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绩效审计

高校绩效审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绩效审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绩效审计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第1篇

(一)教育资金的经济性审计经济性是指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的节约与浪费状态,是判定高校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校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前,我国高教资金的使用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重复和盲目投资等问题比比皆是。绩效审计中的经济性审计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采取的监控措施,它可以涵盖从投资立项到回收资金的整个财务循环,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教育资金的效率性审计从宏观上讲,高等教育经济效率是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也就是说,取得同样质量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越少,其效率就越高反之,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越多。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即每一单位的教育投资成本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它可以通过一系列财务比例指标来表示,例如,年均学生经费率年平均在校学生数年均经费支出额就可以反映单位经费支出所能负担的学生数量。这一比率越高,则表示经费的使用效率越高。

(三)教育资金使用的效果性审计效果更侧重于对成果的考查,强调的是活动的结晶。就教育而言,只要一个学校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人才就认为效果是好的,而得到这一成果付出多少代价则归于效率,并非效果考虑的问题。高等教育成果不仅包括培养学生人数、毕业生数,而且包括学生就业情况、数量和质量、申报课题数目、社会认可程度及学校基本建设成果,包括教学场馆的建设和教学设备购置等等。

二、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及对策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1)缺乏审计标准。1999年以来,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颁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为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规范企业效绩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准则性质的可操作性指导文件,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导致绩效审计难以深入。

(2)高校的审计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由于受到过去计划经济审计的影响,较注重财务收支、财务会计等查错纠弊式的审计,而忽视了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根据内部审计协会的调查可知,目前高校审计项目中财务收支审计占到了43%,对工程项目的审计只占到14%,效益的审计只占到8.5%。绩效审计只在审计高校基建专项资金时用,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绩效审计还没有开展,实践中既没有明确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内容有哪些,也没有完善的绩效审计标准,更没有完整的案例可供借鉴。

(3)高校审计缺乏事前、事中审计,而偏重于事后审计。我国目前高校审计往往偏重于事后审计,不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审计,对违规违纪行为不能防患于未然,对资金运行过程中因使用不当形成的浪费仅限于事后发表评价,只能预防同样的损失再次发生,却不能通过努力预先审查清楚以挽回或避免损失。

(二)高校绩效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我国高校绩效审计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上述问题。其原因可概括如下两点:一是高等学校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审计师实务知识较多,而理论基础薄弱,对传统审计技术较熟悉,而对现代审计技术较陌生,现场作业经验丰富,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部分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解水平、业务技能较低,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绩效审计的效果。二是审计技术方法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技术还是以账项导向审计和系统导向审计为主,而开展高校绩效审计迫切需要在审计中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要求审计方法和手段也相应改变。但基于审计成本、习惯思维和技术配套等各种原因,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阶段,计算机在很大程度上只被用于简单的数据汇总或者文字和表格处理,而利用计算机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测试和检验、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更高层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尚未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全面展开,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将影响审计效率和效果,难以适应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

(三)高校绩效审计的完善对策(1)引入市场竞争体制,提升高校绩效审计层次。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人员出身,起步低、人数少、结构单一。所以新公共管理主张引入市场竞争体制,一方面,校内部审计可通过提高待遇等手段以校内竞争方式吸纳高素质人才。合格的审计部门不仅要有足够的财会审计人员,而且要有一定的工程技术人员,还要有经济学家、计算机专家、法律专家和信息专家等的加盟。另一方面,可以有步骤地让一些社会审计机构如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等高层次的审计组织通过市场竞争参与到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来。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绩效审计所占的比例将会逐渐加大,而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基础作保障,因此,加大高校审计队伍建设力度,提高绩效审计能力是积极推动这项业务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高校一方面要抓紧现有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其尽快适应效益审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要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进行绩效审计专业培训。此外,高校可以借助专家力量,增强绩效审计的能力,弥补专门技术力量的不足。

(3)建立高校绩效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由于高校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缺少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效益标准,因此,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审计工作水平,建立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审计指标体系,已经成为高校绩效审计得以稳步推进的关键所在。这一体系应是多层次的,由法律法规、定额标准、工作目标和程序、预算等组成;而且该体系应是动态的,随着高校工作重心的变化和师生价值观的改变而调整;指标内容应包括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评价,应是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其科学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因此,在建立审计指标体系时,应考虑效益评价的特殊性,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一方面量化可以量化的影响效益的因素,以便于分析、比较;另一方面对无法量化的影响效益的因素,建立“优先实践”原则作为衡量标准。

三、高校绩效审计实施的程序

(一)初步调查分析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初步调查分析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就是确定项目、范围和方法。被确定的审计项目往往是支出金额较大(具体金额由高校视其规模自行确定)、教职员工广泛关注的经济项目,一般要经广泛的协商和讨论。在审计开始前要对被审计单位、政策、目标、主要活动、主要资源以及开展这项审计活动的主要风险、有关的政策等进行调查,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审计的结果进行评估。要对审计的人力财力、时间和方法、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安排,制定绩效审计计划。审计计划要提交主管审计工作的校领导以至校(院)长办公会,由其决定是否实施。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高校 绩效审计

1 当前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

1.1 绩效评价制定缺乏战略性 我国现行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只看重短期目标的利益,并不重视远景目标,忽略了高校发展的长期战略,这样的评价体系远远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目标与要求,不利于高校长远发展。

1.2 绩效评价内容单一,缺失评价功能 目前高校的绩效评价主要在教学与科研当中,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主要以评价产出为主,对教育资金的投入问题并不涉及,无法客观的评价教学资源的本身价值。评价结果直接与教师薪酬挂钩,忽略了学校的长期战略,忽略了绩效评价的其他用途。

1.3 高校绩效审计队伍层次不齐 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综合性强,涉及的门类众多。这就对相关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审计人员的配备尚难以完全胜任绩效审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绩效审计工作本身的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较高,再加上审计的技术性操作也更为复杂,审计人员就需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一要求是难以达到的;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实现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就要求审计人员队伍的增加,即将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充实进来,以满足当前高校审计工作的需求。但目前受各高校审计人员编制的限制,难以增加其他专业人才。这就造成了高校审计队伍参差不齐。

传统高校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绩效审计的全面性与客观性,需要采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绩效管理的工具,刚好能够满足这种需求。

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审计建设思路

2.1 明确高校的使命与战略 高校审计作为教育审计的重要力量,对绩效审计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明确了高校的使命与战略,确定了组织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和实施组织发展总体谋划的动态过程。组织战略的三个基本问题,就是组织的位置、组织发展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对于高校这个组织的位置,一定要考虑高校所处的社会地位,面临的资源、能力、竞争、毕业生就业途径、高校当前绩效等;对于高校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方向来判断学校发展或转型的方向;对于实现目标的途径,要求战略的具体制定与实施细节,使学校由当前位置向目标位置过渡。

我国高校的发展战略,应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充分考虑关键评价指标构建的差异。

2.2 依据平衡计分卡设计绩效审计思路

2.2.1 客户维度。高校主要以教育学生,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为任务。高校的客户群体主要为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等。客户方的战略目标制定: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满足客户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即在教育学生的环节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而在学生就业的环节,满足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质量的需求。只有客户满意高校的教学质量,高校才会有更高的社会认可度。准确衡量客户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是设计客户维度指标的基本原则。

2.2.2 财务与资源获取维度。高校虽然是非营利组织,但是高校的财务性指标仍然能够直接反应高校绩效的优劣。高校首先要增加办学资金数量。在努力争取国家办学经费的同时,应发动自身力量,努力自筹资金。在开源的同时,要关注财务的效率性,做好节流。根据财务支出的性质不同分别设置指标,来反应高校的产出与资源耗费之间的关系。

2.2.3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高校需要一系列的业务流程来完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后勤等活动。首先要对客户目前的需求进行调研,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相应的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在了解客户需求之后,整个服务的过程要保持一致性与及时性,这就要求各部门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要高度一致,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2.2.4 学习成长维度。学习成长维度主要是交工能力的维持与发展。教职工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前提,员工只有具备了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才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激励、授权和协作是保证员工个人目标与学校战略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高校绩效审计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当中,几个维度之间具有联系性。为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必须使客户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必须为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预留充足资金,以保障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财务与资源合理利用和规范有序的业务流程紧密相关;学习与成长能力又为规范有序的内部业务流程提供持续动力。

3 改进高校绩效审计建议

3.1 完善高校审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 许多院校并没有单独设立审计机构,或者审计机构与监察处、纪委、财务处合并职能的学校,都应该将审计机构单独设立,从事相关的审计工作。该审计机构不隶属于任何部门,直接受学校主要负责人的主要领导,同时,除直接向学校领导汇报工作外,还收上级主管审计部门与机构的业务指导,并报告工作。在工作中不受任何部门或者任何人的干涉,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做到独立、客观、公正,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逐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联合社会各界资源,扩大审计队伍,改善审计队伍结构。

3.2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机制 面对绩效审计中的种种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建立一整套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机制,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高校绩效评价的标准是不断发展的,不会一成不变。因此,相应的绩效审计评价机制也要不断补充和完善。高校的绩效审计评价机制应该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个指标评价机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短期目标,第二阶段为中期目标,第三阶段可根据高校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制定长远目标,并在实践环节做出适时调整。参考高校绩效评价基本指标的内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与省情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3.3 创新高校绩效审计工作思路 高校与企业活动以及行政部门的活动有所不同,高校主要运用财政投入和自身筹集来的经费来完成教学、科研活动,达到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专门人才的目的,即是高校通过师资力量、校内设备、教学经费等进行投入,从而培养出一批高质量人才,产出一定的科研成果。高校通过强而有效的监督,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做好规划,重视办学效益。伴随着绩效审计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和应用,各高校要转变思想,创新工作方法,以应用财务审计为基础,采用绩效审计思想,加快建立起一整套绩效审计防控机制,严格审计标准,更新工作思路。审计人员要熟悉绩效审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不断推动高校审计事业的发展。

3.4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开展高校绩效审计 高效绩效审计是衡量高校内部各资源利用率,考察其投入产出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其资源占用、消耗与工作业绩的综合分析,评价出校内各部门的资源利用情况。绩效审计的发展是渐进式的。目前,我国各高校的财务会计制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信息真实度不高、办学环节的违规问题仍然存在、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因此,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要以此为重点,保证绩效评价的真实性。绩效审计的初衷是合理规划内部各部门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制定审计目标,核实相关财务数据,并根据审计部门从业人员的实际能力,提出可行性建议,规范管理,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另外,还可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考察各部门执行财经法规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以监督高校干部,进行业绩评价,以促进高校领导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丽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09.

[2]卢宁文,孙明贵.给予预算管理的高校资金运用的绩效审计方法[J].现代管理研究,2010(8):93-96.

[3]李超.平衡计分卡在我国高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财会研究,2008(8).

[4]吴国萍.关于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5(2).

[5]张建平,陈建.浅议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1).

[6]张大田.从绩效审计的历史沿革看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J].财会通讯,2010(24).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预算执行 绩效审计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13-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高等学校办学活力的增强,财务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如何利用财务资源杠杆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将成为新的课题。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参与高校管理的作用不断加强,将审计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建设”,是推进高校各项经济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提高高校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对于提高学校审计工作质量,改善高校预算管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高校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所谓高等学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结合,是指对高校预算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客观全面的审计评价和考核,并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的活动。其审计评价内容包括:对高校各级预算单位预算资金的实际收支情况、资金使用的经济合理性、经费的投入与支出比例等方面进行审计和绩效评价;对高校各级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完成情况和完成效果进行审计和绩效评价;对高校各级预算单位设置的预算绩效目标的合理性和绩效目标完成的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

1.高校预算任务艰巨,管理存在盲区。我国正着力推行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转变,在高校扩招政策的带动下,办学规模日益扩大,预算投入也逐年增大,但对于高校来说如何用好这笔巨大的预算资金,是个极具压力的工作,许多学校都已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但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盲区。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观念守旧,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高校的管理层,对预算缺乏全局观念,对于所分管部门的经费要求,只要认为可行就签字同意立项,而不考虑学校的总体收入情况和支出项目的轻重缓急;预算的执行单位洛二级学院、系、部、处级单位)对预算缺乏管理意识,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盲目使用资金的现象,对于学校给定的经费预算用完再说。缺乏统筹规划。(2)预算范围狭隘阍盖不完整。我国传统的预算编制和管理范围仅限于预算内资金,各项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等,基本上由部门和单位自主安排收支。这种预算编制方法涵盖面窄,造成预算外资金规模庞大、高校难以实施有效监管,列收列支现象严重,这既不符合预算统一性、完整性原则,也不利于预算管理。(3)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执行随意性大,约束力不强。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参与预算编制的人员只是单一的财务人员,他们对学校运行、建设发展与预算的关系缺乏研究,难以对学校预算管理提出细致可靠的建议。特别是在预算编制中,预算编制人员对高校纷繁复杂的业务活动及变化情况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缺乏缜密的科学论证,很多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基本上采用传统的“基数+增长”方法以及编制人员依靠“经验+估计”进行。在这种编制方法下,预算支出以基数为基础,而基数本身可能不合理,使预算数与实际执行差距较大,造成资金配置不合理,而且未及时有效地实施监控、跟踪管理和指标考核,导致在预算执行中调整、变更、追加预算频繁,使预算的执行偏离计划的轨道,导致预算执行力度不强或形同虚设。(4)对预算缺乏有效的绩效考评。高校对绩效考核缺乏足够的重视,对预算最终执行情况没有进行必要的考核、总结,有的高校即使考核,也仅限于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对预算执行的效果没有考虑。这必然将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

2.高校预算执行绩效低下,传统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存在弊端。(1)高校预算执行存在绩效低下问题。各高校在经费的使用上普遍存在绩效低下的现象:购置资产,没有考虑到资源共享,各系部院重复购置;对未来事业发展需求预测不准,盲目购置一些价值昂贵的仪器设备,有的设备长期闲置不用,最终损坏、报废;基本建设及修缮工程没有长远规划,设计不合理,拆建更替频繁;创办校办产业可行性研究不够,经营管理不善,学校投资承担极大风险;对经常性经费、专项经费的使用不规范。没有处理好消费与积累之间的关系,盲目贷款,利息支出数额巨大。此外,近几年我国高校进行了调整合并、联合共建等多种体制改革,对高等教育的设置布局和结构进行了调整。但就资源配置来讲,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各高校的资源共享不完全,导致教学设备的重复配置与闲置并存。这些问题都应当进行审计,要审计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益,查清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原因。(2)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未能有效评价“三性”。预算执行缺乏绩效的问题,应通过加强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来“保健”,但是当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的相关工作,却存在许多问题,使得预算执行审计的开展未能发挥有针对性的功效,无法完成对预算执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评价的目标。

一是审计工作主要停留在财务收支准确性审计上。从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定位来看,由于受到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注重查错纠弊式的审计,而忽视了绩效的审计。二是偏重于事后审计,对预算执行活动全过程进行审计的少,对无效使用经费的行为不能防患于未然,对资金运行过程中因使用不当形成的浪费仅限于事后评价,却不能通过事先的趋势分析予以挽回或避免损失。事后审计多,事前审计少,而事中审计(即对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和调节,以推动被审计单位改善未来经济效益,实现其潜在利益)则更少。应该看到,滞后的审计结果严重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制约了审计作用的发挥。三是机构设置及人员在形式和实质上都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人员保持诚信、作出客观判断和避免重大质量妥协的保证,“没有独立性,就不能取得内部审计的预期效果”。此外,许多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不是学校的正职行政领导,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深度和客观性。

3.政府职能转变也迫切要求高校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早在2003年,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就提出了“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的要求;2008年审计署又颁布了《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了“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的要求。明确指出"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这一战略决策,既为我国的审计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审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传统预算执行审计的弊端极大地成为制约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瓶颈”,而绩效审计的开展又能够十分有效地评价“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因此我们尝试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

二、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实践模式

1.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实践模式。传统的预算执行审计一般是事后审计,这时一些违法、违规或是低效益行为已经发生,难以纠正或者纠正需要付出较大经济代价。现代的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强调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审计,包括事前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相关依据进行评估分析;事中对大额资金进行监督,及时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事后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合法性、合规性、经济型、效率性、效果性给予评价,监督预算执行部门对其问题进行整改,并检查整改情况。由此,可以在审计时间上做到全过程审计,突出审计的时效性,也能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2.绩效目标审计与预算执行过程相结合的实践模式。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应该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要以预算绩效目标作为衡量预算执行效果的标准,而绩效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决定其能否作为衡量预算绩效的准绳。因此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从绩效目标制定时就应介入,在绩效目标制定后及时考量评估其合理性和可行性,目标一经确认,就应贯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过程始终,在发现预算执行与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审计应及时提出,并监督预算执行部门纠正偏差。

3.绩效预算管理与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相结合的实践模式。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在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预算编制并不是按照绩效原则安排的,没有科学的论证,缺乏效益性。因此,要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真正发挥作用,预算绩效审计必须和绩效预算相结合。高校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是以绩效预算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高校管理的实际情况,以效益为宗旨,以目标管理和部门预算为支柱,经过充分的信息沟通和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构建起效益分析框架和绩效预算管理运行模式。包括在预算资金安排上应注意分配的科学性和稳定性;细化预算科目;强化激励,实施合理预算奖惩;增加预算编制决策评价等。在这样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下,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就可以根据项目绩效评估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建议,保证预算绩效的实现。

4.监督、评价、建议、后续审计相结合的实践模式。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中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为实现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目标,提出审计建议,对保证预算执行的效益尤为重要;预算的有效性评价是项目预算执行阶段的终点,也是下一阶段或下一项目执行的起点;而后续审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决定建议的落实整改效果,没有后续审计的意见,整改往往会流于形式。如此周而复始,使得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从“结果导向型”向“目标――结果导向型”转变,实现对高校预算整体层面的“效率”、“投入――产出”、“潜力”地有效考核、评价和挖掘,使得学校资源更加合理配置。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应适时选用不同的审计手段和方式,不但起到“免疫系统”的功能,并切实发挥“建设性作用”,保证审计效果。

三、构建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是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关键

1.构建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1)科学、可比性原则。要全面客观地评价高等学校管理状况必须以现有的会计数据为基础,并且是具有可比性、连续性和准确性。在构建指标的过程中要注意指标的科学性和完整性。(2)通用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中要注意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联系和统一;要注意几种评价指标的兼容和统一,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要尽可能设计出一套满足不同需要者信息需求的指标体系,保证指标评价的准确性。(3)整体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高校预算资金支出是高校及各部门活动的反映,建立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要考虑整体性原则,使审计指标能全面地反映各个要素和环节的关联,以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同时高校的各个预算执行部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使用范围的预算资金也有不同的绩效及体现方式,因此,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根据预算执行的适用范围分类建立,从而使得各项评价指标更具针对性。(4)动态完善原则。财务预算绩效的评价应充分考虑到评价的趋势性,剔除偶然性因素影响,不断对评价指标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更明确地反映高校财务管理的总体水平。(5)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可以定量描述的项目,必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直观更具有可比性,同时使定性评价更具有证明力和说服力。对一些只能定性描述的项目,也需要全方位评价其综合效益,避免以偏概全。(6)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时,要将有利于教育部门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绩效和体现管理工作业绩的短期绩效结合起来评判,统筹兼顾,并尽量使短期绩效服从长期绩效,减少各种形象工程的出现,以促进学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确定宏观与公允的总体评价标准。总体评价标准是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根本性和指导性的标准,是对预算执行效益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本规定,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绩效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的依据,也是预算执行部门应努力达到的工作目标。针对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总体评价标准,可包括:国家的法律或法规规定的方针政策;学校制定的预算目标;国内外同类型单位、项目的先进水平;以前年度审计的意见和建议;内部控制制度等。

3.建立突出重点、灵活对应的具体指标体系。1997年,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HEFC)设立了一个绩效指标研究小组组(Performance Indicators Study Group,PISG)研究和设置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了《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评价体系》。在《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评价体系》中,将英国高校的战略目标层次定位在教学、教学辅助、学校管理、科研和后勤等五个方面。在确定目标层次后,《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评价体系》又确定了十分详细和缜密的关键绩效指标,从一些看似细微的关键点衡量预算执行效果以及资金使用效率。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第4篇

(一)注重专项审计调查,忽视项目审计

从目前具体的审计结果进行分析,高校内部大部分的财政支出审计工作都是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对于全面审计调查非常少见,主要原因是因为审计机关所有的工作人员比较匮乏,但是审计具体的工作量逐渐增多,这就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对所有的高校都进行比较全面具体的审计工作,因此,对于我国高等院校具体的教育经费进行的审计工作只能是专项审计调查。虽然审计人员比较少,审计的范围非常窄,无法实现对所有高等院校都完成全面的审计工作,但是不进行项目审计调查的工作,无法深入的评价高校的具体情况,因此,不能提供具体的整改意见。

(二)没有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规范体系

高校内部财政支出绩效具体的评价,一般都是利用通用的一些财务规则并设立具体的指标,对财政支出具有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我国广东省制定的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将总资产反映出的增长率作为具体的发展潜力指标,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资产整体的利用效率,按照这样的趋势,如果大部分高校只是盲目的进行扩张,盖一些并不实用的豪华大楼,这种情况会使总资产增长的速度逐渐增加,但是,股东资产具体的利用效率如果比较低,这就不能证明财政资金具体的最终利用效率比较高。因此,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评价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三)指标评分方法不够完善

想要得到最终具体的评价结果,需要对所有的指标值都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最终进行综合。这就会涉及到无量纲化等内容。具体的无量纲化是指利用各种数字变化完全抵消原始指标影响,从而有效的解决指标具体的综合问题。但是,这种无量纲化具体的指标并不能代表最终的总评分。但是,在我国所有的评价工作中,最后的指标评分只是根据标准对照最终的得分,其中的评价标准并没有科学规范的制定,并且最后的结果大多都是利用工作人员日常的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并不准确。

二、完善我国高校内部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

高校内部的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属于一个非常复杂繁琐的系统,并且是多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的繁琐系统,建立科学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过程。第一,评价目标的选定,其中主要包括对总体目标的选择与确定,并对目标进行细致划分。第二,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需要确定好需要建立的指标体系,然后,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查并合理的优化。第三,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模型的具体选定,其中包括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并确定评价的标准规则等。第四,进行综合评价,包括采集具体的数据资料,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评估,对模型参数进行适当的评价等。第五,对确定的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检测,从而有效的判断评价模型以及各种评价的具体标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具体的要求,如果最终的结果表明并不符合相应的要求,需要进行及时的修改调整。第六,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制定评价报告,包括对评价结果进行公正的书面分析,撰写具体的评价报告,最终将评价得出的最后结果进行公布,将得到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存储。其中,在前三个过程中,虽然我国仍然没有比较健全完善的高校内部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不过,部分财政部门已经开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结束语

高校绩效审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绩效审计; 专项资金; 广西高校;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4-0121-04

自从200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和《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审计署,2008)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10多年以来,我国审计教务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与时俱进,加大了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实验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必要的实证研究及其成果。为此,本文试图以广西高校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经验证据为例,探索文章作者前期研究成果中所构建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适用和可操作性,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进行较深入细致的实践探析,以期为丰富和创新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绩效审计的项目概况

(一)项目简况

“广西高校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经费”项目是广西财政厅和广西教育厅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做好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工作的通知》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同意实施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的通知》等文件精神,通过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和项目高校配套资金,把现有学科水平及办学整体条件基础较好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作为广西2008―2015年新增博士立项建设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作为广西2008―2015年新增硕士学位的立项建设单位。旨意通过几年的投入与建设,四所高校达到国家《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整体条件》的要求,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终期验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该项目是广西高等教育发展和广西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迫切需要,得到了广西党委、人民政府和项目高校的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执行情况

在材料审核和现场核实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复核法等审计取证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广西高校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经费”2012年度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主要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形成绩效审计评价结论①。

1.项目资金情况

(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2012年新增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2 101.58万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项目专项资金6 400万元,项目高校自筹配套资金15 701.58万元,资金到位率100%。

(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2012年新增博士、硕士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经费总支出18 971.57万元,支出进度为85.84%。其中,财政专项资金支出6 397万元,支出进度接近100%。项目高校紧密围绕学位点建设的核心、关键内容,确保专项资金投入向立项建设学科集聚,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科学论证,做好专项经费的统筹调配,确保向高层次、高级别学科建设方向集中;增强教学仪器设备采购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实现仪器设备的集成、共享,避免仪器设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优化资源配置和资金安排结构,专项经费支出中,仪器设备、图书设备等硬件建设支出比例超过70%,学术交流、师资队伍建设等软件建设支出比例小于30%。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项目高校建立健全相应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开支论证充分,资金拨付程序完备、手续严格,符合项目资金管理规定。

2.项目实施情况

(1)项目组织情况:项目高校高度重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专门成立管理工作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决策。项目实施中所需硬件设备的采购由各项目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负责,且大型采购设备须提交采购可行性论证报告,并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再由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招标采购及验收,增强了设备采购的科学性、可行性,提高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2)项目管理情况:一是组织领导机构健全。项目高校成立了以高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绩效管理组织机构,负责组织领导高校绩效管理工作;建立项目绩效责任机制,将绩效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加强项目实施监控,加快预算执行。二是目标任务明确,监管措施到位。项目高校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对项目绩效目标进行分解,制定相关管理制度,针对项目实行校、院两级管理,高校负责整体协调与宏观管理,项目点建设学院负责管理工作落实,监督小组及时对工作进展进行督查,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有效监控,及时查找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三是自治区学位委员会、财政厅、教育厅也加大对项目组织实施的监督监控,按季度组织对项目绩效目标的监控,总结成绩,查找不足,及时整改,确保了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