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语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以学生为中心
在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教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涉外旅游专业的外语教学实践性强,教材内容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更加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这类教材的编写应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知识背景等。高职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是刚刚通过高考的高中毕业生,这些处在不到20岁年龄的青年中很多人对于学习,尤其是像语言学习这样枯燥的过程还没有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如果教材本身索然无味,学生们如何能够将语言学习任务坚持下去呢?进入高职学院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在高中时大部分成绩不能算是出色,更无法要求他们具有广泛的知识,他们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有符合相应知识背景的教材,这样更便于他们理解教材的内容。
(2)以环境为依托
这里指的环境包括地域环境和校园环境。与一般的语言类专业不同,涉外旅游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其所生活的环境应结合得更为紧密。学生们需要的语言知识中,应当包括周围环境相关的内容。比如,学生们应当从教材中获取当地交通、饮食、景点等的表达方式。语言学习不同于一般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仅限于通过背诵来获取,更需要在实际环境中能够进行操练的内容。如果教材编写不考虑学生每天学习、生活所接触到的校园环境,就很难促使学生在平时操练教材中的语言知识。
(3)以实际操练为重点
束定芳、庄智象在其《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1996)里提到了教材编写的原则,其中就有真实性原则和现代性原则。以实际操练为重点,是因为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还是为了在实际环境中使用,而实际环境不仅千差万别,而且还充满了各种变数。为此,教材就需要从内容上进行相应的设计,为的是让学生能够借助教材操练语言,即学以致用。如果教材不能让学生进行适量的操练,那么学生只能是学到知识,不能算是习得语言能力,对于涉外旅游专业学生来说是不适合的。教材要以实际操练为重点,那么在内容设计上就必须有较多实际操作性强的练习。而且,除了课文的设计要以实际对话为主外,课后的练习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现实语境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问题不应当只是语言上的,和语言相关的文化礼仪上的问题也应包括在内。
(4)增加文化方面的内容
根据笔者在英语课授课时向学生了解的情况,高职学院学生在学习外语时遇到的很大一个问题是所学的语言不敢使用。比如,笔者曾经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同学院的加拿大外籍教师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因为简单的交流用语学生是完全掌握了的。可是大部分的学生不愿意完成这个交流练习,原因是不敢开口,这也是许多英语初学者会出现的情况。于是,我在课后进一步了解了学生们不敢开口的原因,结果,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担心和外籍教师进一步交流时不知道该如何让对方理解自己真正的意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学生们很难使用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通过汉语思维方式产生出来的想法。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外语国家的文化。
(5)增加情感因素
我国出版的外语类教材从来都非常重视情感因素,因为学生学习语言是要和他人进行交流的,交流的内容则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你来我往,还应当包括情感的传递。比如要使用外语去同他人解释清楚某个误会时,所要用到的不仅有语言,还要有适当的对他人的理解,这就是情感因素的表现。并且,对于高职学院的学生来说,他们都处在20岁左右的年龄,这个时候人的心智尚处在不成熟的时期,更加需要正确的情感因素进行引导,培养好的人格品质。再者,情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到处都能接触到它。因此,如果教材的设计上没有考虑到情感因素,只是一味地强调语言知识,无异于填鸭式教学,内容能否吸引人暂且不提,首先就会使所教授的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对于学生,尤其是高职学院学生这样的青年人来说会非常难以接受。
2教师队伍的建设
(1)重视本土教师的作用
对于外语教学来说,外籍教师历来被视为教师队伍中重要的一员,目前许多外语培训机构甚至打出"全外教授课"的招牌,吸引学员就读。可是,我们要弄清楚的一点是,我们的教学对象现在还只是外语的学习者,他们尚未完全掌握和外籍教师交流的语言能力,既然如此,盲目地强调外籍教师的作用只会适得其反。高职学院的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在入学之初只是英语基础良莠不齐的学习者,大部分学生的外语(英语)能力还处在比较差的水平,他们中的这部分人希望通过专业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外语能力。既然如此,相比起可能会增加语言学习障碍的外籍教师,能够和他们进行无障碍交流的本土教师更应该获得重视。这里我们不是说要忽略外籍教师的作用,只是针对基础较差的高职学院学生来说,拥有共同语言及文化背景的本土教师在教学上优势更加明显。除了语言能力以外,作为涉外旅游专业的外语教师,还应当拥有一定的旅游专业知识,最好是有过涉外旅游方面工作的经历。提出这个要求是因为涉外旅游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能够为他们所用的外语能力,如果教师本身对旅游专业一窍不通,如何能够充分理解该专业的术语,继而传授给学生他们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呢?
(2)兼顾外籍教师的作用
前面我们已经谈了本土教师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是说外籍教师在高职学院涉外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当中就没有多大作用。外籍教师在这个教学教育团队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体现在他们能够带给学生更加地道的语言和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同时还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操练机会。只不过,外籍教师在这个教师团队中应该被定位在辅助本土教师执行教学任务上。外籍教师队伍也应当是高素质素养的,但不同的是外籍教师队伍应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里的流动性是相对于本土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而言的。本土教师出于对教材和教学环境等的熟悉考虑,不应该经常更换。但是,外籍教师主要的教学任务集中在听说和文化知识方面。外语和外国文化在目的语国家往往还有一些地域上的差异,这样的话,如果能够有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外籍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的语言习得和专业学习都会有不少的好处。
3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
诚然,每位教师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具体教学方法,但是高职学院涉外旅游专业的外语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有一些共性。首先便是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学生的专业及以后就业的方向与旅游有关,课堂教学就应当多与学生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要把培养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的交流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其次,课堂教学要尽量减少传统的讲授式授课,应当让学生尽量参与到课堂的操练活动中来。这一方面是因为前面提到的要把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对于本来基础相对于本科院校较薄弱的高职学院学生来说,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
4校企合作
高职学院要以就业为导向,学生的学习就不能只是闭门造车,应当让他们更多地去和社会、和企业接触,要实现这一点,推动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的情况看来,高职学院的校企合作往往只限于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实习,而要通过校企合作来推动学生的外语学习,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学生应该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日常运作。由于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参观或实习的企业多为景区、旅行社及酒店等,他们能够有很多的机会使用课堂上学到的外语知识,但是要想有效地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和交流能力,只是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是不够的,应当将教师指导和学生锻炼结合起来,在实习过程中或者结束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在外语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由教师予以指导解决。
(1)校际合作发展模式
就现在的情况看来,高校各自为阵进行发展的模式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合作,携手共进才是发展的趋势。近来陆续有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涉外旅游专业,而涉外旅游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需要"走出去"的特性。并且,专业的建设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另外,由于涉外旅游专业外语教学需要包括高素质的教师、高质量的教材以及合适的实习实训场所,仅仅依靠某一高职院校自己的力量要实现这些是不够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相互间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实现"双赢"式的发展。当然,这里提到的校际合作并不只限于国内,与国际上其他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合作也能够为高职学院涉外旅游专业的外语教学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合理安排英语和非英语外语课程
在涉外旅游专业中开展外语教学主要有三种常见的形式:一种是只开设英语课程;一种是只开设非英语外语课程;还有一种是二者并行。目前,笔者所在的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采用的是第三种形式。一方面,这样可以增加学生掌握的外语知识,使得学生在掌握非英语语种的同时也不会在英语这门重要外语的掌握上产生缺失,从而在就业和获取外语水平证书上处于劣势;另一方面,英语学习也从方法和技巧上促进了学生对于其他外语的学习。但是,如何合理地安排好英语课程和其他外语课程也是这种教学形势下高职学院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经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这两种外语课程的安排上应该给非英语的语言教学以更多的投入,这主要是因为开设的非英语语种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学生在这门新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更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操练。英语教学则应以基础英语知识的教学为主,辅以一定量行业英语的教学,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和选修的形式将英语学习延续到课堂以外。
5.总结
我国当前的外语专业教育理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需要和国家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回归人文学科本位,以通识教育为本,应当通过采取调整课程体系、确立专业知识课的主导地位、完善师资建设等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达到以培养更多人文通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外语专业教育;人文本位;通识教育
笔者作为外语专业毕业生常自觉思想深度不及他人,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常有自我感觉捉襟见肘的窘迫。与相同专业背景的同辈人一说,发现有同感者不在少数。然而,回望历史却发现早期的外语界名人辈出,且大都是学贯中西的博雅之士,这不得不让人们对我国当前的外语专业教育进行反思。为了论述方便,笔者特选取英语专业为代表。
一、英语教育的人文学科本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专业技能训练一直被放在英语院系教学的首位。随着上世纪90年代起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为了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快地满足商品经济的需求,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许多院校纷纷加大法律、金融、新闻等专业知识课程并大幅度削减和弱化文史哲等人文课程。这样的改革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通常具有较高的语言技能和复合专业背景,能够迅速胜任工作岗位需要,但是却普遍缺乏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人文基础较差,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与其他文科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诚然,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教育需要面向市场,讲求实用性和应用性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强调学生的个人近期就业需要和社会当前发展的需要,就势必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头脑空洞”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学生终生发展需要和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南京大学王守仁曾经指出:“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以提高人的人文素质修养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为目标。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也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并具有融汇中西、跨越中外人文视野的思辨能力,而这一切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才能够完成。
二、英语教育应以通识为本
人文学科属性决定了英语专业需要大力加强通识教育,而非着眼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和任何功利性的教育。尽管通识教育不能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它所带来的深厚底蕴能让学生未来发展更具有潜力,并且能够强有力地推动社会的进步。民国时期我国外语专业在通识教育方面已为后人做出了示范。当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的外文系的课程设置理念就是通过通识教育打通学科、融汇知识,培养贯穿古今、汇通中西的通才。在这样以通识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这些学校培养出了外语界一大批汇通中西的知名学者。这些学者的成就确是令后辈汗颜,他们的思想高度让我们高山仰止。而现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外语专业注重人文教育的传统正在一步步丢失……功利主义成为教育的指导原则。实用性、应用性教育成为潮流。这种教育哲学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文精神的大衰落。”“通识为本”是世界上广受认可的一种教育理念。哈佛、耶鲁等西方名校长期以来致力于推行通识教育。早在上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在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就强调世代累积的智慧,包括历史、艺术、文学、哲学等对价值判断极端重要。耶鲁的办学理念是“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生活”。在我国台湾,当地教育界也鲜明地提出了通识教育目标并整合相关课程提供给学生修习。然而在我国内地,学生一进高校直至毕业都深深地烙上了“专业”两个字,在校期间职业能力训练所占的比重和课程量非常高,通识教育学分只占课程总数的10%左右,这一数字大大低于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和目前西方大学通识教育占三分之一学分的比重。虽然近些年来内地外语院校也开始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校于2015年底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北外、上外和广外等外语院校也都纷纷通过通识课程计划对学生在各学科领域的选修课程提出了最低要求,但是总体来说通识教育还不够明确,而且通识课程缺乏关联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学生选课的随意性比较大。
三、英语专业通识教育的几个问题
1.重视文学经典阅读
作为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专业可以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材料和有效论证的能力,而这其中最有效的培养方式莫过于让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中的经典原著。在《忆往述怀》一书中,季羡林先生曾提到他早年在清华大学读英文专业时课程中包括了很多文学课程,比如大学一年级时就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原著。他在德国学习外语的经历也大体如此:每周仅4个小时共20个星期俄文课。教师开头就把字母讲了一讲,第三堂课教师就要求学生读一本果戈理的短篇小说!一星期4小时的课,学生起码得花上三天时间来准备:查语法、查生词……20个星期下来,学原文、弄语法,读完了整部小说。要求学生阅读经典原著是西方外语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西方18世纪一位语言学家把教外语比作教学生游泳,把学生推到池子里去,学生在水里扑腾扑腾,最终也就学会了。而阅读经典原著是最有效的通识教育的方法。正如王鲁男所说,最有效的通识教育是回到知识的源头,通过阅读原著与大师们直接交流,从而形成对人类精神文化精髓的感悟和总体架构的把握。英语专业应该在教学别强调学生对于原著的阅读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将课程重点放在修读英文原著,通过经典作品的深广阅读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言素养以及对外国语言、文化、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2.调整课程体系
在通识教育视野下,西方大学的英语专业纷纷致力于为学生提供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的文学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性地研读文学和文化文本的习惯、培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组织知识的能力。我国大学英语专业的内涵及其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部分。语言能力课程即专业技能课程。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虽然有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压力,但由于现阶段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已经提前至基础教育阶段,这部分课时应该适当缩减。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包括英美文学,还涵盖中国文化课程和西方思想文化课程,理应占据主导地位,因为该部分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培养重点所在;专业能力课程是指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英语研究的课程,这部分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即缩短语言技能课时、加大专业知识课时、添加英语研究能力课时,英语专业的本质就能得到基本体现。
3.师资建设
课程体系的调整需要配备相应的师资。术业有专攻,外语院校可以通过系部间甚至是校际合作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完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安排。同时,不断健全通识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制度,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学经验交流,通过聘任制等形式鼓励那些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走上通识课程的讲台。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放眼于世界和未来,努力适应通识教育培养需要,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或新方法,逐渐形成以专业学科为核心,由多元化知识所构成的开放的、有机的知识谱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外语专业教育不能仅仅将培养目标放在学生和市场的近期需要上,而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需要和国家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来更好地培养具发展潜力的通才,以此推动社会的长足进步。
作者:李琳 单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2]刘伟.关于外语院校培养目标转型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1995(4).
[3]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在大学四年时间里,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积极进取。学习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至今已通过大学大学英语六级(cet6)、专业英语四级(tem4)、全国英语四级口语(pets4),现正准备三月份专业英语八级(tem8)的考试。
在社会实践方面,担任外语系班级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班长、班级团支书等职务期间,我想问题、办事情能够从大局出发,具有一定的组织力和号召力,曾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符合我系风格的活动。我还热衷于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例如参加英文话剧大赛、英文演讲比赛、英文歌唱比赛等。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当初选择师范专业的时候,我就深深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做一名人民教师一直以来是我的梦想,四年来我一直为了这个梦想在努力着。
关键词:商务日语;专业认同;学习动力;
中图分类号:G72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广东省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发展迅速。传统院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扩大专业影响力;新兴院校则努力申办商务日语或相关专业。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网页提供的广东省高职院校名单进行调查,全省共有79所高职院校,其中开办日语类专业的院校有22所,占27.84%。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开始招收应用日语(商务方向)专业学生。因主要学习内容为日语和商务相关知识,为方便行文,本文统称“商务日语专业”。本专业实行“2.5+0.5”学制,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时间,大三第二学期则到企业实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本专业的学生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专业认同感低,普遍缺乏学习动力。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推动专业良性发展,向本校本专业所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希望能借此了解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先行研究
认同是指个体潜意识向某一对象模仿的过程,可以使个体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专业认同感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等,相关研究发现,专业认同感低是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专业认同与学习动力之前的关系可大致分为四个等级:喜欢――不喜欢但认同――消极认同――不认同,认同感越低,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就越低。
现有的关于专业认同感的研究,多集中在护理专业、农林专业、图书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等冷门、就业困难、工作压力大的专业或一些尚未熟知的新兴专业。相关论文有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陈雄锋《农业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与对策》,梅莉《林学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调查分析》,古南辉《论专业认同感与图书馆学教育的关系》,姚立群《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尊、专业认同感的相关分析》等。
日语或商务日语专业由于中日国家关系、日本地理特征、社会舆论等特殊原因,虽然就业前景良好,但招生表现欠佳。而高职院校由于是高考招生最后一批录取,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动力方面都有所欠缺,加上日语本身难度较大等特点,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目前,对于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学习动机方面,尚无专业认同感与学习动力关系的研究,相关论文有孙一敏《高职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等。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学习动力的关系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
此调查研究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商务学院商务日语专业全体在校全日制学生为研究总体,以大一、大二共三个班的学生为样本。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8份,回收问卷125份,其中完整回答的有效问卷119份,占发放总问卷的93%,占回收问卷的95%。样本具体构成及主要问题回答统计如下:
性别:男,33人,占27.7%;女,86人,占72.3%;合计119人。
年级:大一,69人,占58%;大二,50人,占42%。
是否调剂:是,50人,占42%;否,69人,占58%。
喜欢现在的专业吗?非常喜欢,22人,占18.5%;一般,84人,占70.6%;不喜欢,11人,占9.2%;不知道,2人,占1.7%。
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是否会继续选择本专业?是,54人,占45.4%;否,65人,占54.6%。
你认为自己适合学习现在的专业吗?适合,16人,占13.4%;基本适合71人,占59.7%;不适合,23人,占19.3%;不知道,9人,占7.6%。
你会在课后花时间预习、复习吗?经常会,35人,占29.4%;有时会,72人,占60.5%;基本不会,9人,占7.6%;完全不会,3人,占2.5%。
你怎样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按时独立完成,94人,占79%;偶尔应付,24人,占20.2%;经常不完成,1人,占0.8%;完全不理,0人,占0%。
填报志愿前你对本专业了解程度如何?很了解,3人,占2.5%;比较了解,9人,占7.6%;大概了解,53人,占44.5%;不了解,54人,占45.4%。
四、结果分析
(一)学生现状
本专业目前在校学生有132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93人,男女比例约为1:2.4。在回收的119份有效问卷调查中,男生问卷33份,占27.7%;女生问卷86份,占72.3%。商务日语专业作为本校新开设的文科专业,男女比例能达到1:2.4这样一个相对理想的值,最大的原因是调剂。在收到的33份男生问卷中,只有9名男生(27.3%)是第一志愿填报了商务日语专业。其他的男生由于无法满足填报的理工类专业的成绩要求,被调剂到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的商务日语专业。因为竞争失利和家庭压力,很大一部分男生虽然对本专业兴趣不大,但还是会选择到校就读。
从调查整体来看,119人调查者中有50人(42%)是调剂,69人(58%)是第一志愿或者除了第一志愿的其它志愿。“高校的专业设置规模受到预期的市场需求、办学条件的限制,还要统筹兼顾各高校,不能随着选报专业的学生数目随意扩充与压缩”。符合自身学习特点、就业前景较好、学习难度适中的专业自然而然地成为“热门专业”,而新开设专业学习难度较大甚至受政治因素、社会舆论影响的专业则在招生时一再陷入困境。此时,调剂就成为了解决热门专业落榜生和冷门专业招生不足问题的良策。
在“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是否会继续选择本专业?”这一问题的回答中,54人(45.4%)回答“是”;65人(54.6%)回答“否”。从数据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调查者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不会继续选择本专业。这反映出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低,对学习缺乏兴趣。
(二)学习现状
在对问题“喜欢现在的专业吗?”的回答中,回答“非常喜欢”的只有22人,占18.5%。这22名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较强的认同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而回答“一般、不喜欢、不知道”的同学则缺乏对专业的积极认同,学习动力也受到一定影响。“大学生因为不认同所修专业而厌学,是大学生主修专业与学习动力相关性的直接表现”。若不能处理好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问题,将很难掌握专业知识,尤其是本校采用“2.5+0.5”学制,每学期的学时也有限,学习时间短;且商务日语专业难度较大,对专业认同感的要求更高。
在对问题“你认为自己适合学习现在的专业吗?”的回答中,回答“适合”的只有16人,占13.4%;回答“基本适合”的有71人,占59.7%;回答“不适合,不知道”的有32人,共占了26.9%。可见,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完全不认同或没有清楚的认识。
在对问题“你会在课后花时间预习、复习吗?”的回答中,回答“经常会”的只有35人,占29.4%;回答“有时会”的有72人,占60.5%;回答“基本不会、完全不会”的有12人,占10.1%。在对问题“你怎样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回答中,回答“按时独立完成”的有94人,占79%;“偶尔应付、经常不完成”的有25人,占21%。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积极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能独立完成,学习态度存在问题。
通过分析发现,本校商务日语专业学生对于商务日语专业认同感偏低,厌学现象严重。主要有几点原因:一是对专业认识不够。问卷调查显示45.4%的学生填报志愿前对于商务日语专业并不了解,即使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没有明确的自我定位。二是商务日语专业难度大,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本专业定位于“商务+日语”,不仅要从零开始学习日语,记忆大量词汇学习繁琐的日文语法知识;还要学习国际贸易等商务知识,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三是竞争失利和家庭压力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清晰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由于不能如愿学习自己想学的专业,被调剂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不少学生迫于家庭压力来到学校,只想混得一纸文凭。四是课程设置有缺陷。教学计划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在课程内容、课时、授课等方面均存在诸多要求,使得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很难做到扎实学好专业知识。
五、对策与建议
专业认同感低、学习动力不足,可以说是困扰着高职院校学生、教师、学校层面的一个大难题。要解决问题,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必须共同努力,改变观念,明确目标。改变观念是指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想法,与时俱进用先进理念武装头脑;明确目标是指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怎么做。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之产生自觉行为的必要前提。
(一)学生层面
理性面对挫折和压力,合理归因;改变观念,摒弃非某专业不学的想法,消除对商务日语的抵触感,确定远景性学习目标,发展远景性学习动力。很多学生认为,要是我能学某专业肯定能学好,事实上这只是给自己学习动力不足找的借口。商务日语专业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提高专业认同感,学好专业知识有利于顺利就业。
另外,学习过程中应不断拓展视野,发展兴趣,学习新知识。目前很多院校都开展了辅修专业、专升本课程。对于所调剂的专业认同感不强的学生可以考虑这些渠道,通过辅修专业等的学习、培养,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分层次明确学习目标。高职院校注重职业资格证的考取,学生要清醒认识考级考证是助力,不是唯一动力,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教师层面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牢牢抓住学生的特点,摒弃传统教学方式,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变革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艺术性,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坚持“能力本位”教学原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双师型”教师,强化自身职业技能,商务日语教师则须加强商务技能。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心理需要,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商务日语专业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淡化“日语”的角色形象,强调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商务+日语”模式下,日语起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起来,避免脱节,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学有所获。
(三)学校层面
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作为重点,以职业技能和社会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制定更加适合高职层次学生的教学计划;重视学生面临的问题,从心理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切实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商务日语专业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同时改善办学条件,丰富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要解决专业认同感低、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必须通力协作,专业认同感低的学生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教师和学校则要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
六、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职业教育”中,分4点介绍了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分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国家在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予以强有力的支持,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政府部门的一项职责,并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有利的政策能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但也不能忽视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借助国家的优良政策,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才能培养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专业认同感主要与专业认识、专业调剂、就业前景、社会舆论等因素息息相关。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更好地完成高职阶段的学习,为继续深造或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http:///gsmpro/web/gdschool/gdschool_list.jsp.
[2]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9).
关键词:思辨能力;思辨力的培养;高级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07-02
一、引言
“思辨能力”是指“依据标准,对事物或看法做出有目的、有理据的判断能力”。[1]早在20世纪80年代,思辨力的培养就已被美国、加拿大的一些学校列为重要教育目标之一。这种思维方式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只是完成以往传统教育理念中所要求的重复、模仿、识记以及理解等单一性任务。孙有中教授认为,思辨能力是最重要的“可迁移能力”,应该成为大学全部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2]因此,思辨力培养应该是高等教育的必选目标,而不是自由选项。[3]外语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毫无疑问也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为重要目标之一。
二、外语专业学生思辨力水平研究现状
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力水平一直广受质疑。黄源深最早提出了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症”并尖锐地指出了国外语专业学生思辨力不足的种种表现。[4]北外文秋芳教发现英语专业学生一、二年级思辨水平比其他专业高,三年内思辨能力未出现质变的关键期。[5]这也就说明外语专业的学生其大学思辨能力的提高是有限的,即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提高作用不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外语专业学生在一二年级把主要精力放在打好语言基本功上,大纲配套的相应课程也是与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密切相关的基础课程,学生的大量时间用在了模仿、记忆、复述、语言转换等机械性活动上。而其他专业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开始了本专业课程的系统思维训练。到了三年级后,外语专业的学生大都还沿用记忆、理解的老办法来学习,而且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对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层次的思维训练也很少。[6]
三、对高级英语课堂如何提高学生思辨力的尝试
孙有中认为按照现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4年的英语专业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基本上是“缺席”的。当务之急,必须在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层面明确思辨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使之成为该专业全部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之一。[2]反观目前高年级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本应能加强学生思辨力的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本人以自己所在学校英语专业高级英语教学为例,探讨提高学生思辨力的种种尝试。
高级英语课程作为英语专业三四年级的核心课程,其重点是在强调语言知识积累的同时,更强调学生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创新等思辨能力的培养。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试图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思辨能力。
1.相关话题PPT展示,国内英语课堂上做PPT展示的尝试已经非常普遍,从2010年至今在知网上关于PPT在英语学习中应用的文章就多达139篇。但是,一般课堂对PPT展示没有过高要求,学生仅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一些粗浅的介绍,属于课堂的lead-in部分。在本人的高英课堂中,本着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的理念,我们对话题展示所做的要求更高。本方向高英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邹为诚编著的《综合英语教程》第五,六册,每个章节有固定的主题。基于这种教材的模式,我们按以下两个方面来要求学生进行PPT展示:①专题的选择。学生可以自选或老师提供相关话题选择PPT的主题,但必须围绕该主题。以第六册第二章Globalization为例,根据课文材料的相关内容,课堂上需要有“冷战”、“东南亚经济危机”、“俄罗斯休克疗法”、“阿根廷经济危机”等经济改革相关事件作为背景知识,因此,我们会根据教学进度提前给学生布置相关话题,在讲授该内容前请学生做背景知识介绍。当然除了老师推荐的选题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此话题下任选一个相关子话题来研究,这也锻炼了学生的选题能力,为进一步的学术论文写作打下基础。②PPT的结构。由于所选的题材都有一定深度,我们对学生的PPT结构也有要求。针对每一话题,展示的内容首先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以一名学生的“阿根廷经济危机”展示为例,首先“引言”部分导入话题;“背景介绍”部分详细说明阿根廷发生经济危机的政策、经济、国际环境背景;“危机的原因”部分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危机产生的原因;“危机的影响”讨论了发生经济危机后阿根廷国内的情况以及国际的反应;“危机的结束”介绍了危机后阿根廷的干预手段和效果;最后的“反思”对经济改革做出自己的评价,分析并结合中国的情况对某些改革手段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会主动地去思考、发现问题并分析现实问题,结合现实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思辨力也得以提高。教师针对每个同学的PPT展示的点评侧重在结构的逻辑性和分析的合理性上,鼓励学生在引用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评价,以此来引导学生提高思辨能力。
2.小组的研究报告,小组合作活动是协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高英课堂中,我们每个章节都会布置一个小组研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完成。以第五册的第四章“房屋、城市和文化”为例,每个组必须自己选定一种建筑类型,从人如何适应环境的角度来研究该种建筑类型的历史、结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和保护。研究任务以研究报告形式呈现,如果时间允许,我们也会挑选一到两组优秀作业进行多媒体展示。在整个小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小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各组员采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各成员分工合作,从查找资料、构思、设计到课堂演示,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和其他组别的同学则充当评委,对创作和演示给予评价并提出建议。小组合作活动彻底改变了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传统局面,实现了师生和生生的多边互动。
3.“切块拼接式”学习“切块拼接式”(Jigsaw)学习是由斯莱文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伙伴教学的形式进行学习活动。它也是“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以第六册第二章unit 6为例,文章很长,介绍了中国各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温州、贵阳、南京)在全球化浪潮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按照文章内容把其分割成了六大块,分配给每个小组讲解一个城市。具体要求是要先把文章的观点讲解给大家,然后从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发展历史等方面入手,分析该城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老师和其他组针对文章及他们的讲解进行提问。这样课堂教学由原来教师的系统性教学转变成了小组内成员和小组间的互教互学。每位小组成员既是教师又是学生,他们积极参与合作,共同备课,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教师则在认真听取学生汇报之后,帮助指导学生对零散知识进行梳理与归纳,对分散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与比较。在这种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最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四、教学效果
本人从2013年至今一直担任高英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直采用上述几种做法,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学评估的主观评价中普遍反映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使他们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产生了更强的学习动机。以下为2013-2016年学生提供的部分主观评价。
(2015―2016,第一学期)老师能启发和发散同学们的思维,对培养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有很大作用。涉及知识面较广,积极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事情的能力。
(2014―2015,第一学期)最大的收获就是锻炼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思维。
(2013―2014,第一学期)上课认真,全面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老师经常引导我们用逻辑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很受益。老师经常引导我们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剖析问题。
从以上反馈看来,学生对结合语言知识学习的思维训练效果非常满意,同时也了解了独立思考和具有逻辑思维的重要性。高英课堂应不同于基础英语的以语言技能为主的模式,应更多地结合课堂,赋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思辨能力,这就要求相关课程的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提供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
五、结语
外语专业学生提高思辨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业界已有共识,但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则还是一个难点。高英课堂是外语专业学生高年级的核心课程,所占学分比重较大,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总结了在高英课堂上对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所做的几种尝试,试图提供一些操作性强、效果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孙昊.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2]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教学研究,2011,(3):49-58.
[3]Mc Peck,J.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M]. NY:St. Martin’s Press,1981.
[4]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