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论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收录日期:2013年5月31日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之一。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校的连续大规模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毕业生人数为610万人,2010年毕业生人数为631万人,2011年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毕业生人数为680万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达到历史最高峰;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就业现状表现为: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高不成”和“低不就”现象共存;就业成本不断增加等。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数量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低迷,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不好,招聘岗位没有比往年增加,反而招聘量大大缩水;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据教育部数据,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更加严峻。
2、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随着国家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和重点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普遍提高,而高校毕业生在学校接受更多的还是理论知识,缺乏工作经验和相应的职业技能,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一方面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远远不能达到要求,造成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3、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可否认,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育观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开设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严重,高校培养的学生不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动手能力差,缺乏社会实践能力。
4、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亟待转变。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引导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后择业,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边疆艰苦地方去就业,但由于受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在现实中,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还是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大城市作为就业的首选,不愿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就业及边远基层工作,这大大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
5、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大众化教育,但是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没有跟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学生质量素质明显下降,学生学习风气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学生成绩很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二、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党的十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一)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努力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尤其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容纳能力,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岗位的增长;其次,政府应加强宏观指导与调控。政府部门应当把大学生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为大学生创造就业岗位,并在政策和制度上予以充分的保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市场机制,加强监督、健全机构,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掌握和及时有关信息,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中介服务体系,规范人才市场秩序,政府中的人事、教育部门从宏观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政府人事部门要对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和户籍,实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在户口、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一些鼓励毕业生到私营、个体企业就业和创业的优惠政策。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地区、到艰苦行业工作。
(二)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1、加快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造成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因此,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市场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增加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一是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增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做好就业指导教师培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二是进一步优化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形成系统理论体系,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掌握科学就业能力。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3、大力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近年来,各高校相继涌现了一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在大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因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发挥创业成功大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及开展创业培训讲座,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4、大力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国家在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上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一批热血青年应征入伍,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组织协调,鼓励有志毕业生参军入伍,为国奉献。
5、关注贫困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贫困大学生、女大学生是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在就业中,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他们在就业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歧视,这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首先我们应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创造公平、平等的就业环境;其次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制定优惠政策,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最后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自信从容地面对就业。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面对严峻的就业现实,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现在,用人单位不但需要大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有良好的身体、心理、沟通、团队协作及创新的精神。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大学生就必须加强“内功”的修炼,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及早做好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学好大学的各门课程,利用大学的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写作及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摆正就业心态。当前,受社会及家庭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以往的就业观念还依然存在,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很多毕业生还是把就业方向放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及国有大企业、外资企业上,不愿到中小、私营企业工作,在地域选择上,倾向于在大中城市及附近城市,不愿到基层、农村、西部艰苦地区就业。实践一再证明,许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大多是从基层踏踏实实干出来的。大学生要确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择业策略,把目光放长远些,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第三,发掘人脉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大学生要善于利用家人、朋友、校友等社会关系网络,整合各种人脉资源,寻找合适机会,实现成功就业。
四、家庭要给予毕业生更多的理解、关爱与支持
大学生就业是家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一个大学生就业,就能解除一个家庭的后顾之忧。由于我国家庭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依然存在,家长对子女就业期望值较高,希望子女能找到好的工作。因此,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家庭应对子女保持合理的职业期望,尊重子女的就业选择,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理解、关爱和支持,使大学生能如期顺利就业。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受其他方面的影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大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先锋.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前沿,2010.15.
[2]梁涵孟.浅析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3.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待遇和发展的要求比较高,但由于其自身处于人生的基础阶段,因此并不能为企业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这种矛盾导致很多的大学生处于待业状态,其发展的空间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就业的氛围。首先,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应总是集中在对大学生的优惠方面,应给大学生较多的就业机会,通过未来发展空间的扩大和就业内容的丰富,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创新保障。其次,政府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不要给大学生造成“我是老大”的错觉。大学生虽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但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可以为所欲为,所有的部门都要围着大学生转。通过就业氛围的改变,减少大学生的错误思维,以此来保证大学生正确地面对工作和就业机会。
2.构建公平的社会保险体系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并不均衡,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北方地区的社会建设完善,但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仍然没有达到标准,很多工作都出现了较大的问题,由此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增多。为此,我们在今后的创新制度和法律保障方面,必须创造公平的社会保险体系。首先,应保证已就业的大学生获得相应的法律保障,同时在福利待遇方面,应满足国家所要求的三险一金或者是五险一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大学生的待遇也在提升,只有为大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福利待遇和成长空间,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次,应促使企业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现阶段的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不再是以前的单方面选择。大学生有权利选择就业的企业,企业也有权利选择录取想要的大学生。今后需要在创造公平的社会保险体系方面更加努力。
3.制定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法律
平等权在法律上还是一项不可诉的权利,也是当前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最大的问题。从现有的工作来看,我国在制定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法律方面还有待努力。第一,该项法律的重点在于,为大学生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告别恶性竞聘。第二,反就业歧视需要在主观上和客观上进行努力,为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当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遇到歧视时,能够更好地去应对,为自己的工作谋得相应的保护。第三,法律的建设和制定应以大学生就业和社会环境为基础,否则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成就。综合来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创新制度与法律保障是今后的重点工作,需得到社会关注,需深入研究。
4.总结
关键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大学生就业;影响;德尔菲法
高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实现社会需求与所教人才的高度对接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追求。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探讨及分析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尤为重要。
一、高校课堂对大学生就业意向以及就业能力的影响调查
本文以上海电力学院未毕业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针对大学生的结构和分布特点,进行了相关初步调查,包括学生个人结构知识与职业需求的认识、对第二课堂设置类型的愿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关系的认识等几大类因素进行了问卷统计,通过这一初步工作,笔者总结并分析了调查结果:(1)高校大学生具有明确且相对合理的就业计划;(2)大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外实习、兼职及其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3)学生倾向于第二课堂的学习,但是学校在第二课堂渠道的推广及其宣传力度上有所欠缺;(4)高校大学生对于第二课堂的认识不够具体全面,处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缺乏合理性。
二、采用德尔菲法分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贡献建模
笔者采用德尔菲法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建模,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模型。根据前期初步的问卷调查,我们主要选定了10位从事学生工作的专家,经过其评分,将13个相关因素进行了如下层次的分类:最高层即目标层(A),影响因素;中间层即准则层(B),第一课堂影响因素(B1)、第二课堂影响因素(B2);方案层(C1―C13)。整理所有专家打分情况,综合分析出方案层中每项因素的重要程度。其中第一课堂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高校课程设置C1,教学环节设计C2,教学设施支持C3,教师业务能力C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C5,专业技能的熟练度C6等。第二课堂影响因素包括:高校的重视程度C7,社会实践C8,学生工作C9,科技竞赛C10,职业生涯规划C11,专项技能培训C12,内容的时效性C13等。
2.构造矩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影响因素模型的评价指标两两判断矩阵,矩阵的组成元素,就是每一个影响因素,求所构造的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将最大特征根r和特征向量n代入固定公式:CI=(r-n)/(n-1),我们已知有一个检验标准的图标,明确规定了标准RI的数值,通过计算CR=CI/RI的数值,进一步检验所构造矩阵的一致性,如果CR是小于十分之一的,则认为该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3.进行检验。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计算已知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影响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各个因素,我们得到了所要求矩阵,通过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进一步带入(2)中的公式,可得到一致性。
三、模型最终的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模型,不难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直接因素在于高校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形式、教师师资力量等,笔者在此总结了以下几点:(1)高校课程偏重于第一课堂而忽略第二课堂的有效宣传和拓展,但是总体而言,两类课堂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2)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性第二课堂人才;(3)在教学形式表现中,第一课堂形式单一,远远不如第二课堂丰富多彩。
四、针对高校课堂教育和改革的直接建议和相关对策
1.在抓好第一课堂工作的同时,加大力度投入第二课堂的教学工作。高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时间,引导学生迈入第二课堂的大门,开展就业学习。
2.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调动学生创业就业的积极性。通过校友与在校学生的互动,帮助未就业学生拓展人脉,奠定学生就业的坚实基础。
3.开展就业课程学习,加强就业指导。加大指导工作,提供专门帮助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咨询以及指导的课程和团体。
4.加强社团建设,开展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确保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齐头并举。校方努力为学生提供实习、兼职等社会实践性活动,为学生就业搭建良好的平台。
除此之外,大学生也要努力奋斗,正确树立择业观和就业观,在社会、学校以及教师的帮助下,找准自身的位置,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资源,为自己的职业蓝图画出美好的开端。
五、总结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点,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大学生提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便利条件,为广大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求职道路扫清障碍,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和人才的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陈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科技,2012(10):160.
[2]刘艳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加强就业指导课时效性建设[J].出国与就业教育研究,2010(8):12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赵天武,华中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襄樊学院招生就业处副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84;兰顺东,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87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172―03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向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中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凸现。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
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一方面,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加入WTO以后,由于发展大工业和高新科技产业所导致的高投资、高增长、低劳动力使用的趋势,造成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降低到0.1左右的水平,比同等水平发展中国家低一半以上。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在近几年达到20%~40%左右。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对称,大学毕业生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同时,大学生失业率有上升之势,据统计,大学生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仅为20%。
大学生就业现状表现为: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挤占效应”突出;就业成本增加等。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审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高校扩招导致供需不平衡
据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比2005年338万人净增75万人,增幅为22.19%。但是,办学质量相对学生人数的增幅明显不相匹配。通过对在校5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56%的毕业生认为就业难问题是由于扩招引起的,38%的学生认为目前自己所学的专业适应性不强,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差较远,造成综合能力缺乏引起就业困难。
2.过高的回报期望与下降的市场价格之间差异加大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已经不再是“稀有人才”、“天之骄子”了,大学生就业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工资标准也比以前低了许多。由于信息不对称,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并不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由于机会成本(大学期间放弃就业机会而失去的收入加上在校学习期间付出的所有花费)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在求职时对月薪有自己的心理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异日益增大,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匹配率低的原因之一。
3.国家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延缓了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原因在于政府培养人才的城市取向和现代大企业取向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均布要求的矛盾。学生在高成本地投入高等教育后,必然要通过高回报、低风险的就业的途径和方式的选择来确定迅速、稳定地收回成本的方式。由此可见,由于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问题延缓了大学生的就业。
4.大学生职业规划不明造成“隐性”失业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从自我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及评估反馈等环节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自我评价不够客观、期望值过高。一项调查显示,62%的同学表示自己毕业两年后要成为部门经理;77%的同学说,35岁之前要成为高级职业经理人。(2)职业规划过于“理想化”。很多大学生过于追求完美,总想一步到位,从而造成了许多“隐性”失业。
5.就业市场缺陷减小就业投资回报率
就业投资回报率等于个体成功就业收益与就业成本支出的比值,它是衡量就业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同时,违约问题也成为就业难的又一因素。违约不仅影响学校的声誉,也影响其他学生的就业,影响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就业的支出成本,从而加大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减小了就业投资回报率。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适当控制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及规模。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在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方式和内容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发展速度,从而使就业问题表现得更为复杂、激烈。为此,高校教育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适当控制招生规模,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
2.摆正心态。消除盲目性,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据调查,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存在优秀学生签约率低及很多学生不能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策划等问题,这充分表现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环境。从2005年的情况来看,毕业生就业虽然不能做到绝大多数一次性就业,但假如把就业门路充分扩大了,比如到非国有企业的单位工作、到基层工作等,大学生就业还是不成问题的。另外,考研的学生也一定要处理好考研与就业的关系。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等大环境中的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则是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问题。为此摆正心态,消除盲目性,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另一重要途径。
3.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业的需求
高校就业指导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可以协调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关系,减少空缺岗位的时间,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就业指导工作要力求做到“二个指导三项服务”,二个指导是:思想指导、政策指导。三项服务是:一是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二是遵循简便、效能的原则,为毕业生办理有关就业手续;三是要主动协调好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三
者之间的关系,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系统讲授职业设计课的主要思想、基本原理及方法。
4.进一步完善、规范就业市场。提升就业投资回报率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就业结构将发生变化,股份合作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较大发展,将为就业岗位的增加提供机会,国有经济作为就业主渠道的状况将逐步改变。国家、地方和高校要围绕毕业生的分配建设立体化的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我们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要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地去创业。因此,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充分挖掘政府资源,广泛开拓就业渠道,促使就业市场制度规范化、诚信化,从而提升就业投资回报率。
四、实证研究
背景材料:W学院是一所国家二类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2005年,W学院共有15个系、18个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2378名学生毕业,其中本科生1996名,专科生382名。面对社会对毕业生需求无明显增长的大环境和地处鄂西北、省属二类本科院校的现实,W学院2005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逼人。
1.就业工作面临的客观原因分析
(1)品牌因素。w学院成立时间不长,培养的学生人数还不多,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的还很少。学院整体办学特色还不突出,品牌效应还没有形成,在社会上还缺乏知名度。这一因素制约着w学院在知名企事业单位的就业率(市场份额)和学生起薪标准。
(2)地利因素。W学院远离省会中心城市,没有地利上的优势。企业要进校招人,必须专程而来,学生要找工作,必须外出而去,就业成本高。
(3)转型因素。w学院在办学战略上逐步实现由以师范为主向以非师范为主、由本专科兼收向以本科为主的办学战略转移,呈现出“稳定文教类,发展理工管,拓展美音体”的战略发展格局。就业工作面临两个新的问题:一是生源由湖北省扩展为全国,学生就业去向也由省内扩展到全国各地,就业流向的复杂局面致使就业工作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二是师范类就业市场正在逐渐萎缩。
2.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效果
W学院学生就业工作的策略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同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
(1)构建个性化就业指导体制,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业的需求。W学院落实以就业为育人切入点的教育理念,建立“以系为主体,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就业工作运行体制。学生就业的基本方式是学业、就业、创业和待业四种类型,W学院为此分类指导,各个突破,从而解决毕业生合理、稳定、有序流动的问题,并且充分利用“三大载体”,即就业指导课、职业测评体系和职业咨询辅导来实施有效的就业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利用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协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
(2)打造就业工作品牌,加强职业规划,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通过树立W学院学生群体品牌,赢得就业局面的主动性。以理工科学生坚实的动手能力和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为突破口,打造“能力强,稳得住”品牌;通过师范生过硬的师范能力,打造“潜在王牌教师”品牌;通过良好的英语口语水平和良好的个人形象,打造“外贸丽人”品牌;通过某专业考研率高,打造“考研突击队”品牌等。通过教育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3)探索精品就业模式。在总结各系就业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具有W学院特色的就业工作模式,提高就业效率,如机械系的中日龙就业模式、汉丹模式,土木系的上海宝钢模式和物理系的珠三角模式等。
(4)建立学生主体性就业,营造诚信就业市场。发挥学生个体的就业主动性,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就业是自己的事”。学校、社会及家庭的作用都是外在因素,通过自己的综合实力找到工作才是最可靠的就业。因此,要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路径,积极创业。要充分挖掘政府资源,广泛开拓就业渠道,促使就业市场制度规范化、诚信化,从而提升就业投资回报率。
(5)实施“五维一体”的就业指导。积极挖掘院系级力量,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职业发展指导、就业观念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和创业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76-02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心理话语的提出是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的,涉及社会教育制度、人事制度、经济制度等多个母系统。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们走着又红又专的道路,一致听从党和人民事业的召唤,“上山下乡”艰苦奋斗,个人无从选择自己的就业问题,因此当时的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及问题被遮蔽。乃至到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在精英教育制度下,天之骄子们也无需考虑就业问题,他们毕业通过社会分配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情况下,个体间经济差别还不大,考上了大学就等于走上了社会中上等阶层,当时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还没显现。但随着社会经济、教育制度的转型,20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生已经开始自谋职业了,这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了更大的自由施展才能的机会,但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末的大学生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已显现出各种矛盾。就业压力加大,就业问题严峻,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展现在人们视线范围内。进入到21世纪后,大学教育渐趋的大众化,大学生成为社会的普通劳动者,他们身上早已退却了天之骄子的光环,每位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必须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和同龄人的竞争。据调查统计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为608.2万人,按比例推算,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个重大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恐惧心理
大学生要从学子转换为社会职场中人,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面对广阔而陌生的人际社会环境,自己必须独自面对和处理众多的从未碰到过的“第一次”,他们往往显得手足无措,有着某种天然的紧张感。一些同学习惯舒适的生活环境,害怕吃苦,担心自己的工作地点、环境艰苦而恐惧就业。还有众多学生在求职屡屡受拒后,不敢再次主动求职,担心害怕继续被拒,因而显露出就业恐惧。
2.畏难、自卑心理
面对庞大的就业队伍,众多的竞争者,许多毕业生顿生畏惧感。不敢应对竞争的挑战。即使拿到用人单位面试通知的同学依然还有很多学生面对用人单位的考核、培训试用过程望而生畏,不敢应对。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充当了“鸵鸟”。一些地方院校、或“冷门”专业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甚至不敢汇报自己的专业和学校,因非“出身名门”而害怕别人瞧不起,有着强烈的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一些困难条件家庭的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对用人单位的外在形象、其他能力的要求而特别敏感,表现出这部分同学的自卑感。还有的同学在求职过程为增加亮点加入到了整形的队伍,甚至酿成了悲剧。这些都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畏难、自卑心理的直接反映。
3.攀比、嫉妒心理
在众多求职的大学生中,他们不乏成功的“面霸”,这些学生手中握着数张用人单位的门票,但就是不签约就业,同学之间曾在着强烈的攀比心理。就业形势越是好转他们的“野心”也就越大:企业要进五百强,公司要进垄断行业。同学与同学之间攀比就职单位的实力和美誉度。完全不考虑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据沈阳日报网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45.45%的人员首选外资企业,其次选择国有企业的占40.91%,后面是股份制企业为13.64%,民营企业的选择率则为0。攀比、嫉妒心理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一些具有留学背景的大学生被称为“海带”,其中也不乏这种原因。
4.盲从心理
曾经对人才流动的一个比喻为“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说很多高校毕业生和内地专业人才都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其中有经济待遇的刺激因素,但其中也反映出了高校大学毕业生的从众心理。他们受到媒体或他人价值的引导,抛弃自己的发展平台或者是远景规划,一味地追求所谓的下海打工,争当打工皇帝或捞所谓第一桶金,完全忽略了个人的专长、兴趣。最终很多这样的大学生们也是淹没在打工人潮中。还有些同学在校就开始注意到就业的严峻,发现身边的同学有辅修第二专业或参加考研辅导班的,便也加入到了各种培训的考班中,甚至放弃自己专业的学习。目前各类考研辅导班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场面之震惊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当然参加辅导提高考分无可厚非,但把参加培训作为了“自我安慰性空胶囊”盲目参加就不应该了。
5.宿命心理
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由于自身准备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受到了挫折,就开始思想消极,认为自己奋斗拼搏上完大学也没能改变些什么,还不如不奋斗,命中注定自己不能好好就业。曾经在高校毕业生中流传的带简历给“卧佛”(谐音聘用合同“offer”)烧香,求得就业好运气的做法多少就是宿命的影子。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宏观而言,大学生顺利就业不但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家庭的幸福和谐。大学生倘若不能充分就业意味着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不利于我国中产阶层的壮大,有碍橄榄形和谐国家的发展。就中观层面而言,他还影响到一个家庭幸福和谐,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是整个家族的希望,若不能就业对整个家庭都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社会、国家、学校、要给他们塑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氛围,打造良好的就业平台。
1.树立正确就业观,抛弃传统不适合时展的旧的就业观念
传统就业观念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父辈旧的不合时宜的就业观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们的就业选择。由于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后发型国家,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要脱离黄土地,成为国家人。要么当公务员、要么进国企。进入民营、服务业或是农业领域就是低人一等。因此,很多农村的大学生是不愿意再从事和农业相关的工作,认为是给父母丢脸。家族内部也会议论那些和农业打交道的大学生们,认为是没出息。这给大学生们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家庭、社会宣传引导正确的就业观,给大学生们更宽容的就业评价,对大学生们顺利就业非常重要。
2.树立正确的就业认知
正确的就业认知首先是建立在对自己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类型,交际圈子、人脉资源等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做出理性的选择。学校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社会企业也要与学校相结合,让大学生们感知未来职场对自己的要求,提前做好职业的理性“配对”。树立正确的就业认知还要增强吃苦耐劳刻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安逸享乐的惰性。大学生就业是个人发展的又一个起点,是个人价值实现的起步和开始,而不是享乐的开始。大学生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就业对自己发展、对社会服务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就业认知。
3.个人职业技能的培养
大学毕业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硬本事。用人单位引进人才是需要能为其创造价值。大学生们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是很难符合企业的期望的。想着凭一张纸文凭找到工作得到企业的青睐已经不合实际了。大学生们要提前树立起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大学每个阶段按照目标需要获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直到完全符合职业要求。
4.人际交往和扛挫折力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不单是专业技能的比拼,还包括个人良好的交际能力和心理素质。国际化的今天一个人越来越不可能有包揽一切的本领,往往一个项目的完成要靠众多部门的合作,甚至要跨越本单位跨国界的合作,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具有跨文化学识背景,而且要成为交际行为的行家能手,团结协助型的高手。另一方面,单位项目的探索和学校的考场答题是截然的不同,任何工作任务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都需要自己的摸索总结和提高,习惯于学校答题对答案的方式显然不符合职场的需要。这就需要大学生们具备不断自我修正的能力,不惧怕错误和失败。甚至要愈挫愈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交上令人信服的职场答卷。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吴贵生,温义媛.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从众心理调查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