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爱情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西爱情诗歌;表达方式;含蓄;奔放
爱情,是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和诗歌的永恒主题,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的人性中美好的情感。爱情的主题是诗歌最普遍的源泉,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这个世界的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诉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能跨越语言屏障,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文艺作品的基础。中西爱情诗歌所拥有的共同主题就是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中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所爱的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中西爱情诗歌不仅内容各有侧重,而且风格也各具特色。中国古代爱情诗多是哀婉朦胧,含蓄隐曲的。而西方爱情诗歌则多偏于宣泄,热情似火,直抒胸意。
本文将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和彭斯的《A Red,Red Rose》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中西方诗歌中对爱情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国诗歌中对爱情的表达相对含蓄,含蓄是中国文学的本色,是不同于西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义象贵含蓄”正是要求诗人不要把话说得太直、太露,而是要把意思隐藏起来,不是字面上的简单言传,而是言外之意须使人心领神会。具体说来,汉语爱情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重环境描写,这是由古人传统的作诗手法决定的。第二个方面:委婉表达,含蓄婉约之美是中国诗歌鲜明的特色。中国诗歌忌讳“说破”。“诗之美常常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如何个说法”。中国诗歌的表达常常不是一种一语道破、直露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晦曲折的、婉转的、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
一.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徐志摩在我国诗坛上,尤如一颗划破中天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惊人的光亮。他的诗歌,崇尚理想,歌颂光明,哲理深刻,内涵丰富,词句优美。读他的诗,使人感觉到诗里有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穿透力,而且回味性强,经得起长时间的咀嚼。《雪花的快乐》发表于1925年1月,收入《志摩的诗》中,是他前期作品的代表作,也是这本诗集里比较完美的一首诗。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前期的思想,也代表了诗人初步成熟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的最大特征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在这首诗歌中,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体现他酷爱自由,可为了实现理想,他宁可“消溶”,足以体现他的痴迷。全诗层次分明,段落简洁,章节明朗。从其艺术手法上看,是吸收了闻一多关于诗歌创作“三美”的主张。这首诗在音乐美、视觉美、意境美等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工夫。他把古典诗词的形式美、意境美与现代诗的自由、洒脱巧妙地熔为一炉,实不愧为现代诗作的名作。徐志摩的诗歌,浸润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超越阶级和时空界限,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高度和谐统一,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新诗的抒情艺术树立了一块不朽的艺术丰碑。
二.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与中国诗歌截然不同的是西方诗歌在情感表达方面注重“直接”。如果说“含蓄”是中国爱情诗的本色的话,那么“直接”就是西方爱情诗的显著特征了。西方爱情诗的直接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与汉语诗的委婉曲折,通过外在环境或具体、典型的外在形象的描写去激发读者的想象不同的是,西方诗人们注重主观抒情,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讴歌爱情。关于这一点,首先,可以比较一下中西诗人在叙述方式上的显著差别。汉语情诗中,诗人们常常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恋爱中的人的喜怒哀乐,和诗中的主人公们总是隔了一层,多了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色彩,例如各朝代描写后宫宫女们的爱恨情愁的宫怨体诗歌就是如此。而在西方的情诗中,诗人们常常开口就是第一人称的直接的内心告白。Robert Burns在《a red,red rose》中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向世人诊释了他对爱人的炽热。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这首诗是彭斯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诗人这首诗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这是彭斯最有名的爱情诗,节奏强烈,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作者没有利用环境去渲染,烘托气氛而是采取开门见山的的手法直奔主题,毫不掩饰。“ 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写得十分热烈直接,激情飞扬。并用玫瑰来表达对爱人的的情感和留恋。在读者心中产生获取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凸现出诗中主体的鲜明形象。诗的开头用了一个鲜活的比喻DD红红的玫瑰.一下子就将恋人的美丽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恋人不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着柔美灵动的心灵,像一段乐曲,婉转动人地倾诉着美丽的心灵。
诗人对恋人的爱是那样的真切、深情和热烈。那是种怎样的爱呀! 要一直爱到海桔石烂,爱的火焰在诗人的心中强烈地燃烧着,诗人渴望有着美好的结果。但是,此时的诗人已经是囊中羞涩.诗人知道这时的自己并不能给恋人带来幸福,他已经预感到自己要离去。但他知道这样的离别只是暂别,自己一定会回来的。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它打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对济慈、拜伦等人有很大的影响。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诗歌吸收了民歌的特点,采用口语使诗歌朗朗上口,极大地显示了民歌的特色和魅力.读来让人感到诗中似乎有一种原始的冲动。一种原始的生命之流在流淌。另外,诗中使用了重复的句子,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力度。在这首仅仅有16句的诗中,涉及“爱”的词语竟有十几处之多,然而并不使人感到重复和累赘,反而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恋人爱情的强烈和情感的浓郁程度。
三.造成中西爱情诗歌表达不同的原因
(1)西方美学历来强调在审美或进行艺术创造时要遵循审美主题要主动地将“主气”,“灌注”给客体审美对象。西方哲学家都强调了主体情感的主动,积极的外射,比较直观外露,畅达热烈。中国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不同,因此,情诗也表达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哲学里,大自然的人鱼鸟兽,花草树木都是灵气之物。大自然包罗万象,生生不息。而人又居其中与其声息相通,如庄子所云“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并齐。”这物与人的情感相互感发,物情与人的心情交融合一,使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而是主张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这就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之所以体现出朦胧含蓄之美的一个重要原因。西诗热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热烈,其文字常常爽直率真,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讳。而中国占诗则委婉含蓄,哀婉朦胧,迂回曲折,欲语还休。
(2)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男女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缚着人们,也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因此男女在表达爱情显得含蓄委婉。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感情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式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低言软语。这里用来体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恰到好处。
(3)西方的爱情诗一般与表现人伦融合在一起,写人伦往往也以恋爱为中心。中国的爱情与人伦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说西方始终重视男女的爱情,而中国的诗则更偏重于人伦。中国诗中表现亲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的内容几乎与爱情占有同等地位。在西方诗人中如歌德与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兰与兰波诸人虽也以友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他们大量的写男欢女谑、男女情爱,从恋爱中去寄托人生的析理,去享受生活的无穷乐趣。
(4)中西爱情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勇敢追求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爱情诗则着重表达与恋人的相思别恨,悲欢离合。因此,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总体而言,中国的诗歌在吟咏爱情时往往都是遮掩式的,表现得较为含蓄和内敛,情调委婉、深沉、绵氏、隐约而又细腻入理,使读者有思考和回旋的余地,并讲究意境的渲染,独具中国园林式的美学蕴致。而西方爱情诗则热情奔放,犹如大河奔腾,直奔爱的主题。他们描写爱情总是比较喜欢竭力表述情感之深厚,写一种自然的、纯粹的爱情。西方的爱情诗,为表现那种汹涌磅礴的激隋,总是竭尽渲染夸张之能事,情感的表达是热烈奔放,原始狂野的。在表达方式上,西方诗歌以直接热烈深刻取胜,中方诗人则把“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诗歌以含蓄微妙取胜。
参考文献:
[1]许杰.徐志摩新评序,胡凌芝:徐志摩新评[M].学林出版社,1989.
[2]罗良功.A Survey of English Poetry[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徐志摩;爱情诗歌;魅力
徐志摩,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代才子,被茅盾称作“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年仅三十五岁就遭遇空难去世。其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年(1922―1931),却一直是现代文坛一个众说纷纭的热点,作为其代表作的爱情诗也备受争议,褒贬不一。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从思想内涵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有独特的魅力。
徐志摩虽然生命短暂,他的一生却执拗痴迷地追求“爱、自由、美”――现实中的和梦幻里的。徐志摩出身于一个封建、买办的富裕商人家庭,但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和“五四”精神的濡染,使他成为一名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一种“爱、自由、美”的理想。
谈到徐志摩,不得不谈他的爱情诗。有人说他的爱情诗正是他的诗歌里最有特色的部分;事实上,徐志摩的爱情诗也正是其爱情生活的真实体现,是人之天性自然真率的流露。
(一)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
和张幼仪的爱情终结,对于徐志摩而言“共解烦恼结”,督促张幼仪“快努力”,解散后“容颜喜小,握手相劳”“一片声欢”,由此可见封建包办婚姻给诗人带来的痛苦,以至于诗人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解除婚约。徐志摩借此诗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二)
1920年3月,徐志摩与林徽因在英国相识相恋。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诗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
诗人说“夜莺,从低音唱到高音,从黄昏唱到黑夜。它一声连一声地呼唤着爱情”。诗人对爱情充满了期待。这一时期的徐志摩爱情诗歌主要是描写爱情的美好,诗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可见一斑。比如诗人该时期的作品《情死》:
玫瑰,压倒群芳的红玫瑰,昨夜的雷雨,原来是你发出的信号――真娇贵的丽质!
你的颜色,是我视觉的纯醪;我想走近你,但我又不敢。
青年,几滴白露在你额上,在晨光中吐艳。
你颊上的笑容,定是天上带来的;可惜世界太庸俗,不能供给他们常住的机会。
你的美是你的命运!
我走进来了;你迷醉的色香又征服了一个灵魂――我是你的俘虏!
你在那里微笑!我在这里发抖,
你已经登上了生命的峰极。你向你足下望――一个无底的深潭!
你站在潭边,我站在你的背后,――我,你的俘虏。
我在这里微笑!你在那里发抖。
丽质是命运的命运。
我已经将你擒捉在手内!我爱你,玫瑰!
色,香,肉体灵魂,美,迷力――尽在我掌握之中。
我在这里发抖,你――笑。
玫瑰!我顾不得你玉碎香销,我爱你!
花瓣,花萼,花蕊,花刺你,我――多么痛快啊!――
尽胶结在一起,一片狼藉的猩红,两手模糊的鲜血。
玫瑰,我爱你!
此诗作于1922年,时诗人年二十五六。1922年6月在英时作《情死》,是年8月离英回国。据邵华强徐氏年谱:“(1922)三月,在柏林提出与张幼仪离婚,遭家人和老师梁启超的反对。”因此,《情死》与《再别康桥》,决不是凌虚之笔,都是寄爱之诗。诗人年少血气方刚,对爱的遐想和热烈追求是在情理之中的。
然而尽管徐林二人相知很深,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姻缘也是一段佳话。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从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
诗中“云”是林徽因,“水”是徐志摩。云自在轻盈在空际上随风飘移,偶尔与地面上的一流涧水相遇,于是便产生了投影关系。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关键词中职教育 信息化教学 诗歌专题设计
在传统教育观念长期影响下的语文老师,面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语文课堂中,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中,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高耗费低效率等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与当今教学改革目标相距甚远,这样一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选编《荷花淀》《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永远的蝴蝶》《情人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等歌咏人世至爱真情的文章,一改过去中职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注入了新的教学内容。选入爱情题材作品是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更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爱情观作为学生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可或缺。
随着新型教育技术的广泛采用,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已经在发生重大的改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确保了学生在多种时空下学习这些内容。他们可以按照教学要求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且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我测试和评价。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时空,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教学模式和语文单学科独立模块个体作业的教学方式,有效地促进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在建构主义理论、诗歌鉴赏学习理论的支撑下,我们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对古代爱情诗专题进行了设计。
1在信息化教学中诗歌专题系统设计
中职教材中古代诗歌专题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本专题信息化的核心。本专题是师生学习型多媒体网络教室下的教学研究课程。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形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总是把抒发饱满浓烈的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同时又是以爱情题材为主,此时既不能抛开语文学科特点,更不能让语文课堂变成谈情说爱的地方,如何有效适度地进行爱情教育,就应该按照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学生“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为出发点。是以先进的思想和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辅助手段,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为宗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1.1分析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设计应侧重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向学生提供较为复杂的真实问题,帮助学生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本专题的教学内容依据职高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定,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为4个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教学网站创设情境,确定学习要点,优化学习内容,培养专题研究意识。(2)利用软件,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体会诗歌中丰富的情感。(3)通过对爱情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爱情观和审美观。
1.2确定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网站的设计思路:即利用网站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体会古代爱情诗词的韵味,培养高尚的爱情观和审美观。
我们专题网站设计流程为:网站需求分析一网站功能定位一学习者特征分析一专题内容选取一知识结构体系设计一信息资源选取与整合一学习模块设计一页面美工设计。
本专题是师生协商学习型多媒体网络教室下的教学研究课程,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为宗旨,涉及朗诵教学和赏析教学等诸多层面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这一系列合理而完整的设计流程,构建出网站的总体框架。
1.3具体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以中职教材中古代诗歌专题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理念出发,把网站分为九个模块(见图1):
(1)网站首页。水墨画配上古筝弹奏的“梅花三弄”,把学习者拉入了诗歌的古典意境,画面上游动的小鱼灵动可爱。左侧是九个模块,一目了然,便于操作,右侧是展示内容的平台,上方是专题的LOGO,也是以水墨山水画为背景,整个页面富有古典韵味,体现了现代技术与文学意境的完美结合。
(2)课文学习。这是主体教学课程。老师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直接参考并利用“课文学习”模块中的大量素材。根据三首诗歌内容分成三个部分,配以完整的教学设计以及一些辅的学习资源,每首诗歌的学习分解为“原文译文”“文学背景”“教学FLASH”“同步练习测试”四块内容。本模块是整个网站的基础,是教学性最突出的部分。其中“同步练习测试”特色在于用VB编程制作并嵌入“课文学习”模块,实现了人工智能与人机交互。既可作为学生自学时检查课前预习的工具,也可作为了解课后学习效果的工具。
(3)名家评价。有关爱情诗歌方面的视频赏析,从名家讲评中体会古代爱情诗词的韵味,加深对古代爱情诗词的理解,例如百家讲坛等。将教育性和趣味性结合,注重诗歌欣赏的深度挖掘和广度探求。
(4)先睹为快。为满足老师不同需求,教学中也可直接进入“先睹为快”模块,利用教学FLASH和观看与诗歌相关的视频文件,理清教学思路。控制按钮清楚明了,易操作,易查阅,节省备课时间,提高教学效度。
(5)美图美看。“美图美看”包括名人图片、诗歌故事版画、剧照等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比如与《钗头凤》相关的《沈园故事》图片,从中可以看见隐藏在文章背后的丰富内容,以各种形态直观呈现给学习者,提高其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面。
(6)美文美读。诗歌朗诵也是诗歌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除了在FLASH中插入以外,另外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模块,方便同学和老师们欣赏学习。
(7)扩展阅读。“扩展阅读”让学生既可以进行爱情诗歌比较阅读,也可以了解其他经典爱情诗歌作品。还增设友情链接,当网站实现动态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都大大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专题的认识。
(8)学习笔记。这一模块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接纳反馈意见,这个模块把学生、老师和电脑三者高效结合起来。学生的信息进入数据库保存,教师可以留言,网络用于动态时,学生可以进入数据库,这样即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让学生得到及r的反馈,实现师生的互动。
(9)留言板块。使用这个多媒体软件的学校或教师个人,在有服务器设备的条件下,只要实现动态网络即可交互信息,在线师生互动,甚至做到在线实时解答,就像现在网上医生实施的网络问诊一样。
网站还非常适合远程教学和学生自学。本多媒体教学软件让学生完全可以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理清思路,达成自学。以《钗头凤》为例,原文译文,背景资料都有呈现,动态的FLASH设置情境增加了趣味性,美文欣赏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味,感受诗歌中丰富的情感,学会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实现语文诗歌教学的初衷。
在这个学习型多媒体网络中实施整个教学活动,它与普通多媒体教室有明显的区别。首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问题学习,协作学习。其次,学生还可以利用教学软件在计算机上自主学习,再次,教师可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及时接受学生的反馈,给予辅导和调整教学方法。这些都是在普通多媒体教室不能做到的功能。
2本专题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的特色与关键技术
(1)本课件中要求用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所以充分利用网络特性进行设计与制作。特色在于用flash课件代替了以往的PPT课件,用Dreamweaver和Flash相结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兼容性好,嵌入在学习网站当中,是我们尝试进行多媒体教学革新的新成果。
(2)应用VB编程设计人机交互智能部分,学生可以自由输入内容,对错由电脑给出提示,体现了教学软件良好的交互功能。本课件中要求用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所以充分利用网络特性进行设计与制作。教师在完成课文讲解后,开放控制权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机器上可以自主学习,另外不明之处可以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体现了教学软件良好的交互功能。由于用VB编写这一部分软件较容易,且兼容性好,是我们尝试的一个多媒体编程方向。教师可通过网络公开分析讨论学习者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在线学员都可进行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
(3)由于用Dreamweaver CS3和Flash CS3 Pro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兼容性好,使用Flash课件动态效果好,有利于达成情境教学的高效性,这也是我们尝试的一个多媒体教学新的方向。
关键词:云意象 爱 美 自由
“意象”是诗歌的审美范畴,有“象”的具体可感性,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超越于物的形象化显现,它要表现的是一种内心的东西,是对“意”的主观创造性的表现,“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
诗人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思考和感受。阅读中国古典诗歌中,我们就会发现,“云”是诗人笔下经常运用的一个意象,文人墨客用 “云”表达了自己或孤傲、或思乡、或自由、或超脱等多种情怀。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之一。“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综观徐志摩的诗歌,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诗歌选用了“云”意象。但徐志摩借用“云”这个“象”所表达的“意”却和古典诗词中的不尽相同,却又有相通之处,下面我们略加分析。
一、 古典诗词中的“云”意象
云是一个普通的自物象,但形状、色彩、动态又显示着丰富的美。古往今来,云自然随意、孤高、闲适自由的特征被无数文人推崇,他们赋予了云特定的内涵,有的诗人是单纯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例如: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等;有的用云来表达孤独寂寞的心情,例如:李白在《送友人》一诗中写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根,让人深深地体会至游子的孤寂。还有人用云来寄托美好的理想,表达世事无常等。
二、徐志摩诗中的云
每个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常用的意象,艾青曾深沉地歌咏大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艾青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徐志摩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就是云,既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又有“在夏荫深处,仰望着流云”(《杜鹃》),还有“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再别康桥》)等等,徐志摩大约三分之一的诗歌选用了“云”意象,诗人选用“云”表达着自己对单纯信仰“爱、美、自由”的执著追求。
1、对爱的追求
“爱”是徐志摩的灵性,“爱”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徐志摩的爱情诗歌注重真挚、热烈情感的抒发,浪漫、优美情调的表现,诗歌写作手法变化多样,其中有一些爱情诗选用了“云”意象。
《偶然》是一首爱情诗,语言优美,“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首诗以“偶然”这个抽象时间副词为题,使诗歌充满情趣哲理。“云”这个意象表现了情人见面时内心的澎湃、轻柔,也说明爱情来得突然,在诗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爱情走进了他的心里。
2、对美的追求
在《康桥西野暮色》中,开头就提到了“紫云绯云褐云”,第二节又把云彩比喻成一块大琥珀,非常新颖别致,云将康桥郊外的黄昏美景完美地表现出来了。除了康桥之外,徐志摩还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诗篇。例如《夏日田间即景(近沙士顿)》,这首诗歌描绘了田野里的南风、柳林、豌豆、杨梅、麦浪,阳光,还有满天的白云黄云,整首诗歌语调轻快活泼,于描写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充满着浓浓的抒情意味。
另外“云” 这个汉字符号具有“ 神彩” 美,云是飘荡而有色的, 在视觉上,云既给人流动感, 同时也给人色彩纷呈感, 不显单调, 有诗意, 有韵味。徐志摩是“ 三美” 主张的倡导者,要求诗歌语言具有绘画美,“云”意象能更好地表现徐志摩对诗歌艺术上的美的追求。
3、对自由的追求
云在外在形态上轻盈、飘动,而内在特质则蕴含着自由、潇洒轻松的特点,因此,云又成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载体,比如《再别康桥》,诗人反复同“云彩”作别,这里的云彩实际象征着民主自由,诗人作别的其实是心中英美式的自由、民主,而这种民主自由是作者内心渴望又不能实现的。
徐志摩用“云”诠释着他对“爱、美、自由”的追求,“爱、美、自由”就是徐志摩的理想主义,当他的爱情陷入了瓜瓜葛葛、是是非非时,当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云”较好地表达了他寂寥的心情、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渴望。当他“独坐在半山的石上, 看峰上白云蒸腾” 时, 又怎能不对云自由、轻松、自然的“丰姿” 产生共鸣与渴望? “我亦爱在白云里安眠不醒”, 这正是徐志摩对扼杀个性的黑暗社会的无声抗议。然而,个性自由失落的困扰只是他痛苦的一半,另一半则是他政治理想的破灭。徐志摩最有兴趣的就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然而当他19 22 年回国以后, 中国的现实没有办法让他的政治理想实现,他不得不“怅望云天,泪下点点”。从这方面来看,徐志摩笔下的“云”和古典诗词中的“云”又有了相通之处,即用“云”来寄托理想,表达寂寥,抒发对社会和现实的不满。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用心与爱吟唱的人生乐曲,让我们化作天空的一片云,和徐志摩一起细细品味人间至纯的爱、美、自由。
参考文献:
[1]徐志摩. 志摩的诗[M]. 百花文艺出版社,
关键词:卞之琳;诗歌特点;哲思
论及现代诗派,在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中,卞之琳算不得是最为耀眼的明星,但却是非常有个性且富有韧性的一位,他对于新诗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追求。尤其是1930~1937年间的诗歌创作,如《三秋草》、《鱼目集》、《装饰集》等中的诸多诗作,彰显出明显的个性特色
1 鸡毛蒜皮亦成诗
在诗的题材和主题方面,卞之琳一贯执着于主张写个人的身边琐事,格局气魄均小,连诗人自己都笑称为“雕虫小技”。 卞之琳曾说:“由于方向不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面对历史事件、时代风云,我总不知要表达或如何表达自己的悲喜反应”[1]。他把这称作是自己的“自知之明”,还因此把他几十年创作的诗选集取名为《雕虫纪历》。在其笔下,“和尚”、“更夫”、“算命瞎子”、“小蠓虫”、“蜗牛”、“蚂蚁”等皆可入诗。《投》展现了一个极其常见的场景:一个边走边唱的小孩,间或向山谷投掷一块小石头。《一个和尚》说故事般描述了一个和尚百无聊赖的一天。另外,《圆宝盒》、《鱼化石》、《无题》等诗作都是典型的写私人琐事。能从繁琐日常、鸡毛蒜皮中发现诗情,重建日常生活的尊严,不得不说卞之琳独具慧眼。日常生活是人们的家,是一切艺术的最终归宿,很多人只关注与自己距离遥远的大事和所谓有意义的话题,这从本体论上已经远离了自己的家。卞之琳偏要彰显朴素的力量,他不拘题材,为现实生活找回尊严,他清醒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告诉读者,不要只关心远方。
卞之琳诗中的题材和主题带有更多的私人性和偶然性。当然这些作品毕竟没有对那些更具普遍意义、重大的时代课题作出正面、应有的回答,甚至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关心,担当起作为一个国民应尽的责任。从这个角度上讲,卞之琳的诗作更像是诗人的诗而不是战士的诗。当中国大地涌动着革命潮流的时候,刻意回避时代巨澜,其局限性不言而喻,诗人的美学追求与时代对于诗的要求确乎保持了相当的距离。然而正是这种距离又使它们获得了某种纯诗的价值,那是战鼓喧嚣,热血喷涌中一方宁静的土壤。在这方土壤中,人们可以反观自己的内心。从另一方面讲,这又客观反映了部分知识分子时代激流中矛盾纠结的情怀。
2 诗情淡然蕴哲思
优秀的诗人,必扎根于现实的土壤,遵从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惟其如此,诗歌才能有真实感和可信度,否则诗歌只会沦为语词的堆积,即使辞藻华美,也无非空中楼阁罢了。卞之琳能在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恰在于他将真情实感注入诗作之中。但他同时又是独特的,既无郭沫若的奔放,也无戴望舒的幽怨,他在诗坛是个冷静的智者。读卞之琳的诗,总是会感觉到一股冷静深沉,朦胧凝练的诗风。他的诗,总是很小心的拉开诗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超脱其外,隔着一段距离在审视、体味其诗中传达出来的情绪。
2.1 含蓄节制美
尼采在其作品《曙光》中说 “一切激动的、吵闹的、不连贯的神经质行为都与伟大的激情毫无共同之处;伟大的激情在人心深处静静地燃烧,吸收了人身上的全部光和热,使他外表看上去平静而冷漠”[2]。这段话恰恰可以用来概括卞之琳诗歌创作的含蓄节制美,诚如卞之琳自己所言:“人非木石,写诗的更不妨说是‘感情动物’。我写诗,而且一直是写的抒情诗,也总在不能自已的时候,却总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动物’”。又说:“我始终只写了一些抒情短诗。但是我总怕出头露面,安于在人群里默默无闻,更怕公开我的私人感情”。“诗是诗,人是人,我写诗总想不为人知”[3]。
即便是爱情诗,卞之琳的情感也多隐晦、含蓄。综观卞之琳的整个创作过程,爱情诗并不多。在其诗作中,只有《无题》 五首是他自己认可的真正的爱情诗。《无题一》吐露心曲欲语还休,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欲对心上人倾吐爱意却又不敢说出口的微妙心理。“南村外一夜开齐了杏花”,表现了心上人归来时难以言表的欢欣愉悦之情。这种强烈美好的感情,作者没有直接抒发宣泄表达,而是借杏花一夜开齐这样一个热烈绽放的场景来渲染。极具古典意味的矜持含蓄。这集中体现了卞之琳的一种创作观:他一向怕写自己的私生活,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激情,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他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
2.2 韵律和谐美
卞之琳诗歌主张最重要且始终坚持的一点,就是主张新诗要有新的格律形式。这可以说是对闻一多新格律体诗歌主张的一种继承。但在新诗格律的具体内涵上,卞之琳的观点与闻一多又有所不同。闻一多对新诗格律的要求是视觉与听觉效果并重,卞之琳则特别看重口语基础上的“顿”的处理。在《雕虫纪历・自序》中,卞之琳总结他自己的看法:“用汉语白话写诗,基本格律因素,像我国旧体诗或民歌一样,和多数外国语格律诗类似,主要不在于脚韵的安排而在于这个‘顿’,或称‘音组’的处理。”他还举例分析,说有的诗字句很整齐,但“顿”处理得不好,仍然很别扭。这似乎也证明了“顿”在新诗格律中的重要性。其实,闻一多、孙大雨、何其芳等都对“顿”或音步有过充分的重视,但把音步或“顿”的作用提到如此之高的还只有卞之琳一人。
2.3 意蕴深刻美
卞之琳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坛“主智”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从后期新月派过渡而来的诗人,他从西方象征主义引入新的诗艺,同时吸取了里尔克、叶芝、艾略特、等世界诗歌巨子的精华,再吸取中国传统诗歌精华和佛道两家的玄理,使诗歌具有蕴藉深厚的知性美,从而开启了现代派诗歌新的表现领域,成就了自己独辟蹊径的亲切、智慧、富有哲理的诗风。他的作品被认为是现代诗派前期和后期的分界点。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卞之琳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诗也许难有广泛的读者,但你不得不承认它们是艺术的巧构。读他的诗,特别是早期的诗,我们恰如在星光下置身在散布着碑、石、占城堡的荒漠,有些冷清,有些朦胧,甚至会觉得有些平淡,有些枯涩,但只要我们稍加品味,就会感到其中包含着的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沉思,给我们以启迪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王文彬.卞之琳的贡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