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舞蹈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前儿童;儿童舞蹈创编;舞蹈作品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41-0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课程中以儿童舞蹈创编课程最为重要,儿童舞蹈创编作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儿童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又因本课程属学前教育专业较为年轻的课程之一,参考教材相对较少,教学模式趋于单一。因此,近年来教育界同仁都励志于探索出一条最适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思路。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实践教学中总结的经验,结合儿童自身的心理特征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点,对儿童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期望笔者的拙见能为未来儿童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有据参考。
一、分析学前儿童形体特征,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特点
按照国内外现行的医学以及心理学的分类,通常把人从出生到幼儿期(0-6岁)统称为儿童期,即把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学前儿童舞蹈教育通常以幼儿园阶段的儿童为教育对象。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头大四肢短,腹部较突出”的形体特征,这形成了学前儿童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差的现象,因此在创编作品时要注意这一因素的影响,在动作上尽量要求舒展,短促有力,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让舞蹈作品更贴切地反应儿童的童心和童趣。本阶段儿童具有好奇心强、喜欢蹦跳、乐于模仿、好学好玩的心理特点。由此特点出发,学前儿童舞蹈创编应注重开发学前儿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挖掘艺术潜能,让儿童树立自如、快乐跳舞的新型理念,提高学前儿童舞蹈的兴趣。
二、学前儿童舞蹈语汇和素材的积累是儿童舞蹈创编的基础
通过前面几学期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芭蕾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及古典元素训练,这对儿童舞蹈创编课程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和舞蹈素材;除此之外,儿童舞蹈还拥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在创编课程学习之初,需要学生熟练学习和掌握。例如:儿童舞蹈常用十五种步伐、经典儿童表演组合、歌表演组合。这些都是经过归纳、整合,总结出的儿童舞蹈时常用的步伐和表演形式,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即可感知到儿童舞蹈作品所需的活力和意境;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多体验儿童的心灵世界,尝试用儿童的视角来洞察生活、观察社会。这些都构成了学前儿童舞蹈创编语汇和素材的积累。有了丰富的语汇和素材,儿童舞蹈创编的内容才能更加充实。
三、循序渐进练习创编技法的教学思路
儿童舞蹈大致分为自娱性舞蹈(律动、歌表演、集体舞)和表演性舞蹈两类。儿童舞蹈的分类由简到繁,创编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扎扎实实的练习好每个类型的创编技法,从单一节奏律动入手,层层递进。表演性舞蹈是儿童舞蹈中较难的部分,它要求编创者具有很强的作品整体驾驭能力和舞台调度能力。这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竟没有接受过舞蹈专业系统化的训练,在创作一部有情节有主题的表演性作品的时候并不能够真正驾驭。表演性舞蹈创作的过程主要分为:、确立主题、进行构思、设计形象、把握结构、创造环境等几大步骤。在这部分的创编练习中,笔者采用“分析-模仿-自主完成”的方法进行教学训练。循序渐进的第一步从分析经典儿童舞蹈作品开始,教师带领同学们观看、分析经典作品,掌握经典作品的结构脉络,深刻认识表演性舞蹈创作的几大步骤;二是根据个人语汇、素材掌握内容和方向的不同,仿照经典作品A创编出与其主题、结构、环境相类似,但形象语汇有所不同的舞蹈作品A′。三是在“分析-模仿”训练之后,要求学生总结规律和方法,教师加以示范和指导,使学生能够逐步编创作品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独立创作的目的。
四、在实践中寻求创编能力的不断提高
实践是较快提高创编能力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创作技法在一次次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成熟,最终使编创者可以灵活运用,但要达到这一效果需要师生在创作中勇于尝试,大胆实践。因此课堂中“布置作业-回课-点评-修改”的教学流程更有利于创作能力的提高,实践是对学生回课内容的检验,实践的过程更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创作现状,从而帮助教师找准学生创作误区,更好的帮助学生改造缺点,完善不足,更快更好的完成作品的创编。
综上,儿童舞蹈创编课程的学习应结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运用科学有效地教学方式和方法,快速高效地掌握创编技法,开阔思想,激发学生创作灵感,为社会输送优秀的舞蹈创编人才,为儿童舞蹈事业的发展填充新鲜血液。
【关键字】课程改革;中职幼师舞蹈课改;舞蹈素质教育;舞蹈创编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时代对我们中职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智能型的高素质应用人才,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和具有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人才。中职的课程直接影响到中职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课程最重要的出发点,因此中职课程的定位,会直接影响到当前课程改革的成效。
对于幼师和学前教育来说舞蹈课是必不可少的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现有的中职舞蹈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一、教学专业特色不突出,没有把握幼师专业特征
中职幼师专业的舞蹈课程,不能把艺术高考或成人形体舞蹈课程训练模式照搬过来,如果照搬造成幼师的学生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幼师专业的特征“按需施教”,开设适合幼师专业特征的舞蹈课程。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长期以来我们中职舞蹈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地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仍然显得十分陈旧、单一,具体表现为: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轻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三、缺乏对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在舞蹈专业技能技巧准确掌握的方面,忽略了学生自身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编出的舞蹈作品只能满足基本视觉的需求缺乏艺术教育思想方面的精髓。
四、课程考评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整体的综合性考评
一直以来我们只凭学生跳教师课上教授的舞蹈作品或组合就算完成了对学生学业的考核,考评重点放到了掌握专业知识的准确程度,没有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标给我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并将这种新型教学理念应用于教法改革实践过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和同仁们共勉:
一、明确目标,培养能力解决要素问题
中职幼师的舞蹈课程不能只单一地教授适合高中成人阶段的舞蹈知识,要把幼儿舞蹈的教学也加入到舞蹈课程当中,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体系。在强化教授专业的技能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和舞蹈创编能力。所谓的能力诸要素应在职教舞蹈课程内容中都得到反映。
二、以学生为主导 ,改变单一教学方式
幼儿舞蹈教学要“教”与“编”相结合。如让学生在课上表演自编的舞蹈动作或舞蹈组合使其亲身参与,学生在亲身体验或模仿中怀着探究的兴趣去主动学习;或者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用幼儿教学的方法给学生授课,让学生更能切身地体会到如何为幼儿授课;或者用各种启发的方法教授学生,如语言启发式、联想启发式、观摩启发式等,让学生充分感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三、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核心
在以学生为主导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中,如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对创造活动的评价要重视活动过程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实际上,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就是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在学生的创编过程中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小老师”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教学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提倡注重个性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要以她们的个性特点为基础提供适合于她们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因材施教。如何培养学生自觉的职业意识呢?首先在教学中要把幼儿舞蹈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幼儿舞蹈的基础知识与方法,了解幼儿舞蹈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懂得教幼儿跳舞可根据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制定舞蹈动作的难易度,循序渐进地教授,科学的运用舞蹈专业术语。培养学生耐心地讲解示范舞蹈动作和组织幼儿舞蹈活动的能力。
五、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让学生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电视电影作品,尤其是加大中外舞蹈经典作品欣赏课程的投入力度,使学生们逐步接受和感悟舞蹈美的特有韵味。这种赏析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深入发现美、了解美、诠释美的审美意识的升华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悟美”能力和舞蹈美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表达美、展示没的意识,启发学生的舞蹈创编意识,提高学生舞蹈的创编艺术水平。
六、完善考评机制
教学考评是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认定和评价。考评不应该是单一的,不能只着重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教学的考评应该以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机制。
如舞蹈考核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考核:
(一)考核学生课上所学的舞蹈组合或作品。
课上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是基础性考核,考核内容以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的技能技巧为主,使学生在专业方面有扎实的根基。
(二)考核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
学生教学能力的考核要强调学生自我总结和归纳科学的教学步骤,以及创造出更多的教授幼儿的教学方法。
(三)考核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
学生编创能力的考核要从独舞创编和群舞创编两个方面进行考核。首先,独舞和群舞的创编都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舞蹈编导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其次,由于两者表演的形式不同考核的能力重点也有所不同。独舞着重考核学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和表演能力,群舞则着重考核学生组织和协作能力,总之,最终达成综合性考评的目的。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舞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16-02
一、引言
舞蹈教学对于培养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舞蹈可以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提高孩子的生理素质,培养幼儿良好的专注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教育理论中存在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元分立的情况,具体体现在教学方式的不同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上,前者以游戏切入为主,教学任务相对轻,后者则以专项教学为主,教学任务相对较重。两者的差异性有可能会导致儿童在幼小舞蹈衔接过程中因环境变化、教师变化、学习任务变化感到焦虑甚至厌学,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幼小的衔接是整个教育过程的首个衔接阶段,是幼小教学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对整个小学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使儿童能够适应进入小学阶段后的舞蹈学习,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幼小教育的过渡机制。幼小衔接工作一般分两个阶段,一为幼儿园大班,该阶段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二为小学一年级,该阶段的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儿童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要做好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这两个阶段缺一不可[1]。
二、课程衔接的理论依据
心理发展观认为人的心理变化是连续的,但在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心理的变化发展又呈现出某种阶段性,而后一阶段则建立在之前阶段的基础上。两个阶段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的骤变,而是系统联系的量变耦合所形成的质变,即彼此之间是存在心理交集的。儿童心理发展显然遵从上述规律,需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连续性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相辅相承的结果。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这是构建儿童内心世界以及实现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儿童舞蹈的学习同样存在连续性与阶段性耦合的问题,因而做好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儿童而言,引起幼小衔接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问题的客观因素有很多,概括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六点:(1)教学者的身份和形象发生变化。从教学进度相对缓慢的幼儿园教师变为教学进度相对较快且要求更为严格的小学教师。(2)教学方法发生变化。从依靠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快速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3)行为规范发生变化。比较而言,小学拥有更严格的校规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另外,幼儿园阶段不规范的舞蹈动作在小学学习阶段将会被纠正。(4)社会关系发生变化。进入陌生环境,小学生需要结交新的朋友,在新的集体中重新自我定位。(5)学习要求发生变化。家长、教师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都将发生从无到有或从轻到重的变化。(6)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儿童从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进入约束性更强的小学学习环境。这六点客观因素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幼小衔接中的差异性,因而迫切要求做好幼小的衔接工作,保障儿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更快进入小学舞蹈学习阶段,为未来的舞蹈学习打下坚实基础[2]。舞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儿童阶段的舞蹈教育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家庭开始重视儿童舞蹈教育,舞蹈成为儿童学习之余的重要文艺活动。在儿童舞蹈教育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衔接至关重要。幼儿园阶段,舞蹈教学主要以基础体态学习为主,穿插部分汇报演出,例如许多学校在校庆日和家校开放日举办舞蹈表演活动。幼儿园阶段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儿童了解并熟悉舞蹈的艺术形式,而小学舞蹈教育则更重视对舞蹈审美能力的提高,这种审美能力包括对舞蹈动作本身的欣赏、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对艺术特征的分辨。具体说来,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舞蹈教育在目的和形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要想实现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合理过渡就必须做好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
三、舞蹈课程的衔接思路
幼小舞蹈衔接的关键在幼儿园舞蹈课程的铺垫上,幼儿园在后续开展的舞蹈教育中应当总结儿童前期的舞蹈教育,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迎合小学舞蹈教育的相关内容。如在进行常规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讲解各舞蹈动作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欣赏舞蹈动作之外的美感,帮助孩子初步理解“美”的概念。除此之外,还应当在小学一年级阶段通过课外舞蹈训练巩固儿童在幼儿园阶段接触的舞蹈内容,使舞蹈体态基础训练不至于突然中止而造成再次学习新内容时的不适应性,力求实现幼儿园舞蹈教学到小学舞蹈教育之间的自然过渡[3]。
四、幼小舞蹈教育衔接的实践路径
1.学龄前的幼儿园教育准备。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园对儿童的学龄前教育有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对舞蹈的浓厚兴趣,发挥儿童自身的特长和天分,为小学舞蹈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同时,相比较一对一式的舞蹈教学来说,幼儿园集中式的小班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进入小学教育后的适应能力,快乐学习。幼儿园应当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注重对儿童舞蹈兴趣的培养和舞蹈基础的教学,例如对儿童舞蹈学习态度和舞蹈领悟能力的培养。幼儿的年龄太小,属于骨骼和肌肉发育迅速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幼儿园教育阶段进行舞蹈教学,能够在矫正儿童不良形体习惯的同时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促进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2.改革小学阶段舞蹈教学方法。步入小学教育以后,儿童面临更全面的德智体美劳教学,在做好多方面培养工作的同时兼顾舞蹈培养,舞蹈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舞蹈教学可以发挥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促进儿童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其他能力的培养,增强儿童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小学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儿童舞蹈基础能力的深化以及对舞蹈艺术领悟能力的培养,提高儿童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还要注重集体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集体中得到自我能力的锻炼[4]。其次,针对儿童性格和体质等的不同,在小学舞蹈教学中应选取适合不同小学生特点的舞蹈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因材施教,发挥儿童的长处,弥补其自身的不足,激发儿童对于舞蹈艺术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注重舞蹈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舞蹈教师对儿童舞蹈学习的影响十分重要。儿童步入小学教育的初级阶段后,离开家庭进入学校,教师成为孩子心中的绝对权威,老师的指导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甚至会大于家长的教导。因此,作为舞蹈初级教育阶段的引导者,小学舞蹈老师应当善于发现儿童的特长,合理安排舞蹈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舞蹈教学工作。同时,对于儿童舞蹈学习的评定工作,舞蹈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过度划分不同学生间的差距,避免对儿童心理上造成伤害[5]。
4.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一年级阶段,良好的师生关系都至关重要,在小学舞蹈教育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良好的师生环境能够激发儿童对于舞蹈艺术的浓厚兴趣,进而提高儿童进入一年级以后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随意呵斥学生,以温和的态度开展舞蹈教育工作;其次要肯定不同儿童的独特性,做到有针对性的舞蹈培养;最后,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不随意批评指责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存在的过错。
5.家庭学校相互配合。对于儿童入学前的教育工作,家长多注重于校规校纪和与人相处的教育,缺乏对于儿童初入小学的适应能力的培养。进入小学教育阶段后,儿童将面临更多的课程学习,在实行综合培养的同时开展舞蹈教育,小学生将很难适应小学教育的新环境。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协调小学生文化课程和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儿童的舞蹈天赋,同时主动开展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工作,发现儿童在舞蹈学习中的不足,及时纠正儿童在舞蹈学习中的错误动作,引导小学生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此外,家长应当积极配合老师,帮助儿童适应小学教育的新环境,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更快融入学校的大集体[6]。
五、总结与建议
幼儿园是儿童教育的启蒙阶段,一年级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环节和整个义务教育过程的起步阶段,是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根基,二者的衔接至关重要。幼小教育的衔接直接关系到教育根基的稳定。舞蹈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儿童独特的个性,有助于激发幼儿潜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因此,我们应重视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促使儿童顺利踏入一年级的义务教育,适应衔接阶段的舞蹈教学,发挥自身特长,展现自我魅力。相比幼儿园舞蹈教育而言,小学舞蹈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还要兼顾好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好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关系到儿童对于舞蹈的深入学习。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应当充分配合,做好幼小舞蹈教育的衔接,通过三方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发挥舞蹈教育的整体效应,从而实现儿童从幼儿园舞蹈教育阶段到小学舞蹈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许芸芸.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关旗琳.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课程衔接研究[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何洪涛.试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
[4]邬春芹.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幼小衔接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09.
目前小学生的音乐教育问题已经得到人们的愈加重视,尤其是希望音乐课程能够与舞蹈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两种课程的相互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有质量地提高音乐与舞蹈成绩。根据当前教学中的一些现象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总结出一些可用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
音乐教学;舞蹈教学;结合
现在我们国内的小学音乐教学还是比较单一的,所以,整个的课改完成情况就不是很理想。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乐感为主。用实践来证明音乐与舞蹈是可以融合到一起对学生产生影响的。
一、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
小学生音乐舞蹈课的教学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对艺术感受能力的点上,以培养为主。比如,现在的小学生普遍都是在一、二年级时开始接触舞蹈课程,这个阶段是他们认识舞蹈知识的初级阶段,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有关的教学音乐,来让学生有一个感官上的感受,让他们了解到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意思,让他们有所感悟。教师还可以借助一切能够表达歌曲意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通过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喜欢上音乐,喜欢去了解。教师要学会通过现代多媒体工具来帮助自己更形象地诠释所表现的舞蹈或是音乐的意义。让学生无论是从感官还是听觉上都得到刺激,让他们的印象更为深刻,通过一系列的感受,对音乐与舞蹈课程有更深的感悟。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舞蹈教育教师要学会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很着急地去灌输学生乐理知识,要从基础开始,一点一点地让学生去理解,让他们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重要,通过教师的吸引,让学生拥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去感受音乐和舞蹈的魅力,让他们去了解艺术的美,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一个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进行一些小游戏、小扮演、小表演、小比赛等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去,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舞蹈的魅力,让他们愿意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让他们拥有一个活泼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更愿意去了解音乐,更愿意参与其中。
三、结语
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一门学科并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每一门学科都需要将等级和竞争这些外来目标和动机转化成内在动机。如今的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培训方案中也没有多少课程是具有创造性的培养和训练的。所以现在要弥补这一教学缺陷就需要有丰富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案例和经验。而现在可以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将中外高校体育舞蹈的经典教学案例和相关舞蹈原型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的还原体育舞蹈的真实面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最真实的情景体验,从而让学生能再学习中感受到体育舞蹈的魅力和愉悦。
综合以上的观点,高校的体育舞蹈应该充分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在练习舞蹈动作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融入文化元素。在现在这种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介和高科技媒介中都拥有丰富的体育舞蹈艺术资料,教师就可以在网络资料中选取最合适最新的案例和资料,将他们融入到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之中,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体育舞蹈技能,还能再最大程度上加强学生对体育舞蹈这一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更富有创造力和积极性。这样就能够实现最优质最高效的体育舞蹈教学。
二、教学手段及方式的多元化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是运用传统的体育舞蹈教学方式,这样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它的优点,但在现在这个信息化的大环境下还是比较落伍的。在信息化教学中体育舞蹈的教学是以学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加上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在一个个小团队中,学生们经过探究讨论,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习、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另外,信息化教学方式是立体多维的,这样教授体育舞蹈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突破平面,进入抽象概念和感性认知。让学生在对这门课产生好奇心的同时,能够组织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艺术元素,富有创造性的分析体育舞蹈作品,能够自主编排体育舞蹈,寻找和创造出更富有创造力的体育舞蹈形式,整合出最优质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案。
三、体育舞蹈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内容上能够体现学科本身的系统知识和内在联系,并且能够按照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经验来组织的课程就叫做网络课程。一方面课程不是单独存在的,每一个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所以每一个网络课程的设置都需要迎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和性格特点。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那学生就难以接受课程设置,从而导致对课程不感兴趣。这样一来,那网络课程的设置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结合以上的几个观点我们在设置网络课程内容的时候就一定要遵循以上几个原则和条件,这样的意义就是首先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其次为大部分同学提供了一个团队合作的机会和环境,最后也有利于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探讨和交流。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