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素质教育强调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文化课不再是学习的唯一重点,高分数不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思想,调整心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形成健康的学习动机。在生活实践中将抽象的品德知识具体化是品德教育生活化的价值所在。知识源于生活,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良好思想品德的理解,端正小学生的价值观。结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年龄特点,他们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生活中一些正义的行为进行模仿,使知识行动化,并以实际行动号召更多的同龄学生行动起来,正面扩散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际效应。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品德教育生活化实施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把德育知识点渗透到实际生活情境之中,通过实践性任务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勇往直前、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美化学生心理与人格。所以,品德教育生活化会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品德教育生活化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特点相吻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中改变自己。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为实现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注重生活实践,感悟德育精髓
大量的知识点共同构成了生活这一巨大的集合,对生活的留心感悟是学生德育提升的重要途径。品德教育的生活化设计,强调生活实践操作,让小学生全面参与到生活实践之中,在实践操作中把握与学习德育知识点,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品德教育生活化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相较于课堂类教学,此种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便于学生在人性化的学习模式中拉近与德育知识点的距离。例如,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关注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及时帮助老人抬水、洗衣服、打扫卫生,与老人聊天。灵活地把可操作性强的活动作为每周末的实践类作业。让学生用日记的方式自行记录所做所感并上交教师审核。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高度的表扬,并提供一些奖励,调动学生做好人好事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持续的实践活动中找到认同感,拥有一颗柔软的内心,对自己多一份责任,对社会多一份关爱。
(二)教师积极引导,端正学生思想
教师应该立足实际教学经验,强调优秀品德对人生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强调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品德教育形式,因为很多品德知识点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就需要回归到生活之中,让小学生切身去体会小学品德教育的魅力所在。例如教师应利用空闲的时间与小学生交谈,也可利用班会时间,对社会性的热点问题、道德问题展开讨论,并制作成经典案例来供学生欣赏。在班会中,为强化品德教育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品德教育。比如在引入春晚小品《扶不扶》作为一个教学资源时,教师以“扶不扶”作为班会讨论的重要话题,让学生观看小品,在小品中感悟人性。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同学们,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奶奶跌倒在地,你会不会帮忙把她扶起来?”有位同学当场回答“会”,教师对此竖起了大拇指,全班爆发热烈的掌声。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有效端正小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三)重视家庭教育,营造健康氛围
家庭教育在品德教育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智不够成熟,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一切事物也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小学生容易受到外部人为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心理与人格上的变化。所以家长重视对孩子德育素养的培养,督促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见到长辈要行礼、主动帮助残疾人与孤寡老人、捐赠图书等。培养孩子热情好客、团结友爱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一、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深入领会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我深知备课不但要备学生,更要备教材、备教法,并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经验出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课,认真预设教学,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更懂得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十分注重对教材情境创设的创造性改编,对课堂教学练习的重组和创新,使得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生活性和生命意义,力争课堂35分钟的教学质量。
二、明确教学目标,注重教学效果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现象、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师,我首先是对自己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态度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远离权威性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导、带的重要作用,努力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学最终实现它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有成效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教研工作必须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于是,在每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都认真作好充分准备,主动讨论,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同伴学习中,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以改进工作,在教学之后,我都十分注重将感悟特深的教学成功和失败体验、经验、教训进行发思、总结,这对于今后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四、以鼓励为主,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应求全,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生活动和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评价。其次是评价渠道多样化,采用教师评、学生小组互评、自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并且评价讲究及时、适度,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学习引导,充分地发挥评价的功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老师及时的表扬、激励,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通过品德与生活课与班级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大部分保持良好的品德与生活学习兴趣,并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与生活习惯。
基于以上思考,实际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一、开放性的教学处理。我在教学中重视用开放的视角处理教学。其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我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这有利于完成教育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其二,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的学习没有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来自于课外,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二、多样性地选用教学活动形式。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在多种活动体验中不断深化学习主题。童话的故事情节使课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童趣。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愿望。
一、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捷径。
1、师讯快车,校本培训的主要途径
“师讯快车”,是我校教师外出学习反思材料的共享园地,精华与大家一起分享,困惑与大家一起探讨,不仅促使外出学习的教师以研究的眼光看待每一次活动,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也为全体教师架构了一个放眼看外界的窗口,促进整体提高。
2、网上家园,校本培训的崭新平台
网上家园的开放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崭新平台。我们的网上家园主要由管理平台、前沿理论、课堂教学、随笔专栏、案例研究、谈天说地等六大板块组成。自1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帖子总数超过3000个,家园成为教师网上学习社区,互动、平等的人际氛围逐渐形成,合作、交流的科研氛围日渐浓厚。
3、专题学习,完善校本培训内容
根据学校主课题的需要,广泛宣传多元智能理论(特别是课题组成员更要深入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并组织好所带班级学生学习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以板报、校报、论坛等多种形式组织老师学习多元智能理论,使教师了解相关理论,使老师将有关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发现并培养学生的智能强项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二、加强课题研究,强化学校教科研规范度
本学期我校开展这两方面的课题研究:一是学校根据三童主课题的理念以及现有成果,积极实施杭州市立项课题《小学生多维学活动的开发与实践》与浙江省专项课题《信息技术下小学生多维学活动的开发与实践》的研究。二是组织好20xx年度32个富阳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以及前几年立项还尚未结题的课题研究。
为规范过程管理,有效保证课题正常进行,在课题承担者中开展五个“一”活动:
1、期初制订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
2、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
3、填写“课题研究记录卡”,及时记录好实验中的成败得失。
4、围绕自己承担的课题上好实验课。
5、期末写好课题阶段性小结。
本学期我校赵晓云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杜敏姣老师的《精心设计多维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撰写的论文获得杭州市第18届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在富阳市第16届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组织活动中,我们共收到论文篇,其中专题论文篇,综合论文篇,课题论文篇,案例研究篇,教科室及时市级以上各类征文信息,迅速反馈,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对教师的论文进行修改、筛选,把好质量关。
三、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沟通学校教科研主渠道
1、多层面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促进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校进行了多层面、多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名优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的比武课、中年教师风采课、年级互听互评课和领导随时推门听课。通过听课研究、自我反思等举措,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
2、全面铺开,全员参与,促进整体成长
20xx年11月,我校承担了富阳市小学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推出的研究课中语文9节,数学5节,音乐、品德与生活、美术、体育、科学、英语各1节,综合实践活动课5节,涉及所有新课程以及所有承担新课程的教师,形式别具一格,意义深远,体现了新课改实验的整体性、均衡性,促使我校参与新课改的教师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四、构建校本课程,为学校教科研注入新鲜活力
新课改给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很广阔的园地,教师不能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应具有课程意识,要求教师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做教材的生发者、创造者。校本课程的建设为教师提升自我价值提供了契机。本学期我们在使用已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新开发了《自主阅读考级手册》,使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能力,确立自己的专业地位。
五、加强队伍建设,保证学校教科研顺利展开
1、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
我校建立了星级教师业务档案,完善“星级教师”评审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本学期通过了前一届星级教师的年审考核工作,完成了本年度星级教师的申报考核工作,这学期共有8名教师被聘为学校二星级教师,17名教师被聘为学校一星级教师,14位教师通过一星级教师年审。同时学校组织了学科带头人、星级教师和年轻教师结对、帮教、合作活动,引导教师关注自我发展,促使教师群体共同提高,努力构建一支“师德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一、目标、计划和总结
一个班集体建设需要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期我和学生共同制定具体可行的班级近、中期目标。又让学生根据班级的近、中期目标制定出个人的近、中期目标。根据奋斗目标,以一月为一阶段,制定了详细的达标计划,使班级建设有目标,有计划地层层深入。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每过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期,作为班主任总是认真做好班集体总结,积极撰写思品教育心得,其中我在教学小学《品德与生活》中的几点做法荣获县XX学年小学思品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二、班集体管理
班级小干部由全体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在选举后,小干部落实具体的责任制度,定期召开班务会议,讨论周工作计划,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做好记录。我班拥有一批好干部。这些班干部别看他们年纪小,可做起事来一套又一套,可认真呀!是老师的好助手!例如,我们的班长韦方方君,她稳重大方,工作认真负责,每个星期,她所负责的星期一的早读,午休纪律最好。又如副班长王玉典,忠厚老实,乐于助人,在同学中的威信很高。还有刘念、王恒进等等。环绕班委会,还在班级中成立了“学组”、“卫生小小组”、“纪律小小组”、“体育小小组”、“宣传小小组”、“侦察小小组”、“学雷锋小小组”等,使学生各司其职,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互相监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共同建设班集体,真正发挥了小主人作用。
三、活动与阵地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认识的转变,需要借助整个班级的力量,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促使学生在班集体中和谐、全面发展。每个学期我们总是有计划,有针对,有目的开展主题班(队)活动;积极组织,如期开展各类纪念日、节日活动;在班级的后面开设2个栏目,一个是“比一比,赛一赛”,以小红花的形式,激励孩子们力争上游。另一个是“小小书画家”,把学生中好的美术作品和写字年贴上去,并且给那些学生给予奖励,增加孩子们兴趣,也给其他孩子做出榜样,都向他们学习。 我们还利用晨会课,当天的信息,讨论解决存在的问题。课间举行各种有趣的活动。课外利用双休日开展小队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四、制度与创新
班级的常规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实施《规范》的保证。因此,在班中建立、制订了各种课堂常规制度、点名制度、集合制度、升旗制度、早操眼保操制度、卫生等检查制度;学生评绩、计绩制度;家长会、家访制度;班队干部岗位责任制,且在管理中以“严”字上下功夫。
创新是当前中国思想理论界和教育科技界的热门话题。从小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敢说的“四敢”意识,是铸就学生创新素质的切入点。广泛开展“科学教育”,每星期组织“露一手”活动,并及时评比,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民主意识充满整堂课。期末评选班内十佳。
五、班风班貌
【摘要】:中学生感恩意识缺乏,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自私、冷漠,本文从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教育的内容、措施等方面对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品德 感恩教育
一、感恩意识缺乏原因分析
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感当今青少年受长辈宠爱,缺乏感恩意识,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多,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娇惯中长大,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宁愿自己受苦,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从小到大,给予他们太多太多,从来不让孩子吃苦,以至于他们觉得长辈的付出,他们的接受是理所当然、天经地利的,不需要感恩与回报,因而很少体谅长辈的付出,父母的艰辛。
学校教育也存在一些缺陷,许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等的教育和引导,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德育教育不能深入学生心中,加上社会这一大环境深深影响着学生,当今社会"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影响,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对他人与社会缺乏感恩之心。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与点拨来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感恩古训在我国源远流长,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血缘家庭中的孝道,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公德;从"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人际关系中的美德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关系中的准则,都把感恩当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可见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感恩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大学生马加爵感恩意识缺乏是酿成悲剧的原因之一,马加爵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忘恩负义,舍弃一切珍贵的东西,如同学的情义、父母的养育之恩等,感恩心缺乏引起害人害己悲剧。因此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意义重大,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们的帮助与关怀心存感恩可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培养中学生的感恩意识,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这也是学校德育孜孜以求的。
三、感恩教育的内容
1、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要对父母感恩,因为父母不仅赐予孩子生命,更把孩子养育成人,父母起早摸黑挣钱供孩子读书,非常不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对父母说心里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肩、捶捶背、洗洗脚、洗衣做饭等。教育学生体验父母的艰辛,认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骄奢、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
2、感谢老师,培育之恩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还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春风化雨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因此教育学生要对自己老师感恩,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主动帮老师擦黑板,和老师谈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在日常生活中要尊敬老师,耐心倾听老师的教会,不让老师为自己的成长担忧。
3、感谢社会,关爱之心
在思品课中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至关至爱,利用"学雷锋活动","青年自愿者活动"激发和增强学生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感,感恩社会还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四、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
1、树立榜样,正面教育引导
教师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典型材料教育引导学生,感动中国许多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身患绝症无钱医治仍坚持助学的歌星丛飞,他用自己的生命感恩、回报社会,可歌可敬,为母捐肾的田世国,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命运对他们很残忍,他们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这些人物是我们的道德模范,他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回报家人,回报社会。
2、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所表现的"恩"是多方面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构建。如初一教材中的热爱人民、艰苦奋斗,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进行感恩教育。如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运用唐朝诗人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天下父母节衣缩食抚育孩子长大成人,供孩子上学,我们理应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做到孝敬父母。
3、要践行于生活实践
感恩教育的实践有多种表现形式,生活实践是促进中学生把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和自身素质的中心环节。学生在实践、探究、想象、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习惯。比如让学生做一些感恩作业,作业内容可大可小,小到给父母端一杯热水,洗一次脚,给别人一个微笑,随手捡起地上一片纸屑……大到学会自理,学会自强。让学生从感恩作业中学会关心父母,体验生活,锻炼能力,培养感恩之心。也可以让学生为感恩的对象做一件事情,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唱感恩歌曲等。
4、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
把感恩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比如说,对一个生病的学生,开始你可以故意不去看他,让他一个人呆着,过一阵子慢慢给他无微不致的关心,让其深切体会到被人关照的"恩情",以致以后遇到别人生病,他就会主动去关心别人,这样感恩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日常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中进行渗透性的感恩教育,请相关的名人、名家讲关于感恩与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也是一种手段;还可以在特定日子如教师节、母亲节等布置学生举办感恩活动。
5、感恩教育需要尊重学生
自尊的需求是人的天性,现代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合情合理的。教师关心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鼓励学生改正错误,这是尊重学生的最高境界。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将心里话说出来。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感恩教育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就是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而且是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接受感恩教育。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这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