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践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在2007年暑期,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总支以会计专业为主线,针对已经毕业的02级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和走访工作。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期一个月,时间比以往仓促一些。参加调研的同学走访了我校157名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通过基本的问卷了解外,还同时运用了走访和平信的方式进行联络。运用第一手的真实数据分析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对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共四个方面的问题。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及管理工作评价中的实践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帮助这一部分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中×轴上1表示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对实践操作能力非常有帮助,2表示有所帮助,3表示说不清,4表示帮助不大,5表示毫无帮助。很明显,学校的实践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还是有所帮助的。在学校每学期期末进行的校内外实习,让同学们能够对整个会计环节了解并且进行操作,对整个知识系统进行梳理,能够对书本知识有所巩固。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我校的毕业生在踏上社会工作岗位之时,能够比较好地、比较容易地进入岗位。实践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会计这个专业更加注重实践的操作,单单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需要的是“理论联系实践”。我校学生通过在校内的实践积累了经验,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了方便。可见,学校的实践教育对学生就业后的操作能力是有帮助的,通过实践能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使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同学在个人竞争力方面有了很大优势。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组成
会计实践教学系统是由各个教学环节要素组成的,从整个教学过程分析可知,实践教学环节要素包括实验课、校内实习、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
(一)实验课
会计实验课是在讲授会计专业主课程以后,按照会计实验课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的会计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际会计工作的操作。会计实验教学是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按照实际会计工作的要求,自行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根据账簿资料和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资料装订和归档等。在操作方式上。既要进行手工操作,又要进行计算机操作。
(二)校内实习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学习到一定阶段或学习结束后,到学校的校办企业和有关职能部门(如财务处、审计处)进行实地操作练习。会计实习是对会计教学的总结和检验。会计实习可分为校外实习与校内实习,根据学校的条件,选择校内实习或校外实习。选择校内会计实习时,因校内实习单位对学校会计教学实习的内容与要求比较熟悉,有利于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能够较好地完成会计实习任务。应该指出,在学校进行会计实习,不是在学校的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实验,这是两种实践形式,不能混为一谈。
(三)校外实习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到学校外部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地操作练习。在学校有校外会计实习的条件下,一般在会计专业课(如会计原理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审计)的课堂学习结束后,按照会计实习的内容与要求,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会计工作的实习,一方面了解和熟悉企业和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学习与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实践能力,从中进一步学习会计理论与方法。(四)社会实践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学校课程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到某个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服务和社会兼职的实践活动。如:在假期,组织学生到某个地区或部门进行宣传、咨询服务,或协助工作;或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兼职工作,如兼职记账工作、收款工作,或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学会如何做人,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社会调查
这是根据教学与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采用一定形式对社会进行调查的实践活动。调查的内容,一方面是根据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有关会计教学和会计改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另一方面是按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形式有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主要形式,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让学生到某个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采访、蹲点、座谈、参观等形式。深入实际进行专项调查。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实地观察,了解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等实际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人员配备与素质、工作环境、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存在问题等实际情况,了解社会经济改革、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拓宽视野,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揭示本质,加深对理论与方法的再认识,写出调查报告。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增长实践知识,锻炼社交活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由于其具有社会调查内容单一、时间较短、方式简便、联系面广、耗费较少和收获较大等优点,是会计实践教学中一种较好的形式。
(六)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根据会计教学计划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为综合检查知识水平和考核科学研究初步能力。由学生按照专业选题而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要事前选好与专业相关的论题,题目要有实践性(与现实相关)、理论性(与综合认识相关)和创新性(与探讨新问题相关)。撰写毕业论文要拟定写作步骤,包括:选定论文题目、拟定论文大纲、搜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通过毕业论文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如何正确处理各实践环节的关系
在以上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各个实践环节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从稳定性、保证性和效果性而言,最重要的是校内实践环节;而在校内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实验课环节。在制定会计实践教学计划时,要正确处理各实践环节的关系,发挥各个实践环节应有的作用。
(一)校内会计实验与校外会计实习的关系
在已建立会计实验室,可以组织校内会计实验的条件下,校外会计学习是不是就不需要了?答案是否定的。校外会计实习仍有其重要作用。在新的环境下,为克服会计实习的困难,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稳定的符合条件的会计实习基地,或根据实习内容选择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制度,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组织校外会计实习。
何为素质?理论上说,其内涵有三:一是指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二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三是指完成某类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基于“素质”一词三方面含义的诠释,拙文所提及的教师素质重点是指教师完成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即:教师管理班级的能力,教育学生的艺术,相对稳定的文化知识功底,理解把握处理学科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和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等等。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针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无数实践,结合教师培训的实际,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素质在体现课改理念要求,执行课程标准上,仍有很大的差距,需加以着力提高。
教师培训工作的实践证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各种形式。就其基本途径而言,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认识,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对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载体。
所谓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作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说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
实施新课改以来,为使教师尽快适应课改的需要,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业务培训部门应该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和辅导。而培训后的实践表明,这些培训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影响,通常觉得把所谓的先进性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灌输给教师,就以为教师熟记了这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技巧,教师的素质就会明显提高,就能在日常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把这些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其实不然,大量的实践证明,任何形式的培训,如果忽视教师主体能动作用的自我教育,就很难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
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实施的教育。这个教育过程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把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教育伴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可以使教师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自觉提高。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刻地反思,那么,不管其教令多长,经验多丰富,他的素质只会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尤其是那些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的教师更是如此。
所以说,要想提高教师的素质,就应该提倡如何搞好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促进自我教育。换言之,只有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一般说来,教师素质是指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知识功底,理论水平,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备课、讲课、辅导能力,教学技能,等等。而在这些素质中,教学理论水平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
如前所述,在以往的教师素质提高培训中,培训者误认为对教师通过教学理论的专题培训,就会导致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或改善。倘若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培训上不走出这个误区,培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走出这个培训误区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就是反思性教学实践。这是因为: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加以审视和分析,从而再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改进,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实效性,而这个过程就是教学理论的转化过程。例如:新课改理念提倡的教学中“要张扬个性化行为”这一要求。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学生在课堂上怎敢提出自己的学习建议。有的只能是服从或听从教师的说教,否则,轻者被视为破坏课堂纪律,重者扰乱教学秩序,肯定会受到批评。而新的课改理念对此提出的要求,就是希望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尤其是阅读教学,更为张扬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平台。
不能否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新的课改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意识已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受传统的教学理论的影响,教学中对新理念意义的体现和发现还存在着不足,表现突出的是,一些教师现代教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烂熟于心,但观察其具体教学实践,发现其教学行为与所讲的教学理论却相去甚远。因而,也就有了“穿新鞋走老路”,“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等一些个人认为较正确而普遍的评价与说法。所以说,利用反思性教学实践迫使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并通过教师相互之间的观摩讨论,使教师看到或感到“说”与“做”之间的不一致,使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认识,增强内化效果,并在转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的转变
大量的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在学术上有一定研究成就的学者型教师可谓凤毛麟角,而以经验型居多。就教师素质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具有的只是从事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以及一般的教学技能或教学经验,缺乏发现教育问题,探究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于是乎,教师的素质就显然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更不可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从理性的角度考虑,反思性教学实践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的转化。
四、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教师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
新的历史时期,课程改革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怎样教”;“知道教什么,知道应该怎样教,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师”根本不可能把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因此,循环往复的反思性教学实践,能够促进教师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堪称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成功典范,他的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实际上就是一部教学实践的反思性总结。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改革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而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为实现这一转型,引发了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和教学管理岗位的各个学者的思考与探索。怀化学院宋克慧提出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中,合理确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是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1]。南京工程学院吴中江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标准、培养途径等方面的改革与突破,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保障[2]。鲁东大学刘焕阳教授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立足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三大系统工程[3]。不论从哪个观点出发,从理论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大同小异,但结合到各自学校所属地方经济的差异,教学实际有很大差别,也有不少同仁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与实践,有针对课程体系的,有针对实验教学的,有针对专业实训的等等,相互之间不能照搬照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针对具体教师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较为鲜见,仍需地方本科院校不断努力进行探索。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的邢台学院,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责无旁贷。结合我校办学地位和邢台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我们已经制订了13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应课程,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将成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笔者以生物技术专业的部分必修课程为例,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考核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希望能对地方院校的本科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理论教学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到“悟道、受业、生惑”的转变
理论教学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到“悟道、受业、生惑”的转变,关键在于授课内容的“精”与“实”。“精”是指课程设置精选、理论学时精减、教学内容精细;“实”是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4]。《微生物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主干课,同时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只有将理论充分的联系实际才能将之学好学活,教师的选材非常重要,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应随之创新,灵活运用。在这方面,教师主要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尽可能的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如讲解“生产菌种的分离与筛选”以“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筛选”为例,讲解“诱变育种的一般程序”以“番茄灰霉病拮抗菌的诱变选育”为例进行,将科研问题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同时将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渗透在理论教学中。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疑问在理论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化解,使学生自然顺畅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其思考、分析问题的热情,提高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实践教学实现学生从“会操作”到“会思考”再到“能实战”的转变
(一)实验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理论学习往往占主导地位,实验教学只为验证理论课的某些内容而设立。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课时数、学分数,还是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均无法与理论教学相比。而现代社会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如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转型发展的关键。13版生物技术专业中《生物工程实验》、《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的设置旨在通过学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不仅可巩固原来学过的知识,还可以将各门知识进行有机串联,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如《生物工程实验》有关《微生物工程》部分的内容,教师在理论教学时就在恰当的时间布置作业———完成《碱性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酶活测定》实验设计,然后在《生物工程实验》中按照设计进行实施。为了保证其可行性,实验设计在实施前上交,教师根据实验室仪器、药品等实验条件对其进行把关,将设计方案相近的学生结成实验小组,将方案做出细微调整,然后进行实验。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实验室处于开放状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自行安排实验进程。因此,在同一单位时间内,不同小组进行不同阶段的实验,各项操作要求学生人人参与,独立完成,涉及通用的材料、仪器设备等,各组间可以分工合作,相互协调。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先在组内或组间进行讨论解决,若学生不能解决,则将问题报于老师。老师视情况可选择当场引导、分析、解决,亦可选择在理论课上将相关内容渗入,使学生领悟。随后可再延伸出新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使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责任心得到锻炼,而且使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学生“助研”
“本科生助研”是我校经过数年的本科教育与实践凝练总结出的一条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学院在这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对于生物技术专业而言,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教师的科研方向,学生可以自行拟题,也可在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承担一部分工作,以子课题的形式参与进来,完成阶段性的任务。整个程序包括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项目实施、实验结果观察与数据记录、撰写论文、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分别在各个阶段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同时强调不要加入主观意愿,试验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是试验而非实验,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失败分析失败原因,与预想不同分析其可能性,要做到科学严谨。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不怕失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初步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我院针对13级生物技术专业专门设置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内容之一。连续3周的生产实习,学生被安排在邢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邢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两个单位,参与采样、样品处理、测样、撰写质量报告等各个程序;指导教师在此期间主要负责住宿安排、安全教育、小组分工、专业指导等工作。整个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独立参与和完成各项工作。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了解了质检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切实懂得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结点,使学生的自主性、责任心得到锻炼,使其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培养与升华。总之,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助研和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为主,教师重在导”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从“会操作”到“会思考”再到“能实战”的转变。笔者认为在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最为关键的在于实践教学。在转型发展的今天,希望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开设成以实验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技能训练课程。实验设置成连续性、开放性的大实验。教师教学过程必须要求学生做到:(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组成员应根据实验安排积极参与,自觉进行各项操作,遇到问题积极思考,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与同学交流、向老师咨询等多种途径主动解决。(2)加强实验耗材的管理。由于多组实验同时进行,需要比较多的实验器材,不能为自己使用方便,把其他组的器材拿来就用。公用的器材要放于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意摆放。将要使用完的耗材及时登记上报老师,以便及时购置满足后续实验的使用。(3)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受实验经费、实验条件的限制,共用的器材比较多,小组间要相互协调,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4)注意保持清洁卫生。学生每次做完实验均要进行卫生扫除,养成个人产生的垃圾个人清理的习惯,如培养皿、三角瓶的清洗等,然后安排值日组,每天轮班进行全局的垃圾清理,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三、学生考核实现由“考生”到“学生”的转变
学生的考核体系遵循“重能力,重成效,而非重分数”的原则。目前理论课程的考核包括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分别占70%和30%。平时成绩根据学生日常的上课出勤、听讲状态、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实践教学考核重技能,重操作。如《微生物学实验》最终考核时是采用操作的形式。在考核前两周教师告知学生考核形式、考核范围,然后开放实验室,允许每个学生随时进行相关的仪器设备使用和操作技能的训练。考核时,学生随机抽取考试顺序和考查题目,教师在认定成绩后,及时纠正错误,让学生通过考核知道自己的错误或失误在哪里,留下深刻印象,掌握规范操作。这样的考核,目的只有一个———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重在成效而不是分数,实现由“考生”到“学生”的转变。应用型人才是介于学术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中间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最为核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现传统的常态的“传道、授业、解惑”向非常态的“悟道、受业、生惑”教学转变,即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多方位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在导的教学模式,解决学生的“学”的问题,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实践教学要实现学生“会操作”到“会思考”再到“能实战”的转变,突出技术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学生考核体系注重过程、注重能力,将“考生”变“学生”。总之,通过这样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改善,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转型。
作者:唐蕊 张雪辉 武宇红 单位:邢台学院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7):94-98.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在职教园艺实践教学上,我们可以根据要实践的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让职教学生带着问题,并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利用课本、图书馆、网络等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他们所学知识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针对某一问题有效展开讨论,构建师生互动教学。这样既能够巩固理论知识,使课堂新知掌握得更好,又能够促进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最后我们再给出答案,并进行有效的强调。现在在职教园艺实践课上我校园艺专业采用了创新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了职教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掌握。
2.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建立现代化、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积极协调各部门和园艺企业,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人,创建一个现代化的、设施齐全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实践平台。我们还要与一些园艺企业、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办学关系,使职教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这样有利于他们将来就业和创业。可以积极组织以“责任田”为中心的园艺实践教学,让学生从花卉的种植开始到收获全程由自己栽培管理,并进行小组比赛,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合作。这样能够使教学和生产有机结合,虽然工作量增大了,教学任务重了,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实干进取、团结互助的精神,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实践、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建立现代化、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3.深入调查研究园艺市场现状,与相关园艺企业建立广泛的行业联系
实践教学时,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园艺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现在园艺市场现状和流通情况,这样能够有效地开阔职教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能力。从现在园艺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现状来看,需要我们职教毕业生积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要求。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适应新时期园艺业的发展,有效实现自主创新,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在职教园艺实践课中我们要带领学生多走出去,多了解园艺行业发展状况,与相关园艺企业建立广泛的行业联系,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师安排方面,应严格把关,让那些具有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强的骨干教师担任实践课教学工作。青年教师入职之前一定要组织实践技能的培训,并且通过见习、助教、一帮一、实地考察等方式,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园艺业发展趋势的了解能力。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使我们教师队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保证我们有一支业务娴熟、素质高、技能强的园艺师资队伍。
5.开展职教园艺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关键词:涉外会计;实践;教学
一、三本院校涉外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及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对中原经济区的大力建设,河南省吸引了大量省外甚至外资企业进入中原市场,随之带来的是对于复合型涉外会计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我们应以时展和国际市场为导向,建立多样化的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在重视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不断提高涉外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会计人才。
涉外会计从业人员要求既熟悉会计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为了促进就业,提升学生竞争力,很多三本院校对会计专业的学生都提出了“双证”甚至是“三证”的要求,即在毕业之前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书以及计算机二级证书。对于涉外会计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加强英语方面的学习,除了在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之外,鼓励学生参加剑桥商务英语、CIMA、ACCA等考试,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获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证,面对企业的实务操作却无从下手;获得了计算机二级证书却不会运用会计软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却看不懂英文财务报表,这已经成为了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通病。究其原因,学生更加关注的是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实践操作能力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绝大多数学校开设了会计实践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单一、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考核标准不健全、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等问题依然存在,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三本院校涉外会计实践教学
与传统书本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已经在会计课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地位和作用也收到了广泛认可,但是实践教学的地位依然从属于传统教学,在教学中的比重非常有限。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并完善其中的每一环节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的。
(一)完善校内实验教学。首先,提高教师团队的实践性特色。为了满足涉外会计人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学校应从涉外会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到课堂的讲授都能够体现实践性的特点,尤其是涉外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要求更高。而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往往采用专职教师闭门造车的研究方式,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要想在教学中真正融入实践性就必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所谓“走出去”战略,一是选派教师参加国家财税部门组织的各种相关培训,使得教师能够及时更新涉外会计相关资讯,与时代同步发展;二是让专任教师走到涉外企业中去,参与企业实际财务处理,尤其关注外汇业务核算、进出口业务会计处理、关税缴纳以及出口货物退免税等涉外业务的处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及时与其他教师研究讨论,总结实践中的问题与经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所谓“请进来”,就是请进涉外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涉外会计的人才培养。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中的专任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两者相结合,从而建立起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双方取长补短,人尽其才,更能满足涉外会计实践性教学的要求。通过“走出去”,教师在讲课中能够穿插更多亲身经历的实践案例,而不是拘泥于课本知识的照本宣科。通过“请进来”的兼职教师,又再次弥补了专职教师实践经验有限的短板。这样的双重保险是校内实践教学的有利保障。
其次,建立涉外会计仿真实验室。为了增强涉外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很多高校与开发会计软件的企业合作,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和ERP实验室。建立仿真实验室的目的是让学生模拟涉外企业的日常业务处理,从而提高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仿真实验室必须能够高度模拟企业中的真实环境。传统的校内实训方法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某一企业某一期间的会计事项处理全过程,一个学生需要充当多个角色,同时完成不同岗位的工作,这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同时,学生在不同角色之间的频繁转变容易造成学生对角色定位的认识不清,不能分辨每个岗位的职能和责任。实训课程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分别担任会计主管、总账会计、成本会计、出纳等模拟实验平台提供的不同角色,合理分配职责,使之尽量接近企业实际情况。此外,涉外会计仿真实验室应在传统会计仿真实验室的基础上增加涉外会计的特色,应针对涉外会计的特点,设置外汇业务核算、进出口业务会计处理、关税缴纳以及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核算等内容,使学生能够体验涉外企业财会的实物环境,从宏观层面对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账务处理了如指掌,提升对企业财会实物环境的认识。
最后,加强校内模拟实验的考评制度。大多学校将实验报告作为学生实训课程的最终成果,以此评定学生的实践能力。鉴于学生人数较多,很难实现每人分配不同的考核项目,因此实验报告的内容和形式具有统一标准,导致抄袭现象经常发生,无法确定学生的真实水平,评价体系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在对模拟实训进行考评时,教师应多元化考评标准,将学生的实训态度、动手能力、实训结果等内容均列入考核范围,给以综合评定。除此之外,可将实践考核纳入涉外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考试中。具体来讲,就是针对涉外会计工作各环节的特点,设计实践操作性质的考题,让学生随机抽取进行考核。这样一来,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对涉外会计处理的整个流程进行全面掌握,从而激发学生实训课程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
(二)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加强社会实践。与校内仿真实训相比,校外的社会实践则是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举世瞩目,是德国经济崛起的人力资源保障,许多国家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完善本国的教育体系。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学习和在企业接受实践能力培训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教育制度中,学生在完成学校的理论学习后,学校安排其到合作的企业中继续实践学习,学员既是学校里的学生又是企业中的学徒,导师则由学校中的教师和企业里的师傅构成。学生毕业时可获得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以及企业出具的实习证明,大大提升了毕业生的竞争力,缩小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断层。
将“双元制”运用到涉外会计教学中,学校可与涉外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稳定的实验教学基地。针对可选择的企业,学校应对其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最好选择那些具有大量涉外会计业务,规模较大,经营理念超前的企业,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选好企业后,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和开展实习,充分发挥实验基地的功能。一方面,学校要将课堂搬进企业,要求学生不断反馈实习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学生理论上的指导,而企业会计人员则给予学生更多关于工作经验的传授,能够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获得更加感性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实习,能够加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但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国家办学为主,企业参与教育的意识比较单薄,并且由于会计岗位的敏感性,企业接纳实习学生,难免会给企业带来安全风险,作为新手的实习学生,在工作中一旦发生错误将给企业带来损失,与学校相比,企业承担了更高的风险,获得的利益却寥寥可数,形成了“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因此,为了巩固校企合作关系,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和政府调控力度,引导企业树立起大教育观,鼓励企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同时,学校应加强对企业的“反哺”。如可以利用校内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师资力量,协助企业解决一些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问题,做一些课题研究等,从而增加企业的收获,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学校可以通过校办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平台。高等院校以学校现有资源为基础开办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司,公司通过向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依赖学校平台和资源走向市场,学生通过实习获得实践锻炼,一次达到双赢的目的。就会计专业开说,学校可以成立会计公司,承担本地中小企业的账务处理、报税纳税、工商年检等工作。公司将这些财务工作交由学生完成,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学生通过为公司工作很好的达到了全面、市场化的实训目的。
此外,学校应鼓励学生在参加学校安排的校外实习之余,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投简历、熟人介绍等方式自己寻找用人单位进行实习。现代社会中,多数学生长期生活在家长和老师的庇护之下,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立能力差、抗挫折能力较弱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校外实习,不仅有助于消除学生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断层,而且能够使学生提前步入社会,看到自身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提高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给涉外会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三本院校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结合涉外会计的特点不断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合理设置实践课程,深化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从而运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涉外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施颖.高职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主要内容[J].财务与会计,2008,(2):58-59.
[2]汪佳梅.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认识与思考[J].职业技术,2012,(6):16-17.
[3]由敏.大学会计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途径[J].会计学研究,2012,(7):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