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政元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专业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面对高职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目标设置相似、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水平不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受限等问题,本文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专业课程特点、思政育人要求等,从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明确、思政元素的选取等方面,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研究了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
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类课程,它是以科目为载体,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里的“课程”指的不是思政课程,而是通识课、专业课等,但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而课程思政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追求,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专业课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温度。因此,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独具优势。课程思政只有打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模式之中,在专业课教学中连续地、系统地渗透思政内容,才能拓宽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渠道,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因此,抓好专业课程这一“主战场”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华中师范大学廖哲勋教授认为,课程是具有特定结构的育人计划和育人信息的载体。也就是说课程是一种育人的载体,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及价值观等,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而这也就决定了课程内容要体现知识性和育人性,有理论教育也要有实践教育。只有将学习科学理论、掌握技术技能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相结合,才能在高职专业课中发挥出课程的最大价值,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课程的教育意义。专业课推进课程思政,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将这些专业知识与社会形态、历史文化、道德规范、时事政治相融合,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认识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体现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和课堂内外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之中,既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又强化了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只关注本学科所涉及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课程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和育人目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从理论到概念,这样的教学是冰冷乏味的。专业课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心怀家国天下的情怀、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思想政治素养,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适时地把体现新时代中国社会“温度”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用鲜活的事例、时事热点及自身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考和探究中形成价值判断,进而在体验和感悟中形成价值认同,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思想政治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深入,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是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重点是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原理、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运用与实践,在课程思政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发掘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元素,以促进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课程思政绝不是将思政内容简单地进行“移植”,不是在课堂上单独开辟一段时间讲授思政内容,也不是硬性灌输和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思维,从专业课程中提取内在的文化、价值基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载体,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及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与理想信念等。教学设计围绕课程的实施进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决定了课程思政效果的达成度,本文以《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首先结合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性质、职业能力要求等,重新梳理了课程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其次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特点,总体把握课程思政育人方向,分析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思政目标;最后以思政目标为中心,深入挖掘鲜活典型事件案例、时事热点话题等支撑思政目标的达成。整个过程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理解、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1.结合《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特点梳理课程内容《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是面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调、系统检测、故障诊断、回收利用等工作岗位的,课程教学内容与1+X智能新能源汽车证书相应模块衔接,根据职业要求重新进行梳理,以更好地满足汽车制造及服务相关企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教授给学生电池的分类、原理、性能参数、制造工艺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动力电池的结构、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系统的组成与原理等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动力电池的拆装方法、单体电池的性能测试、电池系统元器件的性能检测及电池管理系统综合故障分析的能力。在培养目标中应遵循职业教育特点、紧扣生产劳动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模块化重构,将《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内容确定为五个项目,十四个子任务,如表1所示。表1课程知识结构2.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来看,在动力电池的更换等教学任务中,除教授职业技能外,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例如工作中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在高压维修过程中要遵守规范,在装配检修过程中要精益求精,遵守7S管理规范等。从动力电池自身的结构原理特点来看,其是由多节单体电池组成的,由电池管理系统统一控制、管理、协调,这就类似于班级、企业的组成,需要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同时,BMS通过采集电压、电流、温度等信息,再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以了解电池状态,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使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从课程设置的目的来看,其是为了破解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动力电池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而发展以电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实现汽车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融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通过讲述中国技术的崛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综上,以爱岗敬业、节能减排、创新报国等思政点为支持,明确课程育人主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报国精神、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养成科学思维方式、树立绿色发展观念等。3.挖掘思政元素支撑思政目标思政元素的融入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仅要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优化,还应以思政目标为出发点,深入挖掘能与课程内容相互支撑的思政案例、生产实践所遵循的精神、规范和能力等,在知识点的讲授、技能的培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进行“动力电池的更换”教学任务时,引入全国劳动模范一汽-大众高级技师金涛的事例,从刚毕业的操作工到汽车智造的领军人物,他通过主动学习,前瞻思考,凭着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埋头苦干、拼搏创新,在进口的生产线上对数以万计自动控制信号进行分析和优化,实现了传统车型和新能源混合动力车型共线调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向学生讲授、演示动力电池更换流程和方法时,引导和教育学生在实践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要践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分析具体子任务教学内容的内涵,细化思政育人主线目标,确定各教学任务的思政点,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支撑思政目标的案例、素材等,将专业知识、能力点和思政素材紧密联系起来建立点连成线,进而形成一目标两要素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如表2所示。1.“显”“隐”结合,宜“精”宜“透”课程思政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会极大地影响课程思政效果。依据“显”“隐”结合,讲“精”讲“透”原则,构建“有温度”“有思考力”“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使课程思得更加顺畅和有效。在课程思政中,“显”和“隐”相结合,其中的“显”并非强行嵌入,而是在适当的知识点(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的知识点)、恰当的时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具体做法如下:在某些涉及专业思政教育内容的问题上,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讲述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时,通过话题的讨论理解名词和政策的内涵;在与专业知识点相关的事件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可以通过导入事件或案例,从特定的角度阐明案例内部所包含的思政教育要素,例如在进行触电急救流程教学内容时,导入见义勇为案例,增强学生勇于救人的意识;在专业知识点讲授中导入人物事迹,例如通过我国锂离子电池技术国产化研发中的典型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进行电池技术的学习与探索;比较导入则可以通过中外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情况的对比,导入“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精神”等思政教育内容。而“隐”则是在教师的行为示范和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同时,思政内容要保持合适的体量,内容宜“精”宜“透”,思政案例讲授以5分钟为宜,思政案例讨论5至10分钟为宜,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变化。2.以学生为中心融入信息化技术教学组织采取小班分组教学,将教、学、做结合起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改变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采取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等,通过学习典型事迹案例、专题讨论、实践操作,牢牢把控掌握意识形态,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中,应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依托智慧职教、雨课堂、智慧树等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拓展教学空间,结合课程特色,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理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合理穿插图片、动画、媒体报道、视频、仿真等信息化资源,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同时,在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环节的问题导入、知识迁移、能力拓展等阶段加入思政元素,以更好地体现课程思政理念。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将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进行融合,利用校企合作、技能实践、专业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提升学生对专业的情感认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结语
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质提速,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良好的课程思政在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使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和温度。面对高职专业课程专业性强、融入思政元素困难等问题,从专业课程特点出发,充分讨论分析课程内容、思政目标、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目标两要素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合理选取教学方法、融入体量等,同时积极开展线上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大思政”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4):16.
[2]欧阳慧敏.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制约因素;对策
社会的进步和家长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踏入了职业教育的校门。就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基本上都存在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起着方向性作用,其重要性程度不容忽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导致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自我定位模糊、缺乏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获得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针对其实效性不足的制约性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应对措施加以解决。
1.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1.1高职院校重技能培养,轻思想导向
受传统式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依旧注重培养高级专门性技术人才,因此普遍存在重视技能培养培训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大都流于形式,实质性教育内容较少,教师和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意识缺乏。因此,高职院校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较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欠缺,思政方面的师资力量不足。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这种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地位低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教育教学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学成就感低下,教学改革停滞不前,职业倦怠随之出现。
1.2教师思想意识薄弱,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不足
高职院校中缺乏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很大部分是由行政领导兼职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由于领导工作繁忙,精力有限,不能较好的满足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得不到及时更新,对那些追求时尚和人文素养元素的学生来说,起不到有效的教育性作用和意义。这也必将导致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无法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思想沟通和探讨。
1.3思想教育方式落后,创新性和针对性不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大部分是大合堂教学,利用的是灌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统一学生思想的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大合堂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会因为教育对象人数过多导致师生难以有效互动,另一方面,教育对象的泛化使得教师不能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学针对性不强。灌输法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导模式,但这种单方面的理论灌输缺乏与实践知识的结合,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使学生很难产生共鸣。
1.4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特色,与高职院校相脱离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依旧采用全国统一版本的思政教材进行教学,虽然这套教材理论性知识较强,内容也比较丰富系统。但其空洞的知识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内容缺乏,不能很好的起到思想教育的结果。
2.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制约因素
2.1当前多元文化下的社会因素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走向了多元化发展。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环境中,企业过分看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将工资待遇与技能水平相挂钩。这就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重视技能训练,而轻视思想教育的观念。尤其是在当前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的环境下,学生选择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忙于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而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也就不难理解了。
2.2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职院校素来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培养任务,因此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就在于学生技能技巧的培训,以便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一味强调满足于社会需要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在这种办学模式下,教师必然会忽视思想政治的传授,对学生的思想素养要求也会相应的降低,这就必然会影响到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3学生家庭环境与个人因素的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社会上各种负面消息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认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对毕业后的就业工作影响不大。在学校里面只需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就行,所获得的职业从业资格证书越多越好。这就导致学生无暇顾及思政教育,最终导致思想教育被学生家长和本人忽视的现象。
3.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3.1转变教育理念以思政课为主阵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单纯的灌输思政知识都难免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思政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网络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思政课的讲授,或结合最新的案例,更加直观的剖析道德问题。将职业技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讲述就业后的思政问题和职场规则,力争使思政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2以“典型引领”的教育方式变灌输为引导
“典型引领”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方法,李素丽、许振超等来自基层工作岗位的模范人物被树立起来,引导和鼓舞学生奉献社会,提升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从班级中的学生党员和班团干部入手进行思政教育。学生骨干先接受思政教育,进而影响周围同学,可以为思政教育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以人文本,关注学生的合理需求,不要求学生放弃自己的合理需求和利益,而只要求他们放弃非合理的要求和利益。因为只有一个人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他才会体会到满意和幸福,才会健康快乐的成长,才会主动负起更多的责任。
3.3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关注学生需求完善培育机制
学生良好的思政素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共同构建,高职院校要使这四方面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良好的学生品行仅仅依靠几年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家长和社会进行积极的感化和引导,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改善和优化学生的思想体系。疏通家校联系的渠道,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齐心协力对学生进行监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良性循环态势,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至关重要。只有针对其制约性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的找到解决途径,共同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摘 要:凸显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巧妙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是构建个性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传统政治课堂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实际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文立足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现状,结合多年来艺术特色高中课堂教学探索实践,分析探讨戏剧教育元素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并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生动直观介绍戏剧教育元素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此来构筑高中政治新型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戏剧教育 教学策略 个性化课堂
邢永芹,女,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中教高级教师。
当前戏剧教育为广大青少年普遍接受和认可,戏剧教育对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凸显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功能,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现代教学观念,成为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借鉴戏剧教育的理念,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真正的个性化课堂的重要途径。
一、戏剧教育元素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直观性、综合性的特点。戏剧的本质是以人为主体。而教育的本质是强调教学生“如何做人”,教育的本质与戏剧的本质可以合二为一。
戏剧教育(Drama in Education)的理念是把戏剧的结构化解为一个个要素,如剧本创作、角色模仿、戏剧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等等,融人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戏剧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功能。戏剧教育,“是以人性自然法则,自发性的与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之即兴表演、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彼此互动的关系中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在实作中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和生活技能。因此戏剧可作为语文、史地、社会科学等诸多课程内的教学活动,提供较具弹性、活泼的教学。”香港教育专家黄婉萍先生研究认为,“戏剧教育的性质包括了两个主要的元素:(1)透过参与戏剧活动而培养语言交际所需的技巧(例如发声、肢体、表情等技巧);(2)个人的全面发展(例如语言表达能力、想像创造能力、社交技巧、认识情绪EQ、注意力集中等)。”现代教育理论一再强调:若要学习有效果,则其过程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即所谓的“学生中心论”。有效的教育是让学生自己去发掘、体验、解决问题,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自己,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思想政治教学本质上还是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因而戏剧教育的理念完全可以为高中政治教学所借鉴,戏剧教育元素也完全可以用来改革现有高中政治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造真正的个性化课堂。
据黄爱华教授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教师运用戏剧化手段进行教学,因为这符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从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思维的认知习惯。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的理性判断思维日趋成熟,富有独创性,更渴望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来。目前的高中政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课堂活力不足,教学效率低下。而高中思想政治,从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来看,它理性、抽象,甚至比较深奥(堪称人文学科之最,“政治是灵魂”),“高、大、上”最需要接“地气”。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策略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实际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教学实践证明,“戏剧教育”是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可是,目前国内对于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创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实践操作更是处于自发摸索状态。
我校是一所艺术特色普通高中(于2012年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办学已逾十年,戏剧教育在我校取得累累硕果,承担的市级课题《以戏剧教育促进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我校坚持专业型(面向戏剧文学表演专业学生)和普适性(面向普通高中班学生)相结合,戏剧教育在各个学科的渗透普遍展开。我们政治教研组经过多年探索,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探索运用戏剧教育元素来创新高中政治教学,旨在通过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创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多年来的课堂教学探索实践证明,采用戏剧教育方法手段构筑新型课堂教学策略,既是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生动体现,也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的实例
现代教学策略立足于学生认识的主动建构,立足于人的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改革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问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教学观的指导之下,我们综合运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表演等戏剧教育元素,合理处理思想政治教学中主、客体的关系以及影响政治课堂良好生态建立的各方面因素,来构筑高中政治新型课堂教学策略。
在教授“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一课时,笔者选择在我校新落成的“社会实验场”(有中央舞台、三台各自投影的电脑、多部ipad、几部幻灯投影仪、白板、茶馆式桌椅……)进行。笔者的教学对象是高一戏文班学生,虽主修专业是戏剧文学创作,可是有好几个学生表演的热情丝毫不逊于隔壁的表演班,学生普遍个性突出、感情丰富、乐于表现,形象思维见长(用一个男生的话来说:“不让我动起来,我会上课睡着的!”)。一个月前他们在政治课上精彩演绎了央视“3. 15”晚会上的小品(“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现在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表演现成的作品——他们要自编自导自演。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前端分析,笔者决定采取戏剧小品导入,用三幕剧贯穿整节课。
戏剧小品:工地上的遭遇
第一幕剧:方科建筑公司一工地上
【小宋正在卖力工作,此时,砖头落下,砸伤小宋脑袋】
小宋(尖叫十倒地用手捂住脑袋)
【工友帮忙送小宋去医院,小宋头破血流缝了5针,还因为轻微脑震荡留院观察一天,两天后拿着医药单挣扎着回到工地】
小宋:赵老板,我受工伤了。(拿出医药单)你要付我该有的医药费、营养费,还有我前两天没能上班,要有赔偿金、误工费。
赵老板(不屑的眼神):头砸破,哼!明明是你自己没戴安全帽!
小宋:可是是你说安全帽不够,过几天去买,我才没有戴的啊。
赵老板(狡猾的眼神):你说了那么多,怎么能证明你这伤是在我工地所造成的呢?谁知道你是不是在外面受了什么伤,然后谎称是受工伤来索取医药费的。
小宋(惊讶的表情):什么!我就是在你的工地受的伤!而且我没有骗人。我前天受伤的时候有其他工友们在旁边,他们就是人证!还有那块沾着我的血的砖头,那就是物证!
【小唐,小苏,小刘赶忙来到赵老板面前帮着小宋作证】
小唐:我能作证(拍胸脯),前天我亲眼看到小宋在工地上受伤的。
小苏:是的,是我们帮忙一起把小宋送到医院的,是我打的120!
小唐,小刘(附和):嗯嗯。
赵老板:就算是这样,我现在也没钱!……(顿了顿,转而又冷笑):不对啊,我怎么知道你们是不是联合起来一起骗我。(瞥了一眼小宋和工友们)咦?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
小宋(急了起来):怎么可能,赵老板,你不要乱说。我和你朝夕相处那么长时间,你肯定认识我的!!!
赵老板:谁说的?每天进进出出工地的人那么多,我怎么会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怎么会记得清楚每张脸。这么说吧,你根本不是我工地上的人!
小宋(生气):你瞎说,你……
赵老板:怎么,觉得我说的不对么。我们之间签过合同吗?谁能证明你就是我工地上的工人呢?
小宋(无言以对):……
唐诸葛(挺身而出):你想耍赖!欺负我们,以为我们不懂法吗?当初我们至少五次想要和你签合同,可是你说不要签,没关系的,工资奖金之类的一分不会少,我们这才一直没和你签合同的。
小宋:就是啊。我们在这里工作了3年,每天没日没夜辛辛苦苦地给你工作,没周末,没休假,没奖金,工资也时时拖欠,还没给我们办保险!给你那么卖命的工作,现在怎么翻脸不认人了呢?!
赵老板(作哭相):告诉你们,我最近真的没钱!不要说最近工地没有接到新项目,前面的工程款全部在拖欠中。没有新项目,我们全体老少都要喝西北风!这样吧,只要有一家拖欠的款项给我,我马上赔你医药费。我身边有300元钱,你先用着吧。
小宋(接过钱):可是……
赵老板:好了好了,散了吧,别在这里浪费我的时间,走走走!
【小宋和工友们只好散开】
第二幕剧:方科建筑公司工地门口(略)
双方僵持不下,赵老板一方不肯赔偿小宋医药费,小宋一方也不肯就此罢休,双方都不肯退让。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小宋呢?
第三幕剧:(略)
说这个“王牌”编剧才华横溢毫不夸张,可是她却表达了创作中的苦恼:原先第二幕剧的场景设计是在法庭上,小宋和赵老板原被告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可是因为法律知识和体验的缺乏,她编不下去……笔者眼前一亮:这不是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好问题吗?!谁说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仅仅出现在课堂上呢?
几经调整,笔者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节选教学过程部分):
关键词:行政公益诉讼 原告资格 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公共职能加强,行政权力特别是行政自由裁量权随之迅速扩张,行政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共工程建设、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和促进社会公平竞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行政乱作为、不作为或不当作为的几率大量增加,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一样,越来越受到行政侵害的威胁。为此,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无原告既无诉讼,行政公益诉讼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确定原告资格问题,传统的以自身权利受到侵害作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确定标准已不能适应现代行政公益诉讼的需要,笔者系就此原告资格问题作一浅显探讨。
一、行政公益诉讼简说
马怀德先生认为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公益应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社会公共利益,即为社会全部或者部分成员所享有的利益。例如社会公共安全利益,清洁社会环境利益等。公益的第二层含义是国家利益,例如,国家税务机关拒绝查处偷漏税的行为侵害的是国家的税收权,也就是国家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是可以区分的,但有些情况下,这两种利益是交织在一起的[2]。当此公益受到侵犯时,救济途径是多重的,既可以由上级行政机关查处纠正,又可以由人大监督纠正,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和其他社会监督力量纠正。但是,当上述所有的监督机制均不能发挥作用时,必须有一个合格的主体提讼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因为这种公益诉讼通常是针对国家行政机关提起的,所以属于行政诉讼的一种。
从世界各国行政公益诉讼来看,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行政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非在于个人权力的救济。第二,行政公益诉讼的被诉行为侵犯了一定范围内民众的利益或者说公共利益,其不利影响范围较广。第三,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不必与被诉的行政行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与被诉行政行为有间接利害关系或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人根据法律的规定仍可以享有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第四,并非任何人都可以就损害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格。
目前我国学者对行政公益诉讼的定义不太一致。有的学者认为,行政公益诉讼是“当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或不当行为对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侵害之虞时,法律容许无直接利害关系人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制度”[1]。还有学者认为,行政公益诉讼,是指根据法律的规定享有资格的当事人,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对违法或不当侵犯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活动。[2]
笔者倾向于后者的定义,前种定义将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限于“无直接利害关系人”,有排除直接利害关系人享有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之嫌。后一种定义强调人的原告资格和人的诉讼目的,至于原告与被诉行政行为是否有利害关系,不是行政公益诉讼必须考虑的因素。
二、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有权利才有救济”,这是司法程序的一项传统准则。就行政诉讼而言,各国最初往往把自身权利受到侵害作为取得原告资格的先决条件,不具备该条件则无法启动司法审查程序。然而,自二十世纪尤其是二战以来,西方法治国家普遍经历了一个放松原告资格限制的过程,即对于某一个具体的行政争议,允许更大范围的人将它诉诸司法解释。具体而言,西方国家大致有三类主体有资格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一)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的原告
检察机关享有公共利益代表人的法律地位,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其根据是“公共信托”理论和“私人检察官”理论。“公共信托”理论产生于罗马法,根据这一理论,非属私人的水、空气、河流等自然资源和财政税收等是国民的共同财产,为了公共利益和公众利用之目的,国民通过委托方式由政府管理这些财产。政府作为被委托人必须管理好这些财产,未经位推人的允许,不得自行处理,不得滥用权力损害受托人的利益。如果政府未尽善良保管人的义务,公民都可以主张权利,请求政府来履行受托人的义务,为全体公民保护公共财产。公共信托理论引申出行政公益诉讼信托,即国民委托政府管理公共财产的同时,将自己的一部分诉权也托付给国家,作为公安共利益代表机关的国会可以根据它的意愿将运用司法保护公共利益的人物托付给检察机关。
“私人检察官”理论产生于1943年纽约州工业联合会诉伊克斯案件。[3]法官在审理这个案件中,遇到了一个最大的困难:原告主张公共利益,但他与被告没有构成宪法所要求的“案件”和“争端”。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法官从公共检察官那里引出了私人检察官理论,即国会为了保证行政机关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事以维护公共利益,可以授权检察总长对行政行为申请司法审查,同样国会也有权以法律制定其他当事人作为私人总长,对行政行为申请司法审查。“私人检察官”理论使很多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可以侵害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
检察机关作为原告提起公益诉讼在西方国家已屡见不鲜。1960年颁布的《德国法院法》就确立了此种制度。即由联邦最高检察官作为联邦公益的代表人,州高等检察官和地方检察官分别作为州和地方的公益代表人,并由他们以原告的身份参与联邦最高行政法院,州高等行政法院和地方行政法院的行政公益诉讼。在美国,出现官吏侵犯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时,国会可以授权检察总长提讼,英国也如此。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事部门;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素质
随着现代高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各高职院校纷纷引入新鲜教学血液,人事调动频繁,从而导致教学职工队伍思想不稳定、工作心理压力大,工作热情降低等问题,相应增加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的难度。基于这种现象,就需要学校人事部门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并对学校职工产生正确、积极的引导。
一、人事管理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对人事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1.辅助工作顺利展开作用
高职院校人事部门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广泛,涉及学校教学人员的工作调动、定边考核、职称评定、薪资管理等内容。但在院校实际人事管理过程中,受人事管理特殊工作性质影响,易引发职工的思想波动,不仅影响人事工作的顺利开展,还会影响职工工作质量。如学校人事管理人员自身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可通过与职工的有效沟通,发挥自身优势思想政治素质的导向作用,消除职工思想波动,促进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2.稳定职工队伍思想
高职院校人事部门相关管理人员,自身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日常人事管理工作中,可对学校教师队伍形成长期、良性的思想政治影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及使命意识,从而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有助于学校师风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师风师德建设工作作为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起到提高教师队伍思想素质、塑造学校形象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数值,并相应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推动教师队伍师风师德建设工作进程的根本要素,即是学校人事管理人员自身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满足此项要求,才能对教师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培训,激发教师的职业使命感,为师风师德建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人事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素质的实际措施分析
1.加强思想政治学习
高职院校人事部门相关管理人员,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措施,即是加强思想政治学习。首先,应加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学习,以党的基本理论作为自身工作的思想指导。其次,加强对新型理论、知识的研究,灵活运用新型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增强自身思想时效性。最后,高职院校人事部门相关管理人员应善于总结经验,定期对所学思想政治知识、理论进行归纳和整理,从而不断总结经验、提炼精髓,以达到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高职院校人事部门相关管理人员,学习思想政治相关知识的方式应不拘一格,除传统的读书学习、思想政治学习研讨会外,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优势,上网获取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并可借助网络与更多的高职院校人事工作者进行交流,以互相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2.加强工作实践
空有理论学习对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相对有限,只有将理论知识实际应用到工作中,才能更清晰、直观地理解其中的蕴含,从而切实提升高职院校人事部门相关管理人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人事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通过思想上的交流,对教师职工进行正确的引导,逐步激发起思想中存有的积极情感,并由此培养教师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政治意识等,从而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并由工作实践验证自身理论的正确性,形成良性的协调发展。
3.加强工作内容研究
高职院校人事工作内容中,包含对学校人事管理工作者思想上的具体要求。因此,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者应充分重视人事工作内容的重要性,加强对人事工作内容的研究,包括各种制度、规程等,并通过研究不断优化、完善人事管理各项制度内容。一方面,通过对工作内容的研究,可有效提升学校人事管理工作者对工作内容的理解,提升其工作业务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学校人事管理工作者加强理解工作与思想政治素质的联系,从侧面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关乎学校教师的工作调动、定边考核、职称评定、薪资管理等内容,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高职院校人事部门相关管理人员需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仅有助于顺利开展人事工作、稳定教师队伍思想,还会对高职院校师风师德建设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人事部门相关管理人员应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加强工作实际、加强工作内容研究等措施,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以促进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琪.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
[2]李冬凤.谈高职院校政治思想工作和人事管理[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