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工会论文

教育工会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工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工会论文

教育工会论文范文第1篇

(一)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也称为社会促进,是指在群体活动中,由于他人的在场,会激励个体表现出最有优势的回应,个体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它成员的影响而提高。“处在人群之中”对个体的积极反应会有增加作用,出于“评价顾忌”,个体希望得到群体成员的尊重、赞许,需要实现自我。而且,个体可以从群体的反馈评价中了解自己的工作状况,从而不断改进,调整工作状态,取得较好的活动效果。

(二)群体规范与凝聚力。在社会心理的作用下,群体成员具有较强的整体意识,能够认识到个体是组织的一部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群体成员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并内化为行为的尺度。因此,良好的群体规范有助于成员行为的导向和矫正。同时,群体对于成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成员对群体忠诚,成员之间有“我们”的认识,有相互合作的愿望和动力。彼此间意见沟通畅通、信息传递较快,气氛民主,比较关注集体的荣誉和利益,群体凝聚力在社会心理的推动下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社会心理对教育教学的消极影响

社会心理除了能带来积极影响外,还存在着很大的负面性。勒庞认为在群体中,个人的独立性会完全丧失,“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2]这种反差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具体来讲,社会心理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消极影响有以下几种:

(一)从众与服从。从众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很多情况下,人们已经形成尽量不偏离群体的习惯,并为了使群体接受而不惜放弃自我,委屈服从。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因此,个人会从被排斥、被边缘化而导致的焦虑感出发,逐渐放弃个人立场。从众所产生的后果非常恶劣,加上法不责众的心理,个人的优越感和力量感急剧膨胀。“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全盘接受,或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正是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群体中的人们和独立的个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格,对差异和争执的容忍理解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独立的个人可以平心静气的接受异议和矛盾,可以进行讨论和辩解,但在群体中却很难做到这样,“在公众的集会上,演说者哪怕做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在一片嘘声和驱逐声中,演说者很快就会败下阵来。”

(二)偏见。偏见是指心理上的一种预先判断。它是针对他人或者其他群体(通常是一个有不同文化、伦理的群体或者性别不同的群体)的一种不合理的、预设的、常是负面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在实际生活中,社会不平等“、我们”与“他们”群体的心理界限、社会差别、人们内心的愤怒、归类等简化世界的认知模式等都会造成偏见。凯斯•R.桑斯坦认为由于“偏见”的心理,有时会使人们解决问题时更为糟糕。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群体若不讨论而是采纳平均答案,往往会做的相当不错,或者至少不会严重失误,而在恶劣的讨论环境下,人们之间协商后,平均答案变得更糟了。

教育工会论文范文第2篇

1.加深和巩固已学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理论、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双语进行社会工作操作的能力

3.了解和熟悉国际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动态,分享国外社会工作的经验

二.开设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已不是新鲜事情,自2001年起,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就建议过有条件的高校专业课可以进行双语教学。所谓双语教学就是用除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进行教育。就目前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普遍使用的是英语,所以社会工作教育的双语教学除母语汉语之外的第二语言即为英语。社会工作教育为什么要用双语教学呢?首先,这是由社会工作这门专业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社会工作的发源起于英美,其发展与完善直至形成一门专业也是在英美等英语国家完成。中国的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教育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向西方国家学习来的。经过多年战乱与社会动荡,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一度在中国停顿下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社会工作教育才恢复起来。也可以说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基本上是重新从零开始。在这样的历史发展条件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开展的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向港台学习。教材的编写也是多借港台的帮助。但是,港台社会工作教育毕竟还是为本地区服务,它们深深打上了其各自地区的特性,很多方面与我们本土社会工作教育有较大差异,而且港台的教育也基本上是借鉴欧美教材和教育经验,我们从他们身上学的东西可以说是二手东西,并不能让我们准确而全面地把握社工教育的脉络。同时,目前中国本土虽然编有相关社会工作的教材,但由于时间仓促和经费的原因,这些教材均存在简单粗糙之瑕疵,我们对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的精髓与本质就未免有囫囵吞枣之嫌。因此要真正了解和进行社会工作教育,我们必须要直接向西方学习,而学习的便捷途径一方面要大量使用西方各大社会工作专家的经典原著,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更多的直接到这些国家学习。然而,目前条件所限,使用社会工作专家的原著是目前我们可以方便地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的一个必由之路,故目前中国社工教育进行双语教学是顺应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实际。

其次,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作为服务于人的工作——社会工作与国际接轨也是势在必然,一个只会一门语言的社会工作者在面对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和多文化人群的交流中必然会力不从心,甚至会适得其反(CharlesZastrow,1995)。社会工作者一专多能甚至全能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要求,语言能力当然是必备素质之一。所以,会双语甚至多语言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本专业的要求。所以社会工作教育也应该进行双语教学为塑造这种素质提供了一个机会的舞台。

三.开设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在社会工作专业开设双语教学是可行的。首先,从学生英语水平来分析,学生进入大学后,英语是学生必修课之一。基本上各高校要求学生必须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有的高校还要求学生过六级考试。国家教育部要求,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应具备一定的由于听说读写能力。在这种教育政策和课程设置的培养下,大学生已具备了相当的英语水平。所以用英语进行社会工作双语教学,从学生的水平出发是可行的。

其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国语教材的学习已掌握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知识,如社会工作的理性与原理以及一些基本的实务。这种对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让学生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不会感到十分吃力。母语教授的社会工作基础知识与实务可以说是他们进行双语教学的基垫,双语教学从而更为可行。

四.具体操作

按照教学目的,我们对社会工作双语教学进行了以下操作。

1.课程设置与安排。根据学生学习进展,从大学二年级下半年开始安排双语教学。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在大一起开始涉及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课,对社会工作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英语水平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水平,我们要求学生在这一年半的学习中要进行英语四级水平考试,至少要学完《大学英语》第三、第四册。所以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都能使学生准备好进行双语教学。。

2.教学对象:社会工作1999年级,两个班,共99人。

3.课时。每周六个课时,全学期共120个课时,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有充分的时间。

4.教材选择。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我们首先选择了介绍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知识的专著开始,如,由MeredithPublishingCompany于1964年出版的,由RexA、Skidmore主编的《IntroductiontoSocialWork》,再在此基础上在三年级开始难度较高、理论性和实务性更强的著作作为教材。如,Brooks/ColePublishingCompany出版由JoséB.Ashford编写的《HumanBehaviourintheSocialEnvironment》。课程的安排和教材的选择由浅入深,学生也容易掌握。

5.对老师的要求。从事双语教学的老师,首先应该是用母语进行过两三年社会工作教学的、对社会工作基础理论有较深掌握的老师。其次,应该是有相当高英语水平的老师,老师本身能自如地进行英语的阅读和讲解。所以我们选择的老师还应该是硕士学历,有讲师的职称。再其次,老师要有十分熟练的教学方法和教训经验,所以我们选择至少有两三年专业教学经验的老师。

6.教学过程。

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对教材的知识点如概念、方法和原理有个预先了解。同时要把预习时遇到的难点逐一记下来。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有目的,效果会更好。教师也要认真备课,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理出来。

其次上课时,老师的作用就是列出并分析和讲解知识点。双语教学尽量用英语,同时切忌对英语逐字翻译,课堂教学尽量注意互动式教学,即发动学生的参与。因为,社会工作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这样做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要点和重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互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工作方法与技能的掌握,说到底就是给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

再次,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后要给学生提供实务的机会。老师利用自身社会资源的优势,组织和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在使用某种原理和方法之时,要有意识地回忆英语是如何表达。

再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信息资源,如网络资源,叫学生多浏览相关社会工作网站,了解国际社会工作的动态与发展。一方面加强和巩固已学的知识,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对时局的把握能力。

五.教学结果

本专业双语教学共对社会工作专业两个年级三个班开展,教学结果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接受度。对两个年级三个班共一百六十多位学生的抽样口头问答中,对开设双语教学的接受度为90%。

(二)考试检验教学成果。学期末对双语课程进行考试,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满意的。以本院1999级两个社会工作本科班的《IntroductiontoSocialWork》为例,及格率为100%,平均分在75分,最高能拿到92分。

(三)学生双语教学的收获。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双语教学,一方面,复习、巩固了已学知识,另一方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理论与方法的更深更准的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教学,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最后,学生还认为双语教学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增加了自己的素质。

双语教学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本院社会工作1999级两个班共99名学生,在2003年毕业时,共有四名学生分别考上了北大、人大和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其就业竞争力也有相对提高,在本院就业的统计中,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是最高的,达到了47%()。

六.结论

社会工作双语教学是时代和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特点要求的使然,本院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尝试证明它是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摘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工作本身的特点为社会工作双语教育提供了舞台。本文就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目的、必要性和具体操作进行了严密的论述,认为社会工作双语教学是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效果

参考书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6年6月。

教育工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高职教育

伴随着大量社会问题的纷纷涌现,科学与技术遭遇到深重人性与生态危机,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再次引起人们的全面关注。20世纪中叶以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全面崛起,人文社科教育从传统大学的核心地位演变为整个现代高等教育的根基。本文基于当代社会环境的变迁及人类精神危机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成因,来阐释人文社会科学的新的社会功能,进而认识、强调高职教育在技术社会的责任,探讨建构高职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实践途径。

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对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分析,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近代以前,古典的人文学科涵盖了如今的科学与人文所有领域,其功能在于维护宗教精神的统一性;近代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宗教的权威之后,人文社会科学逐渐被边缘化,丧失了它作为人的精神统一性的知识和文化基础的地位。大学教育也面临自中世纪大学兴起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困惑,即在愈加专业化的学科规训中,教育内容也同样面临四分五裂的尴尬处境。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然科学的功用性价值也伴随技术科学的迅速发展被无限地放大,几乎所有国家都不余遗力地把技术的进步视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军事、政治、经济实力提高的唯一途径。在外部势力的强力推动下,大学内部科学与技术的联姻达到空前密切的程度。在与技术联姻过程中,大学教育走向了更为狭隘、不断分裂和满足社会不断膨胀物欲需要的方向。与此同时,在分工更为细密,竞争愈加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社会对技术和技能人才的特殊偏好,影响了大学的办学行为。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备受冷落。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科学技术所主导的发展逻辑和文化结构潜伏的危机开始出现:永久繁荣的神话因为资源即将枯竭而彻底破灭;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在效率取向的科层体制下,现代人正面临自身被科技奴役和异化的危机;战争的阴云依然密布;在工业化国家,暴力、吸毒、失业、边缘化现象和贫穷日益加剧,各种形式的狂热盲从有所发展。面对当代世界所涌现出来的大量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对发展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境,人文社会科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人类精神危机的产生及知识格局的调整,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而言,社会功能具有以下几层含义:

(一)实现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融合

科学原本就萌生于西方人文传统之中,故而,还需回到丰厚的人文土壤中才能找到它的精神之根。

中世纪大学就是基督教文明对古希腊与罗马文化传统有所选择和剔除的产物,尽管它内部的医学和法学教育带有一定的实用性(这些学科的形成基础也同样离不开“七艺”),但在总体面貌上,它以一个超凡脱俗的精神性机构呈现于世人面前。从中世纪到现代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之前,大学内部的所有教学内容与世俗生活处于相隔离的状态,包括算术、天文、几何、物理等自然科学,它们与其他古典知识一样,在性质和功能上应属于精神科学、人文知识范畴。为此,中世纪的科学原本就是人文学科的基本组成部分,从大学的功能角度而言,由中世纪自然哲学到早期的近代科学,它从来没有真正成为与知识整体、人的精神统一性相悖离的具体学科,而一直是人文学科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代晚期,伴随宗教与哲学、科学的分离,人的主体地位的提升,自然科学也获得了相对独立的自主地位,但是,在功能上它依旧不具有世俗化取向,而是指向人的精神完满,在本质上,此时的自然科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为此,人文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而言,在社会功能指向上,绝非是一种简单的缺乏与弥补的关系,犹如精神与肌体,两者唯有相互交融,富有精神和生命活力的有机整体才能浑然而成。自然科学的自由求索和技术科学的创新,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才不断得以丰富;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关于科学的文化思考,科学技术才真正有可能成为促进人类进步、社会文明的积极力量。

(二)作为一种精神、价值、文化,构成支撑整个知识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维,彰显其特殊的人文社会功能。

人类生活的世界既是一个物质的自然世界,又是一个意义的世界。自然科学执著于对物质世界规律的探索、发现和解释,通过技术科学对发现的广泛利用来间接地体现它的社会功能,即满足人类不断膨胀的物质需求和欲望。然而,自然科学不可能去阐述人生意义问题,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及回答科学与技术的价值和意义。而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显然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来回答。人文社会科学内含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关怀社会、关怀人生甚至关怀自然的人文品格,对于科学精神以及基于科学精神建构起来的所谓“真实”世界,意义非同寻常。科学一旦失去其原初的精神之根,就难免会沦落为纯粹满足人的物欲需要的工具,在物欲的无节制膨胀之中,它甚至有可能成为恶势力的帮凶。

(三)对科学活动提供有意义的反思、指导和规范

在自然科学的“真”与技术的“用”结合愈加密切的当代社会,人类的确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然而,也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巨大功用性,才使得它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的属性日益淡化,由于分配的不均等,在现代社会,它往往成为强者征服、掠夺和侵占弱者利益的工具。如何让科学技术更富于人性化,让它能够成为推动世界和社会公正、公平的力量,而不是加剧世界和社会不平等的消极力量,这就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检视、指导和约束。因此,在探索和利用物质世界规律的同时,人类仍然需要以一种终极关怀精神来探问自我行动的意义、目的究竟何在,需要以一种谨慎、理性、睿智和批判的冷峻视角来审视科学进步、科学行为的本质内涵。这正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体现。

技术社会中高职教育的责任内涵

进入20世纪,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联姻,技术作为一种反映外在社会需求的强大力量,开始对大学进一步的专业化发展走向产生全面的推动作用。在20世纪中叶之前,如果说因为对科学和理性的无限推崇,大学丧失的是人的精神统一性,那么,在20世纪中叶后,技术功利主义在大学的全面盛行,则不仅意味着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和人的精神完整性的瓦解,而且也意味着在一个由技术所控制的世界中,人与其自然属性的背离,也就是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的瓦解。

就技术的发生学意义而言,人无疑是主动的。因此,要摆脱目前人、社会和自然被技术控制的尴尬状态,只能诉诸人自身。在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的确需要技术,但是技术本身及其所内含的效率化价值取向并非是人的根本需要和人类追求的终极目的。人类不可能拒斥技术,也不可能以技术手段来摆脱技术的控制,而是要从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角度,重新反省被技术扭曲了的科学观以及技术自身的效用观。反省的主体自然是“人”,而反省的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也是“人”。为此,重新诠释大学作为“人”的培养机构,在当代技术社会中关于人的培养理念和培养过程,有着重要的价值。

19世纪70年代,科学开始应用于工业,促进了世界文明从经验技术到科学技术的转变。社会需求引发了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化,高职教育进入了高等教育系统。因此,高职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各国高等教育机构改革之时蓬勃兴起,各发达国家把发展高职教育提到了重要日程。

参照新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属性,职业教育类型,是以培养高级技术性技能人才为目标。

然而,由于高职教育的“先天特性”(高职院校缺乏普通大学的人文传统)和“后天定位”(高职院校以培训技能为目标),使之存在专业化、工具化倾向严重,伦理问题、价值体系难以进入教育的视野,人文社科教育与高职教育分割明显等主要问题。

“具有人文教育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在当代技术社会,对社会有着高度人文关怀和责任感的大学,所培养的人才绝不是技术至上主义者,而是一个有着强烈反省意识的技术主宰者。高职院校欲有所作为,一个现实的途径不是对传统科学和技术理性的拒斥,而是培养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个体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新人。这一理念的实质就是反省意识,即一种饱含着深切的生态和人文关怀,善于对既往知识、文化、技术以及自我行动的意义进行反思的心理和思维倾向。

反省意识的形成,需要人们能够不仅以科学的视角而且以人文的视角去理解自然,不仅以效率的视角而且以生态关怀的视角去审视技术,不仅以技术进步意义的观念而且以人自身解放为宗旨来批判社会。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反省意识形成的基本体现包括以下几方面:

立足于广博的知识视野去思考视野的褊狭是把人塑就为冷漠、生硬的理性人和效率化机器的罪恶之源。反省能力是一种融合了丰富的知识,对人和自然有着深切的情感关怀、意义体悟的基本素养与能力。这种素养与能力的获得,需要传统的“专业人”适当跨越学科和专业的樊篱,通过相对广阔的知识教育,获得关于人和自然的意义。也唯有如此,人类才有可能摆脱技术的工具理性控制,在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获得自身的解放。

自觉的批判精神这里的批判主要指对当代技术社会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现代技术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马尔库塞看来,就是技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的压迫,这种意识形态无所不在,成为现代社会奴役和压迫人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合法性权力结构。现代社会的种种迹象表明,在对科学和技术的过分盲从和崇拜中,人类不仅没有把自己从各种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反而在逐渐走向不自由之境。更为可怕的是,在由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光怪陆离的迷幻世界中,人甚至忘记了自己从用四肢爬行到如今可以借用飞行技术穿梭旅行的来路和“文明化”的轨迹,因而置自然的法则而不顾,毫无顾忌地打乱原有的自然程序和自然赋予的生命密码,重新编译和再造自然。因此,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人才的高职院校要有所作为,就不能不注重培养具有自觉批判意识和精神的人才,其宗旨在于促成每一个个体能够从社会伦理和自然生态伦理两个层面,批判性地审视既往的人类技术文明的发展过程,检视被技术扭曲了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世界,这才有可能创造性地开辟出通向未来的新路。

智慧的品质美国环境研究学者奥尔在分析人类环境危机与当代大学教育间的关系时指出:智慧与经验学习分离,甚至不知道智慧为何物,这是当代大学教育最严峻的问题。的确,只是理论的抽象和深奥,这仅反映出一种认知性的智力水平,只是技术的实用和经济,这仅是一种技巧,而都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一种融知识(理智)、技术(实用)、艺术(美)和伦理(自然与人文的关怀)于一体的高层次整体驾驭能力。智慧品格的培养是培养大学生反省意识的最终环节。如果广博的知识在于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客观世界本质、理解人类生活世界的意义,自觉批判的精神在于培养学生发现、检视和反思技术文明所存在致命缺乏的能力,那么,智慧的品格则代表一种如何能够以一种深切的生态与人文关怀来灵活运用知识、探索知识并有效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在技术主宰一切的当代社会,它无疑是实现人类在不滥用技术的前提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育实践的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历史和文化积淀不足,人文环境较差,甚至出现人文教育的“盲点”。然而,专门人才的内涵不仅在“专”而且在“人”上。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现状,加强人文社科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创建科技与人文兼融的高职教育文化高职院校应克服专业化的高职教育主导模式,克服工具化、功利化的严重倾向,定义全面发展理念;高职教育的人文发展要参与推进技艺性教育、科技性与学术型教育融合的实践;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及其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等实践教学),都要渗透人文社科教育。因为,即使是一门纯技术的课程,它也是人化的结果。

拆除专业“篱笆”,谋求学科贯通,促进创新思维当前高校的人文社科的教育模式显得较为封闭保守,学科、专业之间存在太多的隔膜与界限。因此,要突破学科界限,进行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学习。

依托校园文化,发挥理论辐射作用内蕴丰厚的校园文化所创设的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犹如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之光产生多角度、多层次辐射作用的基础塔台。所以,应很好地依托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形式活动,将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导引与校园文化的感性滋养融合起来,让人文社科知识、观念和方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生活,潜移默化,塑造教育对象的灵魂。

参考文献:

[1]瞿葆奎,郑金洲.中国教育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孟广平.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M].上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阎光才.大学的人文之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董步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教育工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稳健性 契约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会计实务界和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激烈讨论,关注的焦点在于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否会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对于公允价值的质疑,首先要明确会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目的以及计量的经济后果。本文基于契约理论视角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分析其内在经济逻辑。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

会计计量属性的合理选择和有效运用是完成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的关键。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是财务报告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类会计计量属性。IASC(1995)在IAS 32中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FASB于2006年9月对公允价值作出了定义:在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退出价格)。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一)公允价值的本质定位。公允价值计量是基于传统的“交易会计”思想向“价值会计”转变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价值会计”注重决策的有用性,反映特定时点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和经营成果(任世驰、李继阳,2010);而“交易会计”计量模式以受托责任观为目标,注重实际发生的交易数据。基于“价值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讲究结果的相关性和公允性,注重未来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事项和情况,而传统“交易会计”历史成本计量注重结果的可靠性,强调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和情况。鉴于以上分析,公允价值强调“资产负债观”,以资产负债表为财务报表核心,而历史成本注重“收入费用观”,以损益表为重。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就信息论角度而言,通过各种会计计量方式生成的财务报表主要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信息。Ball&Brown(1968)通过事件研究法进行资本市场分析,发现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计量方式越科学,提供的信息就越准确。关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否是最科学的会计计量方法,理论界争论颇多。Barth(1994)对1992、1993年按FAS 107号披露的银行资产与负债关于公允价值的增量信息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公允价值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是有用的。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理论逻辑分析。对于利益相关者而言,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必须充分掌握投资对象的收益、成本和风险等信息。企业外部投资者获取投资决策的信息主要来自于财务报表的披露,决策有用性目标被具体化为充分披露目标,即财务报告应当向使用者充分披露决策有用的信息。公允价值计量能否更科学、准确地披露企业的经营资产和经营成果情况成为了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公允价值是动态计量方式,在活跃市场中,采用公开报价进行资产定价是理想的选择;在企业持有可抵消市场风险的资产和负债时,可采用市场中间价确定;在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没有现行出价,但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以最近交易日的价格确定。当市场不活跃时,往往采用估值技术估计(例如:市价法、重置成本法、收益法),或者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对于初始取得或源生的(相当于购买)金融资产或承担的金融负债,以交易价格确定。鉴于以上关于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分析,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计量采用估值技术确定资产的价值。这也是理论界不认可的地方,采用估值技术会引起很多不确定性。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问题。管理者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公允价值计量估值的多样性和模糊性进行盈余管理,尤其是金融工具方面,通过计提和转回减值损失操作盈余信息,从某种程度上大大削弱了披露信息的准确性,影响了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质量。

二、会计稳健性的逻辑基础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公允价值计量受到了学术界的更多争议,会计稳健性问题也更受关注。Bliss(1924)将早期会计稳健性思想明确表述为“不预计利润,但预计所有损失”。从这个定义出发,会计稳健性对利润表现出谨慎态度,对损失的确认比较宽容,可能会低估了企业价值。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把会计稳健性定义为: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映,以确保对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给予充分考虑。此定义更具有指导意义,把风险因素纳入到了会计计量中。Basu(1997)将其定义为:会计人员倾向于对当期好消息的确认比对坏消息的确认要求有更严格的可证实性。对定义进行分析可知,会计稳健性对于利得与损失、收入与费用、资产与负债的非对称性处理,系统地造成了企业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远低于其市场价值,其披露的会计信息与实际经济实质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稳健性程度越高,偏差就越明显。在不同国家,会计稳健性的程度会随着国家间的法律、经济和政治等制度环境的差异而不同(Ball et a.l,2003)。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债务契约和报酬契约(Watts,2003),尤其是债务契约。对于债权人而言,收益通过事前的契约条款约定,那么风险越低,债权人的投资收益的效用就越大,但债务人的目标与债权人是不一致的。债务人的债务成本在签订契约时就固定了,债务人的最大收益,就是要投资风险较大收益较高的项目,这样债务人和债权人就存在冲突问题。在理性人的假设条件下,可能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债权人事前在契约条款中要求更高回报,也会造成债务人融资成本上升。因此,企业会计稳健性强度越高,债务人的融资成本越低(Ahmed,2002)。会计稳健性的代表计量方式就是历史成本法,其以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把全部或绝大部分项目都按历史成本计量并纳入财务报表,做到客观、具备可验证性,但有面向过去的缺陷,尤其是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时期,过度使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在现在或者未来的价值。过度的稳健性会损害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降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稳健的会计信息与其反映的经济实质之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该偏差的幅度反映了稳健性的强度。

三、关于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分析

从实务和理论上分析,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模式的选择往往受到企业所处会计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不发达,企业经营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生成的会计信息基本上能满足债权人、股东等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信息时代下,企业外部环境变得更加不可预测,缔约各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复杂的利益博弈关系,冲突难以彻底消除,纯粹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难以满足决策的需要。在日益发达和完善的资本市场推动下,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演化是必然过程。为实现会计的信息传递功能和治理功能,达到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有机协调的目的,会计务必提供具有相关性、透明度、如实反映(可靠性)和公允性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全部或绝大部分项目都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纳入财务报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决策有用的信息。但仍有很多学者认为公允价值在经济萧条时期造成了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下跌,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制造了资产泡沫。

四、我国的情况与对策

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论,有支持的声音,也有质疑的声音。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是时代的产物,更能提供透明、准确的信息;反对者质疑目前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同时在信息不对称下,还加剧了冲突,增加了经济泡沫。会计稳健性降低了债务投资者或中小投资者投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其过度关注历史的交易事项,难以满足现在多变的会计环境决策的需要。基于以上分析,针对我国情况,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审计监督和金融监督。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下,管理者出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可能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易变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进行盈余管理。在这样的动机下,管理层披露的财务信息有可能会失真,误导信息利益相关者。从保护投资者利益角度出发,应加强审计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力度,加大财务舞弊的惩罚力度。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导向的混合会计计量模式。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契约冲突下,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增加市场泡沫;完全以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又难以满足现代利益相关者决策的需要。我国政治、经济制度与欧美国家迥异,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会计处理制度。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是很发达,监督制度尚不完善,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作用比较强。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建议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导向,引导企业积极增加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也有助于防止企业过度使用公允价值导致信息失真、增加泡沫,在制度设置方面增强会计稳健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S

参考文献:

[1]张荣武,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J].会计研究,2010,(1).

[2]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10).

[3]张金若,辛清泉,童一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性质及其后果[J].会计研究,2013,(8).

[4]胡奕明,刘奕均.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波动[J].会计研究,2012,(6).

[5]陈昌明,王邱.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导致的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探讨[J].商业会计,2015,(1).

[6]Ball R,P Brown.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Autumn,1968,6(2).

教育工会论文范文第5篇

开展评选“工会积极分子”、“优秀工会干部”、“优秀工会小组”活动,是深入开展工会“建家”活动,推进教工之家建设的深化和上台阶的需要。特别是学校教育教学事业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良好机遇,要求工会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开展评选“工会积极分子”、“优秀工会干部”、“优秀工会小组”活动,是切实履行工会维护教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的客观需要,是提升教工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是加强工会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客观需要。

开展评选“工会积极分子”、“优秀工会干部”、“优秀工会小组”活动,是对工会开展合格教工之家实践经验的总结。各工会会员、干部、小组应抓住开展评选“工会积极分子”、“优秀工会干部”、“优秀工会小组”活动为契机,在工会工作的过程中,紧紧依靠学校党政领导,切实发挥学校主人翁精神,把工会工作组织好、开展好,真正让工会成为广大教工满意的温暖之家。

一、评选条件

(一)“优秀工会小组”评选条件

1、信息畅通。组长及时把本组教工学历提升、职称晋升、评先竞赛、研讨会、公开课、论文等情况上报工会。组长及时将教工及其直系亲属结婚、生孩子、生病、死亡、意外伤害等特殊情况上报工会。组长及时把学校有关信息传达到工会小组每个教工。

2、运作规范。工会小组基础工作到位率高,无缺岗现象。工会小组有相关活动记录。工会小组内文体及相关教育教学竞赛活动形式多样,有内涵。积极组织基本功、论文、说课、公开课等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工会组织的文体活动。

3、维权到位。精心组织健康体检、疗休养活动。关心组员生活,为组员排忧解难,女职工特殊保护措施落实。积极参加教代会,有教代会提案,积极参与校务公开、民主管理。

4、关系融洽,群众信赖。工会小组工作结合本组实际。组员关系协调互助,本年度获各级各类荣誉奖项。(人均分数、等级分数)小组成员对小组工作评议满意率达80%以上。工会组长评议信任率达80%以上。

(二)“优秀工会干部”评选条件

1、政治水平高。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工作勤奋、有实效;工作作风平易近人;工作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强烈;切实履行基本职责。

2、组织协调能力好。默契配合学校党政以及工会工作;坚决贯彻执行学校党政决策;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会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好;积极组织、精心安排工会的各项活动。

3、常规工作规范。积极、准时参加学校工会干部例会,无无故缺席现象;对学校以及工会工作有合理化意见、建议;能把教工的继续教育类信息及时上报学校工会。

4、维权到位。切实关注青年教工成长;切实关注困难职工生活与工作;切实关注女教工特殊权益;能及时把教职员工及其直系亲属的特殊情况(生孩子、结婚、生病、意外死亡和意外伤害等)上报学校工会。

5、关心群众。热心为工会会员排忧解难,为教职员工办实事、好事;与广大教职员工关系融洽,群众基础良好;深受工会会员拥护,在年度工会工作评议中群众满意率达到80%以上。

(三)“优秀工会积极分子”评选条件

1、政治水平好。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工作责任心强,有实绩;较好完成学校工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2、服务水平好。积极主动参加工会各项活动;热心为大家服务。

3、群众基础好。得到工会群众的认可;工会小组成员评议信任率80%以上。

4、有序参与好。积极参与学校、工会的各项建设事业;对学校、工会工作有合理化意见、建议。

5、工会好帮手。大力支持学校工会工作;大力协助工会干部工作。

二、评选程序、时间

(一)“优秀工会小组”

1、学校各个工会小组均有资格申报“优秀工会小组”;

2、工会小组申报“优秀工会小组”,应于每年12月30日前填写“____市第一中学校优秀工会小组”申报表,同时上交工会小组工作相关记录资料;

3、学校工会于每年1月初组织全体工会委员、组长、部分会员对“优秀工会小组”侯选小组进行检查、验收;

4、经检查、验收通过的申报小组,报请学校党委、行政讨论通过后,命名为“____市第一中学校优秀工会小组”。(工会小组的33%)

(二)“优秀工会干部”

1、凡本校内工会小组组长、工会委员均可申报评选“优秀工会干部”;

2、工会干部申报“优秀工会干部”,应于每年12月30日前填写“____市第一中学校优秀工会干部”申报表,同时上交工会干部工作相关记录资料;

3、学校工会于每年1月初组织全体工会委员、组长、部分会员对“优秀工会干部”侯选人进行检查、验收;

4、经检查、验收通过的申报候选人,报请学校党委、行政讨论通过后,命名为“____市第一中学校优秀工会干部”。(工会干部的30%)

(三)“工会积极分子”

1、凡本校工会会员,均可申报“工会积极分子”;

2、工会会员申报“工会积极分子”,应于每年12月30日前填写“____市第一中学校工会积极分子”申报表,同时上交工会会员相关活动记录资料;

3、学校工会于每年1月初组织全体工会委员、组长、部分会员对“工会积极分子”侯选人进行检查、验收;

4、经检查、验收通过的申报候选人,报请学校党委、行政讨论通过后,命名为“____市第一中学校工会积极分子”。(工会会员的10%--15%)

工会积极分子、优秀工会干部、优秀工会小组的产生应由各工会小组提名推荐,工会经过考核公示,报党委通过,报市教育工会备案。

三、评选工作要求

各个工会会员、工会委员、工会小组要提高对深入开展评选“工会积极分子”、“优秀工会干部”、“优秀工会小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校行政领导的支持下,通过评选工作,推动工会组织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促进工会工作更扎实的发展。

各个工会会员、工会委员、工会小组要努力在评选活动中,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扎实工作,认真履行工会的基本职责,维护教职工的政治、经济、精神文化和健康权益。通过努力,让我们的教职工更深刻的感受到工会组织这个“大家庭”的温馨、温暖、关爱。

____市第一中学校优秀工会小组申报表

工会小组

工会组教师人数 工会组工会会员人数

(可附页)

工会

会员

(代表)

会议意见

同意申报人数 学校工会意见:

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学校党委意见:

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填表人:

____市第一中学校“优秀工会小组”评估考核表

工会小组

项目 内 容 标准 自评 考核

信息畅通 组长及时把本组教工学历提升、职称晋升、评先竞赛、研讨会、公开课、论文等情况上报工会(5)。  5

组长及时将教工及其直系亲属结婚、生孩子、生病、死亡、意外伤害等特殊情况上报工会(5)。  5

组长及时把学校有关信息传达到工会小组每个教工(5)。(缺1扣1分)  5

运作规范 工会小组基础工作到位率高,无缺岗现象。(5)工会小组有相关活动记录(5)。 10

工会小组内文体及相关教育教学竞赛活动形式多样,有内涵。(5) 5

工会组长准时参加工会干部例会,无无故缺席现象(5)。 5

积极组织基本功、论文、说课、公开课等竞赛活动(5),积极参加工会组织的文体活动(5)。 10

维 护

合法权益 精心组织健康体检(4)、疗休养活动(4)。 8

关心组员生活(4),为组员排忧解难(4),女职工特殊保护措施落实(4)。 12

积极参加教代会(3),有教代会提案(5),积极参与校务公开、民主管理(2)。 10

关系融洽

群众信赖 工会小组工作结合本组实际(5)。 5

组员关系协调互助(5),本年度获各级各类荣誉奖项(5)。(人均分数、等级分数) 10

小组成员对小组工作评议满意率达80%以上(每减少2%,扣1分)。 10

填表人:

____市第一中学校优秀工会干部、工会积极分子推荐表

部 门 姓 名 性 别

出 生 年 月 政治面貌 职称(职务)

优秀工会干部(√) 积极分子(√)

工会会员(代表)

会议意见:

学校总人数

学校工会意见:

盖 章

年 月 日

学校党委意见“

盖 章

年 月 日

填表人:

____市第一中学校“工会积极分子”评估考核表

工会小组

项 目 内 容 标准 自评 考核

政治水平好 思想政治素质好6;业务工作责任心强,有实绩6;较好完成学校工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8。

20

服务水平好 积极主动参加工会各项活动10;热心为大家服务10。 20

工会好帮手

大力支持学校工会工作10;大力协助工会干部工作10。 20

群众基础好 得到工会群众的认可10;工会小组成员评议信任率80%以上10。 20

有序参与好 积极参与学校、工会的各项建设事业10;对学校、工会工作有合理化意见、建议10。 20

填表人:

____市第一中学校“优秀工会干部”评估考核表

工会小组

项目 内 容 标准 自评 考核

政治水平高 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3;思想政治素质过硬3;业务工作勤奋、有实绩;4工会工作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强烈4;工作作风平易近人3;切实履行工作职责3。

20

组织协调能力好 默契配合学校党政以及工会工作4;坚决贯彻执行学校党政决策4;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4;工会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好4;积极组织、精心安排工会的各项活动4。 20

常规工作规范 积极、准时参加学校工会干部例会,无无故缺席现象7;对学校以及工会工作有合理化意见、建议7;能把教工的继续教育类信息及时上报学校工会6。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