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代会心得体会

职代会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代会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代会心得体会

职代会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1】

从教已经二十多年,早没有了刚毕业的激情。记得那时候,我整天和孩子泡在一起,课堂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我和孩子们做游戏,满操场跟孩子你追我打的,欢乐的笑声常引来众人关注,但也毫不在意,继续和孩子乐在其中。那时候仿佛又回到了快乐的童年。

日子一天天过去,成家,随着家中琐事一点点增多,随着学生一天天没有了了好的习惯,随着越来越多家长的不配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就觉得对学生产生了厌倦,课还是正常上,管着班级,却突然觉得这不是自己的班。

到了双桥以后,还是会把工作放在首位,累受了,也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但得到更多是却是别人的冷嘲热讽,有时候我真想哭。不知道来这到底是为了什么,进到学校都觉得兴趣索然。

今天,我们礼堂里聆听了 张教授关于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倦怠的问题所做的《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师专业成长》的讲座,丰富的话语、生动的故事、适用的方法、详实的例子,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也消除了我心中的困惑和无奈。

我知道我其实并真正地投入到教学中去,没有以一份爱心去坦然面对学生,而更多的是关注一些无谓的个人恩怨,没有正确的去面对一个集体中的小小的矛盾。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坦然面对现实,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虽然原来的同学早已经当官的当官,挣钱的挣钱,现在仍守在三尺讲台的我,多次问自己,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最后我知道自己还是最喜欢和孩子打交道。既然是自己无悔的选择,为什么还自寻烦恼。就以坦荡宽容之心做事,凭自己的良心干好份内的事。已经来到了这里,就要把这也当成自己的家,爱它,呵护它。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班主任事情更是一个接着一个,有时候就爱和学生发脾气,咋看他们也不顺眼。结果弄得学生都离我向远,上课也一度处于被动。我知道这是方法出现了偏差,但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直到有次我去楼道值周,杨明慧凑上前,递给我一个包装用的塑料小花,我说声谢谢后拿在手里轻轻摇动着。一个个孩子挤上前,抢着跟我说话,一个小女孩急急忙忙地说着她家里的事情,人太热闹,我其实都不知道她具体在说什么,我只是在点头,微笑。孩子们胆子大起来,武明威竟然躲到我的身后,把手放到我的头上,当成兔耳朵,又有一个孩子过来,伸手去做,我被学生围着,这温馨的场面让我找到了刚毕业时的感觉,原来跟孩子还可以这样的,这才是我最想要的幸福画面。从那以后,我真的把他们当成了我的孩子,低头说话,拍拍他们的肩膀,学生犯错不再是单纯的训斥,更多是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常跑很远的路,只为了要跟我一起走一会,离得很远就摆手,直到我点头为止……心里一下子就释然了,所有的付出都觉得很值。跟孩子接近,体会那种单纯的快乐,天一下子好蓝好蓝。

人要想走的更远,坚持的更久,就要有追求,为了孩子,为了家长,为了自己能坦然面对一切,就要尽自己所能,上好每一节课,开好每一次班队会,多学习,多读书,以更好的方法来指导教学,以更切实的经验来管理班级。多一份踏实,少一份浮躁,就能克服教师倦怠,收获丰硕的成果。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2】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消除与缓解,通过学习有关资料,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保持做教师的新鲜感,对工作充满激情,对教育事业有神圣的追求。教师要认识到长时间做一种重复性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心深处要坚定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当教师不是为了追逐名利,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给学生良好的影响,伴随他们健康成长。不可否认的是,当教师达到教学的颠峰之后,通常会对之失去兴趣,但优秀教师是能够从一而终的。因此,教师要想使自己教学成功,就必须铭记一点:无论这门课你教过多少遍,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知识。同时教师应对自己的工作保持适中的期望值,要充满一种个人成就感。

二、热爱教学工作,关爱学生,努力与学生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有助于营造一种和谐舒适的学习氛围,学生更容易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对教师也会表示好感和尊敬。教师要经常激励学生,真诚赞扬学生的长处,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努力去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自我充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懂得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使其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具有渊博的学识,不断学习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教师应潜心教研教改,开拓创新,勤恳务实。教师的自我充电有助于产生新的教学理念,防止产生“燃尽”的感觉,重新唤醒教师对教学的激情。

四、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教师除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外,还应与教育领导良好沟通,与同事融洽相处,与家长协调合作,当然也少不了充满温馨的的家庭成员关系与亲朋关系。

五、保持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适,缓解压力。教师要正确认识压力,积极面对工作,乐观向上,合理调节情绪,克服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转移调控、宣泄调控,合理调节生活节奏,改善睡眠、饮食等方面不良习惯,加强体育锻炼。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社会也应建立相应的支持系统,建立合理的社会期待,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和协助,帮助他们减轻压力,但是完全缓解职业倦怠主要靠教师本人。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3】

在听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的讲座之后,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了新的认识:倦怠是一种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造成的更严重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可忽视并应有效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教师职业的现实压力

过去当教师,再苦再累也算是个“铁饭碗”,但随着“末位淘汰制”的试点及其推行,使得各级各类学校间激烈的竞争不仅体现于学科教学,而且渗透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本人的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评职称前的各种达标要求,令教师疲惫不堪。我们深感当年稳固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存在,我们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拼搏,有所作为,才可能称职。因此,在校园里,不少教师都做到了事事不松懈,时时争第一。

2.作为社会人肩负生活重压

教师是社会上普通的一员,虽然近年来教师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多数人的生活并不富裕,还需要承受一定的经济压力。并且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教师职业的要求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提升,家长因孩子成绩不理想而责备甚至殴打教师的事件还时有发生。因此,教师不得不面对种种社会压力的困扰。

二、如何解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自我反省,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2、品味生活,学会放松自己

3、广交朋友,寻求社会支持。

4、坚持体育锻炼,应对压力困扰。

另外,社会、学校在对教师提出要求的同时,有必要将对教师的要求与对他们的理解和关怀结合起来,为教师排扰解难,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学校应该把教师作为关怀的主体予以高度关注,而不仅仅将其看成是为了学生发展而存在的客体。只有使教师每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也就是说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会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品质及社交技能,而这些心理品质和社交技能也是由教师交往的对象和交往的内容所决定的。

在工作中,教师必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如与学生的关系、与同事和领导之间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与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的关系,还有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之间的关系。教师与这些群体及个人之间关系处理的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成效,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4】

4月26日,在勐腊县教育局的组织下,我认真聆听了陶云教授的专题讲座《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调适》,陶教授全面且深刻地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如何走出倦怠,让我受益非浅,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都躲不过学生的眼睛,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觉察,作出相应的反应。假如教师的情绪烦乱,遇事处处不顺,整天愁眉苦脸或者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那么学生则处在唯恐被“无名火”烧及的恐慌之中,他们就不会乐意同教师交往。反之假如教师精神振作,和蔼可亲,学生也就会心情舒畅,友好相处。有了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和情绪,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变得积极活跃。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倦怠其实就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得不重视,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

职代会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尽管中文“媒体”一词来自于英文Media的音译,但实际上“媒”这个汉字在很早之前就已有了“中介”之意,如《诗经》中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传统四大媒体各有所长,比如报纸的优势在于信息量大且时效性强,而低廉的成本则保证其可以满足尽可能多的大众读者的日常阅读需求;杂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报纸信息量大的特点并兼顾深度阅读,其内容杂而不乱,更加精美的装帧则能更好体现图文的美感;电视和广播分别侧重于视与听,以更直观的方式传递更加生动的信息。

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中的移动客户端(以手机为代表)面前,上述四大传统媒体所能提供的视听体验都可以被集中体现在一块手掌大小的手机屏幕上,且后者还具有造价更低廉、携带更方便等优势。正是由于新媒体在诸多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显而易见,因此,所谓的“融合”,并不是报刊广电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有机结合并达到1+1>2的理想效果,而是“一边倒”地表现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即报刊广电如何利用移动技术在“互联网+”的语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然而,既然叫做“融合”而不叫“转型”,那么这种“一边倒”也就似乎显得不那么合理了。所以,我们就需要知道,在融合过程中究竟保留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以及融合之后的媒体将成为什么?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5)》在前言部分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其指出,新闻传播是内容与技术的有机统一,如同印刷术催生报业一样,互联网技术也带来了新媒体的繁荣发展,而媒体融合的核心是“提升媒体传播信息的效能与效率,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而不是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这一切的“原因在于,新技术并不产生新的内容”。

顺着这个线索,笔者认为,我们还可以将这种思考推得更远,进而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传统媒体的本质与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首先,媒体不是简单的信息传播者,而是掌握社会话语权的知识生产者。

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如果仍将自身定位为信息传递中的某个技术环节,那么就难免被新技术所轻易取代。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人们只是为了了解某个路段的交通状况,那么通过实时监控的摄像头就完全可以得到其需要的信息,也就不需要交通广播。但交通广播的意义则在于筛选信息并加工成听众需要听并且喜欢听的广播节目,通过这些节目媒体传递了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取向。这是生产知识与掌握(话语)权力的过程,也是媒体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的本质属性。

在福柯的定义中,权力是一种内在的关系,每一个人既是权力的主体,同时也是客体;其维护社会的契约关系,同时也接受结构性的规训。如今的新媒体发展作为一场“平权运动”,打破了传统媒体独揽话语权的格局,使曾经只能“听”的受众获得了“说”的机会,也就是同时具有权力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当然,这无疑会给习惯了“我说你听”的传统媒体带来挑战,并促使其不得不思考如何留住被新媒体“抢走”的受众。笔者认为,放下“身段”,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做内容才是明智之举。这其中包括了两层含义,其一,从需求出发;其二,做好内容。

在《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5)》的案例部分,课题组分析了上海报业集团的“三驾马车”(上海观察、澎湃新闻和界面新闻)的成功经验,同时对比了北京市与广东省媒体融合发展遇到的问题,并兼顾如芒果TV、四川日报的发展经验。所有这些讨论都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论点展开:即使报纸这种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消费者的阅读需求,报业集团也可以在新媒体时代谋求发展。因为其核心竞争力不是纸张,而是内容;不是自说自话的内容,而是符合市场需求、贴近受众的内容。

其次,媒体不是“自娱自乐”的旁观者,而是市场竞争的参与者。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是否能够得到保持,更多取决于受众是否“买账”。除去党报党刊和某些专门领域的媒体之外,对于大众媒体来说,发行量(收视、收听率)的高低是其经营成败的重要指标之一。换句话说,社会影响力和自身生存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如上文所述,如果说媒体的社会价值在于掌握话语权,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无疑是其实现社会价值的必要因素。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5)》课题组在

当然,专业新闻机构所特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把关属性决定了其不能像商业组织那样,完全由市场需求主导生产。在文稿审读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对于媒体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市场化改革,笔者和文章作者交换了意见。而后,课题组认为有必要对媒体的市场化发展进行特别说明,以避免读者误读。因此其在修改稿中增加了“其范围仅限于将提供生活服务类信息作为内容生产目标之一的都市类报纸媒体……(对于)从事公共新闻生产的部门,仍需坚持其社会和文化使命”等内容。也就是说,媒体盈利的目的是为了生存,然而生存的目的不能仅仅是为了盈利。最后,媒体不是时代的适应者,而是时代的引领者。上文已经提到,媒体的意义不仅在于消息的传播和收入的增加,其报道也早已超越了早期报道“黄色”新闻以吸引受众眼球的狭隘目标。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媒体应该具有引领社会舆论和塑造受众价值观等更为远大的价值追求。所以,报道的核心意义不仅在于告诉受众“想知道的”,还在于传递那些“应该知道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体不是某个时期对社会发展的客观旁观者,而应该是一个时代的主观建构者。

职代会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基于国家治理角度下的社会治理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深化改革的新要求,这说明我国的整体治理已经进入现代化进程,然而从社会治理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可以看出,我国治理的现代化并不成熟,需要通过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弥补这一缺陷与漏洞。

1、社会治理进入转型时期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将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成现如今的市场经济,这也意味着政府和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程度越来越弱,社会和市场原来的权力逐渐恢复,党和政府通过利用社会的自治能力完成社会治理,因此社会治理的空间正在逐渐扩大,这与政府直接干预社会治理的传统管理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社会自身的权利和职能被不断还原,我国的社会治理也由此正式进入转型时期。[1]

2、社会治理工作内容不明确

国家很早就提出社会治理格局的总体规划方向,希望能够建立起党和政府、社会与公民之间相互协同合作的社会治理模式,虽然已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我国在现阶段的社会治理当中仍然存在工作内容不明确,对社会治理认识不清的情况,首先党和国家对社会本身具有的治理能力存有怀疑,与此同时在社会治理工作内容和工作主题的讨论当中,党和政府进入了一个思想误区,即认为社会治理只有紧紧依靠政府的权利和职能才能得以落实,充分相信社会自治能力成为幻想和泡影。

3、社会治理中参与者角色混乱

在社会治理当中,政府和社会是其中的主要参与者,而现阶段的社会治理当中,政府仍然将自己作为社会管理中的领导者,强调自身对社会管理的绝对管理权力和绝对主动权,所有的社会资源必须通过政府才能进行分配使用,但是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中的关键部分,本身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管理之中并没有得以实际展现,所谓的参与社会管理不过是一种表面形式,政府对社会组织一直处于压制和命令的状态,要求社会组织完全服从政府的命令。[2]

4、社会治理体制缺乏创新

基于国家治理下的社会治理虽然一直提出要创新、要改变,但是就实际结果来看,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社会管理仍然采用传统政府下达行政命令和使用管理手段的传统管理体制,政府拥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社会组织和公民仍然是社会治理中的边缘参与者,另外长期以来使用同一种社会管理工具,这种带有绝对色彩的单向型社会治理体制缺乏新意,由于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拥有至高无上的主导权力,因此很多政府职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严重了影响社会治理的实际效果。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1、建设和服务并重

只有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双管齐下,才能够切实完成好社会治理工作,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够有效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的完成,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就是建立在社会建设和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基础之上,利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的社会制度、社会体制为依托和蓝本,把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公共秩序作为最终目标的管理制度。将社会领域中的各个体制和制度网络紧密连接起来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并且通过在该制度体系之中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全面完成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

2、政府、市场和社会平衡

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下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能够充分做好政府职能、市场职能和社会职能的统筹安排、平衡协调,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期间想要实现社会治理创新需要从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入手,这就需要做好政府职能、市场职能和社会职能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社会管理中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把握整体大局,但是政府并不像过去那样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政府需要适当的进行权利归还和权利转移,充分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和社会的自治能力,在坚持依法治理、强化法治力量和法制思维的前提下,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调动市场自身调节功能,平衡各单位之间的经济利益,解决社会中的经济纷争,运用社会自治能力中的道德约束,平衡各组织之间的关系,消解社会矛盾。[3]

3、加大社会组织的影响作用

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社会治理体制之中,社会组织一直听命与政府,缺少自我参与意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是要加大社会组织的影响和作用,需要协调和平衡好社会组织与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关系,这就要求政府需要交还给社会组织其原本具的职能和权力,让社会组织真正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来,比如说社会组织中的各大商会需要脱离政府机构实现独立,特别是需要着重培养社会志愿和公益类组织,通过建立独立的行业协会或慈善组织等完成部分社会治理工作,尤其是国外一些非政府组织不再需要直接与政府打交道,而是交由社会组织进行监督和管理,能够更好地完成其本职工作。

4、正确对待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比如说逐渐加大的贫富差距、不公平的社会分配、政府官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需要用平常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目前在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对社会矛盾抱有偏见和恐惧,甚至将很多正常的社会组织活动也看做是会影响社会治理的“妖魔化活动”,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任何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现成经验可以使用,这本来就是一项创举,在摸索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风险,因此大可不必觉得如临大敌。[4]

职代会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首护负责制;新患者;体会

首护负责制指的是第一个接诊护士对其所接诊的患者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心理指导等护理工作负责到底的制度。新入院患者入院后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饮食的不习惯,疾病的影响,迅速产生了对医院的恐惧感、焦虑感和孤独感等不适。怎么样使患者情绪转换,适应新环境,积极面对自己的疾病,是我们医护人员应尽的职责。我院从2010年3月起首先从医院的临床科室选出4个护理单元作为实验组,成立首护负责制,从患者入院到患者出院由第一个接诊护士全程负责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骨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护士各5名,共计20人,年龄 25~36岁,本科5名,大专15名。职称:主管护师6名,护师10名,护士4名。

1.2 方法

1.2.1 合理化排班 护士长在排班时要选择首护护士的条件:①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任。②大专以上学历,工作5年以上或具有护师职称。③服从护士长安排,有一定的临床管理经验。

1.2.2 加强职业礼仪培训 进行护士职业礼仪培训,要求护士仪表端庄,衣帽整齐。提倡讲普通话,语言温和、清晰、亲切、使用尊称。如:同志、老同志、大爷、大妈、老师、小朋友等。在与患者交流时使用文明用语。如:您好,对不起,不客气,谢谢,请进,请讲等。让患者感觉热情、温暖、温馨。在语言沟通方面做到“六不讲”:不讲生硬唐突语;不讲讽刺挖苦语;不讲损害患者人格语;不讲伤害患者自尊语;不讲庸俗口头语;不讲欺骗糊弄语。禁用:不知道、不清楚、不是我负责、不行、我不管这事、我没办法等语言。

1.2.3 加强理论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护理部组织学习与之相关的专科护理常规、疾病护理要点。护理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在理论培训中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行为医学、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不同年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文化水平、信仰及心理的需要,体现对患者的尊重,更好地与患者交流,使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关系。技能考试,操作规程符合技术要求的标准护理人员在平时要努力学习,刻苦训练,严格遵守各项操作制度。如护士在静脉输液时“一针见血”,使患者减少疼痛感,而多次重复穿刺,那么患者就会对护士的技术产生极大的不信任感,最终导致护患纠纷。

1.2.4 模拟病房 培训的目标在于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我们通过模拟新患者住院来检测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患者进入病区,我们的首护护士就要主动上前迎接,并做好自我介绍,将患者送至病房。把住院须知,住院环境,探视制度,陪护制度等向患者做好介绍,同时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对患者的个人资料保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护理服务。尊重患者家属,主动征求意见,及时改进护理工作。

1.2.5 建立激励机制 护士长要善于运用激励法,及时发现、肯定护士的工作成果,激励护士的工作热情,调动护士的积极性。针对护士工作中做得好的方面在公开场合给予表扬,在职称晋级、评优中优先考虑。

1.3 评价方法 发放调查表,调查护理人员对首护负责制认同状况。向护士发放调查表20份,内容包括:护士工作满意度较前有无增加、在患者床边时间有无增加、专业技术水平有无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态度有无改善、对病情的熟悉度有无增加5方面共20条目,全部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百分数对数据进行描述。

2 结果

实施首护负责制后护士对新的工作流程的评价:见表1。经过一年的优化流程的实施,护士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满意率由2009年88.93%上升到95.71%;患者满意度也明显提高,由88.0%上升到96.%;护理人员普遍反映,首护负责制后护患关系更融洽,结果还显示89.2%的护士愿意接受护士长的排班,10.8%的护士持保留意见。2010年参与改制的科室,护理意外事件减少,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成为我院护理质量的示范病区。

3 讨论

改进护士工作流程后,患者入院时的恐惧感、孤独感明显减退、消失。患者住院后,由于环境、生活习惯、新的人际关系的改变,更主要的是进入患者角色,对疾病认识不足,求治心切或痛苦折磨,给患者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和负担等等心理因素,都需要护理人员去解决。首护护士在护理程序中,给患者的第一印象对和谐的护患关系形成有重大的影响,也是护士获得信誉与患者建立信任的基础。护士与患者建立密切的“鱼水”关系,满足患者更新更高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向患者宣教他们需要的关于疾病、康复、用药、饮食、自我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让患者切实体会到以“患者”为中心,实现护理服务满意的持续提高。[1]如:一位糖尿病患者对于餐前测血糖产生了抵触情绪,任凭医护人员多次劝说仍不遵守医嘱。后来他的首护护士温馨、亲切的解释使患者从思想和行动上接受了。也就是说患者与护士建立起的信任关系在治疗护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双向交流往往会取得护患间的密切配合与合作。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使得护患关系的形式从主动-被动型转变为指导型、参与型。这种新型的护患关系形式把护士与患者置于平等地位,使患者更加支持、配合治疗。首护护士每日每时都在通过信息传递进行着思想交流,彼此之间自觉不自觉地通过各种方式如语言、行为、举止、态度、情绪等表露自己的心身感受。首护护士每天下病房进行护理的同时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了解个体化需求,促进了护患关系的融洽,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积极参与病房管理;对患者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及时给予解决,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2]。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首护负责制后,使患者消除了入院时的身心不适感,从被动接受护理转变为主动参与与配合护理,在参与过程中使患者的健康意识和自我护理能力增强,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份爱护与关怀,取得了患者的支持配合和理解,在护患之间建立起友好和谐的相互信任关系,避免了不必要的护患纠纷,患者的满意度随之上升,使医疗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 考 文 献

职代会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小学   ***

这段时间学习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自己的思想有了一个大的提升,对教师职业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主要心得体会如下:

一、通过学习,我明白制定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划定基本底线,是对广大教师的警示提醒和严管厚爱,是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造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之举,也为教师严格自我约束、规范职业行为、加强自我修养提供基本遵循。

二、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三、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

四、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相关期刊更多

高职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职业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唐山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