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是政府及社会各界乃至教育界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之一,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客观归因并进行对策分析,就成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关键一环。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归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的城市化进程,20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并贡献了令世人瞩目的GDP增长和城市化率,而那些被迫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孩子们,却成了这一宏伟进程的衍生品而被忽视。(一)家庭方面完整、稳定的家庭结构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往往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进程打工而出现裂痕,原有的家庭教育模式发生转变,出现了当前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隔代监护型”现象和“单亲监护型”,“隔代监护型”即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打工,子女由祖辈进行抚养的形式;“单亲监护型”是指父亲或者母亲外出打工,另一方在家照顾子女,这两种教育模式虽然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其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说往往负面作用多于正面作用,例如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留守儿童人格发展出现障碍、亲子关系淡化、儿童学习意识不足、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消极,不善交际等等,由于在人格发展和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完整的父爱母爱,多半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不等的身心建设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对其进行教育的难度。(二)学校方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和学校教育也有着极大的关系,一般来说,留守儿童就读的农村学校硬件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是常有的,尤其在师资配备上,当前农村教育场域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知识结构严重失衡的现象,例如语数外教师充足而其他学科教师比较匮乏,这使得农村学校很难有针对性对留守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身心建设教育和引导,只能简单地进行一些大众化的教育,难以实现有效教育的目的。(三)社会方面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社会方面的重要意义是无法取代的。从社会角度来说,社会环境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社会方面对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支持还远远不够,留守儿童生长的社会环境也比较复杂,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来说极为不利;与此同时,长期存在的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将户籍与教育进行挂钩,也限制了留守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市接受教育的机会,尽管有的地方已经开始逐步接收一定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但由于资源配备、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其现存问题及原因上入手,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政府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各地政府的有效帮扶和政策支持责无旁贷,各地政府应建立当地农村留守儿童专项经费和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对农村学校尤其是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学校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切实履行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职责。(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当前有效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政府及学校自身应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指导家长关心子女,同时在学校中开始相关课程,例如有关心理辅导的课程,引导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起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或父母定期联系机制,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三)引导父母承担家庭责任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是任何其他人都无法替代的,因此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应增强家庭教育的意识,夫妻双方应尽力避免同时外出打工,有条件的父母应尽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如果被迫将子女留在家里,也应多和子女进行联系、沟通,随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心理发展问题,及时和子女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共同解决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也应大力地方经济,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带动农民工就业。让更多的背井离乡的留守儿童父母都能就近务工或者返乡创业,从根源上大幅降低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这是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治本之策”。
三、总结
总之,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政府部门乃至社会各界都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好这一义务教育中的现实性顽疾,需要指出的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各方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基础实践,早日解决好这一现实性问题。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03:13-29+188-189.
[2]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问题的提出
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对于提升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缓解农业生产的内卷化以及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推动社会流动、维护社会公平等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正功能。[1] 但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度性约束,在经济理性的考虑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往往是以个人为单位,呈现出经济行为脱嵌于社会系统的特征,与早发国家农村人口流动以家庭为单位显现出较大的差异,由此派生了一系列国别性社会问题,其中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是问题之一。
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父母教育的缺失,学校、社会和政府部门替代功能发挥和应对机制的衔接不畅势必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形成不利的影响,从而引发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2] 正因为如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2.文献综述
现有的研究多半是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但这些研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说研究多半强调研究者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留守儿童自己的身份参与和意见表达,多半将留守儿童看成是负面的、功能缺失的、需要被管理的对象,所提出的对策往往也是从管理者和决策者的立场出发,这种价值取向往往忽视了对留守儿童自身优势的发掘和利用;再比如研究多从宏观外在因素出发,缺乏对影响留守儿童的内在因素的考虑。在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所提出的对策中,研究者大多是从国家、制度、社会、学校、家庭等宏观外在因素着手,强调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经济、物质上的补偿,而加强思想、道德、心理上的教育,施以制度、政策、法律上的倾斜保护显得缺乏针对性。
本研究通过社会调查等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切实可行的操作范式,验证其效能。通过实验法探讨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理论和具体方法去弥补现有范式所存在的缺陷的可行性,以期推动农村留守儿童自身主体性、农村社区优势资源的发挥和整合。
二、研究的基本假设和方法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淮南、黄山、合肥、阜阳四地农村在校儿童对象1000人,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3份,有效问卷913份。并选择教师、家长、学生、地方教育管理者50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通过量表法对部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测验以便于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量表主要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儿童学业不良调查表和阿肯巴克儿童行为量表。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三、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1.教育理念的问题视角,服务主体的被标签化和被污名化
无论是媒体还是社会管理者,对留守儿童都存在着明显的标签化和污名化倾向,并多半伴有较为消极的刻板印象。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留守儿童印象的语义差异量表,调查社会普通民众对留守儿童的评价,调查显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普遍比较负面,详见表2。
这和本研究前期所做的文本分析所得出的统计结果具有惊人的重合性和相似性,这也是国内多数学者的观点。这必然会影响到实际教育工作中具体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造成留守儿童的负面自我实现,而这恰恰是不能被调查数据所证实的。通过对调查数据的Spss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学习成绩、不良学习行为的发生概率上,还是在心理健康的评判上,是否留守与负面结果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这种标签化的机制通过传媒舆论、文本、学校的隐形课程以及教师的态度等因素而不断被强化,势必造成不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方式。
2.留守儿童教育延续性缺乏,教育正向社会功能发挥不足
根据社会系统理论,教育作为主要的维模机制和社会体系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强化的关系,它为政治系统提供合法性论证和说明、为经济系统提供合格的劳动力资源、为文化价值的传递提供主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正向功能。但在大学扩张和就业压力攀升、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乡村教育质量下滑等现实面前,教育所应发挥的促进社会流动、改善社会地位等正功能不断地在经济撒旦的魔方前被解构。[3] 教育无用论越来越被社会上的人,尤其是农村居民所认可。这一问题在留守儿童身上同样有着深刻的表现。从调查数据看,有43.2%的留守儿童父母认为,子女接受完初中教育即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初二以后就存在着明显的是否继续接受教育的分化。主体性的缺乏必然会造成学习行为上的差异,并被直接反映在升学率上。
3.社会资源缺乏系统整合,相互衔接不畅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在一定的场域环境下的专业行为,在社会分工的大背景下,其功能和目标的实现必然受到社会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有机整合才能发挥正常功效。调查发现,目前应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主要集中于家庭功能恢复、学校教育强化和深度化、宏观政策立法和制度改革等方面,而忽视了发挥社区、文化、舆论传媒及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即使是家庭功能恢复、学校教育强化和深度化、宏观政策立法和制度改革等主张往往也是缺乏相互之间的衔接而各自为政,对其功能假设也缺乏事实的验证。举例来说,对家庭的功能恢复,目前的政策导向无外乎通过发展地方经济让家长回流,或者改革二元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这些政策从本意上来看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评判性但却缺乏实际操作性,忽视了教育体系社会嵌入的属性和现有系统的制度性约束,忽视了农村社区优势资源和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和开发。
4.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留守儿童教育缺乏公正性
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不合理性已经得到学者们的一致同意,但对于农村教育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在分享有限教育资源上的不平等性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无论是从教学点的设置、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还是学校的隐性课程设置、受教师的关注程度等都呈现出对留守儿童不利的特征。农村教育的许多制度和政策设计通常是以家庭健全的非留守儿童为参照对象的,往往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存在和现实。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四、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可行性及介入方法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工作方法,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主体实现自助的专业活动。[4] 在具体工作中遵循着尊重、保密、接纳、诚实、参与、自我决定、优势视角及差异化的伦理态度,对于整合资源,消除传统工作方法中的标签化、污名化等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正面功能。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对于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优势、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的优势资源,弥补政府、学校的资源劣势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其具体的介入途径可以参照表3。
1.社会政策方法
在理论层面充分研究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的社会政策环境和制度性约束,对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背景下,通过调查了解儿童、学校、家长、监护者等利益攸关者的需求,尤其是要从发展主义的视角,评判儿童的需求。分析具体社会政策的受益者、受损者以及其政治经济社会的伦理价值,以提高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并对其在实施和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以提高社会政策的公平性,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公平的社会制度环境。
2.在实务层面,涉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个方面
第一,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案主提供物质和心理的服务,以提高其潜能的工作方法。[5]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部分农村学校开展的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管理制度就是很好的一种个案工作方法,它对儿童的心理、生理和学习状况进行专业记录,并由专人通过心理治疗与社会治疗、行为修正、情绪治疗的方法处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主体的自主性,给予留守儿童关怀和尊重,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第二,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动力去影响案主的态度和行为,以提高案主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能力,通过社会目标、互惠、治疗等模式实现主体的能力建设、社会化和问题解决目标,最大限度发挥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提携的作用。[6] 在调查中,发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这些方法也被广泛地运用,它可以给予留守儿童心理的慰藉与支持,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交流和讨论他们的道德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冲淡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感。第三,社区工作是通过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合力解决社区问题,培养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和自主、自觉的能力,其实质在于构建共同体式的生活。[7] 调查中看到不少地区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将留守儿童的社会管理纳为指标体系之一,通过家长制、职业家长、托管家庭动员、公众个人或集体为留守儿童提供物质和精神援助的关爱;通过动员政府、企业、社区和媒体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为长期和可靠的生存和发展资源。
总体而言,家庭、学校属于微观层面,社区属于中观层面,政府、政策法规属于宏观层面,不同层面的支持体系中社会工作介入的模式和方法会有所不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从农村留守儿童和外出打工父母入手,提供支持性的帮助和相应资源;同时,争取包括政府、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社会的资源和社会的支持,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最佳效应。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232038)
参考文献:
[1]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段成荣,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3] [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留守儿童;政府;家庭;学校;社会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成因
自本世纪初,许多有志农民为改善自家生活状况,纷纷涌入大中城市寻找工作,这些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这些儿童在他们成长的关键阶段远离父母,得不到本应享受的天伦之乐,受不到应受的管束,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的年龄基本在12到18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学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也正是人一生当中的叛逆期。由于他们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思想与行为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当行为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校正,形成了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放纵型;另一类是自卑孤僻型。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教育中出现的必然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仅靠学校和教育部门,其实它牵涉到学校、社会、家庭和政府四个方面,我们要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寻求解决的对策。
1.政府方面。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方面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一是政府要确保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使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使农村留守儿童能有学上、上起学。二是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允许农民工合理流动,采取配套措施,让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同时,能接受他们的子女进入城市,并能接受该接受的教育。三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在农村实施合班并校,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兴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学校成立相应的教学机构,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
2.家庭方面。家庭是一个人尤其是儿童少年成长发展必要的也是关键的环境,家庭教育在儿童教育方面,具有任何机构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作为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首先要转变认识观念上的误区,认为自己抛家别业在外打工挣钱,只要满足了他们物质上的需要、让他们有学上就算尽到了一个做父母应尽的义务。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3.学校方面。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应是主要力量。对于如今的学生,除两个假期,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作为教育的主要方面,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从单纯的智力素质教育转变为全面发展。第二,在班级管理方面,班主任老师要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给予更多的关注,多接近他们,并组织学生形成一个温暖的家,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情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
一、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地工作,不具备经常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条件,此类家庭中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主要指年龄在14周岁以下的孩子。留守儿童家庭的形式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父母一方在外地工作,另一方可同孩子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第二类,父母双方均在外地工作,孩子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第三类,父母双方均在外地工作,且孩子祖父母不具有抚养条件,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第四类,父母双方均在外地工作,孩子独自在家维持生活。由国家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进城务工现象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直线上升,留守儿童问题早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严重社会问题。而我国以现阶段的水平来讲,还不足以完全解决这一问题,留守儿童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正常的管理活动无法有效展开,为问题的解决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参与到对孩子的管理当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但父母应注意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的补偿,忽略心理教育将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全社会也要全力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协同合作,最终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高效的管理体制。
二、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分析
1.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连接着孩子和社会的重要一环,是社会其他部分无法替代的。我国的留守儿童问题主要存在于农村和一些偏远地区,而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进行抚养。祖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过于溺爱,不能正确、客观地进行孩子的教育工作,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不利于良好心理的养成。据有关数据统计,留守儿童大多是8到12岁的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成长的阶段,性格较为敏感,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更易使他们形成胆小、自卑等一系列不利于融入社会的心理和性格。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年纪较大的祖父母,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倾听。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由于工作繁忙,家长通常选择不与孩子进行沟通,只单纯地保障孩子的物质生活,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中的困扰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烦闷的心情不能得到及时的排遣,会诱发孩子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对于心理问题的疏导又是极为困难的。
2.留守儿童学习方面所受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主要形式分别为父母一方外出,一方与孩子一同留守,以及父母双方均外出工作。在一个家庭中,男性为主要劳动力,因此外出劳动的重任往往由男性来承担,母亲与孩子一同在家生活。女性要承担家庭生活的全部责任,如做家务、照顾孩子老人以及做农活等。由于精力有限和时间有限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导致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有所缺失,不能很好地管理孩子的学习,同时由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也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而对于祖父母承担孩子监护任务的家庭来说,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祖父母更多地照顾了孩子的衣食起居,而对孩子的学习方面有所忽略,并且也没有多余的精力给予充分关注。
3.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
由于留守儿童的的年纪普遍偏小,就读的多为低年级,学习压力较小,因此拥有较多的空闲时间。当家庭管理有所疏忽时,就很容易造成孩子过多地接触社会,在没有形成完全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之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现象极易对孩子造成影响,使得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同时,长时间脱离监护人的管理,也容易出现一系列安全问题。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应措施
为了更好、更彻底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必需使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进行紧密配合、协同解决。政府部门要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组织人员对本地区留守儿童情况进行逐一的摸排,力求掌握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并对留守儿童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结合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而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学生不具备走读的情况下,要积极提高寄宿条件和管理水平。在保证孩子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良好的学校教育,使得留守儿童接受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和心理教育,帮助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同时,家庭教育也极为关键,父母应通过各种方式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关键词]留守儿童;均衡发展;教育问题
随着近年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首先,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其次,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过度溺爱或自身文化程度不够而不能督促孩子学习等等。再次,一些孩子过早地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童年应有的天真与家人的呵护被剥夺。(二)学校方面留守儿童处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环境下。由于地区大多偏远,优秀的师资缺乏,而教学设施也不被当地政府所重视。从而使得薄弱地区愈加薄弱,形成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环境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愈显重要。
二、大环境下的教育方法探究
(一)知识的拓展
在教育均衡的前提下,留守儿童被给予同等的师资力量外,还应拓展其知识的储备量,开阔其视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均衡。增加知识储备不光是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补充与拓展,还应是通过课外书籍的阅读量逐渐进行丰富。这样才能开阔留守儿童的视野,使其思想更加自由与饱满。在学生的心里,教师是崇高的,因此教师应正视自己的言行,不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还应在平时的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行为品性。
(二)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现今社会,人们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十分关注,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缺少家庭的关怀、过早分担家庭的重任、自卑心理作祟、虚荣心强,这些都易让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他们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倾诉或是正确的疏导。因此需要在教育均衡这一大背景下对其重新地、正确地、系统地进行辅导与引导,从而使其走上正轨。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还应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其品行培养。同时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应该注意方式与方法,避免将其标签化,不同情况不同方法对待,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三)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
留守儿童与同年龄儿童的一大差别就是课余生活丰富程度不同。学校在加强课堂知识讲解的同时应注意课余生活的创建。课外活动在儿童学习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课外生活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偏低龄化的情况十分严重,平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很少;课外活动内容过于单一;这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学校应多安排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让儿童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还可以在活动中教育其养成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良好的品质。
(四)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加强有关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教育。首先,学校应加强安全教育,积极组织安全演练,使其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其应急避险与自救的能力,从而预防溺水、煤气泄漏、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对留守儿童产生伤害。可以通过模拟灾害现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将知识融入其中,真正理解。其次,在家长中普及安全教育工作,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进而加快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程。这并不只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对家长的督促,进而促进其对留守儿童做到全方位的正确教导。
(五)家校联动
开展家校联动工作。首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工作积极热心地进行引导,学校要成立相关的留守儿童家长委员会。在对家长的引导工作方面给出适当的建议,多方支持家长关心照顾留守儿童,支持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烦恼,积极努力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并且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建立一系列的监督制度。减少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与隔阂,督促父母增加对自己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定期回家看看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等等,从而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逐渐从源头上缓解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温暖的问题。
(六)全程管理
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与管理,要从新学期新生报到时做起,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入学管理工作,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信息汇总,并对留守儿童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进行登记。清楚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将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纳入教师教育的重点内容,着重增强班主任照顾与看管留守儿童的能力。积极发挥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的模范带头作用,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深入各项组织活动中。
三、相关实施方式
(一)政府的监督与实施
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这个大环境下起到监督与实施的作用。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特别是最近一级的领导更应重视,因为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不是十分重视,因此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应改善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其次,应完善法律建设,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让其有一个合理、舒适、安全的受教育环境。
(二)学校的引导角色
学校在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时应发散思维,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联系个人情况,正确地通过心理辅导来帮助其树立信心;加强硬件设施的配备,真正做到教育均衡;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教师应多与其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其内心动向,以便于更加准确地对其进行定位与培养,所以学校要起到充分引导的作用。
(三)社会的正确关爱
在义务教育均衡的条件下,应营造出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在社会中通过与不同的人的交往来丰富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并从中受到教育。这就是通过现实生活来教育留守儿童,让其更早更好地融入社会。但社会应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而不是过于同情,本着怜悯施舍的心情去对待留守儿童,给予多一些关心即可。
(四)家庭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