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工制药论文

化工制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工制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工制药论文

化工制药论文范文第1篇

菌目的的药物有哪些?具体抑菌原理是什么?通过将理论知识与临床药物相联系,使学生真正了解人类很多疾病的发生与体内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代谢、信息传递与表达等问题密切相关,而很多临床药物的研发又是以生化代谢点为药物靶点的。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轻松而牢固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亦亲身感受到生物化学与临床医药学之间的关系,明白牢固的生化知识是药物研发、生产乃至销售环节的必备基础知识,为将来从事生物制药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样的课堂讨论中老师要立足于引导的作用,务必专心倾听学生的讨论,紧跟学生们的思路,合适的时候给出恰当的鼓励和启发,这样可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畅所欲言的热情,拓宽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学实践发现,经过PBL教学法训练出来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较强,能够独立或借助查阅资料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在跟随老师做科研项目的时候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通常也能够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教师来讲,不但要求基础知识牢固,更要紧跟医药科学发展前沿,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PBL问题,对学生的讨论才能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启发。此外,通过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能很好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便于老师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2板书与多媒体结合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设。此阶段专业基础课程多,知识量大,因此老师的授课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化学课程知识比较庞杂,每节课的信息量非常大,加上课堂教学课时的减少,学生课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消化。因此,如何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每节课所讲内容显得至关重要,而框架式的板书配合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缓解这个矛盾,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效率。目前,生物化学课程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使其在有限的时间讲解更多的内容,同时可借助插图和动画的生动性、直观性和形象性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6]。我们在现有教材课件的基础上,利用平时积累的教学素材对课件内容、图表和动画进行了完善,使之更加条理清晰、有趣易懂。即使这样,学生仍反映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庞杂,在有限的课堂和课外时间内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基于此,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会运用板书把每章知识点框架式的总结出来,便于学生从宏观水平理解所学内容,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而不是零散的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来记忆。这样,庞杂的生物化学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就会简洁明了不少,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会明显提高。此外,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和难点,我都会在黑板上写出关键反应的步骤,这会引起学生特别的关注,督促他们做好笔记,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生物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其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我校制药工程培养方案和学生的就业方向,编写了适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指导手册。实验内容包括验证性的基础生化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此外,我们还开设了设计性实验,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方案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安排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指导学生做生物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根据实验内容我通常会提出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小问题,供他们思考。这样会促使他们边做实验边思考,有利于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7]。为拓宽学生的视野,经学校同意,我们还向学生开放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跟随导师做一些研究工作。优秀的学生可申请市教委或学校下达的针对本科生的一些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实践工作。这样的政策在我院实行多年,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每年都会接收多名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立项,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医药的极大热情[8]。

4总结归纳,突出重点

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点非常多,以重要的知识点为中心进行总结归纳既可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凝炼内容,提高其学习效率。如讲授完遗传信息传递及其调节相关内容后,从模板、原料、产物、合成方向、合成方式及参与反应有关的酶等方面列表比较复制、转录、翻译和逆转录的异同点。物质代谢调控部分,生化反应式太多,且各代谢途径相互交叉,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觉无从下手。讲授完该部分内容后总结归纳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循环、柠檬酸-丙酮酸循环、鸟氨酸循环等代谢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生理意义,使这部分内容更加清晰易学,利于沟通各部分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并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掌握所学知识。笔者多年的教学效果显示总结归纳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总结归纳的意义在于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理解记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可有效克服传统平铺直叙讲授方式带来的枯燥乏味,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另外,为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在每次上课开始简短地回顾上次课的内容,然后开始讲述新内容,注意内容的自然过渡,每次课结束前将本节课的内容串联一遍,这样更益于学生巩固新学的内容。

5结语

化工制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功能

知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难以产生正确的品德行为。情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原则、规范去理解、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时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情感,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信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原则和规范的真诚信仰,是思想品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意是人们在实践理想、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行是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实践中履行一定的思想品德原则、规范的实际行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受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受教育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信、导之以行,帮助受教育者提高思想品德认识,养成正确的行为,帮助受教育者提高思想品德认识,养成正确的行为,并通过外界的支持和自己持久的控制,巩固和强化良好的行为动机,使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中,采用一定的文化方式,通过文化武装人的头脑,提高人对不同层次、不同风格文化的分辨力、鉴赏力和创造力,通过文化进一步挖掘人的知识及技能的潜力,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道德自律性,从而提高人的总体素质,达到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自由的发展,即马克思所说的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或本质的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对各种环境影响进行选择和调节,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抵制环境中的消极影响,甚至转移环境影响的某些因素,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轨道,从而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情景。思想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政治的需求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性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进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教育。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把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文化确定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它为标准和核心决定对整个社会文化的聚会,建立社会的文化体系,并通过其掌握的国家机器,大力张扬、传播和灌输,使之成为社会生活公共的文化观念,限制、排斥甚至消灭与本阶级意识形态相违背的文化观念。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文化体系的性质,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其中政治教育是其主导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整合功能。

“所谓文化整合,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组织通过某种方式和手段,在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基础上确立共同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使一定群体成员在保持各自立场、看法的前提下,树立群体成员对组织的基本思想与坐标认同,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有序性的过程。”文化全球化大势和文化多元化努力的并存和相互激荡,是随着世界经济和政治的迅猛发展而来的最重要的世界文化现象。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中西方文化价值的冲突更加直接、剧烈,的主流意识被削弱,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被解构,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偷道德、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它要在文化多元货摊背景下建设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积极建设国家文化的凝聚力,形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有效地传送给受教育者,内化为他们的政治认同与自觉追求,并始终引领各种文化思潮有序发展和谐共存。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面对多层面、多渠道的不同声音,又要维护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整合功能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性、目的性和主导性。

化工制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从工学和药学有机融合的角度,探索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培养“厚基础、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宽口径”的“化学-生物-制药工程学”于一体的复合型高级制药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 制药工程 课程体系 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是以药学、化学工程技术、生物工程为主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是化学工程和制药类专业的前沿学科。自1995年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开设制药工程高等教育以来,国外很多院校在工程学院或化工学院下设了制药工程专业。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1998年把制药工程专业设置为本科教育,我校(原郑州工业大学,现郑州大学)于1999年在化工学院设置了制药工程专业,经过几年的开拓办学,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由于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刚刚设置不久,对于各个高校来说制药工程专业都是新兴的专业,再加上该专业交叉性极强,既是工程技术的一个分支,又是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根据社会的需求,将生物、化学、药学、医学、化学工程等各学科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以改变我国制药工业规模小、生产水平落后的状况,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本研究根据目前制药业存在的问题及人才需求,从工学和药学有机融合的角度出发,探索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1 制药业存在的问题及人才需求[1]

建国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大多数制药企业进行了改造或扩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和革新,提高了我国制药工业技术和装备的整体水平,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规模与我国综合国力和用药需求很不相称、现代生产工艺技术落后、制药设备陈旧、制药工程技术的力量十分薄弱等等。

随着现代医药工业的高速发展,医药生产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必须增强实力,形成规模经济,重视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研制开发。首先从制药工程和生产效率的角度考虑,应以现代工程技术为基础,注重品种开发的连续性,实现高效、低耗、优质的集约化大生产。其次要注重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对化学原料药,要提高现有紧缺产品的生产能力,重视新路线、新工艺的研究;对药物制剂要研究和开发新剂型、新品种和新辅料,重视粘膜、粘附制剂和单克隆抗体与药物偶联的靶向制剂等新技术的研究,重视缓释透皮吸收以及脂质体、微囊、微球、乳剂等新型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对制药机械要发展高度自动化、微机控制和无泄漏成套设备,加强膜过滤、凝胶过滤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等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与开发。

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及GMP、GSP、GCP、GLP、GAP等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我国医药工业将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直接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一切滞后和有悖于WTO条例法规的地方需要尽快完善。医药企业要通过联合形成规模经济,增强实力,走集团化、现代化生产经营之路,要掌握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剂型及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老产品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只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知识的药学类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医药生产企业需要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又要懂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 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制药业的全貌和制药技术正在发生迅速变化,缺乏制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制药业面临的严峻现实。我国制药工程专业的设置只是从形式上解决了制药类人才由原来药学、工程和管理等院系分别培养的局面。虽然国外制药工程教育起步较早,但是所涉及高校较少,主体又是研究生教育,学生人数少,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方案。国内制药工程专业教育是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主体,更多的院校在起步中。作为新设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专业建设深层次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2.1 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注重工程能力培养

目前,各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和方向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同,综合型大学、理工类大学对工程学、化工、生物工程方面的课比较重视,药科类大学、中医药类高校则注重药学方面的课程设置。根据制药工程的特点,制药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保证培养出来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具备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熟练的语言表达、准确的外语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并能熟练操作及应用;掌握化工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识图、绘图;具有一定的化学实验、专业实验的基本技能及工艺操作能力、工艺分析计算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具备选择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工艺操作条件的能力,以及选择常用电器、仪表的能力等。为此,所设课程的内容应尽量结合生产实际,跟踪制药行业的发展,教材应该是理论、教师的实践经验与工程师的生产经验的融合结果,专业教学应突出主干课程,课程教学突出制药专业主体。为此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4大体系:①公共基础课,包括数理化、人文社科、计算机等;②专业基础课,包括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设备设计基础、电工基础、热工基础等;③专业必修课,包括微生物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制药反应工程、制药工艺学、制药分离工程、专业实验及实践性环节等;④专业选修课:包括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化工、化工安全与环保、抗生素工艺学等。在4大体系中,形成以制药工程专业制药反应工程、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工艺学、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教学为龙头,以药物分析、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制剂工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课程教学为基础的系列制药工程课程群。各体系课程与选修课程在各年级交互进行、循序渐进、互相渗透、手脑兼顾、多层综合。改革后的课程设置,既有化学、药学等理论作基础,又能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特别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培养[2,3]。

2.2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处于被动的教学模式,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在教学的内容上,对每门课程不要求讲课内容与教材内容完全一致,而是提倡精讲教学内容,注意本学科的发展与后继、相关课程的衔接。如,制药工业近数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在不增加学生课堂教学时数,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删减陈旧落后、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新技术、新知识,让学生充分掌握制药工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充分了解基础理论与技能和前沿科学的关系,充分了解制药工业的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阔的视野。如纳米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长效注射微球、口服纳米粒等),中药加工现代化工程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三相流化床浓缩技术、膜分离、固液分离技术等目前研究的前沿领域。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开展启发式、讨论式、计划内自学与授课结合、围绕制药工程的实际问题开展开放式教学等生动活泼、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增强互动性,改变以往"一人主讲众人听"的授课方式,增强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深层次的交流;也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研讨式交流,或通过研讨教学、课堂讨论、课后查阅文献并撰写综述性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并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要求大部分课程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能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本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已经制作了内容规范、技术水平高和使用效果好的多媒体课件。

2.3 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与研究很少相关,这使得不少学生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其实,学生完全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目前,让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布置作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小课题被称为project,美国的教学材料中有很多project,学生对完成小课题很有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project研究,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

2.4 加强实践性环节,强化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非常重视实验教学质量。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预演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在实验前进行,由教师介绍实验总体情况,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及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每个实验的背景及主要实验内容,设备、仪器的操作使用情况等,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总体了解。网络课件挂在学校网上,学生可模拟试验,实际操作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前学生要进行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在实验中要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独立完成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及结果分析,要求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得出合理的解释与结论。

在实验内容上,采用与科研紧密结合, 不断更新实验内容的方式。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将科研与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很大好处。从教师的科研中选取一部分较成熟的、内容比较新颖的、与实际联系较紧密的实验内容,学生做起来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还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专业实习突破原有工科或药科学生的实习模式,要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贴近工业实际,把制造技术、质量意识、市场竞争、工业安全与法律约束等内容联系起来,注意发挥传统学科的交叉作用,充分发挥化学工程的传统特色和生物化工的成果,围绕重要药用原料、中间体和辅助材料的生产工艺,以及典型药品的合成与制剂,带领学生到有特点的药厂参观学习,了解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制药车间感受工业化制药过程,建立工程制药观念与思想,解决应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课题尽量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生产实际相结合。毕业论文题目应具有新颖性,与医药工业相结合,解决工业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内外医药研究的新趋势、新工艺、新技术。

3 结论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在招生规模、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和专业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已经有三届制药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而且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受到了省内、国内生物和制药领域用人单位的称赞,他们成为所在工作单位的技术业务骨干。这些教学成绩的取得,归结于本专业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兼顾生物、化学、化工、制药科学与工程学科等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既注重理工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能将实际生物化工和制药工程问题和最新科技成果纳入专业课教学之中,归结于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邓胜松,朱慧霞,姚日生,等.制药工程专业产学研教育模式研究.药学教育, 2006,22(4):1~3.

化工制药论文范文第4篇

应用化学专业的分析

应用化学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化学类专业,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是各类高等院校设置较多的一个专业[6]。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大类归属,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划分。有的学校是按照文、理、工科分类,将应用化学划归到理科或工科大类,而有的按学科划分,将应用化学划归到化工大类。不管如何划分,都是将应用化学专业与相近的专业组成一个大类。我系现有生物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3个本科专业,这3个本科专业分属于3个专业大类(化工与制药、环境科学、生物工程),以工为主,工、理交叉。面对这样一个实际情况,我系参照国内其它院校的一些先进经验,将生物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划归到生物与环境大类,即我系为一个大类,这样有利于优化资源、避免跨系进行大类划分带来的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这一提议已为学校党委讨论通过。应用化学与另外两个专业有一定的通识基础,如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但与另两个专业还是有较大的差异,如环境工程专业对分析化学、化工原理要求较高,对其它课程要求较低,生物工程专业对有机化学要求较高,对其它课程均要求不高,而应用化学专业对这些课程均有较高的要求。要满足专业大类课程材、统一授课的要求,兼顾3个专业设计大类专业课程,并作好专业课程与大类课程的衔接是培养方案设计的一个难题。另外,大类培养方案对实践环节、选修课程比以前更为重视,要求增加相应的时间,这就使由于大类课程而向后压缩的专业主干课程的安排变得更为困难。如何设计出适合应用化学人才培养、保持和发挥应用化学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设计

1.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应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宏观管理思路,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符合学校教育的顶层设计。作为新升格的地方性“教学型”本科院校,设计生物与环境类专业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低年级培养阶段必须重点体现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的“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目标,高年级培养阶段重点体现“强能力”培养目标,全学程都必须贯穿“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2.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原则培养方案的设计要围绕人才培养的目的进行,树立应用化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大类培养增强学生通用性和适应性的目的,适当改变传统模式下的学科专业的理念。

(2)效率性原则对于地方高校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一方面是拓展学科专业,增强人才的复合性和通用性,另一方面也是期望通过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的。故在培养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提高设备、场地的利用效率,否则,不仅会造成教学场地、设备某时段不够用,从而影响教学进度。这与培养方案的目的背道而驰。

(3)以人为本原则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用于人才培养,其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负担。因此,课程的编排要遵循先易后难、先基础后深入的顺序。同时,专业基础课放在大类课程后进行,需要与大类课程良好地衔接,否则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也违背了效率的原则。(4)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高校的专业发展是渐进式的,教学资源和管理经验的积累、办学特色的形成等都不是短期内完成的。因此,大类招生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体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脱离现有资源、完全否定传统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脱离实际的,也是达不到专业人才培养目的的。合理的培养方案应在传统模式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有机地整合传统模式培养方案中的优点,形成大类招生模式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3.培养方案的构架和内容长沙学院的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传授通用性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必修课程。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学校的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基础上提出的,由专业大类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构成。

(1)专业大类课程专业大类课程是该专业大类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与专业大类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我们根据应用化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3个专业对基础化学课程均有要求,而要求掌握的程度有较大的差异的情况,将3个专业所共同需要的基础化学知识整合为大学化学,作为大类课程进行教学。另外,将应用化学专业的“化工制图基础”与生物工程、环境工程所需的工程制图课程整合为“工程图学”,可基本满足3个专业的需要。

(2)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从大二开始开设,是直接指向应用化学专业的基础知识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实验课两大类,它与专业大类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一起为学生提供与其未来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将专业主干课由原来的10门缩简为9门;将与学科大类课重复的“化工制图基础”去掉;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的课程适当压缩,专门为这些课程与大学化学的衔接进行了设计,将这些课程作为以大学化学为基础的提升课程。这样可在有限的课时内保证基础化学的教学质量。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平台课程从大二开始开设,是指向某个或某类专业的选修课程,目的在于强化专业教育,体现专业内涵和专业特色,进一步扩充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培养。将原先13.5学分的专业限选课,压缩为12学分,将精细化工方向的“精细化工过程与设备”去掉,该课程与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有较大的重复。将表面精饰方向中相互有重复内容的“电化学与测试技术”、“金属腐蚀理论”合并为“应用电化学”。这样既能保持应用化学的特色,又可实现课程的精简。虽然精简了专业限选课,但专业选修课的总量并没减少,比原培养方案还增加了0.5个学分,即增加了任选课的比例。这样保证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同时夯实实践教学环节,扩大并精选专业选修课比例,部分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等措施,满足各类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选择权和自主学习空间,使更多的学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特长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确立个性化学习目标,成为个性充分张扬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学院大力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优化课程结构,如将原化学专业选修课由22门优化为14门,将原应用化学专业选修课由24门优化为16门,原材料化学专业选修课由26门优化为16门,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一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占30%,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占10%,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占15%,专业主干平台课程占10%,专业选修平台课程占15%,公共选修平台课程占20%。此外,无论是专业选修课还是公共选修课,都必须提供足够多的课程资源,切实保证学生的选择空间。#p#分页标题#e#

(4)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必修的教学环节,一般以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体现,教学环节贯穿全部人才培养过程。应用化学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集中实践和能力拓展等环节,共设74个学分,约占总学分的40%,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教学时间保证。对于集中性实践,继续保留了公益劳动、金工实习、基础化学综合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综合创新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效果良好的环节。生产实习是集中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较长时间的生产实习安排,受企业生产安排的影响较大,不便于企业安排实习。另外,生产实习场地一般在大型化工企业,不允许学生实际操作,故学习主要通过企业人员的讲解和现场观察,掌握实习内容不需要很长的时间。由此,我们将原生产实习改为生产见习,实习时间由3周改为2周,可以更加灵活地安排实习时间和实习场地,也有利于提高实习效率。

化工制药论文范文第5篇

由于全球性危机,这家机床设备制造商的订单锐减90%。“在当时情况下,无论你之前多么强大,都会感到环境的残酷,”卡尔·韦尔克是公司的决策人。1880年,韦尔克的曾祖父创办了这家位于科隆的公司,到韦尔克已是第四代。

他还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联邦政府的“迷你工作”项目:减少工人的劳动时间,降低薪金标准,但不裁员。工人收入损失的一部分由政府补贴。

“我走到工人面前,对他们说:‘我们一起渡过难关,公司不会解雇任何人’,”韦尔克说。

很快,德国经济开始走出低谷,公司迅速恢复生产,工人又忙碌起来。2010年,舒特公司的销售额翻了一番,大大超过危机前水平。

一家不到700人的企业,在短期内起死回生,堪称奇迹。舒特公司危机中的经历,在德国企业中颇具代表性。

10年前,德国为积弊所累,外号“欧洲病夫”;10年后,却已成为欧洲之巅。这个连续从两轮经济寒潮中率先复苏的国家,有着怎样的特殊之处?

“隐形冠军”

奇迹并非偶然。舒特公司名不见经传,但掌握着世界顶尖的多主轴自动车床技术及多项专利。在德国,这样的中小企业成千上万。

经济学家称之为“隐形冠军”。这类企业,不追求“大而全”,专注于“小而特”,看重技术研发,善于经营“缝隙市场”,产品虽是小部件,但技术上独一无二,制造上精细高质,功能上不可或缺。公司一般规模不大,在不少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直面客户需求,许多是代代相传的家族企业,极少上市和介入金融市场,扬名于业内而隐身于外界。

官方数据显示,如果以年营业额低于10亿欧元为标准,德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创造了近70%的工作岗位,完成了德国40%的出口,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它们是德国工业真正的基石。

研究德国中小企业20余年的管理咨询师贝恩德·费诺尔说,德国中小企业有一套特有的经营哲学。它们的目光更长远,希望将公司一代代传承下去,而非单纯谋求短期回报。

“这些企业会尽可能地留住熟练员工,花大笔钱用于研发,以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企业主与工人都把自己看做大家庭的一部分,在危机时结成命运共同体,”费诺尔说。

德国历届政府重视发展中小企业,不仅制定了《反限制竞争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政策总纲》等政策法规,还在联邦和地方层面成立中小企业促进机构。在不影响正当竞争前提下,时常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联合科研项目和减税政策。

费诺尔的一项调查表明,眼下大约1300家德国中小企业处于行业领军地位。它们既保留了百年前手工作坊的精细考究,又有工业时代的高效率和强大创新力,借助其全球网络和产品优势,为德国经济复苏注入巨大推力。

实业兴国

一次,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询问德国经济成功的秘诀,默克尔回答说:“我们至少还在做东西,布莱尔先生。”

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15年中,制造业占德国GDP的比重始终维持在23%左右,稳居欧盟第一。

2011年岁末,大多数德国人放下工作准备享受圣诞时,慕尼黑附近的宝马车间里却依然忙碌——为如期完成订单,宝马公司宣布将圣诞假期缩短为7天。戴姆勒-奔驰、奥迪等公司也宣布了类似的假期缩减计划。

德国机械制造业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7%,员工约100万人,是德国劳动力最多的工业部门。在31个门类中,德国在模具制造、数控机床等17个领域保持全球领先。欧债危机下的2011年,德国机械制造业产值达1880亿欧元,产量比上一年增加14%。汽车业、化工制药业和电子电气业等优势产业也逆势上扬。

“德国制造”因成为高品质和高技术的代名词而获全球追捧。2011年,德国出口增长8.2%,并首次突破1万亿欧元大关。过去10年间,德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二都得益于出口。

“迄今为止,德国是全球化浪潮的最大赢家,”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托马斯·梅耶说,“它既受益于国际分工的细化,也得到了强大的需求支撑。”

与先前人们预计新兴国家将凭低成本挤垮德国出口相反,中国、印度等国家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德国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去年德国机械制造业对华出口增幅高达33.9%。“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但德国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这是德国管理学大师赫尔曼·西蒙的经典名句。

科教并重

德国的可畏之处不仅在于坚持科技创新,让本土企业占据产业链高端,还在于培育出大量高素质的工人和科研人员,以确保生产环节的严标准和高质量。

企业是德国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其科研投入占全国总量的70%。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前25位就有11家德国公司。排名第一的大众汽车公司一年研发经费高达58亿欧元。

马普学会、亥姆霍兹联合会、莱布尼茨联合会和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德国四大公共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从基础到应用各有不同,科研员工均超过万人,年度预算在13亿至30亿欧元之间,与全国近300所高校和地方科研机构织成一张统筹互补的科研网。

由于一线工人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产品的品质,职业教育则实施德国著名的“双轨制”——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这种从普鲁士时期便已定型的半工半学体制,既保证了工人的高素质和动手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德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操守得以代代相传。

对于更高层次的硕博士培养,德国大部分理工科硕、博士研究生都会拿出一年左右到企业实习,在一线生产实践中确定选题完成毕业论文。此外,一些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建立定期联系,将部分研发人员送往高校进行再培训。

自我革新

如今德国经济在危机笼罩的欧洲独领,而十几年前,却是另一番光景。

两德统一引发东西部失衡,大批工人失业。从1995年到2003年,德国经济年增长率徘徊在0.5%左右,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

面对低迷的经济和一系列社会顽疾,施罗德政府提出包含30项具体措施的《2010行动纲领》:合并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金,为企业松绑和减负,放宽创办公司和手工业者上岗条件,在公平基础上放松解雇保护限制,并提高退休年龄。

政府与工会组成的“劳动联盟”达成关键协议:工会同意限制薪酬增幅,但政府和企业必须尽最大可能提供就业保障。短时工、迷你工作等制度就此成型,在以后多次经济危机发挥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