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化学研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和视频学习中: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可以说,在研修学习的这些日子。每一天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
经过这一个阶段的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2.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大致内容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3.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化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化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化学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4.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一、备课组取得的成绩
1、高二化学备课组是团结奋进的集体,在2011年春季会考中,我校化学科不及格的学生为23人,及格率96.17%,仅比二中低0.3%,远远超过十中。我们相信只要化学组坚持集体备课,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今后一定能够超过二中。
2、我精心指导高二化学组教师参加市、区两级举行的
教学竞赛,把参赛当成全组的事情,教学设计上勇于加培训,为参加市级比赛做准备。课比赛、“网络整合”教学实录比赛中,我组的成员积极参加,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顺义区基本功笔试中,全组成绩合格,丁立平老师还被选拔到区里参加培训,为参加市级比赛做准备。
二、个人取得的教学成绩
1、在2011年春季会考中,我所教的三个班(1个实验班,2个平行班),取得了会考及格率100%的好成绩,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
2、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都得到了领导、老师的赞赏。我所教的学生张迪获市级一等奖,张立文、焦阳获市级二等奖,张楠、胡胡子健获市级三等奖。
3、一年来,我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不断向名师、同事学习。在2011年5月26日,我在阶梯教室上了一节“全校示范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都得到了领导、老师的赞赏。
三、教育进修、教育科研、社会工作、论文获奖
1、参加顺义区名师工作室
我是第二届“顺义区名师工作室”的一员,在赵向军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的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着。这一年,我完成了高三二轮、冲刺题目的编写工作;完成了选修四第四章的教学设计任务。在名师的带动下,我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进行了实践探究。我们听讲座、开研讨会、课堂设计和实践,虽然紧张忙碌,但是也非常充实,我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2、参加顺义区骨干班主任研修班
2009年11月,我被选拔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与顺义区联合举办的“骨干班主任研修班”,每周六都要参加研修培训。在众多专家和优秀班主任的引领下,我的教育观、学生观与时俱进,理念引导了方法,做学生思想工作时效果更好。
3、论文获奖:
2010年4月,我撰写的教学设计《“盐类水解”的教学设计》获第五届“全国实验区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二等奖。
2011年1月,我的文章《做专业、智慧的班主任》获全国“和谐德育与班主任治班方略”论文评比一等奖。
2011年六月,我被评为顺义区“十一五”继续教育“先进培训教师”。
1.积极探索构建“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的教研新机制。对于三位一体教研机制创建的实践探索,将以“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为研究对象、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发挥“讲学评价的传导作用”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学校本教研的效果。由于此项工作处于探索阶段,本年度将主要开展如下三项基础性工作:(1)课堂观察的理论学习与培训;(2)基于“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教研机制的初步探讨;(3)基于上述教研活动机制的活动实践。本年度拟开展四次的教研活动,探索活动机制、收集活动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升。
2.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网络教研的最大优势在于克服时空限制、人人平等参与的优点。本年度拟继续通过“龙岩中学化学”网络平台,继续开展基于课堂教学调研、教学技能比赛等方面情况的网络教研活动,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技能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将利用“龙岩中学化学群”、“初中化学名师教研群”等qq群,拟将开展6-8此的专题网络教研活动。由于网络教研活动在我市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将要求会员积极参与、献计献策,确实发挥网络教研的贡献,发挥其在推进区域教研中的应用作用。
对于网络教研工作,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如创建专题网站、创建专题博客、创建专题qq群等),从而做到有序组织、人人参与、确保实效等。
三.继续推进“三项工程”,创建优质教育品牌
建设三个工程是学会在上一届年会工作计划中提出来的。根据新一届学会理事会工作思路,配合国家、省、市工作规划,将用五年的时间,积极探索三个工程的实施策略,并努力使三个工程的建设取得初步呈现。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会在三个工程建设中开展了实践和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新的一年里,学会的工作安排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于“名师培养”工程,我会一方面将继续结合市教育局“红土书香”品牌,倡导名师进一步开展“读教育名著、学教学理论”系列活动,积极撰写心得体会和教研论文;另一方面,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计划,为名师争取更多的外出学习、学术交流等机会,进一步拓宽名师的视野;再一方面,积极推荐我市优秀会员参在各级各部门组的专题会议上开展学术专题讲座。
2.对于“引领帮扶”工程,学会将结合市教育局、普教室等部门的工作安排,通过名师专业引领、专题讲座、教学观摩、课题研究等系列帮扶活动,促进年轻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和我市高中、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合作,通过名师工作室会议,为工作室中的青年老师提供更多的展示、交流的机会;此外,通过组织年轻教师参与更多的教学比赛活动,通过参与过程的指导、培训和辅导,给予专业上的帮扶。
3.在“资源建设”工程方面,一方面我会将根据相关部门的教研活动(如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征集、教学论文与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等),鼓励广大会员积极参与,共同搞好课程资源的开展与建设;另一方面,鼓励会员在各教育网站上开设教育博客,刊载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第三,进一步办好普教室化学组《龙岩中学化学》网络平台,及时刊发调研心得、教研文章、教学素材等。年里,学会将以新课程背景下教研文化创建为抓手、突出教研课题研究和教研机制创新两个工作重点、进一步推进“名师培养”、“引领帮扶”、“资源建设”三项工程,努力提升会员的教学与教研水平,推进中学化学教学、科研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一、加强学科组建设,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学科教研组是基层的教研组织,学科教研组工作效能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科研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研文化,将成为学校教研工作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但从基础调研情况来看,教研组工作存在工作效能不高、管理机制落后、教研水平较低等现状。为此,新一年学会工作将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以教研机制创新为手段、以创建新型教研文化为目的,切实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1.认真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认真领会精神,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做好教研组工作长计划、短安排,同时对教研组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整改活动。
2.加强教研组长业务研修培训工作。学会将根据有关相关行政、教研部门的安排,组织教研组长开展相关的研修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教研与业务管理水平,从而为教研机制创新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3.引领教研组长开展教研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新的一年里,将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组织教研组长对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相关教学常规制度进行反思与研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机制,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与推广。
二、突出两项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实践
根据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本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创新教研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深入学习、积极研究、先行先试,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深入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因其具有规划性、系统性、长期性等特点,对推动业务学习、提升研究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课题研究将为中学化学教学带来长期的教学、教研效益。为此,学会本学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来抓。
1.进一步开展市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学科子课题“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之研究”。该课题从属于课堂教学常规机制创新研究的一项内容,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引导老师建立起基于学习取向的课程教学。本年度将在上学年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会员深入学习课题实施方案,领悟课题实施目标及意义。同时,引导我会会员基于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实践中如何开展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的探索。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课题实施原则,引领参与课题实验的会员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升,深化对学习策略的认识、把握学习策略指导训练方法,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赢目标。
2.继续开展“九年级化学单元整体教学”之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教学”从属于教学常规中的教学设计(备课)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两个范畴,试图解决如何开展教学设计、如何从整体性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该课题是基于目前九年级“低效耗时、效率不高”的教学现状提出的,本课题研究旨在研究、揭示教材单元整体性关系,从而为一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支撑。该课题拟用一半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为使本课题研究得到较好的落实,本学年将结合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的初步实践”、“单元整体教学阶段总结”三次专题研究会议,分别进行理论研讨、实践尝试、阶段小结等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计划,结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研组建设及教学常规机制创新”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相关工作,从而为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求、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教研常规与教研机制。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融入;引导;帮助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9-001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09年11月,我们教研室的部分教师到苏州中学园区校国际部参观,看到十几个学生围坐在教师旁,请教、自学、讨论、交流……我们对那种其乐融融、张弛有度的景象的确十分感慨。想到教育的本义,想到教育成本与效率,想到教学是“三维目标”而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还有体验、合作、情感价值观……觉得这应该是有较高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效率的课堂组织形式;又想到我们静安区有些学校的高三化学班也就十几、二十几个学生,有条件借鉴他人的经验,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回来后,恰好上海戏剧学院附中要搞一次校本研修,邀请笔者参加,笔者建议由王自立老师在高二开一节化学课,尝试一种“介绍有关知识-布置学习任务-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学生提出问题或请求帮助-作出归纳和结论”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组织形式上,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小组,各小组围坐在一起),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那么,这与一般的小组讨论式学习有什么不同呢?一般的讨论式合作学习是有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讨论,而这种学习形式整节课都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自始至终参与某小组的学习过程,将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并且作必要的提示,也就是教师“融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王自立老师这节课的课题是“胆矾结晶水含量的测定”,课的流程是:
(1)教师介绍坩埚、干燥器、电子天平等仪器的用途。
(2)教师布置学习任务:①胆矾结晶水含量的测定的有关计算;②设计实验方案,测定胆矾结晶水的含量。
(3)教师参加A小组的学习,帮助该小组制定实验方案。
(4)A小组将方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小组提出疑问和改进意见。
疑问有:①热的坩埚能直接称重吗?②如果要冷却,应在什么装置中冷却?③如何知道结晶水已全部分解?④硫酸铜的分解温度是多少?如果加热温度过高,会产生什么误差?
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①如何打开干燥器瓶盖?②为什么实验要用到玻璃棒?③哪些操作会引起实验误差?这些误差中哪些偏高?哪些偏低?
对其中的有些疑问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自己解决,有些则需要老师解答(如疑问④)。教师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
(5)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包括实验流程、所需要的仪器、误差分析等。教师从中引出“恒重操作、偶然误差、系统误差、相对误差”的概念并介绍给学生。
(6)布置作业:2004年上海市高中化学结业考第32题“请填写实验报告中的空格:[实验名称]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除上戏附中的教师外,其他一些学校的部分教师也参加这节课的听课、评课活动,二位重庆市的教研员也参加了。教师们对这节课的评价比较高。那么这种教学结构有哪些“增值”呢?大家觉得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学习效果好,教学目标较好的达成,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效果好的原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学习。
(2)课堂气氛好,张弛有度,学生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戏附中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都不是很理想的,多数学生到高三都不加试化学,因此,许多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上课时教师常常要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现在学生是自主学习,有问题教师能及时发现、及时帮助,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尤其是对基础差的教学班,更要求教师采用“融入、引导、帮助”式的教学方式。
(3)这种教学形式更能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笔者认为还有几点需要考虑:一是多少人的班级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二是什么类型的课可以采用这种模式?新课?复习课?习题分析课?这些都需要实践。
一、文化立校,塑造教师专业理想
杜威说:“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经验的积淀,需要经过一代代的点滴汇聚,最终表现为每所学校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教师生命观和精神气质。挖掘并营造出支持学校战略的校园文化,对于学校发展至关重要。”以历史的、现实的、物质的、精神的校园文化为支撑,我校注重在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培育教师的精神理想,从而奠定与时俱进的思想基础。
(一)厚重的文化底蕴形塑教师气质
我们第五中学地处辽源东部,龙山辽水滋养了一批学子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成就事业。我们在传承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出“培养学生人性与灵性,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培育出“严谨治学、无私奉献、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五中精神。这种精神浸透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深深根植在每位教师心中,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感染和熏陶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培养人文情感,提升儒雅风范、高雅气质。
(二)多元的文化氛围浸润教师心灵
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显性标志,对师生心理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景点、雕塑、校训等文化元素是学校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印证着五中几代教师奋斗成长的足迹。为营造向上、向善、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精心构思了“四美”的校园文化格局:即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教学楼、宿舍楼、体育馆、游泳馆、食堂和塑胶操场,融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于一体,校门镌刻的“学问提升气质,知识滋养人生”和“德智兼修”的校训基石,使教师在绿化与文化、美化和诗化的氛围中永葆阳光心态,开启充盈的教育人生。
(三)积极的人文精神丰富教师人格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文化立校的关键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的人文精神追求,而校长的思想引领是关键。我们着眼于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积极构建校园礼仪文化和书香文化。将礼仪文化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校长坚持经常为教师作《礼仪知识讲座》、《师德讲座》,并制定《五中教师师德十不准公约》、《文明公约》,通过“软约束”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实现外在形象与内在修养的和谐统一。为鼓励和引导教师做“智慧型教师”,我校启动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向教师推荐优秀书籍,引导教师每学期读一本名著,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通过读书、反思、交流,不断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完善教师的人格魅力,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
二、质量兴校,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作为省示范性高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也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一)科研教研两翼共振
“科研先导,教研先行”始终是我校多年来一贯坚持和倡导的发展理念,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有效教学为核心,让课题走进课堂,在教学中研究课题。科研教研同频共振,由点到面,增强了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中,我们主张提高教学质量,拒绝拼时间、拼精力、随意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实行高强度训练,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追求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既让学生有合理负担,又不让他们过度焦虑。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着力点,以“学生有效自学、教师高效导学”为基本思路,以“师生联动、导学共进”为基本策略,经过实践探索、总结提炼、反复打磨,确立了“三环并举”(精心备课、严把备课关;严谨授课、严把纪律关;求真务实,严把质量关)、“五度”衡量(以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亲和度、课堂的整合度、教学的练习度、知识的延展度作为衡量教学实效的主要标准)和“启发、互动、留白”的“六字“教学模式。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教给学生,变传统的“教师单一讲”为“多形式的师生合作互导”。
(二)校本研修合作共享
校本研修是一种学习、工作、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行动,其核心要素包括“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我校积极建构了“教研组学习共同体”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出“前瞻性学课――集智式备课――相互间说课――执教人上课――沙龙式议课”的集备教研模式。通过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等,让教师在共同的话语空间里进行团队协作。在这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们开展了经验分享、案例分析、模拟练习、问题研讨、合作探究等系列活动,突出参与性、操作性和体验性。比如:每年一次以“分析高考试题,进行教学反思”为内容的培训活动。培训前,教师自答高考试题,审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学科改进的方向;培训中,结合试题走向,研究教改方向;培训后,写出教学反思,教研组内交流研讨,实现合作共享、资源共享。
(三)专业自主提升境界
实现专业自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高境界。一是自主选择。鼓励教师敢于突破教材,根据学生发展实际,自主筛选新的课程资源,既让学生“吃得饱”又让学生“吃得好”;二是自主设计。如:高二化学组针对高中化学课堂存在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不高等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自主评价。通过开展专题辅导、讨论等有计划、分层次地指导教师进行技术性、实践性、解放性反思,引导教师科学调控教学技能,有效检测专业水准。
三、管理强校,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倡导:增强组织学员的学习力,使他们体验到工作的意义,提高群体智商,强调创造力。它一改过去“制度+控制”使人更勤奋的工作管理思想,取而代之的是“学习+激励”,使人不仅勤奋积极,而且更聪明地工作的崭新理念。以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作支撑,是我校建构新型管理文化的有益探索。
(一)建立美好愿景
辽源市《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高中教育要“育精英、上品牌、提品位”,实现优质发展,我们第五中学的目标定位是“实现与国际接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性高中”,我们的价值观是用成功的教育成果示范地方、影响全国,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围绕着“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五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我们组织了全校教师的大反思、大讨论,邀请原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北京教研员肖宇赫教授和吉林省教育学院王鹏伟教授先后来校讲学。通过学习讨论,我们提出了“实施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走内涵发展之路,争创全国示范性高中”的办学目标,归结出名校的基本内涵――着眼于人的发展,关注生命意义,培养未来人才。它凝聚着全体教师的智慧、热情和理想,许多教师根据共同愿景构筑了自己的小愿景,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教师不断增值的宝贵财富,是学校发展的稳固基石。
(二)实施高效管理
学校管理最重要的是用心,把工作做到师生心里去,才会孕育出爱的智慧,才能以“用心”的管理达到“管心”的境界,这样的管理才能高效。作为学校管理者,首要任务就是要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组织管理氛围,为教师参与管理提供心理情感层面的支持。比如:对涉及教师利益、学校发展的重要决策、重要事件、大额资金使用等,我们都要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在学校管理中,不仅采取制度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章可循,还倡导“扁平化管理”,让管理重心下移,赋予副校长、教务(政教)主任、集备组长、班主任的管理权利,强化对各年级教学工作的科学调控和微观指导,激发整个团队为学校的愿景而励精图治,使校长的管理思想得到贯彻落实。
(三)优化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