剧场西方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上海扮演了重要角色。1840年代以后,近代上海观演建筑

先后经过“茶园剧场”时期、“舞台”时期和“戏院”时期几个阶段的发展,在20世纪20~40年

代达到,尝试对这一时期上海观演建筑的演变过程及背景成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上海 观演建筑 茶园剧场 舞台剧场 戏院

在1949 年之前,上海作为西式剧场在我国传播的源头,引领

了国内剧场发展的进程,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剧场建筑的发展和戏剧

的变革产生持续影响。文中“近代”为一个特定的时间概念,在我

国特指从1840 年第一次到1949 年的时间跨越;“观演

建筑”是指“具有‘观赏—表演’空间的公共建筑,是为人们提供

欣赏各类音乐、戏剧、表演、影视等艺术的场所”,从建筑类型学

上划分,它又包含了戏台、露天剧场、剧院、音乐厅、多功能剧场、

排练厅、电影院等多种类型的观演场所。

1 晚清上海剧场的改造——茶园式剧场

中国古代的正式演剧场所在宋元时是“勾栏瓦肆”, 到明代,

演剧活动部分转移到酒馆酒楼里(称之为酒馆式剧场)。对于酒馆

式剧场来说,演出仅仅是作为一种附属功能出现的,属于可有可无

的点缀,直至19 世纪中叶,酒馆式剧场仍有延续,且这种剧场演

出是不定期的,还延续着以酒饭业务为主、以演剧为辅的作法。

到清代乾隆年间,随着戏剧的大发展,酒楼演戏已经逐渐不

能继续适应公众的赏戏要求,茶园剧场得以发展。与酒馆酒楼相比,

茶园仅备清茶、点心和小吃以供消闲,更适合观赏戏曲。茶园剧场

于清乾隆年间在北京发端,到清末逐渐发展到东南沿海一带城市,

到同治光绪年间,上海已陆续建成茶园数十家,多开于当时外国租

界内,集中分布在宝善街一带(今广东路、福建路附近),在19

世纪60~70 年代这里曾是上海的娱乐中心,戏院、茶楼、酒楼等

林立。1851 年,三雅园(人称“老三雅”)在当时的南市四牌楼

附近建成营业,这家茶园通常被认为是上海第一家营业性质的茶园,

但是直到1871 年红桂茶园开业,才正式以“茶园”这一名称来命

张路西 现代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辛磊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师

茶园分布(作者自绘) 上海茶园剧场建成数量纵向比较图解(作者自绘)

张路西辛磊

35

名 [1]。由于上海的茶园剧场来源于北京茶园的传播,故这一时期又

被称为上海剧场的“京化时期”[2]。

据统计,从19 世纪50 年代自北京引入,到20 世纪初衰弱下

去,上海共出现了近120 座茶园剧场[3]。从图示可以看出,上海

茶园剧场在19 世纪60、70 年展达到高峰,这20 年间总建成

茶园近60 座,占上海1850 年代到1920 年代建成茶园总数的一半

左右。20 世纪10 年代开始,受到西式剧场的冲击,新建茶园剧场

数量急剧减少,1915 年在四马路(现福州路)建成的贵仙茶园成

为上海最后一座茶园剧场。

2 舞台时期的上海观演建筑

19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以上海为起点,西式剧场开始在内

地传播,对当时盛行的传统茶园剧场造成巨大冲击,由此上海经历

了由中式茶园剧场向现代观演建筑发展的过程。上海开埠后,随着

开辟租界, 1866 年(清同治五年),“上海西人业余剧社”(Amateur

Dramatic Club of Shanghai,简称A.D.C 剧团)在诺门路、圆明

园路路口建造了兰心大戏院(Lycenm Theatre),这是上海也是

中国内地出现的第一家西式剧院。兰心剧院初建时为欧式木结构,

1867 年3 月进行了首演。这些早期的西式剧院为中国观众了解西

方观演剧场打开了一扇窗口,使华人意识到茶园剧场和西式剧场在

观演环境上的巨大差异。

1908 年建成的新舞台标志着上海剧场发展进入了舞台剧场时

期,一直到20 世纪30 年代后才告结束。新舞台建成后,不仅新

建的剧场效仿,一些旧式茶园剧场也通过改建舞台以适应布景和舞

台设备的需要。由于舞台剧场对舞台的改革最具特色,开始有了镜

框式舞台、舞台机械、舞台灯光、舞台布景等西式剧场的典型特征,

舞台成为剧场最可宣传炫耀的地方,故这一时期建成的很多剧场都

以“舞台”命名。舞台剧场废除了茶园剧场影响演出的一些陋习,

观演过程变得更井然有序,也使得观众和演员交流更为密切。

新舞台是上海舞台时期最重要的一座剧场,从摄于1918 年的

照片来看,新舞台仍然保持了传统戏台上下场门的格局,舞台中央

正对观众厅,悬挂着“守旧”(传统戏曲演出时所用的台帐和作为

舞台背景使用的底幕,幕上绣有各种装饰性图案),两侧是上下场

门,演员从这里出入,这样的布置可看出新舞台还带有传统戏园的

痕迹,这也与其经常上演传统戏曲有关。

舞台时期上海另一座代表性的剧院为大新舞台,其位于福

州路、云南路转角,坐西南朝东北,始建于1925 年,1926 年2

近代建筑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构造 建筑 仿古

1、概述

华西坝近代建筑始于英国建筑师荣杜易。1913年,在华西协合大学理事部的邀请下,荣杜易携其弟George Rowntree同行,先到北京考察了中国传统古建筑,再到成都对川西一带地方建筑和华西协合大学校园基地进行测量和研究后,设计出了中西合璧的建筑蓝图,定下了基本的基调。建筑材料多取自当地,在窑厂烧制砖瓦,在深山伐木后,顺锦江漂运到大学校门口,石灰石采自河岸,只有铁钉和玻璃是经过长途贩运而来。

2、建筑分析

华西协合大学的近代建筑群有着和谐的美感,采用了统一的白灰抹缝的青砖墙体、小青瓦、坡度较大的大屋顶、大红柱、大红封檐板的外观,室内地面及楼梯均为木质,同时又不失作为单体建筑的各具特色。下面以怀德堂和懋德堂为例,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探索。

2.1怀德堂(行政楼)

又名事务所, 1915年动工,1919年建成,是美国纽约罗恩甫为纪念白槐氏所捐建的。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长一百七十五尺,宽九十三尺,包含有校办公室、礼堂、文科教室及照相部等。总平面为三合院式围合,主要由三个部分建筑组成,主体建筑平面H形对称(图1),具有英国都铎风格晚期的府邸型制特点(早期为三合院的平面布局,晚期两侧厢房向两侧突出,平面呈H形)。

当初荣杜易在基础工程中采用了倒拱形结构这项新技术;建筑屋架是木制人字形,这在当时是新式构架体系。屋顶整体为木结构体系,构架跨度大、结构复杂,木屋节点部分采用钢螺栓及钢拉杆锚固链接;屋身建于一宽大的平台之上,三面带月台,是为设置通风层而抬高了室内地坪形成的;主入口面带有前廊,局部进深两间;组合式屋顶是由一个横向重檐歇山顶与两个纵向歇山顶相交形成,纵向屋顶以山墙面作为正面,与西方古典建筑的做法有相似之处。

主入口檐廊处可见有雕刻精美的梁托,其截面高厚比接近于1,并且在两层梁架之间有立方体的垫块,作用是承托住上部结构,减小跨度(图2)。主入口为有两道弧度平缓的砖砌圆拱大门,套有华丽中国古典图案装饰的雕花木隔扇,大门的对景是弧度更平缓的大面积圆拱形外窗,正对一内向庭院。室内的空间处理具有典型的罗马风特征,入口门厅顶棚是四分肋骨拱结构,半圆形拱券由两个筒形拱直角相交而成,为了协调一致,室内走廊顶棚均采用半圆形拱券,内墙门窗上缘也以半圆形与之相呼应。室内多处可见花牙子、木挂落以及各种镂空雕花的中式装饰。楼梯望柱的柱头雕刻有花,柱身截面为四方形,具有清代的做法特点。

外部造型是中国古典元素与英国都铎式构图方法的结合。正门两旁各立四根粗大的红色圆柱,有着北方官式建筑的威严感,檐口中间做向上弯曲的弧形处理形成了波浪型的檐口形式,这有着日本古建筑中“破唐风”的手法特点。反宇屋面上细高的烟囱连通内部西式壁炉。突出的老虎窗上是翼角起翘的四角攒尖顶。屋角起翘,翼角上的灰塑花饰是荣杜易与成都匠师思维审美趣味的结合。建筑四周都有宽大明亮的开窗,部分窗户的上缘作弧形处理。建筑侧立面的形态不似中国传统建筑的单调,中部耸起的歇山顶达到侧立面构图中心的视觉效果。屋面脊兽形态怪异,屋脊正吻抬起下颚让正脊穿过却没有张嘴咬住正脊。中堆是两只明显被异化的龙正戏着果篮的形象。侧面穿破屋面、有雉堞趣味的突出部分,其檐下有西式的张开翅膀的飞狮雕塑,蹲伏在刻有几何图形的方石上。入口门廊的正脊上,塑起了一块具有道教特色的扇形镇妖镜面装饰。在山墙面封檐板下有挡尖(悬鱼)装饰。大平台的侧面以石刻的方式来表现近似于斗淼男蜗蟆

正面檐廊的檐部利用了形似斗淼慕峁菇行承托,而其余部分的檐下则是在与开间对应的墙壁上,伸出倒三角形斜撑来托住挑檐桁,正面二层部分的三角形斜撑外形较为平实,仅做了简单的弧形处理,一层部分的斜撑则是结合了各种动物的形态进行了雕饰,并且两个一组托两升,以升托住檐桁。

2.2懋德堂(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展览馆)

老图书馆,1926年竣工,为美国赖孟德氏为纪念其子所捐建。两层楼,作为图书馆及博物馆使用。同怀德堂遥相呼应,也利用了通风层做成了一宽大平台。采用H形对称平面,中部向后侧拉长,形成了两个较小的内院空间。(图3)

三组歇山顶相交纵横相交,主体屋面为重檐歇山顶,入口门廊屋顶与披檐连接一体。屋顶轮廓较为平缓;房屋二层中部房屋采用带天窗架的梯形屋架,两端之间采用三角形屋架,该部分屋架下弦兼做二层楼盖梁,三层部分房屋采用三角形屋架。懋德堂虽建成于 1926 年,但用中庭室内空间的构思在 1912 年的初始设计方案中就已初步形成,可以算得上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早的中庭建筑。

室内为以长边为主入口的横向巴西利卡式的宽敞大厅,被纵向的柱子分割成三个长条形空间,大厅中部通高跨度大,两侧低矮跨度小作拱形券,其上有二层内围廊。中厅通过侧高窗采光,贯通空间的构架形式直接进行了展示。二层回廊空间中则有连续的半圆拱券,室内的柱头上刻着张开双翅的拟人猫头鹰石质浮雕,具有罗马风时期教堂室内装饰的典型特征,而在这种柱头之上却中西合璧地顶着硕大的木制中国雀替。局部二层通过回廊与木梯相互联系,A字形屋架直接落在柱子上。得益于西式的各种不同的开窗位置(老虎窗,高侧窗)室内空间光影非常丰富。

与怀德堂不同的是没有了烟囱在屋面上的穿插,而主入口的两根大圆红柱、柱基石、檐下的穿插枋及檐翼的起翘与其保持了一致。正立面上既有竖向长条窗户,也有横向长条窗户,窗户没有了曲线的变化。门廊檐口采用的是“破唐风”的处理方式,波浪较为平缓。门廊屋脊有中堆,两只以尾相对的脊兽几乎占据整个正脊,主体的屋脊中堆是二龙戏珠的形象,屋顶上的鸱吻都将下颚放置于正脊之上而并未咬住。侧立面在北端设置了入口,南端用墙封闭并装饰成牌坊的形式。平台侧面有做斗硌式的雕刻装饰。

挑檐部的承重,构造上设置了对固定于墙上的三角形撑砩戏胖昧蕉妨缴支撑起内侧的一根挑檐桁,一对曲形挑梁穿墙而出,以斗口为支点托住第二个恚通过两升支起外侧的挑檐桁(图4)。

3、总结

华西坝近代建筑西方建筑师对中国古建筑学习认知之后的融合性模仿。大部分的构造做法是以传统做法为基础的。然而西方建筑师对中国建筑中元素的模仿、日本建筑表现手法在其中的混用,是建筑师对东方建筑风格同一性、表面化的理解。不可否定的是西方建筑师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是系统的、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所以即使各种构件发生了形变,却与材料相适应,并且尺度与比例所体现出的受力状况也是较为合理的。这些对今后仿古建筑构造做法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现代仿古建筑的构件一定要准确表达文化内涵,并且具备充分的合理性,内部不可见的构造做法应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提高而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 董黎.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近代建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开封  近代历史建筑  保护  再利用

1 绪论

   开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中原,曾是河南省省会所在地,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明代以后到1954年前曾一直在此地。本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开封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帝国主义入侵传入的西方建筑文化同传统的中国古典形式建筑不停地撞击、交融、渗透下,整个开封近代时期的建筑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且发展。

  开封市的老城区,地上地下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建筑资源。很多或使用或搁置的近代建筑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尽管这些建筑有着很高的价值,但是却一直没有将其作为保护的对象重视起来,反而还有在城市化进程中要被拆除废弃的命运。

  经过调查研究,开封现存的规模较大,有代表性的近代历史建筑十七、八处。类型有学校、教堂、金融、邮电、戏院建筑等。虽然已经列入文保护单位,但有些建筑保护情况还是令人担忧。

2 开封近代历史建筑修复手法

  对于开封历史建筑的肌体材料我们可以分为非永久性建筑材料和永久性建筑材料来处理。开封历史建筑的现状破损程度种类多而且程度不一,一些非永久性的建材,如果是没有特殊的价值,从纯粹的美学角度出发时可以“整旧如新”。像是河南大学的近代建筑群、包耀记南货店、晋阳豫南货店、万福楼金店等建筑的彩画所用涂料易损,本身就是预防破坏所采取的措施,很多破损脱落,需经常更新,这里如果不进行“整旧如新”,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历史建筑的功能、历史与美学价值。不过,即使从单纯的美学角度考虑,对那些非永久建材的“整旧如新”处理也有很大的弹性。比如在开封近代的历史建筑都可以采用了表面凹凸不平的抹灰方式,比重新粉刷的“整旧如新”要好的多,再有,像原来的国民大戏院外立面一样色泽较深的抹灰墙面。因为这些体量相对高大的建筑外墙面因长久的风吹雨淋肯定会出现一些的残缺斑驳、色泽不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其进行简单清理表面污垢,保留这样的墙体反而更有其合理性。一是可以展现历史文化独特韵味,二是在艺术审美的角度这种残缺美却是建筑生命的完美体现。

  在对开封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建方面,新与旧的融合可以体现在形体、色彩、材料、建筑构成方法等多个方面,新与旧的融合并不是不可协调,新材料完全可以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以达到融合协调的效果。 

举个例子,始建于上世纪初的开封国民大剧院,其内部空间己经不能满足当今文化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在内部加入了多个满足不同放映需要的演播厅,如果还想在保留原来剧场建筑本体的同时又能满足现代化演播需要,势必要对其进行扩建。我们可以在扩建部分用钢结构和玻璃在构成、尺度、细部特征上以上世纪初开封国民大剧院的建筑及构建特征进行模拟,所使用材料特征虽然是全新的,现代材料的横梁构建和开封国民大剧院建筑的层高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使得新与旧之间既有协调,又有对比。再比如,可以在开封原伪市政公署的破旧的墙面上,加以素水泥抹灰墙面,不做任何粉饰,保留施工中留下的自然色差,使得改建墙体在色彩肌理上与已有的砖墙保持协调,既有统一又有对比,展现了各自的生命美学特征。

3 开封近代历史建筑的空间整改

  内部空间的整治调整是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核心,这种情况一般会涉及到使用空间的扩展,由于使用空间的扩展必然会导致的内部空间的调整。对内部空间的调整主要有以下两类途径:

近代建筑范文第4篇

孙支夏名杞,支夏是他的字,1882年出生于南通,在家排行第五。幼时,孙支夏无入学的机会,只得趁给兄长送饭的时候进校,尤喜看会计算账,一次帮助会计看出账上的差错,深得会计的喜欢。

后来,张謇为了便于向来宾介绍通师,便请日籍教师木造高俊测绘通师平面图,却少个帮手,于是这名会计便推荐了孙支夏。哪知测绘尚未结束,木造突然自杀身亡,张謇为无人继续感到焦急,此时孙支夏毛遂自荐,原来他在给木造当助手时,已暗自学会一些测绘方法。可喜的是,孙支夏的通师平面全图得到了来宾的赞赏,张謇便破格招收孙支夏入学,把他编入本科丁班学习。

次年,测绘科开学,孙支夏便转入测绘科,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又进入土木工科,同样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由此,孙支夏开始了他的建筑设计生涯。

1904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建成,它的设计者正是孙支夏,此时,孙支夏才22岁。设计时,孙支夏将天然、历史和美术的思想汇为一体,博物苑内既有园林,又有风貌各异、引人入胜的馆室,将中西风格融为一体,其建筑和布局都颇有风格。民国后,张謇将博物苑作为向国内外展示南通地方事业兴旺发展的窗口。

1938年3月,南通博物苑沦为日本侵略军的马厩,虽然遭到了破坏,但如今现存的南馆、中馆、北馆和其他旧迹,仍然可以找寻到孙支夏设计的建筑和总体布局的轮廓。1988年,南通博物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15年,钟楼建成,它不仅是南通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孙支夏的代表作之一。钟楼是孙支夏参照英国著名的伦敦大钟楼的轮廓而设计,径18尺,高78尺,共六层。底层四面设有弧圈门,南向和北向的门与谯楼门都在通向州衙改建的县署的直线上;第二层四面设窗,可供居用;第三层安置巨型机械钟,四面朝外均有径一丈的钟面;第四层设一门,通向外回廊,可监报火警;第五层为气楼,四周都有透气的百叶窗;顶层为一小平台,中竖一旗杆。在当时,钟楼是南通所建的最高建筑。

1914年12月,孙支夏钟楼设计完成,开始动工,次年4月,钟楼顺利竣工。钟楼的建成不仅仅是孙支夏建筑事业的里程碑,对于南通来说,它宣告了近代文明在南通开始发展。

同年,孙支夏为张謇设计了濠南别业,是南通城区最早的一座私人住宅。濠南别业建于1914年,位于博物苑西侧,为融园林和住宅为一体的建筑群落,主体建筑为英式洋楼,高达四层,坐北朝南,主楼南部底、二、三层的东西南三面有回廊,回廊的立柱间筑连拱,南面还有月台突出,北部的每层东西北三面都有窗户向外,上用红砖作卷成拱为饰,增添了濠南别业的西洋风味。孙支夏在设计时参考了北京农事试验场供慈禧太后休息的畅观楼,设计之初,孙支夏遇到了两个难题:一是地处濠河南岸边,如何处理好大门向北的问题;二是沿河建筑,如何才能防潮。

孙支夏以其才能成功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并且还有创造性的发挥。他选择在濠南别业主楼南北两向均设了各具特色的台阶和主门;防潮问题上,孙支夏另加了一层较低的底层,亦可作西式建筑地下室的作用,又使得主楼更具气势。另外,濠南别业的屋顶以铁皮瓦楞为材料,辟有气窗,可住人或置物。因其设计新型,结构典雅,被作为中国近代吸收西方建筑艺术的典型作品,编进《中国建筑史》。

回忆叔祖父,孙模说,孙支夏经常会在早晨背着一个布包出门,他随意逛逛街道,看看南通城的建筑,寻找自己创作的灵感。

濠河两岸,诸多知名建筑是有由孙支夏担任设计的,除去南通博物院、南通图书馆、濠南别业、钟楼,还有更俗剧院、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南通医院、商业学校、五公园等等。这其中,百年更俗有其特殊的意义。

1919年,南通伶工学社创办,与此同时,位于桃坞路西端的更俗剧场也在加速筹建中,张謇将建造事宜交付给了孙支夏和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孙支夏负责设计,欧阳予倩负责审定。剧场仿上海新舞台设计,外形呈马蹄形,半月拱式大门迎马路朝南,北面又有三个半月拱式门组成第二道门,以此通入剧场。剧场由观众厅、舞台、四合院、演员宿舍和梅欧阁等组成,剧场平面呈扇形,设三道天桥以布置布景,并设三大幕道,后有化妆间;观众厅分上下两层,1200个座位;舞台宽大,设施齐全,设备先进;“梅欧阁”设在门厅中间,以此纪念梅兰芳、欧阳予倩两位大师在南通的合作演出。

更俗剧场的建成,带动了南濠河向桃坞路一带的发展,标志着南通城市规划的发展。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更俗剧院抽掉了内部楼厅原有的支柱,改为现代结构,屋架等继续保留使用,剧院至今仍是南通重要的剧场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更俗剧院的建成给伶工学社的学员提供了实验演出的好场地,孙支夏还为学社设计了社舍,包括办公室、教室、运动场、小剧场……无不具备。

在南通城建设过程中,张謇发现许多具有开发优势的地段,常常因交通不便而难以开发,实足憾事,于是决定建桥,这一任务又落在了孙支夏的身上。1920年,“淮南第一长桥”——跃龙桥建成。这座桥长87米,宽14米的简支木梁结构桥,桥下有13个环洞,桥面设有车行道、人行道,远视如长龙卧波,是解放前南通最长的一座桥。后来,桥体木梁腐朽,便改窄了桥面,继而又缩短,1987年,跃龙桥所在路建路,桥也因此被废。

跃龙路建成后,桃坞路一带发展迅速,旧城变得紧狭,于是张謇等人便决定在桃坞路一带建设新的城市中心。1921年,总商会大厦在桃坞路落成,由此又迈开了新市中心建设的步伐。孙支夏在设计时,将会议大厅和门厅居中,办公楼居于两侧,整齐对称。门厅进入处用四根20余米高的希腊式廊柱直支门顶,门厅后是个在远处即可望到的大圆屋顶,雄壮而高朗。孙支夏的该设计超过了当时上海总商会的规模,是南通解放前规模最大的建筑物,并被《中国建筑史》编入册。

1926年张謇去世,张謇的事业告一段落,孙支夏也随之一时“无用武之地”,不久,孙支夏离开了南通,先后在黄山等地继续搞建筑设计。建国后,他回到家乡,不但参与了南通古建筑的修建工作,还陆续又设计了许多建筑。

近代建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唐山;工业建筑遗产;经济功能;再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是环渤海地区的早期工业化基地,在中相继诞生了中国大陆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和第一件卫生陶瓷。由于吸收了当时国外先进建造经验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这些工厂、仓库、车站等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至今大多保存完好。唐山市的这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拥有丰富的形态类型,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在经济功能的再开发方面拥有广阔的空间。本文将唐山市作为典型样本,探讨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经济功能再开发的具体路径。

二、唐山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赋存及分布状态

作为我国早期工业的发展聚集区,河北省唐山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非常丰富,称得上“数量多、门类全、价值高”,涉及煤炭、钢铁、水泥、陶瓷等主要领域,涵盖英、俄、德、日等多国建筑风格。而近些年来,随着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整个城市的战略转型,这些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工矿业企业纷纷搬迁改造,甚至破产重组。于是就在唐山市内生成了大量工业建筑遗产,要么拆迁废弃,要么重新开发。从目前来看,唐山市的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涵盖了主要的传统产业门类,并根据产业布局的历史而呈现出片区分布格局。比如开滦集团作为历史悠久的大型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留下了珍贵的工业遗产。随着煤炭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矿产资源的枯竭,越来越多的老矿井废弃停用。当前,针对这些空间和建筑正在大力推进再开发,将具有典型工业影响的矿山遗迹改造为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唐山市东南方向曾经拥有大量近代工业企业,在地震后大多搬迁至中心城区北部的丰润区,代表性企业是现在隶属于中国中车集团的唐山轨道车辆公司,而原址的工业遗产及相关的铁路文化急需发掘整合。始建于1889年的启新水泥厂也早已搬迁重建,原址正被改建为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及启新文化创意产业园,现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陶瓷企业在唐山的聚集地是缸窑路附近,但由于多数企业经济效益较差,整个工业片区需要改造升级。在采煤塌陷区建立的南湖公园内,初步建成了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总部基地,旨在打造陶瓷文化创意、艺术创作展示、工业设计研发“三大中心”,集中展示唐山一百多年的近代工业文明。但在唐山市现有的再开发实践中,由于过于强调工业建筑遗产的公益性,使得改造后的博物馆、创意产业集聚区处于运营困境。

三、唐山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经济功能再开发的类型定位

面对唐山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资源赋存、分布状态和再生设计需求,必须充分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以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视角来看待和处理。通过盘活老厂房、旧仓库等存量设施,系统挖掘工业建筑遗产资源,注重延续工业文化根脉,按照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对唐山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经济功能进行全方位的再开发。具体引入工业旅游模式、主题博物馆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城市休闲娱乐模式等,或者对这些典型模式加以综合利用。唐山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经济功能再开发的类型定位如表1所示。在煤炭工业领域,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为主要载体,选择工业旅游和主题博物馆为再开发方向。开滦矿山公园位于城市中心,但面积不大,分为矿业文化博览区、矿山遗迹及生产流程展示区、安全文化体验区、井下生产工艺探秘区,可以通过真实景观和多个维度来诠释悠长的煤炭工业历史,引发游客对煤炭工业文明与技术的兴趣。在水泥工业领域,主要是以启新水泥厂的原址为基础,建立以工业旅游、主题博物馆、城市休闲娱乐为内容的复合发展模式。启新水泥厂的老厂区范围开阔,交通便利,可以依托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为主景观,以工业遗产为物理空间载体,在经济功能再开发方面多维出击。启新水泥厂项目环境特征鲜明,可以利用场地环境本身的形状、坡度、绿化、设备等物质因素,以及邻近区域的历史人文因素等,整合成为城市公共功能区。引进德国麦德龙等领军企业,利用原有工业建筑的空间优势改造为大型仓储式超市。布局咖啡馆、酒吧、健身及儿童娱乐场所,打造成集成购物、娱乐、休闲等功能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在陶瓷工业领域,集中力量建立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发挥“集中连片利于聚集、艺术氛围易于灵感迸发”的客观优势,拓展衍生品类型,策划组织一批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陶瓷文化创意项目和经营项目。例如各种形式的文化节庆、艺术节、会展、创意集市和创意设计比赛活动等。将工业遗产作为创意元素,开发高新科技和高文化含量的陶瓷产品。使特色主题的工业博览会与招商活动、商务交流、工业遗产旅游相融合,从而既能更好地挖掘地域传统工业文化,又能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区。在机械工业领域,依托唐山市悠久、深厚的铁路渊源,在唐山市东南方向建设铁路机车主题博物馆。将唐山机车车辆厂(唐山本地简称“南厂”)、在唐山办学70多年而后搬迁至成都的原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等相关工业遗产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建设特色鲜明的主题博物馆,推动产业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

四、唐山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经济功能再开发的操作要点

把唐山工业建筑遗产的存量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将废旧建筑改造成新型产业空间,这可以为唐山市的传统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可以赋予废旧建筑新的生命,既能保护工业遗产,又能置换提升工业建筑遗产的经济功能,实现城市记忆与现代都市时尚生活的有机结合。在唐山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开发过程中,需要按照先后时序,把握以下具体的操作要点。

1.工业建筑遗产改造的政府作用定位。决策过程是直接决策者、利益集团和普通市民三元主体的互动过程。地方政府握有决策的权利,然而其决策是以利益集团或普通市民的支持为基础的。对于唐山市前几年已经发起的工业建筑遗产再开发项目,应该考虑其功能缺失的现状,增配商务办公和优势教育资源,以激发地块的活力。通过改造再生,使其焕发出新活力,并通过建筑自身的良性循环带动整个地块的复兴。在整个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要建立完整的工业遗产名录,搭建全景式的工业遗产脉络,并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渠道及时普及工业建筑遗产再开发的知识和信息,更新转型动态,使广大公众更加了解实时进展。

2.复建近代工业化的代表性建筑群。由于唐山大地震以及时间、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经典建筑已经不复存在。近年来,很多工业建筑遗产还面临着城市建设的破坏,导致重要遗产元素被拆改或者损毁。因此,非常有必要选址原状复建一批在唐山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在一个集中的功能性园区中,以清末民初的唐山为设计背景,复建开滦洋房子、员司俱乐部、小山大世界、广东会馆等代表性建筑,打造成特色旅游景区。

3.工业旅游线路的集成设计。唐山市的各工业遗产空间距离较近,可以在单体个性化开发的基础上,推动整体联系辉映,形成近代工业遗产再开发的大尺度格局。优化设计唐山中心城区的工业建筑遗产旅游线路走向,按照景点位置和城区路网走向,可以先后参观原唐山交通大学原址、唐山机车车辆博物馆(老火车站旧址)、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开滦唐山矿原址)、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启新水泥厂原址)、唐山陶瓷工业博物馆(德盛陶瓷厂原址),串联成一条完整、经典、饱满的工业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孔雪静.城市中心区大规模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研究———以唐山启新水泥厂改造为例[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2]杨彩云,康嘉,邹艳梅.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研究———以唐山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2(1):137-140.

[3]邹艳梅.唐山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J].华章,2011(20):223-224.

[4]殷健,等.经济平衡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沈阳红梅味精厂“抢救式”规划实践[J].工业建筑,2014(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