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语学习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英文影视;学习者自主性;相关关系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基础课程之一的大学英语必须为人才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教育部高教司于2004 年颁发了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笔者认为借助英文电影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听说能力是一个不错的尝试。这是因为许多英文原版电影语言素材多样,情节生动曲折,对白妙趣横生,可以作为广大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由于英文电影的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内容、快速流畅的语速、不合书面语法的表达方式等,而感到望而生畏,于是通常根据中文字幕来理解影片内容,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讲,收效不大。
本文的研究将根据自主学习理论及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的理论,探讨如何针对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利用丰富的电影资源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及听说能力。
1 自主学习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自主学习是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初,由Henri Holec正式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研究,研究成果不断问世。Henri Holec(1981)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包括确立学习目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Littlewood(1999)强调学习者独立行动的意愿取决于他们的动机和信心的程度,学习者独立行动的能力取决于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做了深入研究,主要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方法以及相关策略、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角色转变、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形成性评估的构建、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等方面。
国内外学者关于自主学习理论的探讨近几年成果层出不穷,然而,借助于英文电影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听说能力的研究成果却不多。
2 PBL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和原则,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个人或合作完成的任务,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获取知识和技能。(Beckett,2006)
PBL是随着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被誉为近年来国外教育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革新。PBL在国外二语和外语教育领域被广泛使用已有20多年,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作用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信心及学习者自主性的促进;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推动更多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培养语言学习技能、策略等。因此,PBL能创造更多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语言学习环境。(Stroller,2006)
目前,国内学者也已经开始关注和引进PBL理论,但是根据我们的文献调查,国内对于PBL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PBL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研究更少,对基于PBL理论、使用英文电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听说能力的研究更是罕见。
3 英文电影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听说能力中的教学实践
3.1 课堂上借助英文电影改进英语听说教学
英文电影蕴涵丰富的学习资源,尤其是英文电影中人物之间的生动的对白可以作为学习者锻炼听力、学习口语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妨尝试每周或每两周抽出一次听说课的时间使用原版的英文电影作为蓝本,指导学生利用英语电影进行相关的听力和会话等练习,引导学生注意书面语和口头语之间的差异,使学生接触到不同场合的英语口语语体,熟悉相关的一些固定表达方法,改进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实践方法可以如下。
1.精选较为优秀的、语速适中的、适合用来教学的英文电影,再根据视听说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从影片中筛选出适合进行听说训练的三至四个片段,每个片段都有一至两个场景,相对独立。
2.生词和词组介绍。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在口头对话及电影对白中,使学生熟悉并记忆相关表达。
3.补充文化背景知识。有关某部电影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布置学生通过图书馆资源或网络资源自己去获取相关的信息,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及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课前让学生使用英语给全班同学讲述电影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只做补充即可。
4.听力测试、理解测试及口语锻炼。学生在观看某个片段时,教师可以模仿四六级考试复合式听写的题型,给学生提供此片段的部分电影文本,使学生边听边填写空缺的词汇、句子,补充完整电影对白。学生在看完某个片段之后,可以提问学生与此片段相关的问题或让学生对此片段使用英文进行描述,查看学生是否理解了其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介绍影片中的口头英语特点。使学生反复聆听所选英文电影片段中的句子,了解口语特点,如重复、停顿、更正、省略句的使用、附加句的使用、模糊语的使用等,直至学生能够脱口而出。
6.开展观看无声电影配音表演、角色扮演等活动。在使用英文电影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时,可使学生在观看了数遍某一电影片段之后,电影播放时处于静音状态,使学生根据电影画面,尽量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语音语调进行配音练习,也可直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在这样一系列的任务型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可以得到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3.2 开设第二课堂,课外指导学生科学利用电影资源进行英语学习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外时间充分利用电影资源进行积极自主的英语学习,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现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还不具备独立承担一切学习责任的能力,因而较为适宜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自主学习理论和PBL理论,开设第二课堂,使学生利用英文电影,在教师的指导、交流和监控下,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使学生在观看英文电影这一项目的驱动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听说能力。
基于PBL设计的原则基础,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使用一个学期的时间,采用独立于课堂教学的形式,给实验组的学生提供16部优秀英语影视作品,使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8部电影,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观看、学习,并让学生在课后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电影并分析原因。这期间,教师与学生保持及时交流,指导学生如何在英语影片欣赏中进行听、说、读、写、词汇、语法等练习。其次,让学生参与观看英语影片、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搜索英语资料查找电影文化背景知识、演员相关介绍等、使用英语总结影片内容完成书面报告、对影片中的部分精彩情节进行描述、记录影片中精彩的词汇、句子等、配音表演、角色扮演、英语问卷调查、使用英语进行访谈等一系列活动,使其在观看学习英语影片这一项目中充分、科学地利用电影资源,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在教师的持续坚持和正确引导下,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显示,93%的学生对这一“观看英文电影——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听说能力”的项目表示欢迎与满意,绝大多数学生对自主学习有了非常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4 结 语
本文研究表明,英文电影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听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一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时借助英语电影,在电影欣赏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词汇、语法等练习,提高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开设第二课堂,使PBL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促进,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教师可以借助英文电影,推动更多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培养学生语言学习技能和策略等,不断探索英文电影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听说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Beckett G H.Beyo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roject-Based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ast,Present,and Future [M].Greenwich: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06.
[2] 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 Littlewood W.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J].Applied Linguistics,1999,20(01).
[4] 林宝玲.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与教师角色探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8).
[5] 李丽君.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J].教育探索,2009(08).
关键词 规则难度,内隐学习,外显学习,协同学习,迁移。
分类号 B842.3
1 问题提出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交互作用问题从内隐学习产生之始就颇有争议的问题。有研究者强调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是两种独立的学习类型,Math-ews等最早采用强分离的实验方法证明了内隐与外显学习相互促进的协同学习的存在。郭秀艳和杨治良的研究探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协同学习效应。郭秀艳通过研究对内隐与外显产生协同学习的实质进行了推论,认为当被试在一定数量的内隐训练之后,掌握的内隐知识渐渐地为意识所接近,以致于最终在内隐加工强度的某一点上内隐和外显两种加工接通,彼此迅速地达成资源共享,从而使学习效率最高。这些研究都为内隐外显协同学习进一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本研究对内隐与外显协同学习的操作定义为:在内隐学习的条件下,加入了有意识的外显学习,与单独的内隐学习或外显学习相比,同样的学习强度下能够显著提高被试的学习成绩,则称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结合产生了协同学习。
内隐与外显协同学习的实质涉及到内隐知识的表征问题。Reber认为内隐知识是通过抽象性进行表征的,被试很容易概括出不同的字母串集合所具有的相同语法规则结构。但是样例模型认为内隐学习不需要任何的自动提取机制,被试是通过对记忆的特殊样例的推理来进行学习,内隐知识的迁移主要依赖于新旧刺激的类似性进行。有研究表明,人工语法学习迁移效应是在序列成分组块信息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学习与测验序列的表层结构不同时,迁移效应很难发生。
内隐学习研究中的材料难度一般指材料所蕴含规则的复杂程度,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验证内隐学习、外显学习及其内隐与外显的协同学习在不同规则难度材料下的成绩表现。通过控制相同字母集与不同字母集的测试条件,并进一步探索内隐知识的迁移及表征规律。
2 方法
2.1 被试
从郑州某中学高一年级8个班级中随机抽取学生240人,其中男生113人、女生127人,平均年龄16.2岁(SD=0.63),没有做过类似的心理实验。
2.2 材料
材料难度的界定:人工语法材料难度主要表现为材料蕴含规则的复杂度和抽象性程度。人工语法材料的复杂程度主要是其语族相似性的高低。语族相似性指符合同一种语法的各字母串之间相似的程度。语族相似性高指的是同一致语法规则构成的各字母串之间的相似程度高,致使其中所含的规则关系的突出性差,可区分性较弱。本研究采用的限定状态人工语法材料是根据Perruchet和Pacteau使用的语法框图的规则生成的字母串(见图1),每个字母串由3~8个字母构成,规则是从进口(In)根据箭头指示方向到达出口(Out)为合规则字母串,如SVD,HTPPPM为符合规则的字母串,SV-DR,SVRTPT为不符合规则字母串。本研究采用的双条件人工语法用F、H、L、M、T、X六个字母组成,这种字母串的语法规则是每个字母串都包含八个字母和一个间隔符号,间隔符号两侧各有四个字母,字母串间隔符两侧的字母排列位置有确定的语法规则:M与F相随,T与X相随,H与L相随。如字母串MTFH.FXML和HTML.LXFH就是合规则的字母串,而MTFH.FXMF和XTML.LXFH则为不符合规则的字母串。研究表明,限定状态人工语法与双条件人工语法相比,前者的语族相似性相对较高而突出性差,较为复杂,后者的语族相似性低而突出性强,相对容易。
测试时使用的相同字母集指的是学习阶段与测试阶段的字母串由同样的字母及同样的规则构成。而不同字母集指的是测试阶段与学习阶段的字母串的构成规则相同而字母不同。限定状态人工语法不同字母集的获得是将具体语法框图1中的10个字母(全为辅音字母)做如下变化:R、S、T、D、F、H、M、P、V、X分别转换成对应的辅音字母J、K、L、B、C、G、N、Q、W、Z。如,学习阶段符合规则字母串的为SVRTPM、HTM则测试阶段的不同字母集中相应的符合规则字母串为KWJLON、GLN。双条件语法字母串的M与F、T与X、H与L相随在测试阶段的不同字母集中分别改为S与V、R与K、C与P相随。如MTTL.FXXH的符合规则字母串在不同字母集中则成为SRRP.VKKC为符合规则字母串。
选取限定状态人工语法字母串、双条件字母串各60个。其中每种材料的40个字母串用于学习,每种材料相同字母集与不同字母集各20个用于测验。
2.3 实验设计
采用2(规则难度:限定状态语法、双条件语法)×4(学习方式:匹配、编辑、匹配一编辑、交替)×2(字母集:相同、不同)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被试间自变量有2个:分别为材料难度与学习方式。被试内变量为字母集。
2.4 仪器
学习阶段的字母串采用计算机呈现,计算机全部为奔腾Ⅲ兼容机,17寸CRT显示器,每次在屏幕中央以44pt大小呈现一个字母串,被试利用计算机鼠标根据指导语进行点击操作学习。
2.5 实验程序
采用内隐学习研究中的强分离实验范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内隐与外显学习的分离,同时进行内隐与外显的不同形式结合。具体的学习方式分为匹配组,编辑组。匹配一编辑组,匹配与编辑交替组。匹配组学习指导语告诉被试在每一次的试验中,他们将在屏幕上看到一个字母串,他们尽量将字母串保留在记忆中。字母串显示时间为2秒钟后变空屏,接着出现5个非常相似的字母串供被试选择,让其选择出和其刚刚记忆的字母串相同的字母串,每次选择后,计算机给以正确的反馈,然后进行下一个。在这种学习条件下,由于被试集中进行记忆和选择操作,并没有意识到字母串是由一种语法规则所产生的,所以匹配任务为内隐学习任务。编辑任务为外显训练任务,编辑组学习的指导语是告诉被试他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字母串都是依据某一复杂规则生成的字母串。由于每一字母串中有1~2个字母的错误而导致整个字母串不符合其生成的规则。被试的任务是仔细观察屏幕上出现的一个字母串,把他们认为错误的字母找出来,并尽可能地发现字母串的生成规则。被试点击错误的字母位置后,计算机呈现整个正确的字母串并标出其原来错误的字母,给予正确反馈。匹配一编辑是被试先做
一半的匹配再做一半的编辑,匹配与编辑交替是匹配学习与编辑学习交替进行,每次字母串出现在屏幕上时标明是匹配学习还是编辑学习。每种学习方式下都先有5次练习,并有主试加以指导,明白学习方式后进行正式的学习。每种学习条件下学习40个字母串。
每个被试在其所在的学习条件下进行40次的学习试验结束后,紧接着进行第二阶段的纸笔测验,被试进行20题的四选一选择题测验,测试用的字母串与学习阶段的字母串具有相同的语法规则,但是在学习阶段没有出现过的新字母串。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完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规则难度材料在四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成绩分析
在相同字母集与不同字母集两种测试条件下,四种学习方式下的被试对不同规则难度字母串的学习成绩见表1和表2。
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材料难度的主效应显著,F(1,190)=4.68,p<0.05;不论是相同字母集还是不同字母集的测试,双条件语法的成绩相对较好。
学习方式的主效应显著,F(3,190)=8.55,p<0.001。学习方式与材料难度的交互作用显著,F(3,190)=3.35,p<0.05。具体来说,在限定状态人工语法的学习中,匹配一编辑学习组的成绩最好,其次是交替学习组,编辑学习组成绩最差;而在双条件人工语法的学习中,交替学习组的成绩最好,其次是匹配一编辑学习组,匹配学习组成绩最差。结果见图2。
进一步对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显示:
(1)在高难度(规则复杂)的限定语法学习中,四种学习方式差异显著,F(3,84)=3.48,p<0.05。事后检验(LSD)表明,匹配一编辑学习组成绩最好,显著高于单独的编辑学习组,p<0.01,也显著高于匹配学习组成绩。p<0.05;匹配一编辑学习组与交替学习组差异不显著,p>0.05。编辑学习组与匹配学习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交替组与匹配学习组、编辑学习组差异均不显著,均为p>0.05。
(2)在规则难度相对较低的双条件人工语法的学习中,四种学习方式的成绩差异显著,F(3,112)=9.11,p<0.001。事后检验(LSD)表明,最好的是交替学习组,其成绩显著高于单独的匹配学习组的,p<0.001,也显著高于编辑学习组的成绩,p<0.01:匹配一编辑学习组成绩显著高于匹配学习组,p<0.05;匹配一编辑学习组与交替学习组成绩差异不显著,p>0.05;匹配一编辑学习组与编辑学习组差异不显著,p>0.05;编辑学习组与匹配学习组的成绩差异也不显著,p>0.05。
3.2 字母集的效应
重复测量因素为字母集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字母集的主效应显著,相同字母集测试下成绩显著高于不同字母集成绩,F(1,190)=80.73,p<0.001。字母集与学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F(3,190)=5.50,p<0.05。
进一步对字母集与学习方式的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见图3。
相同字母集成绩在匹配学习方式下显著高于不同字母集的成绩,t=6.98,p<0.001、在匹配一编辑学习和交替学习方式下,相同字母集的成绩也显著高于不同字母集,分别为t=5.08,p<0.001和t=2.78,p<0.01;但在编辑学习下,相同字母集与不同字母集的差异不显著,t=1.64,p>0.05。
字母集与材料难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90)=2.73,p>0.05。字母集与学习方式、材料难度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3,190)=0.47,p>0.05。
4 讨论
4.1 材料难度对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影响特点
在采用强分离实验范式,将学习方式成功地分离出内隐(匹配)学习、外显(编辑)学习,先内隐后外显学习(匹配一编辑)和内隐外显交替学习四种。在实验中,为了平衡各种学习方式在学习难度和学习量上的差异,对Mathews的实验范式中的编辑学习的操作难度进行了修改,他的编辑学习范式中,被试要从1~4处错误中选出错误的字母并改正,学习难度较大。修改后我们只让被试选取1处或2处错误,通过预实验的被试操作的反应显示,这种修改,不同学习下的被试的学习操作难度的差异基本平衡了。材料方面。选择了从规则复杂程度(抽象性程度)来划分的难度相对较高和较低的两种学习材料。结果显示,在本实验条件下,对于不同难度规则的人工语法材料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效果。从学习的效果来看,内隐学习对于的高难度人工语法材料成绩相对好于低难度人工语法材料,而外显学习却恰恰相反。表明内隐学习相对适合高难度的人工语法材料,而外显学习适合规则相对较为容易的人工语法材料。这一结果表明内隐学习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即存在着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材料所蕴含规则的抽象概括学习,这和Reber、Maybery和O'Brien-Malone、郭秀艳的研究结果一致。Berry和Broadbent认为当学习任务更加复杂,或者需要个体评估的选择假设数量剧增而难以控制时,内隐学习模型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即学习情境巾需要个体加工的信息数量越多,就越有利于内隐学习。聂晶运用动态系统研究范式的研究表明:在简单任务中,个体可以同时进行内隐与外显学习,内隐与外显知识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然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个体的行为越来越依赖于内隐学习。在难度中等和高难度任务中,个体的行为仅取决于内隐知识。这种趋势表明:任务难度的增加使得内隐学习的比重增加,却越来越损害外显学习的作用。
4.2 材料难度对内隐与外显的协同学习的影响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无论在高难度材料的限定人工语法学习还是低难度的双条件人工语法材料的学习中,同样的学习强度下,两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学习成绩均高于单独的内隐学习或外显学习成绩 具体表现在低难度的双条件语法学习中交替组的学习成绩最好、其次是匹配一编辑学习组,这两种学习方式和最差的匹配学习组成绩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和Mathews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而在高难度的语法规则学习中,匹配一编辑学习组的成绩最好,其次是交替组,外显组最差。这一结果与郭秀艳和杨治良的部分研究结果一致。即在高难度的限定条件的学习中,同样存在着内隐外显的协同学习。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语法的学习中理想方式是在获得外显的规则知识之前先发展一种内隐知识基础或者在内隐学习的同时伴随有效的外显学习。
本研究表明,在协同学习方式中,由于材料的差异,出现了不同协同学习方式的效应大小并不一致。具体是在低难度的双条件语法学习中,内隐一外显的形式成绩最好,而在高难度的限定人工语法学习中,内隐与外显的交替成绩最好。这种结果表
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在协同学习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可能存在着不同、起作用的进程较为复杂。甚至不同的材料中两种学习相互作用的方式也有所差异。由此,可以推断协同学习并不受制于单独的内隐或者外显学习,协同学习中可能强化了某种学习的学习效率或两种学习的效率。正如郭秀艳和崔光成的研究表明的结果1: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在经历一段时间练习后会在加工过程的某一点上交融,从而导致内隐知识的可意识性;并且,在两者交融之前,内隐与外显学习是并行上升的,只不过外显知识始终落后于内隐知识而已。郭秀艳和杨治良研究认为,内隐与外显学习的相互作用是比较复杂的,可表现为四种情况:从作用上可分为协同或冲突;从贡献上可分为大小。具体说来,在学习过程中,两种学习时而促进,时而冲突,有时内隐贡献大,有时外显贡献大,它们各自贡献的大小要视学习材料而定。
4.3 内隐学习及协同学习的表征机制问题
在典型的人工语法内隐学习机制的研究中,抽象规则、字母串相似性、字母组块信息三个因素容易混淆在一起,往往很难说清楚到底是那个因素决定了被试的语法判断。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复杂的限定语法材料学习中,学习与测试采用不同字母集的条件下,内隐学习、外显学习及内隐与外显协同学习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学习效应,表明内隐学习与协同学习对限定语法规则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迁移性。这一结果支持了Reber(1967)和Mathews(1989)等人的观点。他们在研究中提出被试在人工语法的学习中获得的复杂知识是以一般、抽象的形式提取的主要是关于刺激的结构关系的知识。Math-ews还通过实验验证了被试能轻易地将学习过的字母串的结构规则的学习迁移到不同的字母集中,只不过相同字母集成绩要好于不同的字母集,说明了被试学习的语法规则不仅仅是对样例的整体记忆,至少部分存在着对材料所蕴含规则的抽象性。Altmann等人认为内隐知识不仅能够实现从一组字母集到另一组字母集的迁移,而且从字母集到其它刺激形式(如声音信号)的迁移效应也都非常明显。但本研究显示在双材料的学习中,除内隐学习的效应不显著外。其他学习方式均存在显著的学习效应。这可能是因为内隐学习对复杂规则敏感的缘故。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内隐学习及协同学习中,相同字母集的成绩显著好于不同字母集,表明内隐学习及协同学习知识在进行不同字母集的迁移中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虽然迁移的效应仍然存在,但效果却明显的下降。这一结论又对Reber(1967)的内隐学习获得的是刺激的结构知识而不受刺激表面的物理形式的具体影响的观点提出了疑问。支持了Vokey和Brooks的观点。他们在研究中试图把抽象规则和字母串相似性区分开来,并且计算这两个因素在被试语法学习中的影响效果的大小。他们将测验字母串与学习字母串之间有一个字母差异的相似程度,称为相似性高,而差别在两个字母以上的,称为相似性低。同时不同相似性的字母串都包含了符合语法和不符合语法两部分。发现被试将相似性高的字母串更多地判断为合法字母串。因此,认为除了抽象规则因素外,字母串的相似性也能部分地决定被试的语法判断。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推论,内隐学了存在着对规则知识的抽象概括外,还赋予了抽象性另外一种内容,即内隐学习的抽象性包括对规则结构的抽象概括与刺激特征的整体抽象两个方面。就象Johnstone和Shanks研究所认为的:抽象规则和字母串表面特征(字母串信息)很难分离,因为语法结构规则可以通过表面特征得到部分的表达。
中山市中心血站供血服务科,广东中山 528403
[摘要] 目的 探讨与分析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4年1—6月于该血站供血及中山地区临床医院进行输注的26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分得160例,对照组分得100例。对照组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观察组患者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在输注1 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记录相关输注参数。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优于对照组的77.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子在临床应用方面均有其不同的优势,在血小板计数提升、治疗效果提升方面以新鲜血小板更为显著。
关键词 血小板;新鲜;冰冻;止血;计数
[中图分类号] R97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b)-0054-02
[作者简介] 吴子权(1977.3-),男,广东中山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供血服务管理。
在临床上,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医院内部急诊科室及手术科室一般对血小板输注的量要求较大[1]。通常而言,机采新鲜血小板并不能满足临床供给需求。因而,一般在较为紧急的情况下,医院内部相关科室通常选用输注冰冻血小板的方式来缓解急救供血压力。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其贮存时间相对较长,并无污染危险,能够立即取用,在抢救治疗时有一定的优势。但早期国内相关文献对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存在争议[2]。因此,为探讨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该站对2014年1—6月期间收集的260例输注血小板患者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1—6月在该血站供血及中山地区临床医院进行输注的26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10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区间在17~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3±2.69)岁;其中白血病患者38例,创伤出血患者12例,障碍性贫血患者31例,脾功能亢进患者19例。1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91例,女69例;年龄区间在17~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36±0.98)岁;其中白血病患者59例,创伤出血患者30例,障碍性贫血患者46例,脾功能亢进患者25例。
1.2 一般方法
1.2.1 血小板制作方法 机采新鲜血小板及冰冻血小板均由该血站提供,严格筛选献血对象,均符合国家卫生部所颁布的献血者健康标准。所有血小板采用MCS+血细胞分离机和Amicu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采集,并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执行。机采新鲜血小板的标准治疗量为200 mL,其中所包含的血小板超过2.5×1011个,将其置于(22±2)℃温度环境下,采取连续水平振荡保存的方式,一般设定有效期为5 d。
冰冻血小板的制作场地为净化度高达100级的净化室内,将3 d内采集的新鲜血小板放入振荡器中,并添加浓度为5%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立即放入温度低于零下80℃的冷冻柜中贮存,有效期设定为1年。在临床使用前期首先将冰冻贮存的血小板放入温度在42 ℃的恒温水浴箱中,摇动3 min左右,直到血小板达到完全融化为止。观察冰冻血小板无凝块及明显可见的丝绸状物体后,将其投入临床使用。
1.2.2 输注方法 对照组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观察组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在输注时,严格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输注的速度,尽最大可能在患者耐受度范围内尽快输注,一般在30 min~1 h内完成输注。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患者接受输注1 d内,经检测血小板计数显著上升,临床出血症状基本消失,且无新出血征兆;有效:患者在接受血小板输注1 d内,经测量血小板计数有一定的上升,且临床症状减轻, 出血量减少;无效:患者在接受输注1 d内,血小板计数并无发生任何改变,对比血小板治疗前来说,临床症状并无任何缓解甚至有新出血迹象。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小板治疗效果对比
参与该研究的26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接受输注治疗后,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观察组显效133例,总有效率高达95.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对比
观察组及治疗组两组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其体内的血小板数均有显著的上升。观察组上升比例为91.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早期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表明[3],在人体血液中所提取的血小板在生理止血及血液凝固等方面有突出的功能性。特别是针对血小板异常的患者,能够通过输注血小板进行治疗与急救。
当前在临床输血治疗领域,主要有机采新鲜血小板及冰冻血小板。相较冰冻血小板来说,新鲜血小板在血小板浓度与质量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势,已在临床推广。但由于在输注新鲜血小板的过程中会受到较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血小板的制备、贮存的时间问题及输注的及时性等,造成机采新鲜血小板无法满足临床供血需求。而冰冻血小板的推出不仅缓解了临床供血的担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机采新鲜血小板的不足,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血小板减少患者外周血的血小板整体计数,优化患者血液的功能,供给较为方便。
此外,医学领域同时也有相关研究表明[4],冰冻血小板在贮存到取用的过程中,将会损失超过25%的血小板。因此,新鲜血小板在血小板计数提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另外,也有相关研究报道表示,冰冻血小板在低温贮存的过程中,血小板黏膜表层的粘附受体结合力也在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血液的凝血功能与活化性质[5-6],因此,其止血效果相较机采血小板来说有一定的优势,它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及白细胞产生反应生成微聚体,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治疗作用相对来说比较显著[7-8]。因而,在新鲜机采血小板无法满足供血需求的情况下,输注冰冻血小板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综上,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子在临床应用方面均有其不同的优势,在血小板计数提升、治疗效果提升方面以新鲜血小板更为显著,但由于其价格过高,不便贮存,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治疗需要,因此,在血小板供不应求时,需要配合冰冻血小板治疗,特别是针对急诊及病危患者抢救时,需迅速输注有效的冰冻血小板,改善患者的疾病情况。
参考文献
[1] 魏寿忠,李晓红,陈依平.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0(19):101-102.
[2] 杨世明,张勇萍,田榆,等.单采冰冻血小板临床应用疗效的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10(21):2438-2440.
[3] 张学英,李玲玲,韩志勇.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的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6-27.
[4] 范红玲.输注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比较[J].求医问药,2012(12下半月):577-578.
[5] 张守潘.新鲜机采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治疗血液病血小板减少的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7):66-67.
[6] 燕备战,王书勤,马会敏,等.机采新鲜血小板与机采冰冻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2(4):696-697.
[7] 王小玮,张锦泉,袁峥嵘,等.探讨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的临床输注疗效[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4):119-120.
关键词:迁移理论;高校英语;影响因素;措施
一、迁移理论概述
所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情境下的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情境下的学习的影响,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获取。学习迁移也包含在利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在分析和概括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新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学习迁移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也就是指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效果可以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情境下的学习对另一种情境下的学习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负迁移是指两种情境中的学习相互阻碍。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正迁移的积极作用,这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 不同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学习迁移的产生和学习的内容、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先前学习的内容或材料与后继学习的内容或材料相似成分越多,那么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越容易产生迁移。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辨别各种情境中相似的英语知识[1]。
(2)学习者的知识经验水平。学习迁移的过程实质上是新旧知识相互协调的过程,在一种学习情境中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后继的学习中去。已有的学习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知识迁移的程度。比如在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对要听的内容材料有充分的了解,那么在听力的过程中就能理解得越透彻;相反,学生就越不容易理解听力的内容。影响学习迁移的过程实质上不是外部的因素而是学生的内部条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题进行分析和概括后得到新的经验。
(3)客观情境因素。迁移理论认为,周围的客观环境影响着学习者的迁移效率。这里的客观环境不仅指先前的学习环境,而且也包括后继学习的学习环境。情境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的内容和周围情境中的信息整合形成学习者现有的经验结构。情境特征对迁移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学习情境和迁移后的情境保持最大一致性,才能有效促进迁移现象的产生。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合理的英语学习情境,有利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迁移。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语言的学习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应该重视社会文化和社会交往的相似性。
三、迁移理论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进行英语教学。因为先前学习材料和后继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越有利于学习迁移的产生,越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高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使用相似的学习材料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利用单词、短语和英汉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教学,例如在英语非谓语动词的学习过程中,动名词和动词不定式都可以在句子中担任主语和宾语[2]。
(2)重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学习迁移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有着重要的联系,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身调节能力的培养。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促进学生积极心态的产生,有利于实现学习的迁移。
(3)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真实语言交流的情境。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语言的迁移,如果语言的学习情境脱离现实,那么会对迁移造成较大的阻碍,容易造成学生不能将课堂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我国现阶段的高校英语学习和现实语言的运用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与实际活动紧密结合,在课堂中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模拟真实的交际情境,实现最大程度的语言迁移。
总而言之,影响高校英语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只有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正迁移的产生,提升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
参考文献: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人们不得不在大量的信息面前敏锐地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财经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高效而快捷地对财经新闻所承载的信息做出甄别与理解是现代社会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英语财经新闻在全球化时代,更是掌握先机的一扇大门。本研究将尝试将词块理论应用到英语财经新闻的语篇分析之中,这样的实证研究一方面将丰富商务英语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将通过尝试揭示此类语篇的语言特征,帮助人们更好地从此类语篇中获取有用信息。
一、词块的定义
对于词块,不同的学者使用了不同的术语。Becker (1983)认为他们是具有可分析空间的公式化框架(formulaic frames with analyzed slots) ;Lewis (1993) 认为是词汇组块(lexical chunks);Krashen(1978) 把词块看成半固定式的短语(semi-fixed patterns);Pawley & Syder (1983)认为是词汇化句干(lexicalized sentence stems);Newell(1990)则把词块定义为:词块是一个记忆组织的单位,它由记忆中已经形成的组块组成并链接成更大的单位。Lewis(1993)认为语言是具有语法意义的词汇构成的,而不是由具有词汇意义的语法构成的。这些具有语法意的词汇构成了许多具备实际意义的词块(meaningful chunks),然后由这些词块形成连续而又连贯的语篇(continuous coherent text)。
国内学者薛旭辉(2012)认为,词块是一种在线性方向上繁简不同、长度各异(涵盖单词到语篇)、频度有别,融合了语法、语义及语境优势,兼具交际、话语和语用功能而且使用时可直接提取、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整体拿来就用的预制语言单位(prefabricated language units)。功能语法、认知语言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型都认为,语言表征的基本单位是构式,程式语、词束和词块都属于构式的范畴。构式语言观认为,构式是形式与意义或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研究语言形式离不开对意义和功能的审视。因此,对词块,要从形式、意义和功能三个层面进行界定。鉴于此,国内学者马广惠(2011)将词块定义为:由多词组成,可以独立用于构成句子或者话语,实现一定语法、语篇或语用功能的最小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这个定义表明,词块是大于词、小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可以像词那样独立运用,而且词块应该是连续的,具有完整的意义或明确的功能。也就是说,词块不包括那些不连续的,或具有词汇与结构双重特征的,或语义与功能不明确的语言片段。
本研究采用马广惠(2011)对于词块的定义,依据词块理论,以《经济学人》为研究对象,着力于探求高频词块与财经新闻用语特征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过程
1.数据收集。首先,建立一个语料库,用来分析的文本主要来自《经济学人》中的文章。项目参与者从《经济学人》官方网站下载2013年共计51期的期刊。为了避免主题的重复,项目参与者从每期中随机挑选16篇文章,共计挑选816篇文章,形成了研究使用的?稻菘狻?
2.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词块被分成了三个类别:名词短语词块;动词短语词块;介词短语词块。首先利用NLTK(自然语言工具处理包)进行断词;然后是为单词加上标签;然后将成组的单词解析为各种词块;最后对各种词块进行分类。通过这些步骤,NLTK生成除了关于不同元素出现情况的统计,并画出描述处理过程本身或统计合计结果的图表。
3.研究结果:
在此表中,排名前三的词块分别为,a year, this year, last year。由此可见,在财经新闻报道中,时间单位多为年,而且财经新闻的时效性是比较强的。“the dollar”和“the euro”分别出现了 88次与83次,可见美国与欧盟依然是最强的经济体,其货币依然属于是强势货币。此外,频次最高的三十词中,绝大多数都和经济事件相关,例如“the firm”,“the market”,“the cost”等等。
在此表中排名居首的是“see chart”,可见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图片大量被用来解释经济事件。此外有相当多词块用来表示“不确定性”,例如“is likely”“are likely”,“is unclear”,“is unlikely”, “is possible”,此类词块的高频率使用恰恰符合财经新闻报告的客观性。此外,观察频次最高的30个动词短语词块,可以发现大多的动词短语词块较为简单,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动词短语词块传递信息是财经新闻报道的特色之一。
在此表中,频次最高的介词词组词块为“of the”。在日常用语中多用“’s”来表示所属关系,但在财经英文报告中,“of the”的使用频次却达到了1162词。这可能是因为在表示所属关系是“of the”远比“’s”正式与严谨。此外,高频介词词组词块还包括“in the”,“by the”,“at the”之类的表空间与时间的词块。可见财经新闻报道极其注重精确性。
三、研究结论
词块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掌握词块的特点不仅对语言理解有重要的作用,对语言的输出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有鉴于此,本研究的以《经济学人》三种词块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出了英语财经新闻词块应用的基本特征:
时效性:作为一种“硬新闻”,财经新闻的时效性很强,否则新闻就会变成“旧闻”。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英语财经新闻词块的选用是紧跟时代的且及时反映当今世界经济现状的。
精确性:在财经新闻中,对事实的描述要务求精确,以期赢得读者的信任。但对于不能完全确定的内容,便无需强求“精确”。此时,模糊表达反而成为一种精确的描述。于是,我们发现描述概率的词块在英语财经新闻中的高频率出现。
简洁性:财经新闻要求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告知读者发生的财经事件,以节约读者宝贵的时间。所以,我们发现英语财经新闻对词块,尤其是对动词词组词块的选择力求简洁,绝不故弄玄虚。
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