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印刷工程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印刷史 出版史 图书馆学家 印刷工业 中国
[分类号]G250.9;G239.19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 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创立至1949年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 on Bambooand 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 and 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 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 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
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 300年往上延伸5 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 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
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 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频出。由北京方志编撰委员会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印刷志》(2001年),该书史料详实,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北京印刷业渐进的演变过程,从而也折射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研究北京乃至中国的印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国家设立了多项印刷史研究的项目来鼓励开展印刷通史的深入系统研究。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基地的印刷史研究活动也在我国印刷工业界的一些老专家的坚韧努力中得到持续进行并发扬光大。
论文关键词:印刷工程印后加工技术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印后加工技术》是印刷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印刷工程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深入研究该课程整体知识理论布局的基础上,认真探究提高《印后加工技术》课程质量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分析了课程的特点,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印后加工技术是印刷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系统阐述了印后加工技术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功能性与操作性共存的综合特点。因此,探索并采用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直是我们研究和探讨的主要内容,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1印后加工技术课程的特点,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
印后加工技术是一门工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原理联系工艺,使学生对印后加工技术有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在印后加工技术方面,新技术层出不穷,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印刷技术中相关的新技术与新工艺等内容融人到课程中。建立适应现代印刷本科教育的合理的印后加工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注意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紧密结合前沿技术,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做好该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衔接。尝试将实验课程建设成为演示、验证和实际操作三种类型实验模块,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将教师的一些科研成果融人课堂教学中。为此,要制定较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内容反映学科新发展的教学大纲,并能依据技术的不断发展,适时修订。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是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合理完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印后加工技术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功能性与操作性共存的核心课程,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必须重点考虑这些因素:既可以深化理论教学,为学生奠定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够强化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如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性,又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印后加工技术课程所设置的基本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运用哪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总结,根据课程体系中各部分内容的教学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1)启发式教学。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在求解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书籍裁切这一工艺时,简装书和精装书都可需要,但由于涉及的工艺安排不同,裁切在简装书和精装书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课程的内容安排是先讲授简装书的裁切工艺,在后续课程中讲到精装书的裁切工艺时,就要启发学生简装书的裁切与此处的裁切有何不同?为何这样处理?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以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完善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行案例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发现、分析、处置、解决面对的具体问题。案例教学的具体功能表现为:一是案例教学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最佳方法。可以有效地缩短学生从课堂到社会的距离,通过案例教学得到“实践”锤炼的机会;二是案例教学能够深化学生知识理论体系的获得。适宜的案例可以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在获得逼真“实感”乐趣的同时,可以透过现象探寻本质,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二是案例教学可以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工具。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进而有的放矢地将其与学习到的知识理论融为一体,进行模拟“演练”,获得“理论指导实践”的特殊体验。
(3)现场教学与模拟教学。采用部分现场教学的方法,可以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适当地选择一些章节内容,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结合设备具体讲解,让学生动手从实践中学习,学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学习热情。此外,模拟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录像和模拟仿真工作过程等,使学生对印后加工的工艺流程产生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弥补因到生产现场实践可能遇到的“知识节点”难以全面展现等实际问题。
3利用多种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讲授、板书,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采用的方式是黑板加粉笔的形式,这种教学信息量较少,不能满足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些课程内容用语言和粉笔很难表述清楚,且学生实践知识薄弱,造成了难于理解,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教学手段也必须进行改革,否则难以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也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板书、实物、多媒体教学软件三位一体的方法,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取长补短,达到和谐统一的最佳教学效果,深化了学生对印后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
4结语
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长荣股份董事长李莉也不忘行业协会领导、新老客户和行业媒体长期以来对长荣股份的关心和支持,为向他们表达诚挚的感谢,5月12日,长荣股份在天津市北辰区天下一喜大酒店举办了“您的目标?我的责任”2013长荣股份答谢会,出席答谢会的近500名嘉宾共同见证了长荣股份的成长历程。
领先品牌 智胜未来
上午,参会嘉宾从海河假日酒店出发乘车前往长荣股份双辰工厂进行参观,共同领略了长荣股份高质量、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卷筒纸、单张纸、瓦楞纸印后自动化解决方案的风采。李莉董事长亲自向参会嘉宾详细介绍了各大印后设备的性能优势。现场操作人员还对2013年长荣股份研发生产的新产品进行了现场演示,这些设备的表现赢得了现场嘉宾的一致赞赏。
在下午举办的2013长荣股份新品暨长荣股份新网站启动仪式上,长荣股份首次了2013年的新产品及新网站(mkmchina. com)。这些新产品包括:MK1450ER(第二代)平压平自动全清废模切机,该机配备成品清废单元,可实现全清废功能,是中国首台真正意义上的大幅面全清废模切机,实现了印后加工幅面由1060mm×760mm左右对开到1450mm×1080mm全张的突破,成倍提升了生产效率,此外,该设备还配备了自动物流系统,可实现从给纸到收纸的自动化运行;MK21060SER双机组全清废模烫机,可一次完成烫金、模切、清废、分盒加工工序,属国内首创;MK420Q(S)全自动单张纸检品机,其采用全新光源及设计理念,真正实现了对印刷质量准确、全面地检测;MK420Qmini全自动单张纸检品机、MK1020CF冷烫机、MK820SW圆压圆卷筒纸烫金机、MK920ERW卷筒纸机组式模切机、MK1060E平压平自动清废模切机、卷筒纸烫金模切组合方案、MK1060DP单张纸喷码机、MK1700E瓦楞纸清废模切机、MK1700FB瓦楞纸糊盒机、智能制造管理系统,也均是现场的新产品。
其中,智能制造管理系统是针对印刷包装行业的特点,专为印刷包装企业实现智能化生产而研发的一套制造管理系统,其可实现自动化生产报工功能,保证了生产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实现生产管理和设备远程监控,通过与ERP系统的交互连接,使管理者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到订单的完成情况以及设备的运行状态,目前已在东莞虎彩印刷有限公司试运行成功并全面推广使用。
除了高性价比的产品外,长荣股份在服务方面也毫不逊色。其自2012年开始践行“365”行业服务新标准,即对客户新购设备均实现3年免费维修服务;全国主要市场陆续投资设立6S服务中心;服务人员5小时内到达,紧急维修配件24小时到达,常用配件5天内准时到达。
长荣股份以专业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不断进取、持续创新,不断为客户提供增值产品和服务,为达成“您的目标”不懈努力着。如今,长荣股份取得了2009~2012年中国印机行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四连冠”的好成绩,这靠的绝对不是运气,而是企业真正的实力。
整合技术 均衡增效
下午,李莉董事长做了题为“整合技术 均衡增效”的精彩演讲,使得参会嘉宾深深感受到长荣股份的品牌实力与前进方向。李莉董事长表示,当前印刷包装行业正进入“大幅面、自动化、网络印刷、组合工艺”的时代,整个行业已开始进行业务模式整合、工厂整合、全自动物流整合、工序整合。通过企业间的不断整合,行业竞争将更加有序,同时也将为战略清晰、定位准确的企业带来脱颖而出的机遇。在这个大趋势下,长荣股份提出“整合技术,均衡增效”的发展理念,即通过整合传感、影像、机电自动化、IT等协同技术,整合全自动物流、智能化检测、网络信息化等协同技术,整合面积空间、智能生产、智能管理系统等协同技术,实现新模式、高效率、高效益、低成本的目标。李莉董事长指出,“整合技术使我们实现了十年的快速发展,但是每个整合其实都源自于客户的需求。十年前,国内印刷产能和效率远远高于印后,而且印后也是进口设备的天下。为了改善国内印后与印刷效率的不均衡,同时降低废品率,便有了对整合的需求。如果没有客户的信任和支持,没有这些需求,我们就不可能成功。”
其实,长荣股份的整合已经开始,如“365”行业服务新标准、卷筒纸烫金模切组合方案、智能管理系统等。目前,长荣股份已与台湾健豪、天津大学分别合作成立了天津长荣健豪云印刷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大学长荣研究院。李莉董事长指出,长荣股份希望这些成果通过对人文、技术、人力、流程、管理、资本的整合,引领印刷包装产业的新变革。
李莉董事长还强调,长荣股份将继续加速整合,颠覆传统概念,用大幅面、高端高智能设备代替现有设备,实现印刷工厂物流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网络化,使印刷产业融入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业务模式,积极参与数字喷墨印刷和传统印刷的整合。
同期活动 精彩缤纷
[关键词]高等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数字内容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03-02
一、引言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是微视频,以主题明确的知识点为内容,将整个知识体系分解为多个小的知识点,由核心的课堂教学视频与相关的辅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共同构建一个知识群,甚至一门完整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这一教学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关注,从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参赛高校(1600余所)、选手(12000余名)及作品(10000余件)数量[1]即可见一斑。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程突出学习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强调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和碎片化,需求信息容量相对短小,注意保持要求较低的学习资源。[2]因此,微课程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方式,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如何将其有效的应用于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仍然需要对知识单元的粒度、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效能、教学资源的组织与建设等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本文以数字内容管理课程为研究对象,分别结合上述问题对高校中微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二、数字内容管理课程特点分析
数字内容管理课程以数字内容的获取、存储、管理与重复利用为目标,主要应用于新闻、出版、印刷、文化传媒产业等诸多涉及媒体内容服务的行业和领域。[3]其主要知识单元包括素材与文件格式、元数据、数据存储、数据检索、数据表达、数据安全、系统集成与应用等部分。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数字内容管理课程,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
1.知识体系的整理。针对课程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而不是以知识点的横向关联和深入介绍为导向,将数据从采集到的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知识点重新整理,为学生提供直观、实践性强的理论知识和案例,以简化认知。这也是实践性较强的同类工科专业课的共同特点。
2.知识单元的具象化。将各知识点“课题化”和“实例化”,使得教学能够更好的符合工科专业课实践性强的特点。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实例的制作和演示进行强化,将涉及的方法、理论、规范等陈述性内容,整理为可视的知识单元,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学习模式的适应性。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课程主要知识点涵盖内容较为丰富,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符合当前信息传播和知识传播新模式的教学方法,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通过适配的平台建立交互学习环境,提供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能够适应在海量信息和多进程并发的生活、学习模式中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要求,且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单元,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三、数字内容管理微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完成一个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需要考虑整个微课资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微课知识点的设计与制作、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主要针对以下几个问题。
(一)知识体系的解构与重构
传统的专业课往往按照由浅入深,以渐进的状态来展现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对数字内容管理课程来说,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交叉,不利于学生迅速掌握关键技术问题和形成完整、清晰的认知。在微课程中,需要在梳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围绕数字内容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逐层展开教学内容,将核心技术“课题化”为多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单元集合,知识体系呈现出一种“离散”的状态。因此,微课程的设计首先是合理的将整个知识体系分解为对应的微课单元,建立知识点的层次关系和关联关系,并设计有效的和交互模式,最终形成适合微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
在此过程中主要考虑两个问题。首先是微课单元的粒度。微课单元的设计要兼顾知识单元的完整性和简洁性,既能体现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知识点,避免过度碎片化,又要能够简洁明了的表达其内容,体现“微”课的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建议微课单元视频时长是3分钟至20分钟,根据各个知识点的内容来制作视频。例如,数据检索技术可以分为文本检索、内容检索和语义检索三个微课单元,其中文本检索可以通过较短时长,如3分钟的微课单元予以表现;内容检索则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长,如15分钟,分别将特征提取、特征训练与(多)特征融合的检索予以表现;语义检索也需要较长时长,如15至20分钟,将本体、语义扩展以及语义匹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予以表达。其次是微课单元的表达形式。需要根据各个知识单元的内容,以相关案例现场拍摄、相关知识的数据流程、主要技术手段的动画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设计与制作,尽量避免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来设计与制作微课单元。例如,数据存储技术,从磁盘存储、网络存储到云存储,都可以通过Flash绘制不同时长的对应数据流予以表达;元数据可以通过Flash列举不同的元数据分类和特点分析;素材与文件格式可以通过PPT的形式予以展示;而数字内容管理系统的应用则最好能够录制实际系统工作的环境、设备、流程和效能予以直观表达。
(二)平台建设与资源聚集
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微视频,而应该是以微视频为基础的一个完整平台。微视频只是一种针对具体的知识点提供了快速、直观的自主学习资源,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够有效发生。与之相配合的还包括各种辅助资源、学习引导环境、互动平台、实践指导和学习评估途径。
例如,针对数字内容管理课程的数据检索环节,除了基本的知识单元之外,还可以针对(近)自然语言输入接口补充语音识别、分词、人机交互接口等相关技术的文章、应用、开源平台等,以丰富资源;针对基于语义的图像检索,除了基本的知识单元以外,还可以补充本体及本体构建工具、图像标注相关的论文、动态等内容。同时,还需要提供与之配套的实践要求等内容。
(三)课堂形式
结合到目前的高等教育现状,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效率已经远远高于以往,而高等教育的课堂形式仍然没有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MOOC与翻转课堂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以及课堂结构的优化上面进行了较为有效的尝试。结合数字内容管理微课程教学实践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设计课堂结构与学习路径。
1.讨论课。针对主要知识点,安排线下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由学生展示、相互质疑与讨论,教师的任务是控制课堂节奏,协调学生进度和解答疑问。
2.交流课。针对知识点较多且碎的单元,安排不同的组别针对同一主题不同的知识点分别进行线下自主学习,在交流课上面相互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相互学习。
3.实践课。学生线下自主学习,课堂上提供数据和环境,自主设计和实践知识点,由教师进行评估与指导。
4.课堂讲解。部分内容仍然需要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将课程的脉络、重点掌握内容、关键知识点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堂互动的方式进行讲授和交流。
综上,用教学形式、课程平台的各种反馈来控制课程的学习进度,了解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交流以及不同的学习任务,以辅助和引导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本文结合印刷工程专业的数字内容管理课程,对微课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和实践,以共同探索适合于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补充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以适应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和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够熟练掌握数字内容的获取、存储、管理和重复利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技术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专业以及不同课程,对教学模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不论是微课单元的粒度与表达形式,还是课堂结构与学习路径,都需要结合实际课程的大纲和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具体分析。本文探讨的教学模式是基于近年来开展的数字内容管理教学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进行的总结,可以为类似的课程提供微课模式的教学参考。
[ 注 释 ]
[1]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论文摘要: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笔者建议以中职两年打基础,高职两年重方向,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实践的探索。
1 中高职美术专业教学现状
在我国开设美术设计专业的中高职业学校众多,教学内容大多数沿袭工艺美术和传统美术的教学模式,基础课多,内容形式安排上有的重复现象,一些传统课程已不适应现代教学体系,虽有些学校在最后学期增加了实训,但在基础课同实践课的教学方法上联系不紧。随着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学校的发展,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完善,美术设计专业就业渠道广泛,但社会上大多相关公司是私人企业,他们要求上岗就能用,能尽快为公司创造财富,所以中高职学生制作能力是关键,尤其是高职这一阶段,熟练的制作技巧加上较好的创作意识才能在这个行业立足、发展。
2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2.1 专业课程方向的设定
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职业院校的专业方向定位,可依据本地区背景、特色、市场需求开设符合经济建设和生产一线所需的相应专业,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美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面广泛,横向上有商业展示、环境艺术、材料学、景观设计、社会学、艺术学、美学、民俗学、营销学、人体工程学、市场学等。纵向上有包装设计、标志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网络设计、书籍装帧、CI设计等美术设计。结合廊坊地区临近津京城市,商业发展很快,人口聚集,房地产发展迅速,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科学准确地开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定位上做了如下调整:
2.1.1 平面设计方向
该专业在广告领域应用广泛,毕业生可达到独立制作能力,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广告基础、标志设计、招贴设计、图形创意、书籍装帧、CorelDRAW、 Photoshop、CI设计、市场营销等。毕业生可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宣传策划工作,还可从事新闻、广告、出版、印刷、文化传播等相关行业的图形设计工作。
2.1.2 室内设计方向
属于当今的热门专业,毕业生达到独立设计制作室内效果图及建筑施工图的能力。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室内设计、人体工程与建筑制图、CAD制图、3DMXA建模及渲染、效果图PS后期处理等课程,为培养实用型设计人才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中高职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上的调整
2.2.1合并重复课程
对中高职阶段重复课程课程进行削减,以减少原来多科之间的重叠现象,如:平面构成和图案,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考虑合并为一门课,既避免重复又可以缩短教学时数。再如:将《印刷工艺》、《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合并为《广告基础》,并按照美术设计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出有科学性、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将能力培养融入教育内容及课程结构之中。
2.2.2 调整课时比例
删减与专业无关的课程,降低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中所占的比例。比如,素描课程可由原来的中专两个学期,大专一学期,调整为中大专各一学期,并在内容上渗透结构、透视、构图等知识,淡化明暗、虚实等内容,强调用线造型形式,从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为高职阶段打下基础。
2.2.3 科学合理的调整教学内容。
将原有的素描、水粉改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课程内容也与设计相涵接,将原来的三大构成等传统的教学内容加以精选,打破过去各自独立的局面。通过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贯通,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找出各科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能力。
3 采用模块式混合教学法实践
在两学期内,选取部分主干专业课进行模块式混合教学法实践,具体方法如下:
3.1 第一学期,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CorelDraw混合为同一模块的教学实践。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是中职美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平面构成及色彩构成的概念和法则,掌握构成的造型、组织规律及理论知识,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奠定扎实的基础。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手绘画图轻视,作业质量差,效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对电脑制图比较有兴趣,根据这一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平构、色构同另一门中职阶段主干专业课程CorelDraw结合。CorelDraw的任务是:通过对计算机设计基础知识及图形设计软件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美术设计软件的能力,达到能运用计算机进行二维图像的创意制作,而现在出版的CorelDraw教材多数由计算机教师编辑,少实际应用及创作。教学计划中将这三科安排在同一学期,让两位教师先进行沟通,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中三科相互渗透,共同教学。 转贴于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容于CorelDraw教学的优势
(1)平面构成教学中,利用CorelDraw的基本绘图工具和“安排/变形及造形”菜单,可以很快的绘制出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型。
(2)色彩构成教学中,利用CorelDraw的调色盘和添色工具组可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色彩三要素、色立体、色彩构成的调和及对比等色彩知识。
(3)、CorelDraw教学中,利用平面构成的造型、组织规律使学生利用CorelDraw的“基本的绘图与文本编辑”工具,培养创意思维。利用色彩构成内容美化CorelDraw中的图形。
这样以前三科分开授课需216学时,现在180学时就可以完成教学计划,既节省了课时,学生又找到基础课间的内在联系,多了实际应用及创作实践,更有利于学生的创作热情及创意思维的培养。
3.2 第二学期,将《室内设计》与《3DMAX》、《AutoCAD》三门课程混合为同一模块共同教学。教授《室内设计》的教师同时教授《AutoCAD》,教授《3DMAX》的教师也将《室内设计》的部分内容引进去,在指导方式上与上学期的混合教学相似。不同之处是本次混合教学更注重专业教学的地位。既然计算机设计软件做为室内设计的辅助工具,教学中注重处理设计运用与软件功能之间的关系,以专业教学为主,更好的发挥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3DMAX》是三维设计的大型软件,其功能强大应用广泛。在室内设计中,其命令运用是有限的。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是以室内设计效果图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讲解,对于软件的功能不再全面的、平均的介绍。通过完整的设计作业,将《AutoCAD》、《3DMAX》这两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里面的常用命令加以应用。由于室内设计课程与辅助设计软件的混合教学,教师课堂指导准确到位的,在近十周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大多能独立运用设计软件进行设计。由于教学目的清晰,学习的目的明确,学生掌握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一个班六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发现,采用模块式混合教学能使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最大程度的相互关联,专业理论课同辅助软件相结合,专业教师彼此沟通的教学内容,使各专业教学环节更为紧密、科学,学生能更系统、全面的掌握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教学目的更加清晰,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著提高的同时教师的知识也被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均找到了合理的契合点。
此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在新形式下探索出适合中高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发展方向,争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美术设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高职美术设计专业还需不断的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探索出一条适应职业美术教育发展的道路,培养出能与市场真正接轨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挺《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上)》(C)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邢晖 《职业教育发展论纲 透视北京职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3]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 职教论坛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