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熊猫的生活

大熊猫的生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熊猫的生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熊猫的生活

大熊猫的生活范文第1篇

大熊猫对环境也很挑剔!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研究员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最新的研究发现,大熊猫喜欢在成熟森林或未经砍伐和破坏的天然林中游荡、觅食。因此,他呼吁政府应更加重视天然林的保护,以确保大熊猫的生存。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1月2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的研究亮点栏目。

《北京科技报》:这次是如何发现大熊猫偏好的生境的 ?

魏辅文:只有了解大熊猫喜欢怎样的生境,才能更好地保护它。我们采用了中国国家林业局组织的第三次全国大熊猫普查数据来做分析,因为那次普查是历史上最为全面的一次,当时共找到了大约1600只大熊猫。研究小组分析了不同生境中大熊猫的数量,对森林类型和年龄、树木直径、竹子数量等因素进行了分析,考察它们对大熊猫的影响。结果发现,竹子的数量是影响大熊猫分布格局的首要原因。同时,我们也发现,在竹子数量相当的情况下,经过砍伐后重生的年轻森林和其他类型的生境相比,大熊猫更愿意选择生活在未经砍伐的,或未曾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原始林中。

《北京科技报》:大熊猫为何喜欢成熟的森林?

魏辅文:这是因为成熟森林有更多大熊猫容易获得的竹子,也能为大熊猫建窝繁殖提供各种藏身的角落和缝隙。大熊猫不仅需要竹子,同时,原始森林中的大树对于大熊猫产仔和育幼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北京科技报》:这项研究有何意义?

魏辅文:大熊猫作为动物保护领域的旗舰物种,长期以来“大熊猫走到进化尽头”的论点占据上风。后来,我们在野外考察中发现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可能远超过人们先前的估计。要知道野生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在濒危食肉动物中居于中上等水平,具有复壮,乃至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如果给大熊猫更多的栖息地,大熊猫将有摆脱濒危的可能。同时,这项研究也为保护天然林的工作增加了科学的砝码,这都将有利于大熊猫的生存。国家林业局现正在考虑编写一部大熊猫保护的规划草案,我们研究后发表的建议都将是草案的一部分。

《北京科技报》: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魏辅文:在我20来年对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中,我发现对大熊猫的研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找到了大熊猫喜欢的生境,接下来就是希望能扩大适宜大熊猫生存的生境,制定保护策略的科学基础能够不断加强。

《北京科技报》:目前制约大熊猫保护的屏障有哪些?

大熊猫的生活范文第2篇

西班牙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把大熊猫的家族史提前了将近400万年,这是非常重大的发现。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但是,近日,国外有媒体报道了一则题为“古生物学家在西班牙发现最古老的大熊猫祖先化石”的新闻,国内媒体就此认为“大熊猫起源于欧洲”,难道国人喜爱的国宝是“外来客“吗?

不能说克氏熊猫是大熊猫最早的祖先

记者发现,最早对发现大熊猫化石事件进行报道的是美国《生活科学》,在其一则题为“古生物学家在西班牙发现最古老的大熊猫祖先化石”的新闻中写到,西班牙古生物学家在西班牙东北部发现最古老大熊猫的化石。

随后,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报道了该新闻,题为“科学家发现大熊猫最早的祖先,但不是在中国”。之后国内媒体纷纷转载,并加上了类似甚至更加夸张的题目——“科学家在西班牙发现最古老大熊猫化石”“科学家发现大熊猫起源于欧洲”。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了揭开事情的正面目,本刊记者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采访到了新闻当事人——本次考古挖掘的负责人、西班牙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胡安·阿贝拉博士。

胡安·阿贝拉在邮件中回复记者说,他们的考古队前不久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发现了一些1160万年前的原始熊类的牙齿和上颌化石。他们近期深入研究了这两副化石并将其与许多其他物种相对比,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最后他们惊奇地发现,这可能是一个新类属。他们为这个新物种取名为“Kretzoiarctos beatrix”(以下简称克氏熊猫)。

胡安·阿贝拉告诉记者说:“化石的牙齿证明它是一只熊。此外,下颌骨体短显示它更接近于大熊猫亚科,与现今的大熊猫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牙面上釉质褶皱,显示这种熊是一种杂食动物,但也拥有很多用于咀嚼坚硬植物的牙齿特征,例如竹子。”

从牙齿化石获得的该物种的相关信息看,克氏熊猫与现在的大熊猫存在着亲缘关系。它属于熊科动物,更准确地说,属于大熊猫家族的一个分支。所属年代为距今1120万—1180万年前的中新世,当时该地区是潮湿的,适度温暖,草木丛生的。

克氏熊猫只是大熊猫家族中最古老的一员

国宝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其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其标志。

可是,一则有关西班牙科学家发现最古老大熊猫化石的新闻引起人们关注,有关大熊猫到底起源于哪里的问题成为焦点话题。

1869年,法国神甫爱尔芒德·戴维在一位四川猎户的家中发现了一张大熊猫的毛皮。由于西方人对这种动物闻所未闻,戴维根据这种动物的毛皮特征,将其命名为“黑白熊”,他还在当地猎户的帮助下搞到一只“黑白熊”标本。当戴维将“黑白熊”标本送到巴黎展示后,立即引起了轰动。

后来,法国动物学家爱德华兹在仔细研究这个标本以后确定,这是一个全新的物种。由于它与在中国发现的小猫熊食性相近,爱德华兹便把这个新发现的物种定名为“大猫熊”,但后来人们却习惯称之为“大熊猫”。

对于国内外媒体报道“西班牙发现大熊猫最古老祖先化石”的说法,胡安·阿贝拉表示那样会“带有很大的风险的”。

“这是因为化石记录非常零碎,并且期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中间物种,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它与大熊猫同属于熊猫亚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大熊猫一定起源西班牙,它只是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准确地说应该是大熊猫家族中最古老的一员。” 胡安·阿贝拉说。

其实关于大熊猫起源的争论由来已久,正如胡安·阿贝拉在其论文开篇时写道:“大熊猫的起源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哺乳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争论最激烈的话题。”至于谁才是大熊猫最早的祖先,学术界也有过几次比较大的争议,比如始熊猫、葛氏郊熊猫、小种大熊猫。

大熊猫起源问题其实早有定论

“学术界对于谁是大熊猫的祖先早有定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

邓涛介绍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邱占祥、祁国琴就对云南禄丰始熊猫做了详细的研究,他们认为,此种动物在形态特征和系统关系上介于祖熊(Ursavus)与熊猫(Ailuropoda)之间,于是将其建立一个新属、新种,称为禄丰始熊猫(Ailurarctos Lufengensis)。

为了进一步论证始熊猫分类地位的可靠性,他们又专门与1942年在匈牙利发现的葛氏郊熊猫的化石作了对比。

“葛氏郊猫熊与始熊猫之间的形态差别,说明它们不在一个演化水平上。前者是始熊猫的一个灭绝的旁支,没有留下现生后代,中国的熊猫是始熊猫主支的延续。而随后的小种大熊猫生活在300万年前,已经初具现代大熊猫的雏形,是介于始熊猫和现代大熊猫之间的类种。” 邓涛强调。

这样始熊猫作为大熊猫始祖的地位就在国内学术界确立下来,后来也得到了国外学者们的认可。“Ailuaractos Lufengensis(始熊猫)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大熊猫直接的祖先,因为它是非常相似的大熊猫。”胡安·阿贝拉说。

邓涛认为,始熊猫与克氏熊猫的关系好比自己与某个爷爷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牙齿结构和颌骨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是判断大熊猫亚科的最基本的依据,这说明它们肯定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大熊猫的生活范文第3篇

大熊猫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中国的国宝,因其黑白分明的色彩、憨态可掬的长相、与世无争的生活习性和稀有性,历来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笔者多年从事大熊猫公众教育与文化推广工作,有比常人更多的接近这个物种的机会,并且喜欢用镜头去探索这个物种的神秘世界,在拍摄大熊猫上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和体会。

目前野生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交界的区域,以四川最多,由于大熊猫生活在茂密的竹林下,嗅觉灵敏,你还没有接近它,它就远远地躲开了,因此很难拍到大熊猫在野外的踪迹。拍摄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相对容易得多,目前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最主要的有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陕西秦岭大熊猫繁育基地、北京动物园四家单位。其中以卧龙最大,但由于遭受“5・12”地震破坏,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部分大熊猫,在震后已经转移到了雅安碧峰峡熊猫基地安置。

拍摄动物跟拍摄静物或人物不同,基本上不能摆拍,特别是大熊猫属于保护动物,拍摄时要尽量减少对它们的影响。你必须要熟悉大熊猫的日常生活习性,一台具有连拍功能的相机和摄影师的预判能力是很重要的。

介于普通人跟熊猫之间的距离较远以及拍摄环境的光线,最好能准备一只200〜400毫米的长焦大光圈镜头。要拍摄好动物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守候,这是许多动物摄影师共同的经验。先要仔细观察拍摄对象的习性与行为习惯,找到合适的拍摄点,大脑里面先完成构图,然后就是耐心的等待,一旦那个决定性瞬间出现时,毫不犹豫地按下快门吧。当你回家后从一堆连贯动作的片子中选出最经典的那一张,这一刻,寂寞、蚊虫叮咬和按快门次数……统统都成了“浮云”。

《三叶草里的童年》展示了一只熊猫幼仔在草地里玩耍的一个瞬间。我站在一个在长着非常茂盛的三叶草草地旁的斜坡上等候,有两只熊猫幼仔玩得非常兴奋,满场追逐,其中一只朝着镜头跑了过来,然后直接从斜坡上滑了下去,掉到厚厚的三叶草丛里,摔了个四仰八叉,绿油油的画面非常清新,熊猫的姿态充满童趣。

拍摄大熊猫的时间一般最好选在早晨或下午,这个时间段色温较低,也是熊猫们最活跃的时候,运气好时往往能够捕捉到一些精彩的动态瞬间。不要被熊猫臃肿的体态所迷惑,其实它们动作非常敏捷,熊猫半岁左右就能熟练地掌握爬树技能了,上树的时候肥大的屁股一扭一扭的,有时候还会在细细的树枝上玩出一些惊险动作,一旦这种机会出现就千万不要错过了。从年龄来看,幼年和亚成体大熊猫比成年的大熊猫更活泼,拍摄这个年龄段的熊猫往往更容易遇到精彩的场面。

拍摄处于动态的熊猫快门速度最好保持在250/秒以上,这样能清晰地定格每一个有趣的姿态。有条件的情况下拍摄地点最好选择自然一些的环境,比如树上、林间、流水边、竹林下等,这些地方符合大熊猫的日常生活习性,在这些环境里拍出来的熊猫显得自然、有生气,相反如果在那些城市动物园里,在全是钢筋混凝土等人造痕迹的环境背景里拍出来的熊猫往往呆板、缺乏味道。那些有半野放场而且本身就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饲养机构是最好的选择,比如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山林的呼唤》里面一只大熊猫爬到木架顶端正在向远处眺望的,这只人工繁殖的大熊猫似乎已经感受到了山林对它的召唤,那里才是它未来的家。

由于大熊猫标志性的黑白体毛颜色反差较大,在拍摄中往往会给曝光带来难度,一不小心就容易出现死黑或死白,丢失画面细节,因此在设置曝光参数的时候一定要多试几次,做到万无一失。并且要寻找合适的光线,建议不要在中午阳光直射下拍摄,最好选择早晚或多云的天气,环境中的漫反射光线可以让画面显得柔和、安静。雨后的空气中杂质很少,通透性很高,拍出来的片子非常清晰。雪天也是拍摄熊猫的好时机。大熊猫厚厚的皮毛使它们养成了喜冷怕热的习性,天气热的时候一般都喜欢找个阴凉地方躲着睡觉,而天气越冷它们越兴奋,厚厚的雪地不仅能给熊猫们提供嬉戏的场所,而且还能帮助画面减去很多杂乱的东西,使画面干净、主题突出。如果将熊猫身体的白毛设定为中灰,雪地也能保留很多细节。在逆光或侧逆光下,熊猫轮廓清晰,体毛根根立显,雪地反射的光线刚好能够给熊猫脸部和眼睛补光,降低明暗反差度。

要想拍到一张生动、传神的熊猫片子,对眼睛的抓取非常重要,眼睛能够让读者走进熊猫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它们的情绪。拍摄时最好让镜头和熊猫的眼睛平行甚至更低,有利于表现熊猫的眼神和表情变化,这样的片子显得更有亲和力。而且低位拍摄能够减少居高临下给熊猫造成的紧张感,使熊猫表情、姿态更自然。我拍过一只三个月左右大的正在学习走路的熊猫,当时它大概练习得有点累了,正靠在木头的栏杆上休息,窗外的阳光透过栏杆照在它的脸上,那一瞬间幼仔露出了羞涩的表情,似乎急切地希望能够拥抱眼前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非常可爱。

每只熊猫都有各不相同的脾气性格,有的喜欢爬树、有的性格孤僻、有的喜欢打闹也有的人来疯,只要认真观察,它们每一个动作都能反映出不一样的习性。有时候,它们的一个简单动作就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戏剧化效果。成年之前的大熊猫们多数是群居生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许多动作也充满情趣。熊猫们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熊猫幼儿园的运动场被一道竹子做的围墙分成了两边,有一次饲养员将门扣死了,有几只熊猫就总想翻到另一边去,靠单打独斗的话围墙太高根本过不去,它们最后找到了可行的办法,两只熊猫采用叠罗汉的方式,一只站到另一只的背上,顺利地爬上了围墙,然后从围墙上拉开另一面的门扣把门打开,最后成功实现了集体“越狱”。跟踪拍摄熊猫玩耍的情景,往往容易得到生动而有趣味的画面。《悄悄话》拍摄了一只熊猫正趴在另一只熊猫的耳边,仿佛在说着悄悄话,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有些场景是普通人无法接触到的,比如大熊猫配种和产仔。在大熊猫生产的季节,由于工作需要,笔者常常要去拍摄熊猫幼仔出生的过程,但要确保让怀孕的大熊猫不会感到紧张,进入产房前要更换工作服、消除身体异味,拍摄时要保持安静并尽量减少走动。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幼仔出生的瞬间一定要记得按下快门,不能因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而激动得分心了。幼仔出生后如果在地板上时间太久,就会因为体温下降而死亡,必须要迅速地将幼仔放在母亲的怀里保持体温。有经验的熊猫妈妈叼仔的动作非常娴熟、力量拿捏准确,而且会很警惕地关注着四周有没有危险,爱子之情尽显无遗。

初生的熊猫幼仔浑身呈肉红色,体重大多在100多克,像个小老鼠,非常脆弱,往往会被妈妈抱在怀里,捂得严严实实,不太容易拍到。如果是双胞胎熊猫幼仔,其中一个就会被送到育幼室进行人工辅助育幼,在这里能够拍到幼仔的生长发育过程,特别是皮肤逐渐变成标志性黑白色的过程,非常奇妙。刚出生的幼仔眼睛是紧闭着的,在光线弱的室内可以用闪光灯补光,当幼仔长到40天左右的时候,眼睛就开始一点点地睁开了,这个时期眼睛对光线非常敏感,为了保护小仔就不能使用闪光灯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里面拍摄了一只刚刚出生的熊猫幼仔在育幼箱里,初生的幼仔一般每天除了喝奶、排便就是躲在被窝下睡觉,拍摄时这个幼仔刚好从毯子下面探出头来伸了个懒腰,似乎迫不及待想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于是就有了这个难得一见的瞬间。

有时候拍一拍工作人员与熊猫互动的一些场景也不错,无数人正在为保护这个物种而做出各种努力,这种场景能让人感受到力量、充满温馨,展现出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目前有许多大熊猫都是通过人工育幼的方式存活下来的。例如在人工育幼室,工作人员会帮助幼仔喂食、排便、称重、按摩以及测量体尺,这些都是很有趣的工作。而这些地方的窗户一般都是向公众开放的,拍摄的季节一般在七月初至来年的一二月份。

大熊猫的生活范文第4篇

大熊猫憨厚可爱,性情温顺,体长120-180厘米,尾长10-20厘米,体重60-110千克,躯干和尾是白色,两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主要以竹笋、竹叶为食,偶尔也捕食小动物。

要问我最喜欢地动物是什么?当然是大熊猫它那憨厚可爱的样子真让人忍不住去模一下。奥运五环中有一个黑色的圈,那个黑色的圈代表的就是大熊猫,叫晶晶。

为什么我要克隆大熊猫?大熊猫又不是不会繁殖?这是因为大熊猫正面临灭绝。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在一千只左右,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减少,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所以这便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一千只左右,这是一个多么渺小的数字,而全世界的大熊猫的总数就在处于这个渺小的数字!

看着心爱的大熊猫马上就要从这个世界消失,我们的心难道不痛吗?

大熊猫的生活范文第5篇

作家、秦岭文化学者。主要作品有诗集《巨大的冬天》,长篇系列散文《走进大秦岭》、《寻找大秦帝国》、《渭河传》、《仰望太白山》,电视纪录片《大秦岭》(先后获得多种国家级纪录片奖)等。现为天水日报社副总编。

在奇寒肆虐的第四纪冰川期,如果不是年轻的秦岭和太白山用宽厚的襟怀让大熊猫躲过了灭顶之灾,世界必然会缺少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生物种群……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在都城长安以南的秦岭中,珍禽异兽肯定比现在要多得多,大熊猫家族肯定比现在要庞大得多。上林苑里的大熊猫、羚牛等珍稀动物,大概都来自太白山或秦岭的密林深处。

每当我想起太白山大熊猫,我就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定下这样一个题目。不过在我的想象中,如果在通往大爷海、拔仙台的山道两旁茂密的箭竹林中,一只憨态可爱的大熊猫意外显身,那么无论是在雨雪霏霏的初冬,还是在万山葱绿的盛夏,都极富天人合一的情趣。

我们不知道,在大熊猫尚未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之前,它的身影还出现在中国的哪些高山密林里。这些年我出入于秦岭,一旦谈到中国大熊猫,当地人都会说出同一句话:秦岭大熊猫长相最漂亮,是“国宝中的美人”。

科学家为秦岭大熊猫划分的核心栖息地,就在太白山周围。

太白山,大熊猫的庇护所

800万年前大熊猫就已经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这一历史不仅提示了这种生命的古老,还让人浮想联翩,对它产生了无尽的猜想:在导致众多生物灭绝的第四纪冰川期,它是如何幸存下来的;这种生物寿命仅18~20年,且生育及生存能力极其低下,但它如何延续至今……

在太白山东南麓洋县华阳镇长青自然保护区,我看到过两只大熊猫。那是保护站收治的野生大熊猫,一只受伤后在疗养,一只怀孕后即将分娩。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过于辽阔,而且山大林密,我无缘与那些在海拔两三千米的密林里觅食、嬉戏、晒太阳或酣睡的大熊猫相遇,但想起这些古老精灵在800万年前就安身于此,我更情愿把大熊猫的命运同太白山的崛起联系在一起。

4亿年前,当太白山与秦岭一起从海洋下面崛起时,世界还是一片寂寞。当秦岭以太白山为制高点,发育成为一条真正的山脉后,我们不知道大熊猫是不是最早在它的腹地安家的动物,但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在奇寒肆虐的第四纪冰川期,如果不是年轻的秦岭和太白山用宽厚的襟怀让大熊猫躲过了灭顶之灾,世界必然会缺少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生物种群。

有一种说法是,人类最初生活在亚非大陆。原因是第四纪冰川期到来之前,亚非大陆温暖湿润,适宜当时还不知如何御寒的古猿类生存。第四纪冰川期开始后,奇寒迫使人类学会了以兽皮御寒、以火取暖制作熟食,并躲进山洞避开冰雪覆盖的寒冷。当第四纪冰川期渐渐退去,滔天的洪水接踵而至,地球上大部分陆地被水淹没,而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亚洲大陆中部,成为人类可以避免大洪灾之害的理想安身之所。这就是著名考古学家安德里斯和著名地理学家泰勒的共同观点――他们认为人类起源于亚洲中部,在大洪灾过后,一条条连接不同陆地的海峡变成了路桥时,人类才由此迁徙到四面八方。

蓝田猿人与大熊猫

人类出现之前,世界上曾有过哺乳类生物大繁荣的时期。那时恐龙已经从地球上匿迹,鳄鱼、龟、蛇成了这个世界的主人。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在太白山看到的大熊猫,是不是在这一时期来到长满茂密竹林的秦岭深处的呢?以我现有的知识无法做出决断,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大熊猫在以太白山为主峰的秦岭地区生活700万年后,我们的先祖――蓝田猿人才在太白山东面不远处的蓝田县公王岭开始其洞栖穴居生活,并尝试打造简陋的生活石器――这也是中国最早学会直立行走的人类。

现在,如果在太白山的山涧中与一只毛色黑白相间、神态憨厚可爱的大熊猫相遇,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蓝田猿人――他们为获取食物而刚学会用简单打磨的石块打击猎物、砸开果实的坚壳――刚刚睁开眼睛的那一刻,面对这种陌生的生物,会不会也和我们一样发出啧啧的赞叹之声呢?一开始,蓝田猿人还不是这座大山的主人。那时候大熊猫家族肯定比现在要庞大得多,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太白山周围的中高海拔密林深处的洞穴、高大乔木的枝头,到处都可以看见神态庄严的母熊猫带领家庭成员栖息、安身,而长满茂密箭竹的林间坡地、流水清澈的河谷和山涧小溪,则是成群结队的大熊猫觅食的天堂。而成员稀少的蓝田猿人,则只能围绕公王岭及周边的灞河谷地,艰难而艰辛地维持生活。

当然,那时与大熊猫共同主宰太白山及其周边丛林的,还有东方剑齿象、葛氏斑鹿、东方剑齿虎等巨型动物。茂密的丛林,温暖湿润的气候,让大熊猫在人类如梦初醒的幼年时代,成为太白山的另一种充满温情的动物。但我们依然无法弄清楚的是,在第四纪冰川期到来之际,许多体格健壮的动物在地球上绝迹了,而看似温情柔弱的大熊猫究竟是如何幸存下来的呢?

有人说大熊猫嗅觉灵敏,可以让它比别的动物能够更早地预见即将降临的危险;有人说大熊猫至今生活在中高海拔地区且不惧寒湿的习性,是让它从严酷的第四纪冰川期逃生的根本原因;还有人认为大熊猫本身耐寒,它的主要食物――箭竹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在冰雪覆盖大地的第四纪冰川期,太白山及秦岭中低海拔地区的箭竹让大熊猫体内贮存了足够的热量,用来御寒……这一切只不过是推断和臆想。大熊猫这种看似温和弱小的动物,比同一时期凶猛而残忍的东方剑齿虎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其个中原因,也许只有大熊猫自己才知道。

西汉时期,上林苑豢养大熊猫

不过,大熊猫的憨态与模样,自古至今都招人喜欢。

中国古代,大熊猫叫“貘”。《尔雅》介绍说:“貘体色黑而驳,食竹。”这里的“貘”,与生活在亚洲南部岛屿、中南半岛以及美洲的那种尖嘴而长相丑陋的“貘”相比,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记述上林苑豢养的40多种异兽里,就有当时被叫作“貘”的大熊猫。

相关期刊更多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中国科技术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四川动物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