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着重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作用,进而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和有关方法及对策,以进一步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把学生培养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社会竞争的激烈,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日益突出。为此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高等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如何用科学和有效的方法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的政治思想服务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应发挥特有的优势,拓宽自身的职能,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给学生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少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在学习竞争、择业竞争、经济条件限制、人际关系难处、家长期望值过高以及因社会变革加快而带来的多方面信息冲击下,造成了大学生心理负荷过重,致使相当部分的在校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其中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首要的原因,不良的家教、个体因素及学校的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法等也都是重要的原因。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工作尚未步入正轨,多数高校设立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在心理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图书馆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根据学生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探索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二、高校图书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1.营造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背景,都营造出汲取知识陶冶情操的氛围和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各种挑战。

2.馆藏文献资源的优势。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印刷体信息资源,近年来又补充不少多媒体信息资源。这为学生的成长准备了丰富的营养,他们徜徉在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不仅使他们的智育得到发展,也会使他们的德育成长包括心理素养和道德水平得到应有的提高。

3.图书馆是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独特场所。图书馆是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学生在图书馆通过查询书刊文献,与网络交流对话,在不触及个人隐私,不必进行心理咨询情况下,主动地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在平和的状态下释放压力。这种方式是易于学生接受的自我教育方式,可极大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工作人员的优势。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不仅担负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而且也担负着学生利用资料获取知识的指导工作。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为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助一臂之力。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1.充分利用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开展心理教育。图书馆应利用丰富的纸质资源的优势,有意识有计划地收集、整理、提供大量高质量、品位高的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信息资源,如优秀图书资料、书刊、专题文章等,供学生们阅读。

2.利用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电子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中日益增多,它是对纸质资源的扩充。电子资源多样、快速、易于获取,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高校图书馆应努力做好心理健康电子资源的征订工作,为学生提供免费阅读场所,充分发挥电子信息资源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从而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3.构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高校图书馆应利用网络积极主动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在网上与学生直接沟通,形成网络交流机制,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网络资源,扎实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空间,可最新心理研究动态,开设心理学知识、心理测试、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等。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让网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相对宽松的网络世界自然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

4.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情况,设计宣传橱窗,举办心理健康咨询日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通过这些讲座,面对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宣传,既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又拓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发掘潜能。从而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各个层面,达到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优化,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使之起到预防、疏导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5.把“以学生为本,从服务出发”的理念始终贯彻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图书馆不仅依靠其丰富的馆藏和强大的网络信息为广大师生服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更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学生读书指导,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图书馆人员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积极地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我教育。我们应热情周到地为学生服务,创造和谐舒适的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净化心灵,做一个积极向上、正直而热情的人。

6.强化馆员素质是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石。学生进入图书馆,除了接触图书资料外,就要接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因此,馆员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是活的教材,馆员治学的严谨态度,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热情帮助和指导,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馆员素质是图书馆的灵魂和心理教育的基础。因此,这对馆员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一,图书馆要重视对馆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健康的知识素养,为扎实扮演好学生“心理保健医生”这一重要角色打好基础。其二,馆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尽到编外政治辅导员的职责,以自己的情操、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染学生。其三,馆员要有意识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要努力学习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思考他们存在的问题及运用心理知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总之,需要馆员用心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大学生的心智与人格得到协调发展。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资料库。从学生入学初、学习中、毕业前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出现的规律特点,采用不同的对策。做到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情况预估、指导。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丰富内容,使资料库不断丰富,成为图书馆的一份文献资料馆藏。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世纪的人才观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在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必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东辉,孙黎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1(5).

[2]杨玉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引导途径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污名;求助行为;责任推断;羞耻感

1.问题提出

人们往往对有心理问题乃至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持有偏见,认为他们在生理、心理、道德、行为上存在缺陷,视其为“精神病”“疯子”、“变态”,从而歧视、拒绝、回避这些人群。早在196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offman就将“污名”一词引入心理学领域,Vogel等人将“心理污名”定义为寻求心理帮助的个体感到自我和社会不可接受的受损身份,由于污名使人们对求助者持有负面印象,这就导致了个体不愿意暴露他们的心理困扰,并且逃避心理咨询或治疗。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高校普遍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中心,用来加强心理知识的宣传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尽管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问题会给个体的生活、学量消极的影响,并且心理咨询和治疗会有积极的疗效,但是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大学生比例仍然很小,对专业性研究机构,如综合医院心理治疗科、校心理中心的使用率并不高,由宁波某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有的统计数据可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行为的大学生占心理关注对象比例很低,而相关研究均表明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愿意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只占1.46%,持模糊、矛盾态度的占40.6%,另有4.8%的学生明确表示“否”。为什么“潜在的求助者”难以成为“现实的求助者”,其主要阻力在于社会长期对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心理问题的混淆、歧视与偏见,使需要求助于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担心他人的负面评价的“心理污名”。因此探索“心理污名”如何影响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行为,以及如何减少“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中的责任推断,羞耻感的影响将对高校心理工作尤其是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首先采用《心理求助污名量表》和《心理求助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心理污名对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并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污名对心理求助行为影响的关系模型;其次,根据实验得出的结构模型,引入角色扮演、情境w验、经验分享、演讲等多样化形式,改革固有的团体活动形式,建立团体干预方案,并利用专家访谈,最终确定团体干预方案;再次,使用RCT实验设计(随机对照组实验设计),对已有的方案进行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评估干预方案对求助行为改善的水平,进行总结归纳,完成干预实验;最后,查找相关资料,在已有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为降低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的影响提供应对策略,改进目前状态下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实验结果

通过对污名影响的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可以得到污名影响求助机制的四条路径:一是污名直接对求助的影响,即污名心理求助;二是污名通过责任推断间接对求助产生影响,即污名责任推断心理求助;三是污名通过羞愧间接地对求助产生影响,即污名羞愧心理求助;四是污名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的共同作用对求助产生影响。

对污名、责任推断、羞愧、求助倾向的效应分解上面分析,对求助倾向的直接负面影响效应是最大;污名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两因子对求助产生的间接负面效应大于污名分别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因子对求助倾向产生的负面间接效应;污名对责任推断因子的直接正面效应大于污名对羞愧因子的直接正面效应。

在个体在求助源的选择倾向上,当问及被试自身的心理问题时,其选择求助倾向排在第一位的是向朋友和同学求助,接下来依次为向心理老师求助、根本不求助、向班主任求助和尝试以别人的名义求助。

4.干预方案

参考樊富珉等人团体设计活动,引入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经验分享、演讲等模式,设定多个内容,邀请在心理学专业研究和教学上具有10年以上、博士学位的心理学专家进行专家访谈,围绕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内容设置团体干预方案:

活动目的1: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

活动方案:活动之前两个星期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准备1000字演讲稿,演讲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1)心理咨询主要帮助人们解决什么问题?(2)什么样的人需要心理咨询?(3)什么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咨询?

A热身阶段:连环自我介绍,并进行分组

B讨论阶段:“奇葩议会”,各组对各自观点进行辩论会,分成正方和反方,对“去心理咨询就是有病”这个主题进行辩论。

C演讲阶段:“超级演说家”,每一个组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推选一位必须结合他人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超级演说家比赛,与全班分享观念,在此过程中,如果有遗漏,必须让第二个人补充,第二个补充的同学必须在第一个同学的基础上,说出第一个同学表达的所有观点,再补充剩下的。、

D总结阶段:老师对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认识不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活动目的2:提高大学生人际开放性

活动方案:

A热身阶段:小兔子跳

B自我表露阶段:用公开量尺让学生在永远保密――随时公开选择事件写在尺上,(1)最怕发生的事情(2)最不敢想的事(3)最不容易忘记的事(4)从未告诉过别人的事

C总结阶段:填写自我隐藏表,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小组进行讨论。

活动目的3:减少大学生对寻求心理援助的污名

活动方案:

A热身阶段:OH卡片进行故事联想

B角色扮演阶段:对4个已经设定的关于心理求助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

C讨论阶段:角色扮演结束,通过交流理清学生思路,讨论遇到问题时,你会怎么办。

活动目的4:提高对心理咨询的信任

A热身阶段:寻找你觉得的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的品质有哪些

B讨论阶段: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将大家达成共识的10大优秀品质得出,然后选代表进行解释。

C总结阶段:小组做成小论文形式,将咨询师特质、咨询过程相联系。

通过RCT实验设计后,结果表明,此干预实验是有效的。事后比较发现,实验组被试的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量表得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行为意向、态度、应对效能和预期效用量表的得分较对照组显著上升。

5.建议

采用多种宣传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学,曾在咨询届流行一句话:中国社会不是民众不懂心理咨询,而是他们不懂心理学,所有在基本的心理问题的解读上要专业,同时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开设丰富有趣的心理活动内容,让大家啊了解学校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发展人,而不是治病。同时,应该加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建立高度的信誉和正面形象,通过培训合格的咨询人员,鼓励咨询师进行专业培养等,推广优秀,善解人意的咨询师形象来为学校心理工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学习、人际关系、情绪、恋爱等方面大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甚至会造成很严重的心理疾病。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由于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同时也包含着个体自身的原因。为此,我们需要家庭、学校以及个人等方面的努力。

随着高校竞争机制的全面引人,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大学生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调或者存在着心理障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象牙塔里天之娇子们的心理障碍也亮起了红灯:笔者将从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恋爱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及其调适作一番陈述。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学习心理障碍

“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很多大学生都是通过一番拼搏几番努力才走进了大学的殿堂。长期性情的压抑使得他们把大学看成了天堂,那里没有作业,没有老师的训导、家长的叮嘱,而只有轻松、愉快和欢乐。为此,校园里不时漂来三五成群的逍遥一族:玩扑克、打游戏成了他们的拿手绝活;看录像、谈恋爱成了他们的看家本领;殊不知,学习是一种持续性的活动,一旦你停止学习久了,则会产生倦怠心理。

(二)人际交往障碍

学生的主要活动大多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和实现的。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渴望被了解的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支持和理解,给以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和寂寞,损害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如此重要,反观我们大学生之间的人际状况确实让人不敢恭维。别人遇到困难时袖手旁观,自己遇到心事时也只是形影相吊,或者到虚拟空间上去寻求安慰

(三)情绪性心理障碍

情绪是个人对重要的机遇或事件做出适应的生物反映倾向。情绪生活是人们一刻都不能缺少的。凡是能满足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了烦恼、厌恶等否定的情绪的体验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不良的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为一点小事而过分的情绪反应或情绪反应过于迟钝、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等这些不良情绪往往成为大学生情绪性心理障碍乃至恶性行为的导火索。

(四)恋爱心理障碍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谈恋爱已经成了大学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之相随,大学生的婚恋观也越来越趋于开放,恋爱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不排除有些大学生可能会在大学校园里找到真爱,但是为数不少的情侣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分手。而有些学生却因此抑郁成疾、焦虑成癖,最终形成了心理障碍。爱情可以让人甜蜜,让人激情四射,但也可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而这种由于恋爱失败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已不鲜见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怎样调适需要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应多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价值观、从事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为了调适这些因素所造成的心理障碍,我们就必须学会消除它的不利之处二

1、转变父母的教育方式

美国"L:理学家安妮把家庭的教育方式分为情感关注型、回避型和接受型不良的父母教育方式会造成子女人格偏离,是导致人格障碍、神经症、吸毒等问题的危险因素。对子女期望过高,过分限制子女和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过分焦虑或者对子女过分溺爱、迁就,这些养育方式可能会造成孩子自卑、敏感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等缺陷。因而为人父母应该严格要求、关爱并重,应该用语言或姿态表示对子女的喜欢,经常赞扬子女,能够谅解子女的过错,尊重子女的意见,参与子女活动。事实证明,情感关注型家庭的子女很少会有心理障碍,很少会做出一些极端的恶性事件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的气氛也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来自家庭内部比较融洽、和谐的大学生往往性情比较温和。能够宽容别人,能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不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而若家庭气氛比较紧张,孩子往往形成胆小、怕事、自卑等性格缺点,有的逆反心理比较强,甚至会对社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危害。

(二)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应起主要作用

大学生的生活有很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同时还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为此,学校应做好如下工作: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不少大学生对自己存在的价值,对未来的打算都很困惑,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理想,没有人生目标。这种生活充其量也只能叫做生存而非生活。而在这种无目标、无理想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调,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的,甚至很可能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来的。鉴于此,作为学校要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给予他们一盏正确的指路明灯,这样在他们迷茫、困惑之时,大学生才会勇往直前。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应该在大学的课业任务中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咨询、人生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等课程,提高他们应对困难的意志力,加强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提升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免疫力。另外还应多请一些资深教授开设一些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教给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掌握突破人际困惑的技巧。

3、提升心理咨询的水平

我们要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工作应该主动出击,而不应该被动的等待学生的来访,可以定期的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做个检查,从而能够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而不是事发之后再作反省。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还应密切关注那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他们经济拮据、敏感、自尊心较强,若不小心,可能就会受到心理障碍的侵袭。

(三)大学生的自我调适

哲学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鉴于此,克服心理障碍关键在于自我调适。

1、正确的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正确的自我意识会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生活,而错误的自我意识则使人学生对社会适应不良。大学生必须正确评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平常人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生活。

2、确定合理的目标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确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才回有所收获。目标是一个人的重要的行动指南,目标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的确立必须实事求是,必须符合自身的条件,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必须要是在经过一番奋斗一番拼搏之后能够达到的。长远目标即一个人的理想,是确保大学生能够勇往直前的一个重要的王牌。在制定目标时除了要拥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即近期目标,还要确立比较长远的目标。目标的确立,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自命不凡。目标过高往往不能实现,从而易使他们产生沮丧、自卑的心理;目标过低,即使达到目标了也往往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毕竟一切尽在意料中

3、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

现在不少人认为大学里学习的很多东西几乎没有多少在社会上可以应用其实大学生从大学里学习到的往往不是刻板的知识,而主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不同于以往初中高中的学习方法。大学里学习容量比较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去粗取精,学会自主性学习,这样才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愉快而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

4、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训练,不酗酒不吸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能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劳逸结合,必须丰富多彩。一个人如果封闭自己,除了学习之外不去参加任何文体活动,那么他的大学生活将会单调、乏味,甚至会连正确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都难以维持下去。不会休闲就不会就不能真正地学习只有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一个人的学习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尤其应将以职业能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形成一个融入到办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素质教育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是否拥有过硬的能力素质成为在当今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既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贴市场办学,建立起与企业行业人才需求密切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能专门人才。

(一)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全过程

高职院校在探索高职教育于社会人才需求的结合点的过程中,聘请志愿专家和技术骨干按专业门类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设置或调整专业、教学内容,指导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外实训教学组织,使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真正成为学校与企业、行业沟通的桥梁,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纽带。

(二)职业分析方法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院校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深入用人单位调查对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岗位的业务工作范围,开发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确定学生在校期问所应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再进一步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

(三)突出职业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养成

纯熟的专业技能与深厚的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强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能力培养,力图使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完成上岗所需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缩短学生走入社会岗位后的适应期,提高就业的适应性和成功率。

二、拓展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创造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工作的生命在于贴近实际,不断实践和创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课堂优势,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锻炼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抓住机遇的决断力,培养学生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精神。

(一)强化教师队伍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高职院校要把培养造就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强化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一项根本工作,多渠道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充实教学一线,注重教师专业技术培训,派送青年教师到工厂一线实践锻炼:做好教师的师德建设和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努力使教育从老师讲授为重点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重点的观念,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以专业性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除贯穿于课堂教学外,结合专业实际的课外科技活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学校在实际教育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大学生思维的原创性、多样性,尝试“优秀生培养计划”、组建“大学生技创新协会”,鼓励并组织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或参加全国大型比赛或深入实验室从事专业课题研究。

(三)培养学生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精神

坚持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相结合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就业教育贯穿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尤其是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中,通过院系、专业或学生个人,与企业建立“顶岗试用”关系,使学生参加实训、企业选聘人才一举两得;在就业指导和教育中,不把单纯就业作为目的,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开阔眼界和视野,锻炼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抢抓机遇的决断力。

三、教育管理相结合保障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

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特点,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一套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全过程育人体系,从全局高度规划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作到全盘规划,统一实施,实现全院全过程管理育人。

(一)培养一支强有力、高效运行的教育管理队伍

一是适时进行调整和充实,配齐配强一线人员,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工作的连续性;二是定期组织培训,进行相关专题的交流研讨,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三是定期组织考核评比,学校制定考核实施细则,通过考核和总结评比,较好的发挥激励作用;四是教育管理人员始终坚持进公寓、进课堂、进宿舍,实行全员、全过程管理。

(二)实行带班员制度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

学生带班员制度是邢台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开始探索和实施的一种新型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具有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优点,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具体做法是学校根据年度招生计划按每新生班一名的标准从各系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带班员队伍,按照“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的“四会”标准,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培养成一支过硬的高素质骨干队伍,完成当年新生军训任务,协助学管干事管理新生入学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该制度实践中体现出了四个优点:一是能用学校自身的力量完成军训任务;二是培养锻炼了一批学生龙活虎骨干,培养了“拳头”产品;三是协助学生管理干事指导一个教学班一个学期,使新生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及学习环境,规范秩序;四是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尽快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

(三)坚持养成教育制度培养学生行为素养

一是坚持升国旗制度,每周一早晨举行一次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每学期开课第一天早晨全校教职工和学生一起举行一次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激发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升国旗仪式作为一种制度坚持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二是坚持早操制度,将其作为育人的一个环节,长期坚持下来;三是坚持例会制度,全体学生大会学期一次,学生工作会议半月一次,学生干部会、主题班会每周一次,各种例会强化计划和落实,解决学生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综合素养教育

(一)进课堂、进宿舍,培养学生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

高职院校除了开展政治学习、“两课”建设和形势政策教育,还应结合学生管理深入课堂和学生宿舍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宣传和道德意识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从新生入学到毕业,都结合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不同内容的就业思想和品德教育,在培养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学会做人上狠下功夫,以就业教育促进专业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后的发展创造条件,实践证明该系学生具有较强敬业精神,能吃苦耐劳,思想品德好作风扎实等特点。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高职院校须开设一系列文化教育必修和公选课程,如文学欣赏、影视鉴赏、音乐欣赏、文化常识、人文阅读等,丰富学生文化视野:通过社团开展演讲、沙龙、竞赛等活动,活跃校园文化,如: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到学校举办各类讲座和文化学术交流等。

(三)实行心理健康跟踪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心态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心理正处于不稳定的阶段,若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及时发现、解决,很容易使学生在成长阶段发生问题,甚至威胁到自身的安全、学校的运转和社会的稳定,也会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压力。研究高校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掌握其心理特点,以便及时处理突发状况,保证学生大学生活的正常发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完善。通过学生了解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寻找心理问题产生的源头等一系列行动,探索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一、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划分

特殊群体一般约占高校人数的30%,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可以将这个群体划分为五类,分别为经济困难型、学习困难型、富二代型、恋爱受挫型和沉迷网络型。其中经济困难型是指生活拮据,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学生;学习困难型是智力正常,但因为学习态度不好或学习方法不正确等原因无法跟上正常教学的学生;富二代型是因生活条件优渥,未吃过苦头,生活态度散漫、无目标的学生;恋爱受挫型是因为恋爱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自暴自弃,甚至产生自杀、犯罪等消极想法的学生;沉迷网络型是热衷于网络游戏,放弃学习,选择逃课上网、花费大量金钱投入到网络中,不能正确调节现实与网络关系的学生。

二、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源头分析

(一)个人因素。大学生在这个时期,生理与心理已经逐渐步向成熟阶段,对于恋爱和情感有了新的思考,可处于脱变时期的大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心里敏感,难以处理好情感,却又注重情感。当遭受情感上的挫折时,稚嫩的心理与相对成熟的生理不能协调,无法调理好自身心态,容易出现偏激、易怒等情绪,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二)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有着属于自己家庭的独特烙印。不同的家庭培育出不同的孩子,严格的父母培育出的孩子自律、严肃、认真但缺乏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溺爱孩子的父母培育出的孩子任性、娇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霸道的父母想要包揽孩子的一切事物,替孩子做决定,这样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懦弱,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干扰,无主见无自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既有可能是学习的动力,又有可能成为压力,一些学生由于压力过大无法排解,会出现忧郁的症状。

(三)教育因素。教育因素有多种表现形式,第一为环境的变换。来到一个新的地方,自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当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迷惘、困难,会勾起思乡情怀,表现出一种多疑、敏感的性格。第二思想教育工作的格式化。思想教育工作只注重理论化,不在乎学生是否是真正的接受了思想教育,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第三低俗的校园文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校园也无法保持它应有的纯净,教育环境的过于开放,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沉溺情感、贬低知识、攀比成风、流连网络,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社会因素。现在的社会并不单纯,各种关系门路为本就沉重的就业压力加上了又一重障碍,对于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成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高校的心理咨询部门并不受重视,没有规范化的设施、优秀的心理咨询老师、充足的运行资金,不到位的部门设置,自然无法发挥其在教育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二)心理咨询人员薄弱的职业素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应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拥有过硬的职业素养。但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仍采用的是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人员不充足,且因为这些教职人员并未接受过科学系统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良好的表现,取得好的效果。

(三)不到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选修课,或纳入到思修这门课程中,并不将它作为一个重点来看待,这种态度首先是错误的。

四、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一)健康教育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① 端正的思想认识。为取得良好的成效,应获得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与重视。建立由主管领导负责、协调全校健康教育工作、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话为核心的组织机构,以学生为出发点,建立健全相关配套设施,时刻关注高校特殊群体的心理与思想动态,宣传开展各项思想教育工作,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② 强化的教师团队。加强心理咨询团队建设,专业老师起指导作用,并且加强辅导员和班级干部的心理培训课程。

(二)心理保护网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① 建设三级网络。高校可建设三级网络来保护心理,第一级主预防,有专业老师对学生干部进行扫盲,了解基本心理健康知识;第二级对各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管理人员等进行更高级的培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力量;第三级由专业人员为主,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宣传工作,并对二级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② 完善心理档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分类,研究掌握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并进行归纳总结,积极应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③ 健全心理咨询。多数高校都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排解烦恼、解决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为高校特殊群体构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在此可以倾诉烦恼,寻求帮助,解除困惑,发泄愤怒,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促进心灵的发育,人格的健全。 ④ 普及有关教育。学校利用课堂、讲座、活动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同时学校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到心理健康的严肃性。然后可以利用墙报、网络等进行宣传,并对特殊群体的共有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用事实案例学习心理知识,审视自我,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自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