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践能力;大学计算机;计算机教学

实践能力是当下计算机专业人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保障,更是计算机专业老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让学生拥有成熟的信息实践能力,是计算机专业老师紧跟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步伐,对学生负责的表现。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更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鼓励,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专业知识特点融合进教学设计中,并实践于具体的教学环节,本文也是从此方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教学进行研究。

一、丰富教辅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对于看似简单的计算机基础专业课程,难免会产生眼高手低的现象,这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动力,决定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从兴趣产生开始,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课堂上的教辅资料,以及丰富资料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在兴趣推动作用下,产生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数制与数制间的转换”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和实践的动力,为学生展示了进制转换形式的密码游戏资料。学生对利用数制转换方式设置密码的做法非常感兴趣,就对集中注意力学习了“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以及“十进制”之间互相转换的方法。在学习进行数制转换学习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展示工具为学生展示了“算式计算方法”和“竖式计算方法”等。学生有了丰富的例子作为参考,并有密码设置游戏作为练习题目,学习动力得到彻底的激发,对数制转换方法进行了高效的学习,并以密码设置游戏角度出发,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其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二、任务驱动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实践

不少大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的态度,是喜欢上课,却不喜欢学习知识。追根究底,是学生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哪怕是课堂上的学习目标。这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效率提升不利。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入手,采用科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目标,提升积极主动实践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学关于演示文稿制作的知识时,为了避免学生“眼高于顶”,在课堂上进行高效实践,运用了任务驱动教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展示了教师自身自作的演示文稿成品,让学生看到演示文稿中图文混排、动画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此时,教师课堂学习任务。学生带着兴趣和目标,积极进行了课堂实践学习。教师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实现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目的。

三、拓展教学途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在当下信息时代,信息工具出现在师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的众多方面,这不仅仅改变了大学生们的娱乐方式,更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多选择。同学生感兴趣的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一样,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也需要教师创设更多的教学方式,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因此,利用信息工具,拓展教学途径,满足学生的学习方式需求和学习资源需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也至为重要。例如,教师通过和学生交流发现,不少学生在闲暇时间,更愿意自己躲在角落,通过各种软件、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实现自我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新课知识教学前,就为学生制作和发放微课视频,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预习资料,同时满足学生的预习预习方式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展示工具为学生展示必要的、丰富的图文资料,除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参考的思路。不仅如此,教师还将微课和课堂教学录制后剪辑的视频,作为学生的复习资源上传到校园网站中的计算机专业交流平台上、慕课学习网站上,以及发送到学生的邮箱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复习实践需求,这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快速提升。

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MOOC;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1-0156-02

1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由于地域与经济的差异,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差别很大,在进入大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不在少数,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或多或少地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在之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得不熟练,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所以,大学计算机传统的“从零开始”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了。因此,必须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而且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上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

1.2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内容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完全脱节,目前的现状是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用同一本教材,制定同样的大纲、教案和讲义,由此可见,眼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注重学生在所学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单纯是传授课本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产生怀疑。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使用一些软件时,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软件,也不了解这些软件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程度,因此,学生以“与所学专业没关系、所学的专业课完全不会用到”等等为由,不注重培养自己的计算机技能。

1.3 教学方法单一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验相配合的模式。理论授课仍以多媒体演示为主要手段,依然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演示”的时间相对于来说还是很快,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充分考虑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仅仅是记住了解题的操作步骤。因此,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习惯在 “演示”的引导下学习,不能满足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1.4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仅仅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与标准来组织教学,各大高等院校过分地追求等级考试的合格率,学生为了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到与考试相关的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应试学习中,这样往往就会导致教学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非常高,表面来看学生的计算机成绩普遍很好,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却并不高,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排版、求职简历书等都不能自己通过计算机做出来,这是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2 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思考与建议

2.1采用分级教学

采用新生入学分级教学的办法,针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进行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根据能力测试成绩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进行分级教学,然后可以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开设难度不一的教学内容。比如,将计算机水平差不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各有收获。

2.2 优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否则没有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教材内容,学生将会很难入门。

对于那些“零基础”的学生,还是要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而对于那些能掌握一些简单操作和能够熟练炒作的学生来说,可以给予适当的加深难度和教学的多样化,致使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样化,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改名为《大学计算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CDA、Photoshop、网页制作、等一些兴趣爱好的学习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来。

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 例如:EXCEL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的应用等,与专业课相关的软件教学可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各个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案、大纲进行授课。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 完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

2.3.1 引入MOOC教学方式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学生多数情况下都记忆的是操作的步骤,没有时间考虑解题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引入眼下最火的MOOC教学方式,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MOOC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很容易想起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

2.3.2 提高实验课动手能力,加强课外实践

在实验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给出几项任务后,学生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探索解决任务的各种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任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整个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鼓励。

课堂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复习、熟练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成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室、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辅导班、引导参加计算机基础方面技能大赛和计算机知识抢答赛等形式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4 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考试

目前,大学计算机的考核方式,一直按照国家等级计算机考试一级、二级考试水平来组织考核方式,导致教师们一味追求国家等级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国家的等级证书,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到与国家等级考试相关的应试学习中,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为了使普通高校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践技能,可以采取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是精心挑选的各章节知识点与各个专业内容相关的综合案例,综合案例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针对计算机基础案例的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中,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突出以案例综合项目训练为主的考核方式。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具备更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转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不断地改革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改革方案完善、推向深入,从而全面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袁晓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4.

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的需求,该文通过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探索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为培养未来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供一种技能。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己经成为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现在的教学模式是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即“理论+上机”,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有一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不能被及时消化吸收,上机操作不会,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基础差的学生难以入门,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比较困难。 

1.2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次教学 

对近几年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由于地区差异,有的学生却从未使用过计算机。有的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造成了听课的起点不同,授课时不好把握进度。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1.3 教材内容陈旧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需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授内容要及时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但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外计算机基础教学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1.4 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2.1 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教学特色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元化,因此老师应该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操作能力。比如在讲解ppt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文本茂的元旦贺卡,使他们在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2.2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我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使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3 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时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层次不同,导致教学内容难统一。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2.4 注重考试改革,拟构建网络考试系统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考核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考试系统,考试方式从笔试转化为机试,在计算机教学效果评价中,应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甚至到完全开放式的课程设计,给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基础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分析、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断地探索改革、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马玉洁.基于自主学习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3:119-122,125. 

[2] 常小红,见伟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2011,6: 38-40. 

[3] 李建华,林士敏.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48-149. 

[4] 王亚娟,王兰.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教育,2007(1):104-105. 

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能力;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密不可缺的一部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各专业对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中的问题要求越来越高,拥有完善的信息技术技能并以此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资源,对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基本应用技能、专业应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 现状分析

早在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就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强调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并建设性地提出了建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意见。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到2001年,全国高中基本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此外,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实施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颁布,对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标准和依据。该《要求》提出大学本科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可大致分为两个层面进行: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课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这些意见的出台对于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有了依据和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尽管目前在高校已普遍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在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方式和定位上还相对模糊。除了各校新生已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差异显著、教学组织困难外,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由于大多数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定位相对较低,主要放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层面上,一般只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等计算机基础课程,而没有开设针对性强的应用软件和程序设计等方面的课程,也没有开设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使得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阶段相关课程内容的机械重复,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不能使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实际使用能力,不能使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研究专业知识的工具。

二是实验室资源没有充分合理地应用。由于计算机实践课程设置较少,直接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课程实践课的现实需求间的矛盾。在教学中,一般只是对等级考试大纲中要求的内容进行了实践,而与专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应用软件的教学、上机实践等却没有给予一定的保证。实验室设备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开放,使得学生的自主实验受到了时间和设备的局限。

三是能力评价缺乏特色。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要目标是等级考试,完成学分。而大部分高校都只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测试便完成了能力考核,这样使得学生偏离了学习的方向。因此,缺乏具有专业特性的能力评价体系就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2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的优化构建

2.1 分类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水平因生源地、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是否拥有计算机等密切相关。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应用中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不同,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为了有效地与专业应用相结合,采取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原则,灵活多样多变的设置课程体系。然而,目前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未能根据差异分班教学,不仅给老师教学带来了困难,也使得同学们对计算机课程兴趣递减,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学习敷衍了事。为此,我校针对大一新生进行摸底考试,对各校生源差异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差异,分类分层进行计算机教学。另外再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学校采取测试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形式,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免修”、“免听”、“必修”三种类型选择性地来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2.2 自编优秀主教材和实验教材。教材是教学改革的根本,优秀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我校根据教学需要,每年组织大学计算机教研室的老师外出学习和考察,并充分结合专业应用要求对教材进行改革,突出培养适合专业领域的应用能力,并将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新技术吸收进教材中。根据在实验教学中取得的教学成果,优化实验教学方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编写相对应的优秀实验教材。大学计算机教研室已自编出版4本教材,已经用于我校2012和2013级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驱动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常以下三种方式教学:(1)案例驱动:以专业领域应用为导向,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的,以一系列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为主线引出相关的概念、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与技巧。(2)问题驱动:在程序设计课程中,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索。(3)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任务驱动下,探究式的完成任务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新的应用技能和技巧,提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2.4 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营造创新氛围。我校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应用设计竞赛和创新大赛,鼓励学生制作CAI课件、动画短片、网页等,使他们在活动中展现并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如此,既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计算机应用与信息素养的展现中,又加强了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其参与、钻研的兴趣。针对学生参加的各种比赛,实验室给每个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并有相应的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充分的利用实验资源,自主的进行研发和创新,从而使得实验设备得到高效使用,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以达到实验室资源完全开放。

2.5 构建完善的能力评价体系。评价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检验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反映,是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适时调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具备完善的能力评价体系,才能优化培养过程,使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因此从权威性、层次性和动态性三个方面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完善评价体系,不能局限于等级考试,使学生能正确地处理“能力培养”与“应试”的关系。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比如课程报告、作品展示、竞赛评比、论文等形式。

3 小结

我校已从各专业和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的实际出发,改革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改革实践教学的模式,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达到完全开放的效果;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提高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9.

[2]龚沛曾,杨志强,袁科萍.实施“12字”培养目标,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1,11.

[3]梁武.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05.

[4]肖彦昌,何灵敏,沈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初探[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9,06.

[5]刘清.通过探究式教学策略提高中职生信息技术课学习兴趣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