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塑造文学作品的躯体,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离开彼此是不能够独立存在的。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创作的基础工具就是英语,其可以极具象征性及表达性地传达文学创造者的思维活动。通过文学创作者对英语进行提炼与加工之后,就能够表现出简洁、高雅、通俗、华丽等文体风格。由此可见,英语是一种极富独特性以及表现力的语言,能够在文学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将其独特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来。但是,英语会因为地域环境、历史发展以及等因素,存在一些差异,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原因。二者在很多方面都表现除了一定的差异,例如在特有的俗语、谚语、典故等方面。
而这些不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是除了母语国家之外所不能贯彻理解和掌握的。英国是英语的发源地,所以英式英语往往会因为文化传承以及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而表现出一定的“正宗”优势,但是这也同时会导致文学评论家们在使用英式英语的时候不能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当然,这种在文化传承下形成的限制也是一种对传统尊敬,将英式英语久经历史沉淀的庄严与稳重完整的表现了出来。
虽然美式英语一定程度的将英式英语的大体继承了下来,但是也会因为地域、文化、制度等的影响造成美式英语变得更加具有革新性和叛逆性。还可能是因为美式英语的历史背景比较单薄,没有那么多思想上的限制,而且美国文学史上的作家们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又表现的异常极端创新,尤其是在1930年之后,涌现出了各个流派的作家,并陆续获得了诺贝尔奖,使得美国文学体呈现出了全新的精神面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时影响了文学评论者们在英语应用时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正因为如此,美国文学评论相较于英国文学评论来说显得更加自由、创新。除此之外,美国文学评论极易激发文学创作者们的创作激情,使文学思潮得到进一步的开化,这就是美国文学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坛上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
二、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与美国文学评论不同的是,英国文学评论一直都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挣脱之间挣扎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的创作手法从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转变到具有荒诞的特征,这都充分说明了在这个时期英国文学评论都是一直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打破间纠结与抗争的。但是,自20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家们开始对传统的理论进行思考与审视,这就造成了英国文学评论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英国文学评论界除了伊格尔顿TerryEagleto之外,再也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文学论家。解构主义、结构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等文学理论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英国文学思想的影响。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的方向进行的。并且英国文学评论与英国所具有的独特内涵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和变化是与英国时代的变迁分不开的。
正因为有了文学的产生,才有了文学评论,所以说美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是与美国文学研究分不开的。并且美国文学受到其他文学的影响非常大,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是殖民地国家。而其中对美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尽管美国文学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的深刻影响,但是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美国文学是英国文学在美国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并且最终结出了新的果实,不可避免的是其有着部分的“遗传基因”,但最终还是会形成一个独立的、极具特色的个体。当然,美国文学评论也和美国文学具有同样的特征,美国文学评论也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受到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的影响,但是美国文学评论也在其中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三、总结
【关键词】中美文化;价值观;家庭教育;交际
一、比较中西方的不同价值观
中西方对待成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在电影的开始,许大同获得了公司颁布的最佳游戏程序设计员的荣誉。当他被要求做一个简短的演讲时,他特别提到要感谢公司的领导与他的同事。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中国式获奖感言――在这种感谢的场合下,人们通常会提及到别人对自己成功的帮助。在中国,人际关系扮演着一种非常重要的角色。许多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得到过自己亲戚或朋友的帮助。因此当获得成功后,人们一定会感谢自己的亲友,尽管也许亲友只是起到一点点的助力。中国人很少会表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出色能力和辛勤工作。然而,美国人在这方面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他们更多的喜欢赞扬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努力甚于同事和上级的帮助。
二、家庭教育冲突
2.1中美家庭教育浅析。在中国,当小孩犯了错误,父母多会采取打骂来教育惩罚。中国家庭的教育以严格著称。中国自古就有关于孩子教育的古话:“打是亲,骂是爱”以及“黄金条子出好人”。另外,中国的父母,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往往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这些孩子的身体健康以及教育都成为了问题。近几年,随着电视媒体的曝光,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在不断得到改善。在中国,长辈对晚辈在肉体上进行一些惩罚是一种普遍行为。长辈们通常认为这会有助于晚辈们的思维和身体的健康成长。但在西方社会里,这种行为恰恰是被强烈禁止的。任何侵犯儿童的行为在西方国家都会看做是非法行为。电影里,许大同为了表示对自己美国朋友的尊敬,从而当着朋友的面惩罚了自己的儿子:他十分生气的给了自己儿子一个耳光。这种行为如果发生在我们国家,会被看成是家长给自己不良教育找的一个台阶下,但在美国朋友的思维方式里,这种打儿童哪怕是自己孩子的耳光是一种非常恶劣的暴力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在美国,父母从来不会为孩子犯了错误而体罚他们。美国父母不认为体罚孩子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任何正面影响。正确的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修正问题,而不是依靠打骂来让孩子记住自己的错误,这样只会错误地引导孩子。另外在美国,对孩子进行体罚是犯法的,将小孩独自留在家也是违法的。
2.2中美父母教育理念不同的原因浅析。中美父母的教育理念充满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中国父母认为孩子是他们个人的财产。他们认为孩子隶属于自己,因以此孩子只能在他们的看管下健康成长。大多数的中国父母充当了改变与决定孩子命运的角色,这种关系明显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然而美国父母是公平的,自由的看待他们的孩子。美国小孩自打出生,父母就认为他们是独立的。他们把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他们更多的是培养和孩子平等交流以及平等看待孩子的思维和想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美国父母更喜欢给予他们指导与帮助。因此,教育理念的不同直接导致教育方式的差异。
2.3电影《刮痧》反应出的家庭矛盾。在电影中,还有一个场景可以体现由于中美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发的家庭矛盾。当方大同的爸爸待在警察局的时候,方大同的妻子在工作而无法去警局接大同的爸爸回家,大同只有自己亲自去警局接父亲。当大同去警局接到父亲后,他打电话给妻子,而大同的妻子得知大同是独自去接父亲,而将孩子丹尼斯独自留在家里的时候,夫妻爆发了一场不小的争吵,从这场争吵中,我们也得知在美国将小孩独自留在家里是犯法的。
2.4中美对于人际关系的不同看法简析。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美国的文化关注的是个人主义,而中国的文化关注的是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反抗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尤其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力量。因此个人主义直接的反抗是将个人地位置于社会或共同体之下的集体主义。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在人际关系的看法上不仅是不同的,更是对立的。这就是中美文化冲突的根源,也是电影想要讨论的。在《刮痧》中,当大同的妻子珍妮在医院里生下了丹尼斯的时候,大同由于工作繁忙而没有陪伴在妻子的身边。这种情况在中国是属于可以理解的范畴,这是由于集体主义要重于个人主义,也就是是我们常说的“为了大家,牺牲小家”。但在美国社会,这种行为却是不可理解以及难以接受的。这种中西方的价值观冲突不仅仅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也是对于人际关系看法不同的冲突。
2.5在电影《刮痧》中反应的亲人矛盾。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元素与载体。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强调家人间的爱与和睦。中国有句古话:“虎毒不食子”,所以在电影中,当美国儿童福利局控告方大同虐待自己孩子的时候,方大同的反应是不可思议与难以置信。他对妻子说:“这就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难道还需要证明什么吗?”在大同的思维里,孩子的问题是父母自己的问题,不是其他人所能够干涉的。在中国,孝心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美德。电影里,方大同欺骗法官说是自己为孩子做的刮痧,他这么做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父亲。在中国人看来,方大同的做法尽管没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是由于他是出于孝心,因此他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美国人的眼里,他们是根本无法理解这种中国特色式的孝心的。
三、结论
不同的国家,由于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人们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家庭观,价值观的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突出。然而尽管如此,人们可以通过交流、观察以及沟通来跨越这种文化的沟壑。这也正是《刮痧》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思考。中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与西方国家出现文化上的冲突,如何正确处理好这种冲突将是我们应好好研究的一项课题,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思考的。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中美合资企业是中外合资企业的典型代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其管理问题也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薪酬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杠杆,本文以中美合资企业为例,对影响其薪酬管理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希望对合资企业的管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外合资企业在中外两种文化和管理模式的碰撞和融和下蓬勃发展起来,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占到了主导的地位。鉴于合资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其管理问题也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薪酬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杠杆,本文以中美合资企业为例,对影响其薪酬管理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希望对合资企业的管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1中美合资企业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在中国开办合资企业对中美两国管理者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必然影响到合资企业的管理及双方管理者的工作关系。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都带来一个极好的机遇。中国企业可以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改造自己的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美国企业可以进驻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美从1979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贸易额从不到10亿美元到现在的1700多亿美元,美国对华投资从零到现在的500亿美元,两国经济已经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始于首都北京,1980年4月中国政府批准美国伊沈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旅行社北京分社合资兴建北京长城饭店,打响了中美合资兴办企业的第一炮。至今美国企业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及投资项目数仅次于香港,居其他各国之首,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性投资项目的规模许多都在1000万美元以上,见表1。
与中美合资企业的规模和档次的提升相对应,其管理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下面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全盘外籍化管理。美方将美国成熟市场上形成的管理机制移植到中国的合资企业中,不少企业实行的管理模式是经过与国外专业企业管理顾问共同切磋制定的。(2)中级阶段—中美文化互渗管理。包括文化的相互认可、接近,人力资源配置的外籍化到本地化,中外企业管理形式的结合等。(3)高级阶段—文化差异统合管理。人力资源配置布局的国际化,东西合璧的跨文化管理人才的需求和中外文化的形神俱备,双方共同接受。
2中美文化对比及其在薪酬管理中的体现
随着中国加人WTO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把在中国的发展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合资企业无疑是一种普遍的选择。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指出:“合资企业是在多种经营方式中困难最多、经营要求最为复杂,也最不容易被理解的一种方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解决好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间题,中美合资企业同样如此。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烈受到中美两国特殊因素的影响,中美合资企业的薪酬管理具有更多的特殊性。影响企业竞争战略和薪酬实践的因素有几种,综合起来包括国家文化,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和产品的生命周期三个大类,如表2所示。
薪酬管理最突出的影响因素是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美国一位资深企业家断言:“如果能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碍,美国对华投资、贸易量可以比现在增加两倍。”文化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文化和组织文化方面:
(1)国家文化(National culture )。指在一国国界内本国人所共有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信仰。国家文化是战略薪酬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考虑因素,它作为优秀员工的动力影响着各种形式的工资的效力。其中权力距离是人们对一个公司的等级制度或者权力结构的接受程度,顾主和雇员的差异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非常明显。崇尚权力距离的文化可能采用加强雇员之间权力距离的薪酬战略,可能会赋予某种权力的无形奖励,如中国国有企业高管的职务消费、上级对下级的显著地位优势。在权力距离不是主导价值观的地方,薪酬战略可能会使用平等的薪酬战术和参与性的工资方案;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人们对于个人独立或者集体参与的重视程度。美国文化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强调手段,员工为了良好的业绩而奋斗。美国的薪酬制度主要奖励个人业绩,时间跨度也倾向于短期,通常是1年或者1年以下。中国是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国家,一般采用以需要为基础的平均化的工资方案,以团队业绩为基础来鼓励员工,并重视个人资历。不确定性规避是社会对待风险及其成员流动性的态度。中国人传统上厌恶风险,重视稳定和常规,强调固定工资比浮动工资重要,而且在发工资时,主管的决定作用很小。美国则相反,反映在薪酬制度上,奖金比例弹性很大,主管被赋予决定工资分配的权利。男性/女性指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价值观。男性文化的薪酬战略可能采取性别不平等的工资政策和对妇女家长式的福利政策,如带薪产假和日托。女性文化的薪酬战略可能在工作评价时不考虑性别组成,福利发放也不以性别为基础。中美两国这两种性别价值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加以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偏向男性价值观,美国偏向女性价值观。
(2)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导致共同行为规范的系统的价值观和信仰,它们明显的体现在公司的组织和工作结构中。传统的美国公司的设计强调效率、经理决策和信息在公司自上而下的传播,组织结构扁平化、宽带化,更加鼓励团队合作。传统的中国企业的设计是典型的科层体系,职权等级鲜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思想严重。不同的组织文化对薪酬设计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合资企业来说,进行战略性的薪酬管理必须是建立在对自身特点和环境因素的科学的考查和分析基础之上的。合资方不同的国家文化、企业文化的结合,必然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深刻地影响着合资公司的薪酬战略。同时,合资企业本身从初创到成长、成熟、衰退,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薪酬战略应该是适时而变的。
3.如何对中美合资企业进行跨文化薪酬管理
中美合资企业的跨文化薪酬管理既不同于美国的模式,更不同于我国的管理活动。对中美合资企业进行跨文化的薪酬管理,是多年来众多管理者和专家研究的课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对中美合资企业的薪酬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对中美合资企业的跨文化薪酬管理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1)中美合资企业跨文化薪酬管理的步骤
第一,文化差异识别,全面认识由国家文化和组织文化差异导致的中美各自薪酬管理的特点。中国几千年来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影响,推崇“中庸”和“无为”,表现为一种重资历、学历,倾向于平均化的薪酬结构。美国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在薪酬制度上突出绩效工资,薪酬弹性比较大。在对中美合资企业进行薪酬管理时,必须注意中美文化差异在薪酬上的投射作用。
第二,文化适应性练习,即在认识到两国的文化差异之后互相认同和适应,以求解决在薪酬上的冲突。例如,中国的企业过年前给员工发“红包”是十分普通的事情。而在一些中外合资企业,开始时外方经理坚决抵制。他们认为公司已经每月都给员工发了工资和奖金,没有理由额外再给钱。但是,员工们却认为过年分“红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合资企业没有给他们分“红包”引起了员工的公愤,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有的还会寻机发泄不满。为避免得不偿失,慢慢地,差不多所有的中外合资企业都已“人乡随俗”了。
第三,建立共同价值观,打造“合金”薪酬体系,并不断巩固和完善。企业合资后,本土化、当地化便成为了合资企业的文化核心。将中美两种不同的薪酬文化有机地融和在一起,强化员工认同和支持,将“合资”薪酬制度打造成“合金”薪酬制度,这种新的薪酬模式将更加具有灵活性和优越性。跨文化薪酬交流与融合对企业的发展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跨国合作的势头生气勃勃、蒸蒸日上。
(2)中美合资企业薪酬管理的解决方案
第一,薪酬构成。薪酬构成包括三个部分:核心薪酬( core compensation)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薪酬。边缘薪酬( fringe compensation)也叫员工福利(employee benefits ),是非货币报酬,包括法定福利和额外福利,这里我们把后者单独列出来强调。合资企业的薪酬一般来说比较复杂,因为在企业中存在中国、美国和第三国三种文化背景的员工,他们的薪酬组成有一些相应的区别。美国员工属于驻外人员,其薪酬组成如表4所示,表现了对其离国工作的一种补偿,也是对驻外人员的一种激励,如驻外津贴和困难补助等。
在中美合资企业中,美方派遣来的高管和专家一般会保留其原有的工资福利水平。根据华信惠悦2004年对外资企业外派人员薪酬福利调查结果,来自欧美的企业外派人员除了原薪酬组成的常规部分(基本工资、固定奖金、变动奖金等)外,通常还享受一大块的额外津贴,其水平一般在个人基本工资的巧%左右。此外,公司还会根据被派遣地的情况为他们提供各种名目的补贴,包括住房、搬家、子女教育、交通、税收、回国探亲等等,甚至包括娱乐费用,如高尔夫、骑马、健身之类的补贴。当然具体的名目和数额对不同职位的人是不一样的。但是,没有这些额外的补贴,是很难将合适的人外派到异国他乡去任职的。这是在合资企业人力资本投人中典型的与中方人员薪酬不同的部分。但是,这些人的薪酬一般是由其总部决定的,中方对此一般没有很大的发言权。随着合资企业人力资源的逐步本地化,这些区别会慢慢地淡化。第三国员工,如在中美合资企业里工作的日本人的薪酬组成与美国驻外人员的薪酬组成相似,但是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工资基础是绩效和知识,在日本则是资历,因此在薪酬结构上要有所体现。作为东道国的中国员工,薪酬结构则有所不同。中国人重视公平分配和集体福利,注重人际关系,在薪酬上表现为对核心薪酬要求不高,但是对边缘薪酬有较高要求。员工在感情上更多地依赖公司,比如医疗费用报销、职务消费报销、提供住房等。
论文关键词:国际商务;文化差异;根源;对策
一、概述
中国改革开发后,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和中国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走向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商务活动频繁进行,文化冲突也日益严重,而正确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就日显重要。而在国际商务活动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是一个及其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变量。文化的差异会引起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会严重影响国际商务合作。本文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中美文化冲突及其根源进行分析并提出独特有效的对策。
二、人类历史上文化冲突的三个阶段
(一)文化冲突
文化是一个特定人群共同的传统风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并可代代相传,它是人类社会和历史积淀的产物。文化冲突被定义为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
(二)文化冲突的三个阶段
1、武力为主的文化冲突阶段
此阶段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之间,在相互竞争和对抗中,武力和军事实力占上风的一方实现本土文化的发展,并企图用强制的方式实现本土文化对不同文化的控制和统治。
2、经济为主的文化冲突阶段
此阶段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经济交往成为文化冲突的主要中介,文化冲突的范围在扩大,文化冲突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到局部冲突中经济利益的争夺,大到世界霸权的争夺,都是把经济利益作为主要目标,并且经济发展水平成为进一步争夺经济利益和霸权的主要砝码。
3、文化为主的文化冲突阶段
此阶段的文化冲突是以不同文化形式之间在交流互动中的冲突与差异性为特征,来体现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文化问题上根本立场的差异。进入到经济的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的文化冲突都更激烈、广泛和深入。在国际贸易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们进行合作。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国际合作造成影响。
三、文化冲突的根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文化倾向于强调集体的和谐和发展。集体主义可以理解为是以“我们”为特点的文化。在此文化中,集体远远比个人重要,集体的目标高于个人目标。集体中的成员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集体的一部分,都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此外,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对待集体内部的成员和非集体内部的成员有完全不同的标准。集体内部往往合作多于竞争。个人主义文化倾向于鼓励自主、独特个体的发展。个人主义也经常被称为“我”文化。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尤为重要。在对待不同人时,标准都是平等和相同的。竞争和合作同时存在于集体成和非集体成员间。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国家,而美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国家。在中国的企业中,雇佣亲戚和朋友是常有的现象,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中国的社会关系的相当复杂。在中国进行商务活动,人脉和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因素。而在美国企业中,情感和工作往往会被清楚地区分开。对待自己的熟人和陌生人标准往往是相同的。规则是处理问题的依据和标准。
(二)高语境和低语
高语境、低语境是跨文化交际关于文化模式的两个重要理论。高语境交流指交流过程中内隐的意思较多,清晰编码传递的信息较少。低语境与之相反,信息交流要通过清晰编码进行传递。在信息来源上,来自高语境背景的人喜欢依赖语言传递的信息;而来自低语境背景的人更信赖客观的、非语言的信息来源。
在机场能够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中国人和日本人(均来自高语境文化)通常有人接机,因为他们在刚刚到达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更多的需要别人帮助,但却很少看到美国人(来自低语境文化)接机。在遇到问题时,中国人和日本人更喜欢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询问。而美国人通常都通过自己寻找各种标示、查看地图等方式自行解决问题。
(三)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往往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国的价值体系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坚信勤奋、忠诚、和谐。而西方文化受到圣经影响巨大。人们更坚信平等和自由。在中国的价值体系中,人们认为人性本善,人们更关注过去而不是现在和将来,等级观念在中国的价值体系中根深蒂固。在西方的价值体系中,人们认为人性本恶,人们更多的关注未来会如何发展,强调平等和公平,等级观念淡薄。
在西方的价值体系中,人们往往更加高效率地利用时间,因为他们认为时间是一条直线,通过对现在的安排,能够实现未来的目标。美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时间就是金钱”,他们会为未来制定详尽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一步步去实现。而在中国的价值体系中,人们往往会不断地研究历史,认为历史中蕴含着前进的动力,中国人也有句古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在中国,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决定权往往掌握在高等级的人手里。比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果出现变化,低等级的人必须向高等级请示才能做决定。而在美国的文化中,等级观念不强,这可以很典型地表现在称谓上。美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长辈直呼其名,这在中国甚至会被认为大逆不道。
(四)不同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的价值观、行为、习惯、态度都有着深远影响。基督教对于美国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们对个人的重视源自于基督教,因为《圣经》告诉人们神创造了人,而且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其次,美国的“行动”文化也源自于耶稣是个积极主动的人。第三,美国人的勇气也源自于基督耶稣是个有勇气的人。而中国人的主要宗教信仰为佛教。佛教强调禁欲,因为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欲望。
(五)不同的历史背景
英国作家Edmund Burke说过:“历史是死亡、生存和孕育的纽带”。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一个文化的特征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文化的特征又通过历史的进程传递下去。美国的教科书中重复着一个亚伯拉罕·林肯的故事,这让美国人坚信每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小木屋走到白宫。在美国这个移民国家,平等自由、个人权利成为其文化核心。此外,美国历史上的独立战争、参与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成为美国崇尚暴力的根源。美国允许私人拥有枪支就是该文化特征的表现。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国家。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在历史中根深蒂固,这主要源自于几千年来的农业经济,中国人被禁锢在土地上,家庭成员一起劳作,男耕女织。
四、文化冲突的对策
(一)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对于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成功与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文化差异敏感度就要加强跨文化意,树立全球文化观,摈弃文化本位论。
(二)了解交往国文化
要想适应交往国文化,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顺利进行国际商务合作,了解交往国文化是要做的第一步。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从事国际贸易的组织或者公司、学校这三个方面需要共同努力。个人应该在国际商务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学习,而从事国际贸易的组织和公司需要有意识地对一线员工进行相关知识和技巧的培训,而在专门输送国际贸易人才的学校,不应只重视外语教学而不重视国际商务知识和技巧的传授。
了解交往国文化包括对其经济、政治、历史、宗教、风俗等的了解,更包括一些商务礼仪方面的技巧知识。如在就餐、称谓、礼物等方面两国文化有河区别,了解这些才能有效避免国际商务沟通中的误解。
(三)尊重交往国文化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既不能一味地认为“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也不能采取“民族中心”论,对别国文化否定甚至嗤之以鼻。正确的做法在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交往国文化,因为文化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它都是在民族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沉淀形成的。即使最原始的文化也有复杂的社会文化体系、值得我们尊重和借鉴的成就。作为国际商务人首先要让自己适应交往国文化,不要一味认为只有本国文化的标准才是正确的。对交往国文化的尊重表现为对其风俗、宗教、价值观等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顺利合作。
关键词:跨文化商务交际,课堂教学模式,和谐互动
一、引言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毕业后不可避免地要从事商务活动,与外界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是否具备较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跨文化商务交际》是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近年来,国内教师已开始关注并越来越重视外语教学中跨文化商务交际的作用。但是,大部分教师只能做到单纯的文化知识的灌输,将商务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等同于普通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忽视了专业特点,即商务文化内容的教学。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教师就成了“主讲者”,而学生自然就成为听众,只能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在进行商务交际时仍然是一头雾水。因此,如何让你的课堂动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成为目前该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让《跨文化商务交际》课堂动起来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渠道。《跨文化商务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Business)课程旨在通过相关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正如胡文仲先生所说: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我们经常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只是不自觉而已[1]。因为,即使我们不从事外交、外贸工作,也不在外企供职,甚至不与外国人直接打交道,仍然可能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由此看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交际是已跨文化为特征的。,和谐互动。,和谐互动。著名学者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组成的。其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概括地说,交际能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一定场合里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的能力 [2]。 对商务英语学生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与听、说、读、写、译同等重要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了培养这种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必须改变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亲身感悟,用创新性的教法指导学生思考、质疑、探究,真正让《跨文化商务交际》课堂动起来。那么,如何让课堂动起来呢?
(一)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虽然目前对于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多媒体教学较之传统教学,仍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事实证明,课堂上恰当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技能,以求达到学得快,记得牢的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的学习策略。如果在学生观察了媒体的演示或借助媒体而创设的情景后,教师不是越俎代疱式地分析、说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究蕴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得出理性的结论,这样就使媒体的作用发生了质变,由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进行跨文化知识讲授,给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协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二) 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技巧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实践中, 经常运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如下几种:
1.影片导入法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片图文并茂的特点,创设生动情景,使导入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所选歌曲、影片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有联系,不能为导入而导入。因此,在开始《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时,可选取著名影片《刮痧》(Gua Sha Treatment)作为导入课。《刮痧》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反映了华人在国外由于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使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感人故事。,和谐互动。该片聚焦东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解,与本课程教学内容息息相关。通过观赏影片,引起了广大学生的反思和共鸣,让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较强的学习需求。
2.问题导入法
问题是思维的先导,是激活思维的最简捷而有效的方式。教学中以设问导入,不仅能激活思维,诱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而且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起到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测作用。设问导入的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启发性、开放性和对于学生的适合性。具体来说,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去激活生活经验中那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能够与学习内容直接联系,而且是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相吻合的。如:《跨文化商务交际》第一章主要为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基本理论,在讲解文化的定义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的知识,发散自己的思维,说出尽可能多的理解。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和谐互动。教师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当总结,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3. 图片导入法
(三) 图片是最简单最方便的直观教具,以图片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较好导入形式。使用图片导入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图片本身不仅是新颖有趣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内涵,便于引起话题,进入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二是图片的呈现要与师生的对话、问答等形式结合在一起,目的是使导入的对话能够建立在形象感性的基础之上,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第三章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时,我们利用各种面部表情(happy, angry, sad, etc.)的图片、手势(“V”forvictory,“OK”)、姿势(叉腰、耸肩)等图片,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导入新课,引出本章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谐互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 情境式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情境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摘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该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实践中,为体现中西方言语交际的差异,在讲解第二章(Verbal Communication)时,特设置以下情境:一名中国商人和一名美国商人初次见面,此时如何展开对话为关键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分组讨论,确定不同的见面场景和交际对话。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体现中美文化差异对开展跨文化商务交际带来的影响:
The Chinese:What’s your name?
The American: Myname is John Ports.
The Chinese:Where are you from?
The American: I’mfrom New York, USA.
The Chinese: Howold are you?
The American:(Hestitating) I’m 40.
The Chinese: Areyou married?
The American:(Hestitating again) Yes, I am.
The Chinese: How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The American:Three. Two sons, one daughter.
The Chinese:Where do you work now?
The American: Iwork in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 Chinese: Howmuch do you earn a month?
The American:(No reply) [3].
2. 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能减轻学生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能使学生产生大量有利于语言习得的交互修正,能使平时沉默或害羞的学生都积极活跃地参与其中。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施任务式教学,使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要求方法和步骤。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设计活动,组织学生完成“任务”[4]。如在讲授第二章第二小节(Oral Communication & Written Communication)时,可设置以下几个任务:
任务一:分别用中国人和美国人常用的方式给你的同学打个电话,并比较两者的异同;
任务二:写一封商务信函,注意其格式;
任务三:写一张商业便签,注明五项(To, From, Date, Subject Heading and Message);
任务四:写一份商业报告。
3. 案例研析式教学
案例研析式教学指的是,选取有代表性、新颖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跨文化商务知识,让学生从辩论中去捕捉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5]。在课堂上,由教师给学生提供案例,同时提出相应的要求,但是不做其他任何的解释或罗列文化差异点,而是由学生自己去分析、去讨论、去辨析。教师仅仅负责整个教学过程的总体把握,在学生辩论结束前由各组的代表总结发言。通过课堂实践证明,案例研析式教学可让学生深入理解跨文化商务交际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具体案例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作了铺垫,便于在将来的实际生活中处理跨文化差异问题。如在讲解第五章“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时,有这么一则案例:
为更好地入驻中国市场,一家美国公司代表团到中国与一中国公司签订合同。中方为表诚意,在一家五星级饭店为美方代表团设宴款待。但美方代表团看到餐桌上的饭菜和各式佳肴十分震惊,第二天没签合同就离开了中国,这也让中方十分不解。通过同学们的分组讨论和分析,总结出中美双方的文化差异点:中方认为款待来宾是待客之道,为美方代表团提供最好的饭菜是热情好客的表现;而美方认为这样注重外在形式、奢侈浪费的公司无法有效管理企业,因为人们商务交往最重要的是商务活动本身而不是过分的礼节。可以说,中美双方都经历了文化休克,认为无法接受对方的做法。,和谐互动。从文化层面上讲,中美双方都无过错,只是文化差异导致合同无法正常签署。因此,跨文化知识对成功开展商务交际十分关键。
三、小结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中,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尝试,认为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和课堂“动”起来,参与课堂教学环节,从而营造和谐互动的教学局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肖勤.交际教学法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3]王维波车丽娟.跨文化商务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4]郑云娟.合作互动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尝试[J].职教专讯, 2006: 3.
[5]陈燕.浅析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