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语文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实现高职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因素
“零距离”就业就是高职学生在走上企业的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真正成为企业“用得了、留得住、管得好”的员工。但事实上,相当多的高职毕业生刚上岗,往往水土不服,不是没有胜任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环境和文化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而被企业淘汰或不断跳槽。所以,高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并在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不断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进一步对接,使得高职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从而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建设高职院校特色品牌的重要支撑
目前,我国大多高职院校已经从规模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其关键内容就是要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只有融合具有强烈行业背景的企业文化,才能从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特色。另外,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也具有再塑造的功能,可提升学生道德人格的文化品味并逐步转化为具体的能力,再通过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把这种能力和文化展现出来,辐射到社会,从而获得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新时期的高职校园文化只有与企业文化对接,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独特魅力,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但高职院校在实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过程中,会发现两种文化在价值理念、管理理念、竞争理念和集体理念都存在巨大差异。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理念对比分析
(一)价值理念的差异
高职校园文化的价值理念主要指凝聚、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为国家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而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主要指凝聚、激励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对比以上两种文化的价值理念,可以得出,第一,高职校园文化价值理念的指向目标是师生员工,而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指向目标是企业员工,两种文化价值理念指向目标不同;第二,高职校园文化价值理念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主要内容除了服务社会以外更注重经济效益,所以两种文化价值理念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二)管理理念的差异
相对于企业而言,高职院校管理的目的比较单一,就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高职校园文化的管理理念中社会效益肯定是第一位的,是通过实现社会效益的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以此来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为培养更多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创造条件。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不仅仅注重员工的人本管理和自觉性管理,更加注重通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企业文化的管理理念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但就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来讲,经济效益还是占主导地位。
(三)集体理念的差异
高职校园文化中的集体理念是一种“大”集体的理念,具有被动、持久的特性。具体来说师生身处学校大大小小的各种集体中,必须具有集体理念,才能被大家接受。从众心理和希望得到他人好评的动机驱使他们被动具有这种集体理念。长期以往,“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集体理念便持久养成。而企业文化中的集体理念是一种“小”集体理念,具有主动、短暂的特性。具体来说,当员工身处这个企业时,具有集体理念会增强团结协作,从而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水平,最终企业员工通过企业经营收益的提高而获益。所以,企业员工会积极主动具备这种集体理念,但如果员工离开原来的企业,员工的集体理念就会随之淡化。
(四)竞争理念的差异
新时期的高职校园文化竞争理念的形成应该是晚于企业文化竞争理念,它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竞争意识已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高职生源日趋紧张的环境下逐渐建立起来的。其主要还是集中于精神层面,具体体现在办学特色的较量、学生技能的竞赛、就业市场的比拼等方面。企业文化的竞争理念应该也强于高职校园文化理念。哪里有生产,哪里有市场,哪里就必然存在竞争。这是固有的经济规律。企业文化竞争理念目前主要还是集中于物质层面,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等。如何在两种文化存在理念差异的情况下,,实现两种文化融合对接,笔者提供了以下四条路径。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路径
(一)注重吸收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的已成为大多数企业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因为企业对社会需求变化的判断要比学校敏捷,因此,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这种“商品”的“企业”在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多数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团队协作精神
“合作共赢”是当今社会特别是现代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只有将企业每个员工的力量凝聚起来,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企业的大部分工作,单单凭个人的力量是几乎不能完成的,发挥团队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高职院校作为给企业培养基层生产、服务一线工作人员的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就需要在全院师生员工中大力倡导团队协作意识,营造浓厚的相互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
2.以客户为中心
俗话说“顾客就是上帝。”虽然过于夸张,但确实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奉行顾客至上的原则。日本三菱电梯公司的维修电话拨通后的第一句话永远是“这是我们的错!”。深刻地表明对顾客的重视。高职院校也应全心全意地服务自己的“顾客”————学生、学生家长及企业和行业,树立以“顾客”的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理事会,本着“教育学生无止尽,服务企业无休止”的思想,共同关心和教育学生,真心实意地为企业服务。
3.平等对待员工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优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必定是以人为本、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更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位教职员工,创造条件为每一名教职工实现自我价值,让教师更加出色,学院才能更加卓越,永远倡导学院与教师共同发展。在学院内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淡化学校内的行政等级差别,使全体教职员工成为一个平等、团结、和谐的整体。4.创新与激励机制创新是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样,创新也是高职院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就应该成为这股源泉中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应有浓厚的创新氛围,特别是针对技术的创新,优秀的高职院校应该是企业的引路人。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热情。鼓励“双师型”的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革新,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提供场地设置校园创业街就是高职院校激励创新的良好手段。
(二)注重吸收企业文化的质量管理理念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同样,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高职校园文化引入质量管理理念,通过搭建质量管理载体,才能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质量文化载体建设:
1.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
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引入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和科研等日常工作中后,目的是引领高职院校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减少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之间管理水平的差距。通过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全体师生今后将更加熟悉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质量管理的运作模式,从而实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与企业对学生的要求逐步趋同,培养出现代企业认可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2.制定全程化质量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将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辅导员队伍建设标准等所有涉及高职校园文化的要素全部纳入质量标准管理体系,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全程化实施质量评价标准,从而达到在全校师生中形成质量立校的意识。
3.建立质量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通过建立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自动监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过程,从而建立和运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符合企业需求。通过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把包含专业质量、教学质量、课程质量等内容的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理念内化为教职工的意识、外化到教职工的行动中,与企业质量管理接轨,为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质量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注重吸收企业文化的主动集体理念
高职校园文化的集体理念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两种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现与企业文化集体理念的对接。
1.“走出去”即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支撑,主动出击,在具有资深行业背景的企业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校专业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践和技术服务活动,定期组织学校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认知实践和专业见习活动,使得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建设,熟悉企业流程,用企业的真实环境促使他们的集体理念向主动性转变。
2.“请进来”即聘请企业精英担任客座教授首先,企业精英都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资讯,具备担任学院客座教授的前提条件。其次,他们的企业经历丰富,对企业文化中的集体理念都有着深入和透彻的理解。聘请这类人员担任学校客座教授,让他们在指导专业建设的同时培养校内老师的主动集体理念,让他们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们主动集体理念,从而实现高职校园文化的主体老师和学生集体理念的整体转变。
(四)注重吸收企业文化的特色竞争理念
不断打造高职院校品牌,建设富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在同类院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高职院校园文化的硬件设施、软件环境、文化活动与优秀的企业文化全方位结合。
1.硬件设施要融入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硬件设施是指校园各功能建筑、校园雕塑、道路等物质设施。高职院校要坚持“校中厂、厂中校”的设计理念,各功能建筑应注重渗透企业文化,彰显职业精神,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桌与设备并存、实训室与教室间隔;学生在企业化的氛围中能够潜移默化地理解、接受、认可企业文化,真正实现学生与员工的零距离。
2.软件环境要折射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软件环境是指学校标识标语、网站、广播、校报等精神设施。高职院校要引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理念,学校的校风、校纪、校训、校徽、校歌等方面建设都要围绕敬业、团队、责任等职业道德素养而进行,要通过网站、广播、校报等宣传阵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渗透企业文化,创造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校园育人环境,为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夯实文化底蕴。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企业文化产生积极的认同感。
3.文化活动要结合企业文化
(一)加强少先队的自身建设,提高我校少先队工作的整体水平。
要想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职能,就必须加强少先队的自身建设,本学期,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努力:
一是加强少先队组织建设。少先队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组织,是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园地。本学期我们规范了大队、中队委员的选举程序,选拔一批成绩较好、有较强管理能力和责任心的队员参与少先队的管理工作。大队委员定期召开少先队工作会议,讨论少先队活动开展情况。各中队开展较系列、较有特色的中队活动,创建特色中队。
二是加强辅导员和队干部的培训,为积极配合学校新课程改革,转变少先队组织职能,提高少先队工作的活力,学校从期初就开设了队长培训班,组织各班优秀队干部进行培训,让这些优秀队员得到更多的队的管理知识,并通过他们带动各班少先队工作,更好地把少先队活动渗透到综合实践课程中去。
三是抓好少先队的基础教育。通过校园电视台、黑板报等阵地,在学生中进行标志教育,让学生做到在校自觉佩带红领巾,热爱队标志,以自己是少先队员为荣。另外,由于六年级的学生本学期进入了紧张的复习中,顾而退出了鼓号队,鼓号队就在三年级学生中挑出了一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的同学加入了进来,并开始了正常的训练。
(二)构筑科研平台,创新少先队运行机制。
要想提高少先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居高临下,把握新时期少先队工作的特点与规律,运用教育科研这一强有力的武器,通过课题研究延伸少先队手臂,拓展少先队工作领域。
“深化礼仪教育研究”是我校自2002年5月开始研究的一个德育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本学期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正常开展五项常规竞赛。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兴隆中心小学学生礼仪常规》等为具体内容组织开展礼仪、“星级餐桌”等五项常规竞赛活动。同时,每天在校门口设立文明监督岗对学生的仪容穿戴、文明礼仪、卫生习惯、遵守纪律等情况进行随机检查,及时总结,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二是将十月份定为“爱国、爱校、爱队”主题月,要求学生唱好三歌,即《国歌》、《校歌》、《队歌》。各班利用音乐课,晨会课、班队课等认真演唱三首歌,做到人人能唱,个个唱准确。月末,教导处还对各班进行打分评比,并通报表扬唱得好的班级。通过唱歌、深入理解歌词内涵,使队员们对这三首歌曲有了更深入地理解,激发了队员们爱国、爱校、爱队的情感。本月,还要求学生学会“三管住”,做到“四个无”。“三管住”指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涂门、窗、墙;管住自己的脚,不乱踢门、墙;管住自己的口,不说粗脏话。“四个无”指地面无纸屑、墙上无脚印、桌上无划痕、窗上无灰尘。“三管住”、“四个无”明确了对学生日常礼仪的要求,规范了学生的言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
三是在十一月份开展“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倡导“四个一”,这“四个一”指一张笑脸,展现真诚与善意;一声问候,送上温暖和友情;一句道歉,请降火气,接近距离;一声致谢,感恩体验,双向愉悦。“四个一”帮助学生提高了礼仪意识、增长了礼仪知识、遵守了礼仪规范。
辛勤的耕耘换来丰硕的成果。根据学校深入开展礼仪教育情况撰写的文章《发挥班级整体作用,加强“三自能力培养”》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二等奖,另外有三篇文章也获得了奖项,学校也被授予“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
(三)确定每月要点,扎实日常少先队管理。
每月初根据月主题确定晨周会要点,各班根据要点采取有效措施分解落实各项具体要求;小电视台密切关注活动动向,及时报道反馈活动情况;月末对一个月的情况作回顾总结,填写评估反馈表。这样的流程使少先队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十一月份,叶校长明确提出了实践体验“四个一”活动的具体要求。根据这一要求,老师们积极行动起来:召开了年级组长会议,研讨如何实施;年级组长召集年级组会议,大家交流商讨逐一落实的举措;利用升旗仪式讲话以及集体晨会的机会,向同学提出每周的重点要求。为了落实“四个一”,各班采取了多样的措施:利用晨会课、周会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督促学生争当“文明小公民”;同学之间相互督促,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并帮助改正;与家长联系,请他们督促孩子并定期检查;在晨周会课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实践礼仪交往用语;利用晨周会或全班或分小组进行检查,达到要求者获得红旗、红星等奖励;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讨论哪些事情是符合学生规范的益事,动员学生加以实践并以日记、小作文等形式记录下来;……从反馈表上的情况来看,各班各项内容的达成率都较高,最高的达到95%。
(四)抓好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这学期我们根据市教育局、虞山镇少年宫的要求,主要组织了下列活动。
1.“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通过找人、找事、做事等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以“常熟了不起,常熟人了不起,了不起的常熟人”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了不起”系列活动。围绕这一主题,我们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民族精神代代传”演讲比赛、
“民族精神代代传”知识竞赛、“创新——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等主题班会,
“创新——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主题班会参加市里组织的评优活动,获得一等奖。结合“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我们请关工委的领导来我校和师生们讲有关抗战的故事,让同学们对抗战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我的诚信格言”征集活动。各班主任广泛发动,在班里掀起征集热潮,同学们对照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诚信格言,如四(4)班王纯菲同学的诚信格言是:诚信是打开人与人之间闸门的钥匙;六(3)班的袁怡欢同学的诚信格言是:人生就像走钢丝,诚信是平衡杆。失去诚信,就失去了平衡,最终坠入深渊。全校共计收到学生的诚信格言159条,经认真评选共有23位同学创作的格言被评为校级优秀格言,并择优选送少年宫参加比赛。
3.认真组织节日活动。利用各个节日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们在实践体验中受到锻炼,受到教育。在国庆节前夕收看了法制校长的安全讲座,听了马教导的“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国旗下讲话,结合“重阳节”对学生进行尊老、敬老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一、兴趣是创新的前提
1.兴趣的产生
根据科学实验,“当一些事物能引起大脑大量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时,大脑就会进入兴奋状态”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它的出现刺激了你的大脑,让你感觉很兴奋。然后你就会期待这一现象的发生,想再次去接触它,这一现象就叫兴趣。如果一样事物平平无奇,司空见惯,人们经常就会把它忽视;如果在这黑白交替的世界中,突然出现一种别样的色彩,人们就会被这一现象吸引住眼球,就像一道光束,猛的冲进你的瞳孔,使你无法忽略它,从而产生好奇,对于这一发生的状况转动思维的螺旋桨,与在心中升起想要追寻的欲望,进而蜕变成兴趣。
兴趣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兴趣,生活就会变得麻木不仁,枯燥无味,你的感官也会随之变得僵硬。长期如此,你的世界将会一片黑暗,犹如崩塌的楼房,把你深埋进一堆混泥土中,暗淡无光。其实每个人都有着兴趣,只是各有各的不同,可不能否认的是,只要有“兴趣”这一油的添加,我们就拥有澎湃的动力,令思维的齿轮加速运转,更快的完成每一件事。犹如黑暗,所提出的各种答案,鼓励学生放空思维,尽自己的想象去理解
2.创新需要兴趣的推动
兴趣的引起,能够让人更加主动去学习,只有主动地去进行,才会有促进脑袋的开发,思维的搅动,拨动每一条神经去活动,制造出种种天马行空的想法。我们可以根据后天的培养,把“兴趣”带进生活中,也可以引导它对你需要的方向,进而促进这一行为的优化。“创新”是一个易懂难做的词汇,它需要对事物的理解,需要让思维解放,需要对自身价值潜能的激发
而小学学生纯净,毫无心思,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引发浓厚的兴趣。这一特点也更能够有效利用。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一直是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小学生空白如纸,容易受事物影响,他们活泼,好动,散发着青春的活力。相对于死板的语文来说,要让他们老老实实的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听课,他们更喜欢能让他们伸动手脚的体育课。教材的陈旧,课文的枯燥,学习的单调,无一能引发学生产生欲望的源泉,所以更改正常的教学理念是不可或缺的,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讲解,肢体的运用”,让学生在一种愉悦,轻松,快乐的环境氛围下,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例如用朗诵的方式令学生记住课文的内容,用模拟课文的方式,使学生亲身代入其中,用竞猜奖励的方式让学生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学生会自发的想去了解,去掌握课本所拥有的知识。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学生对于任何新鲜事物都比较容易接受,也比较容易受到影响,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处于萌芽时期,这种时候最易散播学习的种子。教师应以一种博爱的感情去包容,去接受这些学生,与学生做朋友,不管课里课外都能与学生随心所欲的畅所欲言,分享学生的心情,鼓励学生勇敢的去质疑,去思考,去尝试,陪伴他们一起突破困难。在调节课堂气氛的同时,也积极地支持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让他们有着一颗积极、向上、竞争、互助的心态共同进步。如在课堂练习做作业时,与学生一起进行,在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要深藏你的夸奖,在教导的时候,也要给予赞扬,学生会因此而拥有动力,自觉地去学习,阅读关于课程的书籍,做练习,期望得到你的再度嘉奖。在喜爱教师的同时,也会喜欢上这一门科目。
四、道德素养的渗透
小学语文一般浅显易懂,同时也包含着课文外的寓意。如小学一年级课文《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作者用简单的几笔,通过述说两只小兔去赛跑,一个得了第一,一个得了最后一名,兔妈妈却把蘑菇奖给那个最后一名的,文章用简单的文笔,暗喻了学生要保持一颗强者之心,敢于与比自己强的人挑战。又如小学六年级课文《牛郎织女》用中国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讲述了牛郎织女相识到相知到相爱,却无法在一起,他们不离不弃,最后终于感动上天,给予他们每年相见机会的故事。作者用丰富的语言,渲染出课文的主旨,触发了学生的情感,从而表达出一种“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的优良心态。由此可知,小学语文教材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也一步步引导学生对道德素质往健康的方向,逐步加深渗透学生心理、思想。这既证明了小学对于学生道德素养塑造的重要性,也表示小学时期学生对外界事物防范意识的薄弱。所以在这段时期,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对学生成绩、知识的看重而弱化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德”是排在第一位“智”才排在第二位,所以说,在小学语文的教育方面,道德渗透是重中之重,要强化学生对集体意识、爱国意识、民主意识的思想体系,只有拥有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才能更好的去汲取知识,拓展创新。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授课的过程,逐渐渗透,能在学生最好的塑造时期,指导教育学生的思想解放,知识道德的赋予培养,都是易于容纳的。对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吴舜华.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及其意义[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1)
活动在XX市教育局教研室领导的致辞时正式开始,接着举行了隆重的“师徒结对”签订仪式,这次的师徒结对的两位老师分别是连州市小学英语教学科研团队成员黄XX(师傅),XX镇XX小学的转岗英语教师,李XX(徒弟)。
接着是李XX老师进行现场课堂教学展示,她以日常问候为开场白进行口语训练,接着通过创设情境带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李老师能同时把词汇放在句子当中教学,做到了词不离句,句不离词,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李老师还设计了游戏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的兴趣盎然,参与的积极性强。在整节课的教学当中,李老师能够用外语组织教学,内容处理得当,面向全体,符合新课程标准,灵活使用多种教法;评价方式多样,教学效果好。从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多鼓励英语学生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老师也要努力创设英语的情境,多用肢体语言,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喜说,乐说,爱说,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对学生的反应即时反馈。同时,老师也要学会适当放手,让学生当主人,大胆表达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接着XX市小学英语教研团队主持人徐XX老师为现场的老师作了一个专题讲座,《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生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策略》,使在场的老师受益匪浅。
关键词:教学方法;观察力;敏感性;写作;有效途径
一、运用精细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想象力
从小学、初中至高中,语文教学逐步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探究性。语文成绩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教学能力这一课题上,思维的局限提高不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漠视的心态,无法在阅读中了解真意。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式过于单一,偏重于考试,局限于课文、徘徊于课堂的范围,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程序性地简化了课程的安排,忽略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进而令学生墨守成规,只会答题、不懂延伸。这样只会加剧学生对课本知识越来越厌烦,教师对上课也是越来越不当回事,失去原有的工作热情,从而对自己选择的职业产生疑惑。
鉴于以上误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紧张的学习课标而忽略了对课堂环境氛围的创造,如,课文《荷塘月色》,在教学中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板书的直接导入,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荷塘幻灯片投影播放;随着画面的渐进,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在学生的脑海里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荷塘意境。在播放录音的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描绘,像“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提醒学生注意聆听、阅读,刺激学生感官;在播放完毕后,列举问题,引导答案,延伸拓展文章抒发的情感,让学生自主讨论,放宽学习氛围,缓解学习压力。
第二阶段:以作者情感的导入,引发学生自主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逐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及意义,并解释重要词汇,在习题的帮助下,加深学生对课文解释的印象,渗透知识的运用,借以领会全文。
第三阶段:让学生朗读背诵、回顾全文、总结分析,最后让学生放飞思维述说读后感,支持鼓励学生的不同看法,勇敢创新。
至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有效地感受课文的情境氛围,既能自主思考,也能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的拓展和思想感情也会在这种情境中得到大大的提高。
二、学生观察力、敏感性的培养
高中语文的学习成果主要在写作方面得到体现,词汇的丰富、
语句的流畅、创意的实施、无一不在写作上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当今的学生,会的只是造作文、抄作文,却不会写作文;就算写出来也大多是滥竽充数,不仅死板单一且语句不流畅,也没有丰富的感彩。对于这种情况,需要的往往不是多加练习,而是要学会怎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只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亮点,才能显示出眼光的敏锐;只有从简单的事物中挖掘出所融汇的意义情感,才能引发别人的深思。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课文《哈姆雷特》中,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用简单的文笔述说了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文中作者用灵敏的洞察力描绘了人物动作和形态,
使人物变得生动;又用细腻的对话描写敏锐地展示了哈姆雷特内心的矛盾冲突,令人情不自禁地以身代入,像文中“……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哈姆雷特最后说的这句话,结合课文节选部分加以分析,询问:“这句话体现了哈姆雷特怎样的内心世界?”在学生转动思
维充分地发挥想象融入意境氛围感受作者写作心情的同时,加以引导;令学生模拟学习作者写作的方式,教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看待事物,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敏感性。
敏锐的观察力能使学生在写作的同时,对一瞬而过的事物充分展开描绘,为内容添加更多色彩。而敏感力的发挥,会让笔下的角色注入灵魂,舞动起他们的臂膀,从而令读者流连忘返、持续地遨游于故事的海洋。
三、教学的活用,启蒙写作的灵魂
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教导学生对人物、文章、诗词的人物情感、社会背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从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转动自己的思维,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与感情融汇。只有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展开多种模式的引导,步入实践,令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汲取容纳后,才能掌握教师所授教的知识,更好地用自己的文笔写出赋有灵魂的作品,使文章不再空白单调,
笔下所描绘的色彩将更加绚丽多姿。
四、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1.吃透课本,学会灵活运用
课本是一切知识的来源,虽然我们在小学就开始接触语文,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也在不断地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紧抓课本,整理出知识点和难点,条理性地有规划地进行教授。学生课下积极回顾课上教师讲的知识点,不断复习、不断学习,吃透课本,灵活运用在平时的写作中,
要知道课本上的不是自己的,但是学会并能灵活运用就是自己
的了。
2.善于观察,丰富大脑
要知道语文无处不在。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死记硬背,而是要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自行总结。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善于观察不仅能够丰富视野还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多思考勤动脑,锻炼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文字的敏感度。
3.多读课外书,提高知识储备量
现今市面上的图书是越来越多,种类也是层出不穷。无论是经典名著还是一般的图书都要阅读一些。用心灵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在阅读到好的书籍时,可以将读到的好词好句进行整理摘抄,多读多看,用自己的想法去感受作者独特的见解,在自己下一次的写作中也能出口成章、学以致用。所以说,学生就是要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感受到不同作者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写作心境,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
4.联系实际,多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许多写作素材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让人们读起来有空虚感,觉得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才有了继续读下去的兴致。所以,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以自己的生活背景为蓝图,构建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在平时的课余生活中,还可以经常到处走走,感受不同地区、不同人民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增加生活的阅历、开拓自己的视野、积累更多的素材。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培养应该从教学出发,灵活运用教学,使其生动化、多元化,再结合,拓展学生思维,以此融进写作,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2010.
[2]黄卫华.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策略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12.
[3]潘涌.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对话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