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居民收入

重庆直辖以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导致城乡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减弱。由于农村人口占全市较大比重,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和结构升级,将极大地带动重庆经济增长。

一、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特点

西部大开发和鼓励农业政策促进了重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水平也逐渐上升。1998-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从333.41亿元增至581.91亿元,提高74.53%;人均生活消费从1417.08元上升至2008年的2884.92元,年平均增长7.37%,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8%。但与重庆城镇居民相比,农村消费水平明显滞后,在消费层次上相差两个等级。2008年重庆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3.8%,而消费总额却只占居民总消费的20.9%,农村消费明显乏力。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增长缓慢

重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不仅远远低于重庆城镇居民,也低于全国农村人均水平(见表1)。重庆农村与全国农村人均之比从1997年的1.26:1下降至2008年的0.79:1(全国人均为1);与重庆城镇人均之比从1997年的0.29:1进一步下降为2008年的0.24:1(城镇人均为1),农村人均消费还不及城镇的1/4,而这种显著落后的差距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就是与西部省份相比,2008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居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和宁夏五省之后,也处于较落后水平。

表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单位:元

年份

全国农村居民

重庆城镇居民

重庆农村居民

1998

1128.16

4894.54

1417.08

1999

1144.61

5352.44

1388.64

2000

1284.74

5475.17

1395.53

2001

1364.08

5765.07

1475.16

2002

1541.83

6360.2

1497.72

2003

1656.32

7118.06

1583.31

2004

1842.75

7973.05

1853.94

2005

2231.14

8623.29

2142.12

2006

2533.91

9398.69

2205.21

2007

2970.65

9890.31

2526.7

2008

3660.68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发展;消费;相关关系

如何推动金融体系和消费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根据消费经济学理论,研究居民消费问题,必须重点关注的无疑是居民收入增长,但金融发展滞后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也不可忽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曾报告指出,1元消费信贷能够带动a1.5元的商品消费。资料显示,1990-2008年间中国金融发展指数与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 87,即高度正相关。换言之,金融发展有可能促进中国居民消费增长。为此,笔者搜集了大量经济数据,以期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居民消费水平与金融发展水平关系的剖析,探寻居民消费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与传导机制,为提升居民消费水平提供参考。

一、金融发展与消费的关系

金融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金融产品作为一种风险规避的途径和取得收益的方式,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居民提供了多种支付手段,使生活更加便捷。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金融发展对消费的影响:

首先金融市场具有风险分摊功能。根据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居民为了实现一生效用水平的最大化,会通过跨期消费来规避风险。所谓跨期消费,就是指将财富平均地分配于各期消费。在金融市场比较完备的状况下,居民除了跨期消费选择,还可以纵向上借助金融工具实现风险分担的目的,化解外部冲击,从而保持家庭的编辑效用水平不变。因而金融市场具有风险分担功能,发达的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能够满足居民的多渠道投资需求,将风险化整为零,从而影响居民消费水平。

其次金融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完备的金融体系有利于增加储蓄、促进资本积累,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进一步作用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最终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居民收人水平,增加居民消费。

再次,金融支付手段对消费有拉动作用。金融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居民多种支付手段的实现提供可能,各种金融工具的使用对现金有替代作用,能够增加货币的流动性,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此外,金融设施的普及能够营造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通过促进商业发展进一步丰富消费元素。

二、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1

为了进一步探究金融与消费之间的具体关系与作用机理,下面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期计算出金融与消费之间的定量关系。

(一)金融发展指标分析

金融发展表现为多个方面,包括总量上的增加、结构上的优化与效率的提升。对于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目前没有统一的指标。本文参考《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研究(1978-2004)》一文使用的指标,选取了以下3项代表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调整。2

1.金融相关率指标(FIR):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 W Goldsmith)提出,是指某一时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常用金融相关率(FIR)去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计算公式为M2/GDP。在本文中,金融资产的范围包括广义货币(M2)、股票市价总值和债券余额;债券余额为金融债券、国家债券和企业债券发行余额的合计值。

2.金融深化指标(DEPTH)。该指标表示金融中介相对于国民经济的规模,麦金农将其称作金融深化指标,代表了一国经济货币化与金融深化的程度。但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比率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理论联系,银行信用才是衡量金融发展的有用指标。由于受到可获得数据的限制,本文以全部银行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作为度量金融深化的指标。

3.金融结构比率(FS)。该指标为债券和股票金融资产总量中的占的比重,用于衡量金融发展程度。本文通过金融结构指标进行间接考察,没有单独检验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因为我国股市发展时间较短,年度时间序列样本数太小,难以得出有意义的检验结果,且山东省的数据也难以获取。

为了避免数据的非平稳性和异方差,在下面的OLS分析中使用的指标是将上述指标的水平数据和比率指标转化后的环比增长率指标,分别使用IFIR、IDEPTH和IFS。

(二)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变量,其衡量指标选取的是城镇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通过散点图不难发现在这一时期内山东省居民的消费性支出有大幅提升并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这说明山东省居民的消费水平有明显增长,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

(三)控制变量指标分析

本研究选择两个经济变量为控制变量:经济总量(Z)和人均可支配收入(N)。其中,经济总量(Z)的指标取值为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取值选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山东省历年GDP统计图如下,从表中看到在这一时期内山东省的GDP有大幅提升且增速越来越快,这说明近年来山东省的经济飞速发展。

山东省历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和指数(相对于1978年)如下图所示,这一时期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2000年以后出现了波动。

三、计量经济检验

设消费水平为变量Y,金融发展水平为变量X,其中金融总量、金融深化、金融结构的指标分别为X1、X2、X3;两个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Z和N。 建立模型:lnY=α+βlnXt+γ1lnZ+γ2lnN +εt

依据上式,为进行逐一计量检验,拟定12个回归方程:

方程(1):lnY =α+βlnX1+εt

方程(2):lnY =α+βlnX1+γ1lnZ+εt

方程(3):lnY =α+βlnX1+γ2lnN+εt

方程(4):lnY =α+βlnX2+εt

方程(5):lnY =α+βlnX2+γ1lnZ+εt

方程(6):lnY =α+βlnX2+γ2lnN+εt

方程(7):lnY =α+βlnX3+εt

方程(8):lnY =α+βlnX3+γ1lnZ+εt

方程(9):lnY =α+βlnX3 +γ2lnN+εt

使用山东省1980-2004年的数据,在Eview6上进行计量分析,进行OLS回归的结果见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到,除了方程(4)3所有回归结果都通过了拟合优度检验,且F值都很大,拟合度高,回归模型整体上是显著的。

四、结论与建议

分析上文计算结果,有几下几点实证结论:

1、三个金融发展指标中的金融深化指标(DEPTH)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山东省居民的消费水平与金融深化之间线性相关关系较弱;但不能排除两者之间存在其他相关关系。

2、金融发展指标中的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指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拟合度较高,系数为正,说明山东省居民的消费水平与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之间有较强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

3、加入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后,模型拟合度及参数显著性得到明显改善,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金融发展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线性传到机制中的重要中间变量。

针对以上研究的结论,山东省应从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入手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在扩大金融总量的同时,注重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建设、银行信贷结构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从而使金融发展在扩大我国居民消费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另外,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重要的传导因素,对线性相关关系的建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重视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第一,要抓住导致分配不公平的关键因素,逐个击破。首先完善转移支付,使财政支出有方向性地倾斜;其次,完善各项立法,加大执法力度,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漂白各种“灰色收入”、“黄色收入”、“黑色收入”。

第二,调整税收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比重。以促进居民收入普遍增长为目标,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包含遗产税制度、资本增值税制度、房地产增值税制度等在内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促进代际公平,抑制过高的非劳动收入,防止收入分化。在税费征收上综合考量居民收入总量和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计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

最后,建立以公平为目标的收入分配调节体系,从初次分配到再分配都注重公平,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入手,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注:本文的有关数据分别从各年《山东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金融年鉴》以及网络搜索整理得出,时间跨度为1980-2004年, 采用Eview6进行统计处理。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3篇

放松金融抑制

中央财经大学 李涛等

“金融抑制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WP394号

中国居民消费率远低于其他国家,而金融抑制是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低下、消费率持续下滑的重要影响因素。

理论上,金融抑制会导致消费增长率和未来消费水平下降,而对当期消费水平的影响则取决于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对大小。基于对微观家庭数据的分析,真实利率压低1%,消费增长率将下降0.287%,这解释了2000年以来中国消费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差异的62.4%。

金融抑制降低了未来消费水平,也降低了当期消费水平,其财富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金融抑制导致居民财产性收入和预期可支配收入下降,进而降低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居民储蓄率。

金融系统改革是刺激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早期,金融抑制政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但在经济发展后期将严重阻碍经济增长。

同时,金融抑制将导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断从居民向企业和政府倾斜、居民内部收入分配不断恶化。而金融抑制也是中国经济周期的重要决定因素,是中国经济波动幅度较大的重要原因。

鉴于金融抑制是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增长相对缓慢的重要决定因素。所以,逐步放弃金融抑制政策、实现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刺激经济增长、降低波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也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刺激内需的重要方式。

目前,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可能还未完全成熟,那么以利率市场化为市场准入基本前提,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放松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提高金融机构间的竞争程度,以市场竞争方式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或许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现实选择。

制度

输入型制度变迁

麻省理工学院 Dorn Acemoglu等

“激进改革的后果:法国革命”

《美国经济评论》第101卷第7期

对制度改革而言,普遍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家内部进行制度设计,也就是由于国内矛盾而产生的改革;另一种是外部冲击,例如被殖民,由殖民者带来制度上的改革,这种改革往往通过强制实施殖民者自己的制度而无视被占领区的传统而显得非常激进。

激进改革通常意味着旧体制有巨大的负面后果。例如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贵族寡头政治、对贸易和劳务设置的进入壁垒,以及其他要素市场的壁垒,阻碍了欧洲经济的发展。那么通过殖民形式而导致的激进改革,对经济又有何种影响呢?

通过对法国革命的研究,发现法国在入侵德国后,在其占领区强制实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例如实施法国的民法,终结封建制和贵族特权,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考察这些制度对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并没有造成负面后果,相反这些制度带来的长期经济效应非常明显,极大促进了被占领区在19世纪后半期的城市化和经济增长。

观点

环境因素影响长寿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

“中国老年人中家族长寿对健康的影响”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简报第1017期

以往研究并没有从多个维度研究身体和心里健康的影响机制,但精神健康(例如负面情绪)和主观的幸福感(例如生活的满足感)对于评价健康与否同样重要。比如,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出现焦虑或孤独的可能性更大,这种负面情绪会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并降低其生活的质量。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苏北地区;消费水平;城乡差距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51-03

1 苏北地区近年来城乡收入增长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江苏省的经济迅猛发展,苏北地区作为江苏省内较为欠发达的地区,经济水平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苏北居民可以明显感受到物质文化领域生活水平的提高。江苏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0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425.48亿元,较上年34457.30亿元增长20.22%,指数达到112.7,较上年112.4有所增长。苏北地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8920.37亿元,比2009年增长23.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9774元,较之2009年增长24.92%。

在江苏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苏北地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也快速增长。到2010年,苏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0元,比上年增长13.61%;苏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724元,比上年增长14.63%。居民收入的增加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的质量,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苏北地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存在,但是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见表1)。

由此可见,苏北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都在逐步增长,同时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苏北地区农村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2 苏北地区近年来城乡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的高低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苏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结构在逐渐优化。农村居民的家庭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而城市居民的家庭恩格尔系数则在36%~37%波动。经济环境、收入水平、消费环境、消费习惯等的差异,导致苏北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见表2)。

3 徐州和连云港两个城市的实地调查数据

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实地走访了苏北地区的徐州和连云港两大城市,有针对性地在城镇和农村做了一系列关于消费水平调研活动,由回收起来的调查问卷总结整理出了这两个城市2012年上半年城乡消费情况的一些数据(见表3)。

由此可见,在苏北地区的两大城市,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食品和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几方面的消费比重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同时在两大城市之间,居民的各项消费所占比重也由于经济发展情况、地理位置等原因存在着差异。

4 苏北地区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原因的分析

4.1 收入水平

收入是影响消费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消费倾向。当期收入和预期收入都会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因为支付能力是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前提,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促使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发生提升作用。

4.2 物价水平

不同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消费品的供求,因而必然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品价格总水平的高低影响消费水平,进而影响消费品的供求和消费结构。苏北地区由于农村和城市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物价水平自然存在着差距,这就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水平。

4.3 消费结构差异原因分析

4.3.1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直接决定市场上消费品的供应,从而影响居民消费和消费结构。其中第一产业主要满足人们食品、衣着等基础性消费,第二产业满足人们居住、耐用品等消费,第三产业则满足人们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娱乐保健和其他服务的需求。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有很大作用。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江苏省内属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与此同时,这一地区的城乡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城镇和农村较不平衡,由此影响了消费结构的差异。

4.3.2 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它贯穿于消费活动全过程。消费心理是由消费需求引起的,同时又是影响消费行为的内在因素。

4.3.3 生活模式

江苏北部地区人民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传统生活模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乡居民只有在特殊的日子,如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才有少量的发展、享受型消费;20世纪80年代以后,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思想逐渐开放,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人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城乡居民生活模式的改变程度是不同的。城镇居民信息量充足、沟通便捷,消费理念更加新潮,其生活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超前消费的影响,更加注重发展、享受型消费;相对而言,农村居民沟通不便,且其生活模式改变主要由城镇居民带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消费过程中也更加关注基础性消费。

4.4 其他影响消费的因素

4.4.1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居民实现了储蓄,这就会使居民倾向于减少自己的储蓄而增加即期消费。目前,苏北地区尚未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机制在农村地区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保障形式单一、水平较低、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等。农村居民在收入增长预期趋缓的条件下,缺乏消费安全感,不得不选择谨慎的消费态度。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不仅要承担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沉重的生活负担,还面临着自然灾害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利益损失风险,其收入预期十分不稳定,而支出预期则具有刚性,使得农村居民不得不将收入中很大一部分用做储蓄,以抵抗生活中的各种风险。从而影响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4.4.2 消费环境

所谓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马克思说:“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不可否认的是,苏北地区城乡居民分处不同的消费环境。比如,城镇地区的基础设施较好、交通便利、市场系统完善、消费环境优良,客观上有利于带动消费。相对而言,农村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公共建设力度不够、缺少大型商城超市、文化娱乐场所,客观上阻碍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实现。而农村相对不完善的消费环境是有深刻的历史社会原因的,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很多措施,如修建农贸市场、修建拓展公路等,但是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消费环境仍是造成城乡消费差异的原因之一。

5 结 论

通过对苏北城乡消费水平的对比进行考察与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以便更好地关注新农村问题的同时发现农村消费结构的特殊性来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为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加快推进苏北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实证依据和科学借鉴。而由于苏北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处于江苏经济欠发达地区,既有着江苏地区普遍的发展优势,又与中部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的联系,因而苏北的经济在我国整体经济环境下起到了双重代表性。所以通过对苏北城乡消费水平差异的比较研究,来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为缩小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0—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杨剑.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分析[J].经济前沿,2006(2).

[3]陈军民.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对比[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4).

[4]费佳丽.我国城乡消费差距现状的成因和对策建议[J].消费导刊,2010(1).

[5]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富裕社会[M].赵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消费结构; 消费需要

1前言

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鼓励消费,扩大内需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衡量消费需求水平可以有多种方法,消费结构是其中之一。消费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结构反映人们消费的具体内容,反映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反映人们消费需要的满足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消费结构问题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研究消费结构的现状,通过实例揭示消费结构的规律性,并对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寻求合理的消费结构,以便合理引导消费,促进国民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我国消费结构现状

按照国家统计局现行的分类标准,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共分为X1-X8,共 8 类。他们分别代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首先,我们从《中国统计年鉴》上获得 1981-2010 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各项人均消费支出及总支出的数据,然后计算每年各类支出在总的居民消费性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以此刻画消费结构的变化。

2.1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消费水平由过去简单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一方面由于食品供应的日益充足,2001年我国水果产量6658万吨,是1993年的2.211倍;油料产量2864.8万吨,是1993年的1.588倍。另一方面由于在外饮食的增加,粮食消费比重减小,购买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粮食79.7公斤,比1989年下降40.5%;人均购买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长37.5%;购买牛羊肉、家禽、蛋类、鲜奶、干鲜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在外饮食达到人均314.2元,比1989年增长4.7倍。

2.2住房消费比重上升较快

居住方面的消费比重大幅上升,这是与我国住房及配套的工资制度改革紧密相关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人们用于改善居住环境方面的支出也呈较大幅度的增长。所有这些,都将导致住房消费比重上升。3对消费结构进行实例分析

3.1最小平方法

应用最小平方法研究现象的发展趋势,就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对原有的动态数列配合一条适当的趋势线来进行修匀。它的原理就是原有数列的实际数值与趋势线的估计数值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用公式表示如下

∑(Y-Yc )2最小值  式中, Y c趋势线的估计数值;Y原有数列的实际数值

  如果现象的发展,其逐期增长量大体相等,就可以考试配合直线趋势。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Y c = A +B T  式中,A截距;B直线的斜率

    上述直线方程中,a b为两个未定参数,根据最小平方法的要求,用求偏导数的方法,导出以下联立方程组  ∑Y= NA+ B∑T;∑TY = A∑T +B∑T2

式中,T动态数列的时间 ;Y 动态数列中各期水平;N 动态数量的项数

3.2用最小平方法分析食品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及发展趋势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衣物消费比例可能会逐步下降。我们通过对1997到2010年的衣物消费做分析如下:

可知:∑Y=359.08;∑TY = -70.107;∑T2 = 60;N=9将数据带入公式中得                                             

      359.08=9A;-70.107=60B得出式中:A=39.898 ;B=-1.168  故:Yc=39.898-1.168T

同理可得衣物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及文化、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的发展趋势方程式分别为:YC=10.366-0.093T;YC=7.275-0.373T;YC=6.282+0.428T;YC=8.944+0.842T;YC=13.066+0.458T;YC=9.962+0.183T;YC=4.207-0.21T。当T等于5,6,7,8,9时,可以算出2006至2010年各种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中变化最大的是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呈快速上升趋势,到2010 年这项消费估计会成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次是食品消费,在未来几年内食品消费的绝对数字是上升的,但是其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却是下降的;在其他的诸多项目中,呈现上升趋势的有医疗保健、居住和杂项,呈现下降趋势的有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就此给出几点建议:

4.2建议

努力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补偿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给居民带来的制度风险支出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居民对自己未来的消费支出有更稳定的预期各级政府应该想方设法增加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利用税收杠杆,增加对这部分居民的转移支付。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医疗保险、人身保险失业救济等方面应增加扶持力度,让居民对自己未来的消费支出有稳定的预期,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参  考  文  献

[1] 包慧敏.中国城镇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消费行为及消费结构分析[J].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2]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