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改变生活作文

科技改变生活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改变生活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改变生活作文

科技改变生活作文范文第1篇

太阳公公刚刚探出半个脑瓜,在床头美妙轻音乐的提示下,我揉了揉朦胧的睡眼,伸个懒腰,顺手打开了床头的“心电梦境显示屏”,好好地回味了一下昨晚的好梦,心里美滋滋的!机器人为我端来了一盘热腾腾的既美味又具备一天能量消耗的营养早饭,让人大饱口福。

该上学了,机器人助手早已把我的“M6323”超音速节能环保车停在了家门口,我设好目的地和时速、路径,一踩油门就到了我们漂移在太空的美丽学校。同学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喜好开着各种交通工具进了校园。一进教室,我们都自觉地折叠好自己的座驾,塞进抽屉,开始了今天的研究课题:“怎样使我们的地球环境更加美好?”经过讨论,我们的包同学提议:每周把地球上受污染的空气更新一次。在孙教授的赞同下,我们立刻开始着手研究这个计划。

我们分成了两组,第一组由我负责调查分析相关数据,研究实施方案。我在教室的墙面上随手一指,眼前立即出现了一个立体视屏,随着各种分析指令的发出,屏幕上出现了一排排密密麻麻的数据,经过分析统计,几分钟便把空气转换的程序设定完毕。第二组的任务是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把潘多拉星球上的新鲜空气吸到地球上,把地球上的废气排放到潘多拉星上进行天然的净化处理,并选择我们的教室作为潘多拉星球和地球空气交换的“对接点”。很快,在设定程序的指引下,潘多拉星球上新鲜空气被源源不断地吸进了教室,地球上的废气排到了潘多拉星球,作为植物的营养。顿时,地球周围的空气变得清新甘甜,植物更绿了,鸟鸣更脆了,天空也更蓝了———。面对成功的尝试,大家会心地笑了。

科技改变生活作文范文第2篇

今天,我格外高兴,因为在开学的第一天,就让我惊喜连连。

秦老师夸我字写得又好又工整,还夸我作文也写得棒呢!当他笑眯眯地、大声地念到我名字时,台下人声鼎沸,大家议论纷纷“杨撷鼎真棒!他又要受夸奖了!”“哇,又是他的作文……!”过了好一会儿,教室里才安静下来。老师这才说:“大家安静一下,我们来看看杨撷鼎的作文吧。他的作文写得多棒呀!瞧!每篇作文都是整整两页,字迹也很工整。大家的掌声在哪里呢?”“啪啪啪!”教室里顿时传出一阵掌声。那时,我别提多高兴啦!

李老师表扬我的假期作业完成得很好,比如:科技手抄报、手工制品——神舟飞船、摄影作品——科技改变生活等等。当李老师把我的作品推荐给大家评选时,每一幅作品都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秦老师和李老师,你们尽管是我们班的新老师,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喜欢你们!我一定会用好成绩来回报你们的教导之恩的!

四川德阳绵竹市大西街小学四年级:杨撷鼎

科技改变生活作文范文第3篇

那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到底有哪些好处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发学习兴趣

卢梭在《爱弥尔》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育实践也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新教学方法的世界先驱者查尔斯发现,用音乐营造气氛可使学习效率比过去提高至少五倍。的确,音乐、图像、声音、文字的综合运用,不仅增加了美感,更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二、加深情感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形象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学生通过直观的感知,可以加深印象,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譬如在上《神奇的极光》时,教师可提前收集各种形态的极光照片,并把它们按课文所介绍的形态分类整理,上课时展示给学生观看,就会使抽象的极光具体化。学生不但对“分类别”这种说明方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而且对极光这种被视为自然界中最美丽的奇观之一的现象有了一种切实的体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简单介绍极光的五种形态:极光弧、极光带、极光片、极光幔和极光芒,可以猜测,学生不但不能完全想象出它们的样子,对文章的理解也会大打折扣。

三、增大知识容量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这制约着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则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增加教学密度,加大容量。这在文言文教学中效果显著。教师可在讲授中设计不同的训练题来达到强化知识的目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之显得方便、快捷而又富于情趣。譬如在上《登泰山记》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比较,笔者就在计算机上打出屠格涅夫和巴金等人对“日出”的描写,并用图片加深直观印象。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了理解,获得了感悟。不难想象,在传统教学中,靠教师手写是一件多么费时、费力而又效果不明显的事,信息技术一节课就完成的工作,传统教学可能要用两节课甚至三节课。

四、拓展多层视野

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改变了语文学习方式,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查找资料,省时、省力,对中学生来说,比亲自到图书馆查找更加方便和快捷。譬如在学《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时,笔者不但在网上查到了焦、刘二人的合葬墓,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一些人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通过互联网相互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五、养成良好习惯

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交流运用,学生会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由于网上信息量大,学生在网络上能读到自己想读的东西,同时还可与其他学生在网上讨论一些问题,交流学习心得。还以《孔雀东南飞》为例,笔者就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气氛也空前高涨。网络讨论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也使他们养成了在发表自己观点前认真思考的习惯,增强了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合作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从以上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改变了语文略显呆板的面孔,使课堂变得活泼生动起来,它不但适用于阅读教学,同样适于写作教学。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教师的负担很重,效率不高,或许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学生之间的作文交流太少。网络写作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删、增、改、调的一切工作,不仅减少了重复抄写的枯燥,更激发了学生求全、求美的欲望。另外,学生利用网上邻居,可以随意看到其他同学的作文,可以自由点评、批改,互相借鉴。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师可以在网上建立一个主题学习网站,把与正在讲授的课文相关的图文资料及需要学生弄懂的问题一一列出,让学生登上网页浏览,学生也可以在网上或发邮件向教师提问。

总之,科技的发展势必带来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的更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课灵动起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的运用会让课堂变得更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科技改变生活作文范文第4篇

要知道,电影之所以那么吸引人,就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实现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所以,电影中,特别是科幻电影中有很多虚拟的人物、怪兽和建筑物,我们需要用特效把他们制作出来。另外,电影特效还可以避免让演员处于危险的境地,还能减少电影的制作成本。

如今,电影特效技术越来越成熟,能够制作出风雨雷电、房屋倒塌、火山爆发、海啸、山崩地裂等用实际拍摄无法完成的效果,这些镜头看起来栩栩如生、扣人心弦。

特效的神奇力量

电影特效绝对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不管你是怪物还是外星人,不管你要上刀山还是下火海,电影特效都能让你如愿以偿。不信,淀粉们就对比一下那些真实的拍摄现场和最后的成片效果吧。

好吧,这么一对比,原来“高大上”的科幻大片立马变得土鳖了很多,哈哈,不过这也正好说明了电影特效的伟大之处。

那一抹鲜亮的绿色

淀粉们可能会发现,特效电影中很多背景都用绿幕布或者蓝幕布遮着,这是为什么捏?其实,这是为了让后期扣掉背景能够更容易,就跟我们PS时处理一整块同样颜色的画面更容易是一个道理的。现在好莱坞有些电影,已经实现了全部在绿幕前拍摄,完全不用真实的背景。具体用绿幕还是蓝幕并无本质区别,以前多用蓝色,现在多用绿色。

特效电影的拍摄过程

好了,简单了解了特效电影的神奇之处,我们来看看特效电影的拍摄过程是怎样的。

电影特效制作大概需要以下几步:

首先,特效小组要先从分析剧本做起,通读剧本,从中寻找需要制作特效的文字内容加以整理,并和导演沟通达成共识,定下准确的特效剧情内容。

使用三维软件将特效内容用动画预演的方式制作出来,这个工序需要十分严谨,因为对于时间的估算和镜头的构图对后续的片子起着很重要的参考作用。

分析预演镜头中需要前期拍摄配合的具体内容,比如绿布背景的搭建方式、演员走位和相机运动的具体调动等,将这些方案总结出来,提供给剧组的执行导演执行具体的拍摄方案。

特效小组到剧组与导演和摄像沟通,并亲自安排指导拍摄具体内容,尽可能将前期计划的工作付诸实际,前期拍摄考虑的越周全,后期制作会越方便。

最后,就是将前期拍摄采集的素材转到后期来具体制作,包括三维动画添加、渲染、抠像、拍摄图像与CG图像的合成等相关的制作。

这里说的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流程,真正的拍摄过程远比这个复杂得多。电影的特效部分并不是由剧组的工作人员完成,而是要聘请非常专业的特效公司来制作,在好莱坞,著名的特效公司有工业光魔、数字领域、维塔数字、索尼图形图像运作公司等。所以,电影特效是一个需要多方互相配合的浩大工程。

模型,变变变

在电影特效中,模型的使用是非常频繁的。这里说的模型包括实物模型和计算机模型。其实,早期的特效电影中,CG技术并没有那么发达,很多特效都是用实物模型来拍摄的。

不知道淀粉们有没有看过《星球大战》(没看过的话快找来看看吧),这可是上个世纪70年代拍摄的经典之作。影片中所有的星河战舰都是用缩小比例的模型,搭配上背景,用钢丝等牵动拍摄;绝地武士的激光剑效果则是用缠着感光纸的木剑拍摄,最后在底片上把这部分高曝光做出来的;外星人就更不用说了,个个都是演员戴着制作好的模型头套。这些方法虽然土了点,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极富创造力。

现在,特效公司在制作的时候往往要同时做出数字模型和实物模型,实物模型既可以作为拍摄的道具,又可以作为重要道具或者虚拟角色数字建模的提示和参考,甚至可以直接扫描获得数字模型。

不过,有了数字模型还只是第一步,因为模型是静态的,而只有让这些模型动起来才能算是电影。要想让数字模型动起来,成为活灵活现的东西,特效师们首先需要将模型的各个部分装配起来。装配需要的技术极为复杂,要求装配师深刻理解运动的物理过程及运动各部分间的相互影响。比如动物身体的装配需要处理骨骼的层级关系、肌肉、皮肤的相互影响。骨骼装配完成后由动画师进行测试,必要时需要反复修改并添加新的控件来得到更好的效果。如果装配不得当,就会觉得动作不协调,影响最后的视觉效果。

惊呆了的动作捕捉技术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回答最开始提出的问题:演员身上的小圆球和荧光点是什么东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讲讲Motion capture(动作捕捉技术)。

其实,那些小球球是传说中的传感器,它的作用是形成特定磁场,把演员的动作转换成数据传输给接收器,再由接收器将数据转换后传输给电脑。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这些可爱的小球球都是在演员的关节处或躯干的关键部位。只有这样,接收器才能准确地接收到演员的动作数据。

当然,除了上面说的电磁式传感器,还有光学式的,但同样离不开那些小球球,区别就在于它是发光还是发波。

要知道,这个动作捕捉技术的诞生可是帮了电影特效师的大忙了。说到这里,我们非常有必要八卦一下这项技术的由来。

2006年以前的特效电影,虚拟人物和怪兽的动作基本都是靠动画制作,比如《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是由ILM(工业光魔)的手工动画和Stan Winston Studio的物理模型结合而成,动作效果则是动画师一帧一帧地画出来的;《哈利・波特》里的各种生物,包括家养小精灵多比和克利切,均是由各家公司通过手工动画制作。

在《加勒比海盗》第一部时,特效总监John Knoll和动画总监Hal Hickle觉得用动画技术凭空制作实在是耗时又耗力,他们就尝试运用动作捕捉技术来拍摄,但由于是第一次尝试,数据匹配不过关,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在演员身上做动画修改的方案。

但是到了《加勒比海盗2》的时候,章鱼脸Davy Jones这个角色让人非常棘手,细微的面部表情再加上复杂的章鱼触须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加勒比海盗》系列涉及到的CG角色众多,造型复杂。这样的情况使手工动画制作难以完成。所以,这逼着LIM研发出一套好用的动作捕捉技术来完成拍摄。而结果是,他们大获成功!

LIM的动作捕捉iMoCap使用的捕捉服是半紧身材料,穿着舒服,而且中灰色的布料可直接提供明度参考,在后期中也很容易被擦除。衣服上以反光球作为标记,还可以任意增加数量扩充捕捉精度。LIM改进了动作识别和动作处理软件,使得看似随意的标记可以被精确识别,最重要的是该动作捕捉系统可以使用任意型号的两台高清摄像机,分别放置于主摄影机两边拍摄动作参考,然后送回工作室进行分析,在片场无需携带其他复杂的专用动作捕捉设备。这是一个非常精巧的系统,堪称动作捕捉技术研发成果的典范。

《加勒比海盗2》之后,这项动作捕捉技术得到了迅速推广,在《钢铁侠》系列、《第九区》等一系列特效电影中都得到了应用。

但是,iMoCap并没有解决演员表情捕捉的问题。

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虚拟角色的面部表情拍摄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到《阿凡达》的成功拍摄。

神器出没

对于动作捕捉技术,尤其是面部捕捉,大导演卡梅隆其实在1995年就已经想好了解决方案―头戴式表情捕捉系统:一个头盔,前置一个广角摄像头,在演员的面部点上动作捕捉点(使用绿色墨点,方便识别),拍下演员的所有表情变化,同时也不影响身体动作的捕捉。事实上,他最终也是这样做的。之后拍摄的《猩球崛起》将这一技术进行了完善,完成了非常细致的猩猩表情的制作。

所以,你千万不要以为有了CG特效,就不再需要演员们来演戏了哦,相反,这种特效电影让演员们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也更考验他们的演技。

作为技术达人的淀粉,想必你一定非常想知道特效师们都是用什么软件来制作特效的。嘿嘿,特效师们常用的特效软件有Houdini、Illusion、Inferno系统、AE、MAYA、3DMAX等,它们一般都有动画生成、抠像、渲染、合成等强大功能。

一般来说,特效软件在前期肩负着生成数字模型,然后用模型进行预演的任务,这样可以让导演更好地指导拍摄;在后期,当所有的拍摄素材都整理好之后,特效师用特效软件将拍摄录像进行表演捕捉,并生成动画,同时进行补光、抠图、渲染等等操作,最后合成成片。

咦,这里提到了一个很专业的名词―渲染,这可不是写作文时的场景描写哦。

在电脑绘图中,渲染(render)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在三维软件(MAX、MAYA、C4D、Houdini等)环境下的三维模型渲染,计算机在制作包括.3d、.dwg这样的格式文件的时候,记录的都是顶点信息,它们并没有成为实际的像素,脱离这样的软件运行环境就无法浏览,需要用渲染将它们整合成像素信息。二是指后期合成中的图像生成。在后期合成中,很多处理比如添加了遮罩、增亮、减淡、抠绿等操作,原片实际上没有真正改变,为了把你的处理结果反映到原片,所以需要渲染。

其实,这些软件的操作并不是非常难,但是制作的过程却是一个非常精细和耗时的过程,一个特效镜头往往需要好几个特效师花上好几个小时来完成,而一部特效大片少则有上百个,多则有上千个特效镜头呢。

就拿《僵尸世界大战》中一大堆僵尸扑面而来的镜头来说,需要3个模型师做出至少10种不同的3D人物模型,然后由1位骨骼设定师做蒙皮和骨骼绑定,再由2~6位动画师做出这10个3D人物的动画。这些动画包括奔跑、攀爬、跳跃等各一套。最后由一位熟悉动画插件Alice的特效师把做好动画的3D人物模型根据镜头构图驱动起来,让它们按照导演的意图做出各种动作。最后,由灯光渲染师渲染,再由合成师完成最终的画面合成。零零总总算下来,这些群体僵尸的镜头要经过大概15人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