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投资理财毕业论文

投资理财毕业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投资理财毕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投资理财毕业论文

投资理财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理财专业人员;三层双轨制;证券投资;综合素质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路程,既有风雨也有成果,最为世人所瞩目的就是中国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功。在这30年中,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5%,成为GDP增幅的世界第一,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中产阶级和豪富阶层在中国迅速形成,并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理财观念从激进投资和财富快速积累阶段逐步向稳健保守投资、财务安全和综合理财方向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个人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各种理财产品、理财服务层出不穷,人们的理财观念有所转变,理财需求日益旺盛,理财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开始发展起来[1]。然而与全民理财大趋势所不协调的是,我国专业理财人员的大量缺失和专业素质的不完善。作为为客户提供全面理财规划的专业人士,理财人员应该是一位知识丰富、工作高效、耐心和蔼、待人诚恳、可以向客户提供全面与建设性意见的咨询专家。从这一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培养的理财专业人员,应该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金融市场特点,具备实践与理论双轨、道德素养与职业操守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型”主要包含四点要求:一是道德素质,包括对理财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的观念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二是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成功的信心、良好的竞争意识与应变能力等;三是业务素质,包括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四是技能素质,包括资金管理技能、财务分析技能、风险防范技能、产品组合技能、理财建议与规划技能等[2]。

从以上素质能力培养出发,高职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应是一个全面立体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体系重在突出四大职业模块。

首先,高职院校的理财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地点仍然是校园,主要学习技能的手段也是课堂教学。因此,理论教学要符合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就必须设计合理、计划全面、有的放矢。

所以,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必须构建新的理论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要突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教育;突出专业认知能力、思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培养思路;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特别体现职业认知、职业准备、就业和创业引导的新理念。

据此理念,新构建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四大职业模块所构成:职业素质能力模块(即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一)职业思想道德模块。

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市场经济理论教育、理财规划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就业择业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

(二)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是学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使在校学生获得在投资

理财领域内从事第一个工作、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必要知识、必要技能,为在校学生今后工作提供充分专业准备的、形成现实动手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如基础会计知识和技能、经济学知识和技能、运筹学知识和技能、财政学知识和技能、经济法知识和技能、商务谈判知识和技能、现代金融学知识和技能、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公共关系学知识和技能,以及为本专业提供基本支撑的大学英语、专业英语、高等数学、财经应用文、计算机基础、数据库、计算机安装维护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三)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本专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如公司理财知识和技能、个人理财知识和技能、投资学知识和技能、证券投资知识和技能、期货投资知识和技能、理财实务知识和技能、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以及统计与调查预测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能使在校学生具备在其未来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理财咨询实务、实用合同范例、市场营销实务、公共关系实务、管理心理学、普通话、口语艺术、社交礼仪等[2]。

通过理论课程的四大模块设计、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构架。这就如同建造房屋时,要先搭好脚手架才能平地起高楼,此处的模块理论课程设计就如同脚手架,理财专业学生由此接受培养,犹如高楼一般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技能训练重在构建“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最大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多,为了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尽可能与社会同步、与专业挂钩,校内的技能训练可以采取“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三层双轨制”,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培养新模式。“三层”是指按课程间内容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阶段;“双轨”是指理财能力训练和投资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第一层:专业基础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学》课程;训练内容主要是理财的基本原理、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基础知识。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投资学》课程;训练内容:投资学概述。

第二层:专业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实务》课程;训练内容为课程单元训练等。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证券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训练内容主要为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

第三层:职业综合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的培训课;训练内容主要是根据风险计量判断风险大小、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个人所得税筹划策略、个人养老规划、个人财产分配与传承、财务计算器的应用等。

投资能力训练训练:基于校内《投资理财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内容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证券交易的各种技巧、证券市场运行、期货交易的操作程序及各种管理条例等。

通过三层双轨制的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明显得到系统地提高。

三、教学方法创新,将课堂教学变为场地教学。

课堂教学是最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老师和学生可以面对面,学生不仅能够听到老师在讲什么,还能够感受到老师肢体、语气、表情等等带来的信息,而且有了问题可以当场提出得到即时的回答,做到了零距离的沟通。然而课堂教学也有它不容忽视的弱点:首先,也是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因人施教,要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其次,学习内容收到了限制。一些训练特点非常强的课程受到的限制尤其大。

作为实践操作性极强的投资理财学课程,如果一味地在课程教学上下功夫,一来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二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根据教学课程的要求,有些科目可以采取场地教学的方式,比如设置证券大厅,定制电子显示屏,将股票市场的大盘波动即时显示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理财工具的变化和魅力,更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场地教学既克服了课堂教学的缺点,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优点。也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角色进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毕业论文强调专业论文学分制。

作为具备专业技能素质的理财人员,对于专业的财经用语表述应该是相当熟练的。然而两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理财讯息和理财用语还是有些难度的。为了尽快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以及增强理财专业观念。鼓励学生撰写各类财经论文,通过论文的撰写,一是增强

了学生关于社会经济的关注度,二是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三是为学生的就业申请增添筹码。对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学校予以承认相应学分,并作为理财专业的重要教学成果。

五、毕业实习要求证书与经验并重。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后能够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还要求专业学习过程应与国家技能考证、国家职业资格考证要求接轨,实行多证书考核管理制度,以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体现综合技能素质。理财专业学生应获取的证书有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英语三级证书(或英语A、B级应用能力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和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等。

同时,作为理财专业的学生又要注重实际经验的累积,要在毕业实习期间通过专业实践,将所学置于所用,用工作检验理论。投资理财专业所面临的行业局面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更具有变化性和挑战性,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实践经验是对于培养真正的理财专家来说,是必经之路,也是攀岩捷径。

综合素质型理财人员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时期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培养方案。其重点是理论着眼全面、实践落在实处。高职教学应服务于国家全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投资理财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在踏出校门,有了正式工作以后,李晓恬最急于摆脱的就是“啃老族”的标签。但一个月5000元的工资收入,却让热爱网购的她时不时地陷入财务窘境,常常需要父母来帮忙偿还信用卡账单,这让李晓恬很纠结。所以在做自己的2012年工作和生活计划时,她就将“开源节流、学会理财”排在了最重要位置。此后,李晓恬确实减少了网购次数,习惯每天收到包裹的她,在没有包裹的日子里,坐立不安,心神恍惚,像戒毒瘾一样的难受。但回看自己的财务收支单,李晓恬发现自己忍受的“毒瘾”换回了接近1000块的存款,这让她顿时感到了理财带来的成就感,她暗暗决定,一定要将理财进行到底,摆脱“月光”,做“有钱人”。

最近,李晓恬在浏览网页时候又发现一个“开源节流”的好机会,那就是正在火热进行中的“欢庆百年中行 秒购千两黄金”活动。活动介绍里说,只要使用中行网银或手机银行做指定交易,就有机会参加每周的投资金条团购活动。每克黄金的团购价格要便宜21块钱,每周还有机会成为0元团购金条的幸运团员,更给力的是还有机会参加黄金大秒杀!仔细算算,先不说最后的黄金秒杀,就是以每克比纸黄金还低21块钱的价格团购一根100g的金条,当时就可以赚2000多元。而且,以往年的金价来看,到了年底金价攀升的时候,可以赚得更多!

其实,让李晓恬更加兴奋的是,参加这个活动让她真正的“学会理财”。活动介绍里提到,指定交易为转账汇款(不含关联账户转账)累计人民币1000元、信用卡还款累计人民币100元、投资理财累计人民币5万元、公共服务缴费累计人民币100元、或结售汇累计等值100美元中的任一类交易即可。这对网购达人李晓恬来说太简单了,她立即登陆中行网银还清了自己这个月的信用卡账单。

比起“网购达人”这个称号,李晓恬现在更想做个“理财达人”,她决定借着参加活动的机会,好好体验一下信用卡还款以外的其他电子银行功能。她先试着用中行网银缴了这个月的水电燃气费,果然方便!然后,她又用中银掌上行把自己第一次攒下来的1000元汇给了爸爸,在汇款附言里写下“爸爸,我长大了”。汇款完成后,她查询账户余额时发现,用中行手机银行转账竟然是0手续费,太划算了!电子银行让李晓恬学到了很多,现在,她又在尝试开网店,涉足“电子商务”领域。在李晓恬自己精心打理下,她的个人财富正在每天地变多。

好消息是,李晓恬还真在“欢庆百年中行秒购千两黄金”活动中,幸运地以0元团购到了一根投资金条,一起来听听她参加活动的一点心得吧!

步骤一

提前做足准备工作。这个活动要求使用“中行网银”或“中银掌上行”进行活动指定交易,并到活动线上专区成功签到,所以“临时抱佛脚”是行不通地!提前开通中行网银很重要!还要记得登陆中行网银,自助开通网上支付功能。这样无论是优惠价团金条还是1000元秒金砖,一旦得手便可以及时支付,锁定自己的“劳动”成果!

步骤二

准备一台速度快的电脑!开机速度超过40秒的电脑?淘汰!还有一条速度快的宽带。倒计时接近0时,就开始刷新页面,这时候就要牢牢记住“快、狠、准”三字诀,金条一旦出现,就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单付款,让你的电脑速度奔腾起来。

投资理财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

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适用于各种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经济主体,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1998年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高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学设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可能还包括不同学历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特别是近些年高校扩招,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较快,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使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了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培育他们有效运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理性导向经济决策的能力,的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一、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

从理论上说,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不同学科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有明显差异。

以大学本科为例,会计专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四年中,要开设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十多门主干会计课程,经历专业引导、课堂教学、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模拟实验、行业会计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完整的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培养,讲求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会计专业工作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与此相比,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根据学科方向,针对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一般开设2~4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经济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应本着使学生“懂会计,合理运用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经济问题、实施理性经济行为”的宗旨,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与各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二、合理设置各门会计课程

在整个大学本科阶段,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一般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有的专业(如应用经济学科类的专业)还开设行业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各门课程之间注意有机衔接,每门课程安排适当的实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延伸至实践或实践模拟,具体设置见下表:

三、优化教学思维与教学内容

从学科划分看,会计属管理学科,经济学是其基础,反过来会计又服务于经济学。在对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讲授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入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账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经济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接下来一个学期开设的行业会计中,减少或删除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方法论部分,突出各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要求,按不同行业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如金融专业开设的金融企业会计,重点在于金融行业主要业务核算,以及外币业务、长期投融资中的债券业务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外贸会计,重点在于商品流通核算、对外贸易业务核算、外币结算等。

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长期)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两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实地观摩、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注意与前面课程特别是财务管理的衔接,对于将该课程作为主干专业课的经济类专业,比如金融专业,更要注意做一些铺垫与补充,除课程主体内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外,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会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四、改进并充实教学方法

会计本来是专业性强、知识结构逻辑严密、实务性强的专业,面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受学时少、教学条件短期内难以改观等制约,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采取灵活相应的教学方法,非常需要教师潜心策划、精心安排。

笔者认为传统的“粉笔+黑板”方式,有利于老师掌控课堂教学节奏,演绎思维推理过程,逻辑关系清晰,关键知识点易于展开,仍不失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加大课堂容量,处理图、文、声、像,而且成熟的教学软件能够很好地演示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核算流程、账户体系图、账表、实物等内容,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教学软件系统的运用,可追踪资本市场行情,方便地演示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在会计教学中引入适合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与间接实践经验的吸收。如在财务管理课程的融资、投资教学中,引入国内外投融资经典案例,分析其中运用理财原理或自我创新部分,揭示其财务成果或财务失败的根源;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列举典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运用所学财务理论与分析方法,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效率,进行基本财务判断,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此外,安排归纳性的章节、课程实务练习,辅以知识梳理与实际运用讲解;布置思考题或短论文,对主要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或理论运用评析。经济学类不同专业对会计需求不尽相同,不同学生个人特长与自我规划亦不尽相同,故不宜采用百分之百的刚性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可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案例分析、分析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

五、结束语

本着探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针对性与适用性问题,提供一点个人看法与教学经验的目的,笔者做了以上论述。在此,笔者还想说明一点:因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趋向对会计的需要会进一步提高、经济学学科中的各种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疏密程度不尽相同,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区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不同要求、针对不同专业适度降低教学广度与难度,从而达到应有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对象非会计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2):48-50.

[2] 李刚.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6):66-67.

投资理财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1.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

2.面向中原经济区的金融本科特色专业建设路径研究——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3.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金融本科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探索

4.对开放教育金融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

5.应用型金融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6.新建金融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发展路径选择

7.浅谈金融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8.大类招生:理工科院校金融本科培养的新模式

9.卓越金融本科人才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

10.以就业为导向,金融本科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11.基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金融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

12.浅谈当前我国金融本科教育的有效性

13.独立学院金融本科教学方法研究

14.浅析金融危机下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15.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金融本科教学的启示

16.科林·贝克教学模式在金融本科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17.基于校企合作构建金融本科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18.新建应用型金融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9.提高开放教育金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20.创新型金融本科教育模式优化与机制完善探究——以地方财经类院校为例 

21.台湾高校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的借鉴——基于台湾东海大学与福建江夏学院金融本科教育的比较

22.基于岗位需求的金融本科培养方案的三维模型构建

23.对金融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4.校企合作形式下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5.金融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26.汽车金融本科专业的开设必要性分析与人才培养计划初步设计

27.浅析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8.对我国现阶段金融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

29.高职金融本科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30.普通高校金融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探析

31.对金融本科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

32.综合性大学金融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

33.美国高校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34.高校金融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35.构建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实践分析

36.案例教学在应用型金融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37.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8.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卓越金融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39.本科教学中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和内容侧重的探讨 

40.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41.基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42.论应用型金融本科教学内容改革

43.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

44.基于提高实践能力的地方本科院校金融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建设

45.英国高校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46.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47.金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思考

48.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49.基于SWOT分析的工科院校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50.金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51.金融专业本科教学操作化需求趋势及改进

5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金融教学改革

53.金融本科专业订单式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54.商业院校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55.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特色建设初探

56.面向投资理财的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定位和教学改革——以应用型地方财经院校为例

57.试行指导性教学 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开办金融本科试点实践的思考

58.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研究——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

59.金融危机背景下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60.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思考

61.基于R语言的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62.基于学生能力成长的“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深化与实践——以浙江万里学院金融类本科专业为例

63.完善教学设计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以《国际金融》教学设计为例

64.以专业为导向构建金融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数教学体系——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

65.论《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本科教学差异——内容侧重和教学法的选择

66.金融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改革设想

67.“应用型科研”:对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的再探索——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68.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初探

69.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70.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71.基于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72.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73.“证券投资学”在研究型大学本科金融专业中的教学探讨

74.碳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

75.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推行开放型教学模式探讨

76.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研究

77.民办本科院校《网络金融》微课开发困境和策略研究

78.应用型本科高校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探讨

79.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选择

80.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哈尔滨金融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为例

81.“3+4”分段培养的“2平台+2模块”课程体系研究——以中职、本科分段培养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为例

82.金融国际化环境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路径

83.后金融危机时代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

84.金融本科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工作探析

85.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合作办学的瓶颈及应对

86.金融会计本科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87.新建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探讨——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

88.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89.论顺应本科教育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调整

90.《金融计量学》教材的内容设计与优化研究——基于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

91.应用型本科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

92.金融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93.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专业本科教学的转型与变革——以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为突破口

94.金融数学本科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95.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

96.非金融专业本科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97.浅析本科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存在的不足及优化路径

98.闽台高校本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存在问题与对策

99.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100.关于金融统计学本科教学方法的思考  

101.本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102.问题式学习法在本科《公司金融》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

103.浅析本科金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104.新建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金融知识体系构建与教学

105.金融专业本科层次全英教学模式的探讨

106.金融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优化设计

10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科研发展的路径选择——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

108.复合型人才培养融入金融数学本科教学

109.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0.财经类本科院校《公司金融》教学与经济学基础教育

111.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基于哈尔滨金融学院学生体育行为分析的思考

112.面向21世纪金融本科教育改革刍议

113.浅谈影响新建本科人才培养与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以哈尔滨金融学院数学教学为例

114.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115.《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116.地方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117.山东省在校生自考本科金融专业课程培养方案设计

118.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9.地方本科院校新办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

120.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数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121.金融危机下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

122.新建本科院校系部科研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为例

投资理财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课程产品观的提出

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如教学管理、教师队伍素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最终落脚点在于课程。目前高职教育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上存在很多问题,如新增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定位模糊不清,在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偏离,对教学质量的测量没有考虑测量的手段和方式方法等,这些都对高职教育质量产生较大的危害。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对课程进行重新认识,以期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

(一)学校有产品吗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由不同的经营单位组成的,每个经营单位都有自己的产品,并遵循市场法则进行公平交易。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虽然高职院校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但高职院校的教育服务并非免费提供,从而具有一定的经营性质,显然任何主体的经营行为都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因此学校可以被视为市场环境下的一个经营单位,这个经营单位显然应该有自己的产品。

(二)学校的产品是学生吗 既然学校有自己的产品,那么学校的产品是什么呢?传统的观念认为:学校的产品是学生,学校的任务是生产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单位需要的人才。在这种观念下,学校的产品是学生,学校的客户就是用人单位。然而,用人单位在从学校签约领走产品时却并没有为从学校领走的商品支付任何代价,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这种认识的本质是“学生产品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实质是把学生物化成学校的产品。既然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也就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几年的教育成为学校的最终产品,并最终进入市场变成市场的商品,那么学生必然具有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与使用价值,市场价格是商品价值在市场上的体现,然而在市场交易中,用人单位并没有支付学校任何代价就领走了学校已经完工交付市场的商品,也就意味着对学校而言商品的价值没有能够得到实现,显然这违背了商品的二重性,不符合市场经济对商品的定义,也就是说学生不是学校的产品。

(三)学校的产品是什么 既然学生不是学校的产品,那么学校的产品必然另有其物。在学校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在未来能够找到心目中合适的工作岗位,选择在某特定的学校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拿到能够证明其具有某项特定工作技能的文凭和学历,学生通过学费形式作为对价支付给学校,也就是说,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学生在支付费用购买学校的产品,显然,在这个购买过程中,学生才是学校的客户。那么学生到底是要购买学校的什么产品?为了在完成学业时,能顺利找到心仪的或者合适的工作,学生选择了到特定学校接受一系列的专业教育并按照学校对产品的公平定价支付给学校价格不菲的学费,作为等价交换学校提供给学生一定形式的教育,这种特定形式的教育才是学校的产品,具体的说,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一系列系统的课程才是学校的产品。为了购买学校的产品,学生支付给学校对价,并接受学校的系统教育。

简单来说,学校的产品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一系列课程,学校通过开发一系列课程,把学生培养成未来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并找到合适工作的人才。这是一种把课程作为学校产品的观点。认可“产品观”,即认可学校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单位,学校办学的中心任务就是根据客户的需要,开发一系列能够帮助其在未来顺利谋取合适工作单位的课程。“产品观”突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校的教师则是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的工作者、课程大纲的设计者、大纲教案的编写者、实训项目的建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答疑者等。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产品是一系列的课程,学校的客户是学生,然而这里的客户也就是学生只是过程客户,市场的最终客户是一个个的企业。企业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行业对学生的要求也各有差别,同时,学生的喜好也各有不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着自己特殊的喜好。学生为了能够进入自己心仪的企业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会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课程。反映到学校,学校就应该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课程设计和建设。

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设计与建设

会计职业能力是由一门门的课程提供的,一门门的课程有机结合组成会计专业。如何设计会计课程体系呢?由于学生是学校的过程客户,企业是学校的目标客户和终端客户,遵循市场经济公平交易原则,为了避免学校的产品(课程)滞销,学校需要设置一系列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需要的课程,而企业的需要显然影响着过程客户(学生)的需要。

(一)课程体系设计 会计职业能力包括:核算的能力、信息化的能力、财务管理的能力、税务筹划的能力、财务报表分析的能力等。为了培养过程客户以上各方面的能力,学校有针对性的开设一系列课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核算能力,需要开设基础会计、会计实务、财务会计等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化能力,需要开设ERP概论、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为了培养学生财务成本管理的能力需要开设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为了满足过程客户对会计职业能力的需求,学校还需要结合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对会计专业课程进行优化设置,并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要求,如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需要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初级、会计中级职称证书,结合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把从业资格、会计初级、会计中级考试大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融合到课程设置中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通过研究过程客户和终端客户的需要,学校将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改为以工作实践所需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以满足实践工作需要,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建立“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理论为实践服务,理论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加强实训课程学习,围绕实训课程辅以理论课程。为此,大一围绕会计专业的通用课程开设,大二分方向开设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大三进行顶岗零距离实习教学。

(二)理论课程设计与综合实训设计 根据会计职业能力的发展阶段确定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理论课程开设为实训课程服务。将会计职业能力划分为会计基础能力、会计专业能力和会计发展能力三个阶段并根据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对会计技能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

大一为会计基础能力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设置会计基础课程,每门课程由基础理论和实训课程组成,其中基础理论课程由基础理论和课内实践组成,实训课程则是课外实践,主要是该门课程的综合实训。在第一学期主要设置会计基础、财经法规、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数学等课程。在第二学期主要设置出纳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经济法基础、中级财务会计(上)等课程。在第二学期,由于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初级会计电算化已经开设,本学期鼓励和安排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第二学期结束后的暑假,学校可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一般由教师带队。由于高职院校一般要求教师为双师,教师也需要到企业进行相关的实践锻炼,因此由教师带队到企业参加实践学习,也给教师提供了实践机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初步认识和了解企业的会计制度、财务工作流程甚至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轮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完成实习报告。

大二为会计专业能力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教学目标是提高会计专业能力,在进行理论课程设置时都是难度较大的相关课程。第三学期主要设置中级财务会计(下)、经济学基础、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在第四学期主要设置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企业财务审计、个人投资理财等课程。大学二年级的课程因学生未来职业规划不同可设置不同的课程,如审计方向的学生审计是必修课,财务管理方向的学生财务管理是必须课,会计电算化方向的学生则ERP概论、会计电算化是必修课。

大三为会计发展能力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发展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在大学三年级第五学期设置了八周的课程,主要是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高级应用、会计制度设计等课程。八周的课程结束后,学生开始毕业论文设计。为了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对未来感兴趣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对该行业的会计课程达到非常熟悉的程度,会计制度设计要求结合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相关课程有针对性的进行,并由双师型教师进行指导,以帮助学生在进入行业时已经对感兴趣的行业和相关财务会计制度有相当的熟悉程度,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毕业论文的设计持续时间较长,直到第六学期的五月初最后定稿,并安排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三)课程产品售后服务 懂知识不一定有能力,只有在实践中能够学以致用并解决实际问题,才说明学生已经把知识转化成为工作中的实际技能,并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从知识到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再实践进行升华。学校的产品和企业的产品有所不同,企业的产品要么是生产资料要么是消费资料,学校的产品则是课程,通过教师提供课程培养过程客户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验证,需要工作一段时间后通过学生是否能够适应并独立承担工作和独立决策来进行检验,有的需要三五年时间,有的甚至需要若干年才能完全体现学校课程产品的质量,因此对课程产品的售后服务有一个动态的持续认证过程。学校一方面通过统计学生毕业去向并动态跟踪,了解毕业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和进一步需求,另一方面统计招聘会上各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便学校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为了使产品更切合过程客户和终端客户的需要,学校也可与部分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服务,即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以期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需要,部分学生可以在假期进入订单企业进行零距离顶岗实习。

三、会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产品观”突出了过程客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校的课程服务是由学校的教师提供的,学校的教师是为过程客户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的工作者、课程大纲的设计者、大纲教案的编写者、综合实训项目的建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答疑者等。可以说,学校的产品课程是靠教师队伍提供的。学校要提供好的产品,首先要有设计良好的课程体系,才有购买课程的学生,进而才有优秀的学生,而优秀的课程体系既要有课程开发,又要有课程建设,课程之间还需要有认知上前后相继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这些优秀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发与建设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团队建设。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企业培养具有相应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通常要求教师具有双师资格,既有较高学历,并从事职业教育拥有相应的讲师、副教授、教授职称,又要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会计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甚至鼓励部分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并拥有执业资格或者成为非执业会员。具有双师能力的教师既懂教学,又懂会计实务操作;既拥有实务工作经验又有财务管理和税务筹划能力。教师团队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高职院校加强团队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打造双师型人才 高职院校应不拘一格降人才,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打造一批双师型人才。“引进来”就是指高职院校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领域专家到高职院校来兼职教学或者专职教学,或者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的专家到高职院校来兼职或者专职教学。通过“引进来”让企业的会计专家或者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或注册税务师给学校传授实训经验。“走出去”就是安排学校的专职教师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参加企业的实践,零距离综合实训。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其目的都是让教师可以结合终端客户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对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持续改革。

(二)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 鼓励学校的专职教师有针对性的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教师整体师资水平。对于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鼓励他们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资格,并利用假期参加企业实践,学习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对于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和学历层次欠缺的教师,鼓励其继续深造,通过在职读研或在职读博夯实理论功底。对于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但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师,通过组织教师培训来进行弥补。

(三)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 鼓励学校教师带队参加市级、国家级技能竞赛,通过与兄弟院校的技能竞赛来发现差距和存在的问题,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课程改革和学生知识、能力培养,将技能大赛内容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从而对课程体系进行动态调整,提高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另外,通过参加技能竞赛,以赛促教,可以加速骨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促使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积累教学经验,积极开设新课程,强化与企业的沟通,进一步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财会通讯》(综合)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