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安全导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类模式;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锋(1970-),男,陕西商洛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田雨波(1971-),男,满族,辽宁铁岭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99-02

作为社会信息化的支撑和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21世纪,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相应地,电子信息相关学科知识领域更新与增长越来越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越来越紧密。伴随着学科发展方向不断分化、细化的同时,电子信息各学科、专业或方向之间的交叉基础知识更加多,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变化快、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共识。大类培养模式提倡按大类招生,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流培养,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点做出合理的选择。事实说明,大类培养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和目标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主要是学习公共课和大类基础课,大三期间学习技术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大四期间学习专业课程和接受综合实践训练。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尽管大类培养适应了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但要更好地发挥大类培养的优势,还必须加强大类学习到专业培养之间的衔接,否则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在大类培养阶段,本科低年级学生对电子信息学科、专业缺乏整体认识,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不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不了解专业课程与基础通识课程的关系;在思想上准备不足,不知为何要学习这些课程,不知道这些课程对于专业学习和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作用,没有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努力方向,缺少明晰的学业规划,甚至有不少高年级学生到了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都不甚了解。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结果表明,在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之前学生普遍存在迷茫情绪,找不到发展方向,不能心平气和、扎扎实实地学习,甚至出现了所谓“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求生”的情况。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渴望自主成长的时期,抓好大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可以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引导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为实现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导论”作为专业启蒙课程,将学科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就读的学科与专业,加深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激发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专业导论”课程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和第三学年的上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电子信息技术导论更加符合教学实际。该课程的目标是: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学科知识体系、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领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激发部分学生对某些研究领域的兴趣;介绍本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进度安排、实践环节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

二、“专业导论”教学模式探索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特殊性,为使该课程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应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

1.课程安排

在大类培养机制下,大学一年级学生在专业方面接触的主要是大类基础课,对专业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了解专业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某个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及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选择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和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初各开设16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

2.教学内容

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针对即将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着重介绍专业特色、专业课程及专业知识体系、实践环节;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专业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研究课题等;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领域及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让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产生认同感,激发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分若干模块介绍信息科学的各个学科各分支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动态,如: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模块,通信技术与通信网模块,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安全模块,微电子、集成电路及其应用模块,控制科学与工程模块,数字信号处理、图像、语音处理模块,光电信息技术等。介绍各模块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基本框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体会信息科学所涉及的领域范畴,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3.任课教师安排

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采用课程教学小组的形式安排任课教师。小组长为课程的总负责教师,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或系主任担任,小组成员为专业骨干教师,根据每个教师的专长负责不同的模块。小组长负责介绍课程总体概况,包括主要学科领域、技术、产业、前沿课题等,突出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其他任课教师分别向学生介绍各模块的基本理论、技术及发展动态等。课程教学小组经常针对专业导论课进行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交流、探讨和研究。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由课程组长负责,采用作业小论文+课程大论文的形式。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负责的模块拟出若干题目让学生选择,最后课程组长综合各任课教师的评分给出本课程的总成绩。

作业小论文:若干题目自选,如电子信息技术可分为哪些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及工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技术各个学科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感兴趣的产业或领域,某领域的发展现状,大学期间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等。

课程大论文:要求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导论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对大学的专业学习及今后的发展进行规划,形成课程学习报告。包括各自特长和爱好是什么,自己的学习习惯、喜欢的职业,该领域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什么,本科阶段应培养的能力有哪些,大学剩下的时间准备做哪些事情,毕业后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去实施你的计划等。

三、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通过学生座谈会和问卷等形式对本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本课程之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对学业生涯定位模糊,对基础课不重视。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2009级学生在开课之前认为自己了解该专业的仅占14.3%,了解一点的占50.8%,认为自己对专业学科领域及相关产业了解的仅占9.5%,认为自己有明确专业爱好的仅占8%左右,不少学生渴望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经过课程学习之后,有7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大学阶段学习及今后专业发展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划。教学座谈会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和学生管理部门也对该课程持肯定态度。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与工程实际联系偏少、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时间安排不尽合理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课程时间安排

“专业导论”作为大类招生专业的专业先导课程,具有教育和引导的多重功能,在低年级开设更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专业,建立对专业的认同感,并尽早确立今后继续深造所要涉及的发展方向,减少专业上迷茫、学习精力分散等情况的发生;在中高年级开设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学科不同分支,并结合自身爱好特长对学业和今后发展方向做出合理规划。因此建议将“专业导论”课程的两部分内容分别安排在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开设。

2.改革教学内容

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充分发挥不同研究方向教师的优势,充分把握学科及其分支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发展情况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专业内容及发展方向,并适当结合学校特色,构建特色化的教学内容。

3.重视条件建设,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条件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强该课程的建设,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积极利用实验室、企业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努力实现专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有机结合。

四、结语

在大类培养体制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在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加强“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引领、规划和导向作用,指导学生认识专业、规划未来,对提高教学质量乃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2(1):37-39.

[2]彭熙伟,廖晓钟,邹凌.“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4-75.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师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

人类进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信息提供能力和检索能力风靡全球.

网络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快途径.网络以其数字化、多媒体化以及虚拟性、学习性等特点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而且正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甚至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网络犯罪,所有这些使得高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从事网络教学、实践的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不仅因为,自己一方面要传授学生先进的网络技术,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学生不要利用这些技术从事违法活动而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违法与不违法只是一两条指令之间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可能成为老师去影响他的学生,由此可见,在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开设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抓住机遇,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教学的新特点、新方法、新途径、新对策已成为高师计算机专业教育者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我校的实际,就如何在高师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信息安全法律课程作一些探讨.

1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定位,按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联系.全校整个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非师范除外)、实践教学课程”四个大类,下面仅就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介绍.

1.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是按学科门类组织的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均为必修课.目的是在大学学习的初期阶段,按学科进行培养,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考虑到学科知识体系、学生转专业等需要,原则上各学科大类所涵盖的各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应该相同.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

1.2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主要课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可以开设2—3个方向作为限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任一方向课程组中选择规定学分的课程修读.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导论、软件工程实训、计算机系统结构等.

1.3现有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不足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对于它的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前瞻性,考虑到时代的变化,计算机应用专业旨在培养一批适合现代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发展要求的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现有我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是针对这一目标进行设置的,但这一设置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广泛的使用网络、更关注信息安全这一事实,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承担起自觉维护起信息安全的责任,作为高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里应该考虑到教育学生不得利用自己所学的技术从事不利于网络安全的事情.

2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必要性信息安全学科群体系由核心学科群、支撑学科群和应用学科群三部分构成,是一个“以信息安全理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信息工程和信息安全等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国家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安全防护为应用方向”的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群体系.该学科交叉性、边缘性强,应用领域面宽,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系,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庞杂.

仅就法学而言,信息安全涉及的法学领域就包括:刑法(计算机犯罪,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故意制作传播病毒等)、民商法(电子合同、电子支付等)、知识产权法(著作权的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等)等许多法学分支.因此,信息安全教育不是一项单一技术方面的教育,加强相关法律课程设置,是信息安全学科建设过程中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与任务.

高师计算机专业,虽然没有开设与信息安全专业一样多与信息安全的有关技术类课程.但这些专业的学生都有从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所需要的基本编程能力、黑客软件的使用能力,只要具备这些能力且信息安全意识不强的人,都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干出违反法律的事情,例如“YAI”这个比CIH还凶猛的病毒的编写者为重庆某大学计算机系一名大学生.由此可见,在高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相关的法律法规选修课程是必要的.

2.2可行性技术与法律原本并不关联,但是在信息安全领域,技术与法律却深深的关联在一起,在全世界各国都不难发现诸如像数字签名、PKI应用与法律体系紧密关联.从本质上讲,信息安全对法律的需求,实际上来源于人们在面临信息技术革命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新可能的时候,对这些可能性做出选择扬弃、利益权衡和价值判断的需要.这也就要求我们跳出技术思维的影响,重视信息安全中的法律范畴.

根据前面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内容的特点分析可知:信息安全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事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很容易转到从事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上,加之信息安全技术是当今最热门技术之一,因此,在高师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一些基本的信息安全技术选修课程、开设一些与法律体系紧密关联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选修课程学生容易接受,具有可操作性.

3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特点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众多,有数学、计算机、通信、电子、管理等学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问题不断涌现,这给信息安全课程设置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使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了解、掌握这一新技术,我们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开设《密码学基础》、《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作为专业选修课.我校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每学期都对知识内容进行更新.

(2)对涉及到的基本知识面,分别采用开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讲座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知识体系,如有操作系统、密码学基础、防火墙技术、VPN应用、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法律课程等.

(3)对先修课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习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之前,都可设了相应的先行课程让学生了解、掌握,如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和数论基础等课程.

(4)注重实践教学.比如密码学晦涩难懂的概念,不安排实验实训,不让学生亲手去操作,就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防火墙技术只有通过亲手配置和测试.才能领会其工作机理.对此我们在相关的课程都对学生作了实践、实训的要求.

4涉及到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内容的特点

信息安全的特点决定了其法律、法规内容多数情况下都涉及到网络技术、涉及到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

4.1目的多样性作为信息安全的破坏者,其目的多种多样,如利用网络进行经济诈骗;利用网络获取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情报;利用网络显示自己的才能等.这说明仅就破坏者方面而言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

4.2涉及领域的广泛性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互相交织,信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甚至超过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最活跃、最有潜力的推动力.信息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到军事政治等机密安全,小到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到所有国民经济、政治、军事等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

4.3技术的复杂性信息安全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也涉及到管理问题,信息安全技术又涉及到网络、编码等多门学科,保护信息安全的技术不仅需要法律作支撑,而且研究法律保护同时,又需要考虑其技术性的特征,符合技术上的要求.

4.4信息安全法律优先地位综上所述,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不是靠一部法律所能实现的,而是要靠涉及到信息安全技术各分支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来实现.因此,信息安全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兼具有安全法、网络法的双重地位,必须与网络技术和网络立法同步建设,因此,具有优先发展的地位.

5高师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中的法律法规内容教学目标

对于计算机专业或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应深入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技术理论和方法,了解所涉到的常见的法律法规,深入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技术防御技术和安全通信协议.

而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由于课程时间限制,不能对信息安全知识作较全面的掌握,也不可能过多地研究密码学理论,更不可能从法律专业的角度研究信息安全所涉到的法律法规,为此,开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初步掌握涉及网络安全维护和网络安全构建等技术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字签名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等.

6高师信息安全技术法律法规课程设置探讨

根据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课程,其中多数涉及信息安全技术层面,主要以选修课、讲座课为主,作为信息安全课程的补充.主要可开设以下选修课课程或讲座课程.

(1)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基础讲座:本讲座力图改变大家对信息安全的态度,使操作人员知晓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含义及其职责范围内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让学生首先从信息安全的非技术层面了解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内容包括:国内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概貌、我国现有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简介等.

(2)黑客攻击手段与防护策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了解常见的安全漏洞,识别黑客攻击手法,熟悉提高系统抗攻击能力的安全配置方法,最重要的还在于掌握一种学习信息安全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3)计算机犯罪取证技术:计算机取证是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全新的分支,涉及计算机犯罪事件证据的获取、保存、分析、证物呈堂等相关法律、程序、技术问题.本课程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取证相关的犯罪的追踪、密码技术、数据隐藏、恶意代码、主流操作系统取证技术,并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取证所需的各种有效的工具,还概要介绍了美国与中国不同的司法程序.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加坡管理大学 信息系统学院 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 教育

分类号 G254.97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07.020

Information System Education of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

Yang Min, Xie Yangqun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teachers’ qualification, research field, research institutions, specialties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the Information System Institute of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SMU). It also points out the enlightenment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education to our country’s information specialty education, including focusing on the front edge of the subjec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emphasizing the foundation, laying stress on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character as well as thinking highly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Keywords SMU. School of Inform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ducation.

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以下简称SMU)信息系统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SIS)是唯一一个新加坡教育部认定的学术单位,在科研方面享有新加坡政府资助[1]。SIS也是新加坡唯一的iSchools成员,除了北美以外,是第一个收到iSchools邀请的学院。SIS师资力量雄厚,有52位教学科研人员,16位指导教师,116位研究辅助人员[1]。SIS设有5个专业:1个本科专业――信息系统管理学士(BSc in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3个硕士专业――商业信息技术硕士(Master of IT in Business)、信息系统硕士(MSc in Information Systems)和应用信息系统硕士(Master of Applied Information Systems);1个博士专业――信息系统博士(PH.D in Information Systems)。该院作为亚洲同类学院中科研和教学实力最强学院之一,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有许多值得我国大学中同类学院借鉴之处。

1 研究领域与研究机构

SIS重点研究信息系统技术、信息系统管理及其交叉问题,还通过合作网络和价值链来探讨哪些问题会影响企业信息技术管理和业务。其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战略性选择拥有较强技术能力和创新实力[1]。

1.1 研究领域

SIS研究领域有五个,分别为网络安全、数据管理与分析、信息系统与管理、智能系统与决策分析、软件与物理网络系统,体现在本科生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专业和继续教育与培训课程之中。

(1)网络安全[2]。网络安全集中于数据安全与隐私、RFID与物联网安全、移动与系统安全和网络安全管理与政策方面。网络安全是为网络空间的设计提出方案,减少安全漏洞,保证其对个人和企业都是一个更加安全、诚信的空间。

(2)数据管理与分析。数据管理与分析可细分为七个方面――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消费者与社会网络分析、信息与多媒体检索、空间与上下文感知数据系统、推荐系统、可视化分析和数据隐私与认证[3]。其目的是帮助用户更好管理数据,减少冗余、无序数据造成的困扰,保护数据隐私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推荐相关感兴趣内容。

(3)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不同行业设计不同信息系统,其设计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系统的开发为信息的管理提供平台,为营销提供新的营销策略,为用户提供创业途径,为企业提高管理效率。信息系统与管理目的是开发更多信息产品,并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更好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4]。

(4)智能系统与决策分析。智能系统与决策分析的宗旨是优化搜索,除了文本搜索外,可进行视频、语音、图片等其他形式搜索;协调物流与交通,使城市物流和交通智能化,实现智能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了解市场需求,调度计划,填补空缺,进行商业模拟与博弈,提供决策分析等[5]。

(5)软件与物理安全系统。软件与物理安全系统与物联网密切相关,主要用来架构物联网系统。另外,也研究移动与可穿戴式系统,并对其进行测试,还探索可穿戴计算机接口相关问题[6]。

1.2 研究机构

SIS学术研究实力雄厚,设有13个研究中心,较为特色有以下几个:

(1)生活分析研究中心,由SMU和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成立,主要开展行为学、社会网络分析和行为研究,探索和利用个人、组织和企业的信息网络演化规律[7]。

(2)生活实验室城市生活方式创新平台是政府资助的城市规模研究试验台,致力于移动计算技术,目标是建立新一代上下文感知移动应用程序和服务,重心是更好的为室内公共空间城市生活方式服务[8]。

(3)城市管理与分析实验室目的是针对城市交通拥堵、人群密集、人和车辆不文明排队等现象,探索城市物流、城市流动性、城市医疗保健、城市休闲与旅游和城市安全等持续协调发展[9]。

(4)高级分析教育实验室是SAS私人研究所和SMU合作设立,宗旨是提高商业智能和分析意识,增强新加坡分析和教育能力,使其成为相关研究的一个枢纽[10]。

(5)绿色转型实验室是SMU和DHL(敦豪速递公司)联合创办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经济、生活方式和企业都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推动整个亚太地区物流可持续发展,寻找创新性解决方案,协助企业在产业链、环保、资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转型[11]。

(6)智能城市实验室,探求云信息技术对智能城市建设的作用,通过新型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和商业相结合,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满足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管理需要。未来还将与中国、印度和其他东盟国家的部分城市展开合作[12]。

(7)顶峰分析实验室是中国平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和SMU共同创建的研究型实验室,意在通过双方合作研究大数据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促进研究、应用和技术转移[13]。

此外,SIS还设有城市计算与工程实验室、金融信息技术学院、智能实验室、RFID安全实验室、T型实验室和安全移动中心,重点研究城市智能系统创建、金融服务业人员培训、RFID安全、病人服务和移动计算的安全性等问题。

2 信息系统管理本科专业

成绩优异同学可申请奖学金或SIS院长奖。本科生在校期间要完成课程学习、实习和社区服务三大任务。

2.1 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分为信息技术与系统、第二专业、定量分析和SMU基础课四大模块。

2.1.1 信息技术与系统模块[14]

信息技术和系统模块包含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简称IS)基础课程、IS高级主题课程、IS深度选修课和IS应用项目。IS基础课程重心是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信息技术能力,为业务方案设计相应的信息系统。基础课程有数据管理、面向对象应用开发、信息系统软件基础和软件工程等。IS高级主题课程强调要树立分析、整合、架构全企业系统理念,侧重培养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开发出符合企业要求且功能强大又安全的信息系统。高级主题课程涵盖企业web解决方案、信息安全与诚信、架构分析和交互设计与模型等。IS深度选修课是扩展学生其他方面知识和技能,拓展研究深度,能更好面对现实问题。深度选修课有企业信息系统、智能城市系统、商业智能视觉分析[15]、数据仓库与业务分析、用于商务智能的地理空间分析、高级数据管理等[16]。除了深度选修课外,还其他选修课。IS应用项目可丰富学生经验,为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跨行业问题提供机会。

2.1.2 第二专业模块

第二专业主要由会计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信息系统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和李光前商学院提供。经济学院提供的第二专业有保险精算学和经济学。会计学院只提供会计学。法学院只提供法律研究。信息系统学院提供高级商业技术,分银行业务流程与技术、企业系统解决方案、科技创业和信息安全与保障四个方向。社会科学学院提供国际研究与亚洲研究、政治学、心理学、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和社会学。商学院提供应用统计学、企业传播、金融、市场营销和组织行为学。此外,分析学和艺术与文化管理供全校学生选学。

2.1.3 定量分析模块

定量分析课程有计算机分析工具、统计学导论和计算思维三门,面向所有本科生,锻炼他们的定量思维分析能力。计算机分析工具是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表达问题并整合各种分析技巧,通过电子表格来模拟和处理管理问题;统计学导论主要讲解各种统计分析技术,尤其是理解基本概念及应用,解释新颖数据;计算思维强调逻辑思维,专注于计算过程,主张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14]。

2.1.4 SMU基础课程模块

SMU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写作与论证、微积分、经济学入门)、核心课程(管理沟通、伦理与社会责任、领导与团队建设、政府与社会)、通识教育(计算思维、GE选修课)、思维模式、全球化研究和亚洲研究[14]。

除此以外,还可进行项目学习和研究式学习。项目学习是指学生可通过负责不同的课程项目进行学习,从而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夯实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提高项目管理能力[17]。研究式学习是指通过对上面介绍的五个研究领域的研究来学习知识,丰富学生的研究经历和经验,鼓励学生探索新事物,为以后的研究生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基础[18]。

2.2 实习及社区服务

实习是本科生生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实习机构由学生自己寻找,可以是本地企业也可以国际企业。实习为全职,至少要持续两个半月。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充分发挥潜力, 探索职业生涯发展。

回馈社会是每个人的责任,对学生来说也不例外。SMU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不少于80小时志愿工作,具体实施进度,由学生决定[14]。

3 硕士和博士专业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对网络营销中的商业伦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出国内网络伦理的情况,并以个人见提出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1、网络营销伦理概述

商业伦理是影响企业内部人员进行适当决策和行为的原则、观念和标准,其核心问题是企业或商业活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商业伦理要求企业的决策和行为不仅要符合个人和组织的利益,而且要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要求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效益。良好的商业伦理能够促使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顾客的信赖,使企业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在被企业广泛认可并接受的同时,也对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商业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对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产生着一定的冲击。

网络伦理是道德关系的新的更为复杂的表现形式。传统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因为网络的出现而有着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价值判断效果不明显或者无效。所谓网络伦理,是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往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这种道德关系,因为受网络影响而被赋予或产生了新的内容。

2、国内外的研究

在网络营销中商业伦理的专项研究方面,Gauzent和Ranchhod提出了网络营销的7级伦理标准:通知、选择、联系、安全、存取访问、界定、强制接受,并且分析了这7级伦理标准在市场活动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指出企业应该加强与顾客的伦理相互影响,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创造公司的竞争优势。在网络营销的实证分析方面,美国研究人员Victoria D.Bush、Beverly T.Venable和Alan J.Bush通过对292家企业营销部门的问卷调查,归纳分析了美国网络营销中商业伦理方面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交易的安全性、非法活动、隐私问题、信用问题是网络营销中营销人员所面临的主要伦理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Internet网上缺乏规范标准。

国内有学者曾提出网络伦理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如无害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允许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还有学者提出通过消费者树立相互尊重的意识、合法合理的意识、优化意识、安全意识来提高网络消费者的品味,进而推动网络伦理的演化。国内外对网络营销相关领域中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计算机在信息服务中的特点及建设商业伦理在信息服务中的必要性;

② 社会在信息服务领域具有的权利及企业在此领域应该遵循的社会契约;

③ 提出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步骤;

④ 建立评价营销中行为是否符合商业伦理的模型;

⑤ 研究不同标准的网络营销手段所带来的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⑥ 网络伦理建设的原则和方法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跨国比较研究,对商业领域进行广泛调查和交流合作,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面向社会提供咨询和培训。

3、国内网络伦理情况

3.1我国网络伦理的特点

在新网络条件下,可能会失去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以及迟滞性所产生的信息垄断的优势。信息的及时性及渠道多样性,使得竞争双方必然寻求新的方式继续保持或获取信息方面的优势,也必然会改变传统的竞争方式。

客户与供应商之间关系变得模糊,客户可能会全面参与自已所需商品的生产过程,供应商也可能通过网络控制客户的库存变化,甚至会详细了解客户的资产与负债。管理层与员工的关系,因为网络的出现会出现变化,一些新的问题会因此产生。另外,随着政府电子政务的开展,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我国企业的网络伦理呈现出以下几下特点:

(1)自主性。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与传统社会人们的商业道德总识与道德行为相比较,无论是员工个体还是企业,在通过网络进行商业产往中,将呈现出更少的依赖性,更多的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

(2)开放性。世界上不同国家,一个国家不同区域,有着不同传统文化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交易的完成。企业在与外部进行商业交往,更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由于网络可能会将不同的文化全方位展示在人们面前,传统的道德中会更多的注入开发性的内容。人们在处理商业事宜时,会更多坚持如综合社会契约理论的最高规范的内容,而更少的拘泥于社团的或微观的规范。

(3)多元化。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一元道德受到极大的挑战。多元化道德的特点,要求企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管理思想等方面与之相适应。

3.2我国企业网络伦理的不道德行为的行式

不道德行为无疑是不利于经济资源配置,传统的不道德行为在网络条件,会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常见的不道德行为有网络诈骗、偷窃及破坏活动,甚至有的企业利用网络进行不正当竞争。网络诈骗,对企业来说,轻微的有提供虚假信息给用户或者利益相关者,重则有假冒,伪造、仿造等行为。偷窃行为是指有些公司利用特有的技术对进入其他公司的网络以窃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或者财物。这些不道德行为有的可能构成犯罪,扰乱正常的商业程序。

4、我国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1)隐私权。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須给予隐私问题足够的重视,否则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种隐私权可能包括合作方欲来欲透明的企业信息,也可能包括管理层如何尊重员工的隐私权,类似于管理层可以在多大范围内通过网络查看员工的文件、监督员工的等,还可能还包括如何处理采集到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由于隐私权而引起的商业纠纷在不断增多,企业应给予足够重视。

(2)知识产权。网络一方面为人们进行信息共享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不利。企业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对核心技术机密以恰当的方式给予保护。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自已有意无意对其他企业或个人知识产权的侵犯。然而,知识产权的确定与传统方式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3)网络安全。安全问题可以由外部如黑客引起,也可能由本企业员工或内部信息管理体制所引起。网络安全与网络开放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对矛盾体,它所引发的问题的很多。在当前,黑客引起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内部员工及内部信息管理问题所引起的信息安全问题引起重视还不够。

参考文献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信息时代,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手机的不断革新,手机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大众媒体。手机媒体在丰富了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管理问题。本文对手机媒体以及手机媒体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一、手机媒体的形成

(一)手机媒体的定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手机媒体已经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对于手机媒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匡文波是这样定义的: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

(二)手机媒体的优势。

1、高度的便携性。手机因为其小巧的外观使它携带起来的特别方便,可以说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也就是信息传播极其方便。手机媒体真正跨越了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

2、广泛且迅速的交互性。手机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使传播者和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双向沟通。手机媒体的这一特性使其具备了材料收集、读者调查、评论收集等功能。例如:生产商可以通过手机向用户发送调查问卷,从而对产品的销售策略做出调整;各大电视选秀栏目也可以通过观众的手机短信投票数来为选手打分;近几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也是通过手机短信投票的形式选出最受观众喜爱的节日。手机媒体实现了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

3、拥有极其丰富的受众资源。据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2月1日报道,全球已有15亿-20亿人使用手机。拥有手机的人数是所有报纸读者的两倍多,手机用户也远远超过网民数。手机传播拥有广大的受众,使其传播的信息能够被更广泛的阅读。现在很多商家通过手机媒体发放产品广告,以扩大产品的影响力。

4、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手机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范围广、限制因素少。手机媒体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全天候服务,传播者可以随时随地把信息传输到用户。

5、多媒体。3G时代的手机传播是一种多媒体的传播。3G为手机媒体的成熟的奠定了技术基础。从此手机可借助文字、图片、声音等的组合来进行传播活动。这种多媒体传播组合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所报道的对象,给受众带来更加真实的视觉感官。同时这也使手机媒体更加趋于成熟与一体化。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完成拍摄、编辑、传输等。这也使手机在危机时刻成为了采访工具。2009年lO月24日,长江大学学生搭人链挽救少年的事件中,在那万分危机的时刻就是岸边的同学用手机拍摄下了大学生救人的过程。

(三)手机媒体的劣势。

1、虚假与不良信息的传播。有很多不法分子借助手机短信虚假信息,招摇撞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2、侵犯个人隐私。随着手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多不法之徒利用手机进行偷拍并传播。

3、信息垃圾。目前,垃圾短信已不计其数,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秩序。

4、信息安全。一些手机的黑客针对手机的软件专门设计了一些病毒,对广大手机用户进行攻击。

(四)、生活中的手机媒体

1、手机报。2004年7月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从此手机报走入了我们的生活。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有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当天发生的新闻。截至2009年6月底,手机报付费用户数已达4524万户,2009年前半年总收入达到9.2亿元。手机报以其动态化的服务、强大的互动性以及多媒体传播的实现吸引着广大受众。在手机报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内容同质化、消费人群定位不准、技术瓶颈、广告植入困难以及价格偏高等。

2、手机电视。所为手机电视业务,就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流媒体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观看电视的业务。手机电视最初出现于日本,随后韩国、英国、意大利等国也有了不少手机电视用户。据市场研究公司IMS Research预测,到2010年底,全球将有1-2亿以上手机用户接收手机电视服务,而在中国也将超过3100万用户。但是,目前我国手机电视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手机电视业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

3、移动搜索。根据2009年7月的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6月手机搜索的用户占手机用户总数的26.2%,约4074万人。随着3G的推广和应用,移动搜索成为各移动运营商、搜索引擎厂商关注的重要领域。

4、手机图书。即将数字化后的图书利用手机作为终端进行阅读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这将极大地为受众提供了便利,电子书比起传统的书籍更加轻便,而且可以同时储存上百种书目,方便随时随地阅读。

二、如何管理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隐患。那么如何经营手机媒体就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问题。

手机媒体在高速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带了许多信息垃圾,如果任由其自由发展将会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甚至危害同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对于手机媒体的管理一定不可忽视。

那么在监管手机媒体的过程中又会遇到怎么的难题呢?首先,手机媒体的传播者身份具有隐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那些利用手机传播不良信息的人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为执法部门的监管带来了困难。其次,手机用户的海量性。由于手机用户众多,手机传播的信息量也相当大,可以说社会控制对于手机来说,几乎是没有作用的。还有一些诸如跨地域传播以及政策法规滞后等问题都为管理手机媒体设置了障碍。

目前国家也出台了很多关于管理手机媒体的方法,如手机实名制,这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手机实名制可以有效遏制屡禁不绝的不法短信,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号码资源,同时可以减少话费欠费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