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单亲家庭职校学生成长的个案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他们的心理发展,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走向社会后,在犯罪率频出的青少年中,也有不少是来自单亲家庭的。中等职业学校因其入学门槛低等原因,单亲家庭的学生比例高于普通高中。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怎样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以为只有真诚地关怀这些问题学生,走近他们,真正了解他们的心理成长历程,才可能进行有用的教学,才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成长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我校高一年级、二年级的单亲学生案例展开。另外也会寻求其他职校教师的帮助,提供调查数据及典型个案。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试图通过对单亲家庭孩子成长历程的个案分析,探索作为教师教育这类学生最有效的方法,以期使更多的学生受到关爱。我校是一所职业中学,班级中单亲的学生较普通中学高很多。准备以问卷调查、走访、谈心等多种形式了解我校单亲学生的成长情况。
第一阶段:案例搜集。包括两步:第一步,对高一新生的家庭情况进行摸底式问卷调查;第二步,将符合研究对象的学生和已调查到的高二学生进行第二次细致问卷。
第二阶段:确定典型个案。对第二次问卷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为案例分析做准备。具体地,拟从单亲原因、成长经历、抚养情况、自我性格评价,自我需求情况等方面进行归类。发现不同单亲情况对子女成长影响的规律。
第三阶段:研究引导和教育不同家庭单亲学生的方法与策略。
第四阶段:通过对分门别类的案例的分析研究(包括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研究),撰写出单进家庭教育策略的总结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结题报告:《谈谈单亲家庭职校学生教育策略》
教师随笔:《致单亲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给父母的悄悄话(短文、短信展示)
隆回县教育局教研室:
《》课题于2018年月 日申报,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已于2018年 月日获准立项,被确定为隆回县 课题,立项编号为,现已签订合同。
本课题组在杨俊鹏校长的领导下,为开题工作作了大量准备工作:
1.对课题的反复推敲。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课题组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对课题内涵、意义进行讨论研究,并特邀专家指导工作,等也对此课题给予宝贵意见。我们对课题已做立项查新,并已拟好实施方案。
2.进一步强化研究队伍。本课题组对研究成员进行严格筛选,明确分工,“”三个子课题部分都有相关人员领导负责;同时,我们意识到本课题是一项涉及全校教职员工、关系全校组织建设的大工程,因此我们将以校本教研等方式吸纳绝大多数教职员工参与。
3.确保研究经费落实到位。本课题组对开展研究的必要开支进行仔细预算,并在学校行政会议上决议通过将研究经费纳入学校年度总经费预算开支项目之列。
4.大力做好前期宣传工作。为本课题研究在校园中形成氛围,我校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如杨俊鹏校长多次在各类会议上强调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将 等理念纳入我校办学思想中。
按进程,我课题组认为现开题时机成熟,特此提出开题申请,恳望批准。
我课题组建议:
开题时间:年月日;
开题地点:会议室;
参与领导专家:。
具体联系人:校长,电话:
恳请贵方研究定夺,批复指示。
隆回县三阁司镇红光小学
在素质教育方针的引领下,新课程走向了我们的学校,走向了我们的课堂;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又把学生所学之课分为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广大一线教师,特别是开卷考试的教师,处在课程改革的风头浪尖,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形成能力。而学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不能切实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长期主动地坚持下去,其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中断,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
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要使学生具有开拓和竞争意识,健全开发的人格能够独立自主接纳他人、友爱宽容、健康文明,又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与之相适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在2009年3月确立了“如何提高开卷考试科目的课堂效益”这一研究课题,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的研究。
2.研究目的
2.1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真正落实到实处。“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没能彻底摆脱。“提高开卷考试的课堂教学效益”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俗话说:“效益就是生命”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2 就“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而言,虽然有一定的研究,但还缺乏系统而深层次地探索,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此课题,并由此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3 研究“提高开卷考试的课堂教学效益”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而且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3.研究内容
3.1 常规教学方法地探索。主要是指教师课堂中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探究.如听.说.读.写.审.检.预习.复习.的方法。
3.2 培养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主要是指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科学思维,勤于思考习惯的培养。
3.3 培养合作性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积极参与合作操作,实践。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学习信息,思考探索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习惯。
3.4 培养课外活动的开展.自信心是创造者不可缺少的良好心理素质.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竞赛,革命歌曲演唱,历史课本剧的表演,历史手抄报的制作,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史地课堂教学的特点,注意扩展到课外,家庭,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4.研究方法与过程
4.1 进行开卷考试学科问卷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了掌握学生的情况,我校对四个实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课外阅读,交往爱好等,通过认真分析综合,掌握在校表现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习惯,为课题的实践研究奠定了基础。
4.2 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课堂研究能否顺利地开展,关键在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我们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一方面学校有关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书籍,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步骤,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相关的理论经验;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到兄弟团场学习先进的教育科研经验;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珍惜每一次与专业教研员的交流和研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
4.3 寻找差下生的闪光点,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特别是差下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全体获得发展,使差下生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矫治的能力。在途径合方法上,侧重于对差下生个别辅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差下身,寻找其闪光点,进行激励,激发其学习兴趣。
4.4 重点尝试“开卷考试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卷考试学科,在初中有政、史、地,我校根据教学大纲每周各开设两节课。对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课本剧表演、历史故事比赛、模拟导游。使开卷考试学科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把新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课堂40分钟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宝贵时间,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充分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习惯、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热爱劳动等习惯,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将终生受益。
4.5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学,进行课前预习,加强课前预习目标检查,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生为主体,走进学生,关心学生中学习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对症下药。其次,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常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次,常对学生进行远大理想的教育,多给学生讲“考重点、考名校、考内搞”的好处。
4.6 将课堂教学的有关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通过活动得以掌握,针对学科特点,我们设立了兴趣小组,积极开展二课活动,如:政治模拟法庭,地理导游,历史故事演讲,课本剧表演,并根据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各种问题作出总结。
5.课题研究的成果
5.1 学生喜学、善学、会学: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同学们不断努力,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书写清楚、规范、美观;记好听课笔记;在学习过程中能熟练使用工具书(地理地图,填充图,历史地图等)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技能;养成朗读的习惯,能有感情的诵读文章,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坚持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开展二课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思维活跃,不武断偏激,能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
5.2 教师会学、善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我校是一所边疆农牧团场学校,在研究中,课题组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发生变化,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实验班学科成绩有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明显进步,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在近年的教学评估中,我校的教学质量和各类活动都名列全师前茅,甚至超过一些城市学校。
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科研型转变,一个科研型的教师群体正在我校形成。
6.问题分析与思考
经过几年的深入系统研究,我校课题组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提炼一套“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
在此,希望得到专家领导的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 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 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 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 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 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 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 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 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 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 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 评价研究
(1) 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 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 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 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 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19年12月,开题会。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
这篇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品德课,小学,报告,开发,研究, 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19年12月,开题会。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关键词:体育保健课程;特殊学生群体;开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30-01
为了使得弱、病、残等特殊学生群体也能够接收到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升其自身身体健康水平,我国在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一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以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的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除此之外,还规定了普通高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体育课被列入必修课行列,并且要求了修完规定学分达到一定的考核要求,该文件,给体育保健科提供政策保障,并且体现了对病、残、弱等弱势学生群体的关爱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校体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方法,以进一步提升每一名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下面本文就吉林省高校当前体育保健课程开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影响因素制定了相应的策略和方法,以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随机抽取了吉林省的5所高校为调查对象,并通过多方与这方面专家、学者的交流,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对这5所学校中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访谈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筛选,提取有效问卷,整理统计相应数据。
二、吉林省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
1、学校组织部门对于课程设置重视不够
思想认识认为开设,部分学校在进行体育课安排时候,设置了看富保健课程,但在选课时,选课的人数较少,人数达不到开课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学校领导认为没必要单独为这部分特殊群体开设课程,这样既浪费了教师资源有可能引起同学心理上的误会。
2、与之相配套的教材较少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一直是一门重技术、轻理论的课程,并且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主要都是针对身体正常的学生来安排,对于体弱、伤、残、病的学生来讲,在正常公共课中常常被以见习生来处理,没有对其布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样,在市面所售体育教材的考察中,我们发现,有关体育保健课方面的教材亦非常少见,并且所涉略的内容没有针对性,编撰者没有站在学生实际情况的角度进行编写,实用性较差
3、体育保健课程缺乏客观的综合评价标准
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只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次体育课程,而且在最后的考试过当中,也有随随便便达到及格的成绩,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以后没有很好的达到改善自身身体状况的现状,养成了一种不活动了不运动的现状,对当前大学生的发展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学生在心理上抗拒 和学生选课范围狭窄
学生在认识上不足,区别于普通学生进行选课和教学,在心理给予特殊群体的学生以压力,所以对于课程的选择持观望态度,并且抗拒心理极强。并且由于该门课程在高校中一直都是真题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使得此门课程始终得不到学生和学校体育院系的重视,这就智育了该课程在高校中的建设和发展。只有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抗拒,加上面向前提学生选课,才能满足那些真正需要这门课程的特殊学生和正常学生的需求,真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和管理。
三、措施与建议
1、加强领导和政策支持,树立新的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观念
学的发展当中,高校领导对于课程设置的重视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关键点,只有将体育课程的发展放到与其他课程相同的高度,将教学经费以及师资力量投入到体育课程中,体育课程的发展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发展。所除此之外,相关的职能部门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相关的规定以及刚要进行有效的执行,加强对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监督以及鼓励的力度,只有相关的领导重视这项课程的发展,教师的核心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很多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发展和保护。
2、注重保健课的教材编选以及课程计划的制定
教材的选定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开展体育保健课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积极性。
3、转变思想,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保健课的价值
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工作,消除体育素质薄弱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融人到全面发展中,这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个要求,也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任务之一,同时也是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让学生对体育保健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内心之中转变自身的学习目的。
4、建立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推动体育保健课程的发展
内蒙古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评价标准应摒弃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考核评价标准,其成绩的评定应扩展到“学习态度、体育保健知识、健康状况、体育意识、实践考核。”具体的每个方面的分值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权重,从而使上体育保健课程的学生也能够体验到对自己成绩的客观、合理的评价。此外,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要对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进行定期检查,以保证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